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6-29 19: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股权激励效果文献综述

摘要

从2005 年11 月证监会研究起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试行)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对于管理者的股权激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对股权激励效果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一、引言

公司治理一直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而公司治理结构当中一个重要的而且经常引起争论的因素就是股权激励效果。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给予企业管理者公司股权的形式来授予他们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由于公司股权日益分散和管理技术日益复杂,造成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于是为了合理地激励公司管理人员,使其目标与公司股东目标相一致,世界各国的公司纷纷推行股票期权等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随着股权激励方式广泛采用,其隐藏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甚至是其效果是否能真正达到激励受到了怀疑,以至于其激励管理层勤勉尽责的作用都遭到了质疑。

二、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Micherl Jensen和Willam.H.Meekling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其实就是一个团体或者一个人委托另一个团体或另一个人来完成某些事项。通过委托代理,就使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发生了分离,两权的分离之后却引发了许多问题,分离之后由于委托者的所有权与代理人的管理者之间利益的不一致所导致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股权激励是一个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指定一个激励合同,使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者的利益而选择行动,达到代理人与委托者之间利益的一致。

(二)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依附于每个劳动者身上,通过对劳动者的体力、智慧和技能所构成的资本进行投资。企业逐渐被看成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机结合的产物,物质资本缺乏主动性,只能转移价值

而无法创造价值,人力资本则有运作物质资本的能力和智慧,在运作物质资本的同时创造价值,从而促进企业价值的上升。

(三)企业契约理论

企业契约理论是由科斯于1937年提出的,至今为止已成为现代西方理论的主流,对我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契约的整合,而它是基于现在及一定条件之上的。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股东与经营者之间指定了一定条件的契约,但由于未来事态发展的不稳定性,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者与同样为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股东之间就会产生一些因利益分配而产生的矛盾。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契约形成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的机制。

三、股权激励效果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股权激励效果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1)实施股权激励与提升上市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系

Berly&Means 1932 年首次提出,在企业股权较为分散的情况下不拥有 年首次提出,在企业股权较为分散的情况下不拥有公司 股权的经理与相对 较为分散的小股东之间是在存利益矛盾,公司经理利益将会与广大东业股权数量的增加,公司经理利益将会与广大东们的利益趋于一致,使企业利益趋于一致,使企业利益倾向于最大化。

Stulz(1958)的研究表明,在存委托代理关系情况下让企业管理人员拥有适度的持股权,会很大程上缓和管与东之间利益冲突。理人员拥有适度的持股权,会很大程上缓和管与东之间利益冲突。

Jensen(1986)和 Song(2000)的研究表明,由于管理层活动难以监督实施,股权激励会大大减少企业存在量自由现金流的机会,同时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提高价值。

Mehran(1995)通过对 1979 年与 1980 年美国工业企业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企管理层持股比例业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企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绩之间存在较为明 显的正相关性。

Hall(1998)统计分析了 15 个美国最大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数据,结果表明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经营绩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性。

Waston wyatt(200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的公司那些水平为市场平均持股水的公司东回报率高出近53%,管理层持股与东回报成正相关。

(2) 实施股权激励与提升公司绩效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关系

Core和Guay(1999) 通过对1980年美国511家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结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不存在任何关系。

Hinunelber等(1999)在分析过程中引入了可观察的企 在分析过程中引入了可观察的企 业特征和企规模等 影响因素,同样无法得出管理层持股比例会企业绩的结论。

(3)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随着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的提高存在规律性变化

Mcconnel与 Servaes(1990)研究发现企业价值与股权水平两者之间是倒U型的关系。

Morck 等(1988)通过实证分析研究 1980 年《财富》对 500 强企业的横截面数据结果发现,企业绩随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Jensen 和 Meck Li(1976) 的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使成为企业的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使成为企业主人这将有效的降低企业代理成本,进而改善业绩。

2、国外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研究

很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于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见解:

首先对于企业规模相关研究, Dmesetz和Lhen (1985)认为在的公司要素和产品市场既定的情况下,不同公司规模存在最优管理层股权水平 。

Smiht和 Wattss(1992)在文中指企业存在较大的增长机会,会使股东对经营管理层行为的监督难度加大。因此,借助于长期激励方式如股权可以使得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保持一致, 从而降低监督成本,也就是说增长机会与股权激励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系。

Core 和 Guay(1999)用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帐面比率代表公司的增长机会,分析得出了较高增长机会的公司与股权激励水平存在正相关系结论。

(二)国内文献回顾

1、国内关于股权激励效果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在借鉴外的研究思路基础上,对股权激励效应进行得出了不 国内学者在借鉴外的研究思路基础上,对股权激励效应进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主要分为正反两方面。

(1) 实施股权激励与提升上市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系

石建勋 (2003) 运用实证研究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正相关系。 企业业绩在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后得到显著提高 。[1]

邱世远,徐国栋 (2003)以我国2001年12月以前实施了股权激励的8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每股收益和净资产率发现这些公司的两项高于全部上市绩效指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激励作用。[2]

(2)实施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不正相关系

陈专 (2007)分析了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股权激励制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得出无论是横向和纵比较,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的绩效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还存在许多内外市场环境及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股权激励度的效应并未达到预期果。[3]

魏刚(2000)选取国内 800 多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高层经理人员持股比例解释变量,其研究结果表明高层经理人员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 “区间效应 ”,而且公司高级管理 ,人员持股比例越高,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就越差让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股份并没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相福利制度。[4]

袁国良、王怀芳等 (2000)随机抽取了1996年和1997年实行股权激励的 100 家上市公司,以管理层 (指监事、董事、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以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研究分析,结果发现这这 100 家上市公司中的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的业绩相关性也非常低。[5]

黄劲松 (2004)以2002年的92家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从公司资产运营、财务偿债能力等方面 ,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与其他未股票期权激励实施的上市公司相比,公司的经营业绩并没有显著差异。[6]

顾斌、周立烨等 (2007)通过研究2002 年以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沪市 64 家上市公司,剔除行业影响因素后对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表明提高实施股权激励公司长期绩效并不显著;而从不同的行业角度来看,实施股权激励效果最明显的是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7]

周兰、彭听(2008) 以2004年2007年四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其年报所披露的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对股票期权效应进行回归性,最终得到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总体效果并不明显的结论。[8]

唐睿明 (2009) 通过研究121家族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据,以最高的前两名董事的持股比例为解释变量以净资产收益率 (ROE)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在我国家族型上市公司效果并不明显股权激励基本无效。[9]

张敦力等(2009)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措施提高绩因子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措施提高绩因子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措施提高绩的相关性不显著,我国现行股权激励制度并未有效解决上市公司代理问题。[10]

2、国外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部分学者还开始注重析股权激励水平影响因素从目前收集的文献资料来看,这方面相关研究对较少。国内目前收集的文献资料来看,这方面相关研究对较少。

谌新民、刘善敏 (2003) 通过统计回归分析2001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数据发现,管理层比例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弱相关系并且资产规模、区域范围行特征股权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弱相关系,结构对评价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和经营绩效具有深刻的影响。[11]

周建波、孙菊生等 (2003)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成长性对股权激励施效果的影响发现,如果公司的成长性机会较高经营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整体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利于大幅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和企业价值,但对成长性机会较差公司来说,提高经营管理层的持股比例激励效果并不明显。[12]

徐伟牛津波等 (2005)通过研究指出,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和控制机制与公司经营管理层的长期激励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股权激励产生影响。[13]

宋兆刚(2006)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股权激励水平指标与公司模型,管理层任期,公司风险,成长机会,赵武融资等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经营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成长机会呈现正相关,与公司经营风险呈负相关,而与公司规模,自由现金流,管理层任期等因素并不相关。[14]

蒋慧(2007)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公司规模,行业竞争,公司长性,企业风险等变量,分析这些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变量均是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15]

四、结论

尽管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股权激励的认识还不一致,而股权激励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证券监管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完善,股权激励政策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中国对股权激励的相关研究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研究的思维,借鉴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所用的实证研究模型。我国在借鉴西方先进思维方式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股权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石建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之探析[J].《国资经纬》2003(10):32-34. [2] 邱世远.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坛》2003(12):75-76.

[3] 陈计专.股改中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分析研究.硕士学位武汉理工大2007. [4]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 [J].经济研究,2000(3):16 -21. [5] 袁国良、王怀芳刘明 .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及其相关问题 [A] . 刘数成, 沈沛 .《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0:135 -138. 138.

[6] 黄劲松.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实践研究.学术探索,2004(7):41 -43. [7]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79 -80.

[8]周兰,股票期权的激励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52-55.

[9] 唐睿明,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J].理论研究.2009(1):27-29.

[10] 张敦力. 会计变更_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专家视点.2009(5):5-8

[11] 谌新民. 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8):55-63.

[12] 周建波,孙菊生 .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 .经济研究,2003,(5):74-82.

[13] 徐伟,牛津波,陈金梅 .基于上市公司的经理层股权激励影响因素分析 . 2005,(3):18 (3):18-22.

[14] 宋兆刚.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证研究:股权激励与业绩的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2006.

[15] 蒋慧.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实施效果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工商大学, 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a6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