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三)
更新时间:2024-02-27 07: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三)
(注意:红色部分为重点题目)
第七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一、单项选择题
1、场独立型概念的提出人是(B)。
A、卡特尔 B、威特金 C、吉尔福特 D、列维托夫 2、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奠基人是(A)。
A、桑代克 B、苛勒 C、纽厄尔和西蒙 D、布鲁纳 3、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创造力与智力高度相关 B、高智力者,创造力也高 C、低智力者,创造力高 D、知识经验与创造力有正相关 4、隐喻训练法的发明人是(B )。
A、奥斯本 B、戈登 C、吉尔福特 D、戴维斯 5、下面不是问题的必须成分的是(D)。
A、目的 B、方法 C、障碍 D、途径 6、下列不属于右脑优势的是(A)
A、计算 B、想象 C、音乐 D、情感 7、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A)。
A、获得规则 B、理解概念 C、创造性 D、知识迁移
8、看到某件制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C)。
A、习惯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定向
9、在信息加工理论中,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操作叫( B)。
A、步骤 B、算子 C、序列 D、产生式
10、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速度和正确性有极大差别的关键原因是(D)。 A.智力发展水平不同 B.人生经历不同
C.个性品质不同 D.知识储备的质和量不同 11、下面不属于邓克尔的汇总模式阶段的是(B)。
A.一般的范围 B.综合的概括 C.功能的解决 D.特殊的解决 12、脑力激励法提出者是(D)。
A.布鲁纳 B.吉尔福特 C.托兰斯 D.奥斯本
13、根据反应的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来评价被测验人创造性高低的量表有(B)。 A.托兰斯创造性人格自陈量表 B.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 C.劳德塞的创造才能“简易测试”量表 D.比奈—西蒙量表
14、人们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常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看到它别方面的功能叫做(A)。
A.功能固着 。 B.定势 C.习惯 D.认知风格
15、由先前影响所造成的比较固定而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叫做(B)。
A.功能固着 B.定势 C.习惯 D.认知风格
16、个体接受、处理信息的不同方式,即不同的理解、记忆和思维方式叫做(D)。 A.功能固着 B.定势 C.习惯 D.认知风格 17、创造性主要表现为(B)。
A.创造性意识 B.创造性思维能力 C.创造性情感 D.灵感 18、创造性测量的常用量表是(D)。
A.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B.主题统觉测验
C.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D.南加利福利亚大学测验
19、提出问题的解决的五步模式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是(A)。
A.杜威 B.纽厄尔 C.华莱尔 D.巴甫洛夫 20、陆钦斯量杯实验说明定势具有(C)。 A.积极的促进作用 B.消极的阻碍作用
C.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D.没有作用
21、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以后,有时还不得不暂时把问题搁置起来,是华莱士四阶段模式中的(B)。
A.准备阶段 B.孕育阶段 C.明朗阶段 D.验证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ABCDE)。
A、敏感性 B、流畅性 C、洞察性 D、独创性 E、灵活性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有(ABCDE)
A、问题的呈现方式 B、功能固着 C、知识的储备 D、反应定势 E、认知特性
3、托兰斯调查发现,高创造性儿童具有如下特点(BCD)。 A、高智商 B、顽皮、淘气 C、所作所为有时会逾越常规 D、待人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 E、谦虚 4、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有(ABDE)。
A、接纳者 B、处理者 C、加工者 D、记忆 E、作用者 5、以下属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有(ABCD)。
A、敏感性 B、流畅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 E、发散性 6、每一个问题必须包括以下成分(ABCE)。
A.目的 B.个体已有的知识 C.障碍 D.途径 E.方法
7、问题教学的实施分为哪些基本的步骤?(AE)
A.提出问题 B.分析问题 C.提出假设 D.分析假设 E.解决问题 8、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常采用的方法是(AC)
A.言语提问 B.观察 C.活动方式 D.反馈 E.表扬 9、华莱士的问题解决四阶段模式是(ABCE)。
A.准备阶段 B.孕育阶段 C.明朗阶段 D.行动阶段 E.验证阶段
三、名词解释
1、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2、问题解决: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操作重新组织已知的概念和规则,找到问题的答案。
3、聚合思维: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4、创造性:指的是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的个性特征或倾向。 5、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6、问题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7、发散思维: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8、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9、脑力激励法:是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的,指在集体之中群策群力,互相启发,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0、隐喻训练法:是心理学家威廉.戈登和他发明的,既是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来对不同的事物或观念进行比较的方法。
11、认知风格:指个体接受、处理信息的不同方式,即不同的理解、记忆和思维的方式。
四、简答题
1、问题必须包括哪四种成分? 答:每个问题都必须包含四种成分:
第一、目的。就是在某种情境下要达到的目标,没有目标就不会形成问题。 第二、个体已有的知识。学生无法理解的或完全熟悉的事就不会成为问题。 第三、障碍。问题就是意味遇到障碍和困难,解决困难就是问题解决。 第四、方法。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就是找到克服障碍所需要的条件、程序和步骤。
2、简述华莱士问题解决的四阶段模式。
答:问题解决的四阶段模式是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的,具体是:
第一、准备阶段:搞清楚问题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联想,发现解决问题的头绪和线索。
第二、孕育阶段: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以后,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则需要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酝酿时间。有时还不得不暂时把问题搁置起来,因此称为孕育阶段。一旦酝酿成熟,一些新办法就会脱颖而出,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第三、明朗阶段:问题解决处于酝酿之中,可能因无意中遇到某种情境的启发,使问题解决办法突然明朗起来。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第四、验证阶段:问题解决的办法明朗之后,便利用已经明朗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得以解决,证明办法可行,如果问题不能顺利解决,证明办法不可行,需要重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问题解决的共有特点有哪些?
答:问题解决的共有特点有三个:
第一、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就是说是第一次遇到的。已经遇到过就不能称问题解决,只能称练习。
第二、问题解决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判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已掌握简单的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找到新问题和已有知识的关系,再选用适合于新问题解决的知识和原理,从而达到目标的过程。
第三、解决问题是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问题一旦解决,人的知识结构、能力随之发生变化。在解决问题中产生的高级规则,便巩固下来,构成新的知识财富,以后遇到同类问题就可以解决。
4、简述吉尔福特的多重策略。
答:吉尔福特在总结大量的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训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多重形式训练创造性思维策略。具体内容是:
第一、拓展问题。使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更扩展的形式提出,提出问题本身对问题回答起到开启思路的作用。
第二、分解问题。使问题变得具体明确,便于思维更易集中,以增加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第三、常打问号。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他重视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发问的习惯。
第四、快速联想和中止评判。基本做法同奥斯本的脑力激励法,快速地产生大量的联想而不评判联想的质量。
第五、延长努力。要求不能过早过快地中止产生新观念的努力。
第六、列举属性。尽量地把事物的属性列举出来,从而能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以便于产生新观念,新联想。
第七、形成认为联想。经常尝试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联想起来,从而产生新奇的观念或事物。
第八、尝试灵感。把无进展的思索停顿一下,此时常可能产生某种灵感,获 得新的解决的办法。
5、列举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骤。 答: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骤具体内容是:
第一、疑难。产生怀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出现认知的困惑和挫折感。 第二、分析。尝试从问题情境中识别出问题。
第三、假设。搜集有关资料,并对其分析整理,以至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 第四、检验和评价。接受或拒绝试探性的假设,必要是需要做连续检验,并对问题再做明确的阐述。
第五、结论。将成功的答案组合到认知结构之中,理解它,然后把它应用于同类问题的解决,遇有不妥之处随时修正。
6、简述格拉斯问题解决模式。
答:格拉斯问题解决模式,就是把问题解决过程分为既区别又联系的四个阶段: 第一、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问题的表征阶段就是问题的理解阶段,即把整个组成问题的种种条件、对象、目的和算子等纳入记忆中,并对其进行加工、编码,以建立问题的表征。
第二、制定计划。问题表征建立后,就要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制定计划就是从长时记忆中搜索与解决问题目标有关的信息,以便能找到解决问题方法。 第三、重构问题表征。如果最初建构的问题表征对搜索解题方法是不充分的,就必须重构问题表征,对问题作新的理解,以便指导探索解题方案。 第四、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
执行计划就是把解决问题方法付诸行动。解决问题方案程序简单,计划很快得以执行,如果方案程序复杂,解决问题的步骤掌握不完整,就有可能导致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或错误的解决,因此,要对操作程序执行的结果又必须给予评价和检验。
7、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功能固着的影响。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从而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第二、思维定势的影响。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从而影响对问题的解决。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第三、知识经验的影响。解决新问题过程是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重新改组知结构的过程。知识经验越丰富,才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第四、智慧水平。个体的智慧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解决问题的成败常常决定与智慧水平的高低。
第五、认知特性的影响。认知活动中的灵活性、敏感性和思维的反省性都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第六、个性特征。动机的强烈程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大胆果断的性格,足够的自信心和耐心细致,反应灵活,情绪稳定等特征。
五、论述题
1、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人创造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性和智力。在人们直觉的观念中,对创造性最有影响的该是人的智力,但研究结果证明,创造力和智力并不是一回事。诚然,创造性要以一定的智力发展为前提,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创造力是智力发展的结果,但是智商高又决不等于创造性高。
第二、创造性与知识经验。知识经验是创造的原料、思维加工的素材,创造常是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没有足够的信息储备难以进行创新活动。日本的一项调查发现,学过三个专业的人创造性居首位,具有两个专业基础的次之,只有一个专业的创造性居最末。可见知识经验的多少与创造性有正相关,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有利于创造。
第三、创造性和左、右脑优势。研究表明左右脑各具优势,左脑功能占优势的孩子,偏爱言语能力和计算能力较强;右脑功能占优势的孩子,在绘画、音乐和手工技能方面表现出兴趣和才能,操作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而生动,思维具有发散性,灵活性,常能表现出探索性和创造性。
第四、认知风格与创造性。认知风格不同对创造性有着较大的影响。[美]威金特提出并研究了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的不同,目前已被公认为重要的认知风格之一。场依存性:指人们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界环境和参照物;场独立性的人则指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倾向于依据个人内在的认知线索和参照系统。
两种认知风格都会影响儿童的创造性,但是,场独立性对儿童的创造性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第五、人格和动机因素。首先,人格因素是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日本著名创造心理家恩田彰教授认为:高智能型的学生一般能力总比创造型高,而高创造型的学生相反,其创造性比一般智力要突出。
其次,在对动机因素进行研究时,普遍认为创造性思维者一般都受好奇心的驱动,即内部动机有利创造性,外部动机有害于创造性。
第六、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创造性的影响可概述如下:
其一、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性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性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情况就好得很多。
其二、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和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和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其三、是社会文化和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的创造性发展。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形成。
2、什么是问题教学?问题教学的基本步骤及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答:
(1)问题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2)问题教学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为了使问题顺利得到解决,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激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努力做到:
第一、引导学生能够回忆起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和规则。 第二、引导学生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的认知策略。
第三、引导学生把回忆起来的规则利用认知策略的重新组织,综合成多个规则的集合(新的高级规则),从而解决问题。
3、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答:训练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解决问题最基本条件的储备。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知识、思辨方式、认知素质和人格特征。其一、具备有关课题的知识并熟悉该学科所拥有的逻辑推理方法。对有关课题的知识掌握的阅读,越系统化对问题的解决越有帮助。对具体学科的特有逻辑推理方法和解题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其二、认知素质。对问题的敏感好奇,善于思考,富于创造、创新,勇敢果断等良好的认知风格,智力技能以及控制自己内部过程的认知策略等。其三、良好的人格特征。如,一定强度的内驱力,坚忍不拔毅力,耐挫折的能力,稳定情绪等都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保证。
第二、结合各科教学内容进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的严格和科学的训练。结合各科教学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在教学中强调术语定义的精确性;重视有关概念之间异同的比较和清晰描述;培养学生批判地提出异议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用自己语言重新阐述各种观念;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系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第三、有较为特殊的长期而精深的程序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是随一系列策略运用而发展和提高的,要有较为特殊的长期而精深的程序训练。同时,除训练解决特殊问题的技能,更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技能,学会解决一般问题的原理和原则。
4、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学生的创造性? 答:在教学中培养和学生的创造性必须做到:
(1)创造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要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解放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是荒诞无稽疑问;尊重儿童与从不同的观念;向儿童证明并夸奖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肯定的评价;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要解释理由。 (2)重视儿童直觉思维的发展。直觉指未经过仔细分析而直达结果的一种领悟与理解。自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表现,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并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努力做到: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对称或形象化等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善于捕捉直觉;善于利用休息和放松,以利于于直觉的出现。
(3)鼓励实践并尽力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答:移情就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即对他人的处境理解和感同。
移情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初级移情是指儿童由于他人的不安所引起的最初情绪反应,是移情的最初形式; 第二,是他人的积极评价; 第三,是自我概念。
5、通过有意练习使学生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要注意什么? 答:通过有意练习使学生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要注意事项有: 第一、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
第二、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产生一贯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第三、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班杜拉通过对道德性发展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位社会学习理论。其具体内容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也是可以改变的。 第二、决定影响道德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环境以及榜样和强化等。
第三、只要教育者能控制影响的有关条件,采取合适的方法,提高良好的榜样,奖励学生合适的行为,抑制其不正当的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7、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答: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从小就开始教育和培养。要结合明辨各类事物的重要性和意义性进行,先对具体事物的价值有所领会,然后逐步达到对事物的价值有深刻的理解。
第二、方法多样,简单方便,生动有趣,蕴含哲理。
第三、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抓住教育的重点。如,公民的义 务与权利、利他主义和革命的人生观教育。其次,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第四、教育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正确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坚持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条件下,发挥个人的作用,倡导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发扬乐于奉献的精神。
8、简述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
答:斯陶布与他的同事们通过研究提出:社会行为理论,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第一、人在发展中形成了各种动机,而人的行为多数是以目的性为特征的,所以应侧重于探讨追求期望目的的动机。
第二、目的是潜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活。目的处于潜在状态时,依据其对个人的价值或重要性,按层次排列。环境条件可以同时激活一个,两个或多个目的,并且激活的程度是不同的。如果被激活的目的不止一个,就产生目的冲突并伴随着解决冲突的动机。
第三、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在特定情境中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亲社会价值取向体现为两种动机源:其一、作为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目的就是帮助人,以他人为中心的。其二、以规则为中心的的道德取向为特征的动机源。目的在于坚持行为规则。除了两个价值取向的动机源,移情是第三个主要动机因素。
五、论述题
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请举例说明。
答:在现实许多学生出现好心办坏事,道德行为有时候好有时候差,出现反复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实践注重对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要举例) 第一、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
第二、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产生一贯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第三、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2、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实际予以说明。
答:科尔伯格在研究道德性发展,把研究对象从儿童延伸到少年到青年时期,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进为适合大龄被试的两难故事法。通过研究将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结合实际进行说明)
第一、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A 惩罚和服从阶段。阶段B 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阶段。儿童认为正确的行动就是能够满足本人需要的行为。
第二、习俗水平。阶段C 好孩子定向。儿童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扬的行为。阶段D 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儿童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他们判断行为的好坏,善恶就是看是否符合权威的习俗意见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及法律。
第三、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已内化为自己的内部的道德命令。阶段E 社会契约定向。他们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阶段F 良心或原则定向。他们能基于自己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做出道德判断。 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总趋势: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而后到后习俗水平。
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纪律约束发展的最高阶段是(D)。
A、强制阶段 B、强化阶段 C、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 D、民主平等阶段 2、个人遵从规范的最高水平是(C)。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从众
3、多人在一起工作效果好于个人单独工作效果,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A)。
A、社会助长 B、社会阻抑 C、从众 D、服从 4、根据个体遵守纪律心理的五阶段模型,6—9岁儿童处于(C)。 A、民主平等阶段 B、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 C、强化阶段 D、强制阶段 5、对小学生的舆论起主要导向作用的是(B)。 A、班干部 B、教师 C、学生自身 D、学生领袖 6、阿虚的“三垂线”实验,说明了(A)。
A、从众现象 B、社会助长现象 C、社会阻抑现象 D、去个性化现象 7、对学生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人是( B )。
A、同辈群体 B、教师 C、父母 D、兄弟姐妹 8、研究发现,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分为( C)。
A、三阶段 B、四阶段 C、五阶段 D、两阶段 9、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B)。
A、班主任 B、目标和规范 C、学生人数 D、班干部 10、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强化阶段是(B)。 A、0-6岁 B、6-9岁 C、9-16岁 D、16-成年 11、解决纪律问题的最终目标是( D)。
A、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B、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 C、塑造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 D、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2、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阶段中,遵从集体阶段的年龄段一般是( C)。 A、0到6岁 B、6到9岁 C、9到16岁 D、16岁到成年 13、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被称为(A)。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责任扩散 14、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C)。
A.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B.群体的领导方式 C.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信奉程度 D.外部影响
15、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是(D)。 A.0-6岁 B.6-9岁 C.9-16岁 D.16岁-成年 16、士气是提高工作效益的(A)。
A.必要条件 B.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无关因素
17、李强平时温文尔雅,但有一天大家都在乱“起哄”时,他也表现出粗鲁无礼,这是一种(C)。
A.从众现象 B.服从现象 C.去个性化现象 D.社会助长现象 18、群体规范强大的动力功能主要通过什么发挥出来?(A) A.舆论 B.目标 C.奖励 D.领导 19、群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D)
A.社会助长和阻抑作用 B.从众和服从功能 C.竞争和合作功能 D.生产性和维持性功能
20、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是(B)。 A.纪律 B.群体规范 C.舆论 D.规则 21、竞争中通常运用的是(D)。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动作思维 D.辐合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群体内聚力表现为(CDE)。
A、领导方式 B、成员情感 C、认同感 D、归属感 E、力量感 2、群体的功能是(CE)
A、评价性功能 B、导向性功能 C.、生产性功能 D、发动性功能 E、维持性功能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社会助长作用就是人在工作时,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的又多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高。这就是社会助长作用。社会阻制作用就是在群体情境中使人的活动质量和效率降低。 (2)从众和服从。
第一、从众。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
第二、服从。服从就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 从众虽非按照自己的本意去做,却是自愿按照他人的做法去做的。而服从是个人通常不愿意去做,而是别人的要求,甚至被迫去做的。 (3)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就是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如,失去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独处时通常不会作出的行为。
10、简述班集体形成的阶段。
答:一般认为,集体的形成经过以下四个阶段,或称为四个时期:
第一、松散期。班级组建初期,大部分学生互不认识,彼此之间还没有很多的思想交流,彼此互不了解,彼此没有产生感情。班级学生行为上虽表现出一致性,但只是服从教师的结果,规范和舆论都没有形成。
第二、同化期。班级成员之间开始交往,在频繁来往中结成伙伴。部分积极分子带头接受接受教育要求,并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班级中学生之间关系以共同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分化,出现各种活动的带头人和追随者。
第三、凝聚期。开始形成班级群体核心,并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逐渐独立开展工作,组织活动。随着班级工作的活跃和卓有成效,核心吸引力和号召力增强,全班学生团结在它的周围,对群体认同感增强,集体荣誉感产生,班级舆论形成。 第四、形成期。班级核心地理工作能力的增强,能较好发挥集体功能,实现自我管理。成员之间互相有较深入的了解,互相关心,团结紧密,交往中有原则性。班级活动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并在工作中主动接受班主任的指导和帮助。至此,班集体形成。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分析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
(1)班级产生纪律不良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与课程有关。内容贫乏、枯燥,教法呆板、课程深度太深或太浅。
第二、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教师与班级学生发生矛盾、自身行为不检点、缺乏与学生的沟通能力。
第三|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规范不健全,舆论导向错误等。 (2)解决班级纪律不良,通常采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第一、完善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首先,规范的完善前,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使之符合学生和班级的实际;其次,出台后要让学生充分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再次,教师讲明道理和意义,塑造健康群体舆论,使遵守规范成为群体成员的自觉行动。
第二、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如,教师问题,课程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等。
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不要借助于外力。要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真实思想;真诚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赢得学生理解和尊重等。借助外力的不良后果不言而喻。 第四、教师要以身作则。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2、结合实际,说说如何抓住关键建设班集体?
答: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目标和规范,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中关键抓好集体目标的达成和集体规范的建设两个方面的工作。 (1)促进集体目标的形成。
集体目标制约着群体的心理,它的确立对学生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起着关键的作用。促进集体目标的达成,班主任要努力做到:
第一、教师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结合班级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 第二、教师向学生讲明目标达成的意义,统一认识,激发学生达成目标的自觉性。 第三、积极组织和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富于实际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促进目标的达成。
(2)抓好集体规范的建设。
集体规范: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具有群体支柱、评价标准和行为导向的功能,对坚强班集体的建设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要建立并维持积极的集体规范,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达成对班规的共识,制定具体规章制度。
第二、班干部以身作则,并形成积极分子队伍。当群体中有20%的人采取一致行为时,就会形成一定的群体压力,从而出现从众效应。
第三、要避免形成消极的非正式规范,如果已经存在,要予以纠正。
3、班级群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答:班级群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要举例说明): (1)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校是影响学生社会化重要场所,班级是影响学生社会化是直接环境。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最大。首先,教师的兴趣和鼓励决定学生的价值标准或职业选择。其次,教师是学生心目的榜样,教师的教育更具权威性,教师的期待无疑影响学生社会化的方向。
第二、同学关系对学生的社会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会独立、竞争和合作,学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第三、不良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不良的影响。 (2)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小学生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自己,一是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内化;二是通过与他人比较、作出判断。而班级为这两种认识提供了充分的信息。首先,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同学的评价对学生如何看待自己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首先,班级群体中和谐人际关系。使学生感到温暖,心情愉快,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班级中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全体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竞争与合作的心理效应有哪些?请结合实际说说教学中如何更好发挥二者的作用?
答:在竞争与合作两种情境中对个体产生的心理效应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有外部行为相似,其心理状态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竞争中个人是为了个人取胜,因此有对失败的恐惧。而合作中的个人是为了共同取胜,感到比较安全,较少担心自己的不成功。 第二、在竞争和合作中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同。竞争中主要考虑的是输—赢的问题,经常是聚合思维方式;而合作中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经常是发散思维。 第三、竞争中成员之间不能分工,也不会有有效的信息沟通,而合作中可分工合作,成员的活动有可代替性,相互之间有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互相学习、模仿。 第四、竞争中成员之间不信任、不支持、不喜欢、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而合作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喜欢产生积极的情绪。
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更好发挥二者的作用要做到:(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
第一、要科学合理安排竞争,竞争要适度,不要过于频繁,过度的竞争会导致学生合作精神的破坏,增加学生的压力。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同一分组水平,组织竞争,让没一个学生都有或胜的可能。(如按相同水平分组)这样,使比较差的学生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尽可能安排集体项目的竞争,(团体之间竞争)使他们有竞争有合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进取精神,又能使学生感到合作带来的愉悦和安全感,既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增强集体荣誉感。
5、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解决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
答:根据教育实际教师应要有效地解决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要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
第一、在纪律问题面前教师要适当地解除自己的心理压力。面临学生纪律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冷静下来,集中精力考虑问题的本身,不要过多考虑的自己的尊严而愤怒。如——。 第二、正确认识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学生的纪律问题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是可以解决的。其次,正确看待学生产生纪律问题的原因。因为儿童不是成人,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行为的能力受到发展水平局限,出现一些纪律问题是正常。再次,解决纪律问题最终目的是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就范。
(2)有针对性引导解决纪律问题。第一,要增强与有纪律问题学生的意见沟通。了解其真实思想,有针对性进行引导和帮助。第二,教师对学生要真诚。有真诚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和帮助。
(3)善于奖励,尽可能避免惩罚。善于发现的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另外,创造机会给纪律问题学生以表现的机会,然后给予奖励。如:——。同时,要避免惩罚。
(4)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争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但在方法上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教师不要向家长告学生的状;其次,要家长反映学生的全面情况,以肯定为主,切不要学生在学校里有了一点问题,就把家长叫来批评一通。
正在阅读: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三)02-27
经济过热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06-05
通鼻汤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观察06-10
中铁大桥局三公司大型机械设备操作规程09-13
材料物理复习题11-23
焦化厂安全管理制度11-11
Vishay推出新款2818封装电阻器,适用于汽车电控系统05-22
JAVA面试题( - 华为)(答案)03-13
chapter4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1-0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教育心理学
- 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