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淀粉糊粘度性质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28 22: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豌豆淀粉糊粘度性质的研究 高群亚 黄立新 周俊侠 张力田 摘 要: 用Brabender粘度计测定了豌豆淀粉糊在不同浓度,pH及添加物条件下粘度曲线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其粘度性质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了解豌豆淀粉的特性及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正 文: 豌豆(Pisum Sativum),除供直接食用外,由于出粉率高,来源广,价格低廉[1],很多粉丝厂家都用它来替代绿豆制粉丝、粉皮及其他产品。淀粉的应用,淀粉糊的性质,尤其是糊的粘度性质至关重要。不同的用途要求淀粉糊具有不同的粘度性质。不同种淀粉的糊粘度性质存在差别。此外淀粉乳的浓度、pH和各种添加物料及机械搅拌都对其粘度性质有影响。充分了解豌豆淀粉糊的粘度性质及影响因素,对于深入认识豌豆淀粉的特点及开发其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豌豆淀粉:豌豆购自江西种子公司,实验室水磨法提取[2]。 0.1 mol/L HCl和0.1 mol/L NaOH溶液。蔗糖,氯化钠,明矾,硼砂,均为分析纯级。 1.2 仪器 Viscograph-E型Brabender粘度计 1.3 实验方法 用德国Viscograph-E型Brabender粘度计测定粘度曲线[3]。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倒入600 ml容量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淀粉乳总重量为460 g,充分搅拌,将搅匀后的淀粉乳样品倒入Brabender粘度计的测量容器中,从20 ℃开始升温,以3 ℃/min的速率加热到95 ℃,保温30 min,再以3 ℃/min的速率冷却到50 ℃,在此温度保温30min,Brabender粘度计自动绘出一条随时间和温度变化的连续粘度曲线。测量盒扭矩为6.86 N*m,转速75 r/min,曲线上的粘度单位为Bu。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浓度对糊粘度性质的影响

淀粉乳浓度对糊粘度影响很大。豌豆淀粉浓度与粘度之间的关系,表示于图1。

图1 不同浓度淀粉乳的粘度曲线

图2 不同pH环境淀粉乳的粘度曲线

从图1看出,随着淀粉乳浓度的增加,起糊温度降低,淀粉糊的热、冷稳定性很高,淀粉糊凝胶性增加。且淀粉糊在升温和95 ℃保温期间无峰值粘度出现。呈Brabender C型粘度曲线

[4]

2.2 pH对糊粘度性质的影响

应用领域不同,淀粉乳的pH环境常不相同,影响着粘度性质。配制质量浓度7%的淀粉乳,用0.1 ml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到不同pH值(3.0~11.0),用Brabender粘度计测定粘度曲线,比较pH对豌豆淀粉糊粘度性质的影响,结果见图2。

从图2看出,豌豆淀粉在pH 3.0,pH 11.0处有峰值粘度出现,表明粘度曲线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可见pH值对淀粉糊的粘度有巨大的影响。pH 3.0淀粉糊的热、冷粘度稳定性低,冷却形成的凝胶性很强。pH5.0,pH 7.0,pH 9.0,pH 11.0淀粉糊的冷、热稳定性较好,冷却形成的凝胶强。

2.3 蔗糖对淀粉糊粘度性质的影响

在食品制造过程中常加入糖品,使用在其中的淀粉会受其中糖品的影响。配制质量浓度为6%的淀粉乳,分别添加质量浓度为6%,12%,18%的蔗糖,用Brabender粘度计测定粘度曲线,比较不同蔗糖含量对淀粉糊粘度性质的影响,结果见图3。

图3 蔗糖对淀粉糊粘度性质的影响

图4 NaCl对淀粉糊粘度性质的影响

由图3可以看出,蔗糖的存在使粘度曲线向上移了一些,曲线的类型并未改变,热、冷粘度均有所增加,且随蔗糖添加量增加而增大,糊化温度略有增高,而冷、热粘度稳定性及凝胶性基本无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蔗糖分子中有多个羟基极易溶于水,糖溶于淀粉乳中相对地减少了膨胀糊化淀粉颗粒的水分,使淀粉有如在比较少的水中糊化,颗粒膨胀困难,故糊化温度和粘度都增高。随着蔗糖用量的增加,对淀粉颗粒膨胀和糊化的抑制作用增强,且糊粘度增大

[5]

2.4 盐对淀粉糊粘度性质的影响

在食品和其他工业应用的淀粉糊中常含有盐类化合物,有的是原来存在的,有的是添加的。盐对淀粉糊性质有影响

[6,7]

。了解盐对糊粘度性质影响方面的知识,对促进应用有重要意义。

加入盐的量用占淀粉乳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配制6%浓度的淀粉乳,分别添加1.0%和3.0%的NaCl,用Brabender粘度计测定粘度曲线,比较不同NaCl含量对糊粘度性质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表示,NaCl的存在使淀粉的糊化温度有所提高,热粘度、冷粘度也有所提高,提高量随NaCl用量的增加而上升、凝胶性基本无影响。食盐和蔗糖一样,会降低水分的活度,影响淀粉分子与水分子的作用,阻碍淀粉的糊化性能,食盐的量越大,淀粉越难糊化,淀粉糊凝沉更快。

2.5 明矾对淀粉糊粘度性质的影响

明矾,由于电离,能形成更多的水合物、缔合物,从而使胶体网状结构更致密,包容的分散相更多,胶凝速度更快,凝胶性更好。本研究配制质量浓度6%的淀粉乳,分别添加质量浓度为0.1%,0.3%,0.6%和1.0%的明矾,用Brabender粘度计测定粘度曲线,比较不同含量明矾对糊粘度性质的影响,结果见图5。

图5 明矾对淀粉糊粘度性质的影响

图6 硼砂对淀粉糊粘度性质的影响

图5表明,明矾对淀粉糊的影响极大,糊化温度稍有提高,热、冷糊粘度及其稳定性大为降低,凝胶性减弱。淀粉糊在升温和95 ℃保温期间出现明显的峰值粘度,改变了原来的C型粘度曲线,成为相当于A型淀粉粘度图样,即出现一个很高的粘度峰,但继续加热后粘度会明显降低。

2.6 硼砂对淀粉糊粘度性质的影响

配制质量浓度6%的淀粉乳,分别添加质量浓度为0.10%,0.30%和0.60%的硼砂,用Brabender粘度计测定粘度曲线,比较不同硼砂含量对糊粘度性质的影响,结果见图6。

图6中曲线表示,随硼砂含量增高,糊化温度降低,淀粉糊粘度显著上升,这是因为淀粉与硼砂(四硼酸钠)反应形成的键,虽然弱,也能产生并联作用导致淀粉分子之间的桥接或交联

[3]

。因此,明显地增加了平均分子量。当添加达一定量,冷却至50 ℃时会形成透明度很高,

粘度极大的“长糊”。少量硼砂的存在对淀粉糊粘度性质影响很大,出现显著的热粘度高峰,热粘度急骤上升后迅速降低,变原来C型Brabender粘度曲线为A型粘度曲线。在95 ℃保温过程降低少,冷却时粘度急骤上升,凝胶性极强,冷糊粘度大为增高,在50 ℃保温过程,冷粘度降低少,稳定性高,但粘度曲线出现波动现象,这种波动随硼砂量的增高而增大。硼砂对淀粉糊性质的影响,常使用于许多工业应用上。 3 结论

淀粉乳浓度对豌豆淀粉糊粘度性质影响很大,随浓度的增高,起糊温度降低,最高热粘度、冷粘度和热粘度增加,凝胶性增强,热和冷糊粘度稳定性都很高。淀粉糊在升温和95 ℃保温期间无峰值粘度出现,为Brabender C型粘度曲线。 pH值对淀粉糊的粘度性质影响很大,在低pH 3.0或高pH 11.0,糊的粘度曲线出现粘度峰值。pH 5.0,pH 7.0和pH 9.0时,糊的冷、热稳定性都很高。冷却形成的凝胶性都很强。 蔗糖的存在使粘度曲线向上移动,曲线类型并未改变,随蔗糖添加量增加,糊化温度略有提高,冷、热粘度均有所增加,但热粘度,冷粘度稳定性及凝胶性基本无影响。 盐对淀粉糊性质有影响,NaCl的存在使淀粉的糊化温度有所提高,热粘度、冷粘度也有所提高,提高的量随NaCl用量的增加而上升,凝胶性基本无影响;明矾对淀粉糊的粘度性质影响很大,糊化温度稍有提高,热粘度、冷粘度及其稳定性大为降低,凝胶性减弱,故升温和95 ℃保温期间出现明显的粘度峰值,改变了原有的C型粘度曲线图样,成为相当于A型淀粉粘度曲线图样;硼砂对淀粉糊的粘度影响极大,随硼砂含量的增高,糊化温度降低,淀粉糊粘度显著上升,出现显著的热粘度高峰,改变了原来的C型Brabender粘度曲线图样,凝胶性极强,冷糊粘度大为增高,稳定性好。 参考文献: [1] 孙林等.淀粉生产技术.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7 [2] 高群玉,周俊侠,张力田.豌豆淀粉颗粒性质的研究.粮食与饲料工业,1998,(6):41~45 [3] Whistler Roy L 编著(王雏文等译).淀粉的化学与工艺学.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 1987 [4] Schoch T J, Maywald E C.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arious Legume Starches. Cereal Chem, 1968,45:564 [5] 黄立新.荸荠淀粉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2(3):16~23 [6] Melvin M A. The Effect of Extractable Lipid on the Viscosity Characteristics of Corn and Wheat Starches. J Sci Food & Agric, 1979(30):731~738 [7] Goering K J. Effect of Some Nonstarch Components in Corn and Barley Starch Granules on the Viscosity of Heated Starch-Water Suspensions. Cereal Chem, 1975(52):493~500 本文曾刊载于《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年第3期,有删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5k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