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已修改)

更新时间:2023-04-12 18: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现代套期保值理论

Johnson(1960)和Ederington(1979)等较早提出用Markowitz的组合投资理论来解释套期保值,组合投资理论认为,交易者进行套期保值实际上是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资产进行组合投资,套期保值者根据组合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收益的方差,确定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易头寸,以使收益风险最小化或者效用函数最大化。组合投资理论认为,套期保值者在期货币场上保值的比例是可以选择的,最佳套期保值的比例取决于套期保值的交易目的以及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价格的相关性,而在传统套期保值交易中,套期保值的比例恒等于1。

二、企业融资控制权理论

到了20实际90年代出现了企业融资德尔控制权理论,代表人物有詹森和麦克林。理论主要基于企业融资结构在决定企业收入流分配的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代表成就主要包括哈里斯-雷斯夫(Harrisand Raviv,1990)模型和阿洪-伯尔顿(Aghinoand Bolton,1992)

哈里斯—雷斯夫模型主要探讨了詹森和麦克林所提出的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所引发的代理成本问题,他们分别用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型说明了,管理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股东的最大利益出发的,因此他们必须要被监督和戒律,而债务正是作为一种惩戒工具,债务不仅使股东具有法律上的权利强制管理者有

提供有关企业各方面的信息,让股东能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决定是否继续经营,还是进行清偿,所以“最优的

负债数量取决于在信息和惩戒管理者机会的价值与发生调查成本的概率之间的平衡”。

在阿洪和伯尔顿的模型中有三种情况: (1)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普通股(有投票权的股票),那么投资者掌握剩余控制权;(2)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优先股(无投票权的股票),那么企业家拥有剩余控制权;(3)如果融资方式是发行债券,那么在企业家能按期偿还债务的前提下,他拥有剩余控制权,否则剩余控制权便由企业家转移到投资者手中,即企业破产。阿洪和伯尔顿的理论中,剩余控制权产生了,而且不完全合约是剩余控制权的前提。

三、税差理论

法拉和塞尔文在1967年提出所得税率差异理论即税差理论,主张如果股利的税率比资本利得税率高,投资者会对高股利收益率股票要求较高的必要报酬率。因此,为了使资金成本降到最低,并使公司的价值最大,应当采取低股利政策。后来的一些研究说明股票的预期必要报酬率会随股票收益率增加而有正的线性关系,表明存在税收效果。税差理论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对不同收益索取的所得税不同的基础上。该理论认为资本利得所得税与现金所得税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理性的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推迟获得资本收益而延迟缴纳所得税。该理论认为,股票的价格与股利支付比例成反比,权益资本费用与股利支付比例成正比。企业支付较低的股利,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有利

啄食顺序理论

啄食顺序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很早就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①内源融资;②外源融资;③间接融资;④直接融资;⑤债券融资;⑥股票融资。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

当公司要为自己的新项目进行融资时,将优先考虑使用内部的盈余,其次是采用债券融资,最后才考虑股权融资。也就是说,内部融资优于外部债权融资,外部债权融资优于外部股权融资。

美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遵循的是“啄食顺序理论”。

中国企业融资的啄食顺序是:①外源融资;②内源融资;③直接融资;④间接融资;⑤股票融资;

⑥债券融资。中国企业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顺序,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信用缺失。

代理理论

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 theory)。契约成本理论假定。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

代理理论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实际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代理理论在财务计划中的应用。财务计划分为利润规划和预算编制两部分。通常认为,在预算制定过程实行“参与制”即代理人和委托人以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姿态参与预算编制工作,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努力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监督,只能依靠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料对其业绩进行评价。由于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预算松弛”即预算编制标准较松,代理人很容易完成。避免“预算松弛”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委托人应尽可能地掌握信息,将预算编制确定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从而有效评价代理人的业绩。

2.代理理论在财务控制中的应用。代理理论运用于财务控制比较成熟的两个领域是差异分析调查和业绩评价。差异的分析调查,是对预算执行结果同预算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如果差异大,就是作具体调查,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代理理论提供了管理人员对差异调查模型的行为反应,说明管理者在什么情况下才进行差异调查,对代理人的业绩评价,即使委托人能对代理人的努力直接进行观察和监督,但如果只根据代理人的可控因素进行业绩评价,那么代理人就会同他决策中的风险脱离开,必然不能使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因此,代理人应分担一些与未来结果有关的风险,这可通过代理人的报酬同实际成果挂钩来实现。

3.代理理论在筹资决策中的应用。筹资决策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企业的资本构成有两个部分,即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最佳资本结构就是使公司总价值最高,同时其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随负债比率的继续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债务的利息费用在税前列支,负债给企业带来了税额庇护利益。随着负债比率的继续增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破产成本)也会增加。同时负债比率的增加使企业财务变得复杂。为了保证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协议,发生的代理成本也会增加。代理理论运用于资本结构决策,就是通过建立委托人的目标函数找到最佳资本结构。这个函数包括税额庇护利益、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这三个因素都是负债比率的函数。

4.代理理论在股利决策中的应用。股利决策的核心问题是股利发放率的确定,即公司把盈利的多少用来派发股利,多少作为留存收益。股利决策往往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代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还是实践活动,都具有重大的影响。虽然它更多的是进行定性化分析,但对我们理解财务管理问题的焦点,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都具有现实意义。

等级筹资理论

该理论指出认为:(1)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

(2)债务筹资优于股权筹资。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增加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效应。由于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

(3)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等级筹资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

(1)偏好内部资金;

(2)如筹集外部资金时,先债务资金,后股权资金。

因此,公司融资的合理顺序是:留存收益、折旧(内部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债务资金)发行股票(权益资金)。该理论认为不存在明显资本结构。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股票筹资的成本并不低,也不是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筹资的唯一途径。特别是对于已经进入稳定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说,其筹资的最优策略选择应是发行债券及可转换债券,或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借贷更为合理。无理性地进行大规模的股票筹资,不仅带来资本成本的提高,而且其经营业绩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西方国家在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举债筹资回购股票的主要原因。因此,股票筹资并不是企业筹资策略的唯一选择。

资金增值假设

资金增值假设是指企业资金的价值在科学的财务管理工作下可以不断增加。这个假设说明了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1、资金增值——资金运作

2、资金减值的结果

3、资金价值不变资金增值假设派生出风险与报酬同增的假设,即风险越大,报酬越高。

(财务管理基本假设体系: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理性理财假设,利益平衡分配假设,环境文化决定假设)

静态均衡理论

静态平衡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存在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发行新股而偏离了其目标负债率,企业会逐步恢复到最优负债率水平。该理论认为,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是由公司及个人所得税的成本及收益、潜在破产成本的影响及代理成本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受一下因影响:公司及个人所得税的影响,潜在破产成本的影响,代理成本的影响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思路是:(1)投资者确定投资组合中合适的资产;(2)分析这些资产在持有期间的预期收益和风险;(3)建立可供选择的证券有效集;(4)结合具体的投资目标,最终确定最优证券组合。

该理论主要解决投资者如何衡量不同的投资风险以及如何合理组合自己的资金以取得最大收益问题。该理论认为组合金融资产的投资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一定的特殊关系,投资风险的分散具有规律性。

假设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能够得知金融市场上多种收益和风险变动及其原因。

假设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者,都愿意得到较高的收益率,如果要他们承受较大的风险则必须以得到较高的预期收益作为补偿。风险是以收益率的变动性来衡量,用统计上的标准差来代表。

假定投资者根据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来选择投资组合,而他们所选取的投资组合具有较高的收益率或较低的风险。

假定多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收益都是相关的,如果得知每种金融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就有可能选择最低风险的投资组合。

股利无关论

建立在8个假设基础之上:1、没有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证券买者和卖者;2、所有的交易者都平等且无任何成本低获得相同的信息;3、没有交易成本,如证券交易时发生的佣金和转让费用;4、在支付股利与获得资本利得之间,利润分配与不分配之间,赋税没有差异;5、投资者偏好盈利而不是损失;6、对投资者而言,通过股利还是资本利得来增加财富没有区别;7、每个投资者都充分了解未来的投资计划和公司未来的利润;8、由于确定性,所有公司都发行普通股进行融资。所以公司价值金取决于当期和后续的营业利润。根据股利无关论,公司可以选择保留利润,采用内部资本满足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也可以选择把全部的利润作为股利支付,通过发行新股来筹集投资项目所需的资本。

企业并购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方面,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并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通过购买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控制、影响目标企业,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价值增值。当前,并购已成为企业外部扩张与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简称CAPM)是由美国学者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尔(John Lintner)、特里诺(Jack Treynor)和莫辛(Jan Mossin)等人在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现代金融市场价格理论的支柱,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和公司理财领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是在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主要应用于资产估值、资金成本预算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

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主要包括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两大方面,信号传递(Signaling model)指通过可观察的行为传递商品价值或质量的确切信息,信号甄别(Screening model)指通过不同的合同甄别真实信息。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是信息优势方先行动,后者是信息劣势方先行动。实际上,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是不利选择模型的特例,或者更确切地说,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是解决不利选择问题的两种相似方法。但由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广泛而深刻的现实应用意义,使其日益成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极富特色而又颇有影响的研究领域之一

MM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 %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修正的MM理论(含税条件

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是MM于1963年共同发表的另一篇与资本结构有关的论文中的基本思想。他们发

现,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负债的利息是免税支出,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

因此,公司只要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而不断降低其资本成本,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明显,公司

价值越大。当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最初

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资本结构论

资本结构理论包括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MM理论、代理理论和等级筹资理论等。

(一)净收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利用债务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由于债务成本一般较低,所以,负债程度越高,

综合资金成本越低,企业价值越大。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企业价值将达到最大。

(二)净营业收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本结构与企业的价值无关,决定企业价值高低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的净营业收益。尽管

企业增加了成本较低的债务资金,但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风险,导致权益资金成本的提高,企业的综合资

金成本仍保持不变。不论企业的财务杠杆程度如何,其整体的资金成本不变,企业的价值也就不受资本结

构的影响,因而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三)MM理论

MM理论认为,在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任何企业的价值,不论其有无负债,都等于经营利润除以适用于其风险等级的收益率。风险相同的企业,其价值不受有无负债及负债程度的影响;但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税额庇护利益,企业价值会随负债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股东也可获得更多好处。于是,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会越大。

(四)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企业资本结构会影响经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其他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收

入和企业市场价值。该理论认为,债权筹资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并将债务视为一种担保机制。这种机制能

够促使经理多努力工作,少个人享受,并且作出更好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由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

本;但是,负债筹资可能导致另一种代理成本,即企业接受债权人监督而产生的成本。均衡的企业所有权

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

(五)等级筹资理论

等级筹资理论认为:(1)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

“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2)债务筹资优于股权筹资。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增加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效应。由于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3)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从成熟的证券市场来看,企业的筹资优序模式首先是内部筹资,其次是借款、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

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一个经济学上研究的课题。说白了就是你的生产要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即规模效益。因为任何生产都是有成本的,一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要达到盈利,必须使得销售收入大于生产成本,而这其中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所以生产的越多,分摊到单个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就越少,盈利就越多。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客户效应理论

客户效应理论是对税差理论的进一步扩展,研究处于不同税收等级的投资者对待股利分配态度的差异,认为投资者不仅仅是对资本利得和股利收益有偏好,即使是投资者本身,因其所处不同等级的边际税率,对企业股利政策的偏好也是不同的。收入高的投资者因其拥有较高的税率表现出偏好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希望少分现金股利或不分现金股利,以更多的留存收益进行再投资,从而提高所持有的股票价格。而收入低的投资者以及享有税收优惠的养老基金投资者表现出偏好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希望支付较高而且稳定的现金股利。

市场分割理论

认为长期债券与短期债券是在不同的相互分割的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它们各自达到平衡。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源于市场的非有效性(或非完美性)和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它的最早倡导者是卡伯特森。

套利定价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相信投资者并不认为长期债券是短期证券的理想替代物。投资者在接受长期债券时就会要求对他接受的与债券的较长的偿还期限相联系的风险给予补偿,这便导致了流动性溢价的存在。在这里,流动性溢价便是远期利率和未来的预期即期利率之间的差额。所以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流动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46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