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笔记

更新时间:2023-09-09 08: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音乐史笔记

一、时代风格特征

(一)中世纪音乐476-1300年

1.格雷高利圣咏的形成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方式的早期探索,以圣咏为基础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影响深远的复调音乐

2.圭多发明唱名法,总结出四线谱

3.弗朗科在《有量音乐艺术》中提出有量记谱法原则。 4.基督教音乐形成哥特式风格

5.不同地区国家出现吟唱歌手为中心的世俗音乐

6.出现管风琴、维埃尔琴、轮擦提琴、竖琴、索尔特竖琴、琉特琴、竖笛 (二)新艺术时期音乐:1300-1450(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 1.法国维特里《新艺术》一书,反对巴黎圣母院乐派为代表的哥特式风格的古艺术,崇尚母语写世俗歌曲。

2.新艺术主张改革弗朗科记谱法,采用一分二的时值比例关系。

3.用格雷高利圣咏定旋律时,用塔利亚给圣咏一个节奏模式,反复出现的旋律称“克勒”

(三)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

1.思想家和艺术家都认为在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关心灵魂得救的同时,也向往世俗享受。

2.勃艮第乐派和佛兰的乐派的新创作传遍欧洲

3.宗教改革、新教圣咏出现众赞歌、宗教音乐中的民族因素和世俗因素增强

4.开始运用音节中的半音

5.和声的纵向结构以三、六和弦为主,低音具有和声功能。 6.声乐作品有复调与主调两种组合方式

7.让音乐适应歌词的形式、词句和内容的作曲观念和方法,即词是音乐的主人

8.以相同音色为美的观念 9.乐谱使用小节线

(四)巴洛克时期(1600歌剧诞生-1750巴赫去世)

1.巴洛克:原自葡萄牙语,指珍珠不规整的形状,原用于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这时期的音乐与造型艺术有相似的特征,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强调感情表现与戏剧性的对比、细节注意装饰。

2.歌剧的诞生与器乐曲的发展标志着巴洛克时期新风格的确立。

3.两种作曲法的常规:蒙特维尔第提出“两种常规”的思想,“第一常规”—和声是歌词的主人,“第二种常规”歌词是和声的主人—来自柏拉图。

4.通奏低音(basso contnuo):有一个独立的低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上方有一个华丽和富有装饰性的高音部

5.大小调体系趋于成熟代替教会调式。

6.17世纪中叶,小节线被使用,C、G、F三种谱号接近现代。 7.情感论:每种音乐的因素都具有情感性。 8.声乐出现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新体裁 9.器乐创作已占主导地位。 (五)古典时期(1750-1800)

1.崇尚理性,讲究情感约束以及和谐均衡 2.大小调体系充分发展

3.主调织体占重要作用,低音及和声起伴奏作用,阿尔贝蒂低音。 4.旋律结构常是方整的,不同巴洛克时期的流态运动。

5.节奏形成周期性结构,主题是动机式发展,力度、速度、渐强、渐弱的细致安排

6.古典风格在18世纪30-50年代与巴洛克风格并存,喜歌剧佩尔格莱西《管家女仆》与最早的交响曲萨马尔蒂尼《第一交响曲》都作于30年代,早于巴赫德《b小调弥撒曲》和亨德尔《弥赛亚》

(六)浪漫主义1790-1910

它所涵盖的是从贝多芬晚期作品,罗西尼的歌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到勋伯格“不谐和音解放”之前的初期作品,以及李夏德·施特劳斯被“现代主义”拒绝的作品。

1.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有革新又有承袭,调式体系和声体系、节奏以及曲式规范等基本相同。

2.旋律的抒情加强,乐句结构很大

3.调性音乐为主、半音及远关系转调的频繁运用,已有调含混之感,功能和声加强了色彩变化。

4.力度与速度对比变化多种多样,形式结构不断趋于自由。 5.配器手法迅速发展,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

(七)20世纪音乐

a〉印象主义音乐(impressimism)德彪西(法国)

1.突出主观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气氛

2.旋律渐渐不再占主导地位,很少以有悠长如歌的抒情出现,而变成简短、片断、零碎的主体动机。

3.和声的丰富色彩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摆脱了大小调体系。 4.乐曲结构松散自由,段落界限变化较模糊。 b〉新古典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

1.排斥过渡的情感表现,要求冷静约束,反对膨胀的主观意识,提倡客观稳定。

2.复活巴洛克时期的纯音乐体裁、偏爱古典的奏鸣曲、协奏曲以及各类室内乐。

3.追求形式结构的匀称完美,浓缩精炼、音乐织体的明晰简洁。 4.较少运用主体的对比冲突和动机的分裂发展。

5.不用大编制的管弦乐队、爱好乐队自由组合的朴实无华的效果。 6.对以往作曲家作品的摹仿和暗示。

7.新古典主义并非真正回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因为音乐家有着不同的艺术目标,拥有种种新技术的手段,如自由不谐和音响、多调性、复杂的节奏组合广泛的运用,因此称之为新古典主义。

c〉表现主义音乐

1.把蕴积于内心的感受推向外界

2.摒弃一切传统手法、摒弃调性原则,采用“无调性” 3.萌发明了十二音技术发展的构想 d〉十二音音乐 勋伯格 贝尔格 韦伯恩

否定十二音之间的依赖性,否定主音的基础和主导地位和导音的功能倾向性,作曲家凭自己的兴趣随意编排“十二音”序列

二、各个派别

(一)中世纪476-1300 哥特风格与圣母院乐派

哥特风格原指一种建筑风格,哥特风格的代表是圣母院乐派创作的复调音乐,流动的旋律在厚实的低音衬托下尽情盘旋翱翔,造成广漠的空间感,与哥特式穹顶交相辉映。代表人物:莱奥南、佩罗坦

(二)新艺术时期1300-1450 勃艮第乐派(Bwrgandian school)

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勃艮第作曲家,或勃艮第学派,因为音乐家们的活动集中在勃艮第公爵的领地内,菲利普时期,勃艮第宫廷音乐在欧洲有很高声誉和影响,弥撒、经文歌、尚松是勃艮第乐派的主要音乐体裁,最大成就是确立了弥撒体裁。代表人物:杜费1400-1470《不久前是玫瑰》、班舒瓦1400-1460

(三)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 1.佛兰德乐派(Fleind school)

15世纪中叶来自欧洲北部佛兰德地区的音乐家活跃于欧洲各地,处于领导地位,对各国的音乐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因而被称为佛兰德乐派。

代表:第一代,奥克冈(1425-1497)《弥撒曲》

第二代,若斯坎(1440-1521)《圣母颂》,那一代最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家之父”

2.罗马乐派:

16世纪中叶,以帕勒斯特里那创作为主,形成了一种基于佛兰德乐派声乐复调的,情感抑制安详的音乐风格。代表:帕勒斯特里那(1525-1594)《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委托利亚(1548-1611)

3.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的活动中心圣马可大教堂,1527年佛兰德作曲家维拉尔特任教堂乐长,他把佛兰德风格带到威尼斯,先后培养出好几代意大利作曲家,创立了威尼斯乐派。

代表:维拉尔特(1485-1562) 加布里埃里(1515-1586) (四)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博洛尼亚乐派:

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以意大利北部城市博洛尼亚圣彼得大教堂为中心,出现一批对器乐音乐做出贡献的作曲家,称博洛尼亚乐派,风格特征:避免夸张的技巧,注意结构平衡和表达的明晰优美。

代表:

1.加布里埃利:首次把大提琴从通奏低音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奏乐器,利切卡尔是最早的大提琴独奏曲

2.科雷利:杰出的小提琴家及指挥,第一位完全用大小调进行创作的作曲

家。

3.维瓦尔第:第一位写长笛协奏曲和采用单簧管的作曲家,对巴洛克的协奏曲做出了最大贡献。

4.卡扎蒂:博洛尼亚乐派的乐长 5.维塔利

(五)古典主义时期1750-1800

1.北德乐派:柏林宫廷的作曲家,信奉“情感主义”强调情感表现而形成的一个乐派,在交响曲方面,格劳恩与巴赫成就最高。

2.曼海姆乐派:曼海姆宫廷是当时德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生于捷克的J·斯塔米兹,1743年为该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是曼海姆乐派的创始人,风格接近法国华丽风格及意大利的清新和富有活力。

(六)浪漫主义时代1790-1910 1.法国民族乐派: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为了改变德国音乐统治法国音乐舞台的状况,音乐家们组织了“民族音乐协会”定期演出法国作曲家的作品,这一时期称“法国器乐-音乐复兴”将活跃于此阶段的作曲家称“法国民族乐派”,代表:弗朗克、丹第、圣桑、福莱

2.强力集团

以格林卡为旗帜,以巴拉基列夫和斯塔索夫为中心,形成一个有共同见解和目标的小组,称“强力集团”或“五人团”,成员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利姆斯基·科萨科夫

(七)20世纪

1.六人组:1920年一些抨击后浪漫主义繁复滞重主张返璞归真的青年作曲家聚集在萨特周围,自称“新青年小组”后被称为“六人组”成员奥涅格、米约、普朗克等

2.印象主义: 3.新古典主义 4.表现主义 5.十二音音乐 三、名词解释 (一)古希腊古罗马音乐

1.完全体系: 阿里斯托克赛努斯,根据八声音域制定的两种自然音列体系

大完全体系:两对连体四音列加一个低音A组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3k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