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9 20: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撰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

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估计现患高血压2亿人。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死亡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降压治疗的好处得到公认,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风险及心脏病风险。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是高血压发病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防治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专家培训指导、媒体宣传教育、企业支持参与、社区具体实施。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就诊于城镇社区和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基层是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因此,基层高血压的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主要面向基层(城镇社区和乡村)医生,也适用于部分医院内科、老年科、其他专业的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管理者、医学教育者及其他卫生人员。本指南作为基层医生培训教材和基层高血压防治的指导参考。(高血压基本概念相见附件1)

1.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建议正常成年人至少每2年测量1次血压;利用各种机会将高血压检测出来。 1.1血压测量

1.1.1血压测量的重要性

血压值是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评估及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测量的血压值应当准确。(血压测量规范见附件2) 1.1.2血压测量要点

应使用合格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规范血压测量操作程序和

400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如实记录血压数值。测压前被测者至少安静休息5min,被测者取坐位,测压时安静、不讲话、肢体放松。袖带大小合适,紧缚上臂,袖带与心脏处同一水平。听诊以柯氏音第Ⅰ音为收缩压,以柯氏音第Ⅴ音(消失音)为舒张压。两次血压测量间隔时间1~2 min。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则血压读数取偶数,读数精确到2 mmHg,避免尾数“0”偏好。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时,以显示的血压读数为准。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如血压达标且稳定,一般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则增加自测血压次数。 1.2 有计划地测量成人血压

有计划地测量辖区全部成年人的血压,建议正常成人至少每2年测量血压1次。 1.3 机会性筛查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检测发现血压异常升高者;利用各种公共活动场所,如老年活动站、单位医务室、居委会、血压测量站等测量血压;通过各类从业人员体检、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基线调查等机会筛查血压;在各种公共场所安放半自动或自动电子血压计,方便公众自测血压。

1.4重点人群筛查

在各级医疗机构门诊对35岁以上的首诊患者应测量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如血压130~139/85~89 mm Hg、肥胖等)筛查,建议每半年测量血压1次。 1.5初次发现血压增高的评估

对首次发现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者应进行评估处理,如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者,立即考虑药物治疗并建议加强随访监测血压,应在2周内多次测量血压;如可疑高血压急症,立即转上级医院。如收缩压140~179mmHg和(或)舒张压90~109 mmHg者,建议随访观察,至少4周内隔周测量血压2次。

2.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2.1 高血压的定义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401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的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而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收缩压<140 mmHg而舒张压≥90 mmHg的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2.2 血压水平分级

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定义和分级见表1。

2.3 按患者的心血管绝对危险水平分层 2.3.1 影响预后的因素

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临床情况。对初诊患者通过全面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

影响预后的因素(参见附件3)各地在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基本”要求和“常规”要求两个档次(表2)。 2.3.2 根据心血管总体危险量化估计预后

根据患者血压水平、现存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发临床疾患进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层(表3~5)。低危、中危、高危分层的主要内容:低危:1级高血压,且无其他危险因素;中危:2级高血压;1级高血压并伴1~2个危险因素;高危:3级高血压;高血压1或2级伴≥3个危险因素;高血压(任何级别)伴任何一项靶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增厚、肾功能受损);高血压(任何级别)并存任何一项临床疾患(心脏病、脑血管病、肾

402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等)。

2.4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常见继发性高血压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

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以下几种情况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发病年龄<30岁;重度高血压(高血压3级以上);血压升高伴肢体肌无力或麻痹,常呈周期性发作,或伴自发性低血钾;夜尿增多,血尿、泡沫尿或有肾脏疾病史;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皮肤苍白及多汗等;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双侧上肢血压相差20 mmHg以上、股动脉等搏动减弱或不能触及;夜间睡眠时打鼾并出现呼吸暂停;长期口服避孕药者;降压效果差,不易控制。 2.5 高血压初诊患者诊断与评估程序

2.5.1 初诊高血压的检查评估项目 2.5.1.1 病史采集

了解高血压发病时间(年龄),血压最高水平和一般水平,伴随症状,降压药使用情况及治疗反应;尤其注意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症状;个人史:了解个人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油脂、盐摄入)和嗜好(酒精摄入量,吸烟情况),体力活动量,体质量变化;女性已婚患者, 注意询问月经及避孕药使用情况。

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脏疾病等病史。

403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询问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及其发病年龄等家族史。了解家庭、工作、个人心理及文化程度等社会心理因素。 2.5.1.2 体格检查

记录年龄、性别;多次规范测量非同日血压;老年人测坐位、立位血压;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其他必要的体检:如心率、心律、大动脉搏动及大血管杂音等。 2.5.1.3 实验室检查

基本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尿糖、比重);血钾;血红蛋白;常规检查:血肌酐;空腹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尿酸;空腹血糖;心电图;眼底;超声心动图。必要时可检查颈动脉超声、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胸片、动脉僵硬度等。

2.5.1.4 靶器官损害症状和体征

①心脏:心悸、胸痛、心脏杂音、下肢水肿;②脑和眼:头晕、眩晕、视力下降、感觉和运动异常;③肾脏:多尿、血尿、泡沫尿、腹部有无肿块,腰部及腹部血管性杂音;④周围血管:间歇性跛行,四肢血压,脉搏,血管杂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2.5.2 高血压的诊断及临床评估内容

根据高血压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作出诊断性评估,便于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度的量化评估,指导确定诊治措施及判断预后。

初次发现高血压,尚不能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可诊断为“高血压(原因待查)”。基本上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可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按血压增高水平高血压分为1、2、3级。按危险程度简化高血压危险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层。 2.5.3 血压评估的书写格式

写明诊断及血压级别,对危险分层是否表述不做规定。范例:某患,男性,55岁,吸烟。2月前发现血压增高为146/92 mmHg,1月前测量为156/98mmHg,此次就诊血压为152/96 mmHg。诊断为高血压1级(1级高血压并伴2个危险因素,危险分层为中危)。

3.高血压的治疗

3.1 治疗目标

404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必要时也可用其他组合,包括α受体阻滞剂、中枢作用药(如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咪哒唑啉受体调节剂、血管扩张剂组合。在许多病例中常需要联用3至4种药物。降压药组合是不同种类药物的组合,避免同种类降压药的组合。 3.4.4.2 联合用药方式

①采取各药的按需剂量配比处方,其优点是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调整品种和剂量;②采用固定配比复方,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有利于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 3.4.4.3 基层两种降压药联合治疗参考方案(表8)

3.4.4.4 初始小剂量单药或小剂量联合治疗的方案

大多数患者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治疗血压才能达标。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和危险程度,提出初始治疗用小剂量单药或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的方案。建议血压水平<160/100mmHg,或低危、部分中危患者初始用小剂量单药治疗;对血压水平≥160/100 mmHg,或高危患者初始用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治疗中血压未达标的,可增加原用药的剂量或加用小剂量其他种类降压药。对部分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视病情初始可用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初始小剂量是指常规量的1/4至1/2,如氢氯噻嗪的常规量是25mg/d,小剂量是指6. 25及12.5 mg/d。高血压初始小剂量

410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单药或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选择流程见图3。 3.4.4.5我国常用固定复方制剂

我国常用的传统复方制剂有复方利血平(复方降压片)、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降压0号)、珍菊降压片等,尽管我国的某些固定复方制剂组成成分的合理性有些争议,但其有明确的降压作用且价格低廉,仍可作为基层(尤其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降压药的一种选择。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地区,预防脑卒中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的根本。

使用固定复方制剂时,要掌握其组成成分的禁忌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复方利血平片主要成分是利血平0.032 mg、氢氯噻嗪3.1mg、盐酸异丙嗪2.1 mg、硫酸双肼屈嗪4.12 mg。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主要成分是利血平0.1 mg、氨苯蝶啶12.5 mg、氢氯噻嗪12.5 mg、硫酸双肼屈嗪12.5 mg。珍菊降压片主要成分是可乐定0.03 mg、氢氯噻嗪5 mg。 3.4.5长期药物治疗应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力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降压药物的应用是长期甚至是终身的,医生要充分考虑到治疗的长期性和基层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降压药选择的范围很宽,应根据病情、经济状况及患者意愿,选择适合的治疗药物。有降压疗效明确且价格低廉的国产降压药,如尼群地平、氢氯噻嗪、硝苯地平、复方利血平片、美托洛尔、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低中价格的药品,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贝那普利、拉西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吲达帕胺、复方阿米洛利、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替米沙坦、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比索洛尔等;也有中上价格的但临床研究证据多的钙拮抗剂、ACEI或ARB及固定复方制剂等。

3.4.6高血压的相关治疗(建议在上级医院取得治疗方案,并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基层持续治疗与随访)

高血压常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或并存临床疾患。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考虑患者总体心血管危险,进行综合干预,干预有关危险因素,处理并存临床疾患。尤对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应进行相关治疗。 3.4.6.1 高血压的调脂治疗

对伴脂代谢异常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可考虑适度调脂治疗。①高血压伴血总胆固醇水平持续升高(总胆固醇≥6.2 mmol/L),考虑予以他汀类调脂治疗,治疗目标是总胆固醇<5.2

411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mmol/L。②高血压伴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卒中、周围血管病,血总胆固醇≥5.2 mmol/L,即开始他汀类调脂治疗,治疗目标总胆固醇<4.1 mmol/L。③高血压伴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血管病+糖尿病的,血总胆固醇≥4.1 mmol/L,即开始他汀类调脂治疗,治疗目标总胆固醇<3.1 mmol/L。 使用他汀调脂治疗的患者,应注意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必要时定期检测血清酶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K)]。请参考2007年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3.4.6.2 高血压的抗血小板治疗

高血压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糖尿病患者,建议用75~100 mg/d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控制在安全范围(血压<160/100mmHg)后方可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并注意出血等不良反应。 3.4.6.3 高血压的降糖治疗

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加强生活方式的干预;严格控制血压,血压目标<130/80 mmHg。合理使用降糖药,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一般目标为≤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7.5%。请参考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3.4.7降压药物的一般用法、维持与调整

长效降压药一般每早服用1次,中效降压药或短效降压药一般用2~3次/d,一天多次服用的药物宜全天均衡时间服用。对夜间及凌晨血压增高的患者可调整用药时间或晚间谨慎加服药物;建议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服用方便,1次/d,有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稳定控制血压。

血压达标稳定者,且无不良反应的,一般予以长期维持治疗,长期达标,不要随意调换药物。 血压控制不良或不稳定,但无不良反应者,一般原药加至靶剂量,或加另一种类药物。尽量使用长效降压药,以提高血压控制率。

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可将药物适当减量;如有明显不良反应的则应停用原药,换其他种类降压药。如治疗中出现痛风者,停用噻嗪类利尿剂;心率<50次/min者,停用β受体阻滞剂;不能耐受的干咳者,停用ACEI。如出现血压偏低者,可谨慎减少剂量,观察血压变化。如出现低血压或伴明显头晕者,可减量或暂停用药,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待血压恢复后,用小剂量开始

412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继续药物治疗。长期随访中不可随意中断治疗。长期血压不稳定,可造成靶器官损害。

对1~2级高血压患者,在夏季酷暑或冬季严寒时期,可根据血压的情况适度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4.8 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

特殊人群高血压包括:老年高血压;ISH;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妊娠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等。高血压特殊人群大多为心血管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应根据各自特点,积极稳妥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选用合适的降压药,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同时处理并存的相关情况,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如对>65岁的老年人或ISH应初始用小剂量利尿剂或钙拮抗剂,收缩压目标<150 mmHg;心力衰竭首选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尿病首选ACEI或ARB,目标血压<130/80mmHg,常需加钙拮抗剂或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同时要平稳控制血糖;脑血管病常用利尿剂、钙拮抗剂、ACEI/ARB;慢性肾脏病首选ACEI或ARB,必要时加袢利尿剂或长效钙拮抗剂;难治性高血压常用长效钙拮抗剂、利尿剂、ARB或ACEI等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用β受体阻滞剂,或长效钙拮抗剂;心肌梗死后可用ACEI,或醛固酮拮抗剂;周围血管病常用钙拮抗剂等。发现高血压急诊应立即呼叫急救电话120,及时转送上级医院诊治;有条件的单位可做简单的必要的急救后转诊。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详见附件6。

3.4.9高血压社区防治参考方案

高血压治疗既要遵循一般原则,更要个体化治疗。基层高血压药物选用参考方案见表9。附件7提供的社区高血压防治参考方案仅供基层医生参考使用。

4.高血压的预防和教育

4.1 高血压的预防

面对公众,包括针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创建支持性环境、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防止高血压发生。面对易发生高血压的危险人群,实施高血压危险因素控制,以及高血压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高血压是可以预防的,对血压130~139/85~89 mmHg、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者进行重点干预,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面对高血压患者,包括定期随访和测量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并举),

413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努力使血压达标,减缓靶器官损害,预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4.2 社区健康教育 4.2.1 社区健康教育目的

广泛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社区人群自我保健知识,引导社会对高血压防治的关注;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区人群高血压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知识和技能,树立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信念;鼓励社区居民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流行,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 4.2.2社区健康教育方法及内容

利用各种渠道(如讲座、健康教育画廊、专栏、板报、广播、播放录像、张贴和发放健康教育材料等),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社区人群对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414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根据不同场所(居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人群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调查,对社区的不同人群,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附件8)和行为指导。 4.2.3 高血压易患人群的健康指导与干预 4.2.3.1 高血压易患人群

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5~89 mmHg];超重(BMI 24~27.9 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腹型肥胖:腰围男≥90cm(2.7尺),女≥85 cm(2.5尺);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长期过量饮酒[饮白酒≥100 mL/d;(2两/d)]年龄≥55岁;长期膳食高盐。

4.2.3.2 高血压易患人群健康指导与干预方式及内容

通过社区宣传相关危险因素,提高高血压易患人群识别自身危险因素的能力;提高对高血压及危险因素的认知,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对定期监测血压重要性的认识,建议每6月至少测量血压1次;积极干预相关危险因素(见高血压非药物疗法);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高血压易患个体进行教育,给予个体化的生活行为指导。 4.2.4对高血压患者的教育

教育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的危害,规范治疗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教育患者要坚持非药物疗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教育患者要坚持规范化药物治疗;降压治疗要达标;教育患者要定期在家或到诊室测量血压。

5.高血压的管理

5.1高血压分级管理内容

基层医师对辖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根据危险分层纳入不同的管理级别。将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为一、二、三级管理。根据不同级别,定期进行随访和监测,随访主要指标是血压,基本目标是血压达标。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危险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措施。根据需要来确定实验室辅助检测的频率:如心肌缺血、血脂异常、糖尿病或肾病者,可根据病情增加相应指标检测次数;患者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应检查血钾;使用ACEI或ARB应检查血钾、肌酐等;必要时检测肝功能。分级管理可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重点管理高危病人,提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风险。

415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随访记录及汇总见附件9、10。社区高血压评估随访流程图见附件11。分级管理内容见表10。

5.2 管理级别的确定与调整 5.2.1 首次评估与确定管理级别

患者因高血压首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时,根据血压高低、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临床疾患及治疗情况进行临床评估,确定管理级别,进行相应级别管理。对定级有困难的患者,应请专科医生会诊,协助确定其管理级别。

5.2.2年度评估与管理级别的调整

社区对管理的患者进行年度评估、汇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全科医师、责任医师)应每年对分级管理的患者进行年度评估。根据随访记录情况(全年血压记录、

危险因素变化)确定新的管理级别。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发生高血压相关疾病时,应及时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重新确定管理级别,并按照新的级别管理要求进行随访管理。一般情况下,伴心脑肾疾病,糖尿病者而归为高危的,管理级别长期不变;伴有靶器官损害而分级管理者,一般不作变动;对仅根据血压水平和(或)1~2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分为中危或少数高危的分级管理者,在管理1年后视实际情况而调整管理级别;对血压长期(连续6月)控制好的,可谨慎降低管理级别;对新发生心脑血管病或肾病及糖尿病者,及时升高管理级别。

5.3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

提倡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可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组织或患者自发组织管理小组,学习健康知识和防治知识,交流经验,提高高血压的管理效果。

416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5.4高血压信息化管理

利用电脑网络(如互联网)开展高血压信息化管理是做好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高血压病历档案,利用计算机进行高血压患者的随访数据管理、工作量统计及考核指标的提取。有关数据及时上网输入,有利于促进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基层医生方便操作(如危险分层由计算机程序操作);有利于提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有利

于社区、管理部门及专家随时了解工作进度和质量。建议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包括高血压在内的慢性病信息化管理。

6.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双向转诊

6.1双向转诊原则

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各自的优势和协同作用。 6.2 双向转诊的条件与内容 6.2.1社区初诊高血压转出条件

合并严重的临床情况或靶器官的损害;患者年轻且血压水平达3级;怀疑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可能有白大衣高血压存在,需明确诊断者;因诊断需要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6.2.2社区随诊高血压转出条件

按治疗方案用药2~3月,血压不达标者;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并难以控制者;血压波动较大,临床处理有困难者;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严重临床疾患;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高血压伴发多重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而处理困难者。 6.2.3上级医院转回社区条件

高血压的诊断已明确;治疗方案已确定;血压及伴随临床情况己控制稳定。

7.基层高血压防治工作考核评估

7.1 考核评估的实施

主要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年度考核评估;按照分级管理要求,对高血压病人与群体进行相关指标的考核评估;考核评估可分层次进行:省市级/区县级/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417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乡镇卫生院)/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责任医师均可在相应范围进行考核评估。 7.2 考核评估指标

考核评估指标众多,本指南提出3个基本考核指标。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增加考核指标,建议将高血压防治“三率”水平纳入社区高血压防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估工作至少每年进行1次。 7.2.1 基本指标 7.2.1.1 管理率

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占辖区高血压患病总人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管理率=已管理高血压人数/辖区高血压患病总人数×100%。

辖区高血压患病总人数估算:辖区常住成年人口总数×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通过当地居民普查、抽样调查获得或是选用本省(全国)近期高血压患病率指标)。 7.2.1.2 规范管理率

指实施分级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的患者)人数占年度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的比例。1年中坚持治疗并完成规范要求的随访次数达70%以上的,即视为规范管理。计算公式:

规范管理率=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年度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7.2.1.3 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

指接受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的人数占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血压达标人数/管理的高血压人数×100%。

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率是指收缩压<140和舒张压<90 mmHg,即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达标。血压达标可分为时点达标和时期达标两种评估方法:时点达标:指高血压患者最近一次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时期达标:指选定时期(一般选用1年)不同时段测量的血压值,同一病人70%以上血压值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 7.2.2 人群高血压防治“三率”指标 7.2.2.1 高血压知晓率

418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指社区辖区居民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中知晓自己患高血压者的比率。

计算公式:高血压知晓率=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人数/被诊断的患高血压的总人数×100%。 7.2.2.2 高血压治疗率

指高血压患者中近二周在服药的人数占整个辖区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高血压治疗率=近两周在服用高血压药物的人数/被调查者中患高血压的总人数×100%。 7.2.2.3 高血压控制率

指血压控制达标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占整个辖区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高血压控制率=血压已经达标的人数/被调查者中患高血压的总人数×100%。 范例:某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共有成年居民1万人,全面普查体检查出高血压(包括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2000例,其中1000人在检查时知道自己患高血压,500人在两周内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检查时测量血压在140/90 mmHg以下者有400人。计算该社区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50%(1000/2000);高血压服药率25%(500/2000);高血压控制率20%(400/2000)。该社区全部高血压患者中600人已经接受高血压管理,管理人群中全年坚持治疗并完成规定随访次数70%以上的有400人,管理高血压患者中300人血压达标(<140/90 mmHg)。那么计算得出该社区高血压管理率为30%(600/2000),规范管理率67%(400/600),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50%(300/600)。

8 .附件

8.1 附件1:高血压基本概念 8.1.1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的疾病,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经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

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称为继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的5%~10%,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血管性高血压等,通过手术等治疗可痊愈。原因不明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大都需要终身治疗。

白大衣高血压是指患者到医疗机构测量血压高于140/90 mmHg,但动态血压24 h平均值

419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130/80 mmHg或家庭自测血压值<135/85 mmHg。隐性高血压是指患者到医疗机构测量血压<140/90 mmHg,但动态血压24 h平均值高于130/80 mmHg或家庭自测血压值高于135/85mmHg。 8.1.2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有研究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大部分高血压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主要指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较多,比较明确的是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以上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家族史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8.1.3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及危害

解放以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加,1959年15岁以上患病率为5.1%,1980年为7.7%,1991年为13.6%;2002年成人患病率为18.8%。,2002年比1991年增加31%。2002年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5%和6%。经过努力,近几年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估计现患高血压2亿人。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者,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将持续上升,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居高不下的状况就难以遏制。 8.1.4高血压防治的主要任务

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进而遏制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增长态势。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制定积极的防治政策和可行的推广措施;媒体积极宣传健康知识和高血压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各级专家在制定防治指南或规范和培训指导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应积极支持高血压防治研究工作和培训教育工作;基层医生积极努力做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基层(社区、乡村)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力军;全社会均应积极参与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研究表明低危、中危、高危患者10年内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分别为<15%、15%~20%、≥20%。降压治疗对高血压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均有益,但对高危患者益处更大;在降压幅度均为10/5 mmHg时,预防脑卒中的效益高危患者比低危患者大1倍,所以对高危患者要加强管理和积极治疗。

420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根据总体心血管病危险程度进行危险分层,对低危、中危、高危进行分级管理,有利于科学防治,提高效果。血压达标后分别每3和2月各随访1次,也有利于合理使用医疗资源,重点管理好高危患者。

8.1.5我国高血压临床研究的证据

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随机对照的高血压治疗试验,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证据。治疗时须考虑循证医学的证据并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合该病人的降压药物,优先选用高血压临床研究证实安全有效且价格合理的药物。我国完成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yst2China)、上海老年高血压研究(STON E)、F EV ER、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A TS)得到以下证据:尼群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康宝德维),吲达帕胺(寿比山)均可显著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降低脑卒中事件。目前进行的CHIEF研究阶段报告表明初始用小剂量苯磺酸氨氯地平(安内真)与替米沙坦(安内强)或复方阿米洛利(安利亚)联合治疗,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提高血压控制率。老老年高血压治疗研究(HYVET)包含中国2/5的病例,结果表明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小剂量缓释吲达帕胺治疗,可减少脑卒中发生及死亡风险。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根本。降压治疗的效果是明确的,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脑卒中风险降低40%~50%;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风险降低15%~30%。 8.2 附件2:血压测量规范 8.2.1 血压测量标准方法

①选择符合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欧洲高血压学会(ESH)、英国高血压学会(BHS)和美国仪器协会(AAMI)]及中国高血压联盟(CHL)认证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一般不提倡使用腕式或手指式电子血压计。②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的上臂臂围,至少覆盖上臂臂围的2/3。③被测量者测量前1 h内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进食、喝含咖啡的饮料、吸烟、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精神放松、排空膀胱;至少安静休息5min。④被测量者应坐于有靠背的座椅上,裸露右上臂,上臂及血压计与心脏处同一水平。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⑤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15cm。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时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肘窝肱动脉搏动明显处。⑥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Ⅰ时

421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相(第Ⅰ音)和第Ⅴ时相(消失音)。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Ⅰ音,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Ⅴ音。12岁以下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柯氏音不消失者,以柯氏音第Ⅳ音(变音)作为舒张压读数。⑦确定血压读数:所有读数均应以水银柱凸面的顶端为准;读数应取偶数(0、2、4、6、8),医疗记录中血压尾数0、2、4、6、8的分布应均匀,建议分别占(20±10)%以内,切不可仅记录十整位数(0偏好)。电子血压计以显示血压数据为准。⑧应间隔1~2 min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 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以3次读数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血压测量有3种方式,即诊室血压、自测血压、动态血压。一般讲,诊室血压水平高于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24 h平均水平。自测血压水平接近动态血压24 h平均水平。 8.2.2 诊室血压

诊室血压是指患者在医疗单位由医护人员测量的血压。目前主要用水银血压计。诊室血压测量方法见血压测量标准方法。目前,高血压诊断一般以诊室血压为准。 8.2.3 自测血压

家庭自我测量血压(自测血压)是指受测者在诊室外的其他环境所测量的血压,一般指家庭自测血压。自测血压可获取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信息。可帮助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检出隐性高血压,对增强患者诊治的主动参与性、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具有优点。现已作为测量血压的方式之一。但对于精神焦虑或根据血压读数常自行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不建议自测血压。对新诊断的高血压,建议家庭自测血压连续7d,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测量3遍;去掉第1天血压值,仅计算后6 d血压值,根据后6d血压平均值,为治疗决定提供参考。血压稳定后,建议每周固定一天自测血压,于早上起床后1 h,服降压药前测坐位血压。血压不稳定或未达标的,建议增加自测血压的频率。

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ESH、BHS和AAMI)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一般而言,自测血压值低于诊室血压值。正常上限参考值为135/85 mm

Hg。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自测血压,培训居民测量血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8.2.4 动态血压

动态血压是指患者配戴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的24 h血压。动态血压测量应使用符合国际标

422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准(B HS、ES H和AAMI)的监测仪。动态血压的正常值推荐以下国内参考标准:24 h平均值<130/80 mmHg,白昼平均值<135/85 mmHg,夜间平均值<125/75 mmHg。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值低10%~15%。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上可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隐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发作性高血压或低血压,评估血压升高严重程度,但是目前主要仍用于临床研究,如评估预后、新药或治疗方案疗效等,不能取代诊室血压测量。动态血压测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测量时间间隔应设定白天一般为1次/30min,夜间为1次/h。可根据需要而设定所需的时间间隔。指导病人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测血压时病人上臂要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若首次检查由于伪迹较多而使读数>80%的预期值,应再次测量。可根据24 h平均血压,日间血压或夜间血压进行临床决策参考,但倾向于应用24 h平均血压。一般情况是诊室所测血压水平高于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24 h平均水平;自测血压水平接近动态血压24 h平均水平。 8.3附件3:影响预后的因素(表11)

8.4 附件4:我国常用口服抗高血压药物表(表12)

8.5 附件5:基层常用降压药的名称、使用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表13) 8.6 附件6: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建议在上级医院取得治疗方案或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治疗) 8.6.1老年人

老年(>65岁)高血压降压治疗同样受益。降压药务必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耐受性逐步降压,应测量用药前后坐立位血压;尤其对体质较弱者更应谨慎。注意原有的以及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有较多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情况也较多,常需

423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多药合用。各年龄段高血压病人应用利尿剂、钙拮抗剂、ACEI或ARB等抗高血压治疗均有益。

≥80岁的一般体质尚好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适度降压治疗也有好处,当收缩压≥160 mmHg者,可用小剂量的利尿剂,必要时加小剂量ACEI。目标收缩压<150 mmHg。降压达标时间适当延长。

部分舒张压低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有一定难度。舒张压<70 mmHg,如收缩压<150 mmHg,则观察;如收缩压≥150mmHg,则谨慎用小剂量利尿剂、ACEI、钙拮抗剂;舒张压低于60 mm Hg时应引起关注。 8.6.2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时首选βB或长效钙拮抗剂及长效ACE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选用βB或ACEI;心肌梗死后病人用ACEI、βB和醛固酮拮抗剂。 8.6.3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症状少者用ACEI和βB;症状多的可将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或与袢利尿剂合用。β受体阻滞剂从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至目标量。左心衰竭者的血压目标<120/80 mmHg。

8.6.4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高血压伴糖尿病常需要严格控制血压,一般ACEI、ARB为首选。要求将血压目标降至130/80 mmHg以下,因此常联合用钙拮抗剂、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βB。要重视糖尿病的降糖和降压治疗,降压治疗减少血管疾病的净效益更好。 8.6.5慢性肾脏疾病

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尿白蛋白>1 g/d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 mm Hg以下,首选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重度患者须合用袢利尿剂。但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如用ACEI/ARB后,血肌酐较基础升高<30%,则可谨慎使用或减量;如升高>30%,可考虑停药。血压不达标者应积极联合长效钙拮抗剂。 8.6.6 脑血管病后

急性脑卒中降压治疗有争议。如血压≥220/120 mmHg的,可考虑适度降压治疗,但应缓慢降压和密切观察病人反应。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非急性期)者,进行适度的降压治疗均

424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能减少卒中的再发。噻嗪类利尿剂、ACEI与利尿剂合用、钙拮抗剂及ARB等有利于减少脑卒中再发事件。降压后头晕加重者,应注意有无颈动脉狭窄问题。如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则谨慎或缓慢降压。

8.6.7 妊娠高血压

1)诊断依据:妊娠高血压是指妊娠后20周,孕妇发生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或血压较孕前或孕早期升高≥30/15mmHg;至少测量两次血压,应间隔6 h。妊娠高血压同时伴蛋白尿和(或)水肿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发生抽搐称为子痫。

2)处理原则: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必要时用甲基多巴、肼苯哒嗪、拉贝洛尔、硫酸镁等;分娩后继续监测血压。 8.6.8难治性高血压

应用非药物治疗以及包括利尿剂在内的至少3种药物治疗数周仍不能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称为难治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有真性与假性之分,应注意区别。假性难治性高血压多为白大衣高血压,以及病人上臂较粗、使用的袖带不合适,应注意避免。真性难治性高血压原因可见于未发现的继发性高血压,治疗依从性较差,应用有升压作用的药物,体质量增加,酗酒,利尿剂治疗不充分,进展性肾功能不全,高盐摄入等情况。应认真分析原因和处理。

可采用规范血压测量方法,正确使用降压药物。明确诊断,找出原因,对症治疗等防治措施。及时请专科医生会诊或转院诊治。加用安体舒通对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可用利尿剂+长效钙拮抗剂+ACEI或ARB联合治疗。 8.6.9高血压急症

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急剧升高,病情急剧恶化,称为高血压急症。收缩压>220 mmHg和(或)舒张压>130 mmHg无论有无临床症状都应视为高血压急诊。常见高血压急症包括以下情况:高血压伴有急脑卒中、高血压脑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高血压急症均应立即处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立即呼叫120,联系尽快转诊。对于急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应慎重降压,注意降压的速度和幅度;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应立即降压至安全范围。视病

425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情考虑口服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拉贝洛尔、乌拉地尔、可乐定、硝苯地平等。在密切可监测血压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可缓慢静脉滴注硝普钠、硝酸甘油、艾司洛尔或静脉注射尼卡地平、乌拉地尔。应注意降压的速度和程度,最初可使血压在原血压水平的基础上下降20%~25%或降至160/100 mmHg。慎用或不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不推荐短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力衰竭。

8.7 附件7:高血压基层防治参考方案见表14(仅供给基层医生参考) 8.8 附件8:不同人群健康教育内容(表15) 8.9 附件9: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随访记录表(表16) 8.10附件10:高血压分级管理汇总表(表17) 8.11附件11: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流程图(图4)

426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427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428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

4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3y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