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题库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08 10: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货币银行学题库考(卷一)

一、 名词解释

1.货币的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

本位货币是一国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其特点是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即用它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债权人不得拒绝接受。非本位货币不具有这种能力。当被用于流通和支付时,超过一定数量的非本位货币,债权人可以拒绝接受,因而被称为“有限法偿”。

2.基准利率: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在美国该利率表现为联邦基金利率,在其他国家则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央行改变基准利率,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借款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间接影响其他市场的利率水平。除了对商业银行准备金,货币存量和利率具有影响之外,基准利率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预期,即所谓告示性效应。当人们按预期行事时,货币政策功效就会产生影响。

3.金融资产流动性:一种金融资产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者不发生任何损失的能力,有称“货币性”或“变现力”。

4.货币供应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5.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

6.融资性租赁:也称金融/设备租赁,是指承租人向制造商选好所需设备,由出租人(租赁公司)根据承租人购买承租人所需设备,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承租人取得设备使用权,并分期交纳租金。出租人拥有设备所有权,并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收回购买设备所需的全部资本。这种租赁方式相当于租赁公司向设备承租人融通了资金。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并且承租人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履行完全部义务后,租赁物件所有权即转归承租人所有。 二、 简答题

1.试析货币市场的主要作用。

答: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从交易对象的角度看,货币市场主要由同业拆借、票据、国库券以及回购协议等子市场组成。

1)同业拆借市场主要满足金融机构之间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经常发生的头寸余缺调剂的需要。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市场特性最活跃、交易量最大,加之能敏感地反应资金供求关系和货币政策意图,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因而倍受金融机构及货币当局的重视。

2)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中参与者最多的市场。企业是货币市场最重要的资金需求者,工商企业大部分的流动资金需求除由商业银行发放短期贷款加以满足外,主要依靠商业票据市场。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公司甚至发行无商品交易相对应的融资票据来筹集短期资金,还有许多拥有充足自有资金的大型企业充分利用商业票据市场获利。商业银行的贴现业务也离不开商业票据市场。中央银行也要在票据市场上进行再贴现政策的操作,还可以利用票据进行融资。

3)国库券市场风险小,流动性强,并可享受税收优惠,既能满足政府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又能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工具,还可以把国库券作为流动性资产的二级准备或者作为资产组合中的无风险资产。

4)回购协议市场上的回购协议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且超过银行存款收益。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用回购协议融入的资金不属于存款负债,不用交纳存款准备金。对我国来说,国债回购市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国库券市场尚未建立,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匮乏,国库券市场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体现货币当局政策意图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需要通过国债回购市场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最后贷款人”的涵义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最后贷款人是一国货币管理最高当局为化解银行风险,向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问题银行提供紧急援助的一种制度安排。实践证明,最终贷款人在保护银行的稳定和安全,维持和恢复社会公众信心,消除金融恐慌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1999中国人民银行《紧急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表述的央行最为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现代经济中利率的杠杆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利率与消费和储蓄。由于利率是储蓄者提供生息资产的收益,因此,利率越高,储蓄收益越高,储蓄增加,而消费减少;当利率下降时,储蓄减少,消费增加。

2)利率与投资。利率是投资的成本,因此,利率升高,投资成本增加,投资减少;反之,低利率则有利于增加投资。 3)利率与通货膨胀。在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高利率有利于抑止通货膨胀,低利率又可以防止过度紧缩。

4)利率与金融机构。当利率变动后,金融机构的资产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作出相应的调整。通常是在发放贷款和政府债券之间转移。这使得中央银行利用利率作用调控宏观经济成为可能和有效。

5)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利率变动对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进出口的影响;二是对资本输入输出的影响。当利率水平较高时,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下降,出现贸易逆差;相反,如果利率水平降低,出口增加,贸易收支改善。高利率可吸引外国资本流入,可以暂时缓解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但高利率也有负面影响,如输入通货膨胀。 4.分析国库券在资金融通中的作用。

答:国库券在资金融通中的作用有: ①就资金供应者来说,投资于国库券安全可靠,不仅可以获得收益,而且操作方便,国库券常常成为商业银行理想的二线准备。 ②对资金需求者来说,国库券可以解决政府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使国库收支得到调节。③中央银行可以在国库券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因此国库券市场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5.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有哪些区别?

答:远期合约是一种最简单的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在远期合约中,双方约定买卖的资产称为标的资产,约定的价格为协议价格,同意以约定的价格卖出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空头,同意以约定价格买入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多头。远期合约在外汇市场上运用十分广泛,因为它能够防止汇率波动的风险。 期货合约是在远期合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标准化的买卖合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期货合约是交易所推出的一种标准化合约,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并由交易所保证合约的履行。 1

三、 论述题

1.分析鲍莫尔模型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鲍莫尔模型——货币交易需求理论的发展。鲍莫尔认为人们持有的用作交易媒介的现金,同企业持有存货一样,也有成本,由于现金是无利息收入的,持有现金就要放弃利息收入,这种放弃的利息收入就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因此,人们总是在保证正常交易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现金持有,寻找最低的现金持有量。假定人们的交易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预见的,而且收支规模正常,那么人们可将期初收入的大部分先投资于有价证券或贷放出去以获取收益,然后再每隔一定时间卖出一部分有价证券变现,用于日常交易需要。假设T为某人的月收入;C为每次变现数;b为每次变现的手续费;r为市场利率;n为每月变现次数(n=T/C),则鲍莫尔存货模型为M=(2Tb/r)1/2/2,该模型,也称“平方根法则”,它说明即使是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也受利率因素的影响。 胡老师:

“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论证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的观点,从而修正了凯恩斯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观点。

鲍莫尔认为,任何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以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间差内,没有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由于现金不会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应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的形式,待需要支用时再变现,只要利息收入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有利可图。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收益越大,生息资产的吸引力也越强,人们就会把现金的持有额压到最低限度。但若利率低下,利息收入不够变现的手续费,那么人们宁愿持有全部的交易性现金。因此,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不但有关,而且关系极大,凯恩斯贬低利率对现金交易需求的影响并不符合实际。

鲍莫尔模型对西方货币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众多学者在研究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问题时都论及该理论,对它的褒贬不一。对该模型的肯定之处是,以为该模型从人们保持适度的现金用于交易,而将暂时闲置的部分用以获利这个常见的现象出发,得出交易性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利率变动影响的结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是对凯恩斯货币交易需求理论的重要发展。另外,该模型的结论还可应用于国际金融领域。因为国际储备如同经济单位的现金存量,也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因此国际储备不必与国际贸易量成同一比例增减。并且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用一种普遍的国际货币,可以节省国际支付的交易成本。对于上述鲍莫尔模型,也有不少批评意见。比如认为模型忽略了影响货币交易需求的一些重要因素,如时间价值、通货膨胀、货币界定、支付制度和条件、金融创新等,致使模型有失偏颇;有的否定模型的定性理论假设;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模型的数量关系描述不准确,认为货币需求对交易量的弹性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这个变数的具体数在0.5和1之间。

2.货币供给量是根据什么来划分层次的?为什么说货币供给量层次划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答:货币有不同的形式,包括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这些不同形式的货币流动性不一样,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调控指标时,通常要根据货币的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体现不同的购买力,与经济相关程度不同,在经济金融分析中的重要性也不同。

1)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货币层次划分主要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为标准。流动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迅速转化成现金而对持有者不发生任何损失的能力。在具体划分货币层次时,按照流动性标准可考虑如下因素:一是货币周转速度的快慢;二是存款变现率的高低;三是货币作为购买力的活跃程度。此外,根据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需要,确定调控重点,划分货币层次。 2)西方国家一般将货币划分4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银行的储蓄存款+银行的定期存款

M3=M2+政府部门存款和其他部门在银行的定期存款(英国)

M3=M2+非银行储蓄机构的月初和月末的存款平均数(美国) M3=M2+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信贷机构定期储蓄存款(德国)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货币划分为3个层次:

M0=准备货币(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邮政汇划资金-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短期债券 其中,M1是狭义货币,M2是广义货币。 4)我国一般把货币划分为4个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一般构成了现实购买力,对当前的物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他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很重要;M2与M1之差是准货币。M3是考虑到金融不断创新的现状而增设的。由于城乡居民的活期存款须到有关金融机构兑现,不能据以签发支票直接支付,也就不能计入狭义货币M1,但

用卡帐户上的活期存款例外。

不管怎样,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一个因素,货币供求变化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货币定义调控货币供应量,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可见,对货币定义及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分析,可以观察分析国民经济的变动,考察各种具有不同货币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变动关系最为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从而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 A、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 B、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C、客观上促进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 2

3.在我国,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储藏,在20世纪60年代是否比在80年代末好?为什么?在哪个时期你愿意持有货币?

3

货币银行学题库考(卷二)

一、 名词解释

1.格雷欣法则:又叫“格雷欣定律”,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由16世纪英国金融家、商人托马斯·格雷欣提出来的。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货币(良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结果,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就明显低于它的名义价值了。 2.贷款承诺: 是指银行向客户作出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按商定条件为该客户提供约定数额贷款的承诺。在客户满足贷款承诺中约定的提款先决条件情况下,银行按约定的金额、利率、时间、期限等,满足客户的借款需要。

3.回购协议:融资主体通过卖出资产(多为金融资产)、借入资金的同时,与买入方签订一份协议,规定在未来某个时期重新购回该资产,这就是回购协议。这通常是商业银行和大客户之间的一项业务,也常被中央银行用作公开市场操作的对冲机制。

4.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而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就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式可以表述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5.期权(Options):合约赋予其持有者(即期权的购买者)一种权利,使其可以(但不必须)在未来约定的时期内以议定的价格向期权合约的出售者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一定数量的资产。合约的持有人为获得这一权利,需要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并非一定要行使而只是在执行价格对自己有利时才行使。 6.业主-代理人问题: 二、简答题

1.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哪些?

答:基础货币指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前者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二者都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来看,作为负债的基础货币是与各项资产业务相对应的。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增减,基础货币总额必然会随之增减。如在央行的资产中,各项目有增有减,则基础货币是否增减,要视各项目变动的相互作用而定。 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四个因素:

1)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如果追求稳定汇率目标,通过外汇买卖投放基础货币会受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而且具有相当的被动性。

2)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通过认购政府债券或贷款给财政部门弥补赤字把基础货币注入流通领域。 3)对商业银行债权。即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中央银行对此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4)其他项目净值。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的增减变化,也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2. 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答:银行是信用组织,其经营特点是以货币为主体商品,以信用为运营基础,实行负债经营,90%左右的资金来自于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是对广大社会公众的负债;它还保管着大量的黄金等社会财富,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市场经济越发达,银行业面临的风险越大。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的风险以及其他一些风险。

1)信用风险。是指若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人的本息,是贷款人遭受一定的损失。这是存在非常久远的一种风险,自从进入商品社会,有了信用,也就有了信用风险。

2)利率风险。是指经济市场化、货币化、国际化进程中,由于金融市场上利率的波动造成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时可能遭受的损失。

3)汇率风险。汇率是两种货币的比价,受资金供求关系影响。国际市场上的汇率是经常变动的。在进行外汇交易时因汇率变动而遭受的损失即汇率风险。汇率风险具有或然性、不定性和相对性。如果一家金融企业对汇率的走势预测不准,很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4)国家风险。是指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或政治因素(战争、内乱)的变动可能造成的金融损失。

此外,还有两种经常发生的风险:一种是操作风险。这是指金融企业内部直接从事金融业务操作的人员,由于违规而造成的资产损失带来的风险。另一种是市场风险。这主要是指由于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衍生工具增多,如果运用不当,反而成为金融风险新的黑洞。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的是一种风险的转移而不是财富的转移。 3. 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有哪些不同?

答:商业银行又称“存款货币银行”。 商业银行的定义应包括以下要点,第一,商业银行是一个信用授受的中介机构;第二,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企业;第三,商业银行是唯一能提供“银行货币”(活期存款)的金融组织。综合来说,对商业银行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它通过办理转帐结算实现国民经济中绝大部分货币周转,同时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商业银行以其机构数量多,业务渗透面广和资产总额比重大,始终居于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政策性银行特点:1。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或政府的相关决策进行投融资活动的金融机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一般由政府财政拨款出资或政府参股设立,由政府控股,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关系。 2。从经营宗旨上看,政策性银行不以营利为目标,而以贯彻执行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为己任。3。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贷款利率较低、期限较长,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其放贷支持的主要是商业性银行在初始阶段不愿意进入或涉及不到的领域。4。从业务范围上看,政策性银行不能吸收活期存款和公众存款,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提供的资本金、各种借入资金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筹措的资金,其资金运用多为长期贷款和资本贷款。5。从信用创造能力看,政策性银行一般不参与信用的创造过程,资金的派生能力较弱。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不是吸收存款,而往往是由政府提供,而且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主要是专款专用,正常情况下不会增加货币供给。

4. 为什么你愿意以5%的利率将钱存入银行,让银行以8%的利率给你的朋友贷款,而你自己不直接借钱给你朋友?

答: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作为社会分工下的专业信用中介,其拥有更高的信用度。首先,银行最基本的是通过存贷业务来获利,保证自身信用是经营的前提条件。其次,银行为了自身发展,也会自觉加强资产负债的管理。存入银行虽获利不高,但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4

民间信贷多指个人之间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所提供的直接信贷,往往受到经济实力、个人信誉、借贷手续不严、缺乏法律知识引起纠纷等制约。因此,民间借贷虽然贷款利率很高,但由于风险很大,灵活性也不及活期存款,并不为人们看好。

所谓道德风险,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士,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障的条件下,其所作出的决策及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得到某种补偿,这将“激励”其倾向于作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的收益。从一般涵义上讲,“道德风“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经济主体获得额外保护的情况下,它具有非常普遍一般的意义。 5. 为什么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答: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是指中央银行服务于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机构体系,履行维持金融稳定、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职责。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央银行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按现行制度,中央银行负责保管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一部分超额存款准备。这种存款准备制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应付客户提存需要,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和保障商业银行自身安全,另一方面,相对节约整个社会存款准备数量,同时为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创造条件。

2.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由于经波动引发金融危机。这不但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会对经济造成破坏。为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手段,向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补充其流动性的不足。

3.中央银行是全国资金划拨与清算中心,如前所述,中央银行对全国范围 内的电子资金划拨系统,对商业银行各应收应付款项进行清算,同时对商业银行调拨资金提供划转服务。这不但有利于加快社会资金周转,节约资金成本,而且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论述题

1.托宾模型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体现在什么地方?

托宾模型是对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通过这个理论,托宾论证了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依据总效用最大化原则在货币与债券之间进行组合,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

凯恩斯在货币投机需求理论中认为,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计是自信的,并在自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持有货币还是债券。由于各人预计不同,因此总是有一部分人持有货币,另一部分人保持债券,二择其一而不两者兼有。然而现实情况却与该理论不相吻合。投资者对自己的预计往往是犹豫不决的。

而托宾模型则主要研究了在对未来预计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怎样选择最优的金融资产组合,所以又称为“资产组合理论”。托宾认为,资产的保存形式只有两种:货币和债券。债券为风险性资产,货币为安全性资产。他把人们分为3种: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为风险回避者。托宾认为,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负效用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增加。若某人的资产构成中只有货币,为了获得收益,他会把一部分货币换成债券,但随着债券比例的增加,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风险的负效用递增,当新增加的债券带来的收益正效用与风险负效用之和为零时,他就会停止将货币换成债券的行为,反之亦然。只有这样,人们得到的总效用才能达到最大。这一理论说明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的原因以及对二者在量上进行选择的依据。从

分析人们资产组合的均衡点(即风险负效用等于收益正效用之点)的变化中可见,利率越高,预期收益越高,而货币持有量比例越小,证实了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托宾模型还论证了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通过人们调整资产组合实现的。这是由于利率的变动引起预期收益率的变动,破坏了原有资产组合中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效用的均衡,人们重新调整自己资产组合的行为,导致了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所以,利率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货币投机需求具有同等重要性。

托宾模型虽然较凯恩斯货币投机需要理论更切合现实,但许多西方学者也指出该模型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模型忽略了物价波动的因素;托宾模型只包括两种资产,即货币和债券,而不包括其他金融资产,这显然与当代金融实际情况不符。

2.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些方针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包括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追求赢利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是改进服务、开拓业务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因此这一原则占据核心地位。流动性问题,即清偿力问题,是指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等方面要求的能力,它对银行的经营至关重要。因此,为了保持流动性,银行在安排资金运用时,一方面使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必须力求负债业务结构合理并保持自己有较多的融资渠道和较强的融资能力。安全性原则,是指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银行经营中,自有资本比重很小,主要依靠吸收客户存款或对外借款用于贷款和投资,因此安全性也很重要。三原则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一般而言,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正相关的,但它们与赢利往往有矛盾,因此银行要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寻求最佳组合,这涉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问题。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历经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三阶段。

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方法,它着重于资产管理,尤其是流动性方面。负债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当然它也存在明显缺陷:提高了银行融资成本,增加了经营风险,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加以对照及作对应分析,围绕所谓缺口或差额,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它的手段有: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期限管理法。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紧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第一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尽快提高市场风险计量水平。第二步,逐步推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对市场风险实行相对集中管理。第三步,重组管理架构,健全管理流程,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3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有何特点?

基础货币也叫高能货币,它是有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创造出来的。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没有基础货币,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将成无本之木。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要高于其对储备的控制能力。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理解:

公开市场操作,包括公开市场购买和公开市场出售。公开市场购买对储备的作用,取决于债券出售人将所得款项以

现金形式持有还是存入银行。如果所得款项以通货形式持有,则公开市场购买对储备没有影响;如果将所得款项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则储备增加额等于公开市场购买额。不过,不论债券出售人将所得款项以现金形式持有还是存入银行,公开市场购买对基础货币的作用都相同(基础货币增加额等于所购买的金额)。公开市场购买对储备的影响与其对基础货币的影响相比,前者的不确定性要大得多。

5

1.

货币银行学题库考(卷四)

一、名词解释

1.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金融合约,它的价值取决于作为合约标的物的原生金融工具和指数的变动状况,最基本的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以及互换。 2.资金盈余单位余赤字单位:

资金盈余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总有一部分经济单位或由于收入增加,或由于缺乏适当的消费和投资机会,或为了预防不测,或为了将来需要而积累,因而处于总收人大于总支出的状态,这类单位称为盈余单位。

资金赤字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有些经济单位或由于收入减少,或由于消费超前,或由于进行额外投资,或由于发生意外事故等,因而处于总收入小于总支出的状态,这类单位称为赤字单位。

3.通货紧缩: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增加或购买力增强),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4.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以过去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依据,对未来的通胀率做出预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实际发生的通胀率来一步步调整原来的预期,使它被动地适应实际通胀率

5.自由准备金:自由准备金就是超额准备金减去从贴现窗口的借入准备金。 二、简答题

1.金融抑制的根源、手段和表现是什么?

答: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制肘、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主要根源有:①经济上的“分割性”导致“内源性融资”盛行,资金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借口”。②政治上,发展中国家有强烈的摆脱西方国家控制的愿望,更相信本国政府的干预力量而不愿接受所谓“自由市场”的调控。③社会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对高利率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十分警惕,以致运用人为干预手段压制利率水平。

金融抑制的手段有:压制利率,实行信贷配给,高估本币汇率维持进口数量,增加对低效产业的财政补贴等。

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①金融市场不健全。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来流通,有限金融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导管”作用。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得到资金的往往是某些“特殊部门和行业”,而急需资金的中小工商业者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下降。②金融工具单调。即银行等储蓄机构仅仅开办存贷款业务,而且期限单一,利率僵硬,无法满足储蓄和借贷双方对金融资产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需要。

2.中央银行向券商购买国库券一亿元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与向商业银行购买有何不同?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和外汇的活动。它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中央银行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或外汇意味着进行基础货币的吞吐,可以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是流入社会大众手中,则会直接地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流入商业银行,则会引起信用的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当金融市场上游资泛滥、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无论这些证券是由商业银行购买,还是由其他部门购买,总会有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流回,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中央银行就是通过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以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3.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哪些?

答:1)现金比率。即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对货币乘数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现金比率越高,货币乘数也高;反之,亦然。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越大。 3)定期和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越大。

4)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变小,反之,变大。 4.流动性偏好

答:流动性一词有两个含义。第一,指一种资产在交易中能迅速变换为别种资产而不遭受损失的能力,以此分析,不同的资产——实物资产、生息资产、货币等——其流动性也不同,其中货币是最富于流动性的资产。第二、指货币与资金。凯恩斯在《通论》中所讲的流动性偏好,即指对货币的偏好。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中的流动性,是指流动性的第二种含义,指货币与资金。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编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5.贷款出售 三、论述题

1.试评述下面观点:“国家不应规定银行的资本要求,应让银行自行决定自己的资本比率,因为银行由于资本不足而出现危机毕竟是银行自己的事情。”

2.评述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答: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 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 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

11

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3.基础货币的定义是什么?它对货币供给有什么影响?

答: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础货币=现金+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B=C+D),货币供应量(M)=C+D, M=mB。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有央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它是信用货币创造的源头。

基础货币是社会各金融机构创造信用的基础,是现代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分析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经济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的媒介因素。当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供应或收缩基础货币时,通过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创造或收缩的过程,可以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多倍扩张或收缩,因此,基础货币是一种活动力强大的高能量货币。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12

货币银行学题库考(卷五)

一、 名词解释

1.互换合约:互换协议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两种。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照既定的汇率交换两种货币,并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按照该汇率相互购回原来的货币。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将自己所拥有的债权(债务)的利息收入(支出)相交换。这两笔债权(债务)的本金价值是相同的,但利息支付条款却是不同的,通过交换可以满足双方的不同需要。

2.鲍莫尔模型:这是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和规模经济的关系以数学公式形式表达的模型。该模型本质上是将管理科学中的最适度存货控制技术运用于货币理论的成果,所以又被称为“货币需求的存货管理模型”。现金存货的成本有两项:一是将债券变现时所必须支付的手续费6;二是持有现金而牺牲的利息(机会成本),设每次变现额为^,支出总额为v,利率为r,则现金存货的总成本为:

3.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资金缺口分析:所谓资金缺口是指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之间的差额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一般地本着稳健经营的原则银行应推行零缺口或帐面收支相抵战略 5.信用配给:

6.“单一规则”: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数量变化与货币收入变化之间存在着“时滞”,时滞本身的长短变化不定。因此,在实践中,货币政策不可能用来作为经济微调工具,企图利用货币政策作为稳定工具只会使经济变得更不稳定。因此货币学派主张保证货币供给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增长率,这就是所谓的“单一规则”。 二.简答题

1.为什么有些经济学家把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描绘为在人们手中迅速传递的“热土豆”?

答:恶性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学家卡根将它定义为物价水平以每50%的速度不断上涨。在恶性通货膨胀中,货币完全失去信任,货币购买力猛降,各种正常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以至货币体系和价格体系最后完全崩溃,引发社会经济危机。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社会动乱。

恶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3位数以上,物价连续狂涨,货币价值不断下降,人们不愿握有纸币,或抢购物资,或持有外币,已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引发政局动荡。 恶性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物价飞涨时,产品销售收入往往不足以补进必要的原材料;在物价迅速上涨的过程中,地区之间上涨幅度不均衡是必然现象,这就会造成原有商路的破坏,流通秩序的紊乱;迅速上涨的物价,使债务的实际价值下降,如果利息率的调整难以弥补由物价上涨所造成的货币债权损失,正常信用关系也会极度萎缩。恶性通货膨胀只是投机盛行的温床,而投机是经济肌体的严重腐蚀剂。

恶性通货膨胀会引起突发性的抢购商品和挤兑银行的风潮。它所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急剧下降则会导致冲突加剧。这一切的后果往往是政治的动荡。

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会危及货币流通本身:纸币流通制度不能维持;金银贵金属会重新成为流通、支付的手段;经济不发达则会迅速向经济的实物化倒退。

2.试分析隐蔽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结果。

答:隐蔽型通货膨胀,也称为压抑型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是指政府通过计划控制和行政控制手段,包括票证配额、价格管制以及其他的一些物资控制来抑止物价上涨,使一般价格水平上涨不明显。通货膨胀通过商品、物资短缺等形式变现出来。一旦取消抑制性措施,物价就会急剧上升,隐蔽的通货膨胀就变成公开的通货膨胀了。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的形成条件有以下几个:经济体系中已累积了难以消除的过度的需求压力;存在着严格的计划价格管制,这种管制包括对生产企业的价格管理和流通企业的销价管制两方面;实行排斥市场机制的单一行政管理体制。前苏联、东欧各国、中国以及英国、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管制时期,都出现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3.货币需求决定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

1)收入。在商品经济中,所有社会成员的收入最初都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而支出也都是需要用货币来支付的;一般来说,收入提高,说明社会财富增多,支出也会相应扩大,需要有更多的货币量来进行商品交易。

2)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转手次数;从动态角度考察,一定时期货币总量需求是指货币的总流量;而货币总流量是货币平均存量和速度的乘积。

3)利率。对于金融资产的持有者来说,利率就是他的收益率;一般来说,流动性小而风险大的证券利率较高,从而收益较多;故证券的收益率较高,而货币资产(存款)的收益率较低,现金的收益率为零;因此,利率的变动对货币需求产生反向变动的影响。 4)其他因素。主要包括:信用发展状况、金融手段现代化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以及国家政治形式等因素。 4.货币主义为什么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红P324 / 212) 5.简述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答:货币政策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制订者所期望达到的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效果,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经常要突出的最终目标之一。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物价水平保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上。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即凡是有能力和愿意参加工作的人随时能找到合适工作的水平。 3)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西方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周期性经济危机带来的不景气,往往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以促进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一国能保持良好的外汇储备,以保证对外经济活动正常运转。 13

三.论述题

1.货币供给新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新颖之处何在?

2.中央银行向社会公众出售债券以期减少货币供给,请运用可贷资金结构分析该行为对利率的影响。(画出正确的供给图形)

3.如何评价公开市场交易?

14

货币银行学题库考(卷六)

一.名词解释

1.违约风险:又称信用风险,是指银行作为贷款人因借款人违约、不按照个人购房抵押贷款合同中规定的还款计划按时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遭受信贷资金损失的情况。违约风险是个人购房抵押贷款最直接和最基本的风险。借款人的违约行为按是否受其财力影响或者说按借款人违约时的主观意志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被迫违约和主动违约。被迫违约是指借款人因某种原因发生财力困难从而无法偿还债务本息的一种违约行为。

2.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看涨期权,是指在期权合约有效期内按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看跌期权,是指卖出标的物的权利。当期权买方预期标的物价格会超出执行价格时,他就会买进看涨期权,相反就会买进看跌期权。

3.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二者的划分是以中央银行为界限的,一般货币政策时滞更多是指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部分。

4.“相机抉择”: 所谓“相机抉择”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约束而是依据经济运行态势灵活取舍“逆风向行事”平抑经济周期以图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5.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方就是抵押出债券,取得资金的融入方;而逆回购方就是接受债券质押,借出资金的融出方

6.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内在因素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二.简答题

1.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述的货币需求的构成。

答: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通过对人们持有闲置货币是为了在利率变动中进行债券的投机以获取利润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得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的减函数,从而得到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r)。

根据凯恩斯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正常利率。人们通过对比心中的正常利率,预期市场利率的升降。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成反向变动。当市场利率较低,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时,则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反之,则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2.假设中央银行向外汇指定银行收购外汇10亿美元,此举对基础货币会产生什么影响?(请用T形帐户分析,假定汇率RMB8.20=USD1)如果央行要抵消这种影响,可采取哪些作用较小的办法?

3.“相对于通胀而言,通缩对生产的影响更大”,请对此观点加以评价。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导致的。

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 。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4.央行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答: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管理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代表国家管理存款货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除特定的金融行政管理职责采用通常的行政管理方式外,其主要管理职责都是寓于金融业务的经营过程中。即以其所拥有的金融工具,如货币供给量、利率和贷款量等,对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活动的领域进行管理、控制和调节。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以及政府的银行三大职能。发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是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银行机构;银行的银行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集中存款准备,充当最后贷款人以及组织全国清算三方面;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等。

5.解决“业主-代理人”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

1.你对“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观点有何看法?

2.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量对任何发生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货币主义者为什么不提倡积极的货币政策?

在现代宏观经济理论里,政策规则有三种:相机抉择、单一规则和积极规则。相机抉择指调控政策是依据不同情况和不同时间制定的,它并不试图提前去商讨未来的政策决策; 单一规则是指调控政策不对经济变化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有固定规则的政策来实施,如固定的货币增长率政策;

积极政策规则是指对当前或预测的经济状况作出反应的政策,这种反应可能本身就是规则的一部分。

后两种政策规则又都属于有规则政策,与无规则的相机抉择相反。单一规则与积极规则的区别是积极规则在有规则的前提下,对经济变化作出反应和调整,而单一规则不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15

以货币政策为例,单一规则意味着一个固定的货币增长率,如4%,即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货币供给都保持增长4%。积极规则是当失业率达到某个上限时,会在4%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比率。即在失业率是5%时,货币增长4%;失业率大于5%时,失业率每增加1%,货币供给增长率则增加2%;失业率小于5%时,每减少1%,货币供给增长率减少2%。这种积极的、反周期的货币政策,通过货币增长与失业率相联系而实施。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普遍认为相机抉择是一种效率极低的政策规则,因此主要倾向是选择单一规则还是积极规则。 单一规则首先由弗里德曼提出,并为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所推崇的宏观调控政策规则。他们认为,积极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是无用的,货币当局应宣布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以避免对价格膨胀和紧缩造成人为的扰动。

与此相反,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正统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都认为,一个积极的、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率的,有助于实现经济总量的均衡。

这种争论主要是针对经济的小扰动而言,实际上,面对重大经济冲击时各学派都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们认为,政策规则的选择对宏观调控决策者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依据单一规则来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按照固定规则,如固定的货币增长率、平衡的预算收支等政策,而不是依经济变化来改变政策。其片面性在于宏观经济政策难以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与单一规则相反的是相机抉择,其强调了宏观调控政策是依据经济形势的变动而相应改变。它的片面性在于缺乏规则对政策工具的约束。

我们认为应选择积极规则作为宏观政策选择的指导原则。积极规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对政策工具是有规则约束的,如预算收支平衡、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约束;二是要根据经济变化作出反应和调整。这样的政策原则较为全面。 3.我国现阶段为什么不宜使用利率或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16

货币银行学题库考(卷七)

一.名词解释

1.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而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就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式可以表述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最后贷款人: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即在商业银行资金周转困难时,中央银行通过贷款等手段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3.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管理

4.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求失衡或者导致部分供求关系的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其传导机制主要通过价格刚性机制和价格攀比机制。

5.同业拆借: 同业拆借是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间之间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6.零息债券:债券发行人在债券期限内不支付任何利息,至到期兑付日按债券面值进行偿付的债券。 二.简答题

1.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答:货币政策的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是货币政策经过传导于经济过程之后的必然结果。但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效应是一种综合结果。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主要有:1)货币政策时滞2)货币流通速度3)微观主体预期 4)社会政治团体的利益。衡量货币政策效应,一是看效应发挥的快慢,二是看发挥效力的大小。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1)时滞因素: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它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就成了问题。它包括内部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和外部时滞(转向时滞、生产时滞),货币政策的时滞一般需要6个月到两年。

2)货币流通速度:对于货币流通速度一个相当小的变动,如果政策制订者未能预料到或在估计这个变动幅度时出现小的差错,都可能使货币政策效果收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使本来正确的政策走向反面。

3)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实施的抵消其作用的对策,可能对于归于无效。鉴于此,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 4)政治因素

2.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

3.什么是货币的本质特征?它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哪些重要功能?

4.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能力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7

5.什么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哪些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开展中间业务? 三.论述题

1.分析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理论“传导机制”上的不同。

答: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其中,凯恩斯学派认为,调节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金融资产价格,进而影响投资支出和国民收入。据此,凯恩斯认为,“流动性陷阱”和投资利率弹性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关键。而后凯恩斯学派的托宾(J.Tobin)则认为“流动性约束”和授信限额是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低效的主要因素;再后来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则从财富效应的角度分析了资产结构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货币学派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可以直接影响支出,进而影响投资和国民收入。因此,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而货币政策之所以会出现低效的情况,那是因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时滞和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干扰;而梅尔茨(Meltzer)和布伦纳(Brunner)则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资产选择的范围上,并 从商品和资产两个市场分析和考察了资产价格效应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影响。此外,近年来,米仕金(Mishkin.F.S)从银行借贷角度,伯南科(Blinder)和格特勒(Gertler)从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角度论述了信息不对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影响。综上可见,由于对于各项变量重视程度不同,各学派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吗? 3.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我国的货币需求大致可分为消费型需求和投资性需求两大类。消费性需求是指满足人们消费性开支而需要持有的货币量。消费性货币需求主要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其需求量多少与社会的消费需求紧密相连。投资性需求是指为满足人们的投资性开支而需要持有的货币量。投资性货币需求主要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资料,其需求量的多少与社会的投资需求息息相关。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

1)收入。在商品经济中,所有社会成员的收入最初都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而支出也都是需要用货币来支付的;一般来说,收入提高,说明社会财富增多,支出也会相应扩大,需要有更多的货币量来进行商品交易。

2)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转手次数;从动态角度考察,一定时期货币总量需求是指货币的总流量;而货币总流量是货币平均存量和速度的乘积。

3)利率。对于金融资产的持有者来说,利率就是他的收益率;一般来说,流动性小而风险大的证券利率较高,从而收益较多;故证券的收益率较高,而货币资产(存款)的收益率较低,现金的收益率为零;因此,利率的变动对货币需求产生反向变动的影响。 4)其他因素。主要包括:信用发展状况、金融手段现代化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以及国家政治形式等因素。 18

货币银行学题库考(卷八)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二者的划分是以中央银行为界限的,一般货币政策时滞更多是指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部分。

2.机会成本变量

3.货币供给新论

4.公开市场业务的防御性操作

5.逆向选择

6.Letter Of Credit

二.简答题

1.试分析促进金融创新的因素。红P360

答:1)技术推进论2)货币促成论3)财富增长论4)约束诱导论5)制度改革论6)规避管制论7)交易成本论

2.如果央行决定重建其标志性建筑。当银行花费1亿元去新建办公大厦时,会对基础货币产生什么影响?试解之。答:参考红宝书P329

3.分析金融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

4.试分析股票和债券的共同点和区别。

5.试分析下面各因素的变化对现实购买力的影响:

1) 活期存款增加 2) 现金增加

3) 支票存款增加 4) 定期存款增加 19

三.论述题

1.为什么中央银行资产规模会影响其货币供给量?

2.我国现阶段为什么不宜使用利率或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3.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我国的货币需求大致可分为消费型需求和投资性需求两大类。消费性需求是指满足人们消费性开支而需要持有的货币量。消费性货币需求主要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其需求量多少与社会的消费需求紧密相连。投资性需求是指为满足人们的投资性开支而需要持有的货币量。投资性货币需求主要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资料,其需求量的多少与社会的投资需求息息相关。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

1)收入。在商品经济中,所有社会成员的收入最初都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而支出也都是需要用货币来支付的;一般来说,收入提高,说明社会财富增多,支出也会相应扩大,需要有更多的货币量来进行商品交易。

2)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转手次数;从动态角度考察,一定时期货币总量需求是指货币的总流量;而货币总流量是货币平均存量和速度的乘积。

3)利率。对于金融资产的持有者来说,利率就是他的收益率;一般来说,流动性小而风险大的证券利率较高,从而收益较多;故证券的收益率较高,而货币资产(存款)的收益率较低,现金的收益率为零;因此,利率的变动对货币需求产生反向变动的影响。 4)其他因素。主要包括:信用发展状况、金融手段现代化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以及国家政治形式等因素。 20

货币银行学题库考(卷九)

一.名词解释

1.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投机活动最典型的就是买卖债券。如果整个经济中有着许多投机者,且每个投机者所用有的财富相对于所有投机者的财富总额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成了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若以M2代表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r代表市场利率,L2代表M2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有:M2=L2(r)。

2.平方根定律:是鲍莫尔将利率因素引入交易性货币需求分析而得出得出的货币需求理论模型,这种理论认为,用于交易的货币持有额或交易性货币需求有一个最佳规模,这个规模的确定与收入Y和利r有关,其关系式为:Md=αY0.5r-0.5该式说明,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收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增加,但Y的指数0.5说明,Md随Y增加的比例并不大,利率提高,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减少,但r的指数-0.5说明,Md随r减少的比例也不大。

鲍莫尔运用存货理论深入分析了由交易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同利率的关系。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同样具有利率弹性,并用公式表明最适度的现金余额交易量和手续费的变化关系,这一公式为 。 3.金融深化 4.A T S

5.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交易者的资金流动性需求。货币市场包括短期存贷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和大额存单等短期融资工具市场。资本市场是交易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主要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资本市场主要是指证券市场,此外还包括长期存贷市场和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又分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由这两个市场派生出来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6.流动性陷阱 二.简答题

1.金融创新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答:1)改变了社会大众的储蓄行为和企业的微观投资活动。一些创新工具的出现提供了储蓄者与投资者更大的资金选择空间,使小额投资者和企业可以通过专家,进行多样化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增强利率敏感度,以取得较高的收益。

2)金融业务趋于多元化、综合化和金融服务商品化。金融创新成为业务竞争环境下,金融机构扩大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规避风险、扩增业绩的有效手段,从而使金融业务更趋多元化。而创新使银行、储蓄机构、投资银行业务兼营,模糊了银行与储蓄机构界限,并使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信托业务之间、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之间的传统界限逐渐消失,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变化,银行业务逐渐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银行将出现金融服务商品化。

3)金融创新对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各国不断修改银行法规、准备金率等政策措施,重新定义货币层次。 4)金融创新使银行超越传统业务,从事能源、不动产、农业、海外开发等高风险业务。 2.分析乔顿模型中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3.基础的定义是什么?它对货币供给有什么影响?

答: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础货币=现金+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B=C+D),货币供应量(M)=C+D, M=mB。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有央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它是信用货币创造的源头。

基础货币是社会各金融机构创造信用的基础,是现代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分析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经济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的媒介因素。当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供应或收缩基础货币时,通过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创造或收缩的过程,可以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多倍扩张或收缩,因此,基础货币是一种活动力强大的高能量货币。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4.货币主义为什么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 5.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有哪些区别?

答:远期合约是一种最简单的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在远期合约中,双方约定买卖的资产称为标的资产,约定的价格为协议价格,同意以约定的价格卖出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空头,同意以约定价格买入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多头。远期合约在外汇市场上运用十分广泛,因为它能够防止汇率波动的风险。 期货合约是在远期合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标准化的买卖合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期货合约是交易所推出的一种标准化合约,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并由交易所保证合约的履行。 三.论述题

1.从菲利浦斯曲线的发展过程阐述通货膨胀效应理论。

21

2.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中的预期收入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有何特点?

22

货币银行学题库考(卷十)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中央银行以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率的调整,以及直接融资额的调整等政策工具所能影响的是利率或货币供给等货币变数。通过这些货币变数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生产、就业、物价或国际收支等最后目标。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等货币变数便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或政策指标。在货币政策运用上,政策指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可控性。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必须为货币当局所能控制。2)相关性。政策指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必须存在稳定的关系;3)可测性,一是央行能及时获取有关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便于分析、观察和监测;4)抗干扰性。政策指标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程度低;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2.最后贷款人: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即在商业银行资金周转困难时,中央银行通过贷款等手段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3.回购协议:融资主体通过卖出资产(多为金融资产)、借入资金的同时,与买入方签订一份协议,规定在未来某个时期重新购回该资产,这就是回购协议。这通常是商业银行和大客户之间的一项业务,也常被中央银行用作公开市场操作的对冲机制。

4.单利与复利:是两种计算利息的方法,单利是对利息不再计息;复利是一种将上期利息转为本金一并计息的方法。 5.经营性租赁:是一种融资租赁加各种服务的租赁方式,租金是租赁费加上各种服务费用。

6.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一种金融资产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者不发生任何损失的能力,有称“货币性”或“变现力”。 二.简答题

1.简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答:由英国托马斯·格雷欣爵士首次提出,他在1558年发表的“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见解认为:当公众对货币供给的某一部分怀有疑虑时,他们会将“良币”(good money)窖藏起来,并试图将“劣币”(bad money)转让给他人。

格雷欣法则是一条经济法则,又叫“格雷欣定律”,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由16世纪英国金融家、商人托马斯·格雷欣提出来的。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铸币,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货币(良币)储藏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结果,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就明显低于它的名义价值了。

后来,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如盗版软件对正版软件的冲击等。除了商业和金融,其他领域其实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如,官场上,清官可能会受到贪官的排挤;医院里,拒收“红包”的医生被看成另类。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效的约束体制,劣币驱逐良币、稗子战胜水稻就将大行其道,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2.预期理论是如何理解利率的期限结构的?

3.举例说明“逆向选择”是如何产生的?应如何解决?

4.为什么要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中间目标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中央银行以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率的调整,以及直接融资额的调整等政策工具所能影响的是利率或货币供给等货币变数。通过这些货币变数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生产、就业、物价或国际收支等最后目标。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等货币变数便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或政策指标。在货币政策运用上,政策指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可控性。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必须为货币当局所能控制。2)相关性。政策指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必须存在稳定的关系;3)可测性,一是央行能及时获取有关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便于分析、观察和监测;4)抗干扰性。政策指标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程度低;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5.可能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

三.论述题

1.什么叫菲利浦斯曲线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

2.中央银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是什么?

3. 试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23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a7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