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宗教

更新时间:2023-10-17 00: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钱时惕) 波爱修斯(boethius 480—525)最早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介绍到欧洲,并创立假言和选言推理,丰富了三段论;格罗塞特撰写了《分析后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作品)的注解,提出了否定后件推理;布里丹 深入研了形式推理与实质推力的关系;约翰.邓。司各脱与奥卡姆得威廉则各自提出归纳求同法和归纳差异法,并把方法应用羽科学研究。

给予理性基础的怀疑精神,在经院哲学内部形成了反正同神学的种种流派。其中对自然思维方式影响较大的的有:

1, 爱克哈特(1260—1372)的泛神论 2, 威廉·奥卡姆(1285—1349)的“剃刀” 3, 库萨的尼古拉(1401—1464)的宇宙论

尼古拉认为宇宙是单一的,它不为任何其他的宇宙所限制因此,宇宙从空间上说是无限的。宇宙没有任何确定的中心,既然没有中心,因而也就没有“在上”与“在下”之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因此不能没有运动。尼古拉的无限宇宙论远早于哥白尼、布鲁诺的思想。

正是基于这种怀疑精神,使得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对教会推崇地心说的怀疑)、萨维留斯、塞尔维特、哈维(对教会支持的盖仑三灵气说的怀疑)、达尔文、华莱士、赫胥黎(对神创论的怀疑)。。。等走上了“反叛”基督教神学、创立新的自然科学学说之路。

十二世纪兴办的一系列著名大学:巴黎大学(1100)、波伦亚大学

(1100)、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1209)、帕多亚大学(1222)、布拉格大学(1348)、维也纳大学(1365)、科隆大学(1388)、莱比锡大学(1409)等,都是在教会的主持或允许下兴办的。教会在不违背教条的情况下,还是很重视教育的。

四 围绕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科学与基督教神学的激烈冲突

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日心说模型最早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菲洛劳斯(约公元前450—公元前400)所提出的“宇宙中心火学说”:宇宙中心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其他星球都围绕着中心火旋转。后来的阿里斯塔克(公元前310—公元前230)更加明确的提出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的学说。他认为太阳是静止的,地球和其他五个的星球都围绕太阳为中心做圆周运动。阿里斯塔克的著作出《轮太阳与地球的大小和距离》一书外,其余均流失。约一个世纪以后,巴比伦的塞留库斯(约公元前150)对阿里斯塔克的观点做了详细的论述。

地心说的西方渊源:由托勒密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至大论》(又名《伟大论》,原名《数学综合论》)托勒密的理论吸收了阿波罗尼(公元前150—公元前205)、西帕哈斯(公元前150左右)、亚里士多德的有关概念,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围绕地球按照本轮、均轮体系运动的天体模型。在基督教看来,人是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塑造的二日月星辰则是上帝为了人类而创造的。因此人居住的地方理应成为在宇宙的中心。这种观点,与托勒密的地心说实相符的。基督教思想与托勒密理论的结合,就形成了“地球在宇宙的中心,上有天堂,下有地狱“的构想,

这正是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图画;再加上《圣经》上所谓:约书亚摇太阳停止而不是地球停止”的故事以及赞美“将大地置于它牢固的基础上,使其不得移动”的诗句;托勒密的学说被纳入基督教思想体系中。 哥白尼的宇宙模型:《天体运行论》一书与1515年完成,1543年初版,期间托了28年,原因有两个。其一,哥白尼估计有人 “会摘引圣经中的章句加以曲解来对我的著作进行非难的攻击”,因此而有所犹豫;其二是哥白尼对于自己的理论不能与观测结果完全取得一致而不满,总想做进一步的改进。

在其模型中,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它照亮整个宇宙,驾驭着周围的行星,地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与其他行星一道围绕太阳运动,最外层则是宇宙之边—恒星天。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毁教谕的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布鲁诺,伽利略对哥白尼学说的宣传和发展:布鲁诺(1548—1600)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小镇诺拉,1565年进入圣多米尼克修道院。1584年<<轮无限、宇宙语众世界>>一书出版,其中他的观点主要是:他认为哥白尼所描绘的太阳系在宇宙中不止一个,而是无限个。布鲁诺指出:“不可计数的恒星是许许多多格世界,甚至比我们这个世界还大,要说它们他们是无目的的,无终极原因地仅同我们这个世界有那么一点点的联系,那是没有任何根据的。”1600年,布鲁诺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地位诶“异端分子”而被活活烧死在百花广场。

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的比萨,早年在卡马多斯修道院学习,并加入修道会。在大学期间,伽利略开始学习医学,后转向物理学。1589年任比萨大学数学及天文学教授。1619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出版了《宇宙谐论》一书,总结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抛弃了繁杂的本轮均轮体系,纠正了行星运动限于匀速、圆周的概念,是哥白尼的学说更加完整。1632年,《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伽利略因此受审。1633年6约22日,判定伽利略为重大“异端”嫌疑,处以终身监禁。历史总是无情的,宗教对科学的禁锢、迫害,阻挡不了科学的发展。1687年,牛顿等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找到了科学的依据,是日心说有一次获得重大胜利。1838

年,贝

塞尔(1784—1846)从观测中证实了恒星视差之存在,驳倒了地心说

最后的一道王牌。到1882年,基督教会被迫承认日心说。1979年,罗马教会宣布要重申伽利略案件,胫骨13年的复查,认定伽利略的学说并非异端,1992年10约31 日,正式为伽利略平反。

机械自然观形成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机械自然观之形成及其意义

自然科学经过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笛卡尔

(1596—1650)、胡克(1635—1702)等人出色工作,导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完成了物质世界

的第一次伟大综合 。

牛顿工作的伟大意义在于:(1)证明了地上的运动规律与天上的运动规律是统一的,从而破除了古希腊与中世纪以为天体具有特殊的或神圣性

质的猜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基督教关于“天堂”与“地狱”的种种说教。(2)、揭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普遍规律,为机械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机械自然观把生物、化学、物理等运动形式都归结于简单的机械运动。各种物体(包括人在内)则看成是宇宙最后基石---原子通过各种法规是组合而成,因此,只要掌握了物体机械运动规律,原则上,就能解释一切的自然现象。这种机械自然观在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那里发展到了顶峰。在拉普拉斯看来(法国1749—1827):“我们必须把目前的宇宙状态看做是它以前状态的结果及其以后发展的原因。如果有一种智慧能了解在一定时刻支配着自然界的所有的力,了解组成它的实体的各自的位置,如果他伟大到足以分析所有的事物,它就能够用一个单独的公式概括出宇宙万物的运动,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的原子,都毫无例外,而且对于未来,就相对于过去一样一目了然。“ (二)机械自然观的局限性,“第一推动 ”之提出

1,机械自然观能够解释的自然现象实际上非常有限,不仅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运动不能归结为简单的机械运动,即使在机械运动范围之内,有许多问题它也无法解决;从哲学上来说,排除了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必然导致宿命论,仍然逃脱不了宗教的“巢穴”。

2,机械自然观没有击中基督教神学的核心思想:上帝的存在及其伟大的创造力。

4, 在超出认识领域、进入伦理或价值范畴,宗教更是一支强大的精神

力量。

5, 牛顿即为这种思想上的典型。牛顿1642年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

一个牧师家庭。1661年进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物理学及神学;当时的英国宗教为经过改革以后的清教。清教认为;(1)自然是上帝创造的,(2),上帝的智慧完全体现在他的创造物中,(3)只要能使人类过得更好,在上帝眼里就是行善。尤其是第二点推动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科学努力去论证上帝的伟大。1691年,著名科学家玻

义尔(1627—1691)逝世。牛顿曾说:“行星现有的运动不能仅有

任何自然地原因造成,而是有一个全智的主宰所推动”,“引力可以使行星运动,但是没有神的力量就决不能使它们作现在这样的绕太阳而转的圆周运动;因此,由于这个原因和以及其他的原因,我不得不吧这个宇宙系统的设计归之于一个全智的主宰。”之就是所谓的“第一推动”。

五.围绕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宗教与科学

在一次激烈冲突

(一)生物进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神创论”长期占统治地位

《圣经·创世纪》说:起初,神创造了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 ,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造出了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蔬菜,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

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做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排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神说水要多多滋生各种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种飞鸟,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是第五日。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出了野兽,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土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着自己的形象造人??是第六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是在第七日歇了他的一切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位圣日。神创论一般与“目的论”相结合而成为神学 “目的论”或“特创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首先用神的有目的安排解释世界的状况。苏格拉底认为神创造了人,并“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给了人们身体各个部分,让人用他们来察觉不同的对象,给人的眼睛看需要看的东西,给人耳朵挺需要听的东西”,“神也不只是以照顾人的身体为满足,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人之中安排了灵魂”,从而使人能够了解“广阔而高尚的事物秩序的神是存在的”,并且因而供奉和崇拜神。

神创论与机械自然观的结合,在生物学中导致雾中不变论。瑞典著名生物学家林耐(1707—1778)是这方面的代表。在《植物学基

础》与《植物哲学》两书中,林耐曾多次指出:“物种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创造的。最初创造了多少物种,现在就是多少。他们虽然遵循床总结带的神的法则有所繁殖,但是每种生物永远是那个样子,不会改变。” 神创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所谓“灾变论”。“灾变论”的代表古生物学家、

比较解剖家居维叶(1769—1832)在《地球表面的革

命》一书中,他曾写道:“引起某新地区出现干燥炉底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水面或多或少的和广泛的沉降,而是由于地面多次突然上升和接连水的多次退却??这种水的反复进退不是以缓慢的和渐进为特征的,恰恰相反,大多说激发是突然引起的。”按照居维叶的观点,地球上每次大的即便将消灭所有的生物,激变之后,地球上又出现新的生物类型,所以,在不同的地层里会出现不同的生物化石。 2,形而上学自然观之突破:幸运假说之提出

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是康德(1724

—1804年)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发表于1755年。康德提出:

“要在整个无穷无尽的范围内发现把宇宙各个巨大部分联系起来的系统性。要运用力学定律从大自然的原始状态探索天体本身的形成及其运动的起源。”

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康德提出原始星云的概念。它第一次把进化或发展的概念引入自然科学,从而是自然科学有可能在自然事物的来源问题上与“上帝创造”的教义相抗衡,正如康德所说:“大自然是自身发展起来的,没有神来统治它的必要。”在康德思想的基础上,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发表了《宇宙体系论》一书,用

更为严格的数学证明,完善了康德的理论。1854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

赫姆霍茨(1821—1894)首先提出康德—拉普拉斯天体演

化学说这一名词。

在地质学领域首先引进进化或发展思想的是苏格兰地质学家赫顿(1726—1797).1788年, 赫顿《地球理论》一书出版,在书中,他用自然的作用解释地壳之变迁并认为地球已经有说百万年的历史。继承并发展赫顿思想的是英国地质学家赖尔(1797—1875)。赖尔及其后继者根据观察到的沉积速率及“古今均匀性”(赫顿最早提出的)原理推算出寒武纪以来地层形成的时间约为10的七到八次方,与选带科学的结论相当接近。

3,达尔文以前的生物进化学说

法国博物学家布封(1707—1788)在1749年的《自

然历史》一书中,提出物种可变论,提出现代的动物起源于少数的原始类型,并把物种的变化的原因与地球的变迁联系起来。

1809年,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744—1829)

在动物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说,拉马克发对林耐得物种不变论,主张动物具有变异的特性,这种变异与进化是连续缓慢的过程,并用“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来解释物种变化的原因。

(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产生

达尔文(1809-1882)出生于英国一个医生家庭。1831年,他

结束在剑桥的大学生活,搭上了英国海军部军事水文地理战舰“贝格尔”好,做环球旅行。达尔文上船的时候是“完全信奉正教的”,作为一个虔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又名《依据自然选择或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

诚的基督徒,坚信世界上帝创造的。后来的思想逐渐转变,于生物进化论的正式产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所谓的“自然选择”,及生物进化是依赖自然选择的机制而发生的。1871年,达尔文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进一步确立了生物进化论的科学中之地位。

生物进化论产生所引起的宗教与科学之冲突

1, 生物进化论对基督教义的打击

比之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向教会在自然事物方面的权威第一次挑战),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把上帝驱逐出太阳系,但保留了上帝的第一推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反基督教义的意义更为基本而深刻,因为它直接冲击和批判着基督教的核心思想:上帝创世记说。此外,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人的祖先并非上帝创造的亚当和夏娃而是猿猴,因此,所谓“原罪说”与“赎罪说”也就失去了意义。再者,生物广泛而巧妙地适应性不再当做上帝有目的性的创造或设计的体现,而被解释为自然界对生物的变异进行有利选择的结果。总之,生物进化论几乎摧毁基督教在认识领域全部感性的世界图像,“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当着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圣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 生物进化论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反抗

在科学界最初支持生物进化论的有英国植物学家胡克(1817—1911)、英

国博物学家拉扑克(1834—1913)、生物学家赫胥黎(1825—1895)和进化论的创立者华莱士(1823—1913)等。1863年两本重要的著作的出版,是进化论与反进化论的争论向有利于达尔文学说的方向发展。第一本是赖尔的《人类的古猿性》。在书中他以大量的事实说明了人类在很长时间内,是由低等动物转化而来的。第二本书是赫胥黎的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书中,赫胥黎通过大量事实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的正确判断。在此基础之上,在人类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在书中赫胥黎还提供了大量新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支持达尔文关于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理论。

第五章.20世纪以来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科学知识量按指数律发展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

二,科学方法体系之形成

通过科学家与哲学家的通力合作,在科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科学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体系,其基本路线为:在实验(包括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逻辑与非逻辑相结合的思维过程,以假说的形式建立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在经过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的具体的结论,再拿这些结论与实验事实相比较,以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正确。

自然科学方法体系的一个特点,在于其精确性与可检测性,从而具有预见性,可以指导实践活动并卓有成效。

自然科学的方法体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包含纠错机制,即通过实践检验

这一环节可把认识中的错误剔除使知识体系不断完善。

二.科学的成就不断驱逐“上帝”

从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开始,科学宣告从神学独立出来发展,至20世纪,经历了约400年的历史。在这400年,科学通过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宣布《圣经》及基督教教义的荒谬并把上帝一步一步驱赶出去。

天文学,由于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人对宇宙结构的研究,批判了“地球中心论”、撕毁了“地球在宇宙中心、上有天堂,下有地狱”的“末日审判”画面;在由于笛卡尔、胡克、牛顿等人对运动力学的研究,上帝被赶出太阳系,仅仅保留了上帝对于太阳系物体运动的“第一推动”;紧接着,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宇宙起源的研究,进一步向上帝在太阳系的最后存在(“第一推动”)提出了挑战,发出了“不需要上帝”的豪言壮语。

考古学和地质学,近东各地的考古发现,打破了《旧约全书》独一无二的观念,进一步研究则证明,《圣经》并非上帝对摩西的“天谕”而是流传在近东各民族神话与传说之汇集:赫顿、赖尔等关于地质缓慢作用的理论及测定,证明地球的历史至少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而不是《圣经》上所说的仅有6000多年。

化学与物理学:质量守恒机能量守恒的确定从理论上否定了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的可能性。

生物学:达尔文等人关于物种起源、人猿同祖的学说否定了上帝造人、也就否定了人类祖先犯有“原罪”,从而使基督教救世失去了意义;生物

进化说使“神创说,”“物种不变说”与“目的论”成为“无稽之谈”。 解剖学与生理学:由于萨维里、塞尔维特等的工作,打破了教会对人体的“禁区”,指出了盖仑学说之错误,否定了“三位一体学说”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自然的万物归根结底其化学元素组成都不外是元素周期表内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又有相同的结构形式:原子核及核外电子云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按量子运动的法则二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元素的性质呈现的周期性,则统一在这种结构方式所决定的电子壳层有规律的分布之中。 在原子这个层次之下,是所谓强子层次,它们分别由夸克(又称层子)粒子按一定规则构成;强子层次之下,则是目前已知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场粒子层次。在这一层次中,物质的存在形态分为三种基本场及其相应的量子。

1, 实物场。实物所属粒子(场所对应的量子)有夸克(u,b,s,c,b,t共六

种)及轻子,均有一定的质量、能量,在整个物质世界中,起着“基石”作用。

2, 媒介场。除了实物场外,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基本形态是媒介场。所

以称之为媒介场,那是由于上述实物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媒介粒子来传递的。例如,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光子来传递的。属于媒介场的粒子有:引力子(尚未发现、中间玻色子(三种)、光子和胶子(共八种)。

3, 希格斯场。除实物和媒介场外,尚存在一种称之为希格斯场的物质

形态,这种场是真空处于最低能量状态时所对应得场,它的作用是供应静止质量为零的光子以一定的质量而形成中间玻色子。按照现代物理学观点,各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分为四种类型:即引力作用、弱作用、电磁作用、强作用。按照现代科学,目前已知的物质结构层次课划分为:微观世界:----三种基本场---强子----原子核----原子

宏观世界:有机分子-- 生物大分子----细胞---生物 无机分子---凝聚态物质----行星----恒星--- 宇观世界:--星系----总星系— (二) 自然界的进化链

1,进化进程---?---原始爆炸---高能粒子----He的形成---元素复合---气状星云---星系形成—恒星形成---行星形成---目前状况

2, 元素复合--星际小分子---生物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原始细胞

—原核细胞---真核单细胞---低等生物---人类出现---原始社会

关于从非生命到生命的演化问题,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不仅发现了生命的物质基础(打不败之与核酸)、揭示了生命的活动机制(核酸和蛋白质之间通过遗传密码的转录和译制等),而且探明了生命起源的步骤、途径,目前已知,从无生命到生命的演化的序列是:元素的形成(C、H、O、N等+--星际小分子---(CH4、H2、H2O、NH3等)生物小分子(氨基酸、核苷酸等)??----类病毒(RNA分子+---病毒(核蛋白分子)---真菌(真核单细胞)---(较低等的生物(真核多细胞)---

1953年,米勒把氢,水,甲烷,氨四种气体封闭在一个石英管中,通过真空放电,生成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东门氨酸等,这一实验模拟了星际小分子生成氨基酸的自然过程。

1953年,林维格诺德第一个人工合成了一种最小的蛋白质分子----由八种氨基酸构成的催产素,在此之后,有先后合成了叶绿素、牛胰岛素、核糖核酸酶、人类生长激素等蛋白质分子;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提出了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56年,恩伯格合成了第一个核酸分子,此后,又取得了人工合成RNA、DNA、RNA病毒等核酸分子。 三, 新形势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 基督教会态度与策略的改变

进入20世纪,基督教会为适应科学社会地位急剧提高之形势,进一步放弃了与科学对抗的路线,极力宣传宗教与科学的一致性。

(二) 科学与宗教无矛盾的广泛流行 1, 宗教与宗教分属不同范畴

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上帝之道神学

瑞士著名的神学家巴特(1886年---1968年)于1919年发表了《论罗马人书》。这被称为神学革命或神学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转换。”巴特认为:人们寻求神的全部努力已归于失败,身高居世人之上与人的思想毫无相同之处,神能够也不时进入人间,但人却不能靠任何理性的思考或神秘的修炼洞察神的奥秘。巴特有句名言:“上帝在天上,而你在地上。”巴特否定用人的理性来论证上帝存在的可能性,否定“自然神学”原理,

这样一来,当然也就避开了神学与科学的解除与冲突。 (2),自然派神学

自由派神学的先驱是德国著名的神学家施赖尔马赫(1768—1834)。他主张从人的“绝对依赖的感受”中去寻找宗教的本质。19世纪末,德国基督教神学家里尔奇(1822—1889)继承并发展了施赖尔马赫的观点,形成自由派神学。在自由派神学中,信仰被理解成一种个人和团体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上帝向人启示自身,神人之间的以交流。

进入20世纪,德国著名宗教学家、神学家奥托进一步发展了施赖尔马赫的学说。奥托认为,宗教的本质就在于世人对超自然的“神圣”的一种“直觉性体验和感悟”。这种“神圣”是世人依赖理性无法感知的、不能把我的“绝对另一体”,因此,宗教与科学分属思想的不同范畴。 (3),存在主义神学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把存在放在本质之上的哲学理论。存在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一种没有本质的纯粹主观性的存在,然后又它自由的选择或创造自己的本质。

在存在主义创始人那里,存在主义本来是一种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他们认为,存在是人的“自我精神”与自我意识”.某些神学家加以利用,认为在人的精神之上,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存在,即上帝。

除了上述观点之外,不少科学家也主张宗教与科学属于不同思想范畴。例如,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加获得者海森堡(1901----?)主张:科学史同客观的物质世界打交道。它要求人们对客观实在做出精确的描述,把握它的内在联系。宗教是同世界的价值观念打交道,它研究的是

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或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科学所关心的是,发现什么是真理或谬误。宗教所关心的是,什么是善良或邪恶,什么是高贵或下贱。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宗教是伦理学的基础。简而言之,自18世纪以来,一直在激烈争论不休的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似乎是由于误解,或更确切的说,是由于宗教的比喻和想象,同科学的论述混淆了。

(三)对神学的重新解释

20世纪以来,某些基督教神学家,试图对基督教的传统观念进行革新,对神作出新的解释,以调和宗教与科学之矛盾。汉斯·孔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汉斯·孔是瑞士天主教神学家,他认为为了调整宗教与科学之关系,必须放弃旧宇宙观的“神”,建立新宇宙的“神”。

汉斯·孔认为,依照现代科学,神应该做如下解释:神不是住在我们世界之上的“更高世界”的统治者。神也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的形而上学的世界内----我们世界“后面”的世界里。

神是有限中的无限、相对中的绝对、内在中的超越者、神是现在、未来、包罗一切、透过一切、万物之心中,人间内的。人类史上的、宇宙之内的至真真理。神既是近在眼前,也不轻视人的自由。神给人自由,神维护人的自由,神也完成人的自由。

第六章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哲学分析

一,科学与宗教在认识上的对立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科学与宗教的对立表现在:

(1) 科学从实验(观察)出发,引起自然界本身的因素(关系或规

律)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宗教从信仰(教义或教条)出发,引用超自然的力量(神或上帝)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2) 科学以实践(理论是否与实验或观察事实相符)来作为检验理

论真伪的标准。宗教一教义或教条(圣经等)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宗教以教义或教条(圣经等)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凡不符合教义或教条的都斥之为异端邪说。

(3) 科学方法是经验与理论的结合,而宗教的方法是以教义或教条

为基础的推断与注释。宗教方法原则上不可能为人类提供新的知识。

(4) 科学主张认识的相对性,反对认识的穷尽论:而宗教主张认识

的绝对性,认为宗教的教义与教条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基督教是一种完全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学说,人在基督教中占有中心地位。把地球视为宇宙的中心-----上有苍天、下有地狱,基督教的思想体系显得更加合理。同时,》圣经·约书亚记》中记载说:“约书亚命令太阳停止下来,并不是命令地球停下来。”因此,中世纪教会把托勒密的地心说奉为圣典,而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当然也就触犯了基督教的整个思想体系。从而上演了把布鲁诺送上火场,把伽利略投入牢狱的历史丑剧。

按照基督教《圣经·创世纪》中的说法,天、地日、月、星辰、各种生物直至人类,都是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的。这种“神创说”,一直统治着西方人的思想,当然,也统治着科学界。1859年11月,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其核心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这种进化论触犯了《圣经·创世纪》中关于上帝作为造物主的说教,因此,它的提出,引起世界范围内教会的普遍恐惧、不安,遭到教会人士强烈的反对与讨伐。

二,科学无法完全消除宗教观念之影响

原因:(一)科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缺陷

科学认识的一般程序表现为:以表象所直接接受的客观事物为对象,以观察或实验所得到的事实为出发点,通过逻辑思维来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基本观念及其关系),在以这些为 逻辑基础,通过数学运算或逻辑推理,得到一系列具体的明晰的结论,然后,在用实验去检验。 以经验与逻辑为其基础或主要特征的科学思维方式,尽管可以导致知识体系的精确性,可检验性等令人信服额优点,但是,仅仅依靠经验与逻辑,仅仅依靠科学本身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体系是难以建立的,科学知识也是难以进步的。

首先,作为科学研究出发点的观察与实验,就不能在空白的思维框架中进行,而必然要依赖着一定的理论的指导,并渗透着理论观点。这就是汉森所提出的“观察渗透着理论”的原理。进一步需要指出,观察与实验所依赖的理论,往往不能仅限于本科学或自然科学范畴,而需要更宽广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这一点,对于科学尚处于胚胎胡幼儿时期,就显得重要了。

其次,从观察或实验资料,上升到建立概念或概念体系的过程,必须依靠逻辑和非逻辑的思维的综合应用,仅仅依靠逻辑的的方法是行不

通的。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谓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这种思维的自由创造,除了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外,往往还需要非科学概念的启迪。

总之,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超科学知识的思想观念作为知识背景或思维的框架,需要非逻辑的思维方式来补充逻辑思维方式的不足。

(三) 科学认识本身的局限性

科学认识的局限性有三种类型:(1)暂时没有认识到的问题;(2)超经验的问题;(3)在经验的范围之内由于科学认识能力而达不到的问题

对于科学没有认识到的问题,成为宗教 德尔插足之地。恩格斯曾指出:“无知=上帝”。人类在扩大知识领域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甚至更多的未知的领域。在这些未知的领域就成为宗教的影响或侵袭的领域。

科学认识第二类 局限性问题,也就是休谟与康德不可知论所指的局限性。科学只能染指经验的领域,因此,超经验的领域的问题,就成为宗教(还有哲学)活动的基地。更由于经验领域与超经验领域界限的模糊,因此,科学在这些地带,也难以消除宗教的影响和渗透。

第三类局限性,指的是在经验性范围之内由于科学的认识能力而达不到的问题。我国的学者持认识的无限论观点,然而这种认识无限论的观点只是一种想象,它经不起科学的质询。法国著名的科学家俄歇曾经发表一篇题为《科学的极限》的论文,其中指出:“随着人类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增长,仍然有某些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及的,这同技术的能力没有关系,而是由于基本的物理学上的壁障。”俄歇值得极限有:观测的极限、旅行的极限、能量的极限、思维的极限。我们当然还可以以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来论证这种极限的存在。

卑贱的、是邪恶的根源。人生的目的便是要“赶快脱离这个世界上的事事物物”,挣脱“把我们缚在这些事物上的锁链”,回到“太一”那里去。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灵魂必须“净化”,必须消除一切肉体欲望,清修静观、苦思默想、忘形“出神“,才有可能与”太一“融为一体,进入神的世界。

五、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及某

些引起后来科学与宗教冲突的问题

古希腊的成就:其中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0---公元前430)及亚里士多德的元素说、留基伯(公元前500---公元前430)及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公元前370)的原子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学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欧几里得(够公元前330---公元前275)的几何体系、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公元前212)的静力学、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37)及盖仑(公元前200—公元前129)的医学。。。等成就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及盖仑的医学理论。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贯穿着他的目的论的思想。他把自然界的运动划分为自然运动与强制运动两种类型。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宇宙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层次结构,在这种宇宙之中,各种物体都具有其固定的位置。物体如果处于固有的位置,它将保持静止的状态,只有受到外力时,才移动位置。一旦外力消失,这种物体将朝着固有位置作返回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叫做自然运动。重物下落、炊烟上升均属于自然运动。

非自然运动或在外力的不断地作用下的运动,被称为强迫运动。物体上抛、

球在地面上滚动均属于强迫运动。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天与地的严格的区别。天地意义月球为界。月球之上的天,是拜托了一切变化的完美无缺的世界,天体的自然运动描绘出完整的原形,地上的自然运动走的是直线。地上的世界由水、土、火、气四种元素组成,而天上的世界由有灵魂的第五元素所构成。

(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

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实际上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引申出来的。除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他还吸收了阿波罗尼及西帕哈斯本轮、均轮的概念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在《至大论》中,托勒密提出了地球中心说。在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中,各个行星并不直接围绕着地球运动,本轮中心则跟着均轮围绕地球运转。根据这种宇宙体系,托勒密较好的解释了当时所观察到的行星的运动状况。在这个体系中,地球本身既不公转也不自转,而是静止的中心。各行星则按照圆轨道运动,因为圆被认为才是最完美的。 (四) 盖仑的医学

古希腊的医学是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37)及其学派开创的。他认为 疾病是人们一种服从自然法则的过程,主张对疾病的症候进行精微的观察,在此基础上,在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为了获得有关生命体的知识,他们曾进行了初步的解剖实践,提出了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的学说,并认为生病是四种体液比例失调而引起的。在希波克拉底之后对古希腊医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埃拉西斯特拉托(约公元前 300---公元前260)。他通过观察,探讨了人体中静脉与动脉的分布状况,通过解剖猜测到人脑与人的智慧的关系;他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生理学研究,把生理学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及希腊医学的集大成者是罗马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盖仑。他把希腊的解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系统化。他在埃拉西斯特拉托生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自然哲学,给出了一幅人体生理图像:人的消化系统自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之后,营养物质就被送往肝脏,在那里变成了深红色的静脉血,静脉血靠“自然灵气”的推动,经右心室循静脉流,静脉血靠“自然灵气”的推动,经右心室通过心脏隔膜进入左心室,同时空气从肺进入左心室,在这里流入的血液带上“活力灵气”之后就转变成鲜红的血液,动脉血受此灵气推动循环脉流向全身,也从原路返回心脏;流经大脑的动脉血中包含的“活力灵气”在大脑中转变成“灵魂灵气”,这种灵气由神经系统通至全身而支配人体各部分的感觉和运动。

二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

基督教神学分为教父哲学(2世纪中叶至5世纪)与经院哲学(5世纪至15世纪)

(一)教父哲学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德尔图良(约160---222)与奥古斯丁(354---430) 1、

德尔图良为第一个用拉丁文撰写神学著作的学者,主要的著作有《国家篇》、《驳帕克西亚》。德尔图良的著作许多是从法学思想出发为基督教辩护,后人称之为“辨惑哲学”。

从神学的角度来说,德尔图良的主要的贡献是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做了论证。他是三位一体的最先的使用者。所谓“三位一体”指的是上帝只有一个,但有三个不同的“位格”----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个位格是同一体的不同方面,尽管各有的表现不同。“三位一体说”最令人困惑的是圣父与圣子的关系,对此,德尔图良的解释如下:物质世界是撒谎那个地在某一起始的时间里创造

出来的。在上帝创造物质世界之前,在上帝那里有着一个同上帝一样现在的“逻各斯”或称之为“道”;当上帝创造物质的时候,上帝借“逻各斯”“生出了”圣子;最后圣子以“圣灵降孕”的方法借童贞女玛莉亚取得肉身,降世成人,完成了“道成肉身”,从此,先在基督就与肉体人类沟通起来。 2、

奥古斯丁的 著作有《忏悔录》、《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奥古斯丁是第一个从哲学上全面的论述了基督教教义并使其成为完整的体系,包括“上帝论”、“基督论”、“原罪论与拯救论”、“教会论与圣事论”、“天启论语信仰论”等。

(1)上帝论 上帝论是基督教的核心,奥古斯丁强调上帝的重要性,他指出,基督徒“虔诚生活的真正基础,是在于有一种正确的上帝观 ”。

①上帝是不变的②上帝是从“虚无”中创造世界③上帝是永恒的④上帝是至善的

(三) 经院哲学

在经院哲学的发展过程及衰落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人与事主要有:(1)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2)阿奎那—托马斯神学体系(3)经院哲学的衰落以及经验科学新思潮的出现

唯名论认为,真实得存在只有个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同唯名论相反,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赫胥黎1896)、《宇宙之谜》(海克尔1899)。但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局限性,对于伦理和道德领域的领地仍旧由基督教神学所把持。

(4)20世纪以来科学家的宗教信仰

特征:(1)许多自然科学家放弃人格化的上帝观念

(2)、一些自然科学家虽然不再相信那个人格化的上帝,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许多科学家认为宗教是一种情感的道德力量,人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著名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1973年在接受巴伐利亚天主教科学院瓜尔蒂尼奖的演讲中指出:“如果没有榜样来指引道路,我们就失去了价值(伦理的标准)的尺度,随之也就失去了我们的行动和忍受痛苦的意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否定与失望。所以宗教是伦理的基础,而伦理是生活的先决条件。”

(3)在放弃了人格化上帝的观念之后,20世纪的许多科学家仍然保留着一种神圣而严肃的宗教感情----对宇宙的和谐、秩序的敬仰。

(4)现代科学在微观世界及宇观世界尚未解决的某些问题,在一些科学家看来,是对基督教思想的一种新的支持。

三,科学家信仰宗教原因之分析

(一) 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我们的方法、理论,实际上包括我们自身,都是时代的传统与力量的产物。”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也曾说过:“甚至最伟大思想往往也受到所谓时代精神和文化气氛的约束。”

在西方中世纪和近代历史上,基督教一直3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与理论(教义)是作为一种参照系而存在,各种思想无不加上受它的检查和批评。同时宗

教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直至家庭)各个领域,成为西方历史上最有力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正是这种背景,使许多科学家在孩童时代就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不能不对他们的一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另有一个原因就是出于他们对于伦理或道德之考虑。

在许多科学家看来,科学仅解决认识问题,它在价值问题上是中性的,“科学确实不能解决各种价值问题。”但是,没有价值标准,人的行为就是去了准则,社会也就混乱不堪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科学家一面尖锐地批判宗教在认识领域的谬误,认为宗教应该退出对科学事务的干预;但是另一方面,又主张保持宗教之存在,以便为人们提供伦理与道德的基础,,规范人们的行为。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就曾指出:“人需要自然科学是为了认识世界,而人需要宗教是为了行动。”海森堡(1901—1976)则把普朗克的思想做了更清晰的说明。海森堡写到:“普朗克认为科学与宗教是可以共存的,因为在他看来,两者都起源于非常明显的现实性方面。科学是同客观的物质世界打交道,它要求人们对客观实在做出精确的描述,把握它的内在联系。宗教是同世界的价值观念打交道,它研究的是世界应该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或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科学所关心的是发现什么是真理或谬误。宗教所关心的是,什么是善良和邪恶,什么是高贵和下贱。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宗教是伦理学的基础。“

(二) 认识方面的问题

科学家对宗教的信仰从认识角度分析,可能由于三个方面的局限性而引起: 1、 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时代局限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其学说中之神学色彩或观念中的神学倾向,主要是那一历史时期科学整体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2、 科学家个人思维上的片面性

3、 科学本身性质特有的局限性 (三) 心理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1、在认识上不断超越的心理 2、在认识中所获得的奇妙体验

四,科学家的宗教信仰与科学活动的关系

结束语

一,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本质本质方面

具体表现在:1科学从实验(包括观察)出发,引用自然本身的因素(关系或规律)来解释自然现象。宗教从信仰(教条或 教义)出发,引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二、科学以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真伪的标准。宗教以教条或教义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凡是不符合教义或教条的都斥之为异端邪说。

三、科学方法是经验与理论的结合而宗教方法则是以教义或教条为基础的推断与注释。宗教方法在原则上不可能为人类提供新的知识。

四、科学主张认识的相对性,反对认识的无穷论;而宗教主张认识的绝对性,认为宗教的教义或教条式永恒不变的真理。

前言 科学与宗教的涵义

一、 科学涵义:这里指的是自然科学,它是人类在自然界的结构及运动规律

的知识系统。它不是直观的反映,而是经过抽象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本质性的反映。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科学实验2,基本概念(有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概念,造从诸多概念中提炼或挑选出来的基本概念)。3,原理及定律(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一般由归纳得出或假设提出,并作为理论系统的逻辑基础)。逻辑演绎系统(由逻辑基础出发,利用逻辑法及数学方法进行推理)。5,一系列具体的结论(逻辑演绎的结果,可与实验事实及直接对比)。

二、 宗教的涵义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由以下几个部分有机构成: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一灵魂观念、

神灵观念、神性观念等),这是宗教系统中的核心或逻辑基础。,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如依赖感、敬畏感、惊异感、神秘感、永恒的信念等)。他们是以宗教的观念或思想为逻辑基础而引发或感生的,处于信仰系统的第二层次。3,宗教的崇拜或活动(禁忌、献祭、祈祷、宗教礼仪、神学研究等)。这是宗教观念及宗教体验的外在表现。处于信仰系统的第三层次。4,宗教的组织于制度(如教会、寺院。僧团等)。这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行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结果。处于宗教系统的最外层。

第一章 人类早期文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 人类早期文明的一般状况

(一) 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阶段1,早期猿人(约300万年前---175万年前)

2, 晚期猿人(约150万年前---50万年前)3,早期智人(约30晚年前—3

万年前)4,晚期智人(约4万年前)

3, 原始人的思维特点

据推测,原始人的人脑远没有现代人的发达。例如,蓝田人(距今60万年)的脑量为778毫升,北京人(距今50万年)的脑量为1059毫升;而现代人的平均脑量为1400毫升。列维·布留尔(1875—1930法)社会学家对原始人部落做了长期的研究。按照列维·布留尔对原始人思维的观察和研究,在原始人那里,一切都是感性具体的。原始人思维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原逻辑性”,即原始人思维是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思维。在他们那里,感性具体的东西里都有一种神秘的看不见的力量 忽然生命渗透在其中并且相互作用着。这样一点,从各原始部落广泛流行图腾崇拜可以得到说明。因为人们本来就认为自己同图腾、同祖先是同一的,每个人都是图腾和祖先的化身。

三、 在混沌中共生:“万物有灵”、巫术及神话

(一)“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宗教观念的萌芽于理性的最初萌动

1908年在法国的莫斯特山洞遗址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的墓葬是原始人最早的宗教遗迹。泰勒认为在此之前人们已经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泰勒(1832—1917)为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于1871年初版了《原始文化,对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的探讨》,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巨大反响。 泰勒认为,原始人通过对死亡、生病、恍惚、幻觉、尤其是睡梦等的思考产生了灵魂的观念。泰勒指出,原始人经常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第一,是什么使活的躯体与死的躯体区分开来?是什么引起醒、睡、疾病和死亡?第二,做梦与幻想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什么东西?”在对这儿些问题回答中:“古代野蛮人的哲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两样东西属于自己,这就是生命和幻影。生命使身体感觉、思想、活动;幻影则是身体的肖像或第二个自己。而且二者都被看做是可以同肉体分离的东西:生命能够离开肉体,使肉体失去感觉或死亡;幻影可以离开身体并在其他地方出现。”在此基础上,原始人进一步设想:“生命和幻影既然都属于身体,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彼此属于对方?为什么只显现一个灵魂或相同的灵魂?于是生命与幻影就被统一起来,结果产生了著名的感念:幻影灵魂或鬼魂。”由于在原始人那里,人与自然界是交感的,互渗的,因此,人的“灵魂”概念很自然地就被引申到其他生物及非生物,就产生了“万物有灵“论。

(二) 巫术:控制驾驭自然的一种虚幻的尝试

按照“万物有灵论”,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存在着二类世界:即可见世界与不可见世界,或世俗世界语神灵世界;这二类世界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着交感的作用。巫术是一类广泛存在着的复杂现象,是试图通过对不可见世界的交感作用而在可见的世界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类活动。巫术通常采用象征性的歌舞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42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