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通识课‘心理行为与文化’课堂重点笔记

更新时间:2023-12-17 21: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理、行为与文化 绪论

#课程学习目的:

了解异文化 了解一种把握人的方法 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深层背景 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特点: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比较文化的视野 #提出应当“自知之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和而不同”的学者是费孝通 #印度教徒的宗教圣地是瓦拉纳西的恒河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提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的人是卢梭 #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德国 马克斯韦伯

#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个性是我们与异文化交流的准则之一

心理文化学:源流、原则与方法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文化与人格学派 受精神分析学派影响较大。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结合。认为青年的反抗性是一种文化现象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文化与人格学派 代表人物是博厄斯 2哥伦比亚讲座派

3国民性研究 二战前后《菊花与刀》(初始目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 二战前后国民性研究的三个倾向:人类学倾向 社会学倾向 统计学倾向)菊花与刀的作者 鲁思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类学家

4心理人类学 1961 《心理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儿童社会化 知觉和认知 文化与人格 心理健康

5心理文化学 心理文化学之父 许火良光

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

#心理文化学属于人类学(三个分支:民族志 社会人类学 形体人类学)的分支(人类-社会人类-心理学派-心里人类)

#心理文化学两个视角 心理视角 文化视角

#文化视角中: 世界上各种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而不是生物意义上的差异。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只是荥阳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

文化与文明

# 文明造物分类:物质造物 社会造物 观念造物

#物质造物:建筑物 家具 机械 运动城 运河 道路 港口(经过人施工加影响的有机自然物)被饲养的猪 栽培的植物

#社会造物:家庭 婚姻 社团 国家 习俗 道德 #观念造物:语言 宗教 仪式 经典文献 艺术等 #公文俊平的文化与文明的定义: 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

认为文化是一种制造、传达、保存和处理信息的系统

#文明是在文化设计原理作用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有意识地生产出来的、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社会生活类型的复合体。 #文化文明的区分

文化是无意识的学习和适应的,文明是由意识创造出来的(造物属于文明)

心理文化研究的原则

#“一定的文化系统是人们适应不同环境的产物”一句体现了心理文化研究的相对性原则 #心理文化研究的原则:普遍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相对性原则

心理文化研究方法和心里视角

#比较方法对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比较方法的重要性是由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社会科学无法作定量的描述) 比较方法广泛的存在于 我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中 #文化的社会造物:制度 法律 伦理 #人类心理:人类行李袋有较强的主观性

#人类心理受文化影响较大 目前尚无有效手段来完全呈现人类心理活动 #影响人心的客观因素:人的内酚酞分泌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中,比较法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心理至少有两种性质不同的机制:自然机制 文化机制

需要、情感与文化

需要的概念

# 威廉·托马斯提出的人类的四种需要包括:对反应的需要 对新鲜经验的需要 对安全感的需要 对承认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中,关于“需要”,人类具有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许烺光将人类需要分为对安全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地位的需要 #需要和欲望的区别

1需要是人的身体产生的一种缺乏状态,欲望是人的身体和外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状态。 2需要时一般,抽象的,欲望则指向具体物。 3需要时隐性的,欲望是显性的。

4需要时容易满足的,也是应当满足的,欲望没有止境。

情感性需要与安全需要

# 在人类的安全需要中,处于最低层级的是生物性安全 #人类饲养宠物这一行为,满足的是情感性需要。

#属于人的情感性需要的是表达悲欢的需要 倾诉的需要 爱与被爱的需要 尊严的需要 完善生命的需要(提升生命质量:美感、和谐感、宁静感、满足感、“自我实现”某些宗教体验等)

#有序的生活、相对稳定的生活和收入都属于社会性安全层面的满足

#情感类需要时人类的最高层次的需要,生物性需要时人类所需要的最低层次的需要 #人类情感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完善生命的需要。

交往需要和地位需要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即社会关系。 # 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交往,指的是社会性交往 #社会交往中,最低层次的交往是生物性交往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五种情感性关系是夫妻、父子、兄弟、君臣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第三类人的需要:地位 ( 分:生物性地位 社会性地位 情感性地位) 生物性地位-由性别、出生、血缘关系等决定地位 社会性地位-表现为社会威望、荣誉、财产。权力和权威。 情感性地位-来自亲密的家庭、同事或朋友中的评价

#地位是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地位是依照一个社会的文化规范有高有低。

人的需要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人的需要

文化乃为限制人的各种需要而设。

有限制而文明立,无限制而文明废

#化限制(满足)人的需要所需三系统包括输入输出系统 反馈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 ------------------------------------------ 文化对人的需要的影响

#在调节人的行为方面,儒家倾向于强调(道德)的作用 #在印度教社会中僧侣的地位最高 #罪恶的根源来源于人内心的需要

#有的社会制约人的欲望的规范极为严格,禁欲主义、有的就较为宽松,纵欲主义 #对安全、交往、地位认识不同

PSH原理与基本人际状态

PSH模型的概念

#心理-社会均衡(PSH)

其模型把人理解为一个场,0-7分区,0外部世界,1原理的社会与文化,2作用的社会与文化,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4可表意识,5限表意识(害怕表达,逃避,羞于表达,想表达,但难用语言表达),6前意识(能意识到,但不清醒),7潜意识(最内一层,人最深的意识)

6.7层为意识(场)的最内两层,4,5层为意识层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潜意识不是他提出的 #描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互动的场的模型是心理社会均衡模型。 # 社会科学中从整体来把握人的模型是心理社会均衡模型。

#认识一个整体,是一个“心物交互多为动态平衡整体”。研究人需要的满足和行为,必须从整体的动态平衡的角度进行,而目前主流社会科学则基于“科学的需要,趋于将人类割裂开来,静态的把握。(原因:整体认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必须分割。人心 情感不易科学把握,忽视。人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系统,是一个”场?,而“场”远没有确定性实体-个人-容易科学把握。 #意念、感觉、情感在心理社会均衡模型中不属于于前意识层,属于可表意识层

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连结点

#人的意识分为限表意识(和隐私有关)和可表意识,是对人的意识认识的深化和细化。 #区分限表意识和可表意识的意义:

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提供了分析空间,意识的可表或限表,不仅有个体的差异,还受文化规定的影响。

为分析情感控制的文化机制提供了空间。

#第三层 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 “生命包” ,存在着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人:亲密之人-可放下武装、彼此推心置腹、互相支持同情。帮助的同伴 物:心爱之物--心爱的收藏品、宠物

文化规范:执着之念--宗教信仰(回教徒禁止吃猪肉)、贞操观念。 #第二层:作用的社会与文化 人:公车司机,售货员 物:烟灰缸擅自器皿看门狗

文化规范:礼貌习俗问候方式交通规则考试纪律

作用的社会和文化与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最大区别是情感的投注。

PSH模型与PSH原理

#第一层:远离的社会与文化(无情感投注无用处

#第零层:外部世界的特点:一般了解很少,无知或存在诸多错误。 #PSH原理

人的存在是一个由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互影响的“场”。 每个人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层,叫生命包。人与其关系大体处于一种动态均衡中,不均衡会带来某种心理紧张并力图恢复平衡。 # 对PSH模型中的远离的社会与文化层表述

是紧贴着外部世界的一层 这一层的人和物与实际生活没有功能上的联系 是PSH模型的第一层

#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层关系产生不均衡时,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感 #我们对PSH模型中的外部世界层的理解,通常比较无知,会存在诸多错误

超意识、生命包、个人

对PSH理论的补充一

# 修订后的PSH模型增加了超意识

#在修订后的PSH模型中,就成为一个由内而外,共分九层的人的“生存谱”。“意识谱”指的是第四层以内的诸层,生活谱是指三层及其以外诸层,二者合起来可称人的“生存谱”。 # 弗洛伊德认为,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的根本动力是性趋力 补充二

#分析不同文化中生命包类型及其均衡模式,是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变化的关键 #宇宙有137亿年的历史 #4-8层为人的内部意识

#外部世界是构成社会文化的产物

#基本人际状态:是“人的系统”,是对人与人相互认知和交流系统的统称。是用来比较的操作单位。(人跟生命包的互动模式。这个概念比个体人要大,比集团小。不是个体不是家庭不是集团) 补充三

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

中国型 伦人 间人 日本型 缘人 强调人的相互性为特点) 印度型 阶序人 基本人际状态(人的系统)

个人 现代美欧型 强调人的个体性为特点 ) 古希腊型 古以色列型

间人、亚类型、人的维度、评价

#第一种基本人际状态可称为“个人”。

#第二种基本人际状态没有名字,不同与西方个体,所以 滨口慧俊提出“间人”概念是与“个人”相对应的另一种基本人际状态

#对自己情绪感受的认识、调节和自我评价,指的是以下哪种基本人际状态维度 自我认知 #人的存在是多维的,基本人际状态可分为四个维度:集团、交换、情感控制、自我认知 #PSH理论与基本人际状态:新范式的意义:

有许良光提出并经过笔者完善的“心理社会均衡”和“基本人际状态”,是心理文化学的两个核心概念,也是新的研究范式。基于这两个概念工具,产生了若干新的概念工具。

基本人际状态与伦人的概念

#“心理社会均衡”(PSH)和“基本人际状态”,是心理文化学的两个核心概念,也是新的研究范式。

#存在的社会文化属性的最小单位是基本人际状态 #中国人的PSH模式:伦人 (是间人的一种亚类型) 1伦的基本含义:同类或同辈;条理、秩序

2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朋友、父子、兄弟、夫妇五中人伦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三伦为父子、兄弟、夫妇。

3人伦关系:指以几组亲属关系为核心的向外辐射的一种人际关系。 概括论人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我们成为伦人主义。

#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被称为“天伦”的关系包括父子、兄弟、夫妻 # 基本人际状态有个体的差异,也有文化的差异 心理文化学又是国民性研究的生升级版。

伦人的PSH模式

#伦人的PSH均衡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静态稳定 中国人的第三层:亲属关系。

第二层或第一层:将情感关系的层面提升并扩大,并缩小角色运作的空间 第0层: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第五层:补课表意识(隐私)

第六层:(潜意识)和第七层(前意识):没有动员。 #对于“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 “伦”表示同辈、同类,调理和秩序 伦人的PSH均衡模式获得均衡较容易 #对伦人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中 孝是伦人亲属关系的主旨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相互性而定的 推崇仁义礼信

#差序格局”理论的提出者是费孝通 #中国五大宠物城市:被上广重庆武汉

伦人的维度、美国人的PSH模式

# 伦人的四个维度:

集团维度:亲属体系--父子关系主轴 主要刺激集团--宗族 交换维度:“信用借贷型”交换 情感维度:抑制型控制机制 自我认知维度:相互依赖性自我

#在“伦人”社会中,(父子)关系的属性决定了亲属关系的特点 -------------------------------------------- #美国人的PSH模式:极致个人

名称:?极致个人?是?个人?基本人际状态 (西方社会)的一种精致形式。

生命包特点:个体有一个不确定、不稳定的第3层,亲属成员只是PSH第三层短暂的成员。 均衡模式:多样、动态的均衡。 #西方人(美国人)的PSH均衡模式:

传教士型:第0层特别大(历史上优秀的传教士都是西方的 超爱国者型:第1层第2层特别大(国家政府) 组织人型:第2层大(运作的社会化层,工作狂)

遁世者型:第7层特别大(第三层的特点,父母兄弟等都是暂时的成员,不断第指向PSH内侧(第6、7层),表现为:信封排他性的宗教 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 有时候可能还会借助于药物产生的幻觉

美国人的维度、健康生命包

#哈佛大学“ 幸福课理念的不足:“积极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路子,没有摆脱人的内部(即PSH第四层以内)的某种“心性”,而不是某种基于社会文化脉络(即PSH第4,3,2层)的状态

# 哈弗哦大学“幸福课的建议: 保持良好睡眠 勇敢 从内心释放热情

#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者是亚柏林罕马斯洛

#在“极致个人”的基本人际状态四个维度 集团维度:亲属体系-夫妻关系主轴 主要次级集团-结社 交换模式,是以交易型交换为主的 情感维度:压抑型控制机制 自我认知:独立型自我

#个人主义价值观:独立、自由、平等、公平、竞争、民主等。

@构建健康生命包遵循的原理:认识一个场 动态均衡 融合不同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 #“健康生命包”是指一种高质量的心理社会均衡状态,这是生命需求层次的最高点。 #生命包必须有的三个东西:亲密之人 心爱之物 执着之念

集团:亲属体系

集团、亲属集团与家庭的概念

#基本人际状态(极致个人)的四个维度

集团维度、交换维度、情感控制维度、自我认知维度

其中,集团维度和交换维度属于人存在的社会文化方面,叫心理社会均衡 后两个维度属于人存在的心理层面

#人一生的全部活动都是在各种集团中进行的 #集团按其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初级集团和次级集团 #亲属集团属于初级集团的典型

亲属集团是由血缘、婚姻或两者共同联系起来的集团 #拟亲属关系属于亲属关系(抱养一个孩子) --------------------------------------------

#为了某种目的,人为缔结起来的集团被称为 次级集团

家庭的功能、基础、形态

# 家庭的功能包括:生育功能 生产功能 消费功能、性生活满足功能、休息娱乐功能(辅助功能)

#家庭存在的生物学基础是雄性和 磁性之间持续的关系 #家庭至少是需要由一组夫妻关系来组成 #只有一组夫妻关系的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 儿子女儿结婚了,叫复合家庭 #家庭规模的表述公式(你n2-n)/2 n代表家庭中的人数 #家庭居住形式

从夫居,从妻居,双方居,独立居

对家庭的解读与许氏假设

#亲属集团是由血缘、婚姻共同联系而建立起来的集团,由PSH模型中第三层和第二层的人组成

#家庭对人类影响的特点:

1家庭对人类产生影响,主要是依靠直接接触,不是靠某种明确的规则 2全面、深入、达到情感层次

#人需要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生物性的,社会性的,情感性的。 #父子轴的属性:连续性、权威性、无性爱性。

#许氏假设 (人的亲属集团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个假设)

1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亲属体系中,必有一种居支配地位的“轴”,轴是指二人关系,hi人之间联结的最小单位

2居优势地位的?轴?必有居优势地位的属性 3主轴的属性决定了各单体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4由主轴发展出了亲属体系中其他轴的相对关系 5?主轴的属性还影响到亲属体系以外的关系 #家庭关系中的四种轴--夫妻轴

非连续性--自我完结的,不与他人结合的状态或态度 排他性--逐出他人或不愿与他人分享 性爱--受性的吸引

选择意志--可追求自己的意向 #父子轴

连续性 权威性 无性爱性

许氏假设的内容与评价

# 对于母子轴

非连续性(异性构成,自我完结)--与他人结合的状态或态度 依赖--依赖他人的状态或态度 包容性--一体化行为或态度 扩散性--向各个方面扩散的倾向

力比多性(是弗洛伊德提出)--扩散了的或潜在的性爱 #许氏假说的重点是家庭主轴及其属性分析

#心理文化学派认为,(亲属体系)是人类人生中最重要的集团 #根据许氏假设,

传统中国家庭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 北美、北欧白人家庭:夫妻关系为主轴

印度教徒家庭:母子关系为主轴,父子关系为亚轴 日本家庭:父子关系为主轴,母子关系为亚轴 #几种亲属体系的特点

主导 夫妻 父子 母子 规模 小 较大 较大 代际关系 下一代中心 老一代中心 性爱 受强调 受贬斥 潜在状态 凝聚力 较小 大 较小 内与外 较小 非常明显 被淡化 权威 小 大 被淡化

许氏假设验证之中国家庭模式

#中国家庭的特点

台湾学者杨懋春概括的中国传统家庭特点包括:复式家庭、南溪制度、重男轻女 父对子期望高、财产共有

北大学者 岳庆平在?中国的家庭与社会?中认为:父家长制 大家庭制度 祖先崇拜 多子主义 尊老敬宗 蓄妾制度 南溪制度 父子世袭 重男轻女 孝亲意识 #中国家庭推崇的形式是大家庭

#传统中国模式: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纵向的两代人的,代际关系)

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强化了亲子关系。父子关系的“连续性”、“包容性”。可以解释“父父?”子子“以及重男轻女、崇尚大家庭制度等特点

中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上)

# 传统的师徒关系是父子关系的延伸

#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关系的“权威性”与忠君 尊老 敬宗中国人格特点有关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中的多子主义,指的是要有尽可能多的男性后代 #孝行的推延---祖先崇拜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恋母仇父”的本能倾向。形成了恋母情结(即“奥狄普斯情结)

中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下)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在传统家庭中,夫妻关系常常要让位于父子关系。 #大的家庭受到性爱关系的忽视, #夫妻之间示爱被认为不妥

#父子轴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传统中国亲属集团的凝聚性和向心力。

许氏假设验证之美国家庭模式

# 四合院这种住宅方式,强调家庭内部的凝聚和向心,强调家庭内部与外部的分割 #乡村人际关系中分为两类

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非亲属关系还有拟亲属关系和其他关系) #夫妻关系具有非连续性与排他性 #在美国家庭中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

夫妻关系的性爱属性受到较大强调 美国家庭是父系制家庭

#父子轴的“;连续性”、“包容性”与传统中国亲属集团的凝聚性和向心力。

#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是文化上的理想,在实际生活中也占主导地位。大家庭(或称复合家庭)既不是文化上的理想,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流行。

美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上)

#在美国社会中,爱情是一种不稳定的情感,以浪漫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不稳定的,家庭中夫妻之间不断示爱是维持婚姻关系的重要条件,

#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会导致代沟、奥狄浦斯情结 强调独立意志 #中国人的代际之间是以孝为联系的

#《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分别表现的是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占优势地位的故事

美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下)

#美国人的家庭:夫妻关系占优势地位

夫妻关系的排他性、非连续性与美国人家庭的短暂性和离心性

相对于父子关系为主轴的中国家庭而言,父子关系的连续性和包容性,是中国人的亲属集团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性 #中国人的亲属关系:网状 美国人的亲属关系:放射状

集团:次级集团

次级集团的概念与连带原理

#次级集团: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目的而认为缔造起来的集团 # 造成不同社会的次级群体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文化 #集团这种社会造物的构成元素是人 #家庭是初始集团的典型代表

#属于次级集团的有:政党 工会 军队

#初级集团与次级集团差异 初级 次级

无明确目标 目标和明确的职能 规范章程一般不明确 明确的规范章程 家长 推选的领导体系 学院或婚缘 某种后天的资格 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的差异 原发 投射 直接 间接 全面 部分 深入 较不深入

#器物造物构成单位是元素,是物,社会造物构成元素是人

次级集团的缔结原理与发展

#主要次级集团:许氏的假设

在多种次级集团中,比有一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他对个人生活十分重要, 这种主要次级集团的性质、构造特点以及地接这种集团的性质、 #主要次级集团的条件

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即社会上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参加这种集团 必须在历史上有较长的连续性 构成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这种集团地接的原则能够结实社会上其他集团的缔结以及人际关系的特点 能够与社会亲属关系的特点相联系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次级集团是宗族,缔结原理是亲属原理

美国的是社团(自由结社),地界远离是契约原理 印度教社会 种姓 阶序原理 日本 家元 “缘-约”原理

中国宗族的概念与特点

#宗族((同宗,指有共同的祖先的人;族,生活在一起,在生活中有互动的一群人成为族) #同族者必定同宗,同宗者未必同族 #中国宗族的特点

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族规) 有关于成员的详细记录(族谱)

有共同的祭祖仪式和祭祀场所(墓地祠堂)、共同财产(族田、义庄) 领导职能和领导资格 拥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性 #联宗:

两家联宗后由互帮互助的义务 需要举行仪式

联宗后能提升集团在社区中的地位 #正规族谱记载的内容包括 宗族的出席和迁移 祖产和族规 成员名字、辈分

#宗族集体为个人提供的保障包括 宗教方面的保障 经济方面的保障

社会性保障

中国宗族的连带感与变迁

# 中国的宗族集团发生变化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 #中国宗族的变化包括:

A、1949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

B、农业合作化组织冲淡了宗族组织的作用 C、阶级意识削弱了宗族的连带感

#中国宗族作为一种有形的社会制度形式,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并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

大门大户是一种较大的宗族力量的表现 农村选举过程中,宗族连带非常明显

#连带感是宗族中个人向上奋斗的重要心理动力 连带感是一种对荣誉和责任的分担 宗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离开宗族集团的人,都有一种回归宗族集团的倾向 宗族的连带感反映在荣誉共享,责罚共担上

宗族在现代社会状态及影响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特点包括 A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分圈子交往 B、强调亲情 --拟亲属化倾向性 C关系”与“人情”相互依赖 D交往上的零距离化倾向 E强调直接接触而非条文化规则

#A亲属连带原理的差序性决定了“分圈子”

B、“亲人圈”中人与人无需相互依赖

C、伦人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散分成若干圈子 D、“亲人圈”中人的亲密程度由里向外逐渐递减

#亲属原则的特点

A、自动性 B、血缘或拟血缘性 C、差序性

#A主要次级集团的缔结原理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B、中国历史上非亲属自然性团体缺乏活力 C、“桃园结义”体现的是拟亲属集团 #政党是一种契约性的次级集团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社会交往具有零距离化倾向,这种交往关系的极致表现是不分彼此 #关于关系

关系可以推动人际关系 、关系可以建立和维护有利网络 、关系可以相互得利 #大信不约”体现了中国社会中的交往模式不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

#交往上的零距离化倾向,相互信赖,理想的关系是\不分你我\是一种不相互信赖就不能合作的模式

中国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利弊

# 中国人在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和帮助时,都要考虑还报 #衔环结草体现了“报恩”思想

#中国人身上有沉重的人情负担 、中国人有强烈的义务感 、人情负担过重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一张关系网

#中国人人际交往的弊端在于过于重视人情,导致回报人情的负担很重

美国次级集团的缔结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作者是托克维尔 #美国社会“自由结社”的特点 自愿性(自发的、非自发或半自发的

#美国缔结集团应符合以下条件:

集团资格不是自动的,必须具有高度的选择意志

集团的规范不能影响个人的独立,人与人的关系不是相互依赖模式。 具有以上特点的集团是一种以显得原则地接的结社,而新的原则就是契约原则 #美国人最主要的次级集团是以契约连带相联系的各类社团 #社团又称“自由结社”,还有一个含义更广的词指社团,即俱乐部

这里的社团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认为地接起来的非亲属,非地域的自愿性团体。 #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观点 美国人的结社是自然形成的 美国人的结社是五花八门的 美国人每天都生活在各种社团当中

美国社团的作用在于社会动员以及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目标 美国人运用结社的能力彻底而熟练

与英国不同的是美国人把结社看做是采取行动的唯一手段 #没过参加社团自由自觉自愿

美国社团的特点

#契约原理缔结集团

#自由结社的特点:竞争性 自愿性(不影响你的自由自愿) 排他性(源于对“成功”和”平等“的追求

#美国的马丁路德金日是每年的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 #美国社会中的大多数俱乐部都具有排他性特征 #西方社会的共济会,其前身是自由石匠盟会

美国社团的契约原理

# 种姓的缔结原则是阶序原则

#大量的自由结社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亲密联系的表现

#从心理文化方面来看,美国社会社团的发达与美国人亲属体系的构造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PSH模式相关。

#契约原理在美国得到了最为精致的发展 #各种自由结社的缔结原则是“契约原则”。

契约原则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连带方式,其特点是职能性或实用性、可计算性和高度的选择意志。

契约原理的影响

# 在契约原理影响下人际关系容易出现的几种倾向 人际有关系手段化

人际关系强调契约(规划)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的平等性

#关于契约(规则)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的缔结,自愿性和选择性程度较高 人际关系具有间接性、可测量性等特点

这种关系较简洁,容易把握,是一种“不相互信赖也能合作”的模式 #美国人追求和维护权利平等的理念已经融入公民自觉意识 如果毫无理由地给一个美国人特殊待遇,他会觉得不自在 美国人以平等为荣

#在契约原理影响下,人际关系的交往是一种去感情化的交往模式

交换:人与人的关系模式

交换的概念与五个命题

#广义的交换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与信息的流动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 狭义:物,在人与人之间除掠夺外的流动过程

#法 克洛德。列维。希特劳斯说:社会关系是各种交换的集合社会可还原为各种交换 #交换的定义:从心理学层面:交换是心理、社会均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构成基本人际状态的一个维度。

#霍曼斯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霍曼斯五个命题

成功命题(类似训练狗吃食物但要他做动作,做得好给吃的多,他便做那个吃食最多的动作)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越有价值越去做

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充分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价值越小

攻击与赞同·命题(奖赏达到期望甚至超出,高兴,未达到,愤怒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霍曼斯命题缺陷 预设每个人都是自利的 忽视社会和文化变量 派出了情感因素 #通婚也是一种交换形式

人类交换行为的发展

#心理文化学对人类交换的看法,与莫斯关于“前现代”的交换理论以及最新的“后现代”交换理论相一致。它将交换看做是人交往的一种方式 #锚定理论较好地描述了价格形成的机理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以人为本的新经济,特别是其中的个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价时间,直接动摇着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基础

#相对交换价值,意义价值代表着人性的更高的感性的一面,这种新的交换原则的特点,是以意义价值相等为等价原则。意义价值相等时,交换价值可以不等。 #等意义交换在后现代经济中理解为交往。作为交往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 ##交往和交换的区别:

交往是主体的交流,交换是客体的交流

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表现为货物等价而情感不等价

作为交往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交往主体在交换中投注了情感,表现为情感等价,货物可能不等价

交往对象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等意义交换

#后现代时期的交换理论: 作为交往的交换 #等意义交换:交换中的价值转换 交易型交换

雇佣型交换(受雇者也通常不是单纯的提供劳动,他对雇主还要求有忠诚、服务、服从等) 单惠型交换

信用借贷型交换(交换行为一般不重复出现 、交换行为是附带感情的 、交换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因为交换过程的完结而完结) 好意优先型交换

#马克思的学说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上

#物物交换:

?甲与乙在交换的当初都希望从交换中的到好处,这种交换形式就是一种功能性 交换者的地位平等,交换的价值相等,交换过程一般是同时完成的 相同的行为可以同步发生在不同对象之间,而交换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是随着交换过程的完结而完结

价值转换及其与情感的联系

#价值转换:

交换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转换 眼前的价值与未来的价值的转换 现实价值与非现实价值之间的转换

#交换与情感:PSH原理与作为基本人际关系状态一个维度的交换

交换内容意义的大小是根据人们的价值观确定,而价值观又与我们的情感投注想联系。一个人对什么人,对什么物和什么文化规范投注情感,视什么为有价值而将其放入PSH的第三层(即所谓锚定),不仅因人而异,也因文化而异

#交换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付出与回报存在时间差 #交换内容意义的大小是根据人们的价值观确定的 #交易交换是平时交换中的极端形式 ?

基本人际状态与交换模式的关联

#中国社会占优势地位的交换是一种经过延时而最终平衡的模式,可用符号“三”表示。成为信用借贷型交换。并将其与“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相联系。

美国人的是趋于同时、交换价值相等的模式,用=表示、我们称这种模式为“交易型”交换。 与“极致个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想联系。

印度教徒的交换不平衡的,≠表示,成为“单惠型”交换,将其与“阶序人”相联系。 日本交换模式不等价,≤≥。成为好意优先型叫魂,并将其与“缘人”相联系。 #人情网络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72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