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学习

更新时间:2024-05-05 01: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部分

【专题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专题学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为充实人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把握从先秦时期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脉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聚焦本专题重难点

学习本专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梳理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脉络,结合相关材料,对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出客观评价。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他提出的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4)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5)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三)学法引导

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们间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思辩学习法。本专题涉及许多思想流派与历史人物的观点,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例题解析

在解答题目时,以审题→思考→解答为线索。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知识,从纵横两个方面考虑,切不可只浮在题目的表面去回答。如第一课《百家争鸣》中“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实际上,题目的前半句给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思考时就要考虑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的剧烈变化,结合这些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相关因素,以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为指导,从不同角度审题,然后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 一 百家争鸣

【课前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对此已有初步了解,在预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所呈现的百家争鸣盛况出现的原因、实质及影响是什么?传递了哪些时代信息?早期儒学思想是怎样一步步成熟的?

【本课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突破】

本课重点为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本课难点为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础自测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②商鞅变法对秦国所起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B.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C.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 D.为秦统一方国奠定了基础

③下列战国时期思想家没有主持过变法运动的是 A、李悝 B、吴起 C、申不亥 D、韩非

④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⑤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 A、《诗》 B、《春秋》C、《书》D、《尚书》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 《商君书·更法》 回答:

(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简述以上三个儒、法代表人物对待变革的思想发展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

【综合创新运用】

①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②结合史实思考: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 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

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非礼 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

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主要的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

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 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⑤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据《论衡·本性篇》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长。如此,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子》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与世之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世硕,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都是孔子的养子。

——转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家思想史》第一章

材料二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 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荀子·性恶》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对人性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认为的人性本质的内容有哪些? (3)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共同之处是什么?

(三)问答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研究主题: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结合教科书内容阅读相关资料。 探究方法:归纳分析的方法。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等。

成果展示:利用小组探究的结果,撰写历史习作《早期儒学基本特征述评》。 2.实践活动。

①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②调查了解家乡风俗中还有哪些传统礼制的遗存。 二 儒学的兴起

【课前思考】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

本课重点为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

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本课难点为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①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张分封的思想

C.妄议朝政的儒生 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

②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③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④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 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⑤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四则材料

材料一 《大英百科全书》在谈到考试制度时,明确地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15年),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12年)。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拟题》

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我国早在什么朝代就有了考试制度?

(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局面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什么选官制度?

(3)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4)结合所学内容客观评论科学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①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②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③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④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⑤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

(三)问答题

1、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

2、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它的地位是如何得以确立的? 你是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发展历程的?对于儒家思想的“独尊”现象,你作何理解?试简要分析。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阅读与“焚书坑儒”事件及科举制度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判断、分析、加工、处理。撰写对“焚书坑儒”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等历史小论文。文章要体现自己探究之后的观点,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体现出探究的过程和成果。 2.实践活动

访问家族的长辈,调查了解哪些儒学名言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最为深刻。在调查活动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调查前要安排好活动的计划,包括活动主题、具体目标、阶段、方式、时间安排等。 三 宋明理学 【课前思考】

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在预习中,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本课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难点突破】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①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②两宋时期书院盛行,当时各位著名的理学家都曾在书院讲学。下列关于书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受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C.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培养 D.评议时政、讽刺理学 ③下列不属于北宋五子的是

A、李翱 B、周敦颐 C、张载 D、程颢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①下列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A.韩愈 B.周敦颐 C.张载 D.朱熹

②王守仁“致良知”的学说。应该属于下列哪一范畴

A.认识论 B.行动理论 C.社会政治思想 D.传统伦理纲常

③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 A、张载 B、二程 C、周敦颐 D、李翱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太极图·易说》

材料二 张载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太和》

材料三 程颢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 ——《遗书》卷十一

材料四 朱熹认为,“静亦动也。动静如船在水中。动静如船在水,潮至则动,潮退则静”。 ——《朱子语类》卷十二 请回答:以上四则材料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概述。

(三)问答题

1、儒家学说在汉武帝时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各个思想流派的冲击,至北宋时形成了一套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理学。在此进程中,儒学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试结合相关内容归纳指出汉武帝时期的教育政策有何特点?到北宋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宋明时期的官方哲学。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试结合相关知识简析与传统儒学相比,“新儒学”新在何处?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参考地方文献中的资料,编辑家乡历代文化名人论著的简要目录。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学习资源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加以判断、分析、加工、处理。最后编辑出家乡历代文化名人论著的简要目录,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添加一些评价。 2.实践活动

调查了解当地有哪些古代王朝表彰的孝子节妇,这些人的名望和事迹在现代社会还有没有影响。在调查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思想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考查自己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亲身体验,增加对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了解,增强结合实际分析历史文化影响的能力。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前思考】

明清时期一些有文化个性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

【本课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本课重点,难点在于通过对这些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冲击,并指出这一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明清之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还要考虑到儒学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明清之际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对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可以采用分析其异同点的方式加以掌握。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①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制集权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一步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清议”,重视社会舆论的作用。

材料四 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它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后三则材料所反映出的共同的思想是什么?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①明清之际,下列哪些因素促进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①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封建专制的加强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完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

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日知录》

C.李贽《续焚书》 D.王夫之《船山遗书》

③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D.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遽可以定本行赏罚哉!”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

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卷1《答邓石阳书》

材料三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利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李贽《藏书》卷32《德业儒臣后论》

材料四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

材料五 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传习录》下

回答:(1)前四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揭露和批判?对此你作何评价?(2)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四与材料五中的观点有何不同。

(三)问答题

1、王阳明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求所谓定理者也。”又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史实说明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异同。针对心学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言论,明清时期的进步的思想家进行了哪些批判?反映了哪些问题?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但明清之际儒学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受到质疑。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以及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搜集有关资料,辑录历代思想家和政论家批判皇权的言论。将这些言论进行判断、分析,逐

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心得体会,并把它写下来,形成习作。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要对这些批判皇权的言论加以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2.实践活动

在学习本课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广泛收集处理相关信息,运用自己掌握的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制作《明清之际思想活沃局面概况》的历史课件。通过这一过程锻炼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专题小结 填写说明:指出通过本专题学习,掌握了哪些基础的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了哪方面的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及今后的学习对策。

专题检测题 Ⅰ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B.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②.韩非子主张实行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正确的评价是

A.都是进步思想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都具有民主色彩 D.都有利于专制主义统治 ③.下列哪一事件为“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标志

A 秦统一六国 B 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佛教传入 ④.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⑤.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B.农本思想

C.有教无类思想 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

⑥.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 ①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 ②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③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

A.①② B.②③ C.① D.①②③ ⑦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

A 封建制度建立并日趋完善 B 儒法两派之争已有分晓 C “仁政”最终取代“法治” D 封建统治思想日趋成熟

Ⅱ 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原生儒学中,“修身”与“治平”,“诚心诚意”与“齐家治国”,两者

曲政也。”(要赂)

最后,我们再看汉初的法家与儒道的离合关系。

按法家到了汉代,并非如秦从前的法家的理想,而是在狭义的“刑名”或律合之下,沿着秦制成规来保护君权,诚如顾亭林所说,“汉兴以来,承用秦法,以至今日者多矣”(日知录会稽山刻石条)。由贾谊到董仲舒,莫不痛斥秦之亡国由于苛法严刑,其实汉制袭秦,比秦更甚。汉书刑律志首骂秦人玩法,致天下众叛亲离,接着说:

“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共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姦,于是相国萧何攟摭(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九章散亡,但据唐律疏议云:“其不道、不敬之目见存”,可知汉律之峻峭,比秦更甚。人民稍微不小心,就要违犯大逆不道、对上不敬的专制王法。章太炎汉律考说:

“汉律非专刑书,盖与周官礼经相鄰,自叔孙通定朝仪,而张苍为章程,通因作傍章十八篇,意者官制在通傍章,章程则在杂律淫侈踰制之部,……驿传法式宜衣厩律矣。其后应劭删定律令,以为汉仪,表称国之大事,莫尚载籍,逆臣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子遗。亦以见汉律之所包络,国典官合无所不具。”(检论)

所谓“一切著之于律”,是汉代内法外儒的法典性质,正如史书关于文帝的无敖,一方面说他“本好刑名之言”,是其里,而他方面说他“除诽谤,去肉刑”,获得儒家的“善人胜残去杀”之赞誉,是其表。汉书刑法志讲到周勃陈平维持旧律之对,复行三族之诛,就不能不叹:“风俗移易,人性相近,而习相远,信矣。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犹有过刑谬论如此甚也,而况庸材溺于未流者乎!”到了武帝,尊儒术,绌百家,然而他又“好以法制驭下”(读史管见),这就是内法外儒的一套作风。

汉代的内法外儒已如上言,同时也有法术与儒术对立的争论。文帝时晁错学申商刑名,颇为文帝所奇,号称“智囊”,“法令多所更定”,因此惹起汉庭与诸侯间的不安,错因以遭斩。武帝时,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因而汉书说“腹诽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宣帝时又有桓宽所录盐铁论,记大夫与文学的辩结,即法儒的争论实录。

总之,汉代是“蕃刑”(刑法志)与缛礼并进的,共间法儒或相互为用,或相为攻诘,而本质上则是相反相成的,法律通过经义的庸俗化,更加成为封建主的专制工具了。如晁错所说,“不如此,则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封建制社会的法典形式在汉武帝时代已经有了显明的证据,这和古代法家的思想是不同的。酷吏人物和法术之士本质上也是不同的。 3、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

理学在其自身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北宋庆历年间,为理学的开创阶段。理学的开创几乎与庆历新政同步,一是政治领域的改革运动,一是思想领域的革新运动。周敦颐虽非庆历新政积极参加者,但被后来朱熹推为理学开山。第二,熙宁前后,为理学的奠基阶段。当时一些有志之士不满于“积贫积弱”的局面,要求革新,以图富国强兵。但由于革新的具体政策、方法、步骤的不同,而产生政治上的分野,形成理学主流派的“关学”张载;“洛学”程颢、程颐,非主流派的\新学\王安石,“蜀学”苏轼、苏辙等各派,各派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第三,南宋时期,为理学的集大成阶段。理学经北宋的发展,南宋时著名理学家辈出,主流派的正统派有朱熹、陆九渊及其门徒。朱熹、吕祖谦、张式又被称为“东南三贤”。尤其是朱熹,他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道及诸子之说,把自然、社会、人生等等方面,统统融入其体系,建立了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并克服了张载、二程体系中的矛盾性和两重性,构筑了“理”-“气”-“物”-“理”的哲学逻辑结构。它不仅在更大的领域里丰富、发展了哲学内容,而且对这些范畴辩析精详,特别是探索了这些范畴之间的联系,把古代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第四,明中叶后,为理学的解体阶段。元代,南北统一,理学北传。“设科取士,非朱子之说者不用”。朱子学几成官方哲学,陆九

渊学说受压抑。明初主朱子学,一时宋濂、方孝儒、薛宣都为朱学矩,左右学风,其结果是以朱子学为正统,其他为异端;朱子学既为科场所主,便成士子们死记硬背的教条;朱子学逐渐暴露其破绽,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于是孕育了王守仁心学的产生。王守仁虽“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但毕竟与朱学抵牾。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从理学发展总趋势看,却逐渐显其解体,原因是:从“道体”上看,陆、王都曾出入程、朱,而揭示了朱熹哲学内在的矛盾,朱熹追求现象世界背后的超感性现实的抽象本体--理世界,认为“理”是一种“阴阳之外”、“万物之前”的形而上的东西,而现象世界被说成形而下的“气”。因而,分理与气、道与器为二,在陆王看来“理”既是现象(气、器)世界的形而上,是超感性现实的先验本体,那又怎样返回现象世界呢?所以他们反对把理与气、太极与阴阳、道与器分为形而上、下,避免了朱熹哲学的矛盾。王守仁主张“心即理”,把一切外在的“天理”、“道心”、天命之性都转化成内在心中的感性欲求,即人欲、人心。天理便是人欲,这种思想随着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便迅速与之相适应,而促使理学的解体。王守仁死后,王学分化,王艮发展为泰州学派,李贽走向反面。心学的分化是王学哲学逻辑结构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作为理学的整个行程,亦标志着整个理学走向解体。第五,明清之际,为理学的总结阶段。这时,中国正处在“天崩地解”的大变动中,明亡使一批有学之士陷入了时代的沉思,进而开始了历史的反思。这种沉思和反思汇集了对宋明理学的总结和批判。在这个总结性的批判思潮中,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各有所重,而成为时代的巨人,但从理论思维角度而言,王夫之可谓代表人物。所谓总结性的批判是指:纠正了以往哲学的错误,颠倒了程、朱、陆、王在理气、道器、太极、阴阳、心物、有无等问题上的颠倒,扶正了一两、动静、知行、能听、格致等关系,做出了合乎客观实际的解释,在当时对哲学基本问题,认识路线问题,在理论上作了正确的阐述,并从理论思维高度总结了理学的经验教训。

4、中国17世纪启蒙思潮的特点

第一,“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矛盾,当时还只是在萌芽状态中”(同上,一九——二○页)。中国的启蒙者李贽以至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和颜元等人,都以各种表现方式,强烈地仇视农奴制度及依存于它的一切产物。他们在所谓“封建”和“郡县”的各种历史问题争辩之中,反对封建国有土地制和大地产的占有制,反对一切政治法律上的束缚,反对特权和等级制度,反对科举制度(时文)。他们之中有的提出了“自由私产”的主张,有的传播土地平均的思想。以季贽为例,他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如服田者私有秋之穫,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積倉之穫,而后冶家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藏书”,卷二)以颜元为例,他说:“岂不思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共享之”(“存治编”“井田”)。类此主张的思想,是他们的共通特点。

第二,中国的启蒙者拥护教育、自治和自由。如东林党的自由结社讲学的主张,顾炎武等人的地方自治的主张,黄宗羲等人的教育主张,都是代表。以顾炎武为例,他敢说“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日知录”卷十九“直言”条),婉转地反对孔子“庶人不议”的教条,进而主强“天下之人……皆得举而荐之”(“顾亭林文集”“生员论”下),表现了他的初期民主思想。

关于拥护西方的生活方式,当时虽然不同于十九世纪的向西方找寻真理的迫切,但他们已经普遍地有着这种要求。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先头部队是西洋的教徒,他们在输入中国的宗教中,带东了一种副产物,即儒家与基督教的新格义(或相互通释),利玛竇和汤若望实为代表。李贽就和一六○○年到北京的利玛竇相友善,传教士们在宜传宗教的同时,也输入了天文历算以至名理的西洋文明。到了明末,所谓泰西文明便普遍地成了士大夫中间时髦的学问。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方以智的“物理小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梅定九的算学翻译以及李之藻的“名理探”的翻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初期的欧化思想。

例如“名理探”序说:“日聆泰西诸贤昭事之学,其旨以尽性至命为归,其功则求于穷理格致。”“几何原本”徐光启序说:“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不意二千年古学废绝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遣义)”

明清之际的学者们,在民族压迫之下,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又是和世界的进步思想相关联着的。因为在资主义的萌芽时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各个民族的精神活动成果已成为共同的享受物。民族的片面性和偏狭性日益失去立足的地位”(二七页)。因此,王夫之已经说到“中国之天下”,可见他的闻见已是世界的,才有此限定语,不能不对西洋科学称其“巧密”;颜元不能不呼唤科学的世界,他的弟子李塨更不能不言及仿效“西洋诸法”;顾炎武不能不说“外夷”有高于“中夏”的学问与制度;黄宗羲不能不脱出朝代更替的界限而理想和西洋制度相似的政治,李塨也说到“泰西水法”是“经济所关”的学问。这一系列的思维运动,都是在中国和西洋文明交接之后才产生的。因此,十七世纪的学者们已经逃出中古的思维樊离,而作“经世致用”的横议,在某些论点上表现出一种打破民族片面性和偏狭性的新思潮。

第三,他们同情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尽管他们多数并不同情农民暴动。以黄宗羲为例,他敢于说工商“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敢于说“向使无君,人各得自利”,“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同上“原君”),国家是“为万民非为一姓”(同上“原臣”),特别是他的“平均授田”的主张,更坚持着农民的利益。以唐甄为例,他敢说“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君臣险交也”(同上“利才”),主张“平(等)则万物皆得其所”(同上“大命”)。他们程度不等地表现出初期民主思想。他们对于农民所受的中世纪压迫的痛苦,无例外地表示出控诉和抗议,王夫之的“黄书”、“噩梦”便是代表作。但是,他们都把他们的理想和万年乐土或所谓“天地之道”与“百王之法”等同起来。王夫之、颜元所强调的平等制度,黄宗羲、唐甄因反君主专制所憧憬的绝对的形式平等的社会制度;顾炎武因大力宣传“经世”的理想所自誇的“三代不易”的制度,都是例子。他们对于未来的远景怀着无限的信念和幻想。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带有浓厚的幻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必然要跳出近代资走阶级社会的范围,“不仅超越现在,而且超越未来的境界,必定成为狂暴的空想。”(“德国农民战争”,三一页)特别在古旧制度束缚甚严而无自由的社会,幻想更易于发生。列宁说:“某一个国家内的自由愈少,公开的阶级斗争表现得愈薄弱,……则政治的乌托邦,通常也容易发生。”在封建势力特别强固的条件之下,“幻想是弱者的命运”(见“列宁文选”两卷集,莫斯科中文版,第一卷,八一二、八一三页)。嘉靖以来出现的小说“西游记”以及后来的“聊斋志异”等幻想作品,正由于这样的历史条件而产生的。

然而,他们是历史的觉醒者,他们在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学诸方面的“别开生面”,就不仅是反理学运动的量变,而是按他们自己的方式表现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绝对要求。他们这种要求都是装璜在理论形式的还原(如人性论、泛神论、进化观点、劳动与财产观点等等)上面。而这不是如有些人说的“无中生有”。

如列宁所指出的,他们不知道行将到来的社会矛盾,“他们看不见它(社会发展。——引者)所特有的矛盾”(“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四八页),只看到未来的美好世界。“资产阶级思想代表者在当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自私性,相反地,……他们完全真诚地相信世界乐园”(同上,二○页)。虽然他们各有自己的反对派的特性,但一般说来,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叛徒。十七世纪的中国启蒙学者,还写出了将来社会全面图景的理想著作,如“天下郡国利病书”、“明夷待访录”、“潜书”等。然而,另一方面,在他们的真挚的理想背后,也包含着叛变的不彻底性。新生的东西既然在旧社会的母胎内是微弱的,所以在他们的理论中常保留着旧的内容,而且常显出矛盾的体系。他们的哲学思想和他们的现实主张之间虽然隔着许多层环节,使人难以捉摸,但二者的联系是存在的。这即是:“正如从十五世纪中叶起的整个文艺复兴时代一样,从那时起重新醒觉的哲学,在本质上,也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因而,也

是市民发展的产物。”(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版,六三页。)

中国的启蒙学者之所以把个人的实践规定于绝对的善恶标准之上,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不要说顾炎武和颜元的经世思想,即像王夫之的知行论,虽然它是超越古人的杰出思想,但其中实践概念的结论也归结到所谓“人性存存”的君子或圣人的观点方面。因此,在他们看来,参加社会实践的人不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伦理标准之下的形式的归纳。这就走入唯心论。 为什么像欧洲的启蒙哲学要回到希腊,像中国的启蒙哲学要回到先秦呢?这自然是由于他们企图摆脱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不得不托古改制,但更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在古代哲人的思想体系里,曾出现过后世的思想方法的胚胎形态,因而“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世界观的胚胎和发生过程。因此,如果理论的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命题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而这种见解愈来愈为自己开拓了道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二六页。)中国的先秦哲学也类似这样。中国的启蒙学者为了追寻自己当时的一般命题,并为自己开拓道路,也就不自觉地回溯到古代中国的经学和子学,因为古代哲学“总的说来……比(中古)形而上学要正确些”(同上)。从反对中古的烦琐哲学方面来讲,回到古代一事,也包含着为了进行批判活动而选择武器的功用。然而钻在考据学的牛角尖里的所谓“汉学”自然不符合这种情况。顾炎武的“理学,经学也”的命题,傅山的“五经皆王制”的命题,颜元的“性命之作用为诗书六艺”的命题,黄宗羲的“古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等等,都回到所谓“三代”的黄金世界,追求自己的当时的一般命题。这是进步的思想,我们应当把它和乾嘉的“汉学”区别开来。同时,这种情形也证明了一个特点,即思想史的变化,不是依存于基础而创造意识形态,而是依存于基础而改变过去的传统意识。

启蒙学者在追求一般命题的胚胎的时候,既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先辈而寻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但同时也一般地寻到原始素朴的大同理想,或者说,他们在大同理想的外衣之下而表现自己阶级的要求。启蒙时代还没有暴露资本主义的历史矛盾,启蒙学者也就只“相信当代的社会发展”,“仅仅限于向改革前制度底残余作斗争”,他们“可以称之为历史的乐观主义”,他们在“愿望底内容上是与资本主义所创造和发展的那些阶级底利益相适应的”,他们的纯真的理想和后来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那样仅为本阶级的利益而说谎的谬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因此,“启蒙者没有挑出任何一个居民阶级作为自己特别注意的对象,不仅一般地讲到人民,而且甚至一般地讲到民族”(“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四八——四九页)。 摘选自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五)·第三节启蒙思潮的特点(有删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8d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