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综合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18 15: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管理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通常认为,管理首要的职能是( A )。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2.管理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中,对各层次的管理者几乎同等重要的是( B )。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业务技能

3.管理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中,对基层管理者显得尤为重要的是( A )。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领导技能 4.管理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中,对高层管理者显得尤为重要的是( C )。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领导技能 5.财务部经理审查财务报表的能力属于( A )。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分析技能 6.营销人员的营销策划能力属于( A )。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分析技能 7.当人们组成一个组织之后,组织中的活动基本上就可分为( A )。 A.计划和控制 B.计划和组织 C.领导管理 D.作业和管理

8.对管理者来讲,在工作中运用具体的专业知识、工具或技巧的能力是( A )。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分析技能

9.对管理者来讲,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进行沟通合作的能力是( B )。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分析技能

10.对管理者来讲,对事物进行全局分析、判断、洞察、概括的能力是( C )。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决策技能

11.员工因公出差,必须先由直接主管签字,再由财务主管签字后方能到财务室报账,这属于管理的哪一职能? ( C )

A.计划 B.组织 C.控制 D.领导

1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反映了管理的哪一职能? ( A )。 A.计划 B.领导 C.组织 D.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管理客体的有( ABCD )。 A.人 B.财 C.信息 D.时间

2.管理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三种技能,指的是( ABC )。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领导技能 3.以下对管理描述正确的有( BCD )。

A.管理的目的是管好人 B.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C.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 D.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人

4.相对于高层管理者,四大职能中,基层管理者较为关注的是( AD )。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1

5.李总的半天:早上7:30,进入办公室,开始浏览当天的报纸;8:00参加公司雷打不动的早操、早歌:8:30召开高层领导碰头会;9:30前往高新区管委会商谈一合作项目;12:00谈判结束。李总在这半天时间里主要扮演了( ABCD )角色。

(三)复习思考题

1. 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人类的共同劳动需要分工协作,自从人类以群体的形式参与活动以来,协调、组织和指挥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行为。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发展于社会分工的细致化和协作的普遍性。从这种意义上讲,管理与人类的历史共存,人类自有史以来,只要有共同劳动的地方,就有不同程度的协调、组织和指挥等管理活动存在。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在狩猎时就有不同的分工,其中最重要的工种,就是发出信号来指挥他人相互配合,以达到群体成员行动的协调一致,提高获取猎物的可能性。从远古到现代,人类要实现预期的共同劳动目的,必须相互依存,通过管理来共享知识,进行分工合作。因此,自从有了人类活动,人类的管理实践就从未停止过。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管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c)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d)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3.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目前得到公认的提法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a)计划

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虽然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战略,但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为其工作小组制订经营计划,以便为组织做贡献。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支配和协调他们所负责资源的计划。

b)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合作的人们如果要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能有比各合作个体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就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

c)领导

A.监听者 B.传播者 C.领导者 D.谈判者

2

计划与组织工作做好了,也不一定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要依靠组织全体成员的努力。配备在组织机构各种岗位上的人员,由于在个人目标、需求、偏好、性格、素质、价值观、工作职责和掌握信息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相互合作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就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非常奥妙的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在中国,领导者的概念十分广泛,不仅组织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要实施领导职能,基层领导也要实施领导职能,而担负领导职能的人都要做人的工作、重视工作中人的因素的作用。

d)控制

人们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使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管理者既要有预防下属和事态失控的充分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必须及时取得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与计划进行比较,发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4.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 第一问: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10种角色:代表者、领导者、联络者、信息监视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这10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a)人际角色

明茨伯格所确定的第一类角色是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扮演人际角色。管理者所扮演的3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b)信息角色

明茨伯格所确定的第二类管理者角色是信息角色。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由管理责任的性质决定,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以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信息角色中包括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3种角色。

c)决策角色

管理者也起着决策者的作用。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的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使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4种角色。

第二问:

管理者必须具备如下3类技能。 a)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术

3

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高层领导并不要求精湛的技术技能,所以在具体工作中要虚心向基层的员工请教,如若不然往往出现严重的后果。

b)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有时也称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管理者必须能够理解个人和小组、与个人和小组共事,以及同个人和小组处理好关系,以便树立团队精神。管理者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其工作能力取决于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在现实工作中人们会发现,有些业务骨干被提拔为管理者之后业绩并不好,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适应高层岗位的技能需要。

5.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称为管理的二重性。管理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管理方法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a)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协作活动需要管理,且与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管理的自然属性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协作要求,任何社会化大生产都存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便有效地配置组织拥有的有限资源,确保在资源的约束下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b)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进行的,受相应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体现管理者的意志。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主流价值观差异较大,管理也各自具有自身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组织目标、社会责任、组织价值观、领导作风、激励方式、管理观念和组织文化等方面。

c)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学既具有科学性特征又具有艺术性特征。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管理是一门科学,因为管理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管理的科学性强调管理是具有特定规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d)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学是一种艺术,因为管理知识的运用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和灵活性,管理实践具有创造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人是世间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行为各异,目标不同,性格各有特点。管理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不同的环境中,用人、领导、人际关系、沟通和时间运用等都更倾向于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更强调管理实践的创造性。认识管理学的艺术性的意义在于,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管理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管理是没有模式可循的,并不是系统地掌握了管理学的知识,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4

第二章 管理学演进与研究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A )。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2.科学管理理论的关注点是( A )。 A.企业生产现场 B.组织的整体利益 C.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 D.企业文化 3. 以下属于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理论是( B )。 A.例外原则 B.一般管理理论 C.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四条原则 D.理想行政组织理论 4. 以下属于韦伯提出的管理理论是( D )。 A.例外原则 B.一般管理理论 C.14条管理原则 D.理想行政组织理论 5.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学者是( C )。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6.法约尔认为,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A )。 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控制

7.法约尔认为,企业的技术、商业、安全、财务、会计、管理六种职能的总体运动构成了( A )。

A.经营 B.管理 C.生产 D.销售

8.认为在现实中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方法,管理应随机应变的是( B )。 A.系统管理理论 B.权变管理理论 C.决策理论 D.数理理论

9.一个科学管理的代言人,在管理工作中最有可能会放弃以下哪种管理行为? ( C ) A.合适的岗位寻求合适的劳动者 B.分解工作流程,专业化分工 C.采取有效的精神奖励措施 D.通过经验进而标准化管理手段 10.以下哪一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 B ) A.决策理论学派 B.一般管理理论学派 C.系统管理学派 D.人际关系学说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有( ABCD )。 A.工作定额与标准化 B.合理用人

C.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D.专业分工与例外原则

2.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的一系列有关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有( BCD )。 A.企业中的人首先是“经济人”

B.企业中的人首先是“社会人”

C.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人们的相互关系

D.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要重视它们的存在 3. 请选出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ACD )。

A. 行为科学本身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而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研究人

类行为的各种学科互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B. 只要管理人员通晓了行为科学的各个方面,彻底地了解了下属和同事的心理,就一

5

1)明确地列出若干条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规定统一的评估方法。

2)根据情况,将上述问题分发给相关领域的数位专家,征求他们的意见。各专家相互之间不沟通,单独发表意见,以避免因意见不同而产生消极影响。

3)收集专家的意见,对每个问题进行统计处理和综合分析。

4)把综合后的意见结果反馈给专家,请他们对此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 5)对新的意见综合分析后再寄给专家。

重复以上4)、5)步骤,经过几次反复,最终就能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由于意见征询表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决策的有效性,要求征求意见的问题尽量明确具体,问题数量也不可过多,题目涉及也要适当。采用这种方法时,根据要解决问题的性质进行专家的选择也很重要,通常专家人数为10~50人比较适宜。而且,在全部过程的进行中要做到保密,专家之间彼此不通互姓名,另外,组织者在综合分析时应如实地反映专家意见,不能带有主管倾向性。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被调查者彼此不见面,不了解真实姓名,避免产生相互之间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经过几次反馈,意见比较容易趋向集中,便于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3.什么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三要素是什么?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应用广泛、方法也较为成熟。线性规划模型所描述的典型问题是在人力、物力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安排各项活动,以最优的方式分配有限的资源,从而使经济效果达到最好。

从实际问题建立优化数学模型要确定3个要素——决策变量、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决策变量表示影响所要达到目的的因素,也是需要确定的方案的关键变量,决策变量可以有若干个,决策变量的一组值就表示一种方案;约束条件通常表示资源的限制条件,决策变量的变化会影响资源的使用;目标函数反映决策变量与所要达到的目的之间的函数关系。对于线性规划而言,模型中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必须是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线性等式或线性不等式。

4.在盈亏平衡分析中,盈亏平衡产量的计算式是如何推导得出的?

在企业管理中,常常要围绕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进行决策,以计算企业的赢利能力。因此,盈亏平衡分析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又称为保本点分析或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据产品的业务量(产量或销量)、成本、利润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综合分析,掌握盈亏变化的临界点,从而确定能产生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

一般来说,企业利润=销售收入?成本,其中,销售收入可用产品销售量与产品单价相乘计算得到;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固定成本是指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减而变动的成本,它们通常是由一些不易调整、使用期限较长的生产要素形成的成本,如固定资产和管理费用;变动成本是指总额随产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关系变化的成本,如直接人工费用、原材料消耗等,就单件产品而言,变动成本可以认为是一个定值。因此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

利润=产销量?产品单价?固定成本?产销量?单位变动成本

这种关系可用图5.1来表示。图中P表示产品单价;Q表示产销量;F为固定成本;CV为单位变动成本,则当企业达到盈亏平衡时,即利润为零,收入等于成本时,可得到以下关系式:

P?Q=F+CV?Q

则可导出此时的产销量Q0=F/(P?CV)

这个产量即为盈亏平衡产量,即当产销量达到F/(P?CV)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好处于平衡

16

状态,这一点也称为保本点,在这个保本点之上增扩的产量,只要能确保产品的编辑贡献值大于零,即可为企业带来利润。

5.现金流量分析法有哪些常用指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现金流量分析是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评估决策时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在预测投资项目在项目寿命期内各年现金流入/流出量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一些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从而帮助管理者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决策。

现金流量分析法通常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而主要计算动态的投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常用指标有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动态投资回收期等。

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净现值是指按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

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简单来说,就是项目在计算期内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

动态投资回收期是现金流量分析法常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条件下,项目以其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6.在决策树方法中如何计算各方案的期望收益?

在计算各方案的期望收益时,首先要计算各状态枝的期望收益,即用各状态下的损益值分别乘以各状态出现的概率;其次将各状态枝的期望收益进行累加,得到每个方案的期望收益值,可将该值记录在状态节点位置;最后将方案收益值减去方案实施所需要的费用,即可得到方案的预期净收益,对不同方案的预期净收益进行对比,即可得到经济效果的最优方案。

7.非确定型决策常用的决策准则有哪些?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与风险型决策相比,非确定型决策问题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其中,不确定性最高的情况是方案实施后可能带来的后果无法估计,这样的决策非常难以制定,只能依靠决策者的学识、智慧、胆略、直觉甚至运气来做出决定。

如果每种方案实施后所带来的后果可以估计,即可以确定出各方案在未来不同的状态下可能带来的收益情况,但各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无法判断,这时可以在主观上设定某种决策准则,并以此对行动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因决策者的个性和风险偏好不同,他们选择的决策准则也就不尽相同。在非确定型决策中常用的决策准则有乐观准则、悲观准则、折中准则及最大后悔值最小化准则。

a)乐观准则。它也称“大中取大”决策法。持这种准则的决策者是一个乐观者,倾向于认为未来总会出现最好的状态,因此他会关注各方案在未来最有利的状态下的收益值,选择其中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b)悲观准则。它也称“小中取大”决策法。与乐观准则正好相反,悲观的决策者倾向于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状态,因此为了避免风险,决策者会关注各个方案在最差状态下所带来的收益,选择其中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这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最小的选择。

c)折中准则。折中准则试图在乐观与悲观两种极端之间求得折中,也就是说决策时不应把未来想象得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而应接受最好和最差的状态均有出现的可能。这时,可以根据决策者本人的估计,先给出一个乐观系数α,表示最好状态出现的可能,最差状态出现的可能则为(1?α);再分别针对每个方案计算其在最好状态下的收益与α的乘积,以及其在最差状态下

17

的收益与(1?α)的乘积,将两者相加则可求得在一定乐观系数下各方案的期望收益值。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收益值,选择期望收益值最大的方案。

d)最大后悔值最小化准则。考虑决策者在选定某一方案之后,有可能发生在未来实施中遇到与决策时的判断不同的状态,这就意味着当初如果选择其他的方案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也就是说,在决策中存在机会损失,当你选择了一种方案时,实际上放弃了其他方案可能增加的收益。对每个未来状态来说,存在一个收益最大的最优方案,而其他方案与这个最优方案收益的差值,就构成了决策的“后悔值”。最大后悔值最小化准则,就是选择最大后悔值最小的方案。

当采用的准则不同时,决策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第六章 计划工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人所说的“运筹帷幄”,是对哪个职能的最形象的概括? ( B ) A.决策 B.计划 C.控制 D.指挥 2.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被称为下列哪项? (B ) A.决策 D.预算 C.预测 D.规划 3.下列陈述,哪一项不属于政策? ( A ) A. 应该始终使顾客感到满意 B.只要有可能,我们从内部提升员工 C.原则上只聘用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师 D.仓库重地严禁吸烟

4.对员工的行为具有最大约束力的是下列哪项? ( C ) A.政策 B.程序 C.规则 D.方案

5.对组织中重复发生的、由多个环节构成的例行活动,为了简化决策和提高办事效率, 高层主管应该为下级人员制定下列哪项? ( D ) A.政策 B.预算 C.规则 D.程序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编制滚动计划的时候,计划修正因素包括( ABCD )。

A. B. C. D. A. 小批生产

3. 关于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有下列哪些项?(ABC)

A. 计划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一个利用智慧的过程 B.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C. 计划是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D. 计划就是为所做的事情制订规则

4. 按计划的时间界限划分可以把计划分为下列哪些项?(ABC)

18

宏观政策 微观条件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大型工程项目B. 全部工程的整体计划C. 局部工程计划D. 按“期”组织的单件

2. 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范围( ABCD

A. 短期计划 B. 中期计划 C. 长期计划 D. 战略计划 5. 按职能标准划分可以把计划分为下列哪些项?(ABCD) A. 生产计划 B. 营销计划 C. 财务计划 D.人事计划

(三)复习思考题

1. 简述计划工作的概念、任务和性质。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3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则是指制订计划,也就是说,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它是使组织中各种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的保证。计划工作还是一种需要运用智力和发挥创造力的过程,它要求高瞻远瞩地制定目标和战略,严密规划和部署,把决策建立在反复权衡的基础之上。

计划工作的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及组织的自身能力,确定出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协调和合理安排组织中各方面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有效地利用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以通俗扼要地将计划工作的内容和任务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即做什么(What to do)?为什么做(Why to do it )?何时做(When to do it )?何地做(Where to do it )?谁去做(Who to do it )?怎么做(How to do it )?简称为“5W1H”。

计划工作的性质可以概括为5个主要方面,即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和创造性。 2.计划按照形式、职能和期限是如何分类的?

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将计划分为宗旨、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和预算等类型。

计划还可以按职能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将计划分为宗旨、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和预算等类型。

按计划的期限或者时间,可以将计划分为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以及介于长短期计划之间的中期计划。

19

3.如何制订计划?其程序如何?都有哪些方法?

任何计划工作的程序,工作步骤都是相似的,依次包括8个步骤,如图6.3所示。

图6.3 计划工作的程序

2. 确定目标 我们要向哪里发展 打算实现什么目标 什么时候实现 3. 确定前提条件 我们的计划在什么环境下(企业内部的、外部的)实施 4. 拟订可供选择的方案 为了实现目标,有哪些最有希望的方案 1. 估量机会 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 竞争对手动向 我们的长处 我们的短处 5. 评价各种备选方案 哪个方案有可能使我们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益实现目标 6. 选择方案 选择我们所采取的行动方案 7. 拟订辅助计划 投资计划 生产计划 采购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 8. 编制预算 项目预算 销售预算 采购预算 工资预算 计划工作的方法很多,如可以应用滚动式计划方法和网络计划方法。 4.计划工作的原理有哪些?

计划工作的主要原理有限定因素原理、许诺原理、灵活性原理和改变航道原理。 a)限定因素原理

所谓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这些因素,就会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限定因素原理可以表述如下: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订各种行动方案。

b)许诺原理

许诺原理可以表述为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

c)灵活性原理

灵活性原理可以表述为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越小。必须指出,灵活性原理指的是在制订计划时要留有余地,至于执行计划,则一般不应有灵活性。为了确保计划本身具有灵活性,在制订计划时,应量力而行,适当留有余地。本身具有灵活性的计划又称为“弹性计划”,即能适应变化的计划。

d)改变航道原理

因为未来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制订出来的计划就不能一成不变。计划制订出来后,计划工作者就要管理计划,促使计划的实施,而不能被计划所“管理”,不能被计划框住。必要时可以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做必要的检查和修订。

20

第七章 目标与目标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就好比路标,确定目标如同识别北极星,这种说法主要表明了目标的(A)方面的作用。

A. 指明方向

B. 提供标准

C. 激励因素

D. 管理基础

2. 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A)。

A. 纵向性 A. 总目标 A. 梅奥

B. 多重性 B. 宗旨 B. 泰罗

C. 变动性

D. 复杂性 D. 个人目标 D. 德鲁克 D. 政治管理

3. 组织目标系统的最低层次是(D)。

C. 部门目标 C. 法约尔

4. 较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D)。 5. 目标管理的特征之一是(C) A. 强制管理

B. 行政管理

C. 自我管理

6. 绩效考评中的目标管理法,实际上就是绩效管理的具体体现,这个方法是系统的绩效管理方法,这里要求(C)。

A. 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完全一致

(二)多项选择题

1. 以下对于目标管理的描述,正确的有( BCD )。 A. 注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 把目标作为管理的手段

B. 把目标作为管理的对象 D. 建立在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之上

B. 目标都是有时间跨度的

B. 个人目标与部门目标完全一致 D. 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可以不一致

C. 个人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尽可能一致

2. 目标的设定有以下要求(ABCD)。 A. 目标必须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 3. 目标管理的含义包括(ABCD)。 A. 为组织的各级人员规定了目标 B. 使考核各级管理人员具有客观标准 C. 促使权力下放 D. 强调自我控制

4. 目标管理的考核评价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有(ABC)。 A. 坚持标准,严格考评 B. 实事求是,重在总结 C. 奖惩结合,鼓励为主

D. 目标没有达到一定是因为执行不力

(三)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目标?目标具有什么性质?

目标是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具体地讲,目

21

C. 目标是从组织的整体利益出发来制定的 D. 目标的表述应是清楚明确的

标是根据企业宗旨而提出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成果。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企业的目标具有独特的属性,因而在制定目标时,必须把握好目标的这些属性。

a)纵向性 b)相关性 c)多样性 d)时间性 e)可考核性

2.目标具有什么作用?

目标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a)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b)激励作用。目标是激励组织成员的力量源泉。

c)凝聚作用。当组织目标充分体现了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并能够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取得最大限度的和谐一致时,就能够极大地激发起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献身精神和创造力。

d)目标是考核主管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3.什么是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概念表述如下:它是以重视成果的管理思想为基础,由成果的生产者,包括主管人员及下属共同参与制定一定时间内每个人(包括上级和下级)必须达成的各项工作目标,明确相应的责任和职权,每个人朝着这些目标,自觉工作、自我控制,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实行反馈,管理人员以有效实现预定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的一种体制和方法。

4.为什么说目标管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目标管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由于以下原因。

a)它把组织成就和个人需要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调动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性。目标管理的倡导者德鲁克认为,古典管理学派偏重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忽视人的需求这一面,而现代管理中许多例行工作由机器、计算机代替,员工活动范围已有很大变化而要求参与管理,于是提出管理要以人为中心,这又容易淡化组织任务。目标管理实行由工作人员参与制定目标、自我控制及自上而下的目标连锁,从而解决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矛盾,既有利于满足员工的需要,又能激励职工对企业做出贡献。

b)它是一种有效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手段。通过上下协商制订的计划是比较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使组织内部的责任更加清楚,权利分配更加合理;明确的目标和及时的信息沟通也使企业内部协调和管理控制更加有效。

c)它有助于克服管理中的许多通病。例如,目标管理把全体工作人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实现企业总体目标上来,可以提高凝聚力,增强全局观念,有利于克服本位主义;目标管理以成果为中心,不是强调做什么事和做多少事,而是强调有效的成果,有助于克服事务主义;目标管理面向未来,使组织各方面的工作预先有了努力方向和统一安排,从而可防止和减少“突击式”管理;目标管理加强了上下沟通,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可防止“瞎指挥”;目标管理评价一个组织和个人,统一以目标的实现程度、对企业的贡献做尺度,可减少凭个人好恶奖惩的主观主义做法,防止把组织引向错误的方向。

22

5.目标管理的实施程序如何? 目标管理的实施程序如图7.4所示。

第二阶段:实现目标 在上级领导、帮助和一般监督下实现目标 第三阶段:考核评价 对目标大致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分析、奖惩 各级管理人员制定分目标方案及实现策略 上级和下级一起讨论各种方案 摒弃不现实的目标 第一阶段:制定目标 信息准备,为参加者提供情报,宣传鼓励 制制定企业宗旨、战略目标(或年度目标) 修改补充目标 把经验用于新的目标管理周期 图7.4 目标管理的实施程序

6.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标?

制定目标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制定目标的经历,但是如果上升到技术层面,经理必须学习并掌握SMART原则。SMART(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levant Time-based)原则是由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所谓SMART原则的意思是目标必须是明确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实现的(Attainable),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目标必须具有时限性(Time-based)。无论是制定团队的工作目标,还是员工的绩效目标,都必须符合上述的SMART原则,5个原则缺一不可。

? ? ? ? ?

所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 可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

目标是让执行人实现、达到的,既要使工作内容饱满,也要具有可达性。可以制定“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

组织总目标要系统展开,直到可操作的层次,落实到具体工作岗位。 目标特性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

第八章 战略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 企业制定战略决策的基础和依据是( B )。 A.企业文化 A.增长型战略

B.企业宗旨 B.扭转型战略

C.企业使命 D.经营哲学

2. 在企业面临良好的机遇并具备优势时,企业应选择的战略方案是( A )。

C.多种经营战略 D.防御型战略

23

3. 在企业面临外部威胁并且明显处于劣势的时候,企业应选择的战略方案是( D )。 A.增长型战略 A.增长型战略 A.增长型战略 A.扬长避短

B.扭转型战略 B.扭转型战略 B.扭转型战略 B.出奇制胜

C.多种经营战略 D.防御型战略 C.多种经营战略 D.防御型战略 C.多种经营战略 D.防御型战略 C.量力而行

D.集中资源

4. 在企业面临外部机遇并且明显处于劣势的时候,企业应选择的战略方案是( B )。 5. 在企业面临外部威胁并且具备优势的时候,企业应选择的战略方案是( C )。 6. 《孙子兵法》中有“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指的是( B )战略原则。

7. 通过( C )分析能够清晰地把握全局,分析自己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把握环境提供的机会,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威胁,对正确地制定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PEST分析 A.扬长避短

B. 波特五力模型 B.出奇制胜

C. SWOT分析

D. 企业经营管理检核表

8. “田忌赛马”是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内中的道理,就是( A )。

C.量力而行

D.集中资源

(二)多项选择题

1. 波特五力模型中的5种力量包括: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BCD )。

A.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C.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A. 长期目标 C. 内部优势

(三)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企业战略?企业战略具有什么性质?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战略同军事战略一样,是企业实现长期目标的方法,是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人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全面估量和分析,从企业全局出发对企业做出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和活动纲领,目的是使企业的经营结构、资源和经营目标等因素,在可以接受的风险限度内,利用市场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取得动态的平衡。

根据企业战略内容,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出以下4个特征。 a)高度的全局性 b)长期的目的性 c)竞争的对抗性 d)相对的稳定性

2.请简述战略管理的程序。

战略管理过程一般包括9个步骤,如图8.1所示。

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分析环境 发现机会和威胁 重新 评价 组织 的宗 旨和 目标

B.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D.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B. 外部机会与威胁 D. 内部劣势

2. 企业战略中有几个关键的词汇决定了战略的取向,这就是()。

分析组织 的资源 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识别优势的劣势 评价结果 24

图8.1 战略管理过程

3.请说明什么是PEST分析?

PEST分析是帮助行业或企业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做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称为PEST分析法。

4.请说明什么是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五力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5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5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5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图8.3所示。

供应商

销售者之间竞争来自企业争夺利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购买者

潜在竞争者

替代品的其他企业

图8.3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5.请说明什么是SWOT分析?如何进行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4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SWOT分析包括两个步骤:第一、分析环境因素;第二、通过SWOT矩阵制定对策。 即首先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组织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再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组织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和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和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6.请说明制定战略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在一定意义上说,制定战略主要是一种管理技术,它是计划工作中最困难的部分。尽管如此,

25

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些基本原则可依。这些原则是在经验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它们是制定战略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a)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b)把握时机 c)扬长避短 d)出奇制胜 e)集中资源 f)量力而行

第九章 组织工作概述

(一)多项选择题

组织工作职能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CD) 1.根据组织目标设计和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和职位系统; 2.确定执行关系,从而把组织上下左右联系起来;

3.与管理的其它职能相结合,以保证所设计和建立的组织结构有效地运转; 4.根据组织内外部要素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组织结构。 (二)判断题

1.管理与组织具有相同的含义。(× ) 2.组织结构一经建成便保持不变。(×) 3.职权和职责必须相等。(√)

4.频繁的组织结构变动是组织成功的关键。 (×) (三)单项选择题

1.( A )强调以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努力完成工作为唯一目标,主要依靠权力来维系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B )强调以人为中心,组织目标通过每个成员的参与来实现,人际关系是维系组织完整的重要支柱。(C )认为环境自变量与管理因变量之间构成一种复杂的函数关系,并力图找出一种针对某一环境而言最有效的组织管理对策。

A.古典组织理论 B.新古典组织理论 C.权变组织理论 D.能级原理

(四)复习思考题

1.组织的概念有哪两个含义? 组织的概念有两个含义。 a)一般意义的组织

这是人们进行合作活动的必要条件。一般泛指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和工会等。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由于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和社会的限制,人们为了达到个人的和共同的目标,就必须合作,于是形成群体,即组织。

b)管理学意义的组织

26

这是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而组成的一种权责角色结构,其中有以下4个重要概念。 ?

职权。指经由一定的正式程序所赋予某项职位的一种权利。居其位者,可以承担指挥、监督、控制,以及惩罚和裁决等工作。这种权力是一种职位的权利,而不是某特定个人的权力。 ? ? ?

职责。指某项职位应该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

负责。反映上下级之间的一种关系。下级有向上级报告自己工作绩效的义务和责任;上级有对下级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的责任。

组织系统图。反映组织内各机构、岗位上下左右相互关系的一种图表。

2.组织工作的职能和过程是什么?

组织工作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是指在组织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建立一个适于组织成员相互合作、发挥各自才能的良好环境,使组织成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a) 组织工作职能的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 ? ? ?

根据组织目标设计和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和职位系统。 确定执行关系,从而把组织上下左右联系起来。

与管理的其他职能相结合,以保证所设计和建立的组织结构有效地运转。 根据组织内外部要素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组织结构。

b)组织工作的过程

设计、建立并维持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为成功地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行动的一个明显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一系列的逻辑步骤所组成。

? ? ? ? ? ?

3.古典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和权变组织理论各有什么特点? a)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强调以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努力完成工作为唯一目标,主要依靠权力来维系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代表人物有法约尔、韦伯等人。古典组织理论强调以下5点。

? ? ? ? ?

绝对的权力 高度集中的决策 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严格的教条式监督 限制个人发展 确定组织目标。

对目标进行分解,拟订派生目标。

明确为了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各项业务工作和活动,并加以分类。

根据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利用它们的最佳途径来划分各类业务工作活动。 授予执行有关各项业务工作或活动的各类人员以职权和职责。

通过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各个层次、各个部门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b)新古典组织理论

新古典组织理论强调以人为中心,组织目标通过每个成员的参与来实现,人际关系是维系组织完整的重要支柱。其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等人。它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 ? ?

权力来自接受 推行参与决策 双向沟通的组织结构

27

? ?

活泼的协调式监督 鼓励个人发展

c)权变组织理论

权变组织理论核心在于把组织看做一个“有机”的“系统”。组织的结构和职能必须以组织所处的外部或内部的许多环境情况因素为基础,并依据基础的不同而不同。影响组织权变的因素主要包括组织规模、经营战略、经营多样化、成员特性、目标一致性、系统状态、决策层次、环境稳定性。

4.进行有效的组织工作应遵循哪些基本原理?

设计和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根据组织由外部要素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组织结构,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组织工作?怎么通过组织工作所设计、建立并维持的组织结构更好地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呢?长期以来,管理学家及管理工作者们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索。进行有效的组织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理。

? ? ? ? ? ? ? ? ?

目标统一性原理 分工协调原理 管理宽度原理 权责一致原理 统一指挥原理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 精干高效原理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理 均衡性原理

第十章 组织结构的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 直线型结构的优点是(A);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B);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C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优点是(D);矩阵型组织结构优点是(E)。

A. B. C. D. E.

结构比较简单,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联系简捷。

能够适应现代组织技术比较复杂和管理分工较细的特点,能够发挥职能机构领导集中、职责清楚、秩序井然、工作效率较高,整个组织有较高的稳定性。 组织最高层管理摆脱了具体的日常管理事务,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好战略决策加强了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实行了集权与

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

和长远规划,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和训练管理人才。 分权较优的结合;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潜力;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

2. 直线型结构的缺点是(A);职能型组织结构的缺点是(B);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缺点是(C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缺点是(D);矩阵型组织结构缺点是(E)。

A.

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职能都由一人承担,往往由于个人的知

识及能力有限而感到难以应付,顾此失彼,可能会发生较多失误。此外,每个部门基本关心的是本部门的工作,因而部门间的协调比较差。

28

B. 这种结构形式妨碍了组织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对

基层来讲是“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无所适从。因此,不利于明确划分直线人员和职能科室的权责权限,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乱。

C.

下级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受到限制;部门间互通情报少,不能集思广

益地作出决策,当职能参谋部门和直线部门之间目标不一致时,容易产生矛盾,致使上层主管的协调工作量增大;难于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整个组织系统的适应性较差,因循守旧,对新情况不能及时作出反应。

D.

由于机构重复,造成了管理人员的浪费;由于各个事业部独立经营,各事业

部之间要进行人员互换则比较困难,相互支援较差;各事业部主管人员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门出发,而忽视整个组织的利益。

E.

由于这种组织形式是实行纵向、横向的双重领导,处理不当,会由于意见分

歧而造成工作中的扯皮现象和矛盾,组织关系将复杂,对项目负责人的要求较高;由于这种形式一般还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因而也容易导致人心不稳。

3.下列哪一种组织结构最适于在大型企业的各个事业部之间进行共同的科技研发?(D) A. 直线型组织结构

B. 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C.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 超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4.高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使每个主管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导致了90年代以后,企业“( A )”浪潮的出现。

A. 组织扁平化 B. 组织多级化 C. 组织巨型化 D. 组织小型化

5.根据组织结构的( A )稳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应是正三角形:上层窄、下层宽。 A. 能级原理 B. 分工协调原理 C. 权责一致原理 D. 精干高效原理

6.一个制造业公司划分成为生产、销售、财务、研发等部门,这种划分的依据是( )。 A.人数

B.时间

C.职能

D.地区

7. 下列情况中哪一种情况的分权程度最高(A)。 A. 在根本不需要决策审批决策的情况下

B. 在作出决策以后,还必须呈报上级领导审批的情况下 C. 如果在作出决策前,必须请示上级 D. 事无巨细必须请示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分工。这里的“分工”包括( ABCD )。 A. 业务工作的分工 B. 工作量的分配 C. 职责和权限的划分

D. 分工之后的配合、协作关系 2.组织工作的结果应包括:(ACD)

A.

组织系统图

29

B. C. D.

组织计划书 职务说明书 组织手册

(三)复习思考题

1.组织结构的类型有哪几种? 组织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 ? ? ? ? ? ? ?

直线型组织结构 职能型组织结构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矩阵型组织结构 多维立体矩阵组织结构 网络型组织结构

2.什么是管理宽度,什么是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组织的管理层次如何分工?

管理宽度又称“管理跨度”或“管理幅度”,指的是一名主管人员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当超过这个限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换句话说,超过了管理宽度时,就必须增加一个管理层次。这样,可以通过委派工作给下一级主管人员而减轻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如此下去,便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所谓扁平结构,就是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的结构;而直式结构的情况则相反。

在组织的纵向结构中,通过组织层次的划分,组织目标也随之做呈梯形形状的分化。因此,客观上要求每一管理层次都具有明确的分工。

一个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多少,应具体地根据组织规模的大小,活动的特点及管理宽度而定。一般来说,大部分组织的管理层次往往可以分为3层,即上层、中层和基层。

? ?

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政策方针。

中层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分目标的制定、拟订和选择计划的实施方案、步骤和程序,按部门分配资源,协调下级的活动,以及评价组织活动的成果和制定纠正偏离目标的措施等。 ?

基层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规定的计划和程序,协调基层员工的各项工作,完成各项计划和任务。

3.如何划分部门,应遵循什么原则?有哪几种方法?

部门是指组织中主管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定的区域。部门的划分,解决了因管理宽度的限制而约束组织规模扩大的问题,同时把业务工作安排到各个部门中去,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部门划分的目的,在于确定组织中各项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以求分工合理、职责分明,有效地达到组织的目标。

划分部门应遵循以下分工原则。 ? ? ? ?

组织结构要求精简,力求维持最少部门。

组织机构应具有弹性,划分部门应视业务的需要而增减,可设立临时部门和工作组来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

必要的职能均应具备,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各部门职务的指派应达到均衡,避免忙闲不均,工作量分摊不均。

30

? 检查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

组织活动的特征,随着目标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部门划分的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主要有以下7种。

? ? ? ? ? ? ?

4.职权分为哪几类?应该如何进行授权和分权? a) 职权的分类

职权就是职务范围里的管理权限。通过职权关系上传下达,使下级按指令行事,上级得到及时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做出合理的决策。所有主管人员想要通过他所率领的隶属人员去完成某项工作,就必须拥有包括指挥和命令等在内的各种必须具备的权利。换句话说,职权是主管人员行使职责的一种工具。组织内的职权有3种类型: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

? ? ?

b) 如何授权

所谓授权就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授权者对于被授权者有指挥和监督之权,被授权者对授权者负有报告及完成任务的责任。授权并不意味着授责。授权只是把一部分权力分散给下属,而不是把与“权”同时存在的“责”分散下去。授权应遵循的准则如下。

? ? ? ? ? ?

因事设人,视能授权。 明确所授事项。 不可越级授权。 授权适度。 适当控制。 相互信赖。

直线职权是直线人员所拥有的包括发布命令及执行决策等的权利,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指挥权。直线主管指能指导、监督、指挥和管理下属的人员。 参谋职权是参谋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和建议等。

职能职权是指参谋人员或某部门的主管人员所拥有的原属直线主管的那部分权力。 按人数划分 按时间划分 按职能划分 按地区划分 按产品划分 按服务对象划分 按设备划分

c)如何分权

集权意味着职权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分权则表示职权分散到整个组织中。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概念,不存在绝对的集权和分权。绝对的集权,意味着没有下层管理者。职权的绝对分散意味着没有上层主管人员。有层次的组织的建立,就已经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权。为使组织结构有效地运转,还必须确定分权的程度。按照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不同,可形成两种领导方式: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指管理权限较多地集中在组织最高管理层。它的特点是:① 经营决策权大多集中于上层主管,中下层只有日常的业务决策权限。② 对下级的控制较多,如下级在决策前后都要经过上级的审核。③ 统一经营。④ 统一核算。分权制就是把管理权限适当分散在组织的中下层。

分权制的特点是:① 中下层有较多的决策权。② 上级的控制较少,往往以完成规定的目标

31

为限。③ 在统一规划下可独立经营。④ 实行独立核算,有一定的财务支配权。

一般来说,集权或分权的程度,常常根据各管理层次拥有的决策权的情况来衡量。包括决策的数目、决策的重要性及影响面、决策审批手续的繁简。

5.组织结构设计的成果有哪些?

组织结构设计的成果表现为组织图、职位说明书和组织手册。 a)组织图

组织图又称组织树,它用图形的方式表示组织内的职权关系和主要职能。组织图的垂直形态,显示权利和责任的关联体系,其水平形态则显示分工与部门化的分组现象。如图10.10所示是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图。

b)职位说明书

职位说明书包括工作的名称、主要的职能、职责、执行此责任的职权和此职位与组织其他职位的关系,以及与外界人员的关系。

c)组织手册

通常是职位说明书与组织图的综合,它表示直线部门的职权与职责,每一职位的主要职能及其职权、职责,以及主要职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 组织的变革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成长中的企业在从创业阶段向集体化阶段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A)危机,在从集体化阶段向规范化阶段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B)危机,在从规范化阶段向精细阶段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C)危机。

A.需领导 B.需委派代表控制 C.需处理太重的官僚习气 D.需进行企业的拆分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组织变革中(ABCD )是组织结构的变革。

A. 改变各组织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即改变原有的直接领导关系。 B. 重新安排信息沟通渠道。 C. 改变工作流程。

D. 改变权责不明和机构重叠现象。

2.组织变革中(AD)是渐进性变革,(BC)是根本性变革。

A. 通过经常地和系统地在技术、人员和结构等方面朝着既定的方向进行改变,使企业的经营最终能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B. 大量裁员 C. 收购其他公司

D. 开发新产品、积极降低成本

3.组织变革的全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心理也经过了三个重要的变化阶段,这就是解冻——变革——再冻结三阶段理论。解冻阶段所应遵循的原则有:(ABC),变革阶段所应遵循的原则有:(DEF),再冻结阶段所应遵循的原则有:(GH)。

A. 追寻目标原则。 B. 推理实验原则。

32

C. 偏差估计原则。 D. 不动摇原则。 E. 小步子原则。 F. 应变原则。 G. 巩固消化原则。 H. 总结、转移原则。

(三)复习思考题

1.在组织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

组织生命周期的概念说明组织的产生、成长和最终衰落。组织结构、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在生命周期各阶段具有相当的可预测性,各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自然过程。对组织生命周期的研究表明,组织发展有4个主要阶段,包括:

a)创业阶段 b)集体化阶段 c)规范化阶段 d)精细阶段

2. 引起组织结构变革的因素有哪些?组织变革的种类有哪些?如何克服组织变革中的阻力? 引起组织变革的环境因素对组织形成挑战。只有不断进行变革,才能使组织具有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两类。外部条件的变化一般会引起企业组织大的变动,内部因素的变化一般引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局部变动。

外部环境是指单个企业无法控制的环境。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将同时作用于在同样环境下经营的所有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对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视等都会成为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力。

组织内部环境变化表现为组织成员希望从事使个人能更快成长的挑战性工作;希望组织采取公平相待的管理形式;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承诺逐渐转变为内在动力,表现在以工作本身所能产生的内在利益、人格尊严和对组织的责任感等;成员要求从组织的职位中获得满足;要求组织关心自己的生活、情绪,尊重他们的感情和自尊心,要求能进行人际间的坦诚沟通;等等。

按变革内容划分,并可以采取结构变革、技术变革和人员变革3种类型。这3种变革是互相牵制的,如一种变革常会诱发另一种变革。由于这3种变革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所以都属于有计划变革。

? ? ?

结构变革:结构包括对组织设计、权力分布层次和组织沟通渠道等方面进行的变化。 技术变革:技术变革是与生产工艺有关的变革,其结果是生产效率的提高。 人员变革:人员变革是指在组织成员行为、态度、技巧和期望等方面的改变。人员变革一般可以通过对人员进行再培训、改变组织中的人员构成和组织发展等途径来实现的。

为了保证组织变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事先研究对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常见的消除抵制的主要方法有以下5种。

? ?

宣传教育。如果能在变革实施之前,让组织成员对变革的目的、内容、过程和方式有所了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变革的抵制。

参与。不少研究组织变革的人认为,如果能让与变革有关的人参加变革的计划和设计过程,使他们对变革的必要性加深了解,也认识到自己从一开始就是变革的一个组成

33

部分,对变革将对自己的生活及在组织中的地位改变的担心便会减少。 ?

必要的妥协。通过与受变革影响的人员进行协商,可以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特别是预计到组织中一些重要任务、工作小组或部门有可能会对变革进行强烈抵制时,不妨与这些人、小组和部门进行正式谈判,以取得他们对变革的首肯,其中也不妨有一定的妥协。 ?

压制。当变革势在必行,而上述方法又不奏效时,管理人员就不得不利用自己的权力,强迫实施变革,如转换工作、开除、改变薪金和不给予提升等都是强迫他人接受变革的方式。由于压制方法会使变革后的实施和稳定工作变得较为困难,所以,在采用前须慎重考虑。 ?

高层管理部门的支持。组织中的大部分人都能认识到,组织的权力最终来自高层管理部门,因此本能地会服从高层管理部门的决定。如果高级经理人员对有计划变革给予明确的支持态度,对变革的抵制会少些。特别是当变革涉及组织中一个以上的部门时,高层管理部门的支持,对于克服来自各部门的阻力尤为重要。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

(一)多项选择题

1. 计划劳动力需求超过供给的解决办法有(ABD)。

A. 寻找新的员工招聘来源 C. 老工人提前退休 A. 招聘广告 C. 校园招聘

B. 增加对求职者的吸引强度、 D. 增加临时性员工

B. 猎头公司 D. 临时性雇员

2. 应征者的外部来源有(ABCD)。

3. 员工绩效考核容易出现的问题有(ABCD)。

A. 评价缺乏客观性 B. 易发生晕轮错误

C. 近期行为的偏见 (二)判断题

1. 绩效考评几乎没有什么负向作用。 (×)

2.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只需把绩效考评工作做好就行了,员工会自动按照组织要求来工作。(×)

3. 绩效考评就是上司对下属的评价。 (×)

4. 管理者要与下属共同对企业的绩效进行分析,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绩效提升方案。(√) 5. 绩效沟通也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

6. 对于有短期行为的部门应改采用平衡计分卡为工具来制定绩效指标体系。 (√) 7. 平衡计分卡是制定战略的工具。 (×)

8. 新员工招聘来之后应该立即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并得心应手。(×)

(三)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作用如何体现?

人力资源规划是将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转化成人力需求,以超前的目光和量化的思维来分析和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具体目标。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通过对组织在不同时期内、不同内

34

D. 马太效应

外环境下、不同组织战略目标下人力资源供需的预测,确保组织所需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并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管理,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规划是开展人力资源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基础。人力资源规划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对组织的现有能力进行分析,对员工预计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进行估计。人力规划资源的各项业务计划将对工作分析提供依据。组织根据工作分析的结果与对员工现有工作能力的分析,决定人员的配置数量与质量,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做出必要的修正,再根据人力资源的供需计划和人员配置的结果(即剩余人员和短缺人员的数量)来决定招聘与解雇员工的数量及员工的培训计划,因此人力资源规划是员工配置与培训的基础。

2.什么是人员招聘?人员招聘有何作用和要求?

员工招聘是指组织为了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吸收人力资源的过程。它是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进企业,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确定和选聘有能力的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这一步又分为根据需求制定选人标准,确定选聘对象并初步进行预测、面试和聘用安置等过程。目前,员工离职现象越来越普遍,使得员工招聘工作更加日常化了。

3.人员招聘需经过哪些基本程序?在招聘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起何作用? 员工招聘大致分为招募、选拔、录用和评估4个阶段,这4个阶段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人力资源净需求 招聘计划 工作分析 计划审批 发布招聘信息 应聘者申请 招募 甄选 体检、资料核实 考试 面试 预审、发面试通知 选拔

安排 试用 正式录用 录用 评估

评图 员工招聘流程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录用决定权一般在业务部门,而人事部门起组织和服务职能,其目的是让用人的部门有录用决定权。

4.什么是员工工作绩效?绩效有何特性?

工作绩效是指那些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来说,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企业通过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评,获得反馈信息,便可据此制定相应的人事测定与措施,调整和改进其效能。所以对绩效的考评是具有监控功能的。

对员工工作绩效进行考评时应先注意绩效的多因性、多维性与动态性等特征。

绩效的多因性是指绩效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单一的因素,而主要受制于主、客观的多种因素影响。影响工作绩效的4种主要因素包括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其中前两者是属于员工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因素,后者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

绩效的另一特性是其多维性,即需沿多种维度和方面去分析考评。例如,一名工人的绩效,除了产量指标完成情况外,质量、原材料消耗率、能耗、出勤,甚至团结、服从、纪律等软、硬

35

件方面,都需综合考虑,逐一评估,尽管各个维度可能权重不等,而且考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绩效的第3个特点也需提及和注意,这便是它的动态性,即员工的绩效是会变化的,随时间的推移,绩效差的可能转好,绩效好的也可能退步变差,因此管理者切不可凭一时印象,以僵化的观点看待下级的绩效。

总之,管理者对下级绩效的考察,应该是全面的、发展的、多角度的和权变的,力戒主观、片面和僵化。

5.绩效管理循环系统分为哪几个步骤?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一个周期的循环通常分为4个步骤,即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估与绩效反馈,并且绩效管理的过程是连续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年内只进行一两次的活动。

6.绩效考评的标准和方法有哪些?考评中常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常用的绩效考评方法有以下5种。 ? ? ? ? ?

业绩评定表 目标管理法 关键绩效指标法 排序法 关键事件法

考绩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包括缺乏客观性、晕轮错误、严格或宽松错误、趋中误差、近期行为偏见、个人偏见和马太效应等。在进行考绩中要尽量避免这些错误。

7.什么是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是企业通过培训和开发项目改进员工的能力水平,提高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连续性的工作。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培训的目的是使培训对象获得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通过示范,教一名工人如何操作一台机器车床,或教一个管理人员如何安排日常生产,两者都是培训的例子。

开发是指学习目前工作及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着眼于更长期的目标。它使员工能跟上组织的变化发展。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变得十分重要。高技术使得对这种开发的需要更显而易见。正因为如此,对任何企业来说,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都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第十三章 领导工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某公司副总经理根据文件规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给予两名保卫公司财产的部门经理各1万元的奖励,这一举动激发了公司员工“爱厂如家”的热情。该副总经理在此利用的是( A )。

A.权力性影响力

B.非权力性影响力

C.金钱影响力

D.行为影响力

2. 通过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改变下属的做法,利用的是( B )。

A.权力性影响力 B.非权力性影响力 C.职位影响力

D.行为影响力

3.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用实验证明,相对于另几种领导方式而言,有利于增强组织凝聚

36

力和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领导方式是( B )。

A.专制型 重型

4. 按照费德勒模型,当组织内上下级关系好、任务结构明确、职位权力强时,应选择的领导者类型是( A )。

A.任务取向型

B.关系取向型

C.工作与人际关系并重型 A.下属的成熟度

D.以领导者为中心型

C.上下级关系

D.职位权力

B.民主型

C.自由放任型

D.工作与人际关系并

5.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变量因素是( A )。

B.任务结构

6. 按照领导者生命周期理论,对那些有能力但积极性不高的被管理者,宜采用( A )。 A.参与式管理 B.授权式管理 C.说服式管理 D.命令式管理

7.途径—目标理论提出,权变因素除了工作场所的环境特点外还包括( B )。 A.上下级关系 B.下属的个性特点 C.任务结构 D.职位权力

8.根据途径—目标理论,当下属执行结构化任务时,合适的领导方式应该是( B )。 A.指导型 (二)多项选择题

1. 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 ABCD )。 A.品德因素 ( ABCD )。

A.指导作用 B.协调作用 C.激励作用 D.凝聚作用 3. 费德勒模型确定的变量因素有(ABCD)。

A.下属的成熟度B.任务结构 C. 上下级关系 D. 职位权力

(三)复习思考题

1.领导的实质是什么?

领导是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和个人具备的能力去指挥、命令和影响、引导职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活动过程,也称为领导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委派职责等工作而去指挥或引导下属的人,称为领导者。领导至少有3个要素:一是领导者必须有下属或追随者;二是领导者拥有指挥、命令或引导、影响下属的职权或能力;三是领导的目的是通过指挥或影响下属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完成组织目标。

领导就是使组织成员追随与服从。领导并非孤立地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能强逼他人实行某种行为。因此,领导意味着追随者愿意接受引导或影响,在接受某人为领导者时,组织成员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自愿放弃某些决策自由,如果组织成员中某人不愿放弃时,他不会感到满意。正是这些下属的追随与服从,才使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得以确认,并使领导过程成为可能。

2.领导者有哪些作用?

在一个群体中,成员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对各类事务的态度也不同,要使群体发挥作用、实现共同目标,就必须要有领导者来领导大家建立群体规范、落实角色分工,增强内聚力,将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在带领群体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B.才能因素

C.感情因素

D.知识因素

2. 在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领导者的具体作用有

B.支持型

C.参与型

D.成就导向型

37

中,领导者要发挥指挥、协调和激励的作用。

a) 指挥作用

由于群体成员之间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因此,在人们的组织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组织各项活动的开展,明确发展方向,指导下属制定具体的目标、计划及明确职责、规章、政策;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组织和环境正在发生和可能或将要发生的变化,并引导组织成员认识和适应这种变化。

b) 协调作用

在集体活动中,即使有明确的目标指引,由于集体成员在能力、态度、性格和角色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受到的各种干扰因素也存在差别,容易引发思想上的分歧,导致行动上偏离目标,这就需要领导者发挥协调作用,协调各种关系,很好地把大家团结起来。因此,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部门之间和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

c) 激励作用

对大多数人而言,谋生的手段就是劳动,通过劳动才能逐渐获得自己的各种需求,一旦一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不幸,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其工作热情就必然会受到影响。领导者的及时出现,关心和为他们排忧解难,诱发其事业心、忠诚感和献身精神,将极大地充实和加强群体成员的积极进取动力。伟大的领导者往往通过鼓舞和激励他人为了共同目标努力达到卓越的成就。

3.简述领导理论中的素质理论。

传统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来源于生理遗传,是先天的,领导者只有具备这些特性才能成为有效的领导者。现代素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并非全是与生俱来的,而可以在领导实践中形成,也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的方式予以造就。主张现代素质理论的学者提出了不少富有见地的观点。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廉·杰克·鲍莫尔针对美国企业界的实况,提出了企业领导者应具备的10项条件:① 合作精神。② 决策能力。③ 组织能力。④ 精于授权。⑤ 善于应变。⑥ 勇于负责。⑦ 勇于求新。⑧ 敢担风险。⑨ 尊重他人。⑩ 品德超人。

日本企业界认为,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10项品德和10项才能,如表13.1所示。

表13.1 领导者应具备的条件

10项品德 1.使命感 2.责任感 3.依赖性 4.积极性 5.进取心 6.公平 7.热情 8.勇气 9.忠诚老实 10.忍耐性 1.判断能力 2.创造能力 3.思维能力 4.规划能力 5.洞察能力 力 10项才能 6.劝说能力 7.对人理解能力 8.解决问题能力 9.培养下级能力 10.调动积极性能

4.勒温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研究者、著名心理学家勒温和他的同事们进行关于团体气氛和领导风格的研究时发现,团体的领导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表现他们的领导角色,他们通常使用不同的领导风格,这些不同的领导风格对团体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着不同的影响。他们着眼于3种领导风格,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的领导风格,这3种不同的领导风格,会造成3种不同

38

的团体氛围和工作效率。

5.权变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权变”一词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领导权变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又称为领导情境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是继领导者行为研究之后发展起来的领导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西方领导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领导的行为若想有效,就必须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以用公式来表示这一观点:

s = f(L,F,E)

式中,s代表领导方式;L代表领导者的特征;F代表追随者的特征;E代表环境。

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领导者特征主要是指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追随者特征指追随者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和价值观等。环境主要是指工作特征、组织特征、社会状况、文化影响和心理因素等。

6.菲德勒模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菲德勒用最不喜欢的同事(Least Preferred Coworker Questionnaire, LPC)量表来反映和测度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如果领导者对最不喜欢的同事批评得一无是处,则被认为惯于命令和指挥,是只关心生产的领导,是低LPC型领导方式;如果能对最不喜欢的同事给以好的评价,则被认为注重人际关系和个人声望,是以人为主的领导,是高LPC型领导方式。

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认为任何领导方式的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他把影响领导者领导风格的环境因素归纳为3个方面: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1)职位权力。职位权力指的是与领导者职位相关联的正式职权和从上级和整个组织各个方面所得到的支持程度,这一职位权力由领导者对下属所拥有的实有权力所决定。领导者拥有这种明确的职位权力时,则组织成员将会更顺从他的领导,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任务结构。任务结构是指工作任务明确程度和有关人员对工作任务的职责明确程度。当工作任务本身十分明确,组织成员对工作任务的职责明确时,领导者对工作过程易于控制,整个组织完成工作任务的方向就更加明确了。

3)上下级关系。上下级关系是指下属对一位领导者的信任爱戴和拥护程度,以及领导者对下属的关心、爱护程度。这一点对履行领导职能是很重要的。因为职位权力和任务结构可以由组织控制,而上下级关系是组织无法控制的。

菲德勒认为:低LPC型领导比较注重任务的完成,如果环境较差,他将首先保证完成任务,环境改善后,任务能够较好地完成,这时其目标将是搞好人际关系。高LPC型领导正好相反。领导方式与情景的匹配情况,如图所示。

39

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

7.简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如何根据下属的成熟度来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

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使用的两个领导维度划分: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每一维度有低有高,组成以下4种具体的领导风格,如图所示。

a)命令型领导(高工作—低关系):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及何时何地去干。

b)说服型领导(高工作—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的行为与支持性的行为。 c)参与型领导(低工作—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

d)授权型领导(低工作—低关系):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或支持。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下属4种成熟度的定义如下。

第一阶段(M1):这些人对于执行某任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

第二阶段(M2):这些人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必要的工作任务。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足够的技能。

第三阶段(M3):这些人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7l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