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区植被空间分布研究

更新时间:2024-07-09 12: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城区植被空间分布研究

摘要:城市中的植物空间对环境有明显的美化和改善作用,同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场所和开放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研究和发展城市植物空间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潮流。重庆城区植被空间设计直接关系人群对于绿地的使用状况,文章探讨植被空间的数量特性及其空间属性。 关键词 绿地,景观植物空间,道路绿地

引言:利用植物的各种天然特征,如色彩、形姿、大小、质地、季相变化等,本身就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自然空间,再根据各种功能的需要,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植物空间类型。

1 重庆主城区自然条件与植被概况

1.1 自然条件

重庆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低山丘陵地形地貌特点突出,新构造活动较弱,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总面积8.2万平方千米。重庆市主城区主要集中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的丘陵地带,为三面环水的半岛。 本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雨热同季,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冬暖春早,冬季多雾,夏季炎热。常年降水量为1000~1400毫米,年总太阳辐射量3390兆焦耳/平方米左右,常年平均日照时数986~1580小时,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33.7小时,多年年平均气温18.3℃,1月均温7.6℃,7月均温28.7℃,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5.0℃~8.2℃,夏季始于5月中旬至下旬,长达130~150天,天气炎热,日最高气温≥35℃的平均高温日数多达30~43天,最多时高达40~90天,境内极端最高气温曾出现过44.1℃〔3〕。

重庆市黄壤和紫色土所占的面积超过50%,为最典型的土壤类型,由第三纪紫色砾岩、沙岩发育而成,土层浅薄,质地为沙壤到壤土,pH值4~8.6。在现有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部分居住区绿地土壤情况较好,其它绿地园林树种生长土壤较为瘠薄,且污染较重,特别是道路绿地,土层深度较薄,并拌有大量建筑垃圾,土壤状况较差〔4〕。

1

1.2 植被概况

重庆市地处湿润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植物自然分区特征表现为常绿阔叶林、次生、暖性针叶林、竹林和常绿阔叶灌丛等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现特征最为明显。市域植物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辖区内共有6000多种植物,其中全国一级保护植物12种,二级保护植物51种,特有植物和标本植物47种,森林覆盖率20.49%。可用于园林上的植物有1658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隶属190科754属。其中,厥类植物21科30属43种;裸子植物9科26属50种;被子植物160科698属1565种〔5〕。

2重庆城区植被空间应用现状与问题

2.1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研究

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研究的乔木层树木多为行道树,一般为1-2种树种,而灌木层树种多采用群植、片植或列植的形式,个体数量较种类甚多。道路绿地使用的灌木层树种较丰富,道路绿地的灌木层有很多在其他类型绿地中较少出现的树种,如八角金盘(Gysosma pleiantha)、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花叶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等,这些树种不仅季相变化丰富、色泽鲜艳,而且景观效果好,能达到街道绿化美化的效果。重庆有大面积竹林的分布。其中,针叶林面积为4654.28hm2,占有绿道林地面积的41.84%;针阔混交林面积为2327.76hm2,占有绿道林地面积的24.07%;常绿落叶混交林面积为981.15hm2,占有绿道林地面积的10.15%;灌丛面积为729.32hm2,占有绿道林地面积的7.54%;落叶阔叶林面积为592.39hm2,占有绿道林地面积的6.13%;常绿阔叶林为384.22hm2,占有绿道林地面积的3.97%。

2.2重庆市在园林绿化树种的研究

主城区园林绿化树种共306种,树种较为丰富,但部分绿地树种主要集中于常见的10余种树种,应用数量过大;旧城区树种季相变化不明显、观花类乔木欠缺、针叶树种、落叶树种、中间层和底层树种应用较少、塔形树冠树种应用不够;由于乡土树种种源不足,造成乡土树种开发利用不够,特别是10m以上的大、中乔木较少;生产绿地中常用树种储备数量大,如天竺桂、小叶榕、黄葛树、杜英等,其它树种种类储备少,生产量不足,限制了植物景观的多样性。 园林绿

2

化植物群落灌木层多为一些观赏性较高且容易成活的常见绿化树种,杜鹃、山茶、蚊母树、红花木、冬青卫矛等树种使用频率过高,给观赏者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应该适当引入更多观赏价值高的灌木,丰富景观多样性,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8〕。

2.3重庆主城区山脉型绿道组成特点分析

重庆主城区面积252639.05h,林地面积为75712.70hm2,则主城区范围内林地比例为29.97%。中梁山山脉面积26390.25hm2,铜谬山山脉面积20853.00hm2,重庆主城区绿道总面积是47243.25h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8.70%。绿道中林地面积30774.50hm2,占有绿道面积65.14%,绿道林地占城市林地总面积的40.65%。

山脉型绿道中,针叶林是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次生型植被。针叶林中,又以马尾松为其主要的优势种,各绿道中均有分布,且郁闭度高。重庆的铜谬山脉和中梁山脉,针叶林集中分布在地陆山高的区域,范围贯通绿道南北。重庆市中梁山脉北部杨柳湾片区,针阔混交林夹杂在山脉两侧的针叶林之间,呈带状分布。中梁山中部往南部至华岩寺附近,针阔混交林有较大面积的分布,但较为分散。铜谬山脉南部巴南区内针阔混交林集中分布,且同针叶林交错带状布局。铜锡山以北局部也有其分布,但面积不大,布局零散。

3、植被研究

3.1RS和 GIS在植被生态学中应用

近年来,随着遥感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利用遥感数据所进行的植物种植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研究的征途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遥感所进行的生态学研究主要是基于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来实现的。植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具有显著的特征,各种遥感器正是根据植物的这一反射光谱设计的。利用这种技术可以监测植被的动态,分析植物的生长情况,有助于加深对物种丰富度及其限制因子空间分布的认识,有助于准确的制定城市植被分布情况。基于 RS 与 GIS 技术, 对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具体可运用叠合分析法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坡度、坡度变率、坡向、坡向变率区间中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不仅能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及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决策支持, 也是高山峡谷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 同时为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3

3.2国外研究概况

Ebermeryer在年对德国几种森林的树枝落叶量与木材重量进行测定,探究了叶量和枝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森林生长的影响,这被认为是最早有关植被生物量的研究。上世纪年代以后,欧洲的一些科学家也做了类似的研究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多样,精确度也逐渐提高,特别是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这么多年以来,基于光谱与地球植被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植被生物量、生产力和碳储量等对传统研究的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时间序列和大尺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如与传统方法的观察数据集成在一起,基本实现了区域尺度到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系列卫星的成功使用,使研究者对植被的叶面积指数、植被生物量等进行了成功估算。 3.3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研究工作者对森林生物量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始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对杉木、马尾松林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报道较多。80年代,研究的地域逐渐扩大,人工林和天然森林都得到了关注,研究的对象有亚热带的红树林、常绿阔叶林、红松林、栓皮栋、针叶林等。90年代,对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研究发展最快,钟章成、党承林等对西南常绿阔叶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张祝平、陈章和、王伯称等关注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等。90年代末20世纪初,中国关于森林植被生物量、生产量、碳储量等的研究进入了重要和繁荣时期。方精云等利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实测资料,创造性的提出了生物量因子连续函数法,在时间序列和大空间尺度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汇进行了估算冯宗伟等,也总结中国数10年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4、结语

植物空间营造应该是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创造设计,植物不只是人们欣赏的对象,同时也充当着人们活动的范围界定者,还是人们停留、活动的心理依靠。不论是广场还是草坪、树林,其周围及其中间的种植设计一定要考虑到植物的形

4

态习性与其空间布局距离,并要考虑时间带来的树木生长变化,满足植物空间设计的需求,为人们创造出宜人的植物空间,使其既可外部欣赏也可以进入其中休憩玩乐,满足功能与景观的双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成,彭镇华,陶康华.中国城市森林的特点及发展思考〔J〕. 生态学杂志,2004,23(3):88-92.

〔2〕李海梅,何兴元,陈纬,徐文绎.中国城市森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生态学杂志,2004,23(2):55-59.

〔3〕牟敏荣.城市林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4,04:43-45.

〔4〕傅徽楠,严玲璋,张连全等.上海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0,16(4):22-25.

〔5〕栗娟,孙兵,黄家平等.广州市绿地应用树种结构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1998,11(5):502-507.

〔6〕吴泽民,高健,吴文友.合肥城市森林结构分析研究〔J〕.林业科学,38(4):7-13.

〔7〕宋永昌.植被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8-50. 〔8〕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重庆市植物园.重庆缙云山植物志〔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2-235.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4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