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之《鱼我所欲也》学案(两课时)

更新时间:2023-08-19 20:08: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年级语文之《鱼我所欲也》学案(两课时)

八年级语文之《鱼我所欲也》学案(两课时)

主备人:唐朋飞 审批人:

一、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

张及个人修养。《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

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

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

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二、主要内容及思想

本文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同时

也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

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三、文章的思路及论证方法

第一部分(第1节):提出中心论点并用道理论据来进行分析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

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3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 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

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 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

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 将“,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

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四、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如文章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

正面论证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

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

取义”,这种比喻的使用使深刻的道理被说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3、正反对比论证,层次清晰: 让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排比的使用(13句)加强了气势,增强感情,显出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之意。

五、课文分析 (一)

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

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 )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 ),

八年级语文之《鱼我所欲也》学案(两课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 )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

( )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 )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 )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 )耳( )。

1、 解释文中加横线的字。

2、 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3、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这一节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2句):作者提出自己的论

点: 。

1句:用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 ”和“ ”设喻,把 比作鱼,把 比作熊掌,得出结论是“ ,即认为 ,就像熊掌比

鱼更珍贵一样。

2句:由上一句的设喻自然引出“ ”的主张。这也是全文的中心

论点。

第二层:(3~7句):对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孟子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1方面(3句):这是作者从 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

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 。这一句里作者所说的“ ”就是

指“义”;“ ”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

的事。

第2方面(4~5句):这是作者从面申述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

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第3方面(6~7句):这是从 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

舍生取义。

这2句论证说:有人不去做(第2方面论证的反面行为)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

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

第三层(8句):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本来就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

正气,无处不有,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做不到,只有贤人没有丧失

而做的到。

(二)

一箪( )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呼尔( )而与

( )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 )

不屑( )也.

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何加( )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乡( )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

( )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

以已( )乎?此之谓( )失其本心( )。

1、 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字。

2、 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语文之《鱼我所欲也》学案(两课时)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部分:运用 论证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9~10句):举“ ”的例子,从 面告诉我们看似

微不足道

的“一箪 食、一豆羹”在生死关头,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第二层:(11~13句):又举例,从 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 论证,将“ 与“ ”作对比。而

无论哪个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是从正反两方面再

次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第三层(14句):归纳本节,照应开头。本心是指“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是“义”,

是“善”的本性。

六、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5、孟子看来在而出的?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七、巩固练习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

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分别举例分析。

八年级语文之《鱼我所欲也》学案(两课时)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又是怎样的人?

7、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归纳通假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96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