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精细整理版)
更新时间:2024-02-20 23:2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P6
(1)含义: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2)受封者义务权利:义务:①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②提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
权利:①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②独立管辖领地上的人民、征收租赋、设置军队,内政自主 2.西周宗法制 P6-7
(1)含义: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P4课前提示二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P8
(1)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①称号: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皇帝独尊) ②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至上) ③皇位终身且世袭 (皇位世袭)
(2)中央行政制度:实行三公诸卿制。 ①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事。
②诸卿:丞相之下,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 特点: ③特点: 分工明确,家国同治,皇帝总揽,公卿朝议,减少失误 (3)地方行政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①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郡 长官有郡守郡尉郡监(或监御史)等 ②郡的下级机构:县 道③基层:设计乡、里(行政)、亭(治安、公文传递)等 (4)特点:①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皆由中央调动任免,不得世袭;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5.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1)当时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2)当时消极作用: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2)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6.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P14-15 (1)汉初:丞相有相当大权力;
(2)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官员都位同丞相。
1
(4)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 演变原因:①防范宰相专权②加强统治③提高行政效率④减轻宰相政务负担,弥补才干不足 演变趋势:相权日益分散削弱直至消失,君权日益加强. 7.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P14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刑狱司等,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 8.选官制度的变化:P14-15
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评价: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 9.地方行政的变化:P16
秦设郡\县两级汉朝郡国并行制,后来州郡县制;唐朝道州县制;宋朝路州县制; 元朝行省制:(1)划分:10行省、腹里、宣政院;路府州县
(2)职权:①民事报中书省,军务报枢密院②无改税调军权 ③定期觐见述职 (3)影响:后世沿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千年发展,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①人神关系上,君权至上,神权服务于君权②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依附上司,全国服从于君主③权力配置上,全面垄断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财政军事文教等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4)宗法关系残余的长期影响
(5)儒家经典长期成为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6)通过礼制形成严密等级制度,使官民对立严重
另一说:相权和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百官听命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11.明朝内阁制的设置:P17
(1)背景: 明太祖废除丞相,直辖六部,亲理的政务繁多。
(2)形成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②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 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产生。
③后来地位提升:大学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位居六部之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3)性质和局限: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 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1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P18
雍正帝挑选满汉亲信官员入宫内军机房(处)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职能转变:由帮办军务,到总揽军国大事
(3)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②速:办事效率高 ③密:保密性强
④专: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3.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容易引发暴政
(2)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因循守旧、贪污腐化之风盛
行
(3)普通民众几乎没有任何的民主自由权利,人身和财产得不到根本保证,创造性积极性受到极大压
制
(4)束缚了文人的头脑,阻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国外的开放交流、科学技术的革新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和转型,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24页 (1)军事侵略:
时间名称 条约 影响
1840-1842《南京条约》等 开始两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天津 北京条约等两半加深
1883-1885 《中法新约》两半进一步加深 1894-1895《马关条约》两半大大加深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两半完全形成 (2)领土侵略:
割占土地:①英国:1842年 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等
②俄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日本:据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等
变相侵占:①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租地居住权,导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现租界
②1895年甲午战后,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3)经济侵略:走私鸦片、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办洋行、银行、工厂、铁路、矿山等)
政治贷款、勒索赔款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其他事例: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势力范围)27页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教材见24-25页 2.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P29 (1)广州三元里抗英(1841年)
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
经过: 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 ②曾纪泽谈判从沙俄收回伊犁③新疆建省 (3)黄海海战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
(4)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2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义和团运动哪些特点?①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②以神道为武器,有浓厚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④爱国与扶清没有明确区分等 3.侵华日军的罪行。P35
(1)攻城夺地: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东北地区②1937年七七和八一三事变后,全面侵华,侵占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地区
(2)荼毒生灵:①屠杀战俘与和平居民: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②违背国际公法,研制和使用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作细菌实验
(3)扶植傀儡:建立伪满洲国和南京伪国民政府等傀儡政权
(4)经济掠夺:抢占耕地、粮食、厂矿交通、银行货币、劳动力等 (5)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全民族团结抗战重要性:P36 (1)1931-1937局部抗战时期:
①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②中共组织抗日游击队,后组成抗日联军
③932国民党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奋起抵抗④11933东北军安德馨营和国民党二十九军长城抗战⑤1933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⑥1935年北平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⑦1936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⑧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2)1937-1945年 全民族抗战时期
全民族抗战实现经过:①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②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③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民族抗战表现:
①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代表战役:防御阶段的淞沪、太原、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相持阶段的枣宜会战
历史地位:抗战初期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会战,是抵抗日军进攻的主力,粉碎日军速决战计划 在相持阶段虽消极抗战,但牵制了日军很大兵力,配合了敌后战场作战,坚持到抗日最后胜利 ②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代表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
特点: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洛川会议制定)开展游击战争、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历史地位:使日军无法巩固占领区,牵制日军正面进攻,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在相持阶段逐渐发展为抗日的主战场
③ 各少数民族建立抗日武装,以各种形式支持抗战(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④ 海外华侨:踊跃捐献财物和回国参战 5.抗日战争的意义及胜利原因: P41
(1)历史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今后影响: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3)世界意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作出重大贡献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③自然灾害严重 ④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和发动民众起义
(2)经过:①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②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重点,见教材47页)③1853-1856:北伐;西征;天京突围(东征)
④1856-1857年:天京事变,石达开率军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⑤1859年: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重点,见教材48页) ⑥1860年:(二鸦后,太平军攻打上海时)外国侵略者开始勾结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⑦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7.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P49
作用: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局限:运动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责任
8.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P50
①1894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②1905年 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
5月 保路运动兴起
10月武昌起义
11月十几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崩溃 12月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④1912年1月 中华民国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和民国纪年
2月 清帝退位
3月 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临时约法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的各项自由和政治权利 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4月 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政治: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人民获权(详记见教材53页)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对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10.五四运动的史实:1919年 P54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外交的失败 (2)经过:
时间中心 主力参加阶层 斗争方式
5月北京 学生爱国知识分子 示威游行、罢课等 6月上海 工人学生、工人、商人等 罢课罢工罢市等
(3)初步成果:①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3个“卖国贼”职务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1. 五四运动的影响:P54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2)使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
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1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和影响 P54-55
3
(1)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确定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3)意义: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4)中共二大制订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详见 教材55页 13.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P55-59(1)1924-1927年 国民革命
原因条件:中共方面:吸收第一次工运高潮失败的教训
国民党方面: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同意党内合作的方式
经过: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26年:北伐战争胜利进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事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失败原因详见 教材56页)
(2)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
年表:①1927年 发动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1930年-1934 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 ③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④1934-1936年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教材58页图) 土地革命:P57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遵义会议:结束左倾,肯定毛泽东正确主张,确立“毛核心”,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重大问题,由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3)1946-1949年 人民解放战争 p58
1946年夏: 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8年9月-1949年初: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P59
(1)人民得翻身,民族终独立 (2)结束两半社会,建立新民国家,创造崛起前提 (3)改变世界格局,鼓舞被压民族, 壮大和平力量,壮大社会主义 示例举要:
1、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材料中的“秦王”指谁?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秦始皇赢政。统一六国。
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
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秦朝:郡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2分)“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2分)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义军和黑旗军
(4)在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组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请回答:中共领导抗日的大后方是哪里?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哪里?
陕甘宁边区,延安。
(5)材料四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材料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总结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
(1)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3分)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教训,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并以和平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道路。(7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
4
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秦朝“帝国结构”的主要表现。材料中的“??”具体指什么制度?(4分) (2)你如何理解“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2分) (3)“这种帝国结构”在清朝时期有何调整?这种调整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1)表现: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等。(3分)具体指:分封制。(1分)
(2)理解:这一观点指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持续到1912年;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
(3)调整:设置军机处。(1分)影响:使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3分)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1分)导致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政治日益僵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为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摧残了文化。(任意1点1分)
专题四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P64
(1)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内容:
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提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会 内容:64-65页 《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国家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此时的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3)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会(4)开国大典等 教材65页 2.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即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P64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4年 P66 (1)经过: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标志)
(2)1954年宪法: ①内容:a确定国家性质b根本政治制度c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d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作用:开创人民民主全新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P67 (1) 1949年 初步确立 标志是第一届人民政协全会召开
(2) 1954年 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 (3)1956年 进入新阶段,标志: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P67
(1)历史原因: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局面
②建国初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
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团结奋斗,共同建立了统一的新中国。 (2)实行目的 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平等的地位和共同发展 (3)确立经过:67-68 ①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②1949年 共同纲领规定 ③1954年 宪法正式确认,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
5
自治县
④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⑤1958年 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⑥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4)实施作用:P68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P71-72
(1)成立的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高度集权,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大倒退
(2)人大和政协停止正常活动,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破坏。
(其他了解:红卫兵、造反派等对干部、群众抄家批斗关押,宪法规定的公民生命、财产和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被任意剥夺。党内民主制度被领袖个人专断取代。等)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成就:P73-74(1)1980年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问
题,体现建设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 中共15大提出“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
大九届二次会议)将其写入宪法
(4)当前: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8.“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P 75
(1)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提出经过:
①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三通、探亲旅游等
②1981年 叶剑英谈话,建议国共对等谈判第三次合作,阐明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 ③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1984年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这一构想并获通过,成为国策 9.“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P76
(1)回归条件:①根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成熟 ③港澳人民期盼回归——群众基础
④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有利国际环境等
(2)回归经过;
①1982年 邓小平与撒切尔北京会谈,以一国两制方案否决英方用主权换治权提议 ②1984年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87年 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④1990年 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⑤1997年 香港回归 ⑥1999年 澳门回归
篇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秦皇岛市实验中学 王东升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
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集
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②社会基础: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
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形成;
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
(3)百家争鸣的意义:
人教版必修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2000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示。
(或见人民版教材7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P9
(1)原因(了解):
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
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
(2)表现:
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断
教育局面;
⑤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
(3)影响: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①东汉末年以后,由于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②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③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导致理学的产生。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或贡献:P14
①北宋周敦颐:构建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
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②北宋邵雍:重新排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③北宋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
宗旨和精神;
④北宋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认为天理的最高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核心也是“仁”。
⑤南宋朱熹:理气关系:理先于气,理不离气;
修养论: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审思明辨和格物致知。 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敢于政治的天然权力、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四书》集注
(3)陆王心学:P15
①特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人教版:强调
内心修养)
②意义:心学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③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心即理也;
本心体悟、发明本心
④王守仁(阳明)主张: 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
灵明产生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张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并强调“知行合一”。
(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即理学的特点和评价:
发展特点:①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主张;(即“三教合一”)
②把儒家传统道德修养与对宇宙本原的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即将儒家忠孝节
义提升到“天理”高度)使儒家思想深入到哲学层次,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
密思想体系。
③客观评价:(来自岳麓版教材:)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6.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发展特点:①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②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主要主张: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要求限制君权甚至实行“众治”;
反对理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最求个性解放;
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和空谈,提倡唯物论和经世致用。
③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根本动摇其在政治、文
化上的统治地位。
(2)明清之际思想活跃或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
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壮大,要求自由和精神解放。
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③明朝后期政治黑暗,阶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等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P26
(1)重视社会人文问题,忽视对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
(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即重视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
3.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高度发达的原因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
②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③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⑤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2)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①固守农耕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
②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篇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
[人民版高中历史]
江苏省高二年级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材料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臸度
1、中国早期政治臸度
了解宗法臸的基本内容:
宗法臸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臸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臸,即嫡长子继承父亲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众弟既是兄弟又是君臣。
了解分封臸基本内容: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守土、随从作战、纳贡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臸度的形成
了解皇帝臸度的创立
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臸度。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助理万机(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了解郡县臸的建立
第 1 页 共 41 页
平定六国后,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把郡县臸推广到全国。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臸的形成和影响:
①形成:秦统一后,创立皇帝臸度。从此皇权成为封建国家权力中心和主宰;推行郡县臸奠定了中央集权臸度基础;中央机构设立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套官僚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央集权臸度。它本臼上是封建专臸的统治。②影响:a、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建立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初步统治;秦的暴政导致了人民处境的恶化。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中央集权专臸统治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臸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从汉至元政治臸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臸
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臸(即郡县臸和分封臸同时实行)
了解唐朝三省六部臸
唐代中央设三部六省。三部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省是指: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
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书省
行中书省(行省)开始于元朝。元朝的中书省主管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
4、明清君主专臸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职位,皇权对于可能威胁自身的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明成祖(永乐)设立内阁。
了解清朝设臵军机处
清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臸臸度发展了顶峰。
认识君主专臸臸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 2 页 共 41 页
a、皇权失去了约束和监督,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的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b、绝对的君主专臸又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c、必然导致官僚机构得膨胀和腐败。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发动国家:英国。 清政府失败后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发动国家:英国、法国。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发动国家:日本。清政府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割台湾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爱国将领: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侵华日军的罪行
第 3 页 共 41 页
了解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
了解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在中国土地上研臸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指挥者:李宗仁。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歼敌4万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了解洛川会议
1937年中共在洛川召开会议,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全民抗战路线)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作用: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天京陷落的主要史实
第 4 页 共 41 页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天平天国”。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臷的政权。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理解《天朝田亩臸度》和《资政新篇》
1853年太平天国臸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臸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臸。《天朝田亩臸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臸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天朝田亩臸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其原因是:这个臸度所臸定的评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臸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a href="http:///shigejiansha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诗\提出《资政新篇》。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2、辛亥革命
了解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总理:孙中山。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临时总统孙中山。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臸定者:参议院;颁布者:孙中山。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臸;实行责任内阁臸。评价:《中华
第 5 页 共 41 页
正在阅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3全套复习提纲(精细整理版)02-20
睿联嘉业全力打造浙江台州首家儿童职业体验馆超级宝贝03-29
“明辨”2022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日主题网络直播观后感03-25
2013年淄博市教师继续教育考试复习题11-22
模拟电子技术习题册第二章至第六章答案03-25
高一物理宇宙速度09-05
第三阶段动员讲话及党风廉政教育月动员讲话03-08
水专项课题示范工程第三方评估工作指南06-09
父亲悼念词范文三篇02-11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提纲
- 必修
- 全套
- 复习
- 精细
- 整理
- 高中
- 人民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