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3-12-22 19: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选

1.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欢迎下载

精选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 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 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 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10. 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劳动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11. 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段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2.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重视早起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目前,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13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年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 (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13.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欢迎下载

精选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14.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5.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6.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7.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18.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9. 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20. 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21.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环境是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条件,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欢迎下载

精选

22.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切勿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教育要遵循长善救失原则;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23. 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4.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25. 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哪些内容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和统帅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基础作用;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起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26. 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7.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8.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

欢迎下载

精选

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9.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可以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30. 简述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31. 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联觉效应; (4)感觉后效。

32. 简述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3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2018年教师招聘笔试高频必备简答题

1. 简述新课改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2. 简述现代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欢迎下载

精选

3. 现代教学观

(1)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4. 教学的基本任务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 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6.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7.我国目前教学原则有

①直观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④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⑦量力性原则;⑧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8.简述直观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1) 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

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9.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1) 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

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

欢迎下载

精选

3. 现代教学观

(1)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4. 教学的基本任务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 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6.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7.我国目前教学原则有

①直观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④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⑦量力性原则;⑧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8.简述直观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1) 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

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9.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1) 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

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

欢迎下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6p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