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人口发展专题研究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2 20: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绍兴市大城市人口发展

专题研究

(征求意见稿)

绍兴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二零一四年六月

2

绍兴市大城市人口发展专题研究

(征求意见稿

内容摘要

2013年11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绍兴由下辖“一区五县(市)”变为“三区三县(市)”,加快了大城市建设步伐。同时,我市已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人口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人口转变影响着我市经济增长模式与速度,人口素质和结构影响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社会事业发展,流动人口影响着我市社会治理和城市化水平。因此,建设绍兴大城市、提升我市的可持续发展力,需要进一步把握我市人口发展基本规律,深入分析我市人口发展问题,对我市人口发展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市制定人口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在上述背景下,本课题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对绍兴人口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总体描述、分析和比较;二是采用队列要素法,利用PADIS-INT软件对绍兴地区和新城区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模、人口变动和人口结构进行了预测;三是从科学文化素质和生命健康质量两大方面对我市人口发展素质进行了评价;四是对流动人口总量、分布、素质和居住特征进行了分析;五是在总结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城市建设目标下的人口发展战略。

目 录

第一章 绍兴人口发展现状与比较 ........................................................ 1 第二章 绍兴人口预测 ............................................................................ 5 一、人口预测方法与参数估计 ............................................................ 5 (一)人口预测方法说明 .................................................................. 5 (二)预测参数估计 .......................................................................... 6 二、人口规模预测 .............................................................................. 11 三、人口变动预测 .............................................................................. 13 四、人口结构预测 .............................................................................. 16 第三章 绍兴人口素质发展现状评估 .................................................. 23 一、科学文化素质 .............................................................................. 23 二、生命健康水平 .............................................................................. 26 第四章 绍兴流动人口基本特征分析 .................................................. 27 一、流动人口总量变化 ...................................................................... 27 二、流动人口分布 .............................................................................. 28 三、流动人口基本素质 ...................................................................... 28 四、流动人口居住特征 ...................................................................... 29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未来人口发展策略 .............................................. 30 一、研究的基本总结 .......................................................................... 30 二、我市未来人口发展战略 .............................................................. 33

第一章 绍兴人口发展现状与比较

(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增速趋缓。

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绍兴人口总量持续增长。2000—2010年期间,户籍人口呈现低速增长特点,年均增长量为0.622万人;常住人口[1]呈现高速增长,十年来常住人口总量增加60.89万人,年均增长6万人左右,是户籍人口增长速度的十倍。而从2010——2012年的人口增速来看,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迅速下降,两年仅增长3.01万人,远低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500480460440420400380万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20002005201020112012年 图1-1 2000—2012年绍兴人口总量变化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不变,生育率处于超低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市一直保持着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常住人口出生为36245人,出生率为7.47‰,比2000年五普时下降了2.5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由五普时的3.12‰下降到六普的1.13%。根据绍兴市人口计生委的统计,十年来全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处于0.96~1.33之间,处于超低生育水平,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

(三)人口迁移由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流动人口增速下降。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绍兴常住人口为430.4万人,低于户籍人口432.69万人,表明常住外出人口超过了常住外来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为15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2.4%,其中外来净流入人口中省外净流入占比高达近60%,对全市人口总量增加的贡献最大。

1

从户籍人口统计数据来看,相比“十五”期间,“十一五”时期绍兴户籍人口已由净流出状态转变为净流入,“十五”期间年均净流出约4000人左右,而从2006年绍兴市户籍人口开始呈现净迁入态势,且增长速度较快,2006年净迁入仅为222人,2010、2011年均超过一万人。

据公安部门统计显示,2010年全市暂住人口为137.7万人,较2000年翻两番。到2013年,全市暂住人口达到168.98万人,增长速度有明显下降。

(四)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深度老年型。

2000年以后,绍兴市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已进入深度老年型人口,并不断加重趋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少年儿童占比继续下降,2010年少年儿童系数比2000年下降了5.6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系数不断上升,其中2010年60岁以上人口比重比2000年上升2.40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0.25%;人口老少比十年上升了25.13%。并且,相对全国来说,绍兴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已是深度老年型,养老负担更重,老龄化趋势更加严峻。 表1-1 绍兴市常住人口年龄构成变化 单位:% 统计指标 少年儿童系数(0-14岁人口/总人口) 国际通用人口年龄 类型标准 >40 30~40 5~10 4~7 15~30 20~30 ≤30 ≥10 ≥7 ≥30 ≥30 绍兴人口 年龄结构 六普 18.42 12.78 12.96 15.36 9.69 9.94 52.61 77.74 35.70 39.01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五普 老年人口系数(60岁及以上人口/总人口) <5 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总人口) <4 老少比(65岁及以上人口/0-14岁人口) 年龄中位数(岁) 100?`@ %0.78绍兴0-14岁人口占比13.21浙江11.62长三角16.60全国77.2872.9078.2770.14<15 <20 9.949.3410.128.8715-64岁人口占比65岁以上人口占比

图1-2 人口年龄结构比较

2

但是,十年来人口迁移的转变,外来年轻劳动力的持续流入延缓了我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有效减轻了劳动力的抚养负担,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2010年全市少儿抚养比为16.54%,比2000年下降了9.09%;老年抚养比为12.86%,比2000年下降了0.62%;相应的总抚养比下降了9.71个百分点。并且,外来人口平均年龄位于30岁附近,降低了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9.01岁,比2000年增加了3.31岁。随着外来人口净流入速度下降,需要关注未来老龄化负担的加重。

4540353025201510502000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2010总抚养比年13.489.1129.425.6316.5412.86 图1-3 绍兴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抚养比情况 (五)城镇人口超越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2000年以后,绍兴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十一五”期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对人口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绍兴人口城镇化率为58.58%,高于全国的49.68%,但低于全省的61.62%和长三角区域的70.38%,人口城镇化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十八大”以来,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已成为我国未来重大发展战略,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此,未来我市需要加强城镇对人口的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加速人口城镇化发展。

3

7060504030201002000城镇化率(%) 48.685658.58 绍兴浙江长三角20062010 图1-4 2000—2010年绍兴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及区域间比较 80p605040302010070.3858.5861.6249.68全国(六)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地区分布格局基本稳定。

从2000—2010年十年人口密度和区域分布来看,绍兴常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增加了74人,由2000年的521人/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010年的595人/平方公里,人口分布上越城区和绍兴县所占比重增加,分别增加3.28和2.58个百分点,其余县市占全市比重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新昌县降低了1.9个百分点,地区分布格局基本稳定。 嵊州市, 67.12,15.59% 上虞市, 72.25, 16.79 00年越城区, 63.31,14.71%嵊州市, 67.98,13.84 10年越城区, 88.38,17.99%上虞市, 77.94,绍兴县, 79.18,15.87.40% 诸暨市, 107.07, 24.88%新昌县, 41.49,9.64%诸暨市, 115.79,23.57%绍兴县, 103.08,20.98%新昌县, 38.04,7.74% 图1-5 2000—2010年绍兴人口地区分布变化

(七)人口性别比例均衡,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

随着长期以来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绍兴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得以认真贯彻,加上人们的生育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转变, 2010年绍兴平均家庭户[2]规模仅为2.58人,远低于全国,并低于全省和长三角区域的平均水平。同时,相比全国、长三角和全省来看,绍兴总人口性别比为101.09,形成了比较均衡的性别结构。

4

3.503.002.50 2.001.501.00 0.50 3.102.582.622.68全国长三角浙江绍兴101.09105.20104.47105.69 0.00 绍兴浙江长三角全国98.0100.102.104.106.108.00000000000图1-6 总人口性别比、家庭人口规模比较

总体上看,绍兴市已步入人口现代化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并以外来迁移人口为主,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持续改善,生育率处于超低水平,人口老龄化处于较高水平,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空间分布趋于合理,这些人口特点影响着未来我市人口发展的走向,为预测我市未来人口发展态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绍兴人口预测

一、人口预测方法与参数估计 (一)人口预测方法说明

本研究采用的人口预测方法是队列要素法,其依据是当某区域的人口达到较大规模时,其不同年龄、年龄组人口随时间的变化一般具有比较稳定的特性。具体来讲,队列要素法是根据人口本身变动规律,结合人口学原理通过按年龄划分的人口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出生、死亡、迁移等要素来分别预测未来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特征。关于预测工具,我们采用的是由中国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所开发的PADIS-INT人口预测软件。

人口预测对基础人口数据的要求较高,相对于其他人口统计数据,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完备。因此,本研究以2010年为预测基年,预测终止年份为2050年[3]。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关人口历史资料,我们获取了总和生育

5

率、生育模式、死亡模式、预期寿命、迁移等人口参数进行人口预测。其中,人口死亡模式选用了联合国生命表中的一般模式。

我们将人口群体划分为绍兴常住人口、绍兴户籍人口、新城区常住人口与新城区户籍人口,分别进行人口预测和比较。其中,新城区包括绍兴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越城区、柯桥区和上虞区,其人口基数数据来自越城区、绍兴县和上虞市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二)预测参数估计

人口发展过程是由出生、死亡、迁移等动态过程所决定的,对绍兴人口发展态势预测的基础就是对软件所要求的死亡水平、死亡模式、生育水平、生育模式、出生性别比、迁移水平和迁移模式分别进行参数估计。为了更准确地对人口参数进行估计,我们在绍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基础上,将参考全省和全国人口数据变化规律对相关参数进行修正。

? 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

随着经济增长、卫生条件改善和医疗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将逐年下降。由于人口的死亡模式在短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假设死亡模式不变,死亡水平降低无疑引起期望寿命提高。假设人口预期寿命呈线性增长趋势,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绍兴市和浙江省的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估计出2020年绍兴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2020年为81.2岁,2030年为83.16岁,2040年为84.8岁,2050年为86.12岁,并按照插入法计算出2011—2050年每年绍兴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根据绍兴和浙江省的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大约高4.91岁,由此可估算出2011—2050年未来各年分性别绍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的参数设定时,假设绍兴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相同,新城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相同,低、中、高三种方案无差别。

? 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

在长期深入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和人们生育观念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发生转变的双重作用下,致使2000—2010年十年来全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分布在0.96~1.33之间,处于超低生育水平,远低于合理的更替水平(TFR值=2.1)。 “单

6

独二胎”生育政策出台以来,从生育指标申请情况来看,人们表现出了一定再生育意愿,预期绍兴未来人口生育率将进一步提升。鉴于上述因素,我们预计未来中长期绍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平均值在2020年将实现1.47,2030年为1.57,2050年为1.7,在此基础上按照插入法可计算出2011—2050年各年的TFR。假设高、中、低三个方案的总和生育率值之间相差0.1,保持2010年六普时新城区(越城区、绍兴县和上虞市)的总和生育率值与整个绍兴地区总和生育率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另参数设定时假设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各年的总和生育率相同。

表2-1 绍兴市和新城区的总和生育率变动

绍兴市 新城区 年份 低 中 高 低 中 2010 1.10 1.10 1.10 1.09 1.09 2020 1.37 1.47 1.57 1.38 1.48 2030 1.47 1.57 1.67 1.47 1.57 2050 1.60 1.70 1.80 1.61 1.71

注:表中2010年数据是依据市人口计生委统计资料对六普数据的修正值。

高 1.09 1.58 1.67 1.81

关于生育模式,由六普数据知道,我市25—29岁组的妇女生育率最高,其次为20—24岁组和30—34岁组,预计未来该生育模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课题组仍沿用绍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各县区15—49岁每个年龄组的总和生育率占总体的百分比,并假设各县区未来 50年保持这一生育模式不变。同时,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保持一致,低、中、高三种方案相同。

表2-2 2010年绍兴市及各县区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 单位:‰ 地 区 绍兴市 越城区 绍兴县 新昌县 诸暨市 上虞市 嵊州市 15-19岁 4.67 4.05 8.3 2.7 4.37 3.15 2.08 20-24岁 48.74 39.11 59.37 87.27 39.82 48.28 51.48 25-29岁 67.89 77.77 67.74 88.85 65.21 59.49 49.73 30-34岁 31.71 29.86 34.86 31.59 35.72 28.36 25.92 35-39岁 13.24 14.11 10.52 15.49 17.07 8.29 14.43 40-44岁 2.54 3.49 1.76 3.65 2.58 2.93 1.38 45-49岁 1.29 2.71 0.68 0.85 0.29 3.18 总 和 生育率 850.44 855.47 916.12 828.14 753.97 740.97 0.15 1147.73 ? 出生性别比

根据市人口计生委统计资料,2010年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4.32,2000年以来十年间我市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一直在105左右的正常值,期间最低为101.07,最高为105.89。因此,我们假设未来绍兴市和新城区户籍人口的出生性

7

别比维持正常值105不变,低、中、高三方案相同。

关于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的估计,我们认为随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绍兴市外来常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应回落到基本正常的水平,进而促使绍兴常住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回归正常值105附近。因此,我们以2010年绍兴地区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107.64为基数,并估计绍兴市和新城区的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将递减到2020年的107,2030年的106和2050年的105,低、中、高三方案相同。

? 迁移水平与迁移模式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空间距离和相互之间的交通便利性、户籍和劳动人事制度等政策因素,在上述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考察绍兴人口迁移的历史数据,不难发现绍兴迁入人口主要来自浙江省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绍兴的县市、安徽和江西等距离较近且交通便利的内陆省份等人口迁出地,而绍兴迁出人口主要以省内杭州、宁波和上海等目标城市。

另外,根据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迁移率之间的关系知道,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迁移率。

因此,关于迁移水平,结合上述影响因素、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未来迁移水平可以做出如下估计。

1.户籍人口的迁移水平:

绍兴与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考察绍兴户籍历史人口变化知道,我市户籍人口从2006年开始呈现由净迁出向净迁入转变,且增长速度较快,于2008年出现户籍净迁入人口数超过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的现象,这一人口现象表现出同经济发展之间较密切的对应关系。而户籍人口由净迁出转向净迁入的改变与2004年绍兴人口发展态势预测时发生了截然不同,进而造成上一个人口预测结果已经完全不符合我市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比较过去十年间绍兴人均GDP、浙江省人均GDP和沪杭甬(上海、杭州、宁波)三市的人均GDP,可以发现绍兴经济发展与沪杭甬三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而在浙江省内相对全省绍兴人均GDP在平稳增长(见图2-1)。“十五”期间,“沪杭甬三市人均GDP/绍兴人均GDP”的平均值为1.52,而“十一五”时期该值降

8

低为平均1.38,照此趋势将于2023年趋近于1,根据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预计2023年之后绍兴户籍人口向沪杭甬三市迁出的人口数达到最低、趋于零。而图中“绍兴人均GDP/浙江省人均GDP”的值一直稳定在1.2左右,假设未来该值保持不变。比较“沪杭甬三市人均GDP/绍兴人均GDP”和“绍兴人均GDP/浙江省人均GDP”二者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时间节点上“沪杭甬三市人均GDP/绍兴人均GDP”值的变化与2006年我市户籍人口由净迁出向净迁入转变的变化相吻合。因此,假设户籍政策和相关人事制度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根据“沪杭甬三市人均GDP/绍兴人均GDP”和“绍兴人均GDP/浙江省人均GDP”二值未来的趋势判断,我们可以预期在2023年绍兴户籍人口的增长将达到最大值。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沪杭甬三市人均GDP/绍兴人均GDP 绍兴人均GDP/浙江省人均GDP 图2-1 “沪杭甬三市人均GDP/绍兴人均GDP” 与“绍兴人均GDP/浙江省人均GDP”的变化

以五年为一个考察周期[6],“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市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和1.74‰,结合前述的基本判断,假设其变化趋势符合线性函数,则可以推算出2023年我市户籍人口的增长率为3.17‰,2023年后至2050年期间户籍人口增长将呈现稳步下降趋势。

另外,根据我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数据,假设户籍人口自增率保持年均1‰不变,由此可以计算出未来各年户籍人口的净迁移率,其中2023年户籍人口净迁移率为2.17‰。进而我们推算出户籍净迁移人口2023年为9940人,2030年为7776人,2040年为3200人,2046年后趋于0,2050年为-1500人。

9

并且,假设新城区域内户籍净迁移人口规模与整个绍兴地区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2010年六普时不变。期间各年可按插值法计算,男女比例与2010年保持不变,低、中、高三方案相差5%。

表2-3 绍兴市和新城区户籍人口的迁移水平预测 单位:人

绍兴市 新城区 中方案 低方案 高方案 中方案 低方案 高方案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5169 4771 4910 4533 5441 5022 3308 3054 3143 2901 3482 3214 4044 3732 3841 3546 4256 3929 2594 2394 2464 2275 2730 2520 1664 1536 1581 1459 1752 1617 1067 985 1014 936 1124 1037 -780 -720 -821 -758 -741 -684 -500 -462 -475 -439 -527 -486 年份 2023 2030 2040 2050

2.常住人口的迁移水平

首先,同样假设常住人口五年累计增长率、自增率都分别遵循线性关系。我们分别根据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的常住人口五年累计增长率(58.49‰、51.11‰)建立线性方程,可以估算出未来各个五年常住人口的累计增长率,并计算出每个五年末的常住人口数量,经估算我市常住人口应于2040年前后达到峰值。但是, 2008—2012年暂住人口的五年累计增长率为20.71%,远低于2004—2008年的78.10%,流动人口增速迅速下降,因此,根据我市流动人口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整后预计我市常住人口将于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

接着,假设2006—2035年期间各个五年常住人口的自增率为6‰(每年的自增率约1.2‰),2036-2050年各个五年的自增率为5‰(每年的自增率约1.0‰)。然后,根据人口增长率、自增率和净迁移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估算出未来各个五年的累计净迁移率,发现常住人口累计净迁移率在2036—2040年这一五年期间转为负值,并估算出未来各个五年的累计净迁移人口呈逐年降低趋势。最后由各个五年的累计净迁移人口按照逐年降低的趋势可以估算出2011—2050年各年的常住净迁移人口数,其中2031年绍兴常住人口的净迁移人口为4147人。为保持通过外来人口的迁移抵消总人口减少、劳动力减少以及减缓老龄化进程的替代迁移效应,假设2031—2050年每年常住人口的净迁移数保持4000人不变。其中,男女比例与2010年保持不变,低、中、高三方案相差5%。

另外,按照2010年绍兴外来常住人口中各区县的比例关系和各区县常住外来人口的男女比例关系,假设保持不变,我们推算出新城区未来各年按性别的常

10

住净迁移人口。

关于迁移模式,在缺乏准确数据的情况下,我们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常住外来人口的数据来估算净迁移人口各年龄组分性别的男女比例。并假设外来常住人口的迁移模式等同于户籍人口的迁移模式,低、中、高三方案相同。

二、人口规模预测

绍兴在全省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地位,决定了在常住人口的增长中,外来人口的迁入一直是其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绍兴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二三产业比重日益提高,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均等化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预期包括“十二五”时期在内的近二十年我市仍将处于净迁入高峰期,但增速相较过去十年会放缓。并且,在人口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在资源、环境等因素的阻滞作用下,我市常住人口会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经预测,我市常住人口在“十二五”末将从2010年的491.2万人增长至514.3万人左右,一直到2030年将处于不断增长阶段,于2030年上升至峰值人口规模547.4—561.0万人,然后,常住人口规模开始不断下降。按中方案2010—2030年常住人口规模增加了约62.8万人,增幅达12.79%。

图2-1 绍兴市中长期常住人口总量变化趋势 (单位:人)

绍兴市户籍人口总量在2010—2030年间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比常住人口早2年达到人口高峰,按中方案于2028年达到峰值456.1万人左右,比2010

11

年增长了17.7万人,增幅4.04%。2028年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大于常住人口。

图2-2 绍兴市中长期户籍人口总量变化趋势 (单位:人)

绍兴新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在2010—2032年间不断上涨,于2032年左右达到峰值319.8—329.5万人,按中方案比2010年的274.6万人增长了49.9万人,增幅达18.17%,高于同期全市常住人口的增幅,说明未来20年期间我市常住人口表现出向新城区集中的趋势,这一趋势也使得新城区常住人口滞后全市常住人口2年左右达到人口峰值。

图2-3 新城区中长期常住人口总量变化趋势 (单位:人)

绍兴新城区户籍人口未来发展态势同全市户籍人口的发展比较类似。按中方案,新城区户籍人口将于2029年达到人口峰值227.0万人,比2010年的214.7万人增长了12.3万人,增幅为5.7%,略高于同期全市户籍人口的增幅。

12

图2-4 新城区中长期户籍人口总量变化趋势 (单位:人)

表2-1 绍兴市和新城区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预测 单位:人 年份 2010 2015 方案 低 中 高 低 2020 中 高 低 2030 中 高 低 2040 中 高 低 2050

中 高 绍兴市 常住人口 4912239 5132715 5142836 5153305 5321727 5351473 5382019 5472100 5540118 5609746 5328066 5423550 5521369 5051664 5186985 5327021 户籍人口 4384354 4444889 4447951 4451044 4496389 4509995 4523719 4513546 4555220 4597362 4329908 4394503 4460098 3983351 4077870 4174988 新城区 常住人口 2746378 2896463 2902784 2909327 3034155 3052803 3071962 3196075 3240347 3285641 3150310 3211373 3273911 3036411 3123074 3212764 户籍人口 2146810 2186483 2187237 2189695 2222671 2228041 2236990 2249900 2269887 2294092 2172254 2204328 2241043 2009332 2055956 2109335 三、人口变动预测

(一)出生人口

从中长期来看,绍兴市常住人口、全市户籍人口、新城区常住人口和新城区户籍人口的出生人数规模均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再快速下降、后平稳增长”的

13

发展趋势。其中,绍兴新城区常住人口的出生人口变动幅度最大,2010—2021年间快速增长,按中方案于2021年达到峰值3.8万人左右,之后快速下降到2037年的2.1万人左右,2037—2050年间呈平稳增长态势;绍兴市常住人口的出生人数于2020年达到峰值约5.2万人左右,于2037年降到最低3.5万人左右,之后平稳增长;2010—2050年间,绍兴市户籍人口和新城区户籍人口的出生人口数都是在2021年达到峰值,分别是3.8万人左右和1.9万人左右,于2038年达到最低值,分别是2.8万人左右和1.4万人左右。

图2-5 绍兴市和新城区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出生人数规模发展态势(中方案)

表2-2 绍兴市和新城区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出生人数预测 单位:人 年份 方案 低 2015 中 高 低 2020 中 高 低 2030 中 高 低 2040 中 高 低 2050 中 高 绍兴市 常住人口 45669 47260 48860 48169 51598 55063 36949 39731 42560 33377 36402 39543 34757 39296 44149 户籍人口 33043 34141 35240 35510 37914 40324 30679 32878 35095 25724 27990 30334 26670 30085 33716 新城区 常住人口 27466 28427 29393 31136 33337 35561 23943 25739 27564 20013 21853 23767 22911 25925 29147 户籍人口 16713 17044 17827 18049 19180 20488 15465 16620 17717 13204 14282 15605 13743 15441 17369

14

(二)死亡人口

总体来看,虽然我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增加,但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迅速,因此,中长期来看绍兴市和新城区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每年的死亡人口都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且高中低三种方案下每年的死亡人口数差别不大。其中,“十二五”末,绍兴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死亡人数均为3.2万人左右,新城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死亡人数均为1.6万人左右;到2020年,绍兴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死亡人数均为3.6万人左右,而新城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死亡人数分别为1.9万人左右和1.8万人左右;到2030年绍兴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的死亡人数均为4.5万人左右,新城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死亡人数分别为2.4万人左右和2.2万人左右。2030年之后,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死亡人数之间的差异开始变大。

表2-3 绍兴市和新城区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死亡人数预测 单位:人 年份 方案 低 2015 中 高 低 2020 中 高 低 2030 中 高 低 2040 中 高 低 2050

中 高 绍兴市 常住人口 31655 31706 31757 35953 36071 36192 45153 45279 45409 58044 58204 58370 72547 72800 73066 户籍人口 32074 32103 32133 36090 36158 36227 44721 44790 44860 55844 55919 55996 66230 66342 66461 新城区 常住人口 16269 16300 16331 18645 18720 18797 23720 23801 23885 30954 31054 31159 39704 39868 40040 户籍人口 15675 15701 15705 17658 17712 17728 21949 21978 22022 27503 27500 27588 32720 32743 32850 (三)迁移预测

中长期来看,全市和新城区的常住人口的净迁移量都呈现快速下降趋势,这是引起常住人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因素。这一变化趋势正是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对外来务工人员需求发生改变、以及我市与周边省

15

市经济差距发生变化的结果。按中方案,“十二五”末全市和新城区的常住净迁移人口数量分别为29617人和18911人,到2030年分别减少为7051人和4502人,变动幅度均为-76.19%。

而全市和新城区的户籍净迁移人口数在未来将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按中方案,“十二五”末全市和新城区的常住净迁移人口数量分别为10601人和6806人,到2030年分别减少为8085人和5184人,变动幅度分别为-23.73%和-23.83%。

表2-4 绍兴市和新城区的常住人口、户籍净迁移人口预测 单位:人 年份 方案 低 2015 中 高 低 2020 中 高 低 2030 中 高 低 2040 中 高 低 2050 中 高 绍兴市 常住人口 28136 29617 31176 21495 22626 23817 6698 7051 7422 3881 4085 4300 3808 4008 4219 户籍人口 10449 10601 10763 9889 10234 10597 7681 8085 8510 3475 3658 3850 -1117 -1030 -946 新城区 常住人口 17966 18911 19907 13725 14447 15208 4277 4502 4739 2478 2609 2746 2431 2559 2693 户籍人口 6707 6806 6908 6339 6558 6790 4925 5184 5456 2229 2346 2470 -628 -660 -696 四、人口结构预测

(一)年龄结构及其关联的社会抚养

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将使得我市人口性别结构基本维持正常状态,而人口年龄结构将是我市中长期迫切需要关注的人口结构变化。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我市深度老年型社会日益严重。从中方案的预测结果来看,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2010年后老年人口比重将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并且,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尤甚于常住人口。预计“十二五”末,我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分别高达23.04%和15.24,比常住

16

龄劳动力数量在2010—2020年间都处于不断增加趋势。(4)60—64岁组高龄劳动力数量在2010—2030年间基本处于高速增长态势。

据调查,相对传统的制造业从业人年龄分布密度通常在40岁以后才达到峰值,与之相比,处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前沿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从业人员年龄分布高度集中在年轻人群一端,从业人员的年龄分布密度在25岁前后就达到峰值。因此,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预示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期在“十二五”期间,转型升级赖以依靠的以年轻劳动力为主的人口机会窗口期非常短,之后能否吸引到足够的年轻劳动力在我市就业将决定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是否能够得以顺利完成。

表2-8 16-64岁绍兴市和新城区的劳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比例(中方案)

单位:人数,%

年份 年龄别 16-29岁 2010 绍兴市常住人口 绍兴市户籍人口 新城区常住人口 新城区户籍人口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994910 26.64 735668 22.55 588487 28.40 360210 22.55 30-44岁 1336903 35.80 1091585 33.47 754150 36.39 534704 33.48 45-59岁 1135976 30.42 1152415 35.33 594103 28.67 564196 35.32 60-64岁 16-29岁 266193 7.13 282058 8.65 135616 6.54 138060 8.64 970159 25.33 745953 23.06 610559 27.84 367711 23.11 2015 30-44岁 1207446 31.53 906706 28.03 691741 31.54 447124 28.10 45-59岁 1319832 34.46 1235048 38.18 721321 32.89 606272 38.10 60-64岁 16-29岁 332660 8.69 346936 10.73 169596 7.73 170050 10.69 829700 21.83 667356 21.49 507695 23.01 330735 21.55 2020 30-44岁 1174515 30.90 846602 27.26 703564 31.88 420674 27.41 45-59岁 1458647 38.37 1255183 40.42 820898 37.20 618404 40.29 60-64岁 16-29岁 338391 8.90 336347 10.83 174722 7.92 165084 10.76 619115 17.70 488094 18.19 349636 16.88 244638 18.24 2030 30-44岁 1112646 31.80 838163 31.23 704837 34.03 421268 31.41 45-59岁 1259045 35.99 926174 34.51 726322 35.07 462368 34.48 60-64岁 16-29岁 30-44岁 60-64岁 16-29岁 30-44岁 45-59岁 60-64岁 507965 14.52 431272 16.07 290291 14.02 212819 15.87 680497 22.60 505851 22.22 429706 23.48 257513 22.36 732641 24.33 622408 27.34 458258 25.04 315508 27.40 393262 13.06 286956 12.61 222328 12.15 143674 12.48 605128 22.74 479875 23.43 402985 24.28 244263 23.49 702113 26.39 515112 25.15 418574 25.22 262488 25.25 933642 35.09 750437 36.64 570154 34.36 380347 36.58 419731 15.78 302590 14.77 267716 16.13 152602 14.68 2040 45-59岁 1204365 40.00 861290 37.83 719592 39.32 434748 37.76 2050 22

第三章 绍兴人口素质发展现状评估

一、科学文化素质

(一)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

教育投入和普及程度的提高惠及了越来越多的人群,2010年全市6岁以上受教育人数比例达到95.46%,比2000年提高了1.86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7.33%,较2000年提高了4.91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14.39%,比重上升2.78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42.95%,比重上升5.10个百分点。文盲率[5]也由2000年的5.54%下降到2010年的3.20%。

根据“六普”资料,绍兴基础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较高,每10万人中具有中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明显高于全省、长三角和全国平均水平,文盲率更是处于最低水平。但是,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为6997人,低于全国的8930人、全省的9330人和长三角地区的14032人。

100??p`P@0 %07.892000155.92145.3120.37152.42201.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未上小学和扫盲班9.7446.7434.3767.48 2010 图3-1 2000—2010年绍兴人口教育水平变化

23

6000040000200000大专以上程度高中初中小学 5.626 54.064.08 43.23 2 1绍兴浙江长三角全国 06997933014032 8930 137371356216890 14032 38788409983668137271 295822881922177 26779 图3-2 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文盲率比较 兴江角绍浙三长全国 从毕业生升学率来看,近年来我市初中升高中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均高于同年全省整体水平。

表3-1 2006—2011年绍兴和浙江省毕业生升学率比较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初升高比例(%) 绍兴市 96.89 97.83 98.25 98.69 99.04 99.81 浙江省 94.02 96.55 97.48 97.7 97.97 98.16 差值 2.87 1.28 0.77 0.99 1.07 1.6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绍兴市 -- 47 -- -- 48 50 浙江省 36 38 40 43 45 47 差值 -- 9 -- -- 3 3 (二)就业人口受教育情况比较 关于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绍兴市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为9.32%,低于全省整体水平11.56%,在全省各地市排序中仅排在第6位,与我市在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

但是,我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口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新城区。新城区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市的70.56%,并且,新城区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为10.9%,高于全市的9.32%。

24

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未上过学小 学初 中高 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3.54 25.34 44.70 14.86 6.53 4.64 0.39 1.57 15.75 38.26 22.44 10.91 9.64 1.44 1.93 24.48 46.01 15.23 7.08 4.91 0.37 5.15 27.14 45.31 12.89 5.76 3.56 0.19 4.24 27.31 47.43 12.04 5.37 3.43 0.16 2.27 28.71 47.83 12.69 4.97 3.38 0.15 1.81 24.67 49.72 14.47 5.33 3.81 0.19 3.23 24.00 48.94 14.80 5.65 3.19 0.18 7.06 30.00 41.29 12.79 5.15 3.60 0.12 2.90 27.16 42.95 13.77 8.02 5.00 0.22 5.80 31.29 42.30 12.46 4.96 3.06 0.14 6.73 32.52 38.95 11.97 5.54 4.15 0.14

图3-3 浙江省就业人口中受教育情况比较 单位:%

160000140000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0绍兴市新城区未上过学53493469小 学7275741629初 中14659278239高 中4267822335大学专科大学本科157119851112307513研究生547449

图3-4 绍兴新城区和全市就业人口中受教育情况比较 单位:人

(三)专业技术人才情况

专业技术人才是高素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绍兴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在不断增长,由2009年的18.51万人增长到了2012年的23.39万人,在全省各地市排序中一直稳居第4位。

25

表3-2 各市单位年末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 城市 全 省 杭州市 宁波市 温州市 嘉兴市 湖州市 绍兴市 金华市 衢州市 舟山市 台州市 丽水市 2009 186.40 48.22 27.97 24.46 13.31 7.97 18.51 13.10 4.97 4.25 16.77 6.21 2010 203.47 54.16 32.49 25.35 14.58 9.18 20.01 14.11 5.16 4.46 16.97 6.27 2011 214.17 59.12 34.78 25.17 14.62 9.52 20.72 14.67 5.58 4.26 18.56 6.43 2012 236.38 63.59 37.74 27.72 14.28 11.66 23.39 17.76 5.92 4.68 22.13 7.09

总体来看,我市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不断提升,但相比较而言,我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将不利于我市未来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危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长三角地区中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我市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不高,高校数量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居第六位;二是我市文化包容性和开放度不高,高层次人才对区域文化敏感性强,对区域文化开放性要求较高;三是我市产业结构中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一直较高,吸引外来就业人口以农民工为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偏低,比同年我市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平均低5%左右。

二、生命健康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生医疗服务的普及,绍兴人口生命健康水平得以不断改善。

随着2008年优生“两免”工作的开展,全市婚前医学检查率和孕前优生检测率维持较高水平,有效降低或避免了出生缺陷发生的风险。据人口计生部门统计,2012年,全市婚前医学检查率97.99%,共检出疾病人数9094人,建议不宜结婚的1人,暂缓结婚342人;对25469名农村育龄妇女增补叶酸。免费孕检率100%,检出异常66例。2012年产前筛查率71.89%,比上年增加5.01%,产前诊断3523人,经产前诊断确诊异常胎儿199例,终止妊娠166例。从2012年开始,

26

免费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阻断全市推开,孕产妇HIV、梅毒、乙肝检测率为100%。新生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率均在99.5%以上,全市确诊CH、PKU、亚临床甲低及听力异常157人。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9252份遗传基因样本筛查,发现355例异常,全部进行了干预。

据卫生部门测算,201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92岁,比2000年的74.78岁,增加了4.14岁。到2012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11周岁,比2011年的79.69提高0.42岁,比2010年提高了1.19岁。

第四章 绍兴流动人口基本特征分析

从人口发展态势看,新增常住人口主要以迁移人口为主,流动人口对我市未来整体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影响非常大,已成为我市进行科学人口调控的关键,构成了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因此,需要对我市流动人口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流动人口总量变化

近几年,我市一直保持较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但数量增长放缓并且开始出现下降。虽然2010—2012年间,流动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但是,2012年流动人口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5.32%,与2011年较2010年27.99%的增幅相比,大幅度放缓。截止2013年6月,全市流动人口总量为169.0万人,绝对数量上比2012年同期减少了近23.0万人,其中因信息精度提高和统计口径变化,在注销率指标和按在册底数统计上报的双重要求下,较大程度造成了统计数量的减少。除此之外,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和农民工回流,一是受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我市部分地区经济增速放缓,导致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削减,甚至停产关闭,减少了外来用工需求量;二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机器换人”导致对以简单劳动力为主的流动人口的依存度大幅降低;三是随着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中西部转移,带动农民工回流就业。

27

25000002000000150000010000005000000绍兴市新城区占比20101424109102300171.83 20111822787135387674.28 20121919707139934072.89 20131689804118475470.11

图4-1 流动人口总量变化 单位:人

二、流动人口分布

我市流动人口的流入流出地分布相对比较集中,首先,从流入分布来看,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市相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70%以上的流动人口集中于新城区,即越城区、柯桥区和上虞区,加上流入诸暨市的流动人口,流入上述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占全市总量的90%以上。具体到各个镇街,占总量90%以上的流动人口集中在全市经济较发达的43个重点乡镇。

其次,源于地缘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我市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省外的七省一市。按2013年12月的统计数据,省外流入的流动人口为123.9万人,占全市在册流动人口的85.91%。其中,来自安徽的流动人口为24.1万人,贵州19.2万人,河南15.3万人,江西10.7万人,四川10.7万人,湖南9.6万人,重庆7.6万人,湖北6.5万人,共计约103.6万人,占省外流动人口的83.56,占全市在册总数的71.79%。

三、流动人口基本素质

我市流动人口主要以农民工为主,由于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来绍后大多仍以体力劳动为主,从业于传统低端产业,并拉低了我市整体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根据2013年12月的统计数据,我市流动人口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人数约

28

125.0万人、占总数的86.62%,其中,初中95.5万人、小学26.2万人、文盲或半文盲3.3万人;高中(含中技)文化程度为12.3万人、占8.49%;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为7.1万人、占4.89%,其中,大专为4.0万人、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为3.1万人。另据劳动部门统计,没有技术的流动人口占到流动人口总数的70%以上。

图4-2 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构成

初中及以 下 86.61% 高中(含 中技) 8.49% 大专 2.74% 本科及以 上 2.16% 四、流动人口居住特征

随着教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子女教育和就业环境改善,流动人口家庭式迁移趋向明显,我市流动人口近年来表现出居留时间增加和人口住房结构向好的新特征。

根据2013年12月底的统计数据,我市流动人口居留时间连续在6个月及以上的人数为105.8万人、占总数的73.37%,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为59.3万人、占总数的41.12%,连续居住3年及以上的为19.0万人、占比13.14%,与去年相比,人数增加2.2万人、比例上升2.39个百分点,表现出流动性减弱,居留时间延长的趋势。

从居住处所看,我市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出租房屋成为居住首选。比较2011—2013年期间流动人口住房结构,流动人口中租住出租房屋的比例由2010年的57.61%上升到了2012年的57.83%和2013年的60.97%;居住在单位内部和工地的比例均有所下降。

并且,随着开展实施的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公寓式”管理等模式的安居乐

29

业工程,加上因业缘、乡缘的自发集聚,我市出现了众多纯粹由流动人口组成的居住区和远超本地居民的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社区。诸如各区县的人才公寓、柯岩街道梅墅村、安昌镇大山西村和夏履镇夏东村等聚居社区,这些聚居区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居家生活的功能和环境,有效改善了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但是,当前流动人口人均住房面积远低于本地居民,因此,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

80.0060.0040.0020.000.00出租房屋单位内部工地其他201157.61 32.30 3.96 6.13 201257.83 30.97 3.84 7.36 201360.97 29.57 3.56 5.90

图4-3 流动人口居住处所变化 单位:%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未来人口发展策略

一、研究的基本总结

经过人口科学预测和历史数据分析,我市人口中长期发展态势、当前人口素质和流动人口呈现出以下典型特征:

1、外来人口的迁入是绍兴常住人口增长的主导要素,常住人口净迁移量的快速下降导致我市常住人口总量中长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中方案,“十二五”末全市和新城区的常住净迁移人口数量分别为29617人和18911人,到2030年分别减少为7051人和4502人,变动幅度均为-76.19%。

相应地,全市常住人口在“十二五”末将从2010年的491.2万人增长至514.3万人左右,一直到2030年将处于不断增长阶段,于2030年上升至峰值人口规模547.4—561.0万人。然后,全市常住人口规模开始不断下降。其中,新城区常住人口在2010—2032年间不断上涨,滞后全市常住人口2年于2032年左右达到峰值319.8—329.5万人,增幅高于同期全市常住人口,表现出常住人口向新城区集

30

中的趋势。

绍兴市和新城区的户籍人口总量中长期均呈“缓慢增长、快速下降”的发展态势,分别于2028年和2029年达到人口峰值456.1万人左右、227.0万人左右,且在达到人口规模峰值前的增长速度低于相对应的常住人口,之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下降速度高于相应的常住人口。

2、绍兴深度老年型社会在未来会日益严重,呈现少子老龄化形态,更快速的老龄化使得人口金字塔加速由“稳定型”向“缩减型”发展,在少子化背景下,养老负担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力人口负担。未来中长期我市老年人口比重将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并且,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尤甚于常住人口。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在2020年将分别为27.13%和19.67%,比同年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分别高4.87%和3.74%;到2030年,全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中上述两个年龄别的老龄人口比重差距扩大了5.52%和5.22%。新城区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相比全市常住人口较轻,新城区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比同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大约低2个百分点左右。无论全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还是新城区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2010—2050年间人口年龄中位数都在不断增大。

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出现新的人口预警:老年人口日益高龄化。未来10—20年间,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和新城区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中的各年龄组老年人口增幅由大到小的年龄组分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其次是65—79岁中高龄组和60—64岁组。高龄、中高龄的老年人口的健康医疗和养老等负担在未来10—20年将变得尤为突出,这将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提出新的人口预警,如何响应迅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健康需求将成为我市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课题。

3、绍兴未来将面临劳动力优势渐失、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人口红利加速衰减的态势。随着外来常住人口迁入数量的减少,外来劳动力供给将逐年下降,我市实现由“依赖劳动力数量发展经济的模式” 转型升级为“依靠劳动力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的过渡期将不足10年。

劳动力人口在“十二五”之后出现年龄结构老化趋势是我市又一新的人口预警。在2010—2030年间,全市常住人口中16—29岁组的年轻劳动力一直处于

31

下降态势,而全市和新城区的户籍人口、新城区的常住人口中的年轻劳动力在2010—2015年间虽表现出少量的增长,但“十二五”之后迅速下降;全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中的30—44岁组中青年劳动力数量在未来20年都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而45—59岁组和60—64岁组劳动力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化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敲响了新的警钟,虽然劳动力人口在整体上显示我市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将近10年,但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预示着受年轻劳动力人口支撑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期可能不足5年。

4、绍兴市常住人口、全市户籍人口、新城区常住人口和新城区户籍人口的出生人数规模中长期均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再快速下降、后平稳增长”的发展趋势,均在2021年前后达到出生人口峰值。

5、无论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虽然整体上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增加,但因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迅速,未来中长期死亡人口数量均呈不断增大态势。

6、我市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不断提升,但相比较而言,当前我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程度)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仍相对较低。其中,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整体拉低了我市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

我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口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新城区。新城区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市的70.56%。

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生医疗服务的普及,我市人口的生命健康水平得以不断改善。人口出生缺陷率不断降低,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在提高。

8、我市流动人口规模出现增长放缓现象,流入流出地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居留时间不断增加,家庭式迁移趋向明显,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流动人口70%以上集中于新城区,集中在全市经济较发达的43个重点乡镇。户籍上70%以上的流动人口来自于省外的安徽、贵州、河南、江西、四川、湖南、重庆和湖北等七省一市。出租房屋成为居住首选,并形成了众多纯粹由流动人口组成的居住区和远超本地居民的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社区。

32

二、我市未来人口发展战略

第一、实施迁移和生育统筹战略,科学调控人口发展态势。超低生育水平下,我市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迁移人口的贡献。“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常住净迁移人口占新增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70%,对我市未来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影响非常大。但是,随着净迁移人口的快速下降和单独二胎等适度鼓励性的生育政策实施,为科学调控人口发展态势,一方面研究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下产业经济结构变化、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尤其是我市相邻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所发生的变化等多重因素下,对人口迁移在数量和速度上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激励手段促使二胎生育意愿落实,积极提高生育水平,应统筹好迁移和生育的关系,防止未来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

第二,实施以业聚人战略,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优化布局。围绕《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加快越城区、柯桥区和上虞区的新城区融合发展,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形成都市区经济体,提高绍兴区位竞争优势,采取以业聚人的战略,根据就业需求,一是吸引外地人口来绍就业,继续发挥外来人口对绍兴市域范围的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二是依据经预测常住人口未来向新城区集聚的发展态势,以产业布局引导人口区域内有序流动,一方面引导市域人口向新城区集聚,另一方面引导原越城、绍兴县和上虞市人居环境较差地域的人口向“一城三片”进行集聚,实现人口优化布局。

第三,实施以业控人战略,调节外来迁移人口结构。人口迁移不能靠行政手段来控制,而应在政府引导下由市场来疏导。为改善我市未来整体人口结构,应实施以业控人战略,重点采取“二正一负”的双向激励政策调节外来迁移人口结构,一是依照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发展态势,制定实施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增设开发适宜年轻人居住生活的城区环境,开放有利于年轻人就业的公共资源,吸引年轻、高素质劳动力向高技术新兴战略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业就业;二是随着我市未来人口深度老年化发展态势,围绕急剧扩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应有选择地鼓励护理型年轻和中青年劳动力进入养老等新兴服务业领域就业;三是采取限制性人口迁移政策,如以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低端传统产业企业加大本地用工需求比重,控制低素质外来劳动力流入。

第四,实施人口素质战略,由人口负担的观念向人口资源转变。随着我市

33

由过去“依赖劳动力数量发展经济的模式”向“依靠劳动力质量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未来人口发展要树立人口资源观念,实施提升人口素质战略。首先,提升人口素质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当前我市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远低于全省和长三角整体水平,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加大职业技术和高等教育投资力度,重点提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水平,就业培训支持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有效提高当前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缓解未来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其次,以建设“健康家庭”为目标,继续提升出生人口素质和医疗保健防护能力。

第五,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应对高龄老年人口激增的健康养老需求。经预测,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基本确定,应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首先,以我市老年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的发展态势为参考,制定老龄化综合事业发展规划,评估公共财政支付能力,引导社会参与努力建设包括家庭养老、社会服务居家养老、福利机构养老、高端康复机构养老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生态体系,依托“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加大农村投入以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多样化。其次,完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按照国家关于社会保险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将社会保险覆盖城乡所有居民,实施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水平,除政府外,鼓励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多层次参与,根据人口发展动态科学核算和动态调整各项保险费率,以保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其中,重点是进一步统筹有限的养老金,提高使用效率,解决中、高龄或丧失能力老人的生活困难。另外,实施柔性退休计划,让临近退休年龄的劳动人口自主决定退休年龄,开发建设老年人力资源专业市场,充分发挥退休人力资源的余热,充分利用老年人口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素养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第六,实施人口城镇化先行战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遵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的战略指导,实施“人口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首先,要加强绍兴大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级市的要素集聚能力,提升其经济辐射功能和内在承载力,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形成市场力量下由农民发动、农民投资、农民创业、农民创业的主动城镇化。其次,探索财力分配关系,改革

34

隶属城镇间的财政分配机制,不断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水平,降低农民城市化融合成本,增强进城农民的市民化待遇,促进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真正实现市民化融合。再者,发展以特色产业、生态农业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建设农地流转挂牌交易市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互动健康发展。

第七,实施社区重建战略,依托流动人口聚居社区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成熟完善的社区是流动人口改善弱势境遇的重要依托,根据我市流动人口群居特征,可以采取社区重建战略,发挥流动人口聚居区平台效应,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提升我市城市治理水平。首先,将流动人口聚居区所在的行政村或自然村作为一个整体社区,重新界定社区地域范围,按照城市社区组织的功能定位,重构社区组织。其次,经民主选举,由户籍居民、村民和流动人口选举的代表组建新社区的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负责社区日常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并配合当地政府做好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然后,以流动人口聚居社区为平台,集政府和社会力量,构建无边界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将社会资源引入流动人口聚居区,帮助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流动人口向新绍兴人平稳过渡、融入绍兴城市发展。

注释:

[1]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2]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文 [3] 关于预测周期需要作出如下说明:虽然人口预测受到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预测周期跨度太长将致使其参考价值降低,但仍然可以作为参照来比较当与人口发现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发生改变时人口发展的轨迹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将有利于评估一些重大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因此,从现实指导价值来看,2010—2030年期间的预测更符合当前人口发展趋势,而2030—2050年间的人口预测结果可以为将来新开展的人口预测研究提供借鉴和对比。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5d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