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常态课中上出精彩

更新时间:2024-06-21 08: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彩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在语文常态课中生成精彩

[摘要] 本文基于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推广新理念,展示研究成果的示范、观摩、竞赛等展示课光芒四射,精彩纷呈。提倡语文老师在平常教学中学习和借鉴展示课种种“卓有成效”的教学艺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水平,采取因材施教、信息交汇、活动体验等有效策略,使精彩飞入寻常百姓家——语文常态课堂,成为常态课的“家常便饭”。

[关键词] 语文常态课 生成精彩 因材施教 信息交汇 活动体验

常态课,指的是常规、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它是相对于公开、观摩、示范等展示课而言的。语文课程改革以来,为推广新理念,展示优秀课例,各种不同形式的示范课、观摩课、竞赛课此起彼落,演绎出的精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标新立异的设计、别出心裁的穿插、了然无痕的点拨、不同凡响的真知灼见??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留下“余音绕梁 ”的回味:这种光芒四射的展示课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那么,我们如何学习和借鉴展示课种种“卓有成效”的教学艺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水平,使精彩飞入“寻常百姓家”——语文常态课堂?怎样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多渠道地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尽情地舒展“锋芒”,把无波无澜的常态课变得生动,变得精彩?在这里,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常态课中生成精彩的策略。

一、在因材施教中生成精彩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阶段普遍性,又有个体特殊性,教师要高屋建瓴地统摄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材施教,使之成为精彩产生的源头。

(一) 精彩来源于按需给予

受天赋因素、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因而每一个学生积极发展的需要各异。教师要遵

1

循新课程标准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倡导,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积极发展和生成精彩的机会。

首先,面向全体。弄清学生年龄段发展的“共同点”和本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特点是什么,他们的需要是什么,并据此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实践中,都得到老师的关注,都有舒展才华的机会,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其次,重视类群。在一个班之内,部分同学呈现出同样的特征,就形成“类”或“群”。教师应根据每一类学生德智体发展特点、各学科成绩、爱好、擅长、不足等状况,提供相应的活动实践。如对反应迟钝类型的,最好把浅显发言的机会留给他们;对能力较强类型的,要为他们设计较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对注意力不集中类型的,差度大的问题“正中下怀”??分类按需给予,满足类群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再次,照顾特殊。班中一般都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对“症”施教。如对“底子特差”的学困生,可以领其笨鸟先飞,提前辅导其学习;对“思维超人”,可以让其往“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更高一筹”高攀。这样,“按需给予”使人人都能在老师给予的“最近发展区”中,有充裕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充分活动,“跳一跳摘到果子”,课堂的精彩可谓水到渠成地“来访”。

(二)精彩来源于特长组合

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是个“丑小鸭”,他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完全归功于他的母亲发现他的特长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开辟道路。发展学生特长的方法千千万万,但我认为特长组合是最佳选择——这也是最易诞生精彩的方法,因为学生凡在他擅长领域里的活动都非常投入,非常自信。如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学生以“特长组合”的方式在社区宣传环保:书法一流的赵敏和擅长作画的李禾、林天、华会联合进行现场“环保艺术创作展”;“网络神手”高则用手提电脑展示环保资料,还请了声音甜美的刘凡给资料配音;唱功了不起的白怡和“舞蹈天使”孔真合作以歌舞宣传??与其说这是一次出色的环保宣传,倒不如说是一次精彩的技艺演出,现场闪光点层出不穷,精彩遍地开花,掀起观众一阵又一阵铺天盖地的喝彩声。可见,

2

“特长组合”让学生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长处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收获的绝不是“1+1=2”,而是“1+1”远远大于2的惊喜。

二、在信息交汇中生成精彩

在信息社会,物质世界正在隐退到信息世界的背后,各类信息组成了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引发了我们的教学朝“信息化”道路变革:无论是教材呈现的范例,还是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或者是学生学习的观察、体验、思考、感悟、意会??都是围绕信息展开。可以说,一种以“信息”为基本要素的新型课堂已经初露端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智慧引导学生在“行走信息道”上播种精彩。

(一)在捕捉信息中“播种”精彩

每一篇文章都有多个知识点,让学生围绕一个知识点,游弋在文海中捕捉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信息,称“捕捉信息”。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促进学生在捕捉信息中生成精彩的“三大法宝”。第一,“植树”法。将一个知识点用一棵树的形式表现出来:画一棵树,在主干写知识点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文中捕捉与知识点有“瓜葛”的小知识点内容,按其重要性次序填写在各小分枝上。这样,知识点内容就转化为一棵“信息树”,一目了然,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第二,“铺路”法。如《钓鱼的启示》,让学生捕捉出“我”的心情变化历程:得意洋洋——急切——乞求——依依不舍,于是作者的心理历程铺成了一条“信息路”。第三,“联网”法。有些知识点纵横交错,涉及的人与事较多,最好让学生以联网的方式捕捉信息。如《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牵涉到曹操、周瑜、鲁肃。这几个人每人占一个区域,捕捉填写相应的信息。各人区域再连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信息网”。无论哪一种捕捉信息方法,都为精彩的“不期如至”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在补充信息中“播种”精彩

补充信息就是补充某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如图片、文字、音乐、电影、访谈、评价、作者话语等,以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精彩的出现“架桥铺路”。

在补充信息中生成精彩的方法有四种。第一种,围绕“难”补充信息。学习

3

过程中,有些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谓之“难”。这些难的解决对于学生正确、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充分化解难,才能真正领悟文本内涵。对于不同的难,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的信息资料去攻破。如抽象的,最好引进“实物演示”和“通俗易懂的讲解”的资料;深奥的,不妨插入其他读者或作者本人的一些与此相关的信息。第二种,围绕“弱 ”补充信息。弱是指学生易混淆、易错或易疏忽的问题,即教材中的一些“缝隙”和“细节”。从表面上看,它好象是教材中的缺陷和弊端,实际上往往是隐藏在教材深处不易察觉和把握的知识要点。如学习《爱迪生救妈妈》,学生疏忽了爱迪生是怎样使光亮堂起来的。但在引进 “阿基米德火烧罗马船”的视频信息后,学生不仅发现爱迪生的做法跟火烧罗马船有“异曲同工”之妙;还以斜照进教室的阳光为“油灯”,以金属文具为“镜子”,在教室成功地演示了爱迪生的做法;最后在对爱迪生的聪明才智惊讶不已中悟出反射亮光的规律①。正是引进视频信息,才使学生在“弱”的步步推进探索中演绎出诸多精彩。第三种,围绕“疑”补充信息。对于学生的疑问,老师不应直截了当地同学生释疑问难,而应该抓住有价值的疑问,指导他们通过查找补充信息来析疑。因为在补充信息过程中,学生的疑问会逐渐烟消云散,还可能会引发精彩的“唇枪舌剑”。第四种,围绕“趣”补充信息。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动员他们补充信息,构建精彩的专题“兴趣信息园”。如教学《北京申奥成功了》,基于学生对奥运会的知识趣味十足,我让学生搜集奥运会知识,做成手抄报,在教室墙壁组成一个“奥运会知识信息园”。

(三)在创造信息中“播种”精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从文中接受、获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补充文中的空白点。又或对文章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等,都是让学生创造精彩信息的“道路”。

三、在活动体验中生成精彩

课程中的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化在一起,才真正化为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因为体验过程中,学生在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个体经历感受,凭借自己的直觉、灵性在文字的“摸爬滚打”品味中,会有自己的思考、领悟、发现和创造。让学

4

生在活动体验中生成精彩的方法很多,我主要从如下四方面入手。

(一)“读”出的精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将“读”的体验提到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这就需要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善于组织开展读的活动,以“读”触发学生的情感,以“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其一、师读。老师抓住文中关键语句,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气的轻重缓急等因素将其栩栩如生地范读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感受,谈谈自己从老师的读中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悟到什么,猜猜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等。在老师倾心打造的意境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完全与文本、作者、课堂融为一体,充满活力、激情和感动,必然在你追我赶的“谈收获”见精彩。其二,生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告诉我们,最好的教学窍门就是鼓励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读文,如结合生活读、配图音读、模仿人物语气读、动作读等,一遍又一遍地读,只要读到一定程度,读到文章的骨子里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有了新的发现!

(二)“观”出的精彩

这里的“观”就是观看的意思,也是一种学习活动体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让他们通过“观”的方式来学习,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嘛。“观”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如到影剧院欣赏演出,进行实地考察,到博物馆参观等。但最经济、最便捷、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借助网络中的视频、图片、音频等将文本中的情境再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触景生情,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利用网线,将学生导航到圆明园:美美地欣赏当中的“瑰宝”、“精华”,接着目睹英法联军肆意地将这些无价之宝毁灭。极至的美瞬间毁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情感冲击——从快乐的天堂跌到痛苦的地狱,愤怒和惋惜之情顿时波涛汹涌“贪婪无耻的英法联军,你们永远是历史的罪人”“强盗,神州大地总会洪峰爆发,突发霹雳”??突然,他们不约而同地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将课堂一浪又一浪的精彩推向高潮。

(三)“演”出的精彩

5

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展示欲,他们乐于表现和表演。老师要迎合孩子这一心理特征,放手他们将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改编成课本剧,然后担当里面的角色进行表演,在自由演出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演出自己的风采。这种做法可以取得“一箭三雕”的精彩效果。其一,学生在改编的时候,会在剧本中融进大胆的想象和自己的感受、个性和观点,实际上已经对文本进行了一次重新创作,为“演”出精彩奠定了基础。其二,学生是生动活泼的生命体,他们的表演并不是一成不变地“行进”在事先的设计里,往往在表演中忽发灵感,横生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经典杰作”。其三,在演出过程中,时有意外发生,如道具跌落、说错台词等,但学生灵机应变,巧妙圆场,也是“精彩之笔”。

(四)“做”出的精彩

“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 ② ,强调的是要注重儿童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经历,使学生在“做”中理解知识,加深情感体验。如学习《锄禾》,学生读文时窃窃偷笑——显然游离了作品的本意。于是,我带学生到烈日下体验“锄草”。开始,学生笑着猛锄。不到三分钟,就有些孩子吃不消了。十分钟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继续锄草。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感叹纷纷 “面向地背朝天,一粒谷一滴汗。绝非亲身试,安知种田苦”“没有做的体验,我无论如何也品味不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听了他们如此深刻的描述,我不禁赞叹,即使教师黔驴技穷也不可能收到的效果,一旦让学生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做”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就会在痛痛快快地“畅饮”生活的甘霖雨露中钻进作者的思想深处,让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涌泉般奔泻而出。这或许可以理解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吧。

总之,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在常态课中生成精彩的强烈愿望和实际行动,从点滴入手,从尝试起步,多渠道地为课堂精彩的生成创造机会,何愁精彩不飞入寻常百姓家——语文常态课堂,成为常态课的“家常便饭”?何愁师生的聪明才智不生成精彩,把枯燥无味的常态课变得生动活泼,最终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成一种大气候?

注释

①学生悟到的规律是“要达到一定程度的反射亮光,镜子越少,要点的油灯

6

越多;油灯越暗,需要的镜子越多。把油灯聚在一起,可以提高反射亮光度。亮光是所有油灯发出的光以及所有反射光加起的总和。”

②华盛顿图书馆墙上的一条格言。 参考资料

①《让语文课堂洋溢智慧的灵光》,李合胜、胡维红,《课堂教学》,2007.09,第66页。

②《智慧引领 精彩生成》,蔡怡,《网络科技时代》,2007/24,第30页。 ③《让语文课堂闪烁智慧的火花》,袁建中,《语文教学通讯》, 2007年第3期第21页。

④《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邵红,《好家长,新教育》,2007年第4期第19页。

⑤《构建智慧的语文课堂》,牛红玉, 《教育科研论坛》, 2006年第5期第53页。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3j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