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印度佛教史111

更新时间:2023-06-01 13: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述印度佛教史

毕金城

一、

佛教起源时的印度社会背景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当时很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七七O----前二二一),政治上群雄割据, 当时出现了十六个国家,互相攻伐,但思想上却百家争鸣,当时主要的外道(非佛教派别)主要有六派.在如此纷繁的印度思想界,从他们对于印度正统思想的态度来分,大致可以区分为婆罗门思潮和沙门思潮两大系统.

婆罗门思潮就是婆罗门教,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毁灭.

沙门思潮是反传统的思想体系,佛教属于沙门思潮的一个派别,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吸收了桥陈如等五比丘组成的僧团,经过四,五次吸收徒众就发展到了一千两百五十人,佛教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因为他着重反对种族分立和创始神的理论,主张”四性平等”和”业感缘起”,”因果报应”等思想,

二、 关于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真名是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到前四八五年之间,卒于公元前五四五年. 释迦牟尼的生日,大乘佛教认为在四月初八, 释迦牟尼在二十九岁的时候,有感于生,老,病,死等人世间的痛苦现象,决计出家解脱,开始通过苦行,但当他在菩提树下突然悟道的时候,他已三十五岁, 释迦牟尼经过四十五年的传教活动,最后在拘尸那迦城郊沙罗树下逝世,时年八十岁.

释迦牟尼临涅槃前留下遗教:佛涅槃后,以戒为师;依四念处而住,遇恶人应默摒置之, 佛涅槃后,为了使人们对佛经起信,一切经首应说”如是我闻”.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在印度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间约为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到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以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算起.主要内容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释迦牟尼的教诲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此称为三法印,后又加上”有漏皆苦”,而成四法印.

释迦牟尼认为,要想达到涅槃,就要修”戒定慧”三学,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三、 佛教经典的形成

释迦牟尼死后,为了对他的说教进行甄别,审定,佛教徒进行了四次结集.

第一次在释迦牟尼死后当年雨季举行,在王舍城,参加结集的有五百比丘,史称五百结集.由迦叶主持,阿难诵出经藏,即四部<阿含经>,有优婆离诵出律藏.

第二次在释迦牟尼死后一百年举行,在吠舍离,参加结集的有七百比丘,史称七百结集.

第三次在释迦牟尼死后二百三十六年举行,护法王为阿育王,以目键连子帝须为上座,目的是对第一次结集的阿含经进行重新会颂整理.

第四次结集是在迦腻色迦王执政时期举行,有五百罗汉参加.

四、 佛教发展成世界宗教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大帝国.他派出弘法高僧,使佛教传播到印度以外的国家,发展成世界宗教.

佛教从印度向北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又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称为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经典以梵文为主.

佛教从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以及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称为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经典以巴利文为主.

五、 部派佛教

从公元前四世纪第二次佛教结集开始,印度佛教史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到公元后一世纪大乘佛教出现止,前后共经五百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的佛教,不像原始佛教那样基本上是一个整体,而是部派峰起,四分五裂.大体上分为十五个部派,为大乘佛教的种种观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六、 大乘佛教

大约到公元一世纪,印度佛教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乘佛教时期,”

乘”为乘载的意思,”大乘”意谓乘载多数人度过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神话色彩加重,这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特点,第二特点是在修行实践方面所提出的”六度”主张,”小乘佛教只求自己的解脱,主要修行”戒定慧”,六度”的内容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第三大特点是把修行果位分为佛,菩萨,罗汉三级,小乘佛教的修行果位共分四级:第一是预流果,第二是一来果,第三是不还果,第四是罗汉果.

七、 第一个大乘佛教学派----中观

到公元三世纪,印度佛教出现了第一个学派----中观学派,因为这一学派十分强调”空”,所以又被称为大乘空宗.学派的创始人是龙树,中观派的主要著作是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及其弟子提婆的<百论>.主要讲了中道实理不偏不倚为中,智慧认识事物不受任何阻碍称为观,

中观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空”,空分为:内空,外空,内外空和不移动,

八、 第二个大乘佛教学派----唯识

到西元四,五世纪,印度佛教出现第二个大乘学派----瑜伽行派,因该派主张”万法唯识”,所以又称为唯识派,与大乘空宗相对立,所以称为大乘有宗. 唯识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弥勒.

大乘有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设立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别.大乘有宗的种子论也是该宗的基本理论之一.五位百法也是大乘有宗的基本理论之一.大乘有宗也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法)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主张有十因:

随说因 观待因 牵引因 生起因 摄受因 引发因 定异因 同事因 相违因 不相违因等十种,因缘分为: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种,果报为五种: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ac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