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的简答题、论述题

更新时间:2024-01-01 15:22: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简答题

1、城市的含义和特征。

答: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1高度的聚集性。○2社会性。○3经济性。○4系统性。○5开放性。○6复杂性。 特征:○

2、城市产生的条件。 答:(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3、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市政的含义是什么?

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市政是指城市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涵: (1)市政的主体是城市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 (2)市政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3)市政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手段。(4)市政客体或对象是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 4、市政的特征

1历史性。○2公共性。○3双重性。○4系统性。○5综合性。○6动态性。 答:○

5、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4市政规律。 答:研究对象:○

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研究方法:○

3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4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 ○

6、市政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

1综合管理部门。○2专业经济管理部门。○3监督管理部门。○4社会管理部门。 答:○

5安全保卫部门。○6内务管理部门。 ○

7、市人民政府行使哪些职权。 答:(1)执行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2)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者撤消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3)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督、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4) 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5)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6)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7)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8、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

答: (1)自我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是指居民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2)自我教育。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没有行政强制权力,居民委员会主要依靠说服教育的方法展开工作。

(3)自我服务。居民委员会可以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 9、中国市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1政治选举。○2政治协商。○3政治结社。○4政治表达。○5政治接触。 答:○

10、市民参政的条件。

1透明的市政决策。○2高素质的市民。○3多元的参政途径。 答:○

11、我国城市志愿者组织的主要特点。

答: (1)自愿参加、关爱他人、义务服务、不计报酬。

(2)城市自愿者组织种类繁多。

(3)自愿行动是多元的,其中有短期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辅助性质的工作岗位,也有负责独立领导的工作岗位。、

12、简述市民参政的意义。 答:(1)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 (2)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 13、论述市政体制与国家下体的关系。 答:(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1国体与城市政权性质的统一性,规定着政体与市政体制的统一性。 ○

2国家政体和市政体制都具有共和制的特征。 ○

3统治阶级遵循在国家和城市处理本阶级内部关系的政权组织形式的统一性。 ○

(2)市政体制比较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

市政体制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取决于国家政体,但也受到如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禀赋条件、历史传统、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市政体制也有多种类型。所以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1市政体制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使城市政权更好地发挥统治和管理城市社会的作用,有利○

于巩固国家的政权和政体。

2城市国家机构之间有效的分工和协作,也有利于提高国家政体的运行效率。 ○

3市政体制也是国家政体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政体的具体化。 ○

14、市政体制的作用。 答:(1)市政体制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

(2)市政体制是组织和开展市政管理活动的依据。 (3)市政体制的变革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市政体制的变革推进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5、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基本特点。

1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2国家的结构形式差异。○3自治程度不同。 答:(1)形式多样化。○

(2)政党通过竞选的方式参与市政体制。

(3)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相互制衡。 (4)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 (5)存在大量利益集团。 16、市议会制的基本特征。 答:(1)由市民直接选举的市议员组成市议会。 (2)由市议员从议员中选举议长,即市长。

(3)市议会的委员会相当于市政府的工作部门。

(4)市议会选举任免若干行政长官,聘任一些行政职员。 17、议会市长制的基本特征。 答:(1)市议员和市长分别由市民选举产生,市长不得兼任市议员。

(2)市议会拥有不顾市长反对而通过预算、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的权力。 (3)市议会拥有对市长任免市政府一部分工作部门首长的同意权。 (4)市议会对市长和市政府的工作有建议权。 (5)市议会对市长和市政府的工作有调查权。

(6)市议会拥有通过不信任议案要求市长辞职的权力。

(7)属于市政府工作部门序列的特别行政机关对市长和市议会双重负责。

18、市长议会制的基本特征。 答:(1)市长由选举产生。 (2)市长有立法权。 (3)市长有一定的执行权。

(4)在美国的部分大城市,从强市长制还演化出一种首席行政官强市长制,即由市长任命一位首席行政官,他根据市长的授权,领导市政府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对市长负责,其职责包括准备预算、安排一般人事、协调各部门工作、监督较重要的行政事务、向市长提供专业技术的咨询意见等。 19、市委员会制的基本特征。 答:(1)由市民选举产生市委员,组成市委员会,市委员会集体对选民负责。

(2)市委员会产生后的第一次会议上,由市委员们推选一位委员为主席,主持会议,即为市长。 (3)每个市委员兼任一个或几个的工作部门的首长。

(4)市委员会表决任免若干位较重要的行政长官,包括市秘书、市司库、市审计员、市检察官和市学委员会委员等,他们对市委员会负责。 20、市经理制的基本特征。 答:(1)市民选举的市议员组成市议会,市议会行使议决权。

(2)市议会公开招聘一位专业人士担任市经理,市经理对市议会负责,必须执行市议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3)市议会议长兼任市长,但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的职权,也无权干预市经理的工作。 21、大都市区的出现和发展对西方国家原有的市政体制提出了哪些挑战。 答:(1)大都市区中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跨地区提供服务。 (2)某些公共行政事务如社会治安等需要市县乡镇政府合作处理。 (3)市县乡镇还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等。 22、中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1)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2)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性。 (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4)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市政职能具有全能性。 23、中国原有市政体制的弊端。 答:(1)市政职能转型不到位。 (2)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 (3)城市行政区划不够优化。 (4)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合理。(5)配套制度改革不深入。 24、中国市政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答:(1)加快市政职能转型。市政职能转型是推动中国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2)科学设置市政机构。科学设置市政机构是市政体制高效运转的基本保证。

(3)合理设置市政体制层级结构。是完善市政管理体制、节约市政管理成本、提升市政管理效能的前提条件。 (4)完善基层市政管理体制。是协调政府社会管理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自我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5)实现市政管理的法治化。依法治市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5、正解理解和把握市政职能和概念,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市政职能状况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城市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国家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2)市政职能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政府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3)市政职能的主体是城市政府。 (4)市政职能的客体是城市公共事务。

(5)实现市政职能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公共管理。

26、市政职能的意义。 答:(1)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各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活动的组织化,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宗旨和目的。

(2)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的范围和组织规模。

(3)市政职能既取决于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又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各级政府上下左右的行政关系,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工和事务分割的重要依据。

(4)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财政收支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5)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政府管理的绩效和成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27、市政职能的原则。 答:(1)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 (2)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和工作重点。

(3)中国城市政府是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在城市设立的一级行政机关。 (4)市政职能必须依法确立和调整。 28、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城市政府的职权。 答:(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执行国务院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议和命令。 (2)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

(3)全面领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各项行政事务。 (4)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一切合法权益。 (5)领导并监督所属各工作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撤消其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决议。 (6)管理其他城市公共事务。

29、简述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市政职能转变的主要表现。 答:(1)市政职能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展,不仅渗透到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辐射到周边地区,甚至在国际范围内发挥影响。

(2)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促使市政职能逐步向标准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3)市政职能的中心转向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城市政府在规划、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能日益突出。

(4)市政职能开始向社会输出,谋求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 30、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 答:(1)规划职能。(2)交通运输职能。(3)社会福利与保障职能。(4)文化教育职能 (5)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职能。(6)公共安全管理职能。(7)产业振兴职能。 31、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 答:(1)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更新管理理念,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公用事业。

(3)依法行使各种审判权、认证权,对各项公共事务实施监督和检查。 (4)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32、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 答:(1)市政职能的法治化程度高。(2)内容广泛的市政职能体系。 (3)市政职能以服务为导向。 (4)多样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33、中国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 答:(1)行政主导型的市政职能体系。(2)单一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3)发展不均衡的市政职能体系。(4)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 34、简述我国重管理、轻服务市政职能导向的具体表现。

答:在城市管理中强调政府为本位,行政权力过分集中,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干预从微观到宏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市政管理过程决乏民主化和法治化,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的主动参与度低。

35、中国市政职能转变的路径有哪些? 答:(1)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调整城市政府内部系统的经济行政职能,为转变市政职能提供保证。

1从分解职能入手,以避免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

2职能合并,以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 ○

(3)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为确立科学的市政职能开路。

(4)在市政职能实现方式上,坚持从过去的以行政命令为主,向综合使用规划指标、经济杠杆、经济信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这五种调节手段转变;坚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向间接控制、引导企业行为转变;要进一步充实加强综合经济管理和经济检查机构,适当合并和精简专业性管理部门。

36、如何健全实施市政控制的体制、制度和机制。 答:(1)依托市政决策信息网的信息反馈程序和警示,及时、全面地掌握相关信息。

(2)对实施市政决策负主要责任的部门以及必要增加专门控制的专职部门,指定专人监控预警数据区域的变动,与相关部门和专家分析并提出纠偏措施。

(3)设计并安装针对市政决策重点部分及时发现偏差、准确分析原因,提出纠偏措施的应用程序,使市政控制实现信息化和程序化。 37、城市发展战略的含义和作用。

答:城市发展战略是关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规划,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措施和步骤和前瞻性部署。

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1)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对城市产业和人口发展的承载力。

(2)在认识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人口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 (3)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的个数和相互关系,正确把握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环节。 (4)城市发展战略指导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规划的制定。

(5)城市发展战略对本城市与所在城市体系之间的关系作出科学的定位,有利于形成城市与城市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38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答:(1)科学地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2)科学地预测城市的人口规模。 (3)科学地规划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

(4)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体系。

(5)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承载力。 (6)部署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重点、措施和步骤。 39、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 答:(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是为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战略。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是把城市经济作为第一要义的战略。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全面发展的战略。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协调发展的战略。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0、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原则。 答: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

(1)国家和上级政府的生产力布局等规划。

(2)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体系。 (3)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 (4)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状。

(5)城市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所构成的对城市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原则: (1)实事求是。

(2)始终抓住主要矛盾。

(3)统筹兼顾城市发展战略各组成部分关系。 (4)长远目标和分期实施相结合。 (5)法制法。

41、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答:(1)城市化的速度要适度,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 (2)合理,集约利用资源,分类引导人口城市化。

(3)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4)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市化道路,健全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5)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42、城市规划的特征和作用。 答:特征:(1)政策性。(2)综合性。(3)权威性。(4)地方性。(5)科学性。 作用:(1)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2)城市规划控制着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 (3)城市规划调节着城市内部的各种关系。 43、中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 答:(1)城乡统筹原则。(2)合理布局原则。(3)节约用地原则。 (4)集约发展原则。(5)先规划后建设原则。 44、城市规划编制的程序。

答:一、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二、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程序: (1)搜集和分析城市规划所需的资料。 (1)调查研究城市详细规划的资料。 (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2)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3)起草城市总体规划。 (3)论证城市详细规划方案。 (4)评议城市总体规划。 (4)申报城市详细规划 (5)通过城市总体规划。 (5)审批城市详细规划。 (6)审批城市总体规划。 (7)修改城市总体规划。

45、试述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基本内容。

1对建设用地提出选址意见书。○2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答:(1)对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城市规划管理。○

3管理城市国家土地。 证。○

(2)对规划区内的各项建筑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参与重点工程竣工验收。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有权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要求进行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必要的资料。

1受理单位和个人的举报、处理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 (4)监督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

2对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3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作出处罚决定。 ○

4追究违反城市规划者的法律责任。○5查处违章建筑。 ○

46、中国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 答:(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3)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47、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 答:(1)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生产性。(2)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 (3)城市基础设施具有承载性。(4)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 (5)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超前性。(6)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系统性。

48、试述在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时应该具体注意些什么。 答:(1)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

(2)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注意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段进行改建,不得破坏城市环境和城市历史文脉。

(3)城市旧城改造应当强调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

(4)城市新区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在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5)城市新建铁路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机场和重要军事设施等要避开市区。 49、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答:(1)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城市基础设施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3)城市基础设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4)城市基础设施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50、简述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 答:(1)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生产性。(2)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 (3)城市基础设施具有承载性。(4)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 (5)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超前性。(6)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系统性。 51、简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答:(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

(2)城市基础设施为经济建设服务,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3)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计划分步实施。

(4)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支持和保障着城市规划的实施。 52、试述如何健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答:(1)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

(2)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3)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5)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53、城市科技管理的意义及基本内容。 答:城市科技管理的意义 :

(1)城市科技管理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2)城市科技管理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 (3)城市科技管理是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挑战的主要途径。 城市科技管理的基本内容: (1)确定城市科技发展规划。

(2)制定并实施城市科技发展计划。 (3)城市科技活动的组织和领导。(4)城市科技活动的调控和评估。 54、城市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55、中国深化城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 答:(1)继续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继续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大力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化基地。 (4)支持发展多种形成的民营科技企业。 (5)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56、城市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57、城市文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1)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制定。 (2)城市各项文化基础工作的管理。 (3)城市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控。 58、简述城市公共卫生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1)环境卫生。(2)劳动卫生。(3)生活卫生。 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2)体现基本人权。(3)维护社会稳定。 59、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1)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管理。 1社会和经济体制。○2制定城市公共卫生政策。○3制定城市公共卫生规划与编制预算。 ○

4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5评价与调整规划。○6情报支持与法律支持。 ○

(2)城市公共卫生的分类管理。 1医事管理。○2卫生防疫管理。○3药政管理。○4妇幼卫生管理。○5中医药管理、医学教育与科技管理、城○

市基层卫生站管理。

60、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答:(1)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2)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城市公共卫生体制。

(3)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4)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61、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及内容 答:任务:(1)全面加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3)加快建设城市医疗保障体系。(4)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内容:(1)建立协调统一的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2)建立高效规范的城市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3)建立城市政府主导的多元公共卫生投入机制。 (4)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公共卫生价格形成机制。 (5)建立严格有效的城市公共卫生监督体制。

(6)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7)建立实用共享的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8)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卫生法律制度。

62、城市公共财政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哪些重要作用? 答:(1)促进城市建设和维护,实现城市规划。(2)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3)促进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4)保障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63、城市政府采购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1)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2)公开透明原则。 (3)公平竞争原则。(4)公正原则。(5)诚实信用原则。

64、城市市场管理的任务、意义和原则。 答:任务:(1)调查研究市场,提供市场管理信息。

(2)制定或参与制定市场管理的规章、法规和法律,并贯彻执行。 (3)协调市场上的各种经济关系,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4)依法对各类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违章经营活动。

(5)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意义:(1)有利于维护城市经济秩序。

(2)有利于城市企业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有利于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原则:(1)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2)依法管理市场。

(3)管而不死、活而不乱。(4)专门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65、质量监督的原则及意义。 答:原则:(1)统一管理和分级分工管理相结合 。(2)公正、科学。(3)突出重点。 (4)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并举。(5)区别对待。

意义:质量监督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是充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有力手段,是保证实现国家质量目标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国际贸易、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质量法律和技术标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企业提高素质、健全质量体系的重要条件,是城市政府获得质量信息和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

66、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答:(1)城市土地本身的特点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2)城市土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要求加强土地管理。 (3)中国城市土地的国有制要求加强城市土地管理。 67、城市土地使用权必须符合的条件。 答:(1)只有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才能进行转让。

(2)取得使用权的城市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通,必须按照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对城市土地进行投资、开发、利用后,城市土地方可转让。 (3)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必须签订合同,并办理过户登记。 68、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1)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2)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完整性,对外依赖性很强。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稳定性。 (4)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 69、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标志。 答:(1)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协调。 (2)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最优化。 (3)实现人口、资源、设施、环境相协调。 (4)实现环境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70、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在中国环保工作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答:(1)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3)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4)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准绳。 (5)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71、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答:(1)以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为依据,以保护人体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应与国家的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3)各类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之间应协调配套。 (4)标准应便于实施和监督。

(5)借鉴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和其他国家的标准。 72、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答:(1)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

(2)不尊重生态规律,片面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因循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 (3)城市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

(4)社会消费需求猛增,生产技术、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落后。 73、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1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要积极发展城市环保产业。 答:(1)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1要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2要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 (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

1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科技进步。○2推行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 的经济政策。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3运用市场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加强城市环境的监管。 ○

(4)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74、为了优化和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机构的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答:(1)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2)健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3)加强城市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 75、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答:(1)环境质量标准制度。(2)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三同时”制度。(5)环境监测制度。(6)排污管理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赔偿制度。(9)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10)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1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76、简述生态市的主要标志和基本条件。

答:生态市的主要标志: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交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治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条件:

(1)制定了《生态市 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

77、建设生态城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因地制宜原则。(2)以人为本原则。(3)综合性原则。(4)区域整体性原则。 (5)集约化原则。(6)有机集成原则。(7)重点性原则。

78、建设生态城市的内容。 答:(1)生态安全:向所有居民提供洁净的空气、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业机会,以及市政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2)生态卫生: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 (3)生态产业代谢: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可更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4)生态景观整合: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街道桥梁等连接点和自然要素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这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

(5)生态意识培养: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历史文化,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79、城市人口管理的意义。 答:(1)城市人口管理是维护城市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的需要。 (2)城市人口管理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3)城市人口管理是发挥城市功能的有力保障。

(4)城市人口管理是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 80、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1)实行婴儿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2)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 (3)身边无子女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可以在其子女所在城市落户。

(4)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生活的真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的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5)放开小城镇的户口管制。 81、简述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 答:(1)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推动城市深化改革。 (2)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城市市民的政治参与。

(3)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搞好城市社区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82、城市社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答:(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资源共享、共驻区建。(3)权责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83、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意义。 答:(1)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3)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城市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8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职责。 答:(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政府有关社会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拟定本市社会保险政策及其改革总体方案。 (3)制定本市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规范并监督执行。

(4)拟定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的政策和办法。 (5)对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提出审核意见。(6)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施监督等。 85、简述城市养老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1)确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范围。 (2)确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比例。 (3)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

(4)养老保险金由社会统筹,实行社会化发放。

86、城市医疗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1)确定医疗保险的征缴范围。

(2)负责征缴医疗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3)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4)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5)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 87、简述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答:(1)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内容是维持基本生活的最低要求,保障水平与生产力发展和当地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及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

(2)由政府作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体,承担保障的主要责任。

(3)以全体城市居民不保障对象。依法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依法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88、简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1)拟定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组织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筹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

(4)按照法定程序确定申请对象是否陷入贫困,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 89、简述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原则。 答:(1)坚持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2)坚持统筹协调,搞好医疗救助制度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

(3)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便捷,发挥医疗救助的救急救难作用。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 90、简述城市医疗救助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1)确定城市医疗救助范围。(2)制定医疗救助标准。(3)实行多种方式救助。 (4)完善医疗救助服务内容。(5)严格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91、简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答:(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2)统一指挥的原则。(3)各专业力量分工与协作的原则。(4)确保处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所必需的物资及时充分供应的原则。(5)提高市民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的原则。

92、简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作用。 答:(1)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障着市民的生命和健康的底线需求。 (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护着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3)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维护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4)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卫着国家的物质基础。 (5)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存着城市的文化遗产。 93、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成因有哪些? 答:(1)随着人类向生产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城市公共安全的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核电站安全、信息安全、转基因食品安全、恐怖主义活动等新的公共安全问题。

(2)自然环境的脆弱和社会环境的失调导致其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受力的弱化,诱发城市公共安全问题。 (3)科学技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所引发的技术设备故障,是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4)经济全球化导致受国外影响(如失业、金融危机、跨国犯罪等)而诱发或加剧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

94、试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构成 答:(1)城市的中共市委是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领导核心。

(2)城市政府各工作部门既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领导者,又是公共安全管理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监督者。

(3)城市所辖区县的中共党委就辖区内公共安全管理对中共市委负总责。

(4)城市的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履行各自处理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义务。 95、市政绩效的意义。 答:(1)市政绩效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2)市政绩效在内涵上与城市竞争力保持着一致性。 (3)市政绩效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96、市政绩效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答:(1)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明确市政绩效管理的法定地位。

(2)市政绩效管理应以城市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的明确化为基本前提。 (3)建立和完善市政绩效管理的组织机构。

(4)以一定的激励制度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有机结合。 (5)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构建开放、和谐的市政绩效管理体系。 (6)以电子政务为契机,建设高效、统一的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97、市政绩效管理的工作程序。 答:(1)制定明确的市政绩效管理协议和市政绩效管理规划。 (2)设置科学合理的市政绩效指标。 (3)实施市政绩效评估。

(4)推动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的沟通和反馈。 (5)加强市政绩效管理的监督和控制。

98、市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应注意市政绩效评估维度的选择。

(2)市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指标之间的隶属度。 (3)市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还应强化相关性分析。

(4)市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还应关注各项指标的鉴别力大小。 99、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答:(1)有利于绩效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简洁化。 (2)有利于绩效目标的实现。

(3)信息系统能够为绩效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4)有利于促进市政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7h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