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诗情入画境_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

更新时间:2023-07-21 16:1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维论文

2009年12月第八卷第4期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CH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Dec.2009Vol.8No.4

禅意诗情入画境

———论王维山水画中的意境体现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唐代文士的以禅入诗、以禅入画,始于王维,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深远,他将禅意与诗情融合在

其空灵清寂的山水画中,开拓出诗境、禅境与画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王维在山水画上的高深造诣在中国画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王维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意境,阐明王维绘画中的诗情、禅境与画境。

关键词:禅宗;王维;意境;山水画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93(2009)04-0031-02

王维,字摩诘,生值佛学隆盛之世、专心诵禅之家,在时代、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对佛教各宗各派持兼收并蓄之态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当数禅宗,禅宗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王维的世界观和艺术旨趣,他是最早以佛理禅趣入诗入画的,他将禅的空与静巧妙地融入艺术作品中,着墨不多,但意境深远,被赞“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誉为

诗、画、禅在唐朝同时兴盛,三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王维又是造禅境诗情于画境的超绝者,观其作品体现最为显著的是一个“境”字,开创了此后绘画对“意境”、“诗意”的追求。王维借取禅宗力求心地静寂,去除尘欲,却又不脱离官场,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追求的是清静淡泊,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

一、浓尽必枯,浅者屡深———水墨佛道之境王维在《山水诀》(传为托名之作)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在“道”的自王维眼中水墨画的简朴,体现着老庄哲学《老子》有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然之性。

水墨画正是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特性,法自然。”

王维非常看重通过水墨对自然景物着色所表现出山“气韵高清”的意境。严羽《沧浪诗话》中说:水画之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王维正是造境的杰出代表,思禅、参禅的王维把对禅的领悟引入山水画的创作,他用水墨的浓淡渲染,采用“破墨“新技法,用黑白二色来表现无念无心中所禅悟的佛性本体,这一技法打破了之前的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从而使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发生了质的变化,“始用渲淡(即破墨),一变钩正如董其昌所评价:

斫之法。”王维用“破墨”技法强调主观感受在笔墨上的流露,随意挥洒,追求笔墨形式本身的感人力量物我相和作品的天然志趣,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融两忘的境界。这不仅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趣,启发了此后“皴法”的出现,而且他追求恬静和禅理境界的画风对后代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王维被后人尊为“南宗”始祖。疑为后人摹本的《雪溪

收稿日期:2009-09-15

李凤(1983-),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07级研究生。作者简介:

31··

王维论文

文学与语言研究禅意诗情入画境2009年第4期

图》,画中意象简单明了,小桥、房舍、行人、孤舟等布局随意而不乱章法,色调仅见层次不同的墨色与留白,笔意清淡润湿,意境深远宁谧,体现了王维明心见性的禅宗修养。

二、笔纵潜思,参与造化———山林禅道之境王维山水画不仅追求在审美情趣上与禅境相通,而且在形式、方法、工具等方面也追求与禅意相契合。禅宗哲学启迪了王维笔简形具、追求禅境的绘画手法,他在画中喜欢留有空白,讲究“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从而实现对形的超越,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供自己驰骋于山水之间,也为欣赏者创造广袤的意象,简约中渗透着禅的意境,这种山水画也称为禅境画。王维不仅是文人画之祖,而且是“禅画”

的滥觞,他影响了像贯休、石恪、石涛、八大山人等一批禅画大师。王维终日沉浸于白云、青林等大自然的境界之中,他宣扬宁静隐逸的生活,在画中也多数选择大自然中最能表现宁静清旷的景物为素材,如幽谷、

冷泉、明月、远山、古寺等,营造寂静自得的意境。《山水诀》中云:“手亲笔砚之余,有时游戏三昧。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禅宗强调宁静的心灵参悟,在王维笔下笔墨、线条不只是造型的需要,其本身即赋予了意义,其意义就在于有中之无,无中之有,空白与水墨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即所谓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其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旨趣,正是“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的佛禅理念。

在王维这里,禅找到了最好的表达方式--山水画,水墨就寄寓了最合适的理念--禅。传为王维所作的

《辋川图》,实际上就是一幅禅意盎然的禅画,朱景玄评其“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在这里禅境体现为一种澄怀观道,宁静自然的空灵无我之境。

三、含蓄无限,思致微渺———诗画合一之境朱光潜先生在《山水诗与自然美》中说过:“山水诗和山水画是密切结合的,山水诗人大半同时是山水画家。这个传统是由王维来开端的。”苏轼曾云:“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中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以动来反衬静,给人一种极其幽静的心理感受,如诗歌《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他在水墨山水画中,也是寓动于静、幽静

·32·

空灵,例如他所作《辋川图》,朱景玄评其“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这幅画和他的一些诗作诸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境相同,体现了自然与人性的复归,表达了“空”和“寂”的“无我之境”。王维把“诗意”带到画里,使画的意蕴更深永,同时也把“画境”带到诗里,使诗的形象更丰富。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和画家,王维最早把禅的意境学说和自性论观念融进了绘画,在作品中造成一种浓郁的诗情画境,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从而使其山水画独具意境、画境和诗境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钱钟书说:“在他(王维)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王维一生把所有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合一,画虽在尺幅之间,意境却博远、深邃。诗画的交融,使得山水画于有限之中,获得了无限之境,让人感受无穷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四、虚中蕴实,似有似无———虚实相生之境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王维画中大量使用的“留白”手法,在构图中使用藏露虚实,使画面看起来虚无缥渺,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从而激起观者无限遐想,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深邃的意境,这是利用虚实相生寻求一种新的审美境界,造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表现出空间和意境的和谐无限。意境,象存境中,境生象外,渗透着主体情思,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空间,将中国画灵动幽渺的意蕴和令人品味不尽的诗意推向了极致。笪重光在

《画筌》里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艺术意境的营造,是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王维的山水画为了追求意境的至美至善,十分注意虚与实、空与白的艺术处理,他是用“有”、“无”去界定美的存在,用“虚”、“实”去描述美的事物的。正如

《山水诀》中所言“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山树云水,气象万千,虚实相间,若隐若现,朦胧弥漫,使人心旷神怡,有如身临其境。这种虚实相间的艺术表达,避免了“太实则无灵气,太虚则无精神”的缺失,使得虚实相生,满纸皆活,含蓄深沉,恰成妙境。

(下转第38页)

王维论文

文学与语言研究《夜色温柔》的互文性解读2009年第4期

学精华,使小说成为了解美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万花筒,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堪称菲茨杰拉德最出色的一本书,“它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已使《了不起的盖茨比》显得渺小和简单

[10]

……”

edition.London:Faber&Feber,1934.

[4]Kristeva,Julia.Word,DialogueandNovel[A].TheKristevaReader[C].TorilMoied,Oxford:BlackwellPublisherLtd.1986.

[5]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的体验[A].菲茨杰拉德作品.最后

的城市[C].日本:中央公论社,1984.

[参考文献]

[1]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宁.夜色温柔的精神分析式阅读[A].文学与精神分析学[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Eliot,T.S.Tradition&theIndividualTalent[M].2nd

[6]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漓江出版社,1989.[7]Fitzgerald,F.Scott.TenderIstheNight[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5.

[8]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CleaverH.Readingcapitalpolitically[M].Austin:UniversityofTexasPress,1944.

[10]SternMR.CriticalessaysonF.ScottFitzgerald'stenderisthenight[M].Boston:G.KHall&Co.,1986.

(上接第32页)五、生气远出,妙造自然———神韵“三远”的提出,“自山下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开深远、平远的山水画意境。创了高远、

纵观王维的山水画,禅意盎然、诗情袅袅,意境空灵淡远。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意境的高处即是进入王维一生得之禅宗的影响,作品了不可思议的禅境。

中那种“澄澈清静”、“深厚闲雅”的艺术特色正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他将意境统一于禅境,从而在绘画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王维的山水画魅力所致,不仅在于作品中创造了意境,而且在于把它变化他将深奥晦涩的禅意佛理巧妙地、不着痕迹为禅境。

地糅合在山水画中,并通过寓虚于实的手法将内心情感寄于所见之景中,借山水意象表达内心情感。诗境、禅境与画境在他的笔下达到了美学层次上的统一,禅宗对有限的空间体验,把山水画推向了更加灵远的意境。

天然之境

王维天机清妙,绘画取象创意,感兴运思,往往超以象外,极其神妙自得,下笔绝无拘谨。王维重视对画面的惨淡经营以及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他在《山水诀》中写道:“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他认为画家应神与物游,心与物化,追求“万化冥合”、的境界,在山水画创作中,只有钟情于“物我一体”

山水,寄情于山水,把对大自然的感情,通过内心的情感转换成视觉语言,才能创造出物我合一的即景即情。王维一生置身于山水之间,对山水有了强烈的感情,作画时,在内心情感的驱使下,胸有情思,注情入景,下笔有神,创造出了一幅幅充满神韵的艺术作品。清代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陈传席先生提出:“山水画创作不仅需要传统功力,需要师法自然,还需要美的冲动,有了美的冲动才能激起强烈的创造欲。”这些论断无疑都指出画家内心情感的重要性,王维清静淡远的心境,使得他的作品同样意境高远。正是由于王维对山水取势之“远”,才使得他的作品显得气势磅礴,意象无穷。朱景玄评王维的《辋川图》“意出尘外”,“超越樊笼,境界高远”,他的这一创作风格,影响到后来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

[参考文献]

[1]王明居.唐代美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2]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李亮伟.涵泳大雅—].北京:中华——王维与中国文化[M

书局,2003.

3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7y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