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0-19 01: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期终复习考试

考试时间:7月10日(下周四)上午8:00-10:00 考试地点:公共教学楼A205 考试形式:闭卷 试题格式

1、填空:(每空0.5分,本题共10分)

2、单选填空:(每空只能选1个,每空0.5分,本题共10分) 3、名词解释:(5个,每个4分,共20分) 4、简答题:(4个,每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2个,每题14分,共28分) 一、名词解释:

1、联合国:二战末期,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计划。(1分)1945年4月25日,旧金山会议上决定成立联合国。(1分)主要机构有安全理事会,担负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1分)联合国在战后初期发挥了某些积极作用,一段时期内被美国操纵。冷战后联合国为了适应新形势正面临改革。(1分) 2、国际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3、猪湾事件:1961年4月17日,(1分)美国训练的古巴流亡分子1000多人在美国空军的掩护下,在猪湾登陆,企图颠覆古巴革命。(1分)但很快被古巴人民击败。(1分)猪湾事件使古巴在拉美的名声大振。在拉美引起了反美高潮。(1分)

4、国际体系:国际体系是在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

1

所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国际行为主体分为国家和非国家两类。相互影响与作用主要表现为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冲突、竞争、合作和依存。在国际体系中,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殖民行为将世界各地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域连接起来,从而在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为标志而最终形成。国际体系按照地域范围和规模分为局部结构层次和总体结构层次两类。

5、阿拉法特:巴勒斯坦民族领袖。192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曾参与筹建“法塔赫”组织,组建“暴风”突击队,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69年2月,当选为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后又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此后一直为恢复巴勒斯坦民族权力而斗争。

6、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7、哈尔斯坦主义:1955年9月,(1分)由当时西德外交部国务秘书哈尔斯坦提出而得名。(1分)声称除苏联外,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如果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将导致西德同该国断交。(1分)这是西德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实行孤立、渗透和颠覆的政策。(1分)

8、关贸协定: 为了维持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的世界经济秩序,(1分)1947年由美英主持在日内瓦签署了“关贸总协定”。(1分)主要内容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取消歧视待遇。(1分)总协定是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开始。(1分)

2

9、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又被称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马约》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欧共体成员国把经贸组织开始向政治、外交、防务一体化的实体的方向转变。

10、伦维尔协定:伦维尔协定是指1948年1月17日印尼与荷兰签署的协议,协议规定荷兰和印尼双方就地停战,使印尼的领土大部分为荷兰所侵占;印尼必须加入“印度尼西亚合众国”,荷兰在印尼领土上继续行使主权,成立“临时联邦政府”。

11、艾森豪威尔主义: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交中东决议案。这一决议的基本原则,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主要内容是: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 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艾森豪威尔主义是美国继杜鲁门主义后对中东地区的又一个侵略性纲领.

12、安理会242号决议 :联合国第242号决议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1967年11月22日通过。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了6天的闪电战,侵占了阿拉伯土地。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解决阿、以冲突的办法,会上,通过了英国提出的一项决议。决议主要内容是:1、以色列军撤出在最近战争中占领的领土;2、终止一切交战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每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极其在牢固和被认可的疆界内和平地生活而免遭武力的威胁或行为的权利。决议还确认了以下的必要性: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通航自由;使难民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通过包括建立非军事区在内的各项措施,保障该地区每个国家的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和政治独立。

13、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所属的最大的一支武装

3

力量,简称“法塔赫”。法塔赫1959年在科威特正式成立,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流派别,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承认和支持,在2006年前一直处于执政党地位。2007年2月8日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 在麦加签订麦加协议,协议就建立民族联合政府、新政府政治纲领和重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等问题达成一致。

14、第四点计划: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全球战略的四点行动计划,并着重阐述了第四点,即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这就是“第四点计划”。又称“开发落后区域计划”。(前三点计划是:支持联合国、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和援助自由世界抵御侵略。

15、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1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1分)他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鼓吹英美两国建立军事同盟,准备反共战争。(1分)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出现的冷战演说(1分

16、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22-27日,在波兰西南部西里西亚的温泉场,召开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会议。有9个欧洲国家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它们是苏联、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法国、意大利。苏共代表日丹诺夫在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会议根据这个报告通过了《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会议宣布成立情报局,并决定把情报局的总部设在当时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情报局自1947年9月成立到1956年4月,共存在了9年时间。它对加强各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协调各国共产党的行动,在反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斗争中,曾经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但在情报局存在期间,发生了诸如苏联与南斯拉夫冲突

4

等,苏联通过情报局粗暴地干涉南斯拉夫内部事务的严重事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不良影响。

17、经互会:1949年1月5日-8日,苏、保、罗、匈、波、捷等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了苏联和各民主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成立初期,在粉碎马歇尔计划的奴役,在促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在粉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等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在苏联同东欧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中,存在某些不符合平等互利原则的表现,造成东欧国家在经济上过分依赖苏联的不良后果。

18、华约:华沙条约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19、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和西欧国家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击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应。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条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动用过。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

20、冷战:指用武力以外的手段进行遏制,如经济封锁、实行禁运、敌对宣传、援助敌对方等等。苏联外交家李维诺夫称“冷战”为“持续期很长的停火”。“冷战”一词,最初由美国政治家赫伯特·斯沃普发明。1946年斯沃普为美国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说稿中首先提出。

5

36、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29日-11月6日)1956年8月2日,英、法、美三国外长发表联合宣言,借口运河是国际航道,不承认埃及对运河实行国有化的权利。8月16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四点计划”,要求联合国对苏伊士运河实行“国际管理”,再次对埃及施加压力。但是纳赛尔政府顶住英、法、美的压力和封锁,于9月9日实现了运河的国有化。11月6日,英法被迫停火。埃及人民取得了胜利,维护了主权和独立。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了英法在中东的殖民统治。纳赛尔也因此成为风云人物。

37、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空军倾巢出动,对埃及、约旦、伊拉克空军基地发动了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被迫应战。6月8日,以军攻占了西奈半岛,歼灭了全部埃及守军。同时又攻占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当日,埃及、叙利亚两国被迫宣布停火。这次战争由于采取了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以色列占领了全部巴勒斯坦,以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整个西奈半岛,大量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被迫离乡背井,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38、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25日)从1972年5月起,埃及、叙利亚、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经过频繁的磋商,拟定在1973年10月6日发动进攻。埃及士兵抢渡运河成功 “巴列夫防线”被突破。同时叙利亚军队也在戈兰高地发动了进攻。在阿拉伯国家协同作战的打击下,以色列损失惨重,向美国求援。从10月13日起,在美国的支援下,10月16日,以色列从埃及防守的弱点大苦湖附近偷渡运河成功,进入埃军后方,切断了运河东岸埃军的供应,并对埃及军队形成包围之势,扭转了战局。1973年10月22日,安理会通过了美苏两国提出的《关于中东战争就地停火》的提案,即联合国338号决议。在联合国的压力下,叙、埃、以三方最终接受停火。 39、波兹南事件: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在东欧各国引起强烈反响。并

11

相继发生一系列风波。1956年三月,奥哈不当选波兰党中央第一书记,就任后公开承认党在过去犯了很多错误,宣布为前中央当书记哥穆尔卡恢复名誉,并实行大赦。广大群众强烈要求改革。6月中旬,波磁南工人强烈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派代表团去请愿遭拒绝。去华沙的代表被捕谣传使群情激愤,一场和平示威顿时变成了骚乱。政府出动保安部队和坦克,当晚骚乱被平息。政府决定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10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八中全会,哥穆尔卡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

40、匈牙利事件:苏共二十大以后,匈牙利广大党员和群众强烈要求改革。人们公开批评党的领导和现行政策,要求纳吉出任总理,提高工资,工厂实行工人自治,调整匈苏关系和匈南关系,确认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等。10月,首都高校学生开始示威游行,示威群众与保安部队发生冲突。武装冲突日益加剧并蔓延到外省,应工农革命政府要求,苏军于当天第二次开进布达佩斯,武装冲突基本平息。匈牙利十月事件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一悲剧性事件给匈牙利人民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41、布拉格事件:1968年4月5日,改组后的捷共中央通过了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捷“将进行试验,给与社会主义发展以新的形式”。由此,捷克斯洛伐克出现了一个被人们称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新局面。在政执方面提出“必须改革整个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纲领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4月行动纲领和“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在国内外都引起了不同凡响,苏联纠集波、匈、保、民德几个华约国突然出兵侵捷,将捷实际至于苏军监视之下,“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失败。

42、欧共体 :1952年9月,建立了煤钢联营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煤钢联营6国首脑和外长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即《罗马条约》。1958年1月条约生效,正式组成了欧洲经

12

济共同体。共同体的宗旨是在创造共同市场,取消会员国间的关税,促进会员国间劳力、商品、资金、服务的自由流通。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从根本上讲,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对美国的依赖。(苏共十二大具体达到了以下目标:(1)欧共体实现了关税同盟;(2)实现共同的农业政策;(3)统一劳务市场,实行了共同的劳动政策;(4)统一货币,实现了经济和货币联盟;(5)实行了共同对外贸易政策。作用:由于上述目标的实现,(1)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共同体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3)实现了资本的自由流通。(4)对欧洲经济发展和抗衡美国霸权起了积极作用。)

43、欧盟:又称欧洲共同市场,西欧国家推行政治经济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1965年,欧共体成立,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盟过渡,旨在促进欧洲团结的发展,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做出应有贡献,下设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等,共27个成员国。 44、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提出的英国在二战初期的得到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关系,充当三者的连接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乃是一个日益衰微的大国在外交战略上的无奈选择。在推行三环外交过程中,英国的外交战略不得不逐步收缩,从大国全球外交逐步朝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出奇的工党政府基本奉行这一政策。

45、西德的东方政策:1968年,勃兰特在社会民主党纽伦堡大会上明确声明:(1)尊重和承认欧洲现有的边界,特别是目前的波兰西部边界,直至签署对德和约最

13

后确定德国的边界;(2)东西德互不使用武力,但德国的两个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国际法含义上的外国。(3)德国的未来由全体德国人民在自由和自决中来决定。勃兰特的这些主张是东方政策的雏形。同年西德外交部计划司司长埃贡·巴尔向政府提出了4项具体步骤:(1)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放弃使用武力,与东欧各国签约建交;(3)在全德削减美苏驻德的军事人员和装备;(4)建立欧洲安全体系。1969年9月,西德举行大选,勃兰特出任总理,正式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

46、巴解组织:1964年5-6月间,400多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各国的代表在耶路撒冷举行了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会议。会议宣布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确定该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在国际范围内的唯一合法代表。巴解组织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全国委员会(相当于议会),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巴解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

47、茉莉芬事件:印尼1948年9月18日,受共产党影响的茉莉芬第29旅与哈达的军队发生冲突。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29旅解除了哈达军队武装。 9月19日,哈达借口共产党在茉莉芬夺取政权,在全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史称“茉莉芬事件”。

48、印度国民军:是二战期间由印度侨民和俘虏组成的队伍。其领袖为鲍斯。他认为与英国敌对的任何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是印度的盟友。他在1941年初逃出印度,先到德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经西贡到仰光。他到处发表反英演说。在缅甸,日本人帮助他建立了“自由印度政府”和“印度国民军”。他企图依靠日本赶走英国,赢得印度独立。日本投降时,印度国民军未加抵抗就向英军投降了。鲍斯于1945年8月19日飞往日本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印度人认为,“印度国民军”是手持武器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英雄,把他们视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士。因此,审判印度国民军军官成为战后反英斗争的导火线。

14

49、昂山

50、五国和约:是指战胜国对意、罗、匈、保、芬的和约。(1)赔款问题:(2)领土问题:1947年2月10日,《五国和约》在巴黎正式签字。

51、埃维昂协议:1962年3月18日,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代表在埃维昂达成协议。这个协议由于是在法国旅游胜地埃维昂签署的,因此被称为《埃维昂协议》。主要内容为①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行使民族自决的权利,承认阿尔及利亚在内、外政策上有完全、充分的主权;②阿尔及利亚承认法国有开采撒哈拉沙漠石油的权利;③阿尔及利亚承认法国有使用米尔斯克比尔军事基地的特权。 52、法德合作条约:1962年法德在双方互访的基础上于1963年在巴黎爱丽舍宫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1)条约规定,协调两国政府的外交政策;(2)在防务政策以及教育和青年问题方面加强合作;(3)为切实贯彻条约,两国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外交和国防部长,教育和青年问题主管部长以及总参谋长将定期举行会谈。

53、东方条约:1970年8月12日,勃兰特亲赴莫斯科,同苏联签订了《莫斯科条约》。条约主要内容:(1)双方保证“不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2)无条件地尊重欧洲国家在目前边界内的领土完整,现在和将来都认为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是不可侵犯的;(3)双方还表示要扩大两国的合作。1970年12月,勃兰特访问波兰,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双方表示承认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并约定互不侵犯。上述两个条约统称为《东方条约》。

54、旧金山和约:美、英、法等国同日本于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签订的片面和约。(2分)主要内容为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等岛屿的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交由美国“托管”;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等。(1分)这一和约由于苏联等东欧国家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和平条约。(1分)

15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老殖民主义者。英、法、荷、比、葡,其中也包括德、意、日。(2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好多殖民地国家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在战争中,殖民地人民的组织性和民族意识觉醒了。同时,他们也赢得了一些宗主国的许诺。如法国戴高乐为了得到非洲殖民地人民的支持,在非洲许下了许多诺言,答应给法属殖民地以自治权。战后他们要求兑现诺言。(3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减少,反而从殖民地进行军事订货,这促使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壮大起来。战后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工业。(3分) (4)一些走上独立道路的国家给与新兴的民族独立运动以鼓舞和支持。有的虽然没有直接进行援助,但它们的独立,本身对殖民地人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重要的援助是道义上的支持。(2分)

(5)亚非会议的影响。1954年亚非会议的召开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以很大的支持和鼓舞。(2分)

以上就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

10二战后麦克阿瑟(美)在日本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

1、惩办战犯与政治整肃 2、关于民权自由的指令。废除治安维持法,命令日本政府释放政治犯。 3、基本人权和政治自由的指令及解散财阀。 4、修改宪法 5、进行农地改革

11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朝鲜战争是美国政策的具

21

体实施,是矛盾的尖锐化;(2)这次战争与美国在中国大陆的失败有关。中国革命的胜利给美国以沉重打击,在朝鲜、日本建立遏制共产主义的基地,是美国绝对不会放弃的;(3)南北朝边界上战事频繁,美国支持的南朝鲜企图吞并北朝鲜,同时北朝鲜也有同样的目的和想法。完成朝鲜半岛的统一是双方追求的共同目标,双方都采取了武力统一的立场; (4)美国发动热战遏制共产主义的行为。朝鲜问题为美国提供了机会和战场。所以,朝鲜战争是东西方由冷战发展到热战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冷战升级到热战阶段。 12、战后初期两大阵营是怎样形成的?

苏:(1)美国利用东欧国家经济困难之机,以马歇尔计划为诱饵,企图使东欧国家摆脱苏联影响,进而控制东欧。苏联拒绝了美国的计划后,美国便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1949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基本任务:交流经济经验,相互给予技术上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美国在战后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吸收西德参加,面对这一形势苏联与东欧国家为了保障欧洲的和平与安全,于1955年5月11-14日在华沙举行会议并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

华沙条约组织在成立初期是一个反对北约组织,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保卫和平的组织。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华沙条约组织逐步演变为苏联控制东欧国家和与美国争夺欧洲霸权的工具(3)1947年9月召开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会议。情报局共存在了9年时间。它对加强各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协调各国共产党的行动,在反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斗争中,曾经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但在情报局存在期间,发生了诸如苏联与南斯拉夫冲突等,苏联通过情报局粗暴地干涉南斯拉夫内部事务的严重事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不良影响。

22

美:(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随着战后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决心在联合国之外,建立起西方的集体防务体系。1948年3月17日,在美国促使下,英、法、比、荷、卢5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组成了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接着,英、法向美国提出了讨论和建立北大西洋安全体系的建议。

(2)杜鲁门主义。1947年2月21日,丘吉尔照会杜鲁门,说英国无力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财政援助,要求美国承担这个任务。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后来被人们称为“杜鲁门主义”。 (3)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说欧洲处于战后经济复兴时期,为了确保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美国必须向欧洲提供援助。马歇尔全面援助欧洲复兴的设想,被称为马歇尔计划。 13、试析冷战的实质及其影响。

实质:是以美、苏为代表的新旧两种政治力量、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是战争与和平、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斗争。(2分)

影响:战后两大阵营的长期冷战对峙,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美国挑起的这场冷战,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被人为地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在两大集团的内部,美苏都对其成员国实行控制,往往形成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而在冷战对峙中,各国人民之间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常常受到严格的限制,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遇到了严重阻碍。(3分)

(2) 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使得国际政治陷入极端缺乏民主,缺乏生气的状况。在资本主义世界,最终形成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独裁地位和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政党的专政。社会主义阵营也形成了苏联的大国控制和各国照搬苏联模式的局面,给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不良后果。(3分)

(3)冷战对峙也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冷战,世界经济被人为地

23

按照社会制度的差异分割成两个几乎封闭的经济体系。导致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之间,南北之间差距继续扩大。(2分)

(4) 冷战也造成了军事上的严重后果。战后两大阵营都不顾一切地扩军备战,争相进行核武器实验,还在许多地方进行局部战争。这不仅导致庞大的军费开支,更重要的是使人类在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之后又陷入了新的战争威胁和核毁灭的恐怖之中。(2分)

此外,冷战还给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1分)(卷面整洁1分)

14、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最大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1分)这一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在这个格局中,一切矛盾和分歧都受制于美苏矛盾。一切决定都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分)②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要作用;(2分)③冷战是双方斗争和对抗的主要方式。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2分)两极格局在战后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被打破。它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5、试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①战后初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不平衡。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状态;拉美的民族民主革命尚未形成高潮;惟有亚洲和北非的民族解放运动达到了高潮;②战后初期,殖民地.附属国赢得民族独立的道路主要是通过武装斗争或与宗主国达成某种妥协而获得独立;③除少数殖民地.附属国外,多数国家独立后,仍然与原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原宗主国的许多权益得以继续保持;④在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共产党发挥了较大的

24

作用。有的是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取得的;⑤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斗争有互相支持.互相援助的特点;与此同时,殖民国家之间互相勾结,互相争夺。当殖民体系面临崩溃时,他们就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民族解放运动。(每点2分) 16、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是在什么条件下成立的?

欧洲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是在如下条件下成立的: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欧亚大陆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在本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在客观上需要统一的领导,共同的行动。(3分)②二战初期,美国凭借着二战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到处扩张,妄图建立自己在战后的霸权地位。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是十分必要的。(2分)③直接原因:战后初期,美国抛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苏联深感不安,加之列宁创建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于1943年解散,为了对付西方势力的威胁,苏联极力促成情报局的建立。(3分)

17、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分哪几个阶段? 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1954年:政治斗争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中,戴高乐(法)政府为了争取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支持,答应在战后给阿尔及利亚独立。戴高乐组织了一支主要由阿尔及利亚人组成的30万的军队,转战非洲、法国和意大利各战场。阿尔及利亚人民为打败法西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第二阶段:从1954年——1962年:武装斗争阶段

1954年11月1日,民族解放阵线在奥雷斯山区等30多个地方发动了武装起义。他们在沿地中海的大卡比利山区和靠近突尼斯的奥雷斯山区建立了起义根据地。起义的领导人是:本·贝拉和贝勒卡赛姆。起义一开始,法国就决心扑灭它。法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7x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