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十年百件大事
更新时间:2024-01-06 22: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有哪些大事可以镌刻在特区史册上?昨天,“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评选揭晓,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土地拍卖“第一槌”、高交会举办、文博会举办等100件大事入选。
昨天下午举行的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透露,在100件大事中,属“全国第一、首创、率先、开先河”的事件有54件。
“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的评选由市委宣传部主办,驻深记协、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承办,评选活动办公室设在深圳卫视。本次评选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回溯特区30年创业奋斗历程,总结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排头兵”作用,展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
据统计,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属经济建设的有29件,政治建设的有25件,文化建设的有18件,社会建设的有28件。从时间分布上看,上个世纪80年代发生的事件有42件,90年代发生的事件有24件,新世纪以来发生的事件有34件。评选产生的100件大事,基本都是在深圳经济特区30年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既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这样决定深圳命运的事件,也有深圳在各个时期开创的“全国第一”的创举。其中,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猴年新春八评”和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以高支持率当选。 【入选事件】1、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条例》规定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鼓励外商到经济特区投资办企业,赋予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方面更大的自主权。《条例》从法律上宣告了经济特区的诞生,掀开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史的第一页,同时把“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增强了外商投资的信心,赋予了特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成为特区改革开放的“尚方宝剑”。
【入选事件】2、1980年,“炒鱿鱼”、打破“铁饭碗”,深圳在中国内地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实行双向选择,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和配套制度。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蓬勃发展,80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经济成分愈发多元化,这种格局决定了不能再实行国家统包统配的用工制度。
【入选事件】3、1981年,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建设推出“工程招投标”方案,开创中国内地工程招投标先河。
国际商业大厦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起初打算指定承建单位,后来改为招标方式,让中外建筑企业自由竞争,整项工程的造价降低了940多万元,建设工期从两年缩短为一年半。
【入选事件】4、1981年,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
1981年3月10日,经当时编办批准,中国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宣告成立,从而拉开了中国专业化物业管理的帷幕,使房产管理从过去的行政性、福利性,走上了专业化有偿服务的管理轨道。
【入选事件】5、1982年,深圳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被誉为“知名度最高,对国人最有影响的口号”。
1982年11月22日《深圳特区报》头版,一篇题为《从南山到大鹏湾》的新闻报道,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首次见诸报端。贯穿上世纪整个80年代直到90年代中期,成为打破思想禁锢、激励人们投身改革开放大业的时代强音。(陈颖) 【入选事件】6、1982年,深圳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逐渐取消粮票和粮本等各类票证,终结了近四十年的票证制度。
取消一切票证深圳比全国的时间提前了10年。价格改革它标志着深圳坚定地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方向,并成为全国打破僵化的计划价格管理体制的示范。(王敏)
【入选事件】7、1982年,深圳推出工资改革试点,改革劳动分配制度,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结构工资制。
深圳的改革将市场机制引入了工资分配领域,落实了企业工资分配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杨丽萍)
【入选事件】8、1982年,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正式创刊,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权威媒体和第一大报。
1981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准深圳市委创办机关报——《深圳特区报》。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深圳特区报》品牌价值60.37亿元,居151位。(范京蓉)
【入选事件】9、1982年,国家正式批准了大亚湾核电站项目,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用核电站。
1982年12月13日,国家正式批准了大亚湾核电站项目。翌年,大亚湾核电站厂址选定并获批准——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畔。在大亚湾核电站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我国核电品牌,已经走出大亚湾、走向全国,为我国核电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陈颖)
【入选事件】10、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1983年,当时的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现已更名为中国宝安)
【入选事件】11、1983年,2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深圳,参与深圳经济特区建设。 1983年9月15日,基建工程兵2万人集体转业,组成建设集团公司,拉开了深圳对建筑管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由基建工程兵改编而成的深圳市第一、二、三、四、五建筑工程公司,以及市政工程公司、市机电设备安装公司,长期担负着深圳的主要建设任务。
【入选事件】12、1983年,蛇口工业区管委会推行直选改革,在全国引发一场大讨论。 1983年4月,蛇口工业区首先在国营直属公司副经理以上的行政干部和助理工程师以上的技术干部约130人中,自行推选管委会成员,实行民主投票。
【入选事件】13、1983年,《深圳市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出台,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的城市。 1980年10月,深圳开始在外商投资企业竹园宾馆、友谊餐厅试行劳动合同制,实行企业与员工的双向选择。(杨丽萍)
【入选事件】14、1983年,《深圳市实行社会劳动保险暂行规定》出台,深圳在中国内地率先探索合同制职工社会劳动保险制度改革。 【入选事件】15、1983年,深圳大学经国务院批准创办,成为深圳第一所全日制高等院校。 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首所全日制高校——深圳大学经国务院批准成立,9月开始招生。1996年,深大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1月,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深大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深大仅用22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教育的“三连跳”,成为改革开放后诞生的学校中最早取得博士学科点的高校。
16
【入选事件】
1983年,深大电话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作电信运营企业。
本报解读
市政府大胆创新,积极申请取得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和英国大东电报局联合成立中国内地首家中外合作电信运营企业——深大电话公司。深大电话成立次年,我市通讯技术设备便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区内平均每十人可以安装一部电话,显著改善了投资环境。目前,深圳手机用户达1884万户,饱和率超过150%,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成为国内城市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吴凡)
【入选事件】 17
1984年,“三天一层楼”国贸大厦成为深圳城市标志“深圳速度”被载入史册。 本报解读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正在建设中的深圳第一高楼国贸大厦,主体工程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筑史上新纪录,堪称中国超高层建筑史上的奇迹,国贸大厦因此成为深圳特区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标志;而这一建筑奇迹也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享誉中外。(王敏)
【入选事件】 18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本报解读
1984年,作为当时重要的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关注的焦点。当年1月24日,邓小平首次来到深圳视察。视察结束后,他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
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的这次视察,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李舒瑜)
【入选事件】 19
1984年,“孺子牛”雕塑在深圳市委大院落成,这座铜雕成为深圳建设者开拓创新精神的象征。
本报解读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市委决定在市委市政府大院建一座最能代表深圳建设者开拓精神的雕塑。1984年7月27日,由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潘鹤创作的“孺子牛”雕塑落成。 这座雕塑原坐落在市委大院内,1999年,深圳市委通过决定,将“孺子牛”铜雕整体迁到了大院外大门口的花坛上。同时,办公大院围墙后退10米,为深圳老百姓献出一块绿地。今天“孺子牛”雕塑已成为代表深圳精神的标志性景观。(李舒瑜)
“孺子牛”铜雕。(资料图片)
20
【入选事件】
1984年,深圳电视台成立,标志着深圳本土电视事业的开创。 本报解读
1984年1月1日,深圳电视台开始试播自办节目,并且拥有自办节目的专用频道。深圳广电事业突飞猛进,2004年6月28日,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并逐步形成了广告产业、网络传输产业、内容产业、新技术新业务产业四足鼎立的产业结构。2009年,广电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8.21亿元,同比增长17%。(翁惠娟)
21
【入选事件】
1985年,深圳创办科技工业园、科技商品交易所,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本报解读
1985年,深圳科技工业园奠基,市政府与中科院合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总公司亦同时成立。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深圳科技工业园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996年9月,深圳高新区宣告成立,园区面积扩大到11.5平方公里。25年来,高新区从原来侧重于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深化到官产学研环环相扣、体系完备的产业链聚集区,每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田然)
22
【入选事件】
1985年,深圳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为中国内地建立规范化的外汇市场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本报解读
经国家批准,1980年10月允许通过中国银行及其分行进行外汇调剂,这标志着我国外汇调剂市场雏形已经产生。1985年底,首先在深圳经济特区陆续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为我国继续培育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开辟了新路。 (吴凡)
23
【入选事件】
1985年,华侨城开始筹建,拉开了中国内地“主题公园”建设序幕。 本报解读
1985年11月11日,华侨城集团公司成立。华侨城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大型中央企业。经过25年的开发建设,华侨城形成了旅游及相关文化产业、房地产及酒店开发经营及电子及配套包装产品制造等三项主营业务,截至2009年底总资产近500亿元。华侨城已建设了10个大型主题公园。(蔡良焕)
24
【入选事件】
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
本报解读
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从此,配合收容遣送制度,暂住证成为深圳警方社会治安管理的有力抓手。2003年,广州孙志刚事件发生后,收容遣送制度废止,暂住证退出历史舞台。(陈震)
25
【入选事件】
1985年,深圳市保安服务公司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市级保安服务公司。 本报解读
1985年1月9日,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深圳市保安服务公司正式成立,直属深圳市公安局的领导和管理。目前,深圳共有保安员逾20万,他们在维护客户单位安全、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震)
布吉农批市场繁忙的交易场景。 (资料图片)
43
【入选事件】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本报解读
1988年4月1日,深圳发展银行在特区证券公司的柜台上开始了最早的证券交易。1989年11月,深圳市政府作出了建立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决定。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营业。2000年9月深交所停止了新股发行。2004年5月17日设立中小企业板后,标志着深交所重新恢复了企业上市。 (林彦龙)
44
【入选事件】
1991年,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深圳海陆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本报解读
深圳机场建设历时仅2年4个月,全部建设费用不到2亿美元。深圳机场建设有多项改革创新,在全国机场建设中第一家自筹资金建设。2009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2448万人次,货运吞吐量60万吨,航空器起降20万架次。(王晓晴)
45
【入选事件】
1991年,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正式开业,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期货交易所。 本报解读
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宣告成立,并在同年9月28日推出了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标准合约——特级铝期货合约,这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的正式建立。1994年,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和农产品交易所合并为深圳有色金属期货联合交易所。1998年8月,深圳有色金属期货联合交易所被撤销。 (林彦龙)
46
【入选事件】
1991年,深圳天景花园业主委员会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业主委员会。
本报解读
这标志着中国房地产走向市场化后,广大业主真正开始冲破传统思想,从市场角度、有组织地对物业提出管理和监督的要求。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借鉴这一模式,业委会成为物业管理法规的重要内容。(孙锦)
47
【入选事件】
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猴年八评”和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本报解读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再次视察深圳并发表重要谈话。1992年2月至3月间,深圳特区报发表“猴年八评”。随后,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率先报道了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向全国传递新一轮改革开放讯息,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张苹)
深圳特区报刊发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48
【入选事件】
1992年,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为深圳经济特区发挥“试验田”、“窗口”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本报解读
18年来,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通过法规及有关法规问题的决定335项,其中制定法规194项,成为我国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方兴业)
49
【入选事件】
1992年,深圳出台最低工资标准,在中国内地率先探索最低工资制度。 本报解读
为规范企业的工资分配行为,捍卫劳动的尊严,深圳出台了最低工资标准。除2008年因金融风暴影响、深圳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外,从1992年起,深圳每年都会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逐年上调。
(李世卓) 50
【入选事件】
1992年,《深圳市社会保险暂行规定》出台,在中国内地率先探索“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有机结合”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本报解读
1989年1月,国家体改委确定深圳为全国社会保险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深圳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出台了《深圳市社会保险暂行规定》,在全国首创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建立了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新模式。(杨丽萍)
51
【入选事件】
1993年,深圳举行文稿拍卖,首次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文化生产领域。 本报解读
1993年,《深圳青年》杂志社在全国率先举行文稿竞价,第一次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精神产品生产领域,被称为“当代中国精神产品市场化的第一槌”。1993年10月28日下午2时40分正式举行文稿拍卖,其中一部只有标题还未动笔的文稿最后竟拍出了108万元的高价。(罗雪燕)
文稿拍卖会现场。(资料图片)
52
【入选事件】
1993年,深圳市宝安县撤县建立宝安、龙岗两区,加快推动深圳市城市化进程。 本报解读
1979年,在宝安县的版图上成立了深圳市;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着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1981年,正式划定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特区以外的地区恢复宝安县建制;1993年1月,宝安县一分为二,宝安区、龙岗区成立,标志着深圳开始走上城市化道路。(李文生)
53
【入选事件】
1993年,深圳市产权交易所成立,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产权交易机构。 本报解读
深圳市政府为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1993年2月设立了深圳市产权交易所。2000年8月,市产权交易所改制为市属事业单位——深圳市产权交易中心。该中心的成功运作,为推动和深化深圳市国有企业改革,保障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企业职工和投资者合法权益,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以及为风险投资开辟退出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凡)
54
【入选事件】
1993年,深圳成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此举在中国内地属首创。 本报解读
1993年6月,深圳市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正式挂牌。该事务所是全国首家为无形资产贸易及无形资产司法实践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在国有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中,承担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对知识产权、商誉、专有技术、经营秘密等,从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的角度分别进行评估,项目范围遍及国内各地。该事务所成立之后,深圳随后又通过了全国第一个《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吴凡)
55
【入选事件】
1993年,《深圳市国家公务员管理办法》出台,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公务员规章。 本报解读
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后,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深圳,就率先踏上了这一制度建设的历程。1991年,深圳公开登报,面向社会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考机关工作人员,这在国内开辟了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先河。后来,市政府于1993年颁布了《深圳市国家公务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公务员招考的范围、种类、对象、条件和工作程序等。(张苹)
56
【入选事件】
1994年,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本报解读
1994年6月19日至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来到深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特区明确提出“三个不变”。关于特区如何特下去,江泽民提出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强调“增创新优势,既包括增创经济优势、物质文明优势,也包括增创精神文明优势、思想政治优势、社会全面进步优势”。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为深圳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激励深圳奋发努力,再创辉煌。(王慧琼)
57
【入选事件】
1994年,深圳市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向全国“三资”企业开放,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全国性的保税生产资料市场。
本报解读
1994年,经国务院特区办和国家海关总署等部门批准,深圳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将向全国“三资”企业开放,从而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全国性的保税生产资料市场。这意味着全国各地的“三资”企业都可以在深圳购买保税生产资料,这也将增加深圳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对供应商的吸引力。(饶洁)
58
【入选事件】
1995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有关无偿献血的地方性法规。
本报解读
1995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有关无偿献血的地方性法规。在条例的推动下,我市无偿献血理念深入人心。截至今年5月31日,17年来全市共有168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捐血336吨,救治伤病患者56万人次。深圳连续六届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周元春)
59
【入选事件】
1996年,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成为中国内地首家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解读
1996年4月9日,广深铁路总公司正式改组为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在境外上市的铁路运输企业。公司独立经营的广深段是中国内地通往香港的唯一铁路通道,为目前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铁路之一,是国内第一条全程封闭、四线并行的铁路,也是第一条实现客货分线运行的铁路。(田然)
60
【入选事件】
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竣工,成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世界第四高楼。 本报解读
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正式竣工,68层钢结构主楼,高达324.95米;加上楼顶塔尖,全高383.95米。这一高度,居亚洲高楼之冠,世界排名第四。它还以两天半建一层楼的速度,刷新了深圳“国贸”乃至我国建筑史上的纪录,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王敏)
61
【入选事件】
1997年,深圳建立人才大市场,开劳动力商品化之先河。 本报解读
深圳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人才智力市场。1997年1月,一个更为现代化的人才大市场投入使用。经过26年的发展,深圳人才大市场不断探索创新,许多人才服务的创新举措和做法为全国人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做出过重要贡献。(张苹)
62
【入选事件】
1997年,深圳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大体系,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
本报解读
在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中央就指示深圳要跳出现行体制,使深圳经济特区自建立之始就成为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试验场。1995年,国家体改委调研后认为,深圳、上海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框架。1997年5月,在全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市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深圳建立的以十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以及推动改革的经验,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充分肯定。(甘霖)
63
【入选事件】
1998年,《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开创了中国内地审批制度改革先例。
本报解读
1997年,随着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繁多的行政审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乃至阻碍。从1997年起,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于1998年出台《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开创了中国内地审批制度改革先例。到目前为止,深圳已完成的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加强深圳的廉政建设、打造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都起到了显著作用。(周元春)
64
【入选事件】
1999年,首届中国国际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其后发展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
本报解读
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是当时国内举办的最大规模的高新技术盛会,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产品展示、项目招商、信息交流于一体,并首次引入风险投资机制。首届高交会盛况空前,共有各省市、国内外著名院校、美德日等国86个团组参会。高交会在深举办,给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吴凡)
65
【入选事件】
1999年,腾讯推出即时通信软件“QQ”,开启网上个人即时通讯方式。 本报解读
1999年2月,腾讯公司推出了一种即时网络传递软件“小企鹅”QQ,不仅填补了我国软件业的一项空白,更改变了中国人的沟通和生活方式。与当时国外的类似软件相比,腾讯确定了服务国内网民的本土化创新策略,QQ的注册用户逐年大增。(吴凡)
66
【入选事件】
1999年,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实行“三轮两票制”的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在中国内地率先创造了量化的民意表达机制。
本报解读
1999年1月21日起,深圳市在龙岗区大鹏镇进行“三轮两票制”(推荐票和选举票)镇长选举的尝试,同年4月,李伟文当选大鹏镇镇长,成为首位由选民直接推荐候选人而产生的镇长。“两票”选举把群众推荐干部由间接变为直接,将多年来一直由党委圈定候选人的权利交给了群众。这次选举制度的探索由于种种原因虽未能得到推广,但深圳从这次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窦延文)
67
【入选事件】
2000年,首届“深圳读书月”成功举办,深圳率先建设学习型城市。 本报解读
2000年11月1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之际,首届深圳读书月拉开了帷幕,“深圳读书月”以城市的名义,发出了最好的文化宣言,从此,每年11月,深圳准时敲响读书的钟声,以一个月时间来唤醒公众的读书意识,点燃市民的阅读热情。(罗雪燕)
68
【入选事件】
2000年,首座邓小平塑像在莲花山揭幕,表达了深圳人民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崇高敬意。
本报解读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之际的2000年11月14日下午,在莲花山顶公园广场举行了邓小平同志塑像揭幕仪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为塑像揭幕。邓小平塑像为青铜铸造,高6米,基座高3.68米,塑像面向正南方。深圳莲花山顶的邓小平塑像是目前国内唯一经中央批准竖立的邓小平同志塑像。 (甘霖)
69
【入选事件】
2000年,深圳大学城创建,成为全国唯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深圳地方政府联合著名大学共同举办、以培养全日制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院群。
本报解读
2000年8月开始创建的大学城,是市委、市政府为实现深圳市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质量、人口素质和文化品位,促进深圳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屋建瓴的构想。目前有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学院入驻。(秦小艳)
70
【入选事件】
2003年,胡锦涛视察深圳,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本报解读
2003年4月10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短短6天的行程中,他特地抽出两天时间到深圳考察指导工作。胡锦涛要求深圳经济特区今后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的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4月15日,结束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后不久,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 (管理 肖意)
71
【入选事件】
2003年,皇岗口岸客运通道实施24小时通关,对促进粤港两地客流、物流畅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本报解读
2003年1月27日,皇岗口岸全面实现客、货运24小时通关,这在全国226个出入境口岸中尚属首例,深港由此实现了口岸的无缝链接。经过多年发展,皇岗口岸客流、车流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田然)
72
【入选事件】
2003年,首届“深圳关爱行动”举办,深圳致力打造爱心之城、和谐家园。 本报解读
2003年8月,市委宣传部和深圳报业集团提出开展“深圳关爱行动”的设想,决定创办一个大型的慈善活动品牌,彰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2003年12月18日,首届“深圳关爱行动”拉开序幕。“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已开展6年的关爱行动共举办1万多项爱心活动,吸引了上千万人次参与,发现和宣传了丛飞、李传梅、郭春园等一大批爱心人物,并逐渐探索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翁惠娟)
73
【入选事件】
2003年,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在全国率先吹响“文化立市”的号角。 本报解读
2003年1月,市委三届六次全会首次提出确立“文化立市”战略,确定了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的目标和“以文化定输赢”的发展新路径,这让深圳在全国率先吹响了“文化立市”的号角。“文化立市”战略的提出,是由深圳的市情和文化产业的特征所决定的,是保证深圳可持续发展、建设效益深圳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罗雪燕)
74
【入选事件】
2003年,《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移植捐献条例》出台,开创了中国内地人体器官捐献立法的先河。
本报解读
1999年6月,深圳大学女教师向春梅率先成为深圳首个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2003年,我市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探索性地解决了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的几大争议焦点,体现了自愿无偿、知情同意的原则,严禁强迫和买卖的行为。条例填补了我国器官捐献立法的空白,让器官捐献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也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器官捐献工作的发展。(周元春)
75
【入选事件】
2004年,深圳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全面铺开,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
本报解读
1993年,深圳市宝安县撤县建立宝安、龙岗两区,此举目的在于加快推动深圳市城市化进程;11年后,宝安、龙岗两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全面铺开。现在,宝安的GDP已经突破2000亿元,龙岗的GDP也达到了1500亿元左右。(李文生)
76
【入选事件】
2004年,深圳地铁正式通车,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拉开序幕。 本报解读
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正式通车,深圳城市交通从此进入了“地铁时代”,成为中国继北京、香港、天津、上海、广州及台北后第七个拥有地铁系统的城市。 深圳目前在建的地铁二期工程将于2011年投入使用,包括2、3、5号线与1、4号线延长段5条线路,总里程156.2公里。地铁三期建设正由市政府与国家发改委协调加快审批。(田然)
77
【入选事件】
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举行(第二届起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平台。
本报解读
2002年,时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的黄丽满提出在深圳创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得到了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2004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专门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举办“文博会”的创意,要求将“文博会”办成文化产品的“广交会”。2004年11月18日,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当选2004年中国文化十件大事之一。短短5年多,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总成交额达3800亿元,奠定了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地位,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平台。(翁惠娟)
2004年11月18日,在漫天彩花飞舞中,首届文博会盛大开幕。(资料图片) 78
【入选事件】
2004年,中国证监会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为中国内地中小企业提供了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途径。
本报解读
作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迈出的一个重要步骤,2004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并核准了中小企业板块实施方案,重点安排主板市场拟上市公司中具有较好成长性和较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上市。中小企业板设立6年多以来,迅速成为我国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最重要的直接融资平台。目前,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已达465家,总市值超过28000亿元。 (王欣)
79
【入选事件】
2004年,深圳大芬油画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本报解读
大芬村原是龙岗区布吉街道下辖的村民小组。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租用民房招募学生和画工进行油画的创作、临摹、收集和批量转销。随后越来越多的画家、画工进驻大芬村,“大芬油画”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从1998年开始,政府对大芬油画村进行环境改造,对油画市场进行规范和引导,将大芬油画村作为独特的文化产业品牌进行打造,实现艺术与市场的对接。如今,大芬油画村内已有以油画为主的各类经营门店800余家,居住的画家、画工5000多人。(李世卓)
80
【入选事件】
2005年,深圳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标志深圳的城市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本报解读
2005年10月26日,深圳被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光荣称号。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我国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性评比中的最高荣誉。2009年1月20日,深圳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明年,深圳将力争连续第三次获得这一称号,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翁惠娟)
81
【入选事件】
2005年,《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出台,深圳成为中国内地首个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城市。
本报解读
根据国际标准:生态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而2003年底深圳市域总面积1952.8平方公里中,建设用地总量已达到730平方公里左右,成为全国少数几个人口与土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城市之一。在此背景下,深圳市于2005年11月1日颁布实施《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并同步划定了生态控制线及其控制范围,以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线内有水源保护区、岛屿和绿地等。(孙锦)
82
【入选事件】
2006年《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出台,成为全国第一个保护改革创新的专项法规。
本报解读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为这“根”和这“魂”立法,通过制度设计,激发改革热情、汇聚改革智慧、形成改革共识,使改革创新成为深圳的一种工作常态,永远成为深圳前进的不竭动力。2006年,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该条例要求国家机关、公立非营利机构和人民团体将改革创新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了改革创新奖励制度,对阻挠改革者还将予以责任追究。 (方兴业)
83
【入选事件】
2006年,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成为中国内地投资最大、设施服务达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
本报解读
2003年深圳开始实施“图书馆之城”建设,目标是建设“没有边际的图书馆网”,将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推送到市民身边。2006年7月12日,“图书馆之城”的标志性建筑—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该馆建筑造型极富现代感,藏书容量400万册,读者座席2500个。如今,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00余座,还布点100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图书馆之城”规模初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罗雪燕)
84
【入选事件】
2006年,深圳举行“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揭牌仪式,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
本报解读
2006年8月7日,深圳正式推出《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及八个配套措施。当时,深圳在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工作任务中提出要达到“三个100%”:100%的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可在网上查询,100%的行政审批项目可在网上申请及查询结果;100%的政府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其后,2008年8月,深圳获批成为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2010年7月,深圳获批成为首批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王湛)
85
【入选事件】
2007年,深圳率先向市民免费开放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极大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福利,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示范。
本报解读
2007年3月1日,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将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市群艺馆、深圳图书馆、深圳市少儿图书馆七个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此举是深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目的是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据统计,免费开放3年来,500多万人次走进这些场馆,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罗雪燕)
86
【入选事件】
2007年,深圳成功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为大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主办城市。
本报解读
意大利都灵,当地时间2007年1月16日晚,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郑重宣布:“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办城市是深圳!” 这一刻,辉煌壮观的都灵皇家歌剧院大厅内,响彻了深圳人的欢呼声。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始办于1959年,素有“小奥运会”之称,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是只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两年的大学生参加的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范锦桦)
87
【入选事件】
2007年,南方科技大学开始筹建,提出将以“去行政化”、以追求学术卓越为主的管理模式,建设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
本报解读
2007年3月28日,南方科技大学正式破土动工。筹建该校是我市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正在积极筹建中的该校已吸引一
批全国知名院士、教授加盟。待教育部批准之后,今年秋季将招收首期教改实验班。 (秦小艳)
88
【入选事件】
2007年,胡锦涛为深圳湾大桥通车剪彩,深港西部通道正式开通。 本报解读
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为深圳湾大桥通车剪彩,并以深圳湾口岸首位旅客身份通关。全长5.5公里的深圳湾大桥是深港间的第四条陆路跨境通道,联接香港西北部与深圳西部地区,为目前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制造难度最大的桥梁之一。深圳湾大桥的通车不仅标志着深港西部通道的正式开通,深港两地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紧密,开通后整个通关过程仅需15分钟,对于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客流和物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理 肖意)
89
【入选事件】
2007年,深圳、香港两地政府共同签订《“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以进一步提升深港区域在全球的竞争力。
本报解读
“深港创新圈”是指以深圳皇岗口岸为圆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区域,并以深圳和香港为创新中心城市,以2小时车程为半径辐射珠三角地区。就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而言,深圳拥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而香港在一流大专院校、杰出科研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则有着自己独特优势。“深港创新圈”可谓强强联合,它的建设标志着两地合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能极大提高两地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两地产业优化升级,使深港区域的全球竞争力得到有力提升。 (管理 肖意)
90
【入选事件】
2007年,《深圳市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出台,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实现了“全民医保”的城市。
本报解读
2007年之前,除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子女可以享受家属统筹医疗外,深圳绝大多数少年儿童没有医疗保障。 2007年9月1日,《深圳市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开始实行,政府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和参保家庭共同分担参保费用。从今年9月1日起,政府将每年给每个少儿的补贴,从75元大幅提高到200元,而个人每年只要缴约174元,就可使孩子得到最高支付额达28万元的医疗保障。
少儿医保的实施标志着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民医保”,形成了包括综合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少儿医保等多层次、广覆盖、待遇好,具有深圳特色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 (李世卓)
91
【入选事件】
2007年,深圳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在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位居第四。
本报解读
我国改革开放和华南地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对港口物流提出了巨大需求。深圳提出以港兴市,在国内最早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筹资金、自我建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发展港口,吸引大量外资参与,不仅解决了建港所需的资金,更带来了成熟的港口运作管理经验。深圳港由零起步,迅速发展成为国际集装箱大港,在2003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后,2007年飞跃到2000万标箱。现在,深圳成为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跻身世界级大港行列,港航业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潘未末)
92
【入选事件】
2008年,国家发改委《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深圳“一区四市”的定位,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本报解读
2008年底,国家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着眼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着眼于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批准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确定了深圳“一区四市”定位,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深圳的信任与支持,是深圳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9年1月,《深圳市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方案》出台,对14项重大事项、重要基地和重点项目进行了部署。目前,各项落实措施正强力推进。(王慧琼)
93
【入选事件】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称号,深圳成为全球第6个、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本报解读
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立于2004年10月,加入该网络的城市被分别授予7种称号,包括“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等。深圳经过两年的“申都”,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成为继柏林、布宜诺斯艾利斯、蒙特利尔、名古屋、神户之后,全球第6个设计之都。同时也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第16个成员,是中国第一个加入该网络的城市。(梁婷)
94
【入选事件】
2008年,《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出台,在中国内地率先推出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
本报解读
2008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出《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指标体系》共设置12个大项、44个子项、225个细项。
深圳推出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将法治政府建设分解为具体、明晰、量化和可考核的指标,不仅搭建了法治政府的基本结构,也提供了一个法治政府运行机制的基本模式,使法治政府的建设有规可循,为全国的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 (方兴业)
95
【入选事件】
2009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标志深圳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本报解读
2009年5月26日,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深圳市联合在深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获得国务院批准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在新形势下,作为认真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总体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粤港澳合作的先导区、法治建设的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王湛)
96
【入选事件】
200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开市交易,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 本报解读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提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业板市场建设正式走上轨道。
经过多方筹备,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启动仪式在深圳举行。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正式上市交易。到目前为止,已有117家成长型、创新型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实现上市融资,市场总市值已达5000亿元。 (王欣)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在深圳举行。(资料图片) 97
【入选事件】
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里。
本报解读
在过去30年中,所谓的“深圳经济特区”并非指深圳全市,而只局限于福田、罗湖、南山和盐田区,即人们常说的“关内”,特区外的宝安、龙岗区以及光明、坪山新区则习惯被称为“关外”。关内关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政策、资金、规划、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却有天壤之别。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的批复既是对深圳过去30年发展成绩的肯定,又是对未来30年发展所寄予的重大厚望。大特区时代,深圳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管理 肖意)
98
【入选事件】
2010年,深圳市实施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成为中国内地首个政府补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城市。
本报解读
2010年7月6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深圳市政府在会展中心举行深圳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启动仪式,拉开了我国首批五城市试点政府补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序幕。中央财政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深圳将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加大地方财政补贴力度——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再给予3至6万元补贴。这体现了深圳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决心与力度,也有利于打造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先导城市。(潘未末)
99
【入选事件】
2010年,深圳公开推荐选拔8名市管正局级干部,这是深圳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新探索的一项重大举措。
本报解读
近年来,深圳通过公选、竞争上岗等竞争性方式选拔的干部比例逐年上升,推行竞争性方式选拔干部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此次公推选拔,在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的基础上,由全委会差额推荐、组织部门差额考察、常委会差额酝酿、全委会差额票决“四个差额”的方式选拔8位正局级干部,这是对传统干部选拔方式的一次突破,在深圳的干部工作中是一次非常大的创新。这次选拔只是一个开始,今后将逐步走向制度化和常态化。(张苹)
100
【入选事件】
201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本报解读
深圳经济特区30岁生日当天,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广东和深圳利用前海粤港合作平台,建成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目前,深港两地政府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成立了前海专责联络机构和协调机制,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相继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初步形成了前海深港合作的政策框架。 (王慧琼)
正在阅读:
深圳三十年百件大事01-06
吕志伟初三数学总复习学案(1)实数的概念 - 图文07-04
技规、行规、行细重点学习培训资料10-27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07-22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020年招聘真题及答案.docx06-07
瓦斯抽放泵房规章制度汇编04-26
招标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03-28
临时用工合同最新6篇03-26
二年级数学第三、四单元教案06-23
《忠诚与背叛》观后感12-1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深圳
- 大事
- 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