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1-6-1

更新时间:2024-04-19 04: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选择题

1.(2011年高考海南卷)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解析: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不只包括一种生物,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 ℃,在-2 ℃~2 ℃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A

2.(2011年高考北京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给海龟安装示踪器可调查其洄游的路线,故A项符合。给大雁佩戴标志环可调查其迁徙的路线,故B项符合。岩礁上的贝类活动能力比较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关系,故C项符合。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即有多少种生物。物种越多,丰(富)度越大。标志重捕法只能调查达乌尔黄鼠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不能调查丰(富)度,故D项不相符。

答案:D

3.(2011年高考海南卷)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解析: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具有细胞核以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因此具有相应的核基因和质基因;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二者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膜;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时,培养早期营养物质及其他生活条件充足,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废物的积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变缓;碳源是酵母菌生活的必需条件,碳源不足或生存空间受限时会使酵母菌的K值降低。

答案:B

4.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由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甲类群的物种数目比乙类群的少,所以,甲

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对于物种4来说,甲类群中的种群密度明显小于乙类群的;对于物种7来说,甲类群中的种群密度大约是41个,乙类群中的种群密度大约是27个,所以C项正确。

答案:C

5.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超过b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

答案:A

6.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 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都正确

解析: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数量剧增,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或菌种发生变异;图③中c点后种群数量减少,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使其数量控制在K与K/2之间,故四种说法都正确。

答案:D

7.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 000只左右主要是有捕食者 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K值是保持在100 000只 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草场被破坏 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解析: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后,鹿失去天敌的制约,数量逐渐上升,对草的捕食作用加强,草场逐渐被破坏,最后崩溃。由于草的数量变化和鹿的数量变化之间有时滞,鹿的数量会超过环境的最大容纳量。草场出现损耗,表明草场上鹿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草场的承载力,从这一年开始,草场的最大容纳量会越来越小。

答案:B

8.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解析:根据图示,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分布的水层不同,体现了其在池塘中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示意图只是表明四者在池塘水层分布情况,没有体现四者之间的能量流动情况;青鱼与草鱼都以池底水草为食,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加,鲢鱼食物增加,其数量会增加,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后种内斗争加剧,使其数量增加变慢,因此鲢鱼数量不可能呈现“J”型增长。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________。研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

(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群落类型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 Ⅱ:25年的次生林 Ⅲ:50年的次生林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分析上表可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______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________。同时发现植物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耕地过渡为灌木和林地,这属于群落演替过程;群落里的物种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镶嵌分布描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2)分析表中数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林木生长逐渐增加;起初一段时间(前50年)物种丰富度增加明显,后期(50年~150年)物种丰富度增加逐渐变缓。(3)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常用样方法,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定要随机取样;植物之间因争夺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1)群落的演替 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水平结构 (2)①随着次生演替

树种数量 22 81 96 128 平均胸径(cm) 8.7 10.4 11.8 13.7 平均高(m) 6.3 8.4 9.2 10.5 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的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 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比较快,而50年~150年之间次生林群落植物增长的速度放缓 (3)样方 随机取样 争夺资源和空间

10.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单位时间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

量流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能够抵抗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但是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答案:(1)B (2)不再增加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他合理答案)

(3)增长 (4)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1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共4组实验,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组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培养液体积/mL

A 4.0 200 B 4.0 800 C 0.8 200 D 0.8 800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组、________组和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葡萄糖含量丰富、溶氧量高的条件有利于酵母菌的增殖,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曲线①②③④分别是B、A、D、C组的结果;B组与A组的唯一差别是培养液体积不同,相同的锥形瓶内,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的相对面积小,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少;D组与B组相比,其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较低。取样计数时应先摇匀再取样,且后期的样液需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的相对面积较小,故溶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质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5)浸泡和冲洗

12.多倍体鲤鱼品质更好,产量更高。科学家培育出了几十条四倍体鲤鱼。下图是将四倍体鲤鱼迁移到一个新实验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1)从曲线的走势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一个快速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的“J”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________有限,曲线呈现出“S”型增长,最后曲线呈现有规律的波动。

(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应等于________。

(3)该研究基于种群数量调查的基础上。此项研究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倍体鲤鱼直接投放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可能会引起________等生态危机现象出现。

(5)科学家既要考察多倍体鲤鱼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实际生存情况,又要注意生态安全问题,则采取的科学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种迁入新环境时,起初由于食物、资源充裕,没有天敌等,种群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但是种群数量达一定程度后,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呈现“S”型增长。(2)种群最终会围绕最大值(K值)上下波动,则K值为(a+b)/2。(3)鲤鱼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应使用标志重捕法。(4)如果将多倍体鲤鱼直接投放到环境中,由于其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而快速增长,导致其他物种资源和空间不足,增长变慢,甚至死亡,这就构成了外来物种入侵。(5)将四倍体鲤鱼和二倍体鲤鱼杂交获得三倍体鲤鱼,也是多倍体鲤鱼,但是由于三倍体高度不育,将三倍体鲤鱼投放到环境中放养,不会危害生态安全。

答案:(1)资源和空间 (2)(a+b)/2 (3)标志重捕法 (4)外来物种入侵 (5)将四倍体鲤鱼和二倍体鲤鱼交配培育三倍体鲤鱼,再投放到自然生态系统中放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4f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