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ely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29 22: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吉利疯抢人才 奔驰福特等5大车企高管被挖

2010年08月30日

6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原担任福特汽车总公司全球传播经理和福特中国副总裁的许国祯先生即日起加入吉利团队,负责企业全球传播和品牌宣传工作。这也是继沈晖、童志远后又一汽车界高管加盟吉利,人才“挖角”战略在吉利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奔驰、福特、菲亚特等合资企业都未能幸免。

1、自主、合资都包含 “挖角”遍布各大车企

我们只是节选了比较有代表的人员收集到表格中,实际上加盟吉利的其他企业人才远不止这几个人,不过上述五位在原企业的级别都比较高,而选择加盟吉利汽车也从侧面说明了李书福的实力。这其中,许国祯是从福特中国副总裁离开加盟吉利,童志远也曾是北京奔驰的中方一把手,任董事、高级执行副总裁,后任北汽控股总工程师负责自主品牌研发,后来加盟华泰汽车担任总裁一职,而面对吉利的诱惑毅然放弃总裁职位。

自主品牌中,祁国俊和赵福全则在奇瑞和华晨担任要职,加盟吉利集团之后则把吉利的研发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点从吉利参加历届车展庞大的整容就能看出,并且新车在产品设计、核心技术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分品牌战略也是依托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才能实施的。

2、“空降”人才作用巨大 下一个会是谁?

可以说,就是赵福全等“空降”人才的加盟,我们看到一个全新吉利的诞生,无论是产品研发实力和制造能力,吉利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收购沃尔沃的成功则是吉利国际化的一个经典案例,相信李书福也深刻感受到了“挖角”的快乐,能够快速提升企业的实力,相信随着吉利的发展,这个人才战略依然会频繁使用,尤其是沃尔沃项目也需要大量的人才。

在奔驰、福特、奇瑞、菲亚特、华晨等高管人才相继加盟吉利后,李书福的下一个“猎物”会是谁呢?应该说吉利挖来的人才都是有相当的针对性的,都是吉利比较薄弱的环节,比如产品研发、品牌宣传等方面,当然这都是好的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空降兵的加盟,在内部是否能够互相配合好也是一个关键!这也是吉利需要注意的,未来吉利会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吉利“双位制”人才招聘将在六大城市进行

2010年09月03日12:13腾讯汽车综合报道我要评论(18) 字号:T|T

据吉利集团最新消息,该集团的千人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招聘,即GM1000的招聘工作,将从9月4日起分别在上海(9月4日)、济南(9月5日)、西安(9月11日)、武汉(9月12日)、南京(9月19日)、重庆(9月19日)进行,这将是吉利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高端人才公开招聘活动,也是我国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尝试。

据吉利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被称为GM1000的计划,主要是基于吉利这几年海内外快速发展及产业并购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而制定的,以使人才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目标,避免了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和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定课程体系,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德国韦希塔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对招聘人才进行研究生培养。吉利的这种招聘更看重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能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所培养出来的是能得到企业认可的人才。可以说,这次联合全国著名高校和国际一流大学进行的联合培养并不是简单的“委培”,而是真正打造吉利控股集团所需的,真才实用的高级人才。

不仅如此,吉利集团还为这次招聘的人才提供了一个覆盖面超过80%的奖学金计划,同时承诺,凡是获得奖学金的学员都将在吉利集团获得中高端的专业和管理岗位。

随着吉集团发展速度和国际化合作的进程加快,吉利集团的人才结构和人才需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招生、招聘和挖人都已无法满足吉利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这种情况,吉利更加注重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来培养人才,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为企业培养真正能为企业发挥作用的人才。据介绍,这次吉利招聘专业涵盖了动力总成、汽车制造工艺、汽车安全、生产与物流、品牌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等,其培养方式包括“双位制”,即岗位、学位兼得; “双轨制”,即企业联合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 “三导师制”,即每一位学员配备三名导师指导; “定向制”即带课题入学、定向培养; “带薪制”,即凡先签订岗位的享受带薪入学培训。据了解,这种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各著名高校的学科特点,校企联合打造企业中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我国企业中尚属首家。

吉利“双位制”人才招聘将在六大城市进行

2010年09月03日

据吉利集团最新消息,该集团的千人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招聘,即GM1000的招聘工作,将从9月4日起分别在上海(9月4日)、济南(9月5日)、西安(9月11日)、武汉(9月12日)、南京(9月19日)、重庆(9月19日)进行,这将是吉利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高端人才公开招聘活动,也是我国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尝试。

据吉利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被称为GM1000的计划,主要是基于吉利这几年海内外快速发展及产业并购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而制定的,以使人才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目标,避免了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和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定课程体系,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德国韦希塔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对招聘人才进行研究生培养。吉利的这种招聘更看重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能适应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所培养出来的是能得到企业认可的人才。可以说,这次联合全国著名高校和国际一流大学进行的联合培养并不是简单的“委培”,而是真正打造吉利控股集团所需的,真才实用的高级人才。

不仅如此,吉利集团还为这次招聘的人才提供了一个覆盖面超过80%的奖学金计划,同时承诺,凡是获得奖学金的学员都将在吉利集团获得中高端的专业和管理岗位。

随着吉集团发展速度和国际化合作的进程加快,吉利集团的人才结构和人才需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招生、招聘和挖人都已无法满足吉利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这种情况,吉利更加注重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来培养人才,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为企业培养真正能为企业发挥作用的人才。据介绍,这次吉利招聘专业涵盖了动力总成、汽车制造工艺、汽车安全、生产与物流、品牌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等,其培养方式包括“双位制”,即岗位、学位兼得; “双轨制”,即企业联合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 “三导师制”,即每一位学员配备三名导师指导; “定向制”即带课题入学、定向培养; “带薪制”,即凡先签订岗位的享受带薪入学培训。据了解,这种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各著名高校的学科特点,校企联合打造企业中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我国企业中尚属首家。

吉利并购沃尔沃引热议

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

“并购沃尔沃使得吉利这个几年前还不算出名的公司,瞬间成了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在理论上,吉利已然站在了汽车业舞台的中央。可仰望星空,吉利能否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树立一个标杆?大家不妨直言。”在昨天的“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高层企业专题峰会上,《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作为主持人,给现场6位嘉宾出了这么一道题。

正反双方针锋相对

三一重工副总裁何真临言语中似乎并不看好吉利的国际化路线,“企业要有自知之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有5大陷阱,书福同志能把这么大的沃尔沃收归旗下,勇气可嘉,并购初

战告捷,但整合资源还需时日,希望他能成功。”

何真临的发言立刻引来了当事人的“回击”,刚加入吉利两个月的董事长助理宁述勇形容自己昨天接受的是个“大考”,“吉利并购只是拿到了一张登山证,能否登上山巅看风景,

必须坚定信念,最起码从我本身来讲,是不会动摇的。”

远东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品牌官徐浩然同样认为,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可以归为4种途径,在国际并购这一途径上,典型的就是吉利模式。“吉利收购沃尔沃,让我们看到其实真正的好莱坞在中国,美国有大片,而中国企业和中国社会每天都在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真实版。10年前马云说‘我的企业市值超过50亿’,没有一个人信,现在人家市值好几千亿;10年前李书福说‘我们造汽车无非就是发动机加两片沙发加一个方向盘’,就这样一个人硬是把国际品牌沃尔沃并购了,中国才是一个造梦的工厂。”徐浩然说。

多极世界长袖善舞

徐浩然认为,中国其实早已国际化了,“全世界都是中国制造,但这个国际化是非常粗浅的,因为很多东西还没有跟上,比如说技术、管理、文化、人才,包括品牌的国际化。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现在是两个独立的品牌,若干年之后,究竟是吉利带着沃尔沃跑、还是

沃尔沃带着吉利跑,我们在关注这个问题。”

宁述勇表示,吉利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研发和很多的专利,“我们是一个诚信的企业,在

整个并购的过程中,关于知识产权,我们有一屋子的文件。”

“书福老总曾经说过,‘看得见的不重要,看不见的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就是一种无形资产。’中国企业的老总看到的是自己每年建了多大的厂房,年生产量多少,但忽视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好在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开始重视产权保护,尤其是在谈并购的时候,这是个好现象。”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宁玲女士,在谈到吉利并购沃尔沃时表示,知识

产权其实应该作为企业的核心任务来做。

打铁还要身板够硬

埃森哲董事总经理王波坦言,吉利并购沃尔沃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避免的,“吉利代表了未来很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道路,值得研究。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收购事件,也不是地理上跨国、业务出口到海外。在国外有分支机构就算国际化?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王波认为,国际化更多的是资源配置能力、产业布局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是不是符合全球化脚步,“事

实上中国的企业在这些方面还很滞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安徽众城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锐也认为,跟吉利这样的企业比起来,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有一些企业,有一些品牌,很随意地走出国外,或者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企业推广当中,反而对企业不好。安徽有一个肥西老母鸡,如果现在把肥西老母鸡的连锁店开到欧美,去和麦当劳、肯德基竞争,这是难以想象的。”他认为,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该有全球化视野没错,但走出去是以后的事情,首先要集中精力固本强

基。

品牌战略不可动摇

作为一位品牌研究者,者,徐浩然感觉特别痛心病首,因为在最新的世界品牌100强榜单里面,58个是美国的,31个是欧盟的,7个是日本的,4个是韩国的,没有一个是中国的。“品牌的背后是什么?是人才,是文化,是管理,是技术等一切核心竞争力的集合体。在国际化道路上,中国的企业还是迟到者,还是边缘者,希望有一天能像我一样坐到舞台中间。” 并购沃尔沃,是吉利“掌门人”李书福2002年就已经定下的战略目标,对于吉利来说,

中走了出来。尤其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更是对吉利汽车增加了几分信心。然而,当我们为吉利的蜕变而感到自豪的时候,帝豪EC825这个即将上市的车型为我们适时的泼了一盆冷水。在帝豪EC825光鲜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山寨和抄袭。

帝豪是吉利汽车去年发布的全新品牌。帝豪品牌定位为“豪华、稳重、力量”,其产品核心价值为“中国智慧、世界品质”。帝豪车标由三块红宝石和三块黑宝石镶嵌而成。可是现在我们在看看帝豪旗下的车型,不免对上诉帝豪品牌的定位感到很讽刺。

我们暂且不说帝豪车标如何山寨凯迪拉克。就旗下将要上市的帝豪EC825而言,它是吉利汽车的第一款中级轿车。正如同帝豪品牌的定位,帝豪EC825未上市,却已经透露出要高出其余自主品牌中级车一等的姿态。事实确实如此吗?

EC825(上)和凯美瑞(下)侧面线条轮廓完全相同

我们初看帝豪EC825,它具备了中级车的气场,2805mm的轴距让它拥了大气的车身和宽敞的空间。帝豪EC825还拥有一些EC718的元素在内,可见帝豪在追求者品牌的一致性。不过当我们仔细看过帝豪EC825的侧面后,却觉得非常熟悉。无论A柱、D柱设计,还是车门、前后翼子板等,与中级车市场上热卖的凯美瑞都一摸一样。但是我们依然不肯断定帝豪EC825是一款山寨产品。

EC825(上)和凯美瑞(下)内饰只有细微的变化而已

帝豪EC825的内饰是另一个证明山寨的地方。虽然帝豪EC825的内饰并没有完全照搬凯美瑞内饰,但是功能布局的设置等都与凯美瑞相差无几。只是方向盘、仪表盘有所重新设计,中控台轮廓稍稍变化而已。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一些设计手法已经成为了各自品牌的DNA。所以当去模仿时,虽然为了掩人耳目做了一些小改变,但是那些被模仿的特有设计元素是无法掩盖住的。帝豪EC825正如此,虽然在外观和内饰处都做了一些改动,并增加了自己的设计,但是依然半遮半掩的露着凯美瑞原有的设计元素。

后悬挂已经分辨不出到底哪个是EC825(上),哪个是凯美瑞(下)?

帝豪EC825采用了前麦弗逊、后两连杆的悬架形式,这也与凯美瑞相同。从这一点,我们更加断定帝豪EC825是一款不折不扣的抄袭产品,它并没有体现出技术的吉利。相比早年山寨车较聪明的是,帝豪EC825并没有露骨的显现凯美瑞的种种特点,却绞尽脑汁来遮掩其抄袭凯美瑞的的本质,但抄袭终归抄袭、抄袭出来的产品是摆脱不掉原有的痕迹,帝豪EC825也可谓是“高级”山寨产品。

EC825搭载三菱4G69+四速手自一体的动力系统,并非吉利自主

在北京车展的吉利展台上,吉利展出了大量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和变速器。但是帝豪EC825并没有使用这些发动机和变速器。帝豪EC825所搭载的却是来自三菱的动力系统。这一现象在自主车型中并不稀奇。帝豪EC825搭载的是一台三菱4G69 2.4L发动机,据说今后还将有三菱4G63 2.0L发动机的帝豪EC8车型。虽然帝豪EC825搭载的是原装进口的4G69 MIVEC发动机,不同于那个已经烂大街的4G69,但是毕竟4G6系列发动机已经较老。关于帝豪EC825的变速器搭配也没有了任何意外,帝豪EC825所搭配的是三菱的四速手自一体变速器。4G69+四速自动,这就是帝豪中级车的动力系统。

那么吉利所宣传的那些自主发动机跑到哪里去了?其实吉利的发动机也无外乎是一些山寨产品:吉利1.8L发动机仿丰田1ZZ系列; 1.3L和1.5L发动机仿的是丰田8A和5A;新的1.5L发动机仿的是丰田NZ系列。熊猫则无论从动力还是造型等,都全盘模仿丰田Aygo。难道这就是技术吉利吗?

无论吉利对外多么标榜自己注重技术环节,但是其山寨本性依然严重。帝豪EC825以为重新设计了原型车的前脸和尾部,微调了原型车的内饰,改变了方向盘和仪表盘的设计。 这样就能蒙骗消费者?这样就能宣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吗?

我们不排除去学习成熟品牌、成熟车型的先进设计。无论是日系车、还是韩系车,它们也都经历了这一段学习成长的历程。然而面对吉利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我们不能认同。不管帝豪EC825的功能配置堆砌了多高,空间多大,多么的妄自尊大,它都难逃抄袭和山寨定论。这样“技术吉利”也就成为了一纸空谈。

李书福:不适应就会被淘汰 吉利没有整合压力

作者: 来源:中外管理 2010-09-07 20:47:44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人才就势必面临淘汰和更新换代,包括我自己。”

“有些问题,你们都记下来,可以节约时间,下次直接发答案就行了。”采访之前,李书福特意叮嘱陪同的新闻总监杨学良。

虽然依然是简单黑西裤白衬衣,但是这位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与四年前面对《中外管理》的问题还有些局促的那个李书福相比,确实已经越来越有国际化的“范儿”了。

也许与四年前惟一相同的,就是他依然坚持开自己生产的吉利车——当然,也许将来会换成沃尔沃,不用说理由。

谈起收购沃尔沃,李书福对于“困境”的观点不屑一顾:“第一,沃尔沃根本不在困境中;第二,根本不需要扭亏为盈,因为本身沃尔沃就是盈利的,我们稍微去引导一下就行了,把管理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切都会好起来。”

究竟是什么,给了李书福如此的信心与底气? 吉利没有整合压力

《中外管理》:吉利顺利地将沃尔沃收归旗下,但新的问题同时被提出:在未来的整合程中,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吉利如何驾驭这样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欧洲公司?

李书福:并购之后,可能会有一些关于企业未来的非议,沃尔沃新董事会的成立,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提一些建议,毕竟我们的副董事长、董事和CEO都有着丰富的汽车行业的经验,我想这个还是要通过沟通和交流来解决。

但是吉利和沃尔沃的生产与管理并不会出现水土不服。因为沃尔沃还是在瑞典、比利时和全世界,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我们没有把它搬迁到中国来。这也就意味着,沃尔沃还是原来的企业,只不过我们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中外管理》:工会问题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一个很痛苦的话题,但在“吉沃恋”中,我们却惊讶地看到工会非常欢迎吉利的到来,为什么?

李书福:很多中国企业并购之前评估风险的时候,会把工会作为潜在风险之一,这完全是一种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从内心接受对方这种民族的东西,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工会代表的工人,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仅仅是工作,这种最基本的需求一定要把握住。只要与之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告诉他们企业的未来愿景、将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就完全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吉利收购沃尔沃,是2010年3月28日签约,工会首先站出来表示支持,这在全世界的并购中都不多见。

所以工会绝对不是敌人,更不是成本负担。可能沟通过程中要付出一些,但在这时节约成本不重要,关键是并购完成以后的运营。只有取得大家的支持,才有可能将企业运营好。 解密“奢华”董事会

《中外管理》:新的沃尔沃有一个非常豪华的董事会构成,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 李书福:新沃尔沃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全部都是全世界汽车行业中最顶级的CEO、董事长。而我们全球物色CEO的过程,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现在的CEO来讲,他以前是大

众北美的CEO,背景非常适合执掌沃尔沃:第一他是德国人,是大众集团最高决策层成员之一;第二了解汽车行业,也曾经出任过三菱欧洲的CEO;他夫人来自巴西,在瑞典工作过很长时间,而他本人也在中国市场有过不错的成就,对全球汽车市场了如指掌。

之所以有这种考虑,是因为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这个世界正在朝着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而首先进入高度全球化就是商业的高度全球化,投资贸易的自由化、经济的一体化。这是一个前提和方向。所以选择一个国际化的董事会,对于重新振兴沃尔沃会很有帮助。 《中外管理》:吉利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优秀人才加盟?这些人如何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李书福:互相尊重和充分沟通,是关键的环节。

吉利有自己的商业计划。一方面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欧洲和美国的发达国家的市场地位。同时又要开拓与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市场,这是一个基本的市场策略。但是在并购时,必须要尊重沃尔沃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已经形成的优秀的商业文明和企业文化。 沃尔沃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吉利和福特的交易谈判持续了两三年的时间,整个企业却能够巍然不动、非常健康地在运行,从开始谈判到最后交割、合同的签订,整个过程非常平稳,这就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尊敬的地方 。

同时对于沃尔沃的经营管理层,吉利与之进行了反复的沟通交流。他们提了大量的问题,需要让他们认为吉利有能力把沃尔沃带向更加光辉的未来。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吉利和沃尔沃的并购,前提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虽然是100%收购,但从管理上分得非常清楚。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关系。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进步。要让它完全独立、自由的发展,而不是受制于吉利。这样一来,所有的人都会对沃尔沃的未来充满信心。 拒绝狼性文化

《中外管理》:您这次并购被认为是国内到现在民营企业最成功的一次海外并购,并购前的人才积累功不可没,您对现在吉利整体人才状况满意吗?

李书福:肯定是不完美的,所以吉利一直强调要滚动地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吸引不同的人才。这需要一套机制来保证,进行凝聚、吸引、淘汰。

吉利的这种机制正在建设之中,我们吸引来优秀的高级管理者,他们是一棵棵大树,在企业扎根之后,就形成了一个足够的“气场”。我们再在其中种下去许多小树——就是吉利自己培养的基层员工,等到小树长成之时,吉利的人才森林也就初具规模了。

当然也并不是每一棵大树都能在企业扎根、生长,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在吉利发挥自身的价值,但我们会想办法让大多数人尽可能的实现自我价值。但是企业毕竟是企业,企

业要生存和发展,人才就势必面临淘汰和更新换代。包括我自己,如果不适应同样会被淘汰。这种制度,也是保证企业的人才建设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关键。 《中外管理》:这种适者生存的方式是企业的“狼性文化”吗?

李书福:吉利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快乐。我们将自己的文化总结为:“人性化人事管理,军事化高效执行”。这其中首先要人性化,而绝不是狼性文化。对于成熟的企业而言,一定是要能为社会、为客户、为员工创造快乐的,这一点与狼性文化有根本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吉利会很容易被沃尔沃接受的原因:人性文化,正是与西方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

吉沃恋是一次人才大考 吉利人力资源体系另类

虽然直到现在,很多人依然愿意从个人品质上寻找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的缘由。但众多事实表明,李书福的底气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吉利新任新闻总监杨学良,面对《中外管理》的采访提纲时,“痛苦”得直挠头。“有些想法,你还是直接跟董事长沟通吧!”

在他看来,许多问题在充满变数的情况下,是不能说的。“比如说沃尔沃的未来、并购团队的变化,以及对于新加盟高管的看法,这些问题现在太敏感!”杨学良坦言。 这是一个可以预想到的结果。

毕竟在过去的一年之中,这家总部位于杭州的中国民营车企,已经站到了全球舆论的风口浪尖。 2009年3月,吉利控股成功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2010年3月,李书福再次出手,将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100%的股权从福特手中购得——而在这两次震惊世界的收购案背后,是吉利内部管理人才爆炸式的增长。 童志远,原北汽控股集团总工程师、北京奔驰掌门人、华泰汽车总裁,2009年出任吉利沃尔沃项目CEO;袁小林,原英国BP集团高管,曾主持BP多个重大项目并购,2009年出任吉利兼并与收购总监;沈晖,原菲亚特集团动力科技中国区CEO,2009年加盟吉利出任负责海外项目的副总裁;魏梅,曾任海尔人力资源总监、北汽福田人力资源总监,2009年出任吉利控股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许国桢,原福特汽车总公司全球传播经理及福特中国副总裁,2010年加盟吉利控股……这些在汽车行业功成名就的职业经理人先后聚集吉利,被普遍认为其举动本身,就表达了对吉利未来的看好。

但这同时也是悬疑所在。尽管一向有“汽车狂人”之誉的李书福从不掩盖其野心,但仅仅是野心就足以形成如此强大的召唤力吗?

“仅靠个人魅力,很难实现这种人才的累积,吉利肯定有一套令人称道的人力资源体系”。2009年年底,就有外媒如此断言。 沃尔沃:最终目标?

在很长时间里,吉利所进行的大规模人才储备,被认为只有一个目标,剑指沃尔沃。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吉沃恋”。

“这些人才的加入,一定对吉利的提升是有帮助的。”美世咨询大中华区总裁郭鑫向《中外管理》解析说。作为全球领先的并购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机构的大中华区负责人,郭见识了太多失败案例。“但是,这种人才储备的方式有一定的功利性,虽然这些经理人已经在中国市场证明了自己,但能否适应国际市场,还有待检验。”他说。

确实,对于吉利这样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要运作这场足以写入世界汽车产业史的并购,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而引入大量的专项人才,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但吉利是否真的能驾驭沃尔沃,却并非是有多少人参与并购决定的,谁能帮助吉利完成整合工作,才是关键所在。

当3月28日,吉利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正式签收沃尔沃之后,业界却惊讶地发现:李书福又一次没有按常理出牌。

2010年7月15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将出任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同时宣布沃尔沃轿车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斯?奥洛夫?奥尔森将担任沃尔沃轿车公司副董事长。而之前坊间流传的无数个关于沃尔沃董事会构成的猜想,全部被推翻!

大众北美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克布,出任沃尔沃轿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原菲亚特首席执行官赫伯特?德梅尔、原瑞典华轮-威尔森船务公司总裁约恩?方斯?施罗德、原殷拓集团亚洲公司首席执行官霍建华,先后出任沃尔沃顾问、董事……除了李书福与沈辉之外,所有参与沃尔沃并购的吉利高管团队竟然全部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岗位上。

其实如果看看吉利汽车这些年来的人才图谱,你就会明白,这其实是李书福的一贯思维,即所谓的滚动发展。也就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吸引不同的人才。打江山的,不等于必然坐江山。 曾一度,来自华晨中国的尹大庆在吉利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位财务总监被员工私下认为让李书福都有点怕他。要知道,如果没有吉利资产的盘点,财务的保障,任何疯狂伟大的发展计划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在吉利汽车向中高端转型前后,海归研发人员开始大量进入。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现任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的赵福全,他也来自华晨汽车,但曾任职于戴姆勒-克莱斯勒技术中心。而到了近两年,有海外收购经验的海归人才让吉利青睐。比如来自BP的袁小林,曾参与和主持包括英国北海油田、美国润滑油厂、韩国化工厂等在内的股权交易等大量项目。

此番李书福将那些曾进入大众汽车等海外巨头核心团队的成员纳入沃尔沃轿车公司,其实与这种“滚动发展”一脉相承。

当然,要实现持续滚动,需要一套机制来保证,不但要进行凝聚、吸引,还有留住和淘汰。李书福坦言,目前吉利的这种机制正在建设之中。“我们吸引来优秀的高级管理者,他们是一棵棵大树,在企业扎根之后,就形成了一个足够的'气场’。我们再在其中种下去许多小树——就是吉利自己培养的基层员工,等到小树长成之时,吉利的人才森林也就初具规模了。”他说。

事实上,收购沃尔沃完成,并不意味着获得了放松的机会。魏梅,现吉利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就发现自己更忙了。

“并购之后更忙,我们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要寻找更多的人才。”魏梅作为参与并购的直接高管之一,在签约之后,从沃尔沃项目中功成身退。

“沃尔沃有更先进的人力资源体系,吉利要做的是向其学习,而不是改变,我们不可能用落后领导先进。”魏梅直言,虽然是100%收购,但很多方面,吉利仍然是沃尔沃的学生。

这与当年惠普CEO卡莉并购康柏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并购并不是为了吞掉被并购者,其实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向被并购者学习。也就是,并购不是为了接收而输出,而是为了学习而输入。这一点,又和联想并购IBM PC不同。当年联想,显然只是青睐对方的技术与渠道,对自己管理能力的边界有些过于自信了,以至于一度处境难堪。

聪明的李书福,则要通过并购沃尔沃,给吉利和自己一次全面提升的机会。 由内向外的渗透

不但对于内部的人才布局颇有章法,其实在对沃尔沃的并购中,李书福对于和人相关的问题的处理,也或许够格写进教科书。

一直以来,跨国并购中最为令企业头疼的有两大人力资源难题:工会,与文化融合。

2004年,曾经有过一例同样轰动世界的汽车并购案:上汽耗资5亿美元控股双龙,是当时中国汽车企业首次成功并购国外同行业企业。但到2009年年初,这桩一路坎坷的联姻最终以失败告终,上汽“韩国公司中国化”的计划成为了泡影。

上汽并购双龙之所以落到大败而归的地步,一是和双龙工会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无法对双龙进行正常而且有效的管理,导致管理团队的作用根本无法发挥;二是随后全球汽车市场销售都不景气,更激化了劳资双方的矛盾;三是上汽完全无力应对韩国人堪称经典的民族主义情绪,包括韩国产业银行、双龙工会等机构,均对上汽有抵触情绪。

并购成败看整合,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同时,也是全球都棘手的难题。然而整合的最大障碍,正是上汽所遇到的人才、工会和文化融合问题。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在整合这条路上,头破血流者不计其数。至少在目前,还找不到完胜的案例。正如本刊早在2003年第7期《新惠普世纪整合之谜》所独家披露的,别说跨文化的跨国并购,即便是美国企业之间的全球并购,如:康柏并购DEC,整合问题居然到康柏再被惠普并购时,都没有解决。可见,跨国整合之难。 吉利却对人才和文化融合已经有了相当独特而有效的做法。魏梅告诉《中外管理》:国际化的董事会搭建,将避免沃尔沃出现人才困境。而在解决工会与文化融合问题上,吉利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 “其实我根本没有把工会当成难题。”面对《中外管理》的疑问,她进一步解释道。工会是西方企业一种有效的企业组织制度,是支撑企业更好发展的组织系统。他们的工会是真正的工会,他们是不折不扣甚至偏执地在代表工人的现实利益。“这也正是我们想要的,双方一拍即合”。

但毕竟这只是吉利一厢情愿的想法,对待中国企业向来苛刻的工会会买账吗?

刚完成不久的吉利收购沃尔沃,成为当日论坛的热门话题。几位资深专家都同意,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中国汽车并购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但是这一收购是否已经成功了呢?对此,专家们却并不认同。John Casesa说,此次收购的一个目的是提高吉利的产品质量,但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多年的观察。Andy Wilson也表示,此次收购让沃尔沃在中国备受关注,其销量有望增加,但只有沃尔沃在发达市场能更受欢迎,销量得到大幅提升,才算真正的成功。

他提醒,完成并购之后,也会有失败的可能,而文化整合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Robert Arrieta则表示,要真正成功,正确的人选和合理的协作预期,也是很重要的。

沃尔沃并购后首度召开董事会 定三大战略

2010年09月16日09:12 ■沃尔沃汽车董事长李书福透露,在中国东北、西南、华东三地建厂属于个人意愿,仍需提交董事会决议。

■沃尔沃汽车CEO雅各布说,认同李书福董事长对沃尔沃未来整体发展战略的想法,以及对中国市场之于沃尔沃发展重要性的判断,但具体战略仍在商讨之中,无法发布任何具体信息。

■雅各布说,目前沃尔沃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挑战奔驰、宝马、奥迪,而是踏踏实实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做好自己的事情再想其他。

■沃尔沃轿车将坚持自己的品牌价值,立足高档与豪华定位,坚持安全、环保、斯堪的纳维亚的时尚设计、实用性、经久耐用的品质等核心竞争优势,雅各布总结未来沃尔沃战略的核心。

■雅各布认为,沃尔沃要向在中国和全球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产品、产品、产品”。

搜狐汽车晏成瑞典哥德堡报道 这几天,沃尔沃汽车公司并购后的第一次董事会,正在其位于瑞典哥德堡的全球总部召开。

早前的8月2日,吉利控股公司签署收购沃尔沃轿车100%股权交割协议,随后支付了收购的大部分款项,迅速挖角大众汽车北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斯蒂芬?雅各布出任沃尔沃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并公布了新董事会11位成员。

在这种背景之下,本次董事会备受各界关注:并购之后的沃尔沃将走向何方,其品牌战略和产品战略如何定位和推进,国际战略与中国战略如何制订和实施,中国生产基地如何选择和布局等重大问题悬念重重,加上新任总裁兼CEO斯蒂芬?雅各布的首度亮相,是大家希望本次董事会能够给出明确答案的重大课题。

9月15日,搜狐汽车与数位中国同行,抵达沃尔沃汽车全球总部,与沃尔沃汽车新任董事长李书福、副董事长奥尔默以及新任首席执行官雅各布、沃尔沃中国CEO柯力世会面交流,随后,中国记者专门采访了上任刚刚4周的斯蒂芬?雅各布,希望为众多问题寻找答案。

李书福的“明确方向”

当地时间9月15日上午11时许,沃尔沃轿车哥德堡全球总部的Volvohellen大厅,李书福再次走入这里。陪同他一起的,是奥尔默、雅各布以及沃尔沃主管公关的高级副总裁olle Axelson,新闻发言人per-Ake Froberg、沃尔沃汽车董事长办公室主任袁小林一行。 今年的3月28日,正是在这个大厅,李书福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莱维斯?布思共同出席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协议签约仪式。

再次踏入同一个大厅,但心情已不可同日而语。3月份签约之时,收购仍有千头万绪的事情,等着去一一跨越和解决,李书福是兴奋夹杂焦虑;今天,交割基本完成,新的CEO到位,董事会架构明确,李的神态和气色,明显比上次要轻松安稳许多。

并购之后沃尔沃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李书福在并购项目启动之初就在思索,最近在公开场合,他将自己的思索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总结,可以认定为是其为沃尔沃发展战略划定的大方向。

9月11日,在杭州中国网商大会上,李书福提到:“沃尔沃完成交割以后怎么办?这个大家都很关注。吉利成为沃尔沃轿车新的东家以后,决定要还原沃尔沃管理的独立性,要恢复沃尔沃往日的竞争力,继续巩固和推动沃尔沃在安全与环境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尊重沃尔沃原有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成熟的商业文明,尊重沃尔沃原有在世界上形成的一种非常成熟的受人尊敬的一套文化。正确的处理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欧美传统市场的地位,开拓和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市场,拉长并且要拓宽沃尔沃线,满足多层次用户对于安全环保型汽车的需求,重新打造沃尔沃全球决定的领先地位。” 在这段比较严谨的书面化表达里,李书福对沃尔沃的未来发展,实际上表露了3层核心意思:一是尊重和继承传统,包括保持独立管理,保持原有价值理念与商业文明;二是重视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三是拉长沃尔沃的产品线。 在这三个层面中,中国市场的动作最受中外媒体关注。

15日中午,李书福、雅各布在与中国记者午餐交流的同时,一则重磅新闻正掀起波澜。据相关报道透露,14日李书福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证实吉利控股集团和沃尔沃轿车公司正考虑在中国三地落户,即东部城市上海、西南成都、东北的大庆。其中上海、大庆工厂为新工厂,成都工厂将利用已建厂房,三工厂的规划起步产能均为10万辆。

面对这一来源确凿的消息,李书福向记者解释道,在中国三地建厂,只是自己的个人意愿,并不能代替董事会决策。是否三地建厂,如何建厂,产品如何投放,都要在董事会上讨论,形成决策后才会有定论。 雅各布的“新人太极”

第一次以沃尔沃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身份面对中国记者的雅各布,相比于在大众汽车时而言,多了平和稳重,少了当初咄咄逼人的强势。他开门见山地说:“今天上午董事会碰了一下头,探讨沃尔沃全球业务与中国业务的提升。我今天刚刚上任4个星期,很多问题需要了解业务后才能给出答案,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熟悉情况。” 作为总裁兼CEO,雅各布将是沃尔沃汽车日常运营的最高负责人。李书福对于沃尔沃的战略规划,需要运营团队来认同和实现。雅各布告诉搜狐汽车:“李书福董事长对于沃尔沃的战略规划和远景目标,对于沃尔沃在中国市场将拥有巨大前途这一判断,我和他认识相同。但是,在中国如何发展的具体措施、计划,要由董事会来讨论和决策,要由公司各个领域的职业经理人提出好的规划,经董事会决策后再执行。”

因此,对于中国媒体目前纷纷报道的沃尔沃国内建厂的各项消息,雅各布表示无法证实。

“沃尔沃的

这些计划将确保是可以实现的。”

发展计划都还在制

定当中,希望大家能够耐心等待,希望我们到时能够交出满意的答卷。一旦我们公布计划, 对于沃尔沃汽车未来运营的整体方向,雅各布给出了自己比较确定的答案。 他说:“作为沃尔沃而言,未来必须坚持自己品牌价值,立足高档、豪华的品牌定位;未来必须坚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即安全、环保、斯堪的纳维亚的时尚设计、实用性、经久耐用的品质。只要强化并深化这些价值和优势,将其作为沃尔沃品牌的立足点来进行产品开发,我们一定有前途。”

对于沃尔沃目前在中国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将如何解决,雅各布则打起了“太极拳”。他说,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中国市场无疑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全球战略

之一,对中国要有适合的产品,同时一要保持全球统一的质量标准,二要保持全球统一的品牌体验。他认为,未来沃尔沃在中国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销量、产能、零部件供应、销售网络、广告效果、公众沟通等方面。

“在中国,超越奔驰、宝马、奥迪等竞争对手,目前还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成长,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树立自己的市场地位。”雅各布认为,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关键,将是“产品、产品、产品”。

沃尔沃的“滚滚向前”

沃尔沃公司成立于1927年,目前已经拥有80多年的历史,其品牌寓意为“滚滚向前”。2009年,沃尔沃全球销量为33.4万辆,在中国销量为2.24万辆。今年1-8月份,其在中国销量激增65%,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瑞典的全球第三大市场。

目前,对于李书福和沃尔沃来说,最好的消息莫过于沃尔沃汽车全球销售业绩强势反弹,今年1-8月份同比增长15.5%,并且开始盈利。这意味着李书福不用因亏损而为沃尔沃输血。 吉利并购沃尔沃之后,基于中国车市的巨大潜力,沃尔沃发展也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机遇。沃尔沃汽车全球市场总监告诉搜狐汽车,沃尔沃品牌将向着更年轻、更运动、更有激情的方向前进。

近几年问世的新款C30、XC60和全新S60无不昭示着沃尔沃汽车未来的设计走向,更年轻,更运动、更大胆。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设计语言上,更体现于沃尔沃汽车的产品特征和科技创新。近年来,沃尔沃不断推出T6双涡流涡轮增压发动机、GTDi高效引擎,Powershift双离合变速器、4C主动控制底盘,带Instant Traction的AWD全轮驱动系统等新技术,从动力、传动、底盘等方面切实提升了驾驶乐趣和操控性。

在中国市场,沃尔沃也在持续发力。沃尔沃中国首席执行官柯力世,在参加完15日与中国记者的会面后,连夜赶着飞回中国,因为在17日的成都车展上,他将宣布沃尔沃的“绿色驾控战略”,并宣布XC60 2.0T车型的上市。沃尔沃中国人士透露,XC60 2.0T的价格将极具竞争力,将成为奥迪Q5的强劲对手,而XC60也将成为沃尔沃在中国提升品牌影响力与销量的主打产品。同时,今年年底,沃尔沃还将在中国发布全新S60产品。

沃尔沃的主要竞争品牌奥迪、奔驰、宝马,近年来在全球及中国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奥迪今年在中国销量将超过20万辆,对其全球业绩的提升意义重大。沃尔沃未来的发展,中国市场的表现同样至关重要。

沃尔沃崛起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将是其对于节能环保、以及电动车方面的持续投入。 “DRIVe绿色驾控战略”,是沃尔沃在环保、节能、电动车发展方面的一个全球性战略。“DRIVe”包含两层意义:DRIV意味着驾驶乐趣和强劲性能;“e”意味着高效、经济性与出色的人机工程学。 DRIVe绿色驾控战略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对传统发动机车型的改进,目前,沃尔沃已经拥有了多款超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汽车,包括柴油超低排放车、配备GTDi+Powershift技术的汽油机车型,以及配备沃尔沃传统领先科技涡轮增压技术的发动机;

第二个阶段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与纯电动车,沃尔沃在2012年将推出一款批量式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靠电池的纯电力可以应对欧洲驾车人75%的日常交通需要。对于更长的距离,高效的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会自动接替,总的续航里程约为1200公里;沃尔沃C30纯电动车将在2013年正式量产,如果使用可再生能源充电,其行驶时实际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电池充一次电的续航里程可达150公里; 第三阶段即DRIVe绿色驾控战略的目标:到2020年,沃尔沃所有车型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为每公里90-100克,直至最后实现零排放。 坚持对安全、设计、品质等传统品牌价值的坚持,对环保与电动车这一大趋势保持清的战略和重点投入,并重点开拓好中国市场,沃尔沃品牌的再次启动并“滚滚向前”,将很快到

来。

对于李书福和雅克比的答案,我们等待并期待着。

吉利携沃尔沃:以成都为支点 兵家必争

[我来说两句(8)] [字号:大 中 小] 2010年09月16日07:24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作者:综合报道

“乐观,乐观,还是乐观”,这是今年1月14号,在西部最大的吉利全球鹰旗舰店——大昌4C店开业仪式上,吉利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刘金良针对今年车市所说的话。 这明显区别于今年上半年大多数车企老总在被问及车市前景时所惯用的“谨慎中的乐观”的回答,这被普遍看作是吉利发自内心的一种自信。而对比明显的是,仅仅在几年前,刘金良曾坦承吉利品牌的消费特征:“消费者买了吉利车,车钥匙不敢往桌上放。”

对于任何一个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而言,成都都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但在这里,吉利有着更强的底气,因为在成都地区的整个上牌量中,吉利占了15%,也正是这一特殊的市场地位,让吉利已经不仅仅把成都当作一个消费市场来看待。

在获得了沃尔沃之后,吉利早在2007年就落户成都龙泉开发区的生产基地成为一种新的“念想”,这被看作吉利沃尔沃项目未来在华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如若成真,成都将一跃成为未来吉利在华仅次于浙江的第二大基地。成都也将成为吉利迈向未来的一个全新的支点。 哥德堡效应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杭州-哥德堡-成都将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合作关系,因为吉利事实上已经率先承认了成都将成为沃尔沃在中国最早启动的生产基地。

8月8日晚,成都市市委书记李春城、市长葛红林会见了来蓉考察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一行。李书福在会见中明确表示,将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加大在蓉投资力度,为成都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注入新动力。8月10日,成都本地媒体披露了这一消息。

在各方看来,吉利成都项目都是为沃尔沃项目的落地所预留的空间和准备。这项总投资达13.5亿元人民币的生产基地,未来的生产主体为多用途乘用车和SUV,而吉利沃尔沃项目在长安福特依旧代工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拿出的车型就只有XC60和XC90这样的SUV产品,这无疑为沃尔沃在中国的快速生产提供了最好的对接方案。

2009年9月,当福特刚刚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者之时,沃尔沃瑞典工会率先发难。“……我们对吉利收购一事充满担心,收购计划有可能出现变数。工会担心吉利的并购对工会和本地员工不利……我们将请第三方对并购前景进行评估,包括对吉利的资金来源的评估等……”沃尔沃瑞典工会的发言人如是说。 工会的担心随即成了吉利并购的“拦路虎”。因为仅仅这样一次评估,就要持续几个月的时间,这对于基本已经扫清所有障碍的李书福而言,无异于当头一棒。但李书福却依然化险为夷了。

采访中李书福无数次地向《中外管理》强调“沟通”二字。在他看来,这正是吉利能够得到沃尔沃工会支持的关键所在。

面对工会的“刁难”,李书福拿出了一个国际级企业家的魄力,开诚布公地邀请对方工会负责人到中国实地考察调研,并且一举打消了对方的疑问。

曾经参与沃尔沃并购的吉利控股副总裁魏梅对李书福的沟通理念深表认同。她告诉《中外管理》:“许多企业之所以会认为工会是障碍,主要是由于沟通工作做得不足。如果没有能力和工会取得良好的合作,企业的运转也就不可能正常。把工会当成朋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而另一位副总裁许国桢则认为:李书福处理工会问题,确实是站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去年并购澳洲的DSI,运作到最后,企业收购还没有完全完成,对方员工已经开始热爱吉利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在为企业的生计发愁,今年的这个时候吉利带领我们已经轰轰烈烈地在运转企业了!”许国桢援引了DSI一名员工的话。

3月28日,吉利收购沃尔沃正式签约,而在前一天,沃尔沃工会代表就发表声明表示支持吉利收购。这对于连续栽了大跟头并已视西方工会如大敌的中国企业而言,简直是不可想像的。 而李书福的另一创新是设立“企业联络官”这一全新的职位。

据魏梅介绍,“联络官”主要用以传播吉利的基因,并没有多大的权限,也并不在企业的管理层之中,其主要职责就是沟通。通过策划活动、组织调研,将吉利的理念与被并购企业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交流。而且岗位上人员的选择也很有策略,现在澳大利亚方面吉利派去的是一位台湾人,在福特工作过很长时间,同时又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很具有亲和力。有这样一个岗位存在,可以很直接地将吉利的企业理念传达给被并购企业。“联络官经常会组织一些例如'吉利日’的活动,邀请企业员工的家属参加,让对方了解吉利的文化和理念,对于增加被并购方企业了解吉利很有帮助”。 “另类”的人力资源

这仅仅是外界能够感知的吉利汽车人力资源的一部分而已。

显然李书福清楚地知道,仅仅依靠个人魅力,是无法驾驭一个拥有如此显赫背景的管理层和一家国际化大企业的。在采访中《中外管理》发现,吉利的人力资源体系,在国内企业中属于绝对的“另类”。

“我刚加盟,就对吉利的整个人力资源体系提出了质疑。”魏梅向《中外管理》回忆起一年前自己刚刚进入吉利时的一件事。在2009年6月之前,魏梅曾先后出任海尔集团及北汽福田人力资源总监,业内人士对其评价是:“网罗人才很有一套,是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好手”。但让这位见多识广的业内好手没想到的是,“李书福虽然(对我的质疑)提出了质疑,但仍然告诉我:'放手去干好了’。”

相对于其他谨慎甚至保守的民营企业,无论是魏梅的大胆直言,还是李书福的用人不疑,本身就是“另类”的。更何况其背后,还有吉利那一套独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另类”的评测中心:吉利搭建了一个人才“评价中心”。对于即将引进的人才进行评估。首先有网上的测评,从性格对经理人进行分析:他是谋划型人才,还是直觉型人才?是适合带兵打仗,还是适合坐镇后勤?并且吉利还采用极为“另类”的方式,对人才进行“入门试”。

“我们有一个环节是用习惯的方式做事。”魏梅介绍道。这一测试要求每一个应试者用右手写自己的名字,然后换用左手写,通常时间差是9倍。“而有一个总监的名字比较复杂,中间有一个'曦’字,在尝试无数次之后,始终无法完成。我们对他做出的评价是:能力无限大!因为有一边的系数是0”!

“另类”的人才理念:一方面李书福大张旗鼓地招徕知名经理人加入,另一方面吉利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样敢于投入,足以令很多中国企业艳羡:吉利大学早已声名在外,而数量不菲的职业院校的投资建设,为吉利的基层人才补充提供了充足的新鲜血液。

“吉利想要搭建一个人才森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引入高端人才,这些是森林中的大树,他们扎根之后,可以形成足够的'气场’;二是我们通过职业教育栽进去一棵棵小树,两者相得益彰。”李书福对《中外管理》道出了其中奥秘。

“另类”的人力资源定位:在中国民营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更像是摆设,其发挥的作用远没有资本运作、技术研发甚至后勤的作用大,但在吉利,每一个人都能够惊讶地发现,人力资源有着更重要的地位。

“好的企业虽然不需要人力资源在前面冲锋陷阵。但人力资源要像水一样,无孔不入,如果企业要进行大的变革的时候,它也会像浪潮一样,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魏梅总结说。

诸葛亮七擒孟获与吉利并购经

2010年09月10日 13:40 来源: 《电气中国》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振汉室。此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蜀军到了南方,凡仗必胜。 有个叫孟获的人,是南蛮人所信服的。诸葛亮以攻心为上策,不惜“七擒孟获”,费了很大的周折,其目的是要南方彻底臣服于蜀国,让他的北伐无后顾之忧!孟获臣服,诸葛亮让他继续治其民,既保障了南部的稳定,又免去了治理的难度。这段故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攻心为上,善于用人,善用谋略的超人学问和才华。

“七擒孟获”说明在17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文化融合在管理中的重大意义。 时至今日,资本王国仍旧在延续着事业家的“征战”历程和文化融合,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虽然不同于蜀国治蛮,相反是优良的品牌血统嫁接,但是,仍旧有很多不谋而合的智慧之处,可供日渐繁多的跨国并购企业借鉴。

求同存异——理解尊重对方文化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过程,可以说是收服之前的磨合,诸葛亮深知蛮夷地区自然环境和文明的复杂性,并非汉人可以治理,而要通过文化感召取得孟获的认同,避免其再度进犯。此七擒七纵,虽说费尽周折,但是终归让孟获明白,此番征战并非是要赶尽杀绝重塑城池,由此取得了南蛮首领的认同。

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之前,便已开始了与沃尔沃的文化融合。在经历了艰苦的过程之后,彼此在高度认同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保留原班人马、整合全球战略等方式,完成了这一收购历程。

并购中不同的企业必然带有不同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企业员工对企业目标、企业市场形象、成功标准等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要把员工的价值观的整合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将其规范为一种新的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统一的价值观。要对原有企业价值观念中有利因素果断地加以吸纳,对于不利因素必须予以剔除。在扬弃的同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和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为此企业并购后,管理者应当以大局为重、用兼容并包的心态去接纳、理解、尊重目标企业的文化,有利于并购后双方的合作与共赢。

吉利老板李书福强调,“吉利与沃尔沃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总部仍设在瑞典,哥德堡团队拥有执行商业计划的自主权。目前沃尔沃的工厂、研发中心、工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都将被保留。吉利不会派出任何高管介入。这表现出李书福对沃尔沃国际品牌形象的充分尊重和延续它的决心。 核心人物 ——领袖人物主导文化

诸葛亮无疑是深知孟获的核心地位的,除了认同他的治理能力外,同时也是为了利用孟获的威信和势力扩大在南蛮地区的统治疆域。

在沃尔沃董事会中一个闪亮的人物是1966年就加入沃尔沃的Hans-Olov Olsson先生,他将担任沃尔沃副董事长。Hans是瑞典人,在沃尔沃工作过40年,几乎所有岗位都呆过,并曾任福特汽车公司全球首席营销官,对沃尔沃的各个层面了如指掌,同时,也了解福特收购沃尔沃的历程。这位人物不仅仅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表现出色,而且对于未来的沃尔沃和吉利的文化融合至关重要。他将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领导人物。

兼并中,企业环境急剧改变,员工的情绪可能不稳定,对兼并有许多消极的猜测或偏见;企业的运营理念和工作流程也将彻底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有着强势文化立场、强大领导力和影响力、丰富跨国管理经验,并且能够驾驭复杂局面的领导人来推动变革的展开。 稳定军心——与员工深度沟通

七擒孟获的“二擒”和“五擒”,都是在孔明重兵压境的关键时刻,孟获被自己内部“感诸葛丞相不杀之恩”的将帅所擒的。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同时也完成了与南蛮各部族的沟通。 吉利收购沃尔沃时,瑞典人还担心新东家接收后会影响员工的饭碗,“瑞典很小,每一

个就业机会对我们来说都很珍贵。”李书福向他们承诺不会裁员,“沃尔沃现有的两万名员工规模不多也不少。”

上述两件事说明:沟通非常重要。

面对新的战略、新的结构、新的人事变动,员工可能会感到怀疑、焦虑和有威胁感,为了消除这些怀疑和不安全感,管理层应当将新的理念及时、透明地传递下去。一开始就提供清晰、开诚布公的交流渠道,并且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能使员工感到,变化只是一个无伤痕、友善并且积极的经历。

如果管理层忽略了对员工的沟通,那么其他的闲言碎语甚至是谣言就会乘机而入,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开诚布公、及时明确地宣布精确的信息,而后至上而下传达到所有部门和级别。

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是对企业并购中不同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是并购企业的文化经历冲突—认同—协调重塑的过程。从文化角度看,企业并购过程既是原有企业文化模式被打破的过程,又是新企业文化模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并购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吉利收购沃尔沃 惊心动魄800天

2010年09月08日 04:15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春节期间,洛希尔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并没有休息好。早晨,她总是要被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的电话打搅。俞丽萍清楚地记得,2月13日(除夕),李书福是18点半打来电话,正值年夜饭,一直讨论到20点半;2月14日(初一),李书福早晨8点又打来电话,“我想这个人是不是疯了,过年也要操心工作的事。”

李书福当时对俞丽萍表示,他想给福特的CFO路易斯·布斯写封信,沟通收购沃尔沃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主要是融资问题。

从2008年1月18日,李书福在底特律车展上第一次与布斯相见,表达收购沃尔沃的正式意愿,到2010年3月28日双方签订并购协议,整个交易历经800天,类似上述细节的小“插曲”几乎没有间断过,作为这场并购的“顾问”,洛希尔以及俞丽萍与李书福和吉利一起,经历了惊心动魄的800天。

1 锁定沃尔沃

从2008年初洛希尔开始参与吉利收购沃尔沃,交易中的险情就屡屡发生,人才储备不够、不断有竞争对手来“搅局”、融资频频出现困难,以及知识产权问题遇到障碍等。但李书福总是逢凶化吉,绝处逢生。“它好像一个溜溜球,每次都已经到最底部,快碰到地了,却又起来了。”俞丽萍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2010年8月2日,李书福和他的团队在伦敦举行了沃尔沃轿车并购项目的交割仪式,宣告这项旷日持久的收购终于取得阶段性胜利。

洛希尔与李书福的接触始于2007年,大中华区的团队初次访问李书福,向其推荐了诸如沃尔沃、萨博等多个可供关注的收购项目。李书福的回答令洛希尔方面印象深刻:“沃尔沃是首选,我已经关注沃尔沃很久了。”

李书福第一次表露收购沃尔沃的想法是在2002年,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达了这个想法,但是一位接近李书福的人称,董事长总有很多想法,当时吉利还很小,没人把这番豪言壮语当真。是金融危机和不断走低的美国汽车业,给了李书福机会,2007年初,穆拉利从波音来到福特担任CEO,随即提出了“One Ford”的战略,决定出售旗下包括沃尔沃在内的多个品牌。

密切关注沃尔沃的李书福立刻出手,2007年9月,福特美国总部收到一封挂号信,李书福通过公关公司向福特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直到此时,洛希尔并没有介入,而吉利因为名不见经传,收购意向也没有引起福特重视。

不过,2008年初在底特律车展上的一次遭遇,让李书福下决心聘请财务顾问。当时,李书福在公关公司帮助下第一次见到了福特财务总监、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和采购总监等一干人。这次谈话并不成功,福特方面不断强调“沃尔沃有15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言下之意是,吉利太弱了。虽然李书福表示有诚意和能力做到,但对方只是礼节性地称“回去研究一下”。当时,在李书福身边只有他从英国石油挖来的张芃有点国际化背景。

回国后,李书福决心正式邀请洛希尔参与到收购沃尔沃的事务中来,他主动约见了俞丽萍,这次会面,李书福给俞丽萍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我觉得李书福孩子气中带着执着和坚毅,看他说话声音很慢、很柔和,但其实是个性子很急的人。”

2 说服洛希尔

李书福和俞丽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非常有激情,认准目标,无论如何也要达到。

2008年1月,这个目标锁定在沃尔沃。但几乎从俞丽萍接手那一刻起,困难就一直相随,第一个困难是让洛希尔总部相信,吉利有能力收购。

俞丽萍与李书福初次见面时,吉利汽车[3.34 4.05%]股价为8毛钱,市值10.8亿美元,这个盘子不到沃尔沃的十分之一。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吉利汽车股价跌到了2毛钱附近,盘子缩水至3亿美元,对俞丽萍来说,向总部推荐这样一家企业是个冒险。

就在上海市政府及时做出决策,李书福给出融资方案的同时,知识产权谈判还在进行中。虽然,有关并购的基本协议在2009年12月底已经完成,但知识产权在双方的拉锯战中,还是留到了正式签约的前一周才搞定。

吉利的法律顾问、从业30多年企业并购案的富尔德著名律师克劳斯如此评价这场收购:“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复杂的并购案。”

俞丽萍表示:“福特收购沃尔沃10年以后,知识产权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需要从各个方面重新分拆出来,这个过程十分繁复。”

刚刚解决了融资问题的李书福,又陷入知识产权的困扰中。直到3月19日,当时李书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交易失败,问题不在吉利这边,吉利没有违反协议的任何部分。”他暗示,现在球在福特脚下。

这是李书福在2年多并购交易历程中,极少在财经公关控制之外发出的声音。李书福随后补充道,谈判过程非常艰苦,吉利将尽力而为,他希望能够完成交易。

为此,吉利向福特提问多达上千次,双方进行了上百次专家会议。“项目组经常早上6点起,晚上一两点睡。”仅仅尽职调查就覆盖了7种语言,资料打印出来竟有上千页。整个知识产权谈判持续到3月21日才告终,此时距离最后签约只剩7天。

3月27日,吉利与沃尔沃签约前一天,吉利正式向商务部递交了《融资结构说明》,开始履行正式的审批手续,到7月28日,商务部完成了对这次收购的审批。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完成则比商务部稍早,为7月22日。

在正式交割之前,并购通过了40多个国家的反垄断调查,其中7月6日和7月15日,收购项目分别通过了欧盟和美国的反垄断调查。此后一直到交割,吉利和李书福没有再遇到阻力。

在最困难的时期,2010年2月~3月,李书福一度陷入绝望,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愿意选更自由的职业:记者、律师、诗人、作家、画家、歌唱家。”

而此时,俞丽萍私下谈到这次并购交易时表示,李书福有这个能力完成收购,冥冥之中沃尔沃是他的,李书福的执着和努力终将得到回报,属于他的逃不掉。

事实证明俞丽萍的话没有错,沃尔沃没有逃掉,李书福用一次并购让全世界认识了他,认识了吉利,也认识了中国汽车制造商。

路在何方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的大猜想

时间:2010年09月06日 21:28:32 中财网

吉利收购沃尔沃最终尘埃落定,包括100%沃尔沃股权、专利知识产权、3个平台9个系列产品以及2500家经销商在内的所有资源尽收囊中。对于沃尔沃来说这是一个全新旅程的开始,对于吉利而言,未来的希望是否全

都寄托于此?

几乎就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尘埃落定的同时,李书福突然宣布沃尔沃全新车型S60落户吉

利成都龙泉经济开发区工厂,如此闪电般的\决策\无疑是要向外界透露出两个信号:首先是结束吉利成都工厂几乎沦落为配件工厂的尴尬局面;另一个信号则表明全新S60由成都工厂代工,不再受福特乃至长安沃尔沃项目的牵制,这也是完全\自主\的良好开端。

尽管对于沃尔沃品牌来说,这无疑会加速它的中国化进程,以此实现本地生产,完成国产化以及市场化的前期部署,对于沃尔沃今后整个中国战略都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但对于吉利来说,完成收购就像在市场上买到了一匹骏马,日后如何与这匹\马\相处,如何将它培养成一匹黑马,这才是重点和难题。由此我们也疑惑,与S60同在成都工厂生产的还有吉利首款SUV--帝豪EX7,这款车是否也能受到沃尔沃落户的\感染\,迅速提升品质,并且也变得具备技术含量?这个问题,正是我们关注到的吉利未来。 到底会有哪些技术空降到吉利?

沃尔沃的安全技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运用到吉利车上 沃尔沃碰撞中心,将来吉利车也会在这里做碰撞吗?

许多人都抱有乐观的态度,认为用不了多久,吉利的车型上就会出现沃尔沃车型上那些高新技术,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根据收购合同显示,某些涉及与福特联合开发的技术、平台仍受限制。实际上,吉利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而对于日后对沃尔沃技术的消化,也必定需要经历一个冗长的时间来完成,其中涉及知识产权、研发团队等问题,吉利也不会轻易触碰。如果我们在吉利车上也发现许多来自沃尔沃的配置:自动制动碰撞警示系统(CWAB)、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驾驶员警示控制系统(DAC)、4C主动底盘??,我们在提升对吉利看法的同时,必定也会对沃尔沃产生质疑。实际上,沃尔沃最能影响吉利的,不是在具体的技术\硬件\上,而是在理念这个\软件\上,包括营销推广、产品研发、品质管理等方面。 接下来哪些车型会在市场上热卖?

从吉利的品牌结构以及产品链来看,其旗下的全新三大子品牌帝豪、全球鹰、上海英伦各自分工明确,三大品牌分别对应稳健、活力和高贵的品牌特征。就目前来看,吉利正极力推广它的帝豪品牌以及首款中级车EC8,这是吉利目前涉及到的最高级别车型。预测帝豪EC8热卖的可能性并非完全来自于沃尔沃,吉利本身在营销、制造、成本上的进步和优势会让EC8的身价更加亲民、更高端,而收购沃尔沃后的自信以及销售言辞的确也会在无形中提升吉利乃至帝豪的品牌形象,让消费者更趋于对自主品牌车型的认同。

沃尔沃2009年全球销量334808辆,受金融危机及内外部环境影响,相比2008年下降了10.6%,即便是在中国市场销售状况也并不理想,在品牌认知度并非上升到\大众化\的高度,而其售价也并不大众化。对于已经进入国产程序的全新S60来说,这无疑让消费者充满了期待--大家都期待更便宜的沃尔沃。李书福说过,要想扭亏为盈必须要提升销量,降低成本、开发新车,这是中国化的优势。沃尔沃S60在英国市场的售价为23295-36745英镑,约

合人民币24.7-39万元,对于国产后的降价空间肯定非常大,毕竟S60是一款与迈腾大小相仿的中级车,国产售价留给了我们遐想的空间,它也是沃尔沃未来出路的希望之一。 沃尔沃还有什么车型适合国产? 由于沃尔沃的产品线并不宽泛,因此真正适合国产的沃尔沃车型其实很有限。包括S40、S80L、S60在内的国产车型已经占据了沃尔沃主流的轿车产品线,但吉利要想完全回收S40和S80L还需分别等待至2014年和2018年,因此留给这段空窗期的车型只有中型SUV--XC60。这款车在英国的售价与S60相仿,目前国内卖53.8-66.1万元,国产后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来让利于消费者。而像XC90这样的大型SUV,短期内很难实现国内组装,至于更加小众化的C30、V50、V70,国产时间更是无从期待。

摒弃“田忌赛马” 吉利抢滩中级车市场逐见成效

http://www.mycar168.com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9-4 13:34:16 作者:梁梦晚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3日讯(记者 梁梦晚) 在近两年市场表现卓越的吉利汽车 近日又有新动作——正式向华东地区推出搭载CVT无级变速器的帝豪EC7系自动挡车型。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刘金良表示,该款车型的上市不仅丰富了帝豪的产品线同时也是吉利品牌价值提升的体现。

近年来,国产自主品牌纷纷跟进中高端汽车市场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吉利、奇瑞、长城等车企已经迈开了步伐。以吉利为例,2008年,吉利汽车推出新的品牌规划及产品战略,帝豪便是在那时被确定为主打中高端的品牌。去年,帝豪推出的帝豪EC7系产品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平均月销量稳定在5000辆左右,上市不到一年已创下总销量5万辆的佳绩,成为自主品牌1.8L排量手动挡销售冠军,成功晋级中级车热销车型。在车市看淡的情况下EC7系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更可看作是自主品牌扩张逐见成效的一个缩影。

摒弃田忌赛马 式的竞争策略

长久以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低端车市场摸爬滚打起来的

本土车企,和合资品牌硬碰硬拼技术并不占上风,因此采用田忌赛马式的竞争策略,通过增加配置等手段提高产品性价比则不失为良策。

但在刘金良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他认为品牌价值的提升促使用户结构的转变,才是自主品牌赢得市场的途径。

刚刚上市的帝豪EC7 CVT车型便是最好的例证。该款车型完全采用欧洲标准打造,遵循国际B级车标准,集合了吉利最新、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科技水平,在安全、节能、环保方面独具特色,是一款欧洲标准高性能中级轿车。作为吉利推出的第一款无级变速车型,采用比利时Punch(邦奇)公司生产的VT2型CVT无级变速器和吉利自主研发的GETECJLγ-4G18CVVT全铝发动机,弥补了帝豪EC7系在自动档车型方面的缺失。配置方面,在同级车

型以及合资车型身上所能找到的如:天窗、导航、自动空调和豪华真皮座椅等各种高端配置在帝豪EC7 CVT高配置车型身上均能找的到。该车型包括1.8L排量EC718(三厢)和EC7-RV (两厢)共8款,售价定于8.98—10.98万元之间,表现相当亲民。

刘金良表示,吉利在近2年半的时间里通过产品转型,技术含量、铸造工艺的不断改进品牌价值得到很大提升,用户结构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以前吉利60%的汽车销往城乡结合部,在战略转型后,光帝豪就有60%-70%的用户来自城市,如今帝豪9万多元的车能如此受欢迎,已说明吉利已从量变达到质变。”

争市场不急于求成

谈及自主品牌的现状,刘金良认为国产自主品牌纷纷推出高端品牌或是中高端车型,这是市场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中国汽车十几年来发展的结果是实力的见证。低端、低价竞争走到最后就是死路一条,所以要谋求思变要突围,突破自主品牌形象上的瓶颈。

这从帝豪EC7 CVT车型上市地点选在了很具挑战性的上海这点来看也可窥见一二。无独有偶,广汽第一款自主品牌中高级轿车传祺 也在同日下线,加之近期上市的新款奇瑞A3、比亚迪 L3等车型,不难看出自主品牌将“宝”押在中级车市场上的雄心壮志。 面对这块短板,吉利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也有自己冷静的思考。提及对该款新车的市场期待,刘金良表示,自主品牌车型价格向上突围还需要一个过程,虽然目前吉利汽车的溢价能力品牌价值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但在帝豪EC7系增加了一些配置之后,价格上冲到10万元以上这对自主品牌仍是个考验,因此“要稳住销量,保证品质和服务,使上攻‘天花板’能够成功,对销量反倒不是很急。” 这种态度同样体现在经销商网络建设方面。刘金良表示,帝豪经销商会稳定在200家左右,之所以不追求更多,主要是为了给经销商一个合适的商圈,让他们有投资回报、有利可图。

据刘金良介绍,同样定位于中高端的帝豪EC8系将在9月底10月初上市,接下来还将推出上海英伦 SC515和其两厢版本SC515RV、全球鹰熊猫 CROSS、首款SUV EX718等,明年吉利将进入MPV市场。“中国车市一直是10-20万元这个价位销量最大,下半年无疑还会延续这种走势——中间环节增长最快。吉利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吉利并购沃尔沃引热议

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

“并购沃尔沃使得吉利这个几年前还不算出名的公司,瞬间成了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在理论上,吉利已然站在了汽车业舞台的中央。可仰望星空,吉利能否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树立一个标杆?大家不妨直言。”在昨天的“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高层企业专题峰会上,《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作为主持人,给现场6位嘉宾出了这么一道题。

正反双方针锋相对

三一重工副总裁何真临言语中似乎并不看好吉利的国际化路线,“企业要有自知之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有5大陷阱,书福同志能把这么大的沃尔沃收归旗下,勇气可嘉,并购初

战告捷,但整合资源还需时日,希望他能成功。”

何真临的发言立刻引来了当事人的“回击”,刚加入吉利两个月的董事长助理宁述勇形

容自己昨天接受的是个“大考”,“吉利并购只是拿到了一张登山证,能否登上山巅看风景,

必须坚定信念,最起码从我本身来讲,是不会动摇的。”

远东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品牌官徐浩然同样认为,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可以归为4种途径,在国际并购这一途径上,典型的就是吉利模式。“吉利收购沃尔沃,让我们看到其实真正的好莱坞在中国,美国有大片,而中国企业和中国社会每天都在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真实版。10年前马云说‘我的企业市值超过50亿’,没有一个人信,现在人家市值好几千亿;10年前李书福说‘我们造汽车无非就是发动机加两片沙发加一个方向盘’,就这样一个人硬是把国际品牌沃尔沃并购了,中国才是一个造梦的工厂。”徐浩然说。

多极世界长袖善舞

徐浩然认为,中国其实早已国际化了,“全世界都是中国制造,但这个国际化是非常粗浅的,因为很多东西还没有跟上,比如说技术、管理、文化、人才,包括品牌的国际化。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现在是两个独立的品牌,若干年之后,究竟是吉利带着沃尔沃跑、还是

沃尔沃带着吉利跑,我们在关注这个问题。”

宁述勇表示,吉利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研发和很多的专利,“我们是一个诚信的企业,在

整个并购的过程中,关于知识产权,我们有一屋子的文件。”

“书福老总曾经说过,‘看得见的不重要,看不见的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就是一种无形资产。’中国企业的老总看到的是自己每年建了多大的厂房,年生产量多少,但忽视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好在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开始重视产权保护,尤其是在谈并购的时候,这是个好现象。”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宁玲女士,在谈到吉利并购沃尔沃时表示,知识

产权其实应该作为企业的核心任务来做。

打铁还要身板够硬

埃森哲董事总经理王波坦言,吉利并购沃尔沃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避免的,“吉利代表了未来很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道路,值得研究。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收购事件,也不是地理上跨国、业务出口到海外。在国外有分支机构就算国际化?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王波认为,国际化更多的是资源配置能力、产业布局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是不是符合全球化脚步,“事

实上中国的企业在这些方面还很滞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安徽众城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锐也认为,跟吉利这样的企业比起来,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有一些企业,有一些品牌,很随意地走出国外,或者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企业推广当中,反而对企业不好。安徽有一个肥西老母鸡,如果现在把肥西老母鸡的连锁店开到欧美,去和麦当劳、肯德基竞争,这是难以想象的。”他认为,国际化对于中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9d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