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4-06-24 21: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绪论

青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年期生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范围:包括青年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社会化历程、认知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和意志表现、个性形成、性心理的发展、异常心理的表现。

学习意义:以利于了解和认识青年的各种心理特点,掌握其活动规律;帮助青年真正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展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应对青年期发生的各种特殊问题和生活压力,完成青年的社会发展的课题;有利于建立完善有效的青年研究的理论体系。

青年期:指在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儿童进入成年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既是人的身体全面成熟,也是人的个性形成并渐趋完善的关键时期(15—20岁)

青年期年龄划分的标准:

1. 青年期开始的时间多以性成熟开始后,第二性征的出现为其标志。 2. 结束时间的认定有分歧,人的成熟应包括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

3. 心理成熟的标志应包括智能的成熟,情绪和意志的成熟以及个性、社会行为的成熟。 人的成熟:

1. 人的成熟真正的含义是社会化,离开社会化就不可能成熟——俄国心理学家科恩。 2. 人在独立、主动、平等具有自我意识、能自我控制等方面持续的发展中,“只有少数人

能达到完全成熟”——美国哈弗大学教授阿吉里斯(Argyris)

青年社会化的进程:包括职业确立、经济独立和建立家庭等三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过程。经济独立是关键和核心。 经济独立的具体体现:

1. 有维持自身生存的比较稳定的收入。

2. 有对自己的收入和时间等个人资源进行独立支配的权利和能力。 3. 有比较固定的生活居所。

4. 有一定的满足自身发展的人际交往圈。 5. 有抵抗一般生活风险的经济能力。 人的发展课题:

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人生在各个发展阶段应当完成的相应的社会化内容,就是人的发展课题。人的发展课题还应具有序列性。

青年期的发展课题包括:

1. 与同龄人的关系:学习与同龄男女之间的新的交际技巧;学习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

即角色。

2. 独立性的发展: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在情绪上得到与父母和其他的独立;有信心实

现经济独立;准确选择职业;做结婚和家庭生活的准备:掌握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知识

3. 人生观的发展:寻求并完成负有社会责任的任务;学习作为行动准则的价值观和伦理

体系。

复习和思考:

1. 什么是青年心理学?其研究范围如何?学习青年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 什么是青年期?其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3. 人成熟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青年的社会化进程包括哪些方面? 4. 什么是人的发展课题?青年期的发展课题包括哪些方面?

第二章:青少年期

青春发育期11,2~17,8是生命的黄金时期。胎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 生理发育处于第二个高峰期。 2. 智力发展走向成熟。 3. 自我意识高涨。 4. 社会化程度加深。 5. 情感体验丰富。 6. 偏离行为增多。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遗传:亲代通过基因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 先天因素:机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生理成熟:基因引起核控制器官机能动作模式。

2.环境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具体生活环境(家庭、学校、同龄团体) 3.主观生理状态 4.活动因素

5.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

2. 心理内容丰富,但心理完整性水平较低 3. 自我意识高涨但自我控制欠缺 4. 社会化加速的同时个性化突出

青少年生理的成熟:

1. 身体成熟的外在表现(了解)

身高的变化:身高增长迅速,身体的生长顺序是头部优先,上身居次,下肢靠后。 体重的变化:体重明显增加,脂肪沉淀,肌肉组织发育。 2. 内在标志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脑重量的变化、脑容积的增加、脑功能的完善 心脏的发育:心脏重量、血容量、脉搏频率、血压变化 肺和呼吸系统发育:呼吸肌发达、肺活量增加 内分泌系统机能日趋完善

体能不断提高 3. 性的成熟

第一性征即性器官、性机能的发育成熟 第二性征即性的体型、体态的出现

第三性征是指男女两性的行为和性格,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差异。如男性勇敢、刚毅、主动;女性文静、柔弱、细心。

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1. 身体变化对心理的一般影响:

青少年体态的变化导致对自己的外貌特别关注,因此容易引起自卑、羞怯、敏感、忧愁。 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矛盾特点: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要求交往的矛盾;勇敢与懦弱的矛盾;自傲与自卑的矛盾;眷恋童年和否定童年的矛盾。 2. 早熟和晚熟的影响:

早熟:女孩弊大于利,男孩利大于弊。 晚熟:女孩利大于弊,男孩弊大于利。

影响生长差异的因素: 1. 遗传因素

2. 环境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营养因素、内分泌影响 3. 体育锻炼

性心理:有关性的心理活动,包括性意识、性观念、性情感和性适应。 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1. 异性疏远期

2. 长者敬慕期—牛犊恋 3. 异性向往期 4. 初恋期

性意识发展阶段: 1. 性意识的潜伏期 2. 两性疏远期

3. 性意识初步形成的爱慕期 4. 性意识成熟的恋爱期

青少年性意识萌发的特点: 1. 渴望了解性知识 2. 对异性好奇和爱慕

3. 在异性面前表现紧张和兴奋 4. 性冲动的产生

赫罗克关于青年心理发展的四个时期:

1. 性的反感期:总想避开异性的时期,主要由生理原因而引起,产生了对性的不安、害羞

和反感,对男女共同的工作和游戏产生反感。

2. 向往年长期、向往同龄异性:对年长异性的崇拜和敬爱一般被称为童年时的恋爱,这往

往是从对方所不注意的远处着迷的倾倒于所向往对象的一举一动,并由于将对象偶像化而苦恼的折磨着自己,对方的态度往往立即强烈的激励着青年自己上进,但也可能严重伤害天真的感情。

成为迷恋对象的人通常是周围稍微年长些的同性,而且不论其在容貌、学习能力、体育运动方面、人格或别的什么方面都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谓迷恋就是对这样的人产生的独占性的爱情要求。这种被迷恋的人往往是本校高年级学生或者某方面的明星。在这个迷恋过程中,精神方面引起共鸣的喜悦占主导地位,这种目的性爱从13~16间是极正常的现象。

3. 对异性的狂热期:与一对一的交际相比,他们与包括年轻异性的同伴一同游戏,为更大

的乐趣。由于胆怯,虽然乐于与异性游戏,但情绪却不稳定。为了掩饰自己的害羞,甚至还会出现些粗鲁的作法和攻击性行为。在这种集体活动中,男女都努力设法让自己引起异性的注意,但因为双方都立足于理想主义的立场,自我意识太强,所以冲突也多,接近的对象往往容易变换。

4. 浪漫恋爱期:这时将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它异性的关心显著的减少了,他们总是

寻求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喜欢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总是希望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祝福和赞许,即使不认为对方是完美无缺的异性,也是把他置于值得一爱的成熟地位。

青少年关于认知发展的特点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具体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力、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组相关的心理过程。认知的水平是人的智慧体现,表现为认知能力。可分为一般认知能力、特殊认知能力和创造力。一般认知能力又称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特殊认知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绘画、音乐、数学)。 认知发展的特点:

1. 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观察: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感知能力的核心。 青少年观察力的发展是以感觉知觉能力的成熟为基础的。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记忆:人脑对过长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总体水平的提高 短时记忆广度的增加

记忆主导的出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抽象记忆超过形象记忆成为优势。

记忆方式:思维也逐渐从形象思维占优势发展成为逻辑思维占优势。 3.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想象:个体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特点: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想象趋于现实化

想象内容更加复杂,抽象概括更高 4.思维发展的特点: 逻辑思维处于优胜地位:逻辑思维是指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得出各种规律或解

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过程。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将事物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统一起来,全面看待事物。

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思维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思维批判性和片面性共存。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感情强烈影响的倾向。

5.青少年注意力发展特点: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种类的过度性: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内容的深化性

品质的改善性: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皮亚杰关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观点:

1.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本质

2.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机制:同化和顺应 3. 青少年认知发展阶段论:

0~2岁:感知运动的阶段(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 2~6,7岁:前运算阶段。局限:自我中心,单一思维。

7~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运算: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守恒的) 11,12~14,15岁:形式运算阶段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概念:指由协同生活的需要引起的交往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认识及相混作用的复杂多变的联系过程。是人际关系的起点。 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

1. 交往过程的首要方面就是交往双方的信息沟通

它是相互知觉和理解的基础。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的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情感等都可以作为信息

沟通即信息传递的过程,但作为个体之间的沟通与两个设备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不同 信息沟通的顺利实现制约于以下条件:信息沟通的双方必须有共同的经验领域;沟通的信息要求少受外部干扰。 2.交往是人们相互认识

交往过程中个人对人的知觉、理解和评价过程叫做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既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又是人际交往的结果,由人际认知,人们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进而对他人行为内在原因的推测,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预见对方的行为,所以印象的形成和归因是构成人际认知的主要部分。 印象的形成:个人对他人的印象一般是在很有限的信息资料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倾向于根据现有的信息将认知对象看成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形象。当获得的自交有相对矛盾的情况时,个体通常会重新整理或歪曲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不一致。 第一印象:是指观察者在第一次和对方见面时所产生的印象。个人的好恶评价在形成对人的印象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好恶评价中,对热情与冷漠是形成他人印象的关键因素,是好恶评价的中心品质。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理解和推测的过程。

4. 人际交往时一种相互作用:

5.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的种种动机,因此人们在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了解

对方时还应透过彼此交互作用来影响对方的态度、改变对方的行为以符合自己的意愿。人际互相作用的种类和方式很多,按交往者积极的程度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①感染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从,这种屈从是通过传播某种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情绪感染表现为他人的情绪会在个人身上引起同样的情绪,反过来,这种情绪会加强别人的情绪。②暗示是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他是一个人对他人有目的但无根据的影响,与感染不同,暗示是单向的暗示者不易受被暗示者的影响。③说服是通过交换意见、收听广播、阅读报刊等方式改变人的观念和信念的人方式。被说服者认为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提出的观点理由充足、逻辑严密,使说服对象怀疑清除。④模仿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榜样的行为。模仿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接收别人行为或心理状态的外部特征,而且个体还要对表现出的行为特点进行复制。 人际关系:

定义: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和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者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联系程度。

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从对方获得的满意程度。 如果交往双方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足,会产生并保持接近友好的心理关系,反之,则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认知成分即人际认知。

情感成分是指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上的联系,表现为喜爱或排拒,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

人际情感体验的好坏一方面受群体中共同情绪状态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 人际关系的吸引因素: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如下:接近性、仪表特点、相似性、互补性、特质因素、自我暴露。 在个性特征方面双方若彼此相似,则容易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 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个人社会背景、价值观、态度等。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特点:

交往对象的变化:选择朋友的标准如下: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

在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建立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择友特征阶段性的变化: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活动为中心的,只要愉快就是朋友。 高中期的青少年友谊要比少年时的稳定和深刻的多。他们在择友时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趣,即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 朋友之间的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不会影响友谊的继续。

复习与思考:

1. 什么事人际交往?有哪些特点?

2. 什么事人际关系?它的形成过程包括哪些要素?其相互关系如何?

3. 青少年人际关系结构包括哪些特点? 4.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青少年的社会化历程

社会化就是人学习知识、技能和掌握社会规范以及再现它们的过程。 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强制性与能动性结合、主导性欲被动型并存。

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想青少年学习的社会化现象。 青少年的社会化因素:社会因素(文化环境、大众传媒)、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同伴因素

青少年正式团体:

定义:根据确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组织来的社会群体。

特点:目的性明确、较强的计划性、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可控性、成分的相似性

青少年的非正式团体:

特点:自发性、同龄性、相容性、排他性、流动性、核心人物权威性。 作用:满足青少年的某些需要

偏离行为:

类型:一般性社会偏离、违章性偏离行为、轻度违法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具体表现:攻击行为(身体、言语、间接攻击)、犯罪、自杀、吸毒。

上网心理:求知需要、交往需要、情感宣泄、休闲娱乐、好奇心理、自我表现、

人格:

定义:个体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特征:1.整体性:动力系统:需要、动机、理想、兴趣、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调控系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表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2. 稳定性:儿童期的人格特征来判断成年时的人格特征 在不同的情节中有相同的表现 3. 独特性 4. 社会性

青少年人格的形成::

1.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人格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2. 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心理学家——诶里克森 第一阶段:0-1 信任对不信任

第二阶段:1-3 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意志力) 第三阶段:3-6 主动性对内疚(自信) 第四阶段:6-11 勤奋对自卑(能力)

第五阶段:11-20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忠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a5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