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

更新时间:2023-10-17 17: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走出死亡的智慧

---小议苏格拉底之死

摘要:生与死是人生哲学之大题,苏格拉底用他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的为我们诠释了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在他坚持慷慨赴死的时候,他的智慧早已走出死亡,并且超越了死亡。

关键词:苏格拉底;死亡;自由选择

死亡是人的宿命,是人从诞生之日起就要面对的问题。人们对死常常怀着莫名的恐惧和敬畏,实质上,人们对死敬畏的背后是一个生命个体对生的眷恋和对人生的顾盼。“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在西方文明史上,说到死亡,除了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没有什么人能比苏格拉底之死更震撼人心的了。但是和耶稣受难不同的是,是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他的死亡,让哲学不再只关注冰冷的自然世界,而更关注人类世界。他用死亡惊醒世人,“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2]

一、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三九九年, 在雅典的普通法院, 七十高龄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在法庭上, 苏格拉底以平素一贯的从容高贵的态度为自己辩护, 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其后,参加审判的五百零一位法官投票表决, 以略过半数的二百八十一票通过有罪判决。根据雅典法律, 在判决有罪之后, 由原告和被告双方各提出一种刑罚, 再由法官表决究竟采用哪一种。原告提出死刑。按照当时的情况, 如果苏格拉底表示诚心认罪并提出一种较轻的刑罚, 比如放逐, 那本来是会很容易被法官们采纳通过的。但是, 苏格拉底拒不认罪, 只是在朋友们的请求与担保下, 才提出以三十个钱币的罚款作为刑罚, 并表示他愿意为真理而献身。结果, 第二次表决以三百六十票通过了死刑判决。在苏格拉底被投入监狱, 等待祭祀结束后处决的时间里,弟子们轮流探监, 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在死囚牢中, 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准备采用贿赂的手段帮助他逃离雅典, 但遭他本人拒绝。临刑

1

前, 苏格拉底平静如常, 仍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当狱卒递来毒酒时, 在场的人都恸哭起来, 他劝大家不要像妇人那样哭哭啼啼, 然后将毒酒从容饮下。

他本可以不死, 在《申辩篇》中, 假如他当时在法庭上没有藐视传统的辩护方式, 假如他当时对法官们的要求作了某些让步,他无疑会被宣判无罪。在《克力同篇》中,假如他听从克力同的劝说而越狱逃跑的话, 没有人会追究他的责任, 他可以逍遥法外, 继续进行他喜欢的对话, 找人聊天。可他为什么自愿去死?他究竟为何而死, 其意义何在?塞缪尔·斯柯尼可夫认为: 苏格拉底之死不是一个命题, 而是一个事件,在苏格拉底之死中, 证明和要证明的东西是同一的,即“对人来说,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用来审查的是理性, 而理性又是规范性的, 它本身是有价值的[3]。也就是说反省人生是我们正当生活的基点, 它要求我们保持前后一致,而这前后一致具有价值。苏格拉底是如此严肃地坚持它, 以至死之将至仍不放弃。

二、 理想与悲剧

苏格拉底不仅被称做是“希腊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而且被认为是“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人物”。[4]他追求智慧和道德的善,他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却受到“不敬城邦神而引进新神”和“败坏青年”的指控, 被判处了死刑。他光辉的人格和他对哲学的贡献使他的死成为悲剧。

在当时的雅典,政治动荡、民主制衰落,道德和人性堕落以及社会政治秩序混乱是雅典危机的根源,苏格拉底认识到只有改善人的灵魂和本性才能拯救社会。为此, 他把研究道德看做哲学的主要任务,从崇尚自然研究转向追问人生幸福,建立了伦理学开启了哲学思想上的“苏格拉底转向”。“ 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 使它立足于城邦,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 促使它研究生活、 伦理、善和恶。”[5]

作为一名思想家, 苏格拉底敏锐地洞察到, 为谋求霸权而战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已给雅典带来深刻的危机,并暴露出许多的道德问题:狂热的野心和贪婪的私欲,成为合理的动机和判断美德的标准, 传统道德正以惊人的速度崩溃堕落。与普通民众相比他更清楚、 更自觉地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雅典危机包括经济、 政治和道德的危机。他深知,此时要参与政治,做一个正直的人, 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而他不愿参政。苏格拉底虽然想要远离政治, 但政治并不曾

2

远离他。他私底下批判变了形的民主制, 批判大众流俗意见, 就已经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他是民主制的批判家,他看到了民主制的缺陷,看到了公民的参政权与参政能力的不协调。他批评外行执政,主张内行执政,认为民主也需要具有政治才能的执政者。他也看到多数公民为了一己私利, 受政治家的蛊惑,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民主在他们手中已经变味, 成为追逐私利的工具。他批判大众缺乏理性, 不辨正义与真理,浑浑噩噩, 为传统和流俗意见所左右, 使雅典处于深重的危险困境之中。他自视甚高, 认为众人皆昏,唯他独醒。他把自己看做神的使者,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像牛虻刺激慵懒的牛一样, 神要他来唤醒、 劝导昏睡麻木的雅典人。他说: “我宁愿服从神而不服从你们, 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 我将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对你们进行规劝,和我遇到的每个人阐明真理。我将以我通常的方式继续说, 我的好朋友,你是一名雅典人,属于这个因其智慧和力量而著称于世的最伟大的城市。你只注意尽力获取金钱以及名声和荣誉, 而不注意或思考真理、 理智和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感到可耻吗?”[6] 雅典人民主张他们的法律是公正的,坚信自己的习俗,反对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和批判,并处其死刑。但苏格拉底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道德的理想和灵魂的完善与不朽而死, 展现了苏格拉底的伟大悲剧英雄人格魅力及当时的社会悲剧。

三、 自由的选择:向死而生

死亡是人生的终结。正如伊壁鸠鲁所说: “死亡无非就是感觉的被剥夺而已,,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 我们已不复存在了。”[7]苏格拉底对死及其意义有充分的了解, 谈论死亡是他的哲学主题之一,在《申辩》、《克里托》和《斐多》中, 都有他对死的诠释。苏格拉底被法庭以“不敬城邦神而引进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后, 面临着生或死的抉择。为了生, 他可以乞怜于法庭, 博得陪审团的同情,也可以接受罚款或自我流放, 甚至可以越狱逃跑,但这三条逃避死亡的途径他都放弃了。苏格拉底放弃生存而选择死亡, 源于他哲学上的死亡自觉,即对死亡的自觉意识,他是向死而生的。 苏格拉底之死可以说是“自愿被杀”。 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信条是: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8]他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不应只考虑和计较生命的安危, 唯一应考虑的是行为的是非、 善恶,只有当人们能在理性上提出充分的理由时,他的行为才是正当的。他之所以选择死亡, 是出于灵魂、 道德、 法律的三重理由。从灵魂学说的角度看,苏格拉底视死亡为幸福之事,出于他对灵魂

3

完善与不朽的信仰。从内在的道德觉醒而言,苏格拉底的自觉选择死亡是对道德理想的坚守。从法律的角度看,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苏格拉底选择“自愿被杀”。 色诺芬曾指出, 苏格拉底“宁愿守法而死, 也不愿违法而偷生”。[9] 在这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苏格拉底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死, 死亡对他来说根本不足引起恐慌。这个信念, 就是他穷一生所探求的“什么是善”的哲学信念, 而善决定他选择忠于自己的母邦雅典、 忠于母邦的法律与判决。

同样, 苏格拉底不肯低头认罪, 也不肯越狱而逃, 是因为反省人生和尊重习俗法律是生活应当做的, 是正当的行为这是他前后一致的做法,不会因外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这种一致性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苏格拉底欣然赴死, 是因为死比生好,彼岸世界是一个“好”的世界,而且,在彼岸世界, 灵魂可以摆脱肉体的蒙蔽, 去追求绝对的真、善、美。这里凸现出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论意蕴。苏格拉底之死的行为试图告诉我们什么是有价值的, 以及我们应当怎样行为。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这一生尽我所能,做我应做的一切以求努力使我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大彻大悟的哲学家。”[10]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Z] .

[2][ 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张百春译, 学林出版社, 2000:329-330. [3][英]安东尼·弗卢. 西方哲学讲演录[M].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2000:21-23.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06. [5]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6]柏拉图全集(第1 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 [7]苗力田.古希腊哲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647. [8](英)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350-351.

[9]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

[10] 柏拉图.费多篇[A].水建馥译.古希腊散文选[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95.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3v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