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更新时间:2024-06-04 16: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6: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调查评价报告是县(市、区)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的情况汇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目录

前言 一、 概述

(一) 数据库建设背景 (二) XX县基本情况 (三) 数据库建设主要任务 (四) 目的

(五) 主要作业依据 二、 技术准备

(一) 硬件与软件环境 (二) 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 (三) 数据库建设人员技术培训 三、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一) 资料收集

(二)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指标、宜耕性评价 (三) 新增耕地 (四) 建立数据库

(五) 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 (六) 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四、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 (一)外业成果 (二)评价成果

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 (一)XX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 (二)成果质量检查过程 六、成果应用与效益 (一)成果应用 (二)主要效益 七、经验及体会

八、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

前言

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背景、目的、工作依据、任务来源、起止时间,工作阶段安排和完成情况,阐述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特点,获得成果及其应用价值,以及撰写本报告的目的和其他必要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

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1月始至 12月底止,历时 2 个月,11月中旬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初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中旬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底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后备资源工作已初见成效。查清了耕地后备资源面积xx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 xx 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核实了2253.4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的属性录入和标注工作,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技术规定提供了参考。

一、 概述

(一) 数据库建设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相关省份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调查评价,落实《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2009】70号),对“不稳定耕地”和符合70号文件政策要求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分类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撑。

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 XX县基本情况

XX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山区,地跨北纬33°31′-34°02′东经105°24′-105°57′之间。东北靠徽县,南隔西汉水与康县相望,东南与陕西略阳接壤,北至天水火车站157公里,南抵XX县县城150公里。属西秦岭余脉,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

间,境内多高山峡谷,地貌特征南北为山地,中部为丘陵。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度,年均气温13.1℃。无霜期221天,年日照时数1806.5小时。年均降水量719.3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0%。境内有犀牛江、东河、南河、洛河等“一江三河”丰富的水资源。全县辖12镇5乡,总人口26.88万,常住人口24.47万人。土地总面积1676.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71万亩,林地118.65万亩,天然草场15.5万亩。XX县1986年被列为对外开放县,连续几年被国家列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县、全国抗旱防汛先进集体、植树造林示范县、国家种子工程实验基地县、蚕桑生产基地县、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先进县、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县,荣获基础教育先进县、科技工作先进县、天保工程先进县、中国核桃之乡、省级文化先进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荣誉。

XX县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和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内已知植物种类达1958种,动物种类54种。

XX县矿产资源富集。境内初步探明的金属矿种有铅、锌、黄金、白银、铁、锰等17种,尤以铅锌储量较大,为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其地质储量约1100万金属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锌为主导,建筑建材、酒类酿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先秦设道,东汉臵郡、唐、宋、元设州,治同谷县,明初降州为县,始称XX县,相沿至今。县域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独特,文化胜迹众多,风光秀丽,山水有致。

XX县地理位臵优越。省道江武公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与邻县有等级油路相连。陇南支线机场已经开工建设、成武高速XX县段基本贯通,国道十天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枢纽全市的碧成220千伏变电线路和调控甘肃东南部电力供应的330千伏变电所正常运行。兰成渝输油管道XX县石油分站辐射周边三省。西气东输工程纵观全县并在县内设

4) 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土壤质地、土壤污染况

本次评价对这几个指标采用矢量化土壤资料与实地进行调查的方法相结合进行指标的评价,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四川盆地的地区指标,排水条件只对其他草地、采矿用地进行评价。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只对内陆滩涂、沼泽地、沙地进行评价。土壤质地只对沼泽地、沙地、采矿用地进行评价。

5) 耕作便利度

在XX县年初库中提取线状地物图层,对公路、农村道路做500米缓

冲区,对小于20公顷的图斑并且不在缓冲区范围内的区域作为不宜耕。

6) 地形坡度

叠加坡度图,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四川盆地的地区指标,其他草地、裸地、内陆滩涂大于15度的为不宜耕,采矿用地大于6度的为不宜耕。

7)宜耕性评价

通过内外业调查,将每一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如评价对象图斑某一指标评价结果不同,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图斑,保证图斑属性相对均一,形成评价单元。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有任何指标项不符合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耕地后备资源。

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评价指标。根据

各评价区耕作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宜耕评价指标见下表3:

表3 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表

评价指标 生态条件 年积温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土壤污染状况 排水条件 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地形坡度 盐渍化程度 土壤质地 土壤PH值 耕作便利度 不宜耕 生态保护区内禁止开垦区域、或开发后有土地退化风险 <1800℃ 天壤降水量<350mm且无灌溉条件,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土壤遭受污染 无排水条件 北方<60cm且无客土来源、南方<30cm且基岩为难风化岩石且无客土来源 ≥15或≥6° 土壤盐渍化程度重度以上且无灌溉排水条件 土壤质地为砾质土或更粗或岩石露头度大于2% pH≥9.5或≤4.0 图斑面积20公顷以下且没有道路到达 7) 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对于评价为不宜耕的土地,分析主要限制因素

(三)新增耕地

1、资料收集和准备

地方准备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数据库,收集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1998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为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做好资料准备。

2、新增耕地来源

以 2009 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对比二次调查与 1998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确定新增耕地。实地核定位臵、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调查结果。新增耕

地采用扫描矢量化、判读转绘法相结合的手段,保证了新增耕地的精度。具体流程是:配准一调成果,根据二调数据进行图像校正,矢量化一调成果,跟二调数据做擦除,得出新增耕地,再用判读转绘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正。

3、资料预处理的几个方面

选择的建库资料要经过预处理才能借助数字化或其它途径转换成符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要求的数据格式,预处理工作的完善与否,对数字化作业或数据录入工作有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权属界线与背景行政界线在图面上是否清晰完整; 2)图纸的清晰度是否满足数据采集的要求; 3)相邻图幅接边情况是否正确; 4)线状要素的连接完整性; 5)面状图斑是否闭合

6)外业调查资料属性完整状况的统计分析。 4、预处理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进行矢量数据采集之前,我单位首先对各种资料进行了审核,对其中不清楚的地方咨询外业专业技术人员;

1)查看所有的图件,对不能明确判断图斑线或者权属界线走线的图面问题,提交局方或外业单位予以说明或处理,共同制定解决办法。

2)对矢量化底图的处理

考虑到图件数字化的精确性与数字化的便利性,本次图件全部使用A0幅面扫描仪以彩色模式、300DPI进行彩色扫描,完全保证数字化所需底图的精确性与清晰度。

3)属性资料整理、分析

整理提供建库的各种属性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看其对后续建库工作有何影响。根据图件资料和《技术规范》以及《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的要求,分析资料的完整性,对缺失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四)建立数据库

按照国土资源部编制的数据汇总软件所要求的的格式和数据汇总要求,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建立XX县耕地后备资源汇总数据库,包括调查评价图斑空间信息和相关联的特征属性,特征属性数据库的数据项含野外和室内调查评价信息。

(五)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

以土地利用现状更图件为基础,制作1:5000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其主要内容包括耕地后备资源类型、面积、分布,评价等级等制图要素。在1:5000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的基础上,通过缩编,编制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

(六)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调查评价报告是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技术总结,是对具体调查评价成果精度与质量的反映与评价。

四、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 (一)外业成果

外业调查组实地调查了XX县县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并搜集了国土资源分局、农牧局、统计局、水务局、气象局、环保局、林业局等相关单位的资料,见表1。

(二)评价成果

叙述本县(市、区)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比例及分布状况

依据《TD-T 1007-200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的技术要求,整理各评价单元评价结果,得到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为

52200.02 公顷,占评价对象面积的 7.71%;非耕地后备资源面积624821.37 公顷, 占评价对象面积的 92.29%。 后备资源中以沙地为主,为 36538.35 公顷,占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 70%。综上所述,XX

县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综合数据库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应用GIS软件将外业成果数字化,建立数据空间关系,并赋予属性,实现土地利用信息的动态管理。数据库系统包括应用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应用数据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两大类。空间数据以矢量和栅格两种格式分别表达,矢量数据是矢量图形及其相关属性的数据集整体,栅格数据由格网、影像及其相关属性的结合。 (一)XX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 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2、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类型统计表; 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4、其他相关成果(内、外业形成的数字化成果)。 (二)成果质量检查过程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成后,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利用 argis10.0 软件,参照土地调查数据库质检标准,对数据库进行了数学基础检查、结构符合性检查、错误图形检查、属性值正确性检查、要素层拓扑关系检查、面积一致性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修改完善,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

上报调查评价成果、成果图件和调查评价数据库进行了系统自检,互检,自检率100%。

县级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利用国家下发的质量检查软件进行检查,通过后进行调查评价数据统计汇总(附件5),同时撰写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附件6)。成果经相关部门确认后,按照要求逐级上报。

六、成果应用与效益 (一)、成果应用

1、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及评判标准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可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要求数量上和质量上整体平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开展,为耕地占补平衡由单纯数量平衡向数量和质量综合平衡升级提供了依据。XX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匮乏,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经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努力,虽然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的目标,但随着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占用耕地与补充耕

地之间的数量质量上的差距将会日益突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及时查清了家底,为区内占补或异地占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的依据。

2、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XX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土地需求强劲,土地利用状况快速变化,土地利用情况日趋复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急需修编。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取得的成果资料,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现势性好、精度高,具有数字化的数据与图件成果资料,可直接客观地分析目前的耕地供给状况,进行今后土地利用的安排和规划。

3、有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随着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整理已是国土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可行性分析、空间分布等工作中。严格地讲,土地整理工作必须建立在土地质量标准的基础之上,必须在进行土地质量评价,搞清楚土地质量的变化。在整理前,要根据土地质量现状、可采用的工程技术措施和技术经济条件,制定出适宜的土地整理质量改善目标;在整理后,要重新测评土地质量,确保工程质量,并为解决土地整理后的利益分配、权属调整等问题提供公平、公正、合理的依据。因此,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可以掌握区域待开发、整理、复垦土地的质量及存在问题,

为区域土地整理规划制定、土地整理工程项目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与农用地宏观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4、为土地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业务。通过调查、评价,可准确、及时地掌握各类待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及其变化情况,保持数据与图件资料的现势性。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成果,精度高,数据准确,分布位臵明确,对每个地块都有准确的图形与属性数据,为国土部门进行土地管理提供了祥实、准确的图件与数据依据,为占补平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依据。

5、补充、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国土管理的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是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通过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建立了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库,为完善XX县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并将进一步推动国土数字化的建设。

(二)主要效益

1、查清了“家底”,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依据 XX县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建设对土地需求不断加大,摸清“家底”有利于及时制定和调整XX县的土地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十分详细地查清了区内待开发、整理、复垦土地的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并实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

工作成果显示出XX县内人地矛盾,以及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及时制定和调整XX县的土地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提供了必要的现势性好、精度高、数字化的数据资料,为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耕地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2、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 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不但查清了XX县待开发、整理、复垦土地的利用情况,而且也锻炼了国土资源管理队伍,特别是各个镇的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在整个外业调查过程中,镇级国土资源管理人员与外业调查技术人员认真工作,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中的基础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业务素质与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为今后开展相应的土地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3、改进了调查评价方法,积累了工作经验

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紧跟国内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新任务、新技术、新要求、新特点,在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多来源、多介质数据融合,外业调查计划、调查表格设计、调查方法与GIS建库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对同类地区、同类型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七、 经验及体会

对调查评价过程中在工作组织方面、技术方面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进行总结。

1、相关部门配合是顺利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工作的前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涉及国土、农业、水利、环保等多部门。本项工作的开展,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根据工作内容,针对作业单位、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局分配工作任务,国土资源局在工作开展中积极配合,农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在资料提供方面给与了大力的支持。因此, 各部门的配合时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的的前提。

2、丰富的资料是顺利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所需资料较多, 而且各类资料 必须落到图斑上,因此,收集资料的丰富程度不仅影响工作的进行, 更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3、精心组织、技术培训是工作进度与质量的保证

技术队伍是完成项目的基础,必须组建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由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承担关键性技术工作,并与当地有关专业人员一起,组成精干的队伍,加强对技术队伍的培训,才能保证工作的进度与精度。

4、质量跟踪检查是保证成果质量的有效手段

成果质量是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关键与核心。为保证成果质量,本次调查过程中积极采取质量跟踪检查手段,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规划院对项目工作跟踪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纠正错误有效减少了因质量问题返工,从而造成的时间浪费。

八、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

根据县(市、区)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所处的气候、地质、地形、土壤、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及区域耕地占补平衡情况,提出合理开发本地区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建议。

随着XX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建设用地占用了较多的耕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XX县年农用地征用案例日益增加,如何保证耕地总量平衡是问题的焦点。通过对XX县耕地后备资源

调查与评价工作,清晰了XX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数量、面积、质量等情况,使耕地占补平衡有了合理的折算标准。从调查评价成果可见,XX县各乡镇的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的级别存在差异,各级别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面积也有很大差别。这样,在确定耕地补偿、征地赔偿时应该根据农用地级别加以考虑是必然的。因此,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对于耕地总量平衡,社会建设发展用地调整,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均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

调查与评价工作,清晰了XX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数量、面积、质量等情况,使耕地占补平衡有了合理的折算标准。从调查评价成果可见,XX县各乡镇的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的级别存在差异,各级别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面积也有很大差别。这样,在确定耕地补偿、征地赔偿时应该根据农用地级别加以考虑是必然的。因此,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对于耕地总量平衡,社会建设发展用地调整,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均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7m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