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变高手

更新时间:2023-11-02 18: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菜鸟变高手!超强卫星电视接收全攻略 - 放眼天下 - 社檀 同安|翔安|资讯|娱乐|文

化|休闲社区

2010-05-20 13:44:1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菜鸟变高手!超强卫星电视接收全攻略

引用 回复 菜鸟变高手!超强卫星电视接收全攻略(更新完毕啦)

作为菜鸟,很是羡慕高手能够自己架锅自己调试角度收到很好看的卫星电视,于是最近开始琢磨琢磨怎么样能够简易、快捷架起一个小小锅,下面整理一系列卫星电视接收的文章和各位网友分享交流。

因为资料是很多地方搜集过来的,网上的不同说法也可能存在很多漏洞或者错误,希望版内高手及时指正教导,在此鞠躬谢过! #1 目录

(也就是本层啦)

#2 卫星电视接收基础知识

(这个比较枯燥,纯理论,可以不用详细看,当作基础参考而已)

#3 新手卫星电视接收常见问题解答

(这个比较实际有用,很多新手遇到的疑难杂症都可以先来翻翻有没有答案)

#4 卫星电视接收机系统简介

(这个理论和应用都有提及,可以选择性看一看)

#5 如何在阳台室内安装和调试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这个实战例子虽然有点旧,不过很实用很实用!!!非常值得看看)

#6 卫星电视选购器材七字歌

(绝对精辟!!!简直是就是武功秘笈!!!)

#7 卫星电视接收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整理 (关于很多实际应用时候遇到的问题汇总)

#8 目前国内可收到的高清卫星电视频道信号汇总 (纯粹资料参考参考)

#9 更多卫星电视接收相关内容查看 (本版过往的卫星电视相关帖子查询)

第一章 基础知识

本章主要介绍一些基本知识,主要内容有无线电基础概念、数字电视概念、CABLE交互式传输系统概述、光线网络基础概述、卫星概念等。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这些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节 无线电基础知识

1.1 频率

频率是指交流电在1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个数。频率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提到也经常用到,它的单位是:赫兹(Hz)。如我国常用交流电的频率规定为50赫兹,周期为0.02秒。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f=1/T

1.2 频段

频段是某频率范围的分配。如中波是550KHz~1600KHz,短波是3KHz~30MHz等。

1.3 频道

频道是信号源或节目源分配的频段。如电视1频道图象中心频率为49.75MHz。

1.4 VHF UHF

VHF或UHF均指电视节目所在某频率范围的频段。VHF为甚高频波段频道,UHF为超高频波段频道。

1.5 射频

射频也是我们经常用到和提到的一个名词,它泛指可发射的无线电波。

1.6 L波段 C波段 Ku波段 它们均属于微波波段。

L波段是指频率在0.95G—2.1G之间的波段。 C波段是指频率在3.70G—4.2G之间的波段。 Ku波段是指频率在11.7G—12.7G之间的波段。 1.7 带宽

带宽是指允许信号通过的频率范围。

1.8 增益 损耗

增益就是对有用的信号的增强能力,是一个信号放大量。损耗是对有用信号有衰减能力,是一个信号缩减量。比如:我们平时看电视时,图象和声音会时好时坏,就是因为外部对信号的干扰,造成信号的增益或损耗。增益和损耗均可用dB表示。

1.9 阻抗

阻抗是线路中电阻与电抗、感抗的代数和。即用复数计算,并有相位角。

1.10 加扰 解加扰 加密 解加密

CATV宽带综合信息网的建设,有条件接收技术的采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可以确保有线电视增值业务的正常收益。有条件接收技术涉及到加扰、解加扰、加密、解加密。 加扰:是指连续不断地改变广播电视信号形式的方法,以使得不用恰当的解码器和电子密钥就不能接收到正确的信号。 解扰:是加扰的逆过程。

加密:是指为了加扰信号而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改变电子密钥的处理。 解密:是加密的逆过程。

1.11 信噪比

信噪比是指信号与量化噪声功率之比,记为分贝(dB)。

1.12 功率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电流所作的功。

1.13 场强

场强是指电场强度,是衡量电子波强度的一个物理量。单位:v/m(伏/米)。

第二章 卫星基本知识

卫星通信广播电视这门学科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卫星通信广播电视领域内综合了大量的新科技,新成就,急待我们去了解卫星,使用卫星。

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如图1、2: 1001 1002

卫星通信系统分为两段,即空间段(电波传输通道及卫星)和地面段。地面段又包括地面收发系统及地面延伸电路。地球站就是安装地面收发系统的地方。

卫星通信的优点是:通信距离远。用卫星作中继站,可以进行越洋通信和洲际通信,可以实现全球通信。通信容量大,有很宽的带宽,可传输多路电视,可传输电话、数据、图形、文字。卫星通信可靠。卫星通信具有大面积覆盖能力,可实现多址通信和信道的按需分配,通信灵活机动。

本章主要介绍卫星方面的基础知识,Footprint Map、波束、极化、卫星转等。

第一节 广播卫星简介

在过去的四五十年中,通过卫星对地球广大地区进行的音频和数据广播有了飞跃的发展。最初只被用作为无源反射器的卫星今天已变成了一个带有复杂的交换开关及功率转换功能的高功率卫星转。例如:第一颗国际卫星组织的“Early Bird”卫星只能传送480路话音,而且目前的600系列能够传送80000路话音。

现代通讯卫星可以接收在1—40GHz内的数字或模拟信号,通过放大,信号处理和降频后再下传到地球上特定的一个区域,下行信号的重要参数是它的频谱构成及功率水平。

每一路音视频和数据通道都是由一个卫星转进行接收处理然后再传输,每一个转所处理的信号都有一个中心频率及一个特定的带宽,目前卫星转主要使用L、S、C、Ku和Ka频段。C波段上通常有24个转或频道,现在很多卫星已具有不止一个频段的转,例如,IntelSat 600系列的卫星具有26个72MHz带宽,14个36MHz,2个41MHz带宽的C波段转以及6个72MHz带宽,2个77MHz带宽和2个150MHz带宽的Ku波段转。

第三章 卫星信号接收器材

卫星信号经过天线反射聚焦后由高频头(LNB)放大、变频,再经馈线传送至接收机,就可以完成卫星信号的接收。

第一节 卫星天线

卫星天线的作用是收集由卫星传来的微弱信号,并尽可能去除杂讯。大多数天线通常是抛物面状的,也有一些多焦点天线是由球面和抛物面组合而成。卫星信号通过抛物面天线的反射后集中到它的焦点处。

下面分别介绍卫星天线的类型和卫星天线的性能。

1.1 卫星天线的类型 1、中心聚集天线

中心聚集天线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天线。如图一所示,卫星信号经过反射后聚集到天线的中心焦点处。一个理想的天线只会接收有用的卫星信号,然而由于天线的精度问题,会不可避免地接收到一些杂讯。 1003

2、卡塞格伦天线

卡塞格伦天线亦称后馈式天线。其主反射而也是抛物面,但是在焦点处有一双曲面反射面将聚焦的卫星信号进行二次反射,经波导管传到天线背后的LNB(见图二)。这种类型的天线要比普通的中心聚焦天线造价高,通常用于商业性的地面站。卡塞格伦天线在炎热的地区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使LNB避免由于直射的阳光所造成的高温环境。 1004

3、偏馈天线

偏馈天线实际上是一个中心聚焦天线的一部分(如图三,见下页)其焦点就是原中心聚焦天线的焦点。由于从中心聚焦的天线上去除了一部分反射面,它的焦点就好象是偏在一边。偏馈天线的好处是其焦点的馈源及LNB不会阻挡卫星信号。偏馈天线一般用于接收KU波段的卫星信号,这是由于KU波段天线的焦聚短,所需天线口径小,而有利于其支撑系统的稳定。 4、平板天线

平板天线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种。有源平板天线采用的是微电路技术,由于其造价高,这种天线在家用卫星接收系统中很少见到;无源平板天线是在透明表面中覆盖了很多由金属构成的同心圆,从而形成一个电子透镜用于聚焦信号。这两种平板天线目前都不常见。 1005

5、多焦天线

多焦点天线最早是为C波段接收系统设计的,用于同时接收多路卫星信号,它可将卫星信号反射到不同位置的多个馈源内,从而实现多颗位置的同时接收。对于单焦点的卫星天线,则只能收到一颗卫星的信号。若要收到其它卫星的信号,需由天线推动器(如电动推杆、电动支座)来重新定位。

第四章 天线校准

通常,我们根据想要接收的卫星及想要收看的节目来决定选用的天线类型及口径;同时,还要根据需要接收的卫星数量来选择相应的支座及支撑系统。

如果只接收固定卫星,则选用固定式支座及支架即可,若需接收不同卫星,则需安装电动支座。电动支座可推动天线转动,使天线根据用户需要转向指定卫星。电动支座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为双轴可调(方位-仰角),即天线的方位角和仰角都可单独调整;一种为极轴型,它可使天线沿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轨道转动。这两种支都可由电动推杆来推动,不过相比而言,极轴式天线系统使用起来更方便,价格也较低。无论哪种类型的电动天线系统,均需天控器控制其转动。

作为天线的支撑系统,要求所选用的支座、支架必须坚固、稳定、抗风性能好,才能保证天线系统在任何恶劣天气下正常工作。

第一节 方位角、仰角、极化角

对于固定式天线系统,需要根据天线所在地的经纬度及所要接收卫星的经度计算出天线的方位角和仰角,并以此角度调整天线使其对准相应的卫星;对于极化的卫星信号,还需调整高频头的极化角,圆极化信号则不必。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的计算公式如下:

1.1 计算公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45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