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教学设计反

更新时间:2024-03-20 12: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单元包括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搭积木(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有几瓶牛奶(9加几)、有几棵树(8加几)、有几只小鸟(7,6,5加几)、练习三、做个加法表等内容。

其主要知识点:

1.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 认识个位和十位,了解数位的意义;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3. 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数法或用个位相减再加十位的方法计算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4. 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本单元学习以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20以内的数,大多数学生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数的组成却不清楚,所以本节课重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及个位、十位上各数的意义,难点是建立数位概念。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等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

认真倾听、大胆尝试操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1.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 认识数位,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4. 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作活动。 2. 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3.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到的加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1 古人计数 1课时 2 搭积木 1课时 3 有几瓶牛奶 1课时 4 有几棵树 1课时 5 有几只小鸟 1课时

6 练习三 1课时 7 做个加法表 1课时

古人计数。(教材第74~76页)

1. 结合现实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 经历计数单位“十”的建构过程和11~20各数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数概念,培养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通过观察与操作、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替代思想、数形结合、位值制原则等思想方法的价值。

3. 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小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重点: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难点:知道两位数中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及对数位的理解。

课件,40~50根小棒,计数器,10个皮球装一盒,10支铅笔装一盒,10颗珠子串为一串等。

师: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他们有时候也会将捕到的幼小动物圈养起来。有一天,有几只小山羊跑到了圈外,一位猎人正在琢磨着怎样记录圈外的只数呢!(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情境图)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山羊?

师: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猎人为了把小山羊的数量记录下来,就用3个小石子来代表3只小山羊。

师:圈外有3只小山羊,圈内还有呢,猎人也进行了记录。看看猎人现在摆出的石子,你能看出这次他捉到了几只小山羊吗?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

师:刚才猎人用石子分别记录了圈内和圈外的小山羊的只数,如果要一次记录小山羊的总只数,猎人就有点为难了,快来帮帮他吧。

(一个一个地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故事情境,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摆出11个石子时,一眼看出是多少非常困难,这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认真数一数。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当物体的数量较大时,不能一眼看出是多少,一个一个地数又比较麻烦,为后面引出新的计数方法作铺垫。

1. 圈一圈。体会10个一是1个十。

师:猎人只会用自己的十个手指头数数,这么多石子他有点儿数不过来了,请你帮帮他。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石子,只有小棒,用小棒代替石子(小山羊)可以吗?

师:怎么摆小棒,就能让猎人一下数出来呢? 生:先数出10根小棒放一边,再数剩下的1个。 (如果学生没有想出此办法,可由教师给出。)

教师说明:这时候来了一个聪明人,他数出10根小棒放在一堆,还捆成了一捆。(课件动画演示)

提问:他捆了几根小棒?为什么这么捆?

生:因为猎人只会用10个手指数数,只能数到10,把10个放一起,剩下的再从1开始数。

师:你太聪明了!这样能帮助猎人很快地数出了小山羊的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怎样帮助只会用手指数数的猎人数出石子的数量”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能够想到每个人有10个手指,用手指数数只能数到10,进而想到把10根小棒放一起。这时通过聪明人的方法引发

部分学生共鸣:可以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并通过圈一圈突出10根小棒是一个整体。这一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在数数时可以把10个作为一个整体,感受以这样数数的方便,初步感受十进制。

2. 捆一捆。

师:把这10根小棒一根一根地放在手里,边放边数。不多不少正好10根,这10根小棒叫作10个一。(板书:

)这10个兄

弟现在就是一家人了,我们用皮筋把它们捆成1捆,这1捆小棒就是1个十。(板书:一是1个十)

(观看课件动画演示:10个一是1个十)

师:我们刚才数出了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了1捆,10个一是1个十,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

设计意图:通过“捆一捆”这个操作,让学生体会到10个一是一个整体,接受并认可“10个一是1个十”。通过这个活动也使学生再次感受了十进制,明确了在操作中够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为以后计算进位加法中的“满十进一”作铺垫。

3. 学习11~20各数的组成。 (1)介绍计数器。(出示:计数器)

上面都有什么呀?通常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同理,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2)11的组成。.

1个十)够10根捆1捆,10个一是1个十。(板书:10个

师: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想一想怎样摆又快又清楚。 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教材第74页第四个情境图)

师:1捆表示1个十,1根表示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板书: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3)19的组成。

请大家快速摆出19根小棒。提问:你是怎么摆的?又添上了几根?几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19?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第五个情境图)

(4)20的组成。

提问:老师再添上1根是……

(老师指平台上的1捆)提问:这不只有1个十吗?你们怎么说是20呢?

师:又够10根了,又要捆1捆。提问:现在是几个十了? 教师说明:2个十合起来是20。(板书:(5)拓展延伸。

提问:3个十是多少?6个十呢?以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11的组成是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数的组成,并能用规范语言说出1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同时边摆边拨边在计数器上表示,经历了“摆一摆—数一数—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的过程;然后一根一根地添小棒到19根,让学生直接摆出19根小棒,为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作铺垫;最后通过老师添小棒这一动作引导学

2个十合起来是20)

生思考“另一个十在哪儿”,让学生体会够10根又要捆一捆,再次深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为教学20的组成作铺垫。

4. 数数游戏。

(1)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20。 (2)一个一个地数,从8数到12。 (3)一个一个地数,从19倒着数到14。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五个五个地数,从5数到20。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20以内的数,并练习正数、倒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等数数的方法。

5. 试一试。 (1)读一读。

拿出直尺,照上面的数字数一数。 从10读到20,从20读回到10。

教师:尺子上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 (2)比一比:谁大?谁小?

①点名。(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的号码为0~20中任意一个数。)

教师点名:比14小的数起立;比14小1的数起立;比15大的数起立。

②猜数。

师:老师手中的数,在10和20之间,离10比较近。提问:你们猜猜是多少?猜15行吗?能是18、19吗?

教师:再给大家一个信息,我这个数比10大2。.

设计意图:通过看尺子图重点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同时感受尺子上越往右数越大,渗透数轴的直观模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20以内数的大小。在点名、猜数的游戏中,通过给定的条件和信息,逐步缩小范围,逼近目标。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8. 重回故事,首尾呼应。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猎人也受到了启发,他又想到了一个新办法。你看,他这样表示12只兔子。

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1块大石头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13吗?

这节课你们有没有收获?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11~20各数的认识

1. 是创造还是仿造?关于“捆”,即十根,是让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还是“仿造”出来?值得思考。本课时这个知识点不是创造出来的,理由是作为一个定论性的知识(数学约定以“十”为计数单位),不宜开展探究发现,理应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加以开展,当然,这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2.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操作、交流、讨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开发的能力,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3. 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体现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A类

看图写数。

( ) ( ) ( )

(考查知识点:认识20以内的数;能力要求:会读写20以内的数。)

B类

写一写,画一画。

(考查知识点:读写并在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能力要求:会读写并在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4 16 12

B类:

教材习题

教材第75页“练一练”: 1. 14 15 13 16

2.

3. 12 13 14 17 19 20 4. < > > < 5. 13 17

6. 13 16 10 13 15 20 7. 15 14 13 12 14 12 10 8、9. 略

搭积木(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材第77~78页)

1. 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 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重点: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即只计算个位,十位不动。

小正方体木块,计数器,挂图。

1.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积木。 师:想不想玩? 生:想。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桌两人20块积木,尽情地玩。

设计意图:教学时先让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玩积木,两人20块积木,学生最想玩的是积木增减游戏,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或其他方法,让学生尽情地玩,一边玩一边说“再放几块”或“拿走几块”。

2. 师:看,老师摆的这一摞是几块? . 生:10块。

师:对,这一摞表示10。现在请你们摆出13块。再增加2块,现在有几块?

我们可以写成13+2=?13表示先摆的,2表示后摆的,这里的问号就表示摆好以后有几块。

师:现在一共有几块? 生:15块。

师:写出式子就是13+2=15(块)。那么,在计数器上该怎样表示出来呢?

教师演示,然后学生操作。

3. 同学们先摆18块,然后拿走2块,该怎样列式呢? 生:18-2

师:看一看还剩多少块积木。 生:16块。

师:把式子完整地说出来? 生:18-2=16

设计意图:在开始玩时,学生是没目的的,只是简单的仿造,遇到困难后学生才发现其中也有数学问题。第二次玩积木是学生对加减法认识的巩固,但其计算能力及技巧是原有知识的再现,而其中的同伴进步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1. 现在请同桌合作,边摆边写出式子。 小组动手操作。 2. 开展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摆法,写出的算式也各不相同,所以让学生拿着记录的算式进行交流,就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算式,这也便于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3. 现在请同学们看算式、摆木块。 (1)14+5= (2)17-6= 师:谁先说一说14+5=?是怎么算的?

生1:先拨14颗珠子,再拔5颗,数一数是19颗珠子,列式为14+5=19。

生2:我先把10个小正方体木块摞成一摞,表示10块;再摞4块,就是在5块上面摞4块,是9块,加上一摞(10块)是19块。

生3:1个十和4个一,加5个一,等于1个十和9个一,也就是19。 师:谁再说一说17—6=?是怎么算的?

生1:先拨17颗珠子,再拔去6颗,数一数还剩11颗珠子,列式为17-6=11。

生2:我先把10个小正方体木块摞成一摞,表示10块;再摞7块,并从7块上面拿走6块,剩1块,加上一摞(10块)是11块。

生3:1个十和7个一,减6个一,等于1个十和1个一,也就是11。 师:同学们真聪明! 4. 比一比谁算得快。

19-7= 13+5= 16-3= 15+3= 14+4= 12+6= 5+13 16-4= 15+4= 17-5=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5. 游戏:碰碰车。(教材第78页第5题) .

设计意图:看算式摆学具是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符号运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如果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摆出小木块,那么说明学生头脑

中已经有了小木块的数学模型,也就是说学生看到算式就会想到摆小木块的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今天的计算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是个位相加减,十位不变。

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3+2= 18-2= 3+2=5 8-2=6 10+5=15 10+6=16 13+2=15 18-2=16

1. 通过实物的演示、学生的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思考的方法。由此概括出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律。

2. 让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在巩固计算方法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条件,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我相信,经过我不断地尝试与努力,我的学生们一定会更爱上数学课。

3. 体现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A类

口算:18-5= 16+2= 16-3= 15+1= 19-7=

(考查知识点: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能力要求:能够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B类

看图列式计算。

( )

( )

(考查知识点: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能力要求:能够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X K b1 .Co m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3 18 13 16 12

B类:15-3=12 10+4=14 教材习题

教材第78页“练一练”:

1. 10+3=13 13-3=10或13-10=3 12+5=17 17-5=12或17-12=5

2. 11+7=18 12+6=18 10+8=18 7+11=8 6+12=18 8+10=18 3. 13+5=18 19-6=13

4. 12 18 13 18 18 18 12 19

5. 12+6=18 12+3=15 12+4=16 6+3=9 6+4=10 3+4=7 18-3=15 18-2=16 18-5=13 3-2=1 5-3=2 5-2=3

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第79~80页)

1. 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 在说、摆、放的活动中,理解进位的道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地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课件,小棒20根,水果图片等。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设计意图: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10加几的知识,为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作铺垫。

1. 创设情境。.

(1)师:今天智慧老爷爷家可热闹了,什么事儿呢?原来今天是智慧老爷爷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来为智慧老爷爷庆祝生日。瞧,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了,他们给智慧老爷爷送来了牛奶。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

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列出算式9+5。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只要能表达出图意就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渗透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该怎样计算呢?先说给同桌听一听,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还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小组内同学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汇报。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①1、2、3、…、12、13、14依次数。 ②从9数到14。 ③9和5合起来是14。 ④14可以分成9和5。

⑤先捡一瓶放进箱子里,再想10+4=14。 (3)得出最佳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5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瓶,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瓶,再来想10加几,这样比较简单。(演示“凑十”的过程)为什么要拿1瓶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5分解成1和4,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4=14。板书: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一目了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8x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