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生态环境预警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简介

更新时间:2024-01-18 09: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崇明岛生态环境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建设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的通知》(沪府[2010]15号)(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在崇明生态岛建设过程中,要把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崇明生态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举全市之力,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形成可落实、可评价、可持续的支撑保障体系。建立崇明岛生态环境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加强生态岛建设绩效管理正是其中重要的保障内容。

为了满足《纲要》中生态环境类相关指标的跟踪评估要求,并考虑到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及长远发展需要,更好地跟踪、监测和评估生态岛建设对崇明生态环境带来的变化及影响。2010年4月,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会同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水务局以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以崇明岛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监测能力为基础,依据目前已经颁布的环境监测规范及国内外相关环境质量标准等要求,共同编制了《崇明岛生态环境预警监测及评估体系建设方案》,要求建立生态岛建设跟踪评估机制,开展系统全面的评价,定期向社会发布,接受群众监督。按照“一年一小评,三年一大评”的原则,对土地利用格局、水文水质、环境空气、声环境等指标一年一评价,对土壤环境、地下水、生态系统等指标三年一评价。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十个方面: 一、水环境质量监测

1、围绕“一环二湖十竖”的水系格局,设置26个地表水监测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其中市级河道8个,区县级河道10个,村镇级

河道3个,明珠湖2个,北湖3个;监测重点项目11项、一般项目13项,区域特征因子氯化物、悬浮物2项,明珠湖、北湖加测透明度和叶绿素a。

围绕饮用水源地安全,对涉及本岛的30个水厂设置29个监测点位每月监测一次,监测重点项目11项、一般项目13项,饮用水源补充因子5项,全年加测一次80项饮用水源特征因子。

2、为了及时跟踪水环境质量的变化,提升水环境质量监测手段,在明珠湖和北湖各增加1个在线自动浮标站;监测项目包含水温、pH、溶解氧、叶绿素a、氨氮、硝酸盐氮、电导率、盐度和浊度等,在崇明西部(崇西水闸附近)、城桥水厂(老滧河取水口)各设置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包含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盐度、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氨氮等;待东风西沙水库建成后再增加1个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点,以监控水源水质,保障水源安全。

3、根据上海市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及崇明岛水文网站建设规划,在现有5个水文监测站的基础上,改建堡镇、南门2个水文监测站,新建牛棚港、北沿、东滩、东风西沙、城桥、跃进水闸、北八滧7个水文监测站

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以自动监测为主,全面、客观反映崇明全岛环境空气质量水平和变化规律,重点关注区域生态农业基地、东滩湿地等主要敏感区,进一步考虑“沪崇苏”大通道等重大建设项目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同时在特定区域内开展“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监测。

1、固定站

在崇南、崇东、崇西、崇北分区以及东滩湿地各设置1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共5个大气环境监测点。

崇南分区:主要用以反映崇明岛城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在现有SO2、NO-NO2-NOX、CO、O3等常规因子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关注PM10、PM2.5等尘污染问题,同时新增VOCs、能见度、太阳总辐射和紫外辐射等因子的监测,并需要配置离子在线色谱仪对细颗粒物或气溶胶中离子组分进行实时在线监测。

崇东分区:主要用以反映崇明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情况。监测项目主要包括SO2、NO-NO2-NOX、PM10、CO、O3等,并监测气象常规指标,同时进行温室气体、PM2.5、降尘、降水等因子监测。

崇西分区:新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监测点选址于绿华镇华西村,监测项目以SO2、NO-NO2-NOX、PM10、CO、O3等常规项目为主,并配气象五参数。

崇北分区:新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监测点选址于森林公园,监测项目以SO2、NO-NO2-NOX、PM10、CO、O3等常规项目为主,并配气象五参数。

东滩湿地:利用气象局已有东滩大气综合观测站。监测项目包括反应性气体、气溶胶、辐射因子、温室气体和气象常规等。

2、交通站

根据沪崇苏大通道呈现南北走向的分布特点,在沪崇苏大通道南侧陈家镇隧桥出口采用悬挂式监测箱技术设置1个交通站监测点位,监测因子以NO-NO2-NOX、CO和苯系物等为主。

3、根据崇明生态岛指标体系中“风景旅游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指标要求,在森林公园、明珠湖公园2个风景旅游区每季度开展风景旅游区负氧离子的常规监测。

三、温室气体(碳通量)监测

1、重点排放源监测。近期(至2012年)——以重点排放源的在线/离线监测和典型吸收汇的实验分析为主,对重点排放源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2、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监测。针对崇明典型自然碳汇类型,在崇明东滩、西沙等地分别建设2个碳通量观测塔,监测指标为CO2、CH4、N2O。

四、声环境质量监测

崇明岛的环境噪声质量监测,将“区域、道路、机场、隧道”作为监测核心,以崇明岛“一城七镇”区域环境噪声、主要交通干道噪声监测为声环境质量监测的重点。此外,选择代表性中心村反映农村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并对机场噪声、隧道噪声等敏感源进行监测。

1、手工监测

声环境质量监测设置区域环境噪声12个监测点位,功能区噪声共3个监测点,交通噪声监测主要考虑陈海公路、北沿公路等交通干线以及沪崇苏越江大通道,共设置10个监测点位。监测频次为每季一次。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参数:每小时及昼间、夜间的等效声级Leq、Ld、Ln和最大声级Lmax。

功能区噪声监测参数:每小时及昼间、夜间的等效声级Leq、Ld、Ln和最大声级Lmax。

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参数:等效声级Leq、L10、L50、L90和最

大声级Lmax,同时记录车流量。

2、交通自动站建设

考虑到“沪崇苏”大通道可能对区域声环境质量带来的重要影响,拟采用噪声自动仪器监测该交通干道的道路交通噪声状况。

鉴于道路交通噪声的点位选择原则和监测目的与大气交通站点有一定的相似性,将道路交通噪声点位与大气交通站点整合建造。同时安装噪声显示屏,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反映噪声状况。

五、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在崇南、崇东、崇中、崇北、崇西五大功能分区各设置3个监测点位,并在堡镇港(固废处理区)、东滩湿地、北滩和西沙湿地等特殊用地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共19个监测点。

监测项目除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之外,还增加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PAHs)以及肥力(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

监测频次为3年一次。

六、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

崇明岛地下水监测点位与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相结合,共布设17个监测点。监测项目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常量组分、毒理学指标其它元素等,监测频次为每年4次;第二类监测项目为有机指标,监测频率为每年2次。

七、生物多样性调查

崇明岛河网水系密集、野生生物资源及滩涂资源丰富,因此崇明生物监测主要以崇明岛区域主要水体、潮间带的水生生物监测和调

查、野生动植物调查和鱼类调查为重点。

1、野生动植物调查

调查对象:栖息在崇明岛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达到或超过全球种群数量1%的水禽物种;列入上海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中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并在崇明岛栖息的野生动物;有重要经济、科研和生态价值的野生动植物。

调查内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数量及其栖息环境;影响野生动植物生存主要因素;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及科研情况;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培植)及经营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

调查点位:重点考虑农田生境、林地(绿地)生境和湿地生境。对东平森林公园、北湖、东滩湿地、前卫村、军用机场等区域开展重点调查。同时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高精度GPS定位,确定长期跟踪观测点。

根据野生动植物调查需要及现有监测能力,野生动植物调查以3年为周期。

2、水生生态监测

水生生态监测主要以生物群落监测为主。

湖泊生态系统监测主要以明珠湖、北湖为重点,其中明珠湖设置2个监测点、北湖设置3个监测点;

河流水生生态调查以一环(南横引河、北横引河)为重点,同时选择代表性竖河开展相关监测,共设5个监测点。

湖泊、河流生态监测项目为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3个监测指标。生物群落学指标: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

湿地生态监测主要以崇明岛东滩、北滩及东风西沙为重点。其中崇明岛东滩设置2个监测断面,北滩设置3个监测断面,东风西沙设置1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布设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9个监测点位,共计设置6个监测断面54个监测点位。

湿地生态监测项目为生物群落学指标:底栖大型无脊椎生物、湿地植被。

崇明岛水生生态监测在枯水期、丰水期各进行1次监测,全年共进行2次监测,生物监测每3年开展一次。

3、鱼类资源调查

在明珠湖、北湖、南横引河、北横引河及八滧港、堡镇港和庙镇港各设5个采样点。

采用单拖网、地龙网和丝网等定量采样方法以及社会走访、市场渔获物调查(包括渔政和水闸渔获物调查)等定性采集手段分析崇明岛内陆河流和湖泊鱼类资源的捕捞强度。主要分析每个网具内的渔获物组成,包括种类、体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胃含物组成等指标。考虑到崇明岛内陆河流和湖泊鱼类资源需要及现有监测能力,鱼类资源调查和监测频率为3年一次。

八、土地利用与生态遥感评价

基于遥感和GIS 技术调查和评价崇明岛土地利用现状,为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等提供研究基础。

1、土地利用特征

以最新的卫星遥感影像(精度≥30米)解译结果为基础,基于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崇明岛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分布面积、分布区域等)。重点关注城镇建设用地、滩涂、水体等敏感类型的分布情况。

2、土地利用变化

基于多年卫星影像遥感解译结果,通过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遥感解译、数据计算和统一分析,探讨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变化以识别崇明岛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采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分析滩涂、城镇建设用地、农田等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率;并进一步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以反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特征。

3、区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针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目标,依照相关技术要求与标准,以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遥感解译、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结合野外核查以及相关环境质量数据的查询和收集,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给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和评价等级,描述区域内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指数和人类生存适宜性状况。

九、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根据崇明岛生态环境预警监测方案,结合崇明生态岛生态环境类指标体系要求,对崇明生态岛生态环境质量开展综合评估,基本实现一年一小评,三年一大评的目标。其中土地利用格局、水文水质、环境空气、声环境等指标一年一评价,对土壤环境、地下水、生态系统等指标三年一评价。针对《纲要》中的22个生态环境类指标中需要监测的7个指标,提出以下评估方法,其余生态环境类指标均采用统计数据或调查数据进行评估。

十、生态环境预警监控信息平台建设 1、生态环境预警监控信息平台

以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

数据为基础,将预警监测体系、管理平台系统等技术有机结合,构建基于Web-GIS技术的崇明岛生态环境预警监控信息平台,涵盖水、气、声、土壤、地下水、生物/生态等各类环境要素的在线监测数据和人工监测数据,将崇明岛区域内各生态环境要素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和统一管理,形成满足生态环境预警需求的可视化、可共享的公共信息平台,集综合信息管理与共享、预警决策、应急响应和信息发布等为一体,为区域的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该预警监控信息平台应兼具数据储存、分析、评价、预警以及监控等功能,实现监测数据图形化,评价结果可视化,预警监控实时化,为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和预警监控手段。

同时应建立市环保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绿化市容局、市气象局等各委办局之间的数据标准化规范、数据交换规则和共享机制,实现基础数据的统一上报和数据共享。

2、构建崇明岛生态环境预警会商机制

由崇明县政府和市环保局牵头,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绿化市容局、市农委、市气象局等相关单位人员组成专家会商小组,定期讨论崇明岛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结果,以及生态环境预警监控信息平台反馈的综合信息,对人工监测或自动监测数据的异常变化作出综合预警,并共同研判引起环境要素变化的可能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从而指导崇明县政府的下一步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6t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