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更新时间:2024-03-02 20: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师解析】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试题

【试卷综析】本次试题为黄冈中学2014年秋季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作为期中试题,该卷有以下特色。

第一,虽是期中试题题型完全仿照高考题型,试题难度总体较大。

第二,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作为期中试题,一些题目完全自同步教材,如第15题默写,引领考生平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积累。

第三,特别注重对与教材内容的考查。如第5题,对文学常识的考查涉及教材。小说阅读《阿庆基“造反”》,题目的设置,涵盖教材对小说教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四,题型稳定。词语、病句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常规题型与高考接轨,作文题“生命的意义”学生较易下笔,有一定的难度。

作为期中考试题,题目难度较大,分量较重,如作文,学生都能写,写出好作文较难。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分值:满分15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题文】A0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愤懑(mǎn) 隽永(juàn) 仆倒(pū) 剑拔弩张(nú) ....B.蜕变 (tuì) 侈谈(chǐ) 镣铐(liáo) 义愤填膺(yīng) ....C.说服 (shuō) 弱冠(guàn) 寰宇(huán) 人才济济(jǐ) ....D.戕害(qiāng) 碑帖(tiě) 恓惶(xī) 繁文缛节(rù)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解析】C 解析:“愤懑”的“懑”应读“man”,“剑拔弩张”的“弩”应读“nǔ”,“镣铐”的“镣”应读“liào”,“碑帖”的“帖”应读“tia”。

【思路点拨】现代汉语中的字音,是高考中长盛不衰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向多为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及一些常见的易错字读音的辨别。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常见误读字的读音,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如“殷”,与颜色相关时读“yān”,在姓氏和名词时读“yīn”;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宿”;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蚌”只有地名“蚌埠”中读bang,记住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

【题文】B0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轧账 惺忪 恶耗 婆娑起舞 B.商榷 孱弱 弭谤 坚忍不拔 C.敕造 作揖 懵懂 笑魇如花 D.飘缈 秉性 衷肠 残羹冷炙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解析】B 解析:“恶耗”应为“噩耗”,“笑魇如花”应为“笑靥如花”,“飘渺”应为“缥缈”。

【思路点拨】汉字是形、音、义一体化的文字,所以我们在复习、做题时,要把字形、字音、字义(词义)结合起识记和考虑,而不要把它们割裂开。另外,解题时应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选“是”还是选“非”;选择时,可以首选排除法,运用已知的、确定的知识排除干扰项,从而迅速选出正确答案。

【题文】D0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今年的全国新能推广会上,专家们指出,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减少 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是有效 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文学艺术创作于生活。据说,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这一角色就是以我们黄冈 地区的王近山将军为 创作而成的。

③一个人要想很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是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如果他完全脱离社 会,不但不能取得成功, 会走向失败。

A.遏制 原型 反而 B.遏止 原型 而且 C.遏止 原形 而且 D.遏制 原形 反而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A 解析:“遏制”的“制”是指控制住,而“遏止”的“止”强调使停止,治理环境恶化是个逐步的过程,不能“遏止”,只能“遏制”;“原型”特指叙事类文本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原的形状;本面目<含贬义>;“而且”表递进关系,“反而”表示与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

【思路点拨】词语选用的四个注意点:①分析词语的含义。有些词语看起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②体会词义的轻重。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③明察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有些词语在使用对象和范围上有一定的区

别,结合适用对象也能加以分辨。④体会词语的色彩。有些词语,因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不同,在使用时也要注意区别。

【题文】E0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10月27日,“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参展作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B.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和去年参加亚锦赛的中国男篮不同,今年出现在亚运会上的已是一支“大换血”的中国男篮。如果说去年失利是因为倚重老将,这次失利则是为年轻队员的成长买教训。

D.改革开放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是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C 解析: A项,“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B项,将“给予”改为“得到”;D项,将分句位置不当,将“改革开放以”与“新中国成立以”对换。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 (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

【题文】L0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莎士比亚的戏剧为我们展示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代表着他的艺术创作高峰。

B.《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由西汉刘向辑录。《离骚》为《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C.雨果在创作上主张“美丑对照原则”,《炮兽》不仅在人物塑造上运用了对照法,几个场景之中也充满了抑扬的对比和动静的结合,显示出了浪漫主义瑰丽的艺术效果。

D.《红楼梦》中薛宝钗“毒设相思局”,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她还假意笼络尤二 姐,最后借刀杀人。这两个情节,寄寓了作者对她的谴责之意。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记忆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解析】D 解析:将“薛宝钗”改为“王熙凤”。

【思路点拨】选择题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类的选择题,也有作品主题、

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的选择题,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类选择题。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题文】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蕴涵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应对、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

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6.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位育”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和位育”所蕴涵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 B.“中和位育”对于我们立身处世和处理各种关系,都是非常好的价值选择。 C.“中和位育”包含“时中”和“权变”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 D.“中和位育”是儒家古老的伦理观,它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其他三项都并非是对“中和位育”内涵的概括。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再理清思路,查找对应,通过对比分析后进行检测验证,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概念错位等问题。

7.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A.“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君子能根据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符合“中和” 原则,不会犯 “过”与“不及”的错误。

B.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时”的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他们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执中用权”的思想,不能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D.儒家的“中和”“权变”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时中”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 B 解析: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这是孔子的观点,不是孟子的。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8.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基本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中”“权变”的儒家伦理思想仍适用于复杂多变的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用它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理顺各种关系。

B.我们如果在制定制度和制度创新时能很好地运用“权中”原则,就可以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C.我们如果在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时能很好地运用“权变”原则,就有利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D.学习和运用儒家“中和位育”的思想,需要我们在批判吸收的同时,还要指出理论的不足,尽可能汲取其中的营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D 解析:“需要我们在批判吸收的同时,还要指出理论的不足,尽可能汲取其中的营养”有误,“批判的吸收”原文并无此意,“还要指出理论的不足”作者认为指出不足并无意义,吸收营养才有意义。

【思路点拨】解答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与题干相关.相符合的句子,认真研究,细致甄别,仔细解读。第二,把备选项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构成试题的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只不过,这些选项是从原文句改编而,表述形式与原文不尽相同。同一个意思命题者采用了另一种表述方式,命题时设置了答题“陷阱”,或将原文句增删词语,或变换句式,从而达到干扰考生判断的目的。考生应该清楚地了解这些误项设置的“陷阱”的方式,答题时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要掉入“陷阱”,误入“圈套”。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将选项语句与原文语句细心比较,明辨异同,识破“陷阱”。答题的基本思路:确定答题有效区间——比照选项表述——判断选项正误。

【题文】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高适传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又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南阳,而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瑱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而光远兵不戢,遂大略,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冀书,令释憾;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9.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 奇:以??为奇 . B.天子西幸 幸:帝王到某地 . C.监军诸将不恤军务 恤:忧虑 . D.肃宗雅闻之 雅:向 .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恤”的意思是为“体恤”。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

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

10.下列语句能够表现高适傲视权贵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

①适从崔光远讨斩之 ②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 ③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 ④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

⑤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 ⑥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 A. ②③⑤ B. 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 解析:①讲的是高适跟随崔光远讨伐诛杀段子璋的事。⑥讲的是高适喜欢谈论霸王大业,与敢于直言无关。

【思路点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重在记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答题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看对象是否错位。命题人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表现对象的错位。第二,看描写(表达)方式是否误导。表达方式多样,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混编到选项之中,易造成考生得出错误判断。第三,看内涵主旨是否清楚内。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第四,看过程是否混乱。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过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阶段,并且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命题人有时会故意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导致事件的过程发生混乱,以此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适年轻时候不得志,又不治产业。他在诗歌创作上起步较晚,但得到人们的青睐,

每写完一篇,当时的人就将其传播开。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玄宗逃难时,高适为玄宗全面分析了兵

败的原因,并献上了如何对付叛贼的计策,玄宗赞同他的看法并采纳了他的计策。

C.玄宗想让诸位皇子分别镇守不同地方,高适极力劝说不可以。后永王李璘起兵谋反,

肃宗召高适商量对策,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D.高适生于多难的时代,他认为自己能建立功业。永王谋反,他曾移檄将校,让他们

与永王断绝联系,以澄清自己。所以当时有些人认为他明白道义,了解时局。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B 解析:在玄宗逃难的过程中,高适向其陈述兵败原因,并没有献计如何对付叛贼。

【思路点拨】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要从宏观考虑,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多以传记或叙事散文为主,考生在阅读时,要尽量将下列相关内容筛选出:(1)文中写了几个人,怎么称呼;(2)主角是谁,与其他人有什么关系;(3)涉及几件事,是谁所为;(4)事件反映人物的什么价值取向。这就要求考生运用速读法或跳读法,快速明确文中的粗略信息。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 (3分) 译文:

(2)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3分) 译文:

(3)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3分) 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哥舒翰兵败,玄宗问群臣有什么好办法,高适请求用尽宫中收藏的珍宝作为经费招募勇士抗击贼寇,为时还不晚。⑵李辅国嫉妒高适的才华,在皇上面前多次诋毁高适,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适太子少詹事。⑶他五十岁才开始写诗,一开始就写得很好,他也很满意自己的诗有气质。 解析:⑴ “策”1分,“禁中 ”1分,大意1分。⑵“恶”,“毁”,“除”各1分。⑶“工”1分,自高1分,大意1分。

【思路点拨】解答翻译题要求:(1)字字落实: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2)句句通顺:合乎文意,明白通顺。(落实特殊句式)(3)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4)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文言参考译文】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他年轻时候潦倒失意,不置办家产。后客居在梁州、宋州一带。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他是个奇才,推举他参加有道科考试,他考中了。调任封丘尉,他不满意,便离开了。后客居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上表举荐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安禄山叛乱,玄宗征召哥舒翰讨伐叛贼,任命高适为左拾遗,后转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哥舒翰兵败,玄宗问群臣有什么好办法,高适请求用尽宫中收藏的珍宝招募勇士抗击贼寇,为时还不晚。皇帝未加考虑。(安禄山兵逼西安)玄宗向西逃难,高适从小路追赶,在河池追上他,于是进言:“哥舒翰平素忠义,因为生病使他不能明断,才导致失败。督率军队的各位将领不关心军务大事,(每天)以歌舞赌博相娱乐,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而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拚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另外,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军南阳,而一两个太监在监督军队时又大权独揽,这样怎能取胜?我多次向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玄宗非常赞同他的说法。

高适不久迁任侍御史,后又提拔为谏议大夫,他率性敢言,权贵近臣都害怕他。玄宗打算用诸位王子分别镇守各地,高适极力反对。不久永王叛乱,肃宗早就听说高适有才能,于是召见他一起商议大事,高适就断言永王将要失败,不值得忧虑。肃宗觉得他是一个奇才,任命他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命令他和江东的韦陟、淮西的瑱率领军队在安陆会师。军队正在渡黄河时,永王就已经失败了。李辅国嫉妒高适的才能,在皇上面前多次诋毁高适,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适太子少詹事。

梓屯守将段子璋反叛,高适跟随崔光远去征讨并斩杀了段子璋。然而崔光远没有约束好士兵,士兵大肆抢掠百姓,皇帝非常生气,把崔光远撤了,用高适取代他做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夺取了陇右,高适率兵到南鄙,想牵制吐蕃的兵力,(但最后)没有立功,还把松州、维州和云山城丢掉了。皇帝召他回,让他做了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他为渤海县侯。高适在永泰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崇尚气节道义,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王霸大业。他生逢乱世,一生以建功立业作为理想追求,但实际能力不足以实现理想,因此,不被官员们所推重。但是他为政宽容简明,每到一地任职,大家都觉得很方便。他五十才开始写诗,一开始就写得好,他也很满意自己的诗有气质。他每写完一篇,当时的人就将其作品传播开。他写信给贺兰进明,建议急速援久梁州、宋州,以亲近各军;写信给许叔冀,告知要消除对他人的怨恨,共同援救梁州、宋州;渡淮河前,他在给各将校的公文中,告诉他们同永王断绝关系,以表明自己清白无辜。

当时上层社会都认为他是合乎道义并且是了解时局变化的。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 勿 师 心 自 任 取 笑 旁人 也 自 古 执 笔 为 文 者 何 可 胜 言 然 至 於 宏 丽 精 华 不 过 数 十 篇 耳 但 使 不 失 体 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

(选自《颜氏家训》)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慎 勿 师 心 自 任/ 取 笑 旁人 也 /自 古 执 笔 为 文 者/ 何 可 胜 言 /然 至 於 宏 丽 精 华/ 不 过 数 十 篇 耳/ 但 使 不 失 体 裁 解析:抓住“也”“然”“但”等标志性词语。

【思路点拨】文言断句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一是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二是先易后难,逐步分割;三是借助标志,巧妙断句,如看虚词,找对话标志词,分析修辞手法,重视名词和代词;四是利用句式特点辅助断句。

翻译学作文章,先要和亲友商量,得到他们的评点,知道怎样写了,然后才动手写;千万不能骄傲自大,以致为旁人所取笑。从古以执笔写文章的,多得数不清,但真正能称上宏丽精华的文章,不过几十篇罢了。只要文章没有违背体裁要求,辞意值得一观,就可以称为才士了;但要自己的文章当真惊动流俗压倒当世,那就像黄河澄清那样不容易等到了。 【题文】K0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边的题目。(8分)

感 遇(其二)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④冒⑤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 兰、若,指兰花和杜

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④朱蕤,红色的花。⑤冒,覆盖。 (1)前四句中,作者笔下的兰若有怎样的特点?(4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红花紫茎,生长茂盛,芬芳秀丽,压倒群芳。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①题干要求鉴赏诗歌的景象特点;②粗读这首诗歌,看前四句在全诗内容和结构方面有

何特点。

【思路点拨】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兰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诗人以兰若自比,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年华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②“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中用“白日晚”“秋风生”写年华岁月的无情流逝,“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4分。感慨2分,联系诗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①审题目——明确考查的重点:“作者借兰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②审诗歌——找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语句、意象等。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题文】L0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5小题,如果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

个小题计分)(5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3)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贾谊《过秦论》) (4) ,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5)制芰荷以为衣兮, 。(屈原《离骚》) (6)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7)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 。(周邦彦《苏幕遮》) (8)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解析】(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潦倒新停浊酒杯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 早岁那知世事艰(5)集芙蓉以为裳(6)直挂云帆济沧海 (7)梦入芙蓉浦(8)陟罚臧否 解析:注意“扪”“胁”“潦”“那”“裳”“沧”“浦”“陟”“臧”的写法,也不要漏了“也”“之”等字。

【思路点拨】做好这种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答题时要避免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提笔忘句,回忆不起了;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八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考到学习态度、感伤情怀、崇高爱国思想、优美意境、对历史的思考、各家学派进步思想等。平时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题文】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题文】N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放在这里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他还是平静下,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也许世界上从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两项都对给4分,......

答对一项给2分,有错项给0分)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性格懦 弱胆小,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 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了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是工运首脑,这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阿庆基被刻画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作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刻画这一人物的。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 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了主题。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解析】AC 解析:A项,“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性格懦弱胆小”原文无依据。C项,批判的并非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判断对错。

17.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分析概括。(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②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③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④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⑤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明白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每一点1分,答满4点给满分。) 解析:①审题目——明确题型是“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②审文本—— “阿庆基”在文中写了哪些“心理活动”。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只有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才能准确概括小说的情节。2.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小说是怎样围绕主要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3.留心人物性格的变化。分析概括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因此,在概括情节时,要随时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8.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作用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具有象征意义。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位老人的象征,一样地普普通通、老实本分。(2分)②增强讽刺性。一个像板凳一样普通本分的老人竟被当作造反者加以逮捕,实属荒唐,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2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情节在小说中,在结构和表现人物及主题方面的作用,概括而言,就是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含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解答时,根据这个基本知识,分析本题设问的意图,先将该情节和上述作用中相关的作用分析出,再找出该情节在文本中特有的作用,分析概括出,就能正确而全面了。

【思路点拨】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如上例),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19.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

法和理由。(8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参考示例: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人在社会中不能做旁观者。(2分)②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却不可得,他只是坐在板凳上休息,却稀里糊涂地被当作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2分)③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2分)④联系现实。(2分) 解析:①审题目—

—抓答题重点“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②审文本——了解小说的主旨。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从题材内容着眼,题材中蕴含着主题。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反映怎样的生活,传达怎样的感情,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规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方向。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4.从环境看对主题的暗示。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题文】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12分,共3小题)

【题文】H0 I020.今年10月17日是国家首个扶贫日。请你编辑一则公益短信帮助宣传。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得少于15字)(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参考示例:贫穷,是文明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扶贫攻坚路,悠悠中国梦。一份爱心,就能改变命运。扶贫,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使命在召唤,梦想在延伸。漫漫扶贫路,拳拳为民情。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解析: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审题干,明确要求,写“扶贫”方面的短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内容。要领悟原句所要表达的内容,即中心。要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和隐含信息,褒贬雅俗、感情基调等。内容对仿写说,是灵魂。2.结构。 要理清句子的层次关系,分析复句的类型和单句的成分,分析句子之间的关联词。结构对仿写说,是一种限制。3.修辞。要把握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句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两个事物不是同类的,二是其间要有相似性。比喻要生动、形象。排比句要讲求结构相似,意思连贯,语气一致,形成较强的气势。修辞对仿写说,是一种表现形式。

【题文】G221.《黄冈中学报》拟新辟四个版面,请在版面名称之后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要求第二版、第四版分别与第一版、与第三版字数相同,结构一致。(4分)

版 次 版面名称 第一版 校园新闻 第二版 班级采风 第三版 校际链接 第四版 文学园地 版面宗旨 聚焦学校大事 发布热点新闻 信息交流 汇四面八方新资讯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第二版:关注班级动态 展现青春风采 第四版:诗意抒写 赏千姿百态美文章 解析:①审要求,明确给定的“题目”,仿写的句式,修辞的要求;②审例句,明确采用的句式、使用的修辞、遣词造句的特点。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审清例句的句式特点,要注意使仿写句与例句句式保持一致。2.要确定陈述对象,然后按要求作进一步阐释。如上例题目中要求以“扶贫”为陈述对象,所以学生所写语句要符合其特点。3.仿写句所用的修辞手法要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保持一致。如例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而仿写句应与其保持一致。

【题文】I022.欣赏下面这幅漫画,拟写标题并指出漫画寓意。(寓意不超过40字)(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标题:家有读书郎(2分)寓意:教育成本越越高,以致家长不堪重负。(2分) 解析:抓住图片中的主要元素“父母”“背着书包的正在读书的孩子”“铜钱”“山坡”,再展开合理联想即可。

【思路点拨】图画题的三“看”一“联”一定调:(1)三“看”看画面、看标题、看注释,明确画面的构成要素。审读图画的过程就是对图画中的人、景、物等信息认知的过程,除审

读图画本身之外,图画的标题、画面中或画面外的注释文字等都是解读画面的关键要素。(2)一“联”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揭示画面的内涵,找到与社会现象及社会热点的联系。(3)根据画面内容和性质恰当地确定答案的格调,要褒贬鲜明,语言表达生动有力。 【题文】 六、写作 (共60分,共1小题)

【题文】Q3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 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可爱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 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解析】思路点拨:

a在过去的人生路上,你都留下过什么样的脚印和痕迹? b这些“脚印和痕迹”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哪些启发? c对自己有何警示、意义?

d在将的人生路上,我们还应该留下什么样的痕迹? e怎么留下让自己最满意的痕迹? f别人的脚印和痕迹对自己有何影响?

充分展开联想,深挖写作素材,选取最难忘、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行文。 主题立意 A组——

1、 要留好的痕迹,不要留坏痕迹 2、 xx,xx,xx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 3、无论人生长短,都要留下痕迹 B组——

1、 善事是善意堆砌出的痕迹;辉煌是一路披荆斩棘奋斗的痕迹。

2、不要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否认奋斗的痕迹;不要因为朋友的离去而忽略友谊的痕迹;不要因为亲人的故去而冲淡亲情的痕迹;不要因为工作的失意而践踏顺利的痕迹;不要因为感情的挫伤而蔑视真爱的痕迹。

3、故乡在我们心中的痕迹会因我们的年迈而愈加清晰深刻。

4、 痕迹是公正无私的证据,痕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痕迹是人生进步的阶梯。

5、道路越是泥泞,留下的痕迹就越深。

生活,划过痕迹

曾有人把生命比作流星,绚烂地划过夜空,转瞬间消失。然而我不认同——流星划过夜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生命可也是这样?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赤裸裸地到世上,又赤裸裸地离去,什么也带不走。

然而,什么也带不走,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能留下。只是留下的,不是物质或财富。 爷爷去世已有多年,当年我回到老家看到满屋的黑纱时,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然而每年清明祭扫时,我脑中仍能浮现出爷爷含笑的脸庞,回想起爷爷杭治疗时我去看他,他笑着递给我糖果饼干。这些记忆如轻纱般柔软缥缈,却在他故去多年后,仍在我心中飘扬。 由此爷爷并非什么也没有留下。他留给我的,是他对晚辈的和蔼与关怀。他留给父亲的,也许是他一生的操劳贫苦。他留给奶奶的,也许是他对家庭责任毫无怨言的承担。他留给每个人不同的——记忆。这记忆里,凝聚着他的性格,他的情感,他对他的一生所倾注的感情。

生活中我们接触不同的人,我们将情感表露在行动上,在他们心中划过或深或浅的痕迹。这些痕迹从此是我们人格的载体,是我们曾经活着的证明。

其实,要说什么也带不走,也是不对的。只是这带走的,也不是物质或财富。 爷爷走时带走了他一生的记忆。他寄人篱下为人作俑的童年,他在兵荒马乱炮火连天中度过的青年,他在自然灾害与疯狂批斗中度过的中年,他在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与儿女和子孙的关心中度过的晚年。他带走了他的痛苦、斗争、挣扎,以及关怀、热爱、欣喜?? 他带走了他的生活。那是真实的,他曾倾注了自己所有情感的生活。那些记忆经历了历史的风雨沧桑,回味起如当初一样新鲜明朗,而且越酿越醇。

一生经历的历史,在人的心上划下深深浅浅的印迹,那印迹里淌出情感的汁液,在沟壑里积聚,在时间的长河中越酿越醇。

从出生到死亡,人生如流星般绚烂,不同的是,这颗流星在他人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如在夜空中划过痕迹;他自己也被划出千沟万壑,带着包含着情感的记忆,在光与影中真实地存在。

【思路点拨】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7f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