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6-15 16: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程堂中

摘自:《松江教育信息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不仅需要知识型人才,而且更渴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当前教育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延续性、发展性学力。马克思说过:未来社会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使人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指出: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学校领导一直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我们要造就和谐发展的、有社会积极性的、有创造性人个人,使学生的个性与世界文化及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倡导各类学科教师在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大好形势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倾斜于学生的特长爱好和个性发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得到充分发挥。物理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在物理教学中重点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领学生在物理情景中亲身体验,发展个性,培养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个性化”即个人在各种活动事务中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优势特色,在应试教育时期,家长和教师都喜欢听话、勤奋、成绩优秀的乖乖学生,但往往其中一些学生也是没有创造力、没有个性、过于含蓄、不善于表达自己。随着社会对能力型、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优秀学生的标准应是勤奋、有个性、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批判名人名作、成绩优秀、有思想、善于表达。但传统教育模式严重压抑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在以前长期应和应试教育的良心谴责下,作为一线教师,目前最要紧的就是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一、创建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发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气氛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

1、良好师生关系是课堂和谐的前提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一直停留在教师的“严”与学生的“从”上,教师是中心,是至高无上的,而学生则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在学术上教师的理论就是权威,学生不敢也没有机会去质疑反驳教师的观点。尽管这种关系在应试教育年代也培养了不少名牌大学生,但不乏也有一部分“高分低能”的副产品。因此这种不平等的主次关系长期压制了学生的需求和主动。

随着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上并不是传统的“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不再是权威,可以被质疑或补充。再说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是人与人的相处,而且学生又是可塑性的未成年人,具有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教师对学生不能定论,即使是一些存在个人差异的学生,教师也不能有偏见,他们同样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二期课改”的全新课程理念其中一点就是要降低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权威作用,确定教师的参与、指导地位,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不再有居高临下的感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反思、互相鼓励帮助,做到教学相长。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教育过程中要言辞恳切,让学生体会到你的坦诚,体会到你真正的爱,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再有距离感,学生也会主动地将自己的想法与教师交流,教师的教育引导也就水到渠成。有了良好的师生情感,再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不管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显示教师的包容和豁达,让学

生在你面前不再受到压抑,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身特长、张扬鲜活个性的欲望。

2、建立互动平台,学生自由表达

在物理课堂上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开放式教学,不仅搞活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加强师生间相互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观点。

过去应试教育时期的“满堂灌”形式,过于偏重智商,使学生只能以“接受”的方式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针对考试形式反复训练同一类型练习,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毁坏了学生的身体、破坏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一期课改”的“引导式”、“启发式”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仅满足于一般的解题和知识的应用,很难真正进入物理情景。二期课改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即互动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积极创设多维度、都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使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物理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学科,无论是已成熟的概念、规律,还是处于发展前言的理论,教师都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实例、生活经验、经历探索,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其他基础学科作为工具进行推导、假设、反证等,小组讨论后对各自的论点惊醒辩论等,鼓励学生自由提问,强调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以“质疑问题”打断。记得在一次物理课上,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然界怎么只有两种电荷?”这样的问题,引起了满堂大笑,其他同学都觉得这个知识点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了,都是高二的学生了还问这样的问题简直就是幼稚到家了,但我并没有这样看,对提问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也许就是这些简单的问题,将来就填补了物理学的一些理论空白,就象牛顿的“苹果为什么回是往下掉?”这么简单的问题帮他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事实也就是在以后的课堂上,不仅这位同学经常主动提问,其他同学提问也毫无顾虑自己所提问题是否会显得幼稚或错误,他们都是此刻的主角。“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鼓励质疑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在质疑中争辩,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个体的创

造性,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在教《库仑定律》时,教师在说明两个带电体q1q2一般都看作点电荷,所以公式F=k中的r就是这两个带电体间的距离,这时一个同学提出“如果两带电小球靠得很近时,这时球半径就不能忽略,就不能视作点电荷”,

这个提法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另一位同学又问“那怎么算呢?”又一位同学提出公式F=k中的r应为两球心间的距离,因为他

认为这个公式与万有引力公式F=G极其相似,应用类比法应该这样算。正在同学们都完全认可时,还有一位同学提出质疑:

初中静电感应中说,当两带电小球靠得很近时,球中的电荷不再是均匀分布的,遵循“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特点,当两球带同种电荷时,电荷密集中心间距大于两球心间距,带异种电荷时则相反,学生听后觉得有道理。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我用眼神跟随着发言的同学并不时地鼓励着,库仑定律中的难点r就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达成共识:这里的r类似于万有引力公式中的r但又有着一定的区别。这种情况下的库仑力不能准确算出,但能定性判断其大小。这些有创意的学生当然都得到了表扬和加分。教师在课堂上见到学生相互争辩的场面,即使有时因争辩而影响教学进度,教师的心里也是感到欣慰的。组织学生讨论,让生生互动,形成自由的课堂气氛,不仅教学效果良好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开放物理实验,让学生主动创新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精髓,纵观物理发展史,每一个理论的诞生都离不开实验,即使是一些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往往意识建立在实验这个基础上。物理实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不同的创新要素设计不同的实验,激发显赫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往往是在实验课上教师惟恐学生不会做,故用大量的时间讲解实验原理、步骤、仪器的窜区等所有实验的细节,最后只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过程进行一个机械的操作,其结果是使学生成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机器。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应是做开放的一部分内容,而这种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使整个实验只有一种做法,框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际上科学合理地组织物理实验课,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空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在实验中教师只说明式样目标,学生自己主动设计式样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在学校器材允许的条件下,满足他们的纺案,即使没有有些学生方案中的器材,师生可一起讨论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在什么实验室可以完成,可能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等等。在不同的实验方案操作、教师记录处理、归纳、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与教材、教师不同的观点,让他们创新意思反作用于教师,以此达到“教学相长”。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是有创造性,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被部动力。这样的式样过程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性课外实验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延续、拓展。这种行为完全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学习活动。这种是眼形式更具有开放性,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反站的特殊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使学生真正享受探索的自由。并让他们中的代表在课堂上陈述研究过程和战士成果,激发其他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了摩擦知识以后,班级中有四位同学主动成立一个叫“发光族”的实验小组,研究“自行车中的摩擦”,在研究过程中,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同学到修车行仔细观察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回来后一起合作拆装自己的自行车,发现自行车内部轮轴、中轴、前叉轴处都有滚珠轴承,即使是无法安装轴承处也涂有润滑油,这样都是为了减小摩擦,减少零件的损耗,有的同学研究外部摩擦,他们发现在轮头、脚踏板、刹车块上均装有橡皮,橡皮和其他材料间摩擦因数相对较大,是为了增大摩擦。最后他们共同研究前后轮与地面间摩擦,不踩滑行时是滚动摩擦,摩擦越小滑行赿远,刹车时是滑动摩擦,且是橡胶与地面,摩擦因数大,通过增大摩擦及时刹车。但在蹬车时,他们之间存在着分歧,在相互讨论仍然不能达成一致,教师指导他们查资料,做实验。一位同学带来玩具四驱赛车,开动马达后,自己用手当作地面轻放于轮子下面,说出轮子对手作用的感受,轮子对手有向后的作用,若用力向上按轮子,轮子将停止转动,轮子与手接触处存在静摩擦力。有一位还做了把自行车后轮悬空放入水中,蹬车后水会向后沿切线方向飞出,说明自行车在行驶时对地面有向后的静摩擦力,的确很形象。最后他们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自行车上各处的摩擦。如下表:

自行车上的摩擦(实验小组:发光族)

三、尝试多种作业形式,让学生体验成功

传统的作业无非是记、写、算、加上少量的实验(如家庭实验),形式单调,与生活时间相差甚远,很难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高中电学内容要完了,也不大会让学生去设计个使用的电路,最多是在纸上画画图,在实验室里检验一下,不会有作业的成果可以以实物的形式一直留下来,极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钻研。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课余时间一直被作业占领着,又有几位学生每天是在自愿的、愉快的完成作业呢?因此教师应布置一些形式多样的作业,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是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完成,作业就真正地实现了它的价值。

首先教师布置的物理作业应具有层次性。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独特个性的发展中人,他们在情感、意志、智力、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分析作业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而且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设计富有弹性的作业,留给学生一些选择的余地。如必做的基础题+选做的综合题或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降低作业难度(即将知识点细化然后再衔接、综合)。布置的作业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着重做那些可成为能力培养载体的基础知识作业,再着重寻找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培养的作业,并进行有效的训练,避免单调的重复练习。这种有层次的作业不仅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有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其次作业的内容还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物理作业可以根据单元的具体情况布置一些观察类和实验类的,真正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单摆”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观察身边有哪些东西的运动和单摆类似又有哪些不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做成简单的实验装置更深层次地研究。有同学通过观察举出了秋千、垂柳条、天平横梁、小区摆腿的健身器材等等的摆动,有些教师都没直到,有同学还把自己的做的“双线摆”拿到学校进行展示,并根据实验数据通过公式计算证明了“双线摆”的稳定性,让同学们耳目一新。物理作业还可以围绕现代科技的热门问题设计一些科学性趣味性的主题来讨论,学生准备资料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不再是“习题册或试卷+每天定时定量的布置和收发”的乏味形式,作业完全可以是电子文本或图片。如目前科学家正在争论太阳系中的“冥王星”是否继续留在九大行星的行列。教师可以建议学生结合所学的圆周运动知识并通过网络或其它各种途径搜集资料,以Powerpoi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在丰富大家天体知识的同时也使自己做了一回“科学家”,在世界上供认的结果出来以后,和自己观点相同的同学更是兴奋不已,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社会民主化的基本要求,教育当然更不例外。物理来源于自然被有个性的人发现规律形成理论,又被有个

性的人利用物理创造发明服务于人类,所以在当前的物理教育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见解、新意、或有创造性的观点,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形成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2004年10期.高中物理作业模式的探究.邓志文 2、《物理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浙江教育出版社 3、《我在美国教英语》帕特.唐林羽.广西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4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