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语文会考文言练习(有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07 07: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

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唯君图之 图: .(2) 晋军函陵 军: .(3)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

(1)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 ..(2)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 .(3) 以其无礼于晋 以: .(4) 吾其还也 其: .

1

3、 翻译下列句子

(1)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3)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 根据文意,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 (1)“??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5、请简要回答烛之武是如何打动秦伯,使秦退军的。

2

(一)烛之武退秦师

5、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5) 唯君图之 图: 考虑 .(6) 晋军函陵 军: 驻扎 .(7)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恩惠 .(8)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 高兴 .6、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

(5)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 哪里 代词 ....(6)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 然而 转折连词 ...(7) 以其无礼于晋 以: 因为 连词 ...(8) 吾其还也 其: 还是 语气副词 ...7、 翻译下列句子

(5)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我壮年的时候,还不如别人 (6)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7)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况且您曾经给过晋君恩惠啊! (8)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损害别人的利益,不仁义(或者:不仁道) 8、 根据文意,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 (1)“??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许之。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之,指“灭亡郑国” )烦执事。 5、请简要回答烛之武是如何打动秦伯,使秦退军的。

见考试说明P125首先??又以??继而??接着??最后??最终打动了秦伯

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

3

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4

(二) 《劝学》

阅读《劝学》(节选),完成1—4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曲中规 中: ②而闻者彰 彰: ..③声非加疾也 疾: ④而绝江河 绝: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寒于水 ..

B.①车柔使之然也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①登高而招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56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