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题目

更新时间:2024-04-25 08: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1、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 2、 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3、 原代培养:从动物机体取出细胞群后分散培养,生长缓慢,一般十代之后停止生长。 4、 继代培养:将细胞从一个培养瓶传递到另一个含有新培养基的培养瓶进行培养。 5、 细胞株:从原代培养的细胞群中筛选出具有特定标记的细胞群,可繁殖五十代。 6、 细胞系:从肿瘤组织或细胞建立的细胞体系,具有永生化的条件,可无限繁殖。 7、 克隆:分子、细胞、个体用某种复制方式得到一模一样的后代的方法。

8、 原位杂交:用来检测染色体上特殊DNA的方法。通过DNA的碱基互补效应实现。 9、 细胞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薄膜,由脂质双分子层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构成。 10、 细胞内膜:真核细胞膜性细胞器的简称,结构组成与细胞膜相似。 11、 生物膜:质膜和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上有相似性的膜的统称。 12、 细胞外被:指动物细胞质膜外表面上覆盖的一层由糖来类物质。 13、 胞外基质 :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的由细胞分泌的多糖和蛋白质所构成的网状结构。 14、 膜骨架: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状结构。 15、 流动镶嵌模型:1972年提出的一种关于膜的模型①细胞膜由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

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②磷脂分子以疏水尾部相对,极性头部向外组成细胞骨架③镶嵌在其中或者横跨整个脂质层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16、 被动运输: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的方式,分为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17、 主动运输:由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着电化学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跨膜的方式。 18、 同向协同: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沿浓度梯度的转移方向相同的协同运输。 19、 对向协同: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沿浓度梯度的转移方向相反的协同运输。 20、 膜泡运输:细胞对大分子及颗粒物质通过囊泡进行的跨膜方式。 21、 胞吞:将外界大分子及颗粒物质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内的方式,分为吞噬和胞饮。 22、 吞噬作用:细胞内吞较大的固体颗粒物质的过程。 23、 胞饮作用:细胞对液体或细微颗粒物质的摄入和消化的过程。 24、 胞吐:携带有内容物的泡膜与质膜融合,将内容物释放到胞外的过程。 25、 信号肽:新生肽N端上特定的信号序列首先编码合成的一段短肽,含有15-20个氨

基酸残基,指引核糖体与粗面内质网结合,并决定新生肽链插入膜内或者进入内腔。 26、 细胞内膜系统:在结构、功能或者发生上相互关联的由单层膜包被的细胞器,主要

指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分泌胞等。 27、 初级溶酶体:刚刚从反面高尔基体形成的小囊泡,仅含有水解酶无作用底物,水解

酶处于非活性状态。 28、 次级溶酶体:正在进行或者完成消化的溶酶体,内含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分为异

噬溶酶体和自噬溶酶体。 29、 粗面内质网:与细胞核外层膜相连的上面附着有许多核糖体的内质网,主要的功能

是合成分泌性的蛋白质、多种膜蛋白和酶蛋白。 30、 胞内体:一种不明性质的胞内小泡或者指分泌吞噬过程中的中间泡。 31、 一种酶一连键法则:细胞内的寡糖基修饰中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 32、 有被小窝:细胞膜向内凹陷的部位下方含有衣被蛋白。 33、 导肽: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前体N端的一段特殊序列,功能是引导蛋白进入目的细

胞器。 34、 后转译:是指在蛋白质基质部合成后由特殊运输途径运送到特俗靶细胞的过程。

35、 质子动力势:膜两侧H+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和电话讯梯度。 36、 氧化麟酸化:在呼吸链上与电子传递相偶联的ADP被磷酸化形成ATP的酶促反应。 37、 光合磷酸化: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和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的过程。 38、 ATP合酶:位于线粒体内膜或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通过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

催化ADP和无机磷合成ATP的酶,由F1头部和嵌入膜内的F0基部组成,也常见于细菌膜上。 39、 呼吸链:由一系列能可逆接受和释放电子或质子的化学物质组成,在线粒体内膜上

+

形成关联的有序排列,以进行电子传递、H和O2的传递的作用。 40、 嵴:线粒体内膜上向内腔突起的折叠。嵴与嵴之间的内腔部分成为嵴间腔,而由于

嵴向内腔突进造成的外腔向内伸入的部分称为嵴内空间。 41、 类囊体:在叶绿体基质中,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也称为囊状结构薄膜。沿叶

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类囊体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在此上进行,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 42、 基粒:在线粒体内膜上规则排列着许多球形小体,称为基粒。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

成,分为头部、柄部、基片三部分。圆球形头部突入线粒体内腔中,基片嵌在内膜中,柄部将头部与基片相连接。基粒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基粒也称为ATP酶复合体。 43、 核孔复合体:核被膜上沟通核质和细胞质的复杂隧道结构,由多种核孔蛋白构成。

隧道的内、外口和中央有由核糖核蛋白组成的颗粒,对进出核的物质有控制作用。 44、 核小体 45、 异染色质: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

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 46、 巴氏小体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 缩成

染色较深的染色质体 47、 核骨架:为真核细胞核内的网络结构,是指除核被膜、染色质、核纤层及核仁以外

的核内网架体系。 48、 核仁组织:者核仁组织者是细胞核特定染色体的次缢痕处,含有rRNA基因的一段

染色体区域,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 49、 核型: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着丝粒的位置)顺序

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就称为核型 50、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

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 51、 细胞骨架:包括核骨架、核纤层与细胞外基质,是贯穿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网格体

系。 52、 核骨架:或称核基质,为真核细胞核内的网络结构,是指除核被膜、染色质、核纤

层及核仁以外的核内网架体系 53、 马达蛋白:马达蛋白是分布于细胞内部或细胞表面的一类蛋白质,它负责细胞内的

一部分物质或者整个细胞的宏观运动。 54、 肌球蛋白:肌肉的主要组成蛋白质,占肌原纤维总蛋白质的60%。分子量约48万,

是150毫微米长的棒状分子,一端有两个头部。 55、 驱动蛋白:能利用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驱动自身及所携带的货物分子沿微管运动

的一类马达蛋白,与细胞内物质运输有关。

56、 G-肌动蛋白:(肌动蛋白,是微丝的结构蛋白,)是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球形分子的

单体的肌动蛋白,外形类似花生果 57、 F-肌动蛋白:肌动蛋白的多聚体形成肌动蛋白丝, 在电子显微镜下, F-肌动蛋

白呈双股螺旋状, 直径为8nm, 螺旋间的距离为37nm 58、 细胞连接:细胞连接是细胞间的联系结构,是细胞质膜局部区域特化形成的,在结

构上包括膜特化部分、质膜下的胞质部分及质膜外细胞间的部分。细胞连接是多细胞有机体中相邻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质膜相互联系, 协同作用的重要基础。 59、 桥粒:是连接相邻细胞间的锚定连接方式,最明显的形态特征是细胞内锚定蛋白形

成独特的盘状致密斑,一侧与细胞内的中间连丝,另一侧与跨膜粘附性蛋白相连。在两个细胞之间形成纽扣样的结构,将相邻的细胞铆接在一起。 60、 间壁连接:是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连接蛋白呈梯子状排列,形

状非常规则,连接的细胞内骨架成分为肌动蛋白纤维。 61、 胞间连丝:存在于相邻植物细胞之间,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 62、 细胞通讯:是指一个信号产生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靶细胞并与其

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靶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然后变现为靶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之间, 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并通过放大引起快速的细胞生理反应,或者引起基因活动,尔后发生一系列的细胞生理活动来协调各组织活动,使之成为生命的统一整体对多变的1外界环境做出综合反应。) 63、 信号转导:在细胞通讯系统中,细胞或者识别与之相接触的细胞,或者识别周围环

境中存在的各种化学和物理信号(来自于周围或远距离的细胞),并将其转变为细胞内各种分子活性的变化,从而改变细胞的某些代谢过程,影响细胞的生长速度,甚至诱导细胞凋亡,这种针对外源信息所发生的细胞应答反应全过程称为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是细胞通讯的基本概念, 强调信号的接收与接收后信号转换的方式(途径)和结果, 包括配体与受体结合、第二信使的产生及其后的级联反应等, 即信号的识别、转移与转换。) 64、 细胞识别:细胞识别是指细胞对同种或异种细胞、同源或异源细胞的认识。(通过

细胞表面受体或配体与其他细胞表面配体或受体的选择性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的信号传递。) 65、 信号通路:当细胞里要发生某种反应时,信号从细胞外到细胞内传递了一种信息,

细胞要根据这种信息来做出反应的现象,叫做信号通路。(信号通路是指能将细胞外的分子信号经细胞膜传入细胞内发挥效应的一系列酶促反应通路。) 66、 G蛋白:G蛋白是指能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具有GTP水解酶活性的一类信号转导

蛋白。(G蛋白是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的GTP结合蛋白,由α,β,γ三个不同亚基组成。) 67、 蛋白激酶:一类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反应的酶。它能把腺苷三磷酸(ATP)上的γ-磷酸转移到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残基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磷酸化反应是发生在蛋

白质的丝氨酸残基上。 68、 分子开关:分子开关是指通过激活机制或失活机制精确控制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递

的级联反应的蛋白质。细胞内信号传递作为分子开关的蛋白质可分两类:一类开关蛋白,另一类主要开关蛋白由GTP结合蛋白组成。(molecular switches,通过激活机制或失活机制精确控制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递的级联反应的蛋白质。) 69、 周期蛋白:是一类呈细胞周期特异性或时相性表达、累积与分解的蛋白质,它与周

期素依赖性激酶共同影响细胞周期的运行。 70、 细胞周期: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 71、 细胞周期检验点:是细胞周期调控的一种机制,主要是确保周期每一时相事件有序、

全部完成并与外界环境因素相联系。 72、 联会复合体:是减数分裂偶线期两条,主要由侧生组分、中间区和连接侧生组分与

中间区的SC纤维组成,它与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和分离密切相关。 73、 癌基因:指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一类基因。又称转化基因,

它们一旦活化便能促使人或动物的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74、 抑癌基因:也称为抗癌基因。正常细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况下它们具有抑制

细胞增殖作用,但在一定情况下被抑制或丢失后可减弱甚至消除抑癌作用的基因。 75、 MPF: 是一种蛋白激酶,在细胞从G2期进入到M期时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周期的

每一环节都是由一特定的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 (cyclin-dependent kinase, CDK)+ 周期蛋白(cyclin)结合和激活调节的。MPF由催化亚基P34cdc2(小亚基)和调节亚基CyclingB(大亚基)组成·其核心部分是P34cdc2。 76、 泛素化降解:多个泛素化分子共价结合到含有不稳定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N端,然

后带有泛素化便签的蛋白质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

简答题:

1. 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长衰亡、生态关系、起源变化 2. 你如何看待生物细胞学的学科地位?

生命科学的基本学科;在生命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由此延伸出许多相关的分支学科;已成为生命学科研究的重要生长点。 3.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期?

16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 细胞的发现;19世纪30年代-20世纪中期 细胞学说提出;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超微结构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分子克隆出现以来的分子细胞生物学。

4. 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成?

照明系统;光学放大系统;机械支持系统;影像记录系统 5. 电镜的基本构成?

电子照明系统;电磁透镜成像系统;真空系统;影像记录系统;高压电源系统 6. 光镜技术有那些发展?他们都有那些优点?为什么电镜无法完全取代光镜?

在普通光镜的基础上越来越向集合化、自动化、电子化趋势发展:①荧光显微镜:使用紫外光源,照明系统采用落射式,有激发滤片和压制滤片提高性照比非常微弱的信号也能分辨。②激光共聚扫描显微镜(LSCM):分辨率是普通光镜的1.4-1.7倍,颜色分明、分辨率高、有立体感。③偏分干涉显微镜(DIC):进一步加强的影像的敏感效果,能显示结构的三维立体投影。

电镜标本制片技术高且成本很高;操作复杂;使用成本高;使用不方便;一般科学研究不一定都要使用;只能观察死的样品不能观察活细胞;分辨率高,不能进行组织的观察。 7. 为什么说细胞培养是细胞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之一?

细胞培养是当前细胞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中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干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例如动物细胞培养为单克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植物细胞的培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育种方式,原核生物细

胞培养为生物工程和生物制品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8. 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技术有那些新的进展?

免疫荧光技术:将免疫学与荧光标记的技术结合用于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的分布,可以分为直接和简接两种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免疫酶标记技术,以酶代替荧光素与抗体偶联。而对蛋白质体外定性通常采用:免疫印迹、放射免疫沉淀、和蛋白质芯片、质谱分析。 9. 细胞膜的物质构成?

主要由脂质(占50%)、蛋白质(40%-50%)和糖类(1%-10%,多为复合糖)构成。 10. 膜蛋白的种类及比较?

分为三类:外周蛋白、整合蛋白和脂锚定蛋白。

外周蛋白:位于膜的两侧,与膜脂、膜整合蛋白没有共价连接,通过改变温度、pH即可分离;整合蛋白:部分或整体镶嵌在膜脂之中,与膜脂共价结合,分离时要先用去垢剂破坏膜脂结构。脂锚定蛋白:通过与之共价连接的脂分子插入膜的脂双分子层中从而锚定在细胞膜上,水溶蛋白位于脂双层之外。具体又分为①一类位于外小叶,由磷脂酸肌醇(PI)连接,用磷脂酶C粗理;②另一类位于内小叶,一种是脂肪酸与蛋白N端的Gly连接,一种是脂肪酸与蛋白C端的Gys(半胱)连接。 11. 为什么说细胞外被是膜的正常组分?

因为细胞外被是细胞膜外的一层多糖物质而且几乎所有的整合膜蛋白及某些脂质分子都与糖链分子共价形成糖蛋白和糖脂,这些突出于细胞表面的糖链分子就形成了糖萼。由于糖和蛋白都是膜的正常组分,所以说细胞外被是细胞膜的正常组分。 12. 膜脂的种类及特征?

分为固醇、磷脂和糖脂。①固醇:是一类含有4个闭环的碳氢化合物,亲水头部为一个羟基。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1/3,在多数的细胞中,50%-90%的胆固醇存在于细胞质膜和相关的囊泡膜上。其在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强膜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方面起重要的作用。②磷脂:又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a.甘油磷脂占整个膜脂的50%以上,是构成膜脂的基本成分。其特征为具有一个和氨基酸集团结合的极性头部和两个非极性尾部;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为16、18或20;除饱和脂肪酸外常常含有1-2个双键的不饱和酸。b.鞘磷脂是氨基醇的衍生物,含有一条烃链,另一条链是与氨基醇的氨基共价结合的长链脂肪酸,其头部可能是一个类似于甘油磷脂的基于磷脂集团的极性头部。③糖脂:与鞘磷脂类似,也由两条链构成,其极性头部是直接共价结合到氨基醇分子上的一个糖分子或者是寡糖链。含量不足膜脂的5%,在神经细胞上的含量较高。 13. 从膜结构模型的演化,谈谈人类对膜的认识过程?

① 1898年认为膜是由单层物质构成②1925年Gorter和Grendal研究认为膜是由双层脂质

分子构成的③1935年Davson和Danielli提出的质膜中含有蛋白质的成分,并提出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④1959年,J.D.Roberbson发展三明治模型,提出了单位膜的模型⑤1972年S.J.Singer和G.Nicolson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性模型。 早在三明治模型提出之前已经有许多人做了很多初步的认识,这为膜的研究打下基础,而且膜的认识是由单层到双层,由单一脂质再往后加上蛋白质,人们对膜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复杂,最后上升到膜的不对称的认识。 14. 如何甄别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

①需不需要载体蛋白:自由扩散不需要,协助扩散需要;②自由扩散无最大运输速率,速度与浓度呈正比,协助扩散有最大运输速率,而且相同浓度下协助扩散比自由扩散速度快,特别是离子通道的协助扩散速度最快;③通过温度抑制,在低温中自由扩散速度不被抑制而协助扩散的速度会被抑制。

15. 比较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97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