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重庆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2

更新时间:2024-06-28 20: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推进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按照高中课改要“积极、稳妥”,“逐步深化、逐年推进”的方针,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我市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性质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正确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指明了方向。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二) 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还根据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构建了不同类型的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如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在课程内容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内容。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五)在课程评价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突出过程性评价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不是为了检查和评比。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课程评价的实施应始终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进行,不仅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评价学生经历的过程与习得的方法,评价学生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发展。

三、课程目标

在《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

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究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 1 页 共 25 页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1.重视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标准》将“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内容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内容,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要求

内容标准不仅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目标提出了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尝试应用这些研究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等。

3.关注物理学与社会和科技的联系, 关注物理学的前沿

内容标准要求学生关注物理学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物理学的前沿知识。这种要求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4.强调物理学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内容标准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重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5.关注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第 2 页 共 25 页

内容标准关注了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在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了解物理学是怎样带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

6.设置活动建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内容标准中设置了许多针对每一模块相应主题的活动建议。尽管这些活动建议并不作为学习要求,但它们是针对相关部分教学内容提出的,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四、普通高中物理新教材的特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的各个版本教材均是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进行编写的。教材编写者力图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要求,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知识的形成过程为线索,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社会的实际、与技术应用的实际;以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展开、组织和呈现教材内容。新高中物理课程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一)落实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材力争在体系结构、内容选择、组织方式、呈现方式,以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上有所突破。不仅使教材成为物理知识载体,更成为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育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从而发挥教科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利用等的指南作用。

(二)强调教材的工具性,使教材成为教与学的媒介材料

新课程实施中主张教师要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这使得教材的工具性更加突出。教材不仅成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学生了解已有经验的媒介,同时也将成为学生学会探究的工具。因此,教材力争实现从单一地提供教学内容向着提供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包括:程序性的知识;灵活的建构学习活动;一体化的配套教学光盘及学习网站;过程性评价的方案建议等。

(三)突出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

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探究问题广泛、形式多样、探究精神贯穿全书。实验和理论是物理科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教材编写者努力实现将实验从过去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变为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物理情景,探索物理规律的主要手段,由过去在教材中独立设置,转变为有机的嵌入在新教科书中,从而将实验与理论融为一体,实验的过程即为学习的过程。教材注意了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创造机会和条件,所有的探究活动设计都遵循可行性原则,尽量考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探究的课题,选材要价廉易得,探究的内容渗透在各章节中,探究的形式多样化,完整探究与不完整探究形式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的习惯和兴趣为主,以求达到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质量的要求。

(四)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

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

(五)加强物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体现STS教育思想

教材在正文、栏目、习题中,全面体现STS思想,教材努力在内容选择、实践活动和习题的设计等方面渗透STS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改善人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增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双面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六)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突破学科本位思想,立足学生的发展

在正文、栏目、习题中都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在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改变了片面强调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现代化,忽视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和联系,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造成教材内容的“偏、难、繁、旧、窄”的现象。力求在社会需求、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以及物理学科发展三个因素之间寻求平衡,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价值观。同时注意到了高中物理教育与初中物理教育的差异。初中物理教育强调基础性、共同性和统一性;高中物理

第 3 页 共 25 页

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且还注重了让不同兴趣、不同能力和发展倾向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七)呈现形式生动活泼,使教科书贴近学生

教科书的文字表达要简明扼要,笔调轻松友好而又不失严谨,表述形式生动。栏目灵活且功能及线索清晰,插图形式多样,色彩鲜明;印刷精美;版式新颖、图片精美、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第二部分 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一、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高中物理课程共包含12个模块(如图1所示),其中物理1与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选修系列1包含两个模块,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选修系列2包含三个模块,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选修系列3包含五个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内容。由于必修需要达到6学分,因而全体学生在学完两个共同必修模块后,还需要在三个选修系列中至少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

在课程的必修与选修模块设置中,有以下基本思考:

全体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的学习后,获得4个必修学分,接着必须从选修1-1、选修2-1和选修3-1中选择修习1个模块,完成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

完成必修的6个学分的学习后,建议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能力发展倾向以及学校的条件,从下列两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选修。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选学的方向。

方案一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倾向的学生 第一组 选择修习选修1-1模块、1-2模块 图1 物理课程包含十二个模块

方案二 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 选择修习选修2-1模块、2-2、选修2-3模块 选择修习选修3-1模块、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模块 第二组 第 4 页 共 25 页

注:为了让学有所长的学生更充分地发展,又提高教学效益,建议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将物理实验专题及物理专题研修作为校本选修课程开设。

二、模块说明

共同必修——物理1、物理2:这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在该模块中,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选修系列——选修1-1、选修1-2: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让学生体验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选修2-1、选修2-2、选修2-3: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加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物理,练习实验操作的技能技巧,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系列——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本系列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物理知识,能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标准之科学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高中学生应该在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中达到以下要求。 科学探究要素 提出问题 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 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 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认识评估的意义。 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四、课程内容标准之各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高中物理新课程中各个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是为高中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

以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仔细把握、科学实施、抓好落实。打星号“?”的内容标准不作为教学重点的要求。教学建议中对不宜拓展的内容标准作了说明。

共同必修物理1 ◆运动的描述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第 5 页 共 25 页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共同必修物理2 ◆机械能和能源

(1)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2)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3)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4)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5)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守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6)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向心加速度。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 (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1)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4)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知道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5)通过实例,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体会经典力学创立的价值与意义,认识经典力学的实用范围和局限性。

(6)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选修1-1 ◆电磁现象与规律

(1)用物质的微观模型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静电现象。认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通过实验,认识电场和磁场,会用电场线、电场强度描述电场,会用磁感线、磁感应强度描述磁场。知道磁通量。

(3)了解奥斯特、安培等科学家的实验研究对人们认识电磁现象所起的重要作用。知道匀强磁场中影响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大小和方向的因素。

(4)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知道影响洛仑兹力方向的因素。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及其在技术中的应

第 6 页 共 25 页

用。

(5)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电磁感应定律。列举电磁感应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体会其在物理学发展中的意义。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

◆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1)收集有关电磁领域重大技术发明的资料。从历史角度认识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发电机、电动机对能源利用方式、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3)了解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体会传感器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列举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

(5)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1)初步了解常见家用电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2)知道常见家用电器技术参数的含义,能根据需要合理选用家用电器。讨论在家庭中节约用电的多种途径。 (3)识别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初步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具有初步判断家用电器故障原因的意识。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具有安全用电意识。 选修1-2 ◆热现象与规律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列举有关实验证据。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认识温度、气体压强和内能。 (2)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知道能量守恒是自然界普遍遵从的基本规律。

(3)通过自然界中热传导的方向性等事例,初步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初步了解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4)能运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解释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转移以及方向性问题。 ◆热与生活

(1)举例说明人们利用内能的不同方式。

(2)认识热机的能量转化与守恒问题。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热机效率的重要性。

(3)了解家用电器制冷设备的基本原理,尝试根据技术参数和家庭需要合理选购家用电器,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能源与社会发展

(1)认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影响。初步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热机的广泛使用对科学、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转变所起的作用。

(2)通过人类利用电能的历史资料,认识有关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技术应用对人类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影响。初步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解电能的使用对科学、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转变所起的作用。

(3)初步了解一些典型射线的特性,知道放射现象的应用及防护。了解核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含义。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通过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资料,认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4)收集资料,讨论能源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思考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选修2-1(略) ◆电路与电工 ◆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第 7 页 共 25 页

?选修2-2(略) ◆力与机械 ◆热与热机 ?选修2-3(略) ◆光与光学仪器 ◆原子结构与核技术 选修3-1 ◆电场

(1)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2)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3)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4)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5)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了解电容器的电容。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 ◆电路

(1)观察并尝试识别常见的电路元器件,初步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2)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 (3)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 (4)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5)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6)知道焦耳定律,了解焦耳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7)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基本作用。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8)初步了解集成电路的作用。关注我国集成电路以及元器件研究的发展情况。 ◆磁场

(1)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

(2)了解磁场,知道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3)会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4)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会判断安培力的方向。会计算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大小。

(5)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会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会计算洛仑兹力的大小。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6)认识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选修3-2 ◆电磁感应

(1)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实验,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举例说明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交变电流

(1)知道交变电流,能用函数表达式和图像描述交变电流。

(2)通过实验,了解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导通和阻碍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变压器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4)了解从变电站到住宅的输电过程,知道远距离输电时应用高电压的道理。 ◆传感器

(1)知道非电学量转换成电学量的技术意义。

第 8 页 共 25 页

(2)通过实验,知道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列举传感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传感器”仅限于课本要求,不作为拓展应用的内容。 选修3-3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

(1)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其实验依据。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了解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认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理解内能的概念。 (3)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解释气体压强。

(4)通过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表现统计规律的事例。 ◆固体、液体与气体

?(1)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会区别晶体和非晶体,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2)了解材料科学技术的有关知识及应用,体会它们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液晶的微观结构。通过实例了解液晶的主要性质及其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4)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实例。

(5)通过实验,了解气体实验定律,知道理想气体模型。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解释气体压强和气体实验定律。

?(6)知道饱和汽、未饱和汽和饱和气压。了解相对湿度。举例说明空气的相对湿度对人的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建议:“气体实验定律”仅限于课本要求,不作为拓展应用的内容。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1)通过有关史实,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现的意义。

(2)认识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用能量守恒观点解释自然现象。体会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3)通过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初步了解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教学建议:“热力学第二定律”仅限于课本要求,不作为拓展应用的内容。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认识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2)讨论能源开发和利用带来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3)尝试估计一些厂矿、交通工具及家用电器的能源消耗。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的意识。注意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选修3-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简谐运动的特征。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简谐运动的特征。 (2)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3)知道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4)通过实验,认识受迫振动的特点。了解产生共振的条件以及在技术上的应用。

(5)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能区别横波和纵波。能用图像描述横波。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6)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其分析波的反射和折射。 (7)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衍射现象。

(8)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1)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第 9 页 共 25 页

(2)了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电磁波体会电磁场的物质性。 (3)了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4)通过实例认识电磁波谱,知道光是电磁波。

(5)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和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光

(1)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 (2)测定材料的折射率。

(3)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初步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和光纤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光纤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4)观察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知道产生干涉、衍射现象的条件。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 (5)了解激光的特性和应用。用激光观察全息照相。 ?◆相对论

(1)知道狭义相对论的实验基础、基本原理和主要结论。

(2)了解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主要区别。体会相对论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3)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 (4)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选修3-5

◆碰撞与动量守恒

(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原子结构

(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2)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原子核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波粒二象性

(1)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2)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

(4)根据实验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

(5)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知道电子云。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6)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体会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 高中物理学生实验与探究: (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 10 页 共 25 页

(2)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3)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 (4)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5)探究动能定理 (6)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7)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8)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9)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10)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11)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12)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13)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4)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5)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16)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学生实验与探究教学建议:

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工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

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

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做要求。

第三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又要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变化,同时要体现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物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功能。为帮助广大学校和教师顺利地实施新课程,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参考实验区的已有经验,并针对新课程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课程实施建议。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让学生的学习体现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旦表现为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要让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每位学生都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欲望,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学习的独立性;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每位学生的智慧类型不一样,具体的学习方式就不同,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知识的学习一旦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学习过程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过程, 同时也是身心、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活动”、“实践”、“探究”、“经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心灵去感悟知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教师应该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让问题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 11 页 共 25 页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价值取向既互相并行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为学生在社会群体性中的适应和发展准备。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性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倾向和思维特征,引导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是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中实现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学习方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为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及网络资源,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多样化的意义,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学习需求,与学生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切实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备课时,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自己的观念和具体体验,这对新概念的形成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教学情境

创建唤起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境,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在学生已有的看法和观点中,考虑提示难以说明的事物现象,这样才能调动他们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同时,要充分考虑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具体事物去寻找没有看到的问题,这样产生的疑问就会与学习的积极性联系起来。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产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与学生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责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咨询者的角色,把学生置于被关心、理解、信任的学习情景中,支持学生对所有问题主动解决的意识,鼓励学生对各种想法进行尝试,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方向和程序,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料,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促进他们主动、自发、全身心地学习。

(四)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中,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且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精神,很多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进行的。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关注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课程标准》将“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列入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之中,它标志着探究不仅是物理学习的一种方法,同时还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它标志着将学习重心从过去的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关注社会现象,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结合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它们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课程标准》对每一要素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要求在探究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同时,科学探究又是一种集体性的协作活动,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个人来进行,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则应通过小组活动,甚至全班性的活动来进行。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表现出对不同观点的尊重。

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要求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在实际进行探究活动时,不一定要

第 12 页 共 25 页

按照这七个要素的排列顺序进行,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将后面的要素提到前面进行,教师应根据探究的要求灵活掌握。

探究活动的组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根据高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开始接触高中物理时,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能够接受得了的探究活动,探究的环节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环节.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再逐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探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化学、生物、地理、政治等多种学科,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学生应用他们在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论证、讨论和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探究活动,教师的指导作用程度与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是可以不同的,应根据具体的内容、目标来确定学生参与探究的自主程度,有效地发展学生探究能力,从整体上看,应重视探究学习长远的效应。

通过科学探究实现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的发展,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施探究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立探究的目标,根据目标和内容来设计探究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更有价值的知识、深入他们心灵的知识,应充分认识到,脱离具体的学习背景去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探究过程的经历与获得科学的结果是同样重要的;在探究过程中,要创设具有真实感和愉悦感的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解释所面对的事物现象,积极参考别人的看法来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大胆地树立自己的观点,在大家的疑问、惊奇和欣喜中获得新知。

(五)促进学生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互相倾听,明白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其次,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让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促进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在讨论中互相质疑,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引发认知的冲突,深化、修正自己的认识,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合作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六)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师要努力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了解各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特点,趋利避害,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七)关注学生的差异,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高中新课程在实现了课程结构的转型的基础上,突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加强。教师面对存在各种差异的学生,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应该是多方面的、有针对性的,要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

1.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就必须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出发,让学生正确选择每一个课程模块,从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需要出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应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盯在升学和就业上。

2.教师应该主动关注他们的学习差异,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设定适合于每位学生学习进步的期望。

3.教师要面向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将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有机组合,首先保证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注意创设多种学习途径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尽量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拓展学习视野。

4.在选修模块的学习指导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知识背景、学习需求、发展倾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选择同一模块的学生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保证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强调创新、实践,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方法是人们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

第 13 页 共 25 页

验教学对于实现课程三维目标具有独到的作用。教师在各模块的教学中,都应根据模块的特点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认识到物理实验是落实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将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将传统的菜单式实验改为探究式实验;让信息技术进入到物理实验中,提升实验的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开放的实验室,进一步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重视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来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将实验与思维紧密结合,养成正确描述物理现象的能力,提高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和假设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充分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作用。

(三)切实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论证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高中物理实验项目中的仪器和工具,能够获得准确的实验信息;同时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原理的理解,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地进行实验,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把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归纳总结,形成结论。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具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认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发展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

教师可利用物理学史中重要的典型实验,让学生认识科学家解决科学问题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以及其他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习科学家的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努力更新教学理念,统筹考虑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互为支撑,构成物理教育的统一整体,构建了高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施另外两个目标的基础,该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最低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共列有四条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和支撑,也是获取知识与技能,建立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途径,在课程标准中共列有五条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和“过程与方法”实施的动力,确保更高层次的其他两个目标的实施,同时也是每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课程标准中共列有六条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探究性的学习、注重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注重物理学基本研究方法的教育。尽量避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着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掌握学习方法、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五、把握四个基本原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相结合、相统一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的过程,是探究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统一创造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应把握好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把握以发展为主旨的原则

课程标准提倡的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特别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最基本的途径,因此教学中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发展。主动参与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谐互动是主要的行为模式,合作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真切体验是学习成功的标志。

第 14 页 共 25 页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所以教学过程应以课程模块的认识目标为主线,逐步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不同的选择方案中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使他们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使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别辅导相互结合,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旨是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智能目标的作用,教师要以智能目标为核心,把学生的主动发展放在教学的优先位置上。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与情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其中情感目标的和谐渗透对认知、智能目标的达成起着催化作用,教师要捧出爱心,倾注爱意,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其智能与情感和谐提高。

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和成功的愿望,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门不仅具备学好知识的智慧,而且潜存着很强的人格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二)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把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认知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这种加工是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替代的,完全取决于学习者本身。因此,教学并不是把所教的内容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而是必须经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经历某一过程(如探究、观察、调查、阅读等),这本身就是学习目标之一,学生按要求经历了这一过程,就完成了这个目标,有时并不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结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结论会因使用频率的减少而逐渐淡忘,但他们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却会在新学习过程中得到加强和深化,成为他们学习素质的组成部分。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学生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关的过程。例如,只有在物理实验中独立地收集了实验数据,才能体会实验数据是在预定的时间通过观察预定目标而得到的;只有去图书馆查阅了资料,才能真正掌握从图书索引、章节目录中找到所需信息的方法;只有上因特网,才可能学会怎样从因特网中检索需要的信息;只有进行了社会调查,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怎样的形式进行调查、应该怎样记录调查的信息。也就是说,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设计一些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事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生与能力培养相关的行为,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高中物理课中,应该强调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这类陈述性知识相比,方法和思路常常称之为程序性知识,它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水平,取决于能否将它自觉地迁移到新的情景。由于它比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具有更大的跨度,因此很难用讲述的方法达到掌握的目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思路的建立,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

(三)把握以突破物理概念的理解为前提的原则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有力工具。如何突破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而建立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通过感知活动、“观察与思考”、经验事实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在这个基础上,经过认识加工,思维整理,从而突破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1.设计感知活动为物理概念的形成提供认识基础

概念的形成是极为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物理问题勤观察,勤记录,勤比较,以收集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具备的感性知识,努力实现“隐概念、前概念、初概念”的转化。通过大量的现象和事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对感知事物或现象经思维加工,剔除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形成概念。

2.落实“观察与思考”为物理概念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为物理概念的建立提供科学的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观察与思考”,它是学

第 15 页 共 25 页

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是概念形成的有力依据。因此,教师要根据概念形成的需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揭示隐含的不易察觉的规律,从而形成稳固的概念。 3.开展“讨论与交流”掌握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物理概念的外延则是指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本质属性的对象,即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四)把握以探究、发现物理规律为重点的原则

物理规律是自然界中物理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的反映。同物理概念相比,物理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客体的高层次认识的产物,是理性认识阶段的产物。从物理学的自身结构来说,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构成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单元;从掌握物理知识、发展物理思维、培养分析能力来说,使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定律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只有抓好运用“实验与探究”探索物理规律、弄清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注意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四个环节才能突出这一中心环节,教学活动才能收到实效。

六、贴近学生的生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重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重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样就能使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所强调的。教师应该精选相关的事例,把它们组织在自已的教学内容中。在尽可能多的知识上,广泛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STS的思想,把家庭中的物理、旅途中的物理、游乐场中的物理、运动场中的物理等等,各种场合下学生熟知的事例都融合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方式上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物理教学不应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应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

新课程中还有许多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教师有意识地把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带进课堂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拉近物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物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自然界、生活、生产中存在大量的物理课程资源。学校和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物理课程的实施所起的重要作用,可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精选课程资源,充实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将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在物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和利用教科书、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报纸等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物理课程的非常重要文字课程资源。但是,教科书并非惟一的文字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改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

各种科技图书是物理课程的重要文字课程资源。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课外科技图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拓宽知识面。学校的图书馆要向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获取信息创造条件。

报纸和各种科技期刊也是物理课程的重要文字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期刊上发表的各种科技信息,了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挑战,使学生将来有应付这种挑战的勇气和本领。

电视、广播、网络中也有各种丰富课程资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物理教育信息资源,可以极大地拓宽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支持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网上沟通。教师要及时捕捉、及时更新物理课程资源,拓展视野;让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获取课程资源,使

第 16 页 共 25 页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各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资料也可作为物理课程的重要文字课程资源。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与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悖,学校和教师应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对各种教学资料进行筛选。

(二)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开放实验室,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最多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活动。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各校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熟悉并接触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以便选择适当的仪器和器材进行科学实验。

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效益。科学探究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争取单人单桌,人人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因此,要充实仪器设备,按照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并组织实验活动。例如,各活动小组的探究课题不一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探究课题做不同的实验;又如,可将实验活动延伸到课外,甚至家庭,以便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是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因此,“坛坛罐罐当仪器”的经验在实施课程标准时,仍然是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

促进现代技术进入物理实验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和器材的不断更新,教师要重视将现代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如将传感技术引入实验室,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要加快物理实验手段的更新和开发,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现代科技。

(三)开发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科技馆、展览会、少年宫、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除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之外,充分开发社会性的教育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还要不断对众多的社会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指导。社会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优先性原则。对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综合的了解,能为加强以上几方面教育提供社会的社会资源,要优先用于课程。

适应性原则。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背景,促进社会课程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利用与开发。

教育性原则。发挥社会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着重选取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有用的素材和条件。 转化性原则。重视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一方面学校在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也应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换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交流与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校内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提供了操作平台,因此要充分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安全性原则。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要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如生产危险品、放射性和污染严重的工厂就要做好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参观和实践。

(四)开发学生身边的物理资源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中提供的物理现象作为物理教学资源,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发挥师生、校园文化的课程资源作用

要重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在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师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往往可以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信息,判断各种信息的价值,有效利用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校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如天文台、日晷、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科技雕塑等),积极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学习物理的空间。

八、建立与新课程相关的教研制度

第 17 页 共 25 页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计划,并通过说课的形式交流教学设计,积极参与或开展校内或校际间的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促进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转变教学观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鼓励广大教研员和物理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课题,将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实践、资源建设等方面。探索服务物理新课程目标、适应物理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九、积极面对实施难点,增强课程实验信心 (一)探究过程的广度和深度把握难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探究要素选择哪几个?探究安排多少时间?探究的效果怎样来评估?新课程的目标高要求与课时少安排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将导致探究过程难与深入细致,探究就会流于一种形式。

(二)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控制难

新课程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都安排了“讨论与交流”环节,在具体操作中,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旦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会出现课后再花时间去补救的尴尬局面。

(三)教材处理难

由于新课标对于物理内容的表述不要求原则性、规定性、和刚性,只要求指导性、启发性、和弹性,因此教材的编者在内容编排上大为精减,现行的新教材有五个版本,网络资源也很丰富,这就对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的或没有的内容有时要展开或补充,新教材确实给予了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探究性实验开展难

探究性实验开展的难度不在于教师的理念,而在于分组实验的器材。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课程教材都安排了探究性实验,一些探究性实验都是全新的实验,实验室没有现成器材。这对学校的实验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学校在创建物理探究实验室时也存在器材配备的难题。

(五)学生认知水平估计难

我们的教学实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去评估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渠道众多,现有的认知水平难以估计,且认知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在关心本学科的新课标的同时还应该去关心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

(六)教学评价难

当前,我们面临着选拔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共存的局面,如何理顺这三种评价的关系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的难题。新课程发展性评价体系,重视发展,淡化选拔,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这种评价能帮助学生发现、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自信,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这种评价体系与现行的选拔性评价、水平性评价体系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表现在学生评价方面。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目前看来,每一个方面的评价操作难度都很大,评价的标准难以统一,评价的结果难以做到科学且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

第四部分 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观,突出评价的多元性、互动性、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以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

第 18 页 共 25 页

(一)以诊断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诊断,其重点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终指向教学质量的提高。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

(二)以学评教,促进教学改进,促进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具体体现为“以学评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教的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要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引导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性目标;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引导教师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和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整体提升,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改进教学。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要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要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实践和行为不断地符合学科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考虑课程总目标在每一节课中是否得到具体落实,要考虑是否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方向要求,要考虑是否体现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是否有利于课程标准的达成。

(二)诊断性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加强调评价的分析诊断功能。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点是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改进和发展的方向,进而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主要体现为评价的主体、方法和功能的多样性。课堂教学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教育行政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同行、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观察法、学生调查法、学生测验法以及自我反思法等多种方法。评价的功能包括鉴定、评比、检查,更应该强调分析、诊断和指导。

(四)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应当简便易行,便于操作。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既是期待实现的目标,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评价标准要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以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

三、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帮助教师成长。物理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适应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要求的现代教学观(包括现代教学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从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出发,优秀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应突出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立。除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对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的定位要科学、明确、切合实际,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外,还需要重视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的实现,即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和成功的体验。

2.教学过程做到“生动、主动、互动”

生动:教师要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应具有挑战性、实践性、富有文化内涵;教学方式应注重多样化。教学组织科学、合理;教学语言精练、简明、生动。

主动: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有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学习的主动权;能通过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互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让他们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素养、教学效果等方面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常用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和调查法。教师教学评价应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师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层次较多,既要横向比较,又要纵向比较;既要定量精确分析,

第 19 页 共 25 页

又要定性模糊分析;既要自评,又要他评。学校管理者、教研部门、同行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应参与到教师的评价中来,多角度的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建议,以便教师能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调节、改进自己的教学。

3.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量表

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应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效益度等方面作为一个体系来考虑,常用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和调查法。教师教学评价应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推荐一份应用综合量表评价法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量表。

教师物理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 年(班)级 执教教师 时间 课题

评价等级 A 教学目标明确,体现课标要求; 教学策略 教学要求具体、合理,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合理,善于设疑,具有启发性; 教学方法灵活、有效,因材施教。 教师行为 教学态度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帮助、及时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教师教学理念新,教态、语言、板书等符合规范要求,应变教学素养 能力强,创造性驾驭课堂教学,能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参与状态 学生行为 学习方式 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 教学实施 参与面广、时间充分,积极主动、兴趣强烈,思维活跃、个性突出。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有效交流、合作学习,质疑问难,探究学习。 教学节奏明快、张弛有度。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活跃。 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有效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合理调控课堂节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发展性强。 知识与技能要求得到落实,概念形成过程与规律建立过程得教学效果 三维目标 到体现,科学方法得到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B C D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 标 要 素 激励性评语: 综合评价 综合 评价 等级 评课人签名: 年 月 日 4.教师自我评价提要表

第 20 页 共 25 页

在教学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分析和反思。教师教学评价中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教师自我评价的形式,鼓励教师自评,有利于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增强主人翁意识。推荐一份 “教师自我评价提要表”,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突出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方面。

教师自我评价提要表

教学活动要素 教学准备 自 我 反 思 要 点 利用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状况; 妥善设计教学,认真准备教学材料。 依据学生能力、经验、态度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目标;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的需求; 有利于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内容 内容组织注意知识、方法之间的联系,易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 内容难度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经验相衔接; 内容的组织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内容具有科学性。 根据学习任务和进程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 提出造成认知冲突或有挑战性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类型的指导;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注意指导学生安全规范地操作,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习惯; 组织新颖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媒体,发挥整体优势; 使用开放式的问题,以激发热烈讨论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指导学生根据问题情景或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 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真心接纳学生好的建议。 营造和谐愉快的气氛,鼓励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 课堂气氛 给予学生公平的待遇,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 注意适当的鼓励和赞美时机。 善于倾听学生说话,有理解力,促进师生互动; 为生生交流创设条件和机会; 师生关系 师生、生生交流中鼓励平等与合作; 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个性和优势; 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坚持真理、尊重人格。 小结:1.本节课优点:2.本节课不足:3.本节课难点: 教师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层次较多,既要横向比较,又要纵向比较;既要定量精确分析,又要定性模糊分析;既要自评,又要他评。学校管理者、教研部门、同行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应参与到教师的评价中来,多角度的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建议,以便教师能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调节、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学生学习的评价

学生物理学习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笔试、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实行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学校与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高中物理新课程以相对独立的各个模块作为学习基本单元并认定相应学分,因此,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必须围绕着模块来进行。基于课程模块

教学目标 第 21 页 共 25 页

的物理学业成绩评价,由学校自行组织,主要由过程性评价和模块终结性测验两个方面构成,两者应该分开报告,其结果作为学分认定的主要依据。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模块结构和学生学习的特点,针对学生参加模块的学习过程(含实验操作、探究活动等)进行评价,并以《课标》中“内容标准”相关要求为依据,对学生模块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

(1)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构成

根据《课标》中相关要求,学生参加物理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由授课教师的课堂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定、其他相关人员评价以及反映终结性评价的单元测验这几个部分组成。

授课教师的课堂记录:教师应根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构成授课教师的课堂记录。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在参加物理模块学习后对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中的态度和参与程度,通过学习本模块后对物理学科的喜爱程度,本模块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等方面作出回答,构成学生的自我评价。

小组评定:以日常授课时形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参与物理模块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同学的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等方面作出评价,构成小组评定。

其他相关人员评价:学生在进行物理模块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得到了其他相关人员的评价,如家长、实验室工作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学科小论文或小制作的指导者等,学生可提交这些评价。

单元(章)测验成绩:物理课程每一模块都由几个单元(章)组成,学习完每一章后,一般应进行单元(章)测验,这种测验相对于模块学习来说是形成性测试。

(2)过程性评价的标准

优秀:在该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能够反映出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很好地达到模块内容标准的要求,并且获得较多的其他相关人员的好评价。

良好:在该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能够反映出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较好地达到模块内容标准的要求,能获得其他相关人员的较好评价。

一般:在该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能够反映出该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基本达到模块内容标准的要求。

有待改进:在该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反映出该学生在学习本模块时,未能达到模块内容标准的要求。

(3)过程性评价方案的制定

一项好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必须是一个可以操作的方案,应遵循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原则,并不是评价方案越完整、越全面就越好,切不可将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下面提供一份《高中物理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报告》,供参考。

高中物理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报告

模块 班级 学号 姓名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积极主动地反思以往的学习过程,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勤奋学习态度 刻苦,不断进步,有进取心; 作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对待学习有很浓的兴趣和热情,旺盛的求知欲; 学科学习目标明确,充分把握学习时间。 第 22 页 共 25 页

自我评价 A B C D A 小组评价 B C D 参与程度 踊跃发表个人意见,敢于提出问题; 积极动手,敢于改造实验; 参加物理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 主动配合教师、同学,互相促进; 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愿意帮助同学; 积极主动分担任务。 能通过个人思考或与同学的讨论进行探究活动; 合作意识 探究意识 善于观察、猜想,把看到的现象归纳为规律; 思维活跃、有创造性,反应灵敏; 积极参与完成研究性学习,要有积极探索、坚持真理的态度。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技能 动手操作能力; 完成实验的能力; 实验报告。 评价态度 个性素养 出勤情况 突出表现 基础知识 公平、公正、如实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 评价过程认真、负责、诚信。 能经受考验、有耐力、踏实、不断进取等个性与生存能力。 未出勤时数及原因。 进步程度; 相关特长。 单元(章)测验成绩。 自我评小组评价等级 组长 签名 综合评价等级 价等级 本人 签名 月 日 月 日 教师评价等级 教师 签名 月 日 注:A为优秀,B为良好,C为一般,D为有待改进。

(4)实施过程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提倡和强调过程性评价,是针对过去的评价过分重视静态的、可量化和浅层次的学习成果,而忽视动态的、难以量化的和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而提出的。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不要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排除在过程性评价之外。如,用成长记录或学习档案作为评价工具时,学生可以把自己认为是优秀的作品放进其中,这些都是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效果,这些作品能具体生动地显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进程。

不应将过程性评价与某种特定的评价方法甚至评价工具等同起来。适合做过程性评价的工具很多,学习日记、评价表量表等,都可以是评价的工具。许多即时的、口头的评价中,教师或同学的肯定赞扬或否定批评,也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这时教师或学生本人就是评价工具。

不能用阶段性考试代替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考试的作用是检查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属于形成性评价,其功能和作用与过程性评价不一样。

学生参与模块学习的学时数和过程性评价取得的等级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是认定模块学分的必要条件。 2.模块终结性测验

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评价和能力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模块终结性测验是用于衡量学生实际水平的参照性测

第 23 页 共 25 页

验,而不是用于确定学生在群体中相对水平位置的甄别性选拔考试,测验的重点应放在重要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上。

(1)测验方式:物理学科的模块终结性测验应突出学科特点和实验特征。对于实验较多的模块,终结性测验应分两部分进行:试卷纸笔测验占60%,实验操作占40%。

(2)评分办法和结果的使用:模块终结性测验是学校自行组织的测验,学校应组织统一命题、统一测验和统一评分标准和统一评卷。模块终结性测验成绩总分达到60分为合格,考核合格是学生得到学分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不合格的学生,如果是必修模块,学生可以自愿申请补考,也可以自愿申请重修该模块;如果是选修模块,可参照必修模块方法进行,也可以申请以其他模块学习的学分转换替代。

3.学分认定

高中物理课程实行学分管理,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学习的时间为36学时。学生要达到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的学习之后,再从选修1-1、选修2-1、选修3-1系列中必须选学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即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物理课程学习。接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能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再从选修1、2、3系列中选学若干个物理选修课程模块。建议学校参考“物理模块学分成绩报告单”,从以下三个必要条件来认定模块学分。

(1)修满规定的学时,占10%,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通过对学生学习成长记录中听课记录的检查情况,按模块学习时数,原则上必须全程参加。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课时的5/6以上的记满分,未达到的,该项赋分为零,分为10分、0分两档。特别优秀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可直接参加模块考试。

(2)学习过程性表现,占20%,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分为20分、15分、10分、5分四档。

(3)单元(章)考核,占10%,其形式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或实验操作等其他形式。分数的确定,可以是所有单元阶段测试的平均。

(4)模块终结性测验成绩,占60%。达到合格以上的学分,占60%;学生未达到模块终结性测验总分60%的分数,该模块评价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5)模块综合评价的总分由以上四项得分累加,最终评价分为4级:总分85分(含85分)以上的为A级,70—84分为B级,60—69分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总评C级以上者为合格,获得该模块相应的学分;总评为D级的,不能获得相应学分。下面提供 “物理模块学分成绩报告单”,根据前面具体的计分方法将得分记入表格的相应栏目。

物理课程模块学分成绩报告单

模块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项目 学习时数 (经批准免修的除外) 权重 0.1 结果 10 0 20 过程性 评 价 表现性 评价等级 0.2 15 10 5 单元考核 (含实验操作等) 模块终结性测验成绩 (得分率低于0.6的不记得分) 模块综合评价总分 0.1 总分 0.6 教师综合评语 激励性评语: 第 24 页 共 25 页

教师签名

模块综合评价等级 获得 学分 学校意见 年 月 日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教所中学物理研究室

2010年6月

第 25 页 共 25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5g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