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

更新时间:2024-05-05 02: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行政学》笔记(彩版) 阅读背诵注意事项:

1. 本文是由争锋教育出品,翻版必究。 2. 阅读笔记之前,务必把课本通篇读一遍。 3. 文章中出现的:

红体字是着重了解,是熟读公共行政学的脉络所在。 蓝体字是必须背诵内容,必须了熟于心。 黑体字是了解的内容,着重融会贯通。

4. 特别注意,蓝体字的地方务必去课本上找到原知识点熟读理解。 5. 初试之前免费赠送3套专业课模拟试题。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一章 绪论(重点) 第一节 公共行政学概说 一、公共行政学涵义

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方法的体系。(2012年复试名词解释) 早期的公共行政学

1911年泰罗(Frederick Taylor)《科学管理原理》 20世纪初期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

60年代以后,以西蒙为代表的全新决策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不仅从理论上了挑战,而且拓宽了行政研究的领域,提高和强化了“管理”在行政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功效、学科目的

1、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

2、研究关于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式;

3、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

4、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 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1.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1)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 (2)古立克“七环节”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3)张金鉴“15M”理论,即目标、计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

(4)北京大学张国庆教授认为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主要有: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行为、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物材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制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 2.公共行政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1)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 (2)古立克“七环节”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3)张金鉴“15M”理论,即目标、计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

(4)北京大学张国庆教授认为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主要有: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行为、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物材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制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 2.公共行政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具有两个方面特征:其一,公共行政学使用的大多数分析方法是众多杜会科学共同使用的方法,例如.逻辑分析的方法,包括归纳和演绎等等,社会调查的方法.社会统引的方法等;其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巾,行政管理学使用的分析方法常常是交叉、交替和混合使用的。 公共行政学常用的分析方法如下:

1、逻辑分析方法;2、法规分析方法;3、历史分析方法;4、实证分析方法;5、规范分析方法;6、比较分析方法;7、系统分析方法;8、生理分析方法;9、心理分析方法;10、资料分析方法;11、案例分析方法;12、量化分析方法;13、模拟分析方法;14、利益分析方法。

四、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及与其关学科的关系 简述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1、综合性;2、实践性;3、系统性;4、技术性;5、发展性。

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行政法学、企业管理学、社会学的相互关系? 1、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

公共行政学是政治学指引其努力的方向,政治学则赖于行政管理学充实其内涵。(注重理解这句话)

2、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

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在现代社会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3、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

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是内容上交叉、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互鉴、学科发展上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领域各异。 4、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

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五、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现象: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国际上,主要是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某些公共行政现象。 现代行政精神:是指与现代行政现象相一致的,政府在实施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和强调的某些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

1、行政职能扩展;2、不良行政现象增加; 3、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现代化。 现代行政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主动进取;2、追求卓越;3、创新发展。 第二节 公共行政学的演进

公共行政学演进的几个历史阶段

1、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2、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3、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4、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一、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渊源

1、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尤其是国家学说; 2、君主时代德、奥两国的官房学;

3、普鲁士的任官制度和英国的文官制度; 4、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兴起的行政法学。 威尔逊的行政思想

威尔逊,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校长,后任美国新泽西州州长和美国第二十任总统,曾发表《行政学之研究》,该文是行政学发端的标志,威尔威也被认为是行政学的创始人。 1、传统的论证集中在政治过程方面,对如何实施法律注意不够,应当把研究重点放到政府行政管理方面;

2、要发挥和实现政治的功能,要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加强执行,提高行政效率;

3、国家的权力是掌握在议会和行政部门手中,因此三权分立学说是不符合实际的,政治和行政的两分法是正确的;

4、一个良好的政府应有两大支柱,即坚强有力的政务官和效能精干的文官。 古德诺的行政思想

古德诺,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美国政治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塔夫托总统的经济与效率委员会顾问,代表作是《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

1、三权分立学说是不符合民主国家的实际,主张否定三分法,用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取代; 2、行政学不研究政治问题,不使用民主或程序的标准,而是研究政府的行政效率、使用方法、技术的标准;

3、为提高行政效率,应将政治排斥在行政之外,将政府文职官员分为政务官和常务官, 并规定常务官在政治上中立。 “两分法”之于公共行政学的意义

1、政府由“政治”与“行政”两种过程构成,“行政”是其中一种单独的过程; 2、行政研究应建立在管理的基础上而不是法律的基础上;

3、关于“行政”的科学研究可以寻得类似于物理学的普遍原则,行政研究可以由艺术变成科学;

4、行政将成为现代政府的中心问题,运用行政科学可以增进政府管理的效率。 二、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及其意义

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意义:

1、冲破了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

2、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3、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把工人视为会说话的机器,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也是对人的片面的认识。

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1、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1)分工;(2)权力;(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指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报酬;(8)集权;(9)等级链(权力线);(10)秩序;(11)平等;(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团结精神。

2、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行政管理的五种职能 企业的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政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行政管理活动。 行政管理的职能:(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 等级链:是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三、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行为科学:此概念最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些教授于1949年提出来的。起因于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该校“个人行为与人群关系”的研究计划,该计划简称行为科学。此后,行为科学就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概念而流行于世。

霍桑试验的意义:1、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2、霍桑试验使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西蒙的科学决策理论

1、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2、提出了决策过程的原则;3、确定了决策的准则;4、分析了决策过程中“组织”作用;5、描绘了决策过程。 四、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 系统论的主要观点

1、系统论是对传统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的各自偏颇的否定; 2、系统论为人们研究世界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也为各个学科的沟通提供了前提; 3、系统论提供了宏观的关于普遍联系和互动作用的管理思想,但还不够,同时应强调组织管理的具体的、特定的特征。 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拉斯维尔和卡普兰: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策略的大型计划; 2、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3、戴伊: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

4、安德森: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采取的。 五、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历史

1、我国是世界上为数有限的文明古国之一;

2、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学是从西方国家引进和借鉴的;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3、新中国建立以后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发展与挫折;

4、从1978年开始我国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获得迅速发展。 我国公共行政研究的现状 1、自80年代中期行政学的教学和研究得以恢复以来,我国的行政学研究以加速度的节律迅速发展,表现为学科体系、学科分化、应用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入,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领域开始触及世界公共行政研究的某些前沿问题。

2、我国公共行政的许多研究尚停留在对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介绍的层面,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度不够,缺乏依靠自身的力量开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重要理论研究意义的命

题、课题、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 第三节 国家公共行政管理体制

一、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简答)

1、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2、政府行政机关;3、行政首长;4、政府普通公务员。 二、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客体(简答)

1、经济性组织;2、社会性组织;3、政治性组织;4、教科文组织;5、新闻性组织;6、公民

第二章 行政职能(重点)

第一节 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1929年10月27日,美国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也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的惨烈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传统的“守夜人”政府面对这场大危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显现出了相当的软弱性。随着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相关的、以国家为核心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的推行,启动了应对危机的三R革命,改革、复兴和救济。 “美国只有找到一个领袖并且赋予他以独栽的权力,才能走出犹豫不决的泥坑,?现在是应将某种专制权力交给某个可以信赖的人手中的时候了” .罗斯福和新派“集中注意力于公共事物”,大大强化了政府的职能:

1.大大扩充了总统的立法职能:那一个时期,国会似乎成了行政部门的表决机器。

2.大大扩充了总统的行政职能:总统办事机构总统办公厅的建立“是美国政治制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以及各种各样的总统辅助机构,同时将顶算局、经济顾问委员会,国家全委员会等重要机构置于总统的直接领导之下。

3.大大扩充了总统的经济职能:设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等经济管理机构,第一次规定联招政府对华尔街的管制,“总统即将成为“经济总下程师。”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避免了一场革命”,开创了国家强力干预杜会经济的先例,并因此结束了强烈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时代,罗斯福本人也因此成为了那一个时期美国人的共同的领袖。 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涵义 一、行政职能的涵义

行政职能:又称公共行政职能、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二、行政职能的扩展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功能比传统行政得到了扩展,因为享有立法创议权,且获得了广泛的委托权,国家行政机关已涉及立法功能、司法功能、检察功能。 1、反映当今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的重视和关切; 2、反映了人们对国家职能和传统法制原理的再认识; 3、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三、与政府职能相关的争论 与政府职能相关的争论

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精英政治盛行 精英政治:在积极的意义上是指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社会的极少数卓越分子及其组

合的集团,承担起了领导社会前进的责任,并享有和运用国家权力;在消极的意义上是指社会的极少数人及其组合的集团,实际控制甚至垄断国家权力,国民实际权利受到限制、侵害、剥夺。

2、公共支出增长 瓦格纳定律: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公共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具有内在的扩大趋势,公共支出不断膨胀。

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与家庭总收入成反比,即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小于1。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社会经济目标。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政策干扰措施不能实现预期的调节市场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会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的发展史 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新古典综合学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

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效率优先论;

效率优先论认为,效率是竞争的产物,竞争与市场相联系,市场则与“天赋人权”的自由权利相联系。

2、公平优先论;

公平优先论认为,公平是个人“天赋权利”具体化,这种权利不适用于市场交换,不能用后天源自市场竞争的金钱作为衡量的尺度。 3、效率与公平平衡论。

效率与公平平衡论认为,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主张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即以最小的公平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率结果。 第三节 行政职能的构成

1、维护职能,即维护国家法典和制度的职能;

2、保卫职能,即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保卫公民生命、财产和公民权利,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3、扶助职能,即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扶助弱者生存的职能; 4、管理职能,即管制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行为的职能; 5、服务职能,即通过兴办各类公共事业,直接造福于国民的职能;

6、发展职能,即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启发、诱导创新的意愿和积极性,促动、推进发展和进步的行为的职能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三章 行政权力(重点)

第一节 行政权力的概念 一、行政权力的涵义

行政权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下属人员。第二,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各类政策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第三,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第四,行政权力的客体包括所有的居民以及由居民所组成的不同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囊括领土范围内的整个社会;第五,行政权力的性质是一种由社会上少数人行使的管理权力。简而言之,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

二、关于行政权力的各种学说

1、早期分权学说——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2012面试题目) 3、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威尔逊,古德诺;

4、五权宪法学说——孙中山先生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来的;

5、议行合一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张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是统一的; 6、组织权力学说——组织权力普遍存在,其重要功能在于建立和维持补会秩序; 三、行政权力的结构 行政权力的结构:行政权力结构是建立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权力分工的基础之上,是指行政权力整体性的关系状态和有序性的活动过程,既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安排的静态结构,也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运行的动态活动过程。

(一)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纵向的层级结构+横向的部门结构) 指行政权力与其行使主体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网络架构。 (二)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

是由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 特点

1、行政权力是一种矢量,其作用方向和轨道有明显的指向;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2、行政权力的运行有层次性,其中间过程存在许多中介;

3、时间在行政权力动态结构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之间最大的区别;

4、行政权力动态结构中还包括权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反映行政权力结构效应的因素。 四、行政权力的特征(简答) (一)行政权力的特性

1、公共性;2、手段性;3、自主性;4、一元性;5、时效性;6、膨胀性 (二)行政权力和其他政治权力的关系(注意结合书本看下,防止考论述) 1、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

区别:①权力的性质和作用结果不同;②权力的功能不同。 2、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 区别:①权力运行方向不同;②主体在权力体系中的独立性不同;③权力的作用和功能不同。 3、行政权力和政党权力 区别:①权力的目的不同;②权力结构不同;③权力的合理合法程度不同;④权力客体不同;⑤权力手段不同。

第二节 行政权力的分配(一道大论述题)

一、行政权力分配的方式与途径 (一)行政权力的分配方式

1、结构性分配;2、功能性分配。 (二)行政权力分配的途径

1、逐级授权;2、权力下放;3、地方自治;4、权力“外放”。 (三)行政权力的再分配(简答)

1、外源型行政权力再分配;2、内源型行政权力再分配。 (四)行政权力的人格化问题

非人格化:是韦伯提出的,他认为行政管理必须采取合理的形式主义,用义务的压力取代感情的支配,用人人平等的观念取代因人而异的做法,用非个人制度的规则取代个人号令,以对法和制度规范的服从取代对个人命令的服从,行政权力非人格化的根本在于制度化。 二、行政权力分配的原则(简答)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1、程序必须合法;2、职权必须分明;3、权责必须一致;4、权利必须明确;5、内容必须全面。

三、行政权力分配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行政权力分配与政治授权的关系; 2、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易于政治学结合) 第三节 行政授权

一、行政授权的性质和特点 (一)行政授权的涵义 行政授权:是指行政组织内部上级机关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 (二)行政授权的特点(简答)

1、行政授权在本质上是行政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特定方式; 2、行政授权是行政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 3、行政授权是一种权责高度统一的管理行为。 二、行政授权方式(划分行政授权的方式)

1、根据行政工作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上级行政主体的管理水平和下级行政主体的管理能力等综合情况,划分为:①充分授权;②不充分授权;③制约授权;④弹性授权。 2、根据在授权时所利用媒介的不同,划分为:①书面授权;②口头授权。 3、根据授权的合法程度,划分为:①正式授权;②非正式授权。 三、行政授权过程 (一)行政授权的条件

1、行政授权需要良好的组织和人事基础; 2、行政授权必须把握适当的时机;

3、从操作意义上讲,行政授权必须考虑工作需要,必须考虑一定的界限,这是行政授权的限制条件。

(二)行政授权的程序(2012初试简答题) 1、确定授权的工作内容;

2、选择授权的对象;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3、规定授权工作应该达到的目标、成果、完成工作的权限和应负的责任;

4、正式授予权力; 5、检查评估授权成效。

(三)行政授权过程中授受关系的处理 1、行政授权主体要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碍; 2、行政授权主体要克服能力方面的障碍; 3、行政授权要克服来自授权客体方面的障碍; 4、行政授权要克服来自组织方面的障碍; 5、行政授权要克服来自环境方面的障碍。 第四节 行政权力行使

一、行政权力的基础和手段

1、报酬性权力;2、强制性权力;3、制度性权力;4、人格性权力;5、知识性权力;6、关系性权力。

二、行政权力行使的程度(

1、行政权力的行政使程度与政府治理能力; 2、影响行政权力行使程度的因素

(1)行政权力的目的与手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2)行政权力的强度;

(3)行政客体的潜在能力问题; (4)行政权力作用的范围; (5)行政环境问题。

三、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及其克服 (一)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 1、利益倒错,公仆变成为主人; 2、权力角逐,手段变成为目的; 3、权力僭越,职权扩张为特权; 4、传统惯性,导致权力滥用。 (二)行政权力的制约

1、他律机制;2、自律机制。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四章 行政领导(非重点)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涵义

领导:“领”是统领、带领、率领,“导”是教导、指导、引导,领导就是就选择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规则,集合一个群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共同工作。 二、领导的基本功能

(1)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其要义在于综合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即通过对问题、条件和可能性的理性分析和直觉感悟,确定价值基点、价值标准、价值坐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方式。

(2)聚合追随者;——“追随者\指那些基于理想、理念和目标认同的志同道合者。他们通常人数不会人多,以坚持信念为动机,立场坚定,构成组织的核心团队,心甘情愿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3)动员和组织群众。——动员和组织群众,就是使分散的、无序的、无关的人群接受既定的价值标准,加入组织并确定位置,按照一定的规则协同工作和行动。 三、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领导与管理的联系:

领导者与管理者是相对的。在宽泛的意义上,对上级而言下级就是管理者,对下级而言上级就是领导者。但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只有那些确定方向、制定规则的组织人才是完全意义上的领导者,而执行政策及使政策具体化的组织人则是管理者。组织可能因为领导者而发生方向性或者根本性的改变,管理者的工作则主要改变组织的状态或情形。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1)领导者是源于理想和信念的原创造者,富于创新精神,强调思想和价值观,注重方向感和感悟力,依靠个性和魅力吸引群众;管理者倾向于安于现状,至多是基于既定理念的创新者,强调制度和规则,注重管束和控制,依赖程序和数量化的方法实施管理。

(2)领导者有理想、有抱负,崇尚革新,乐于挑战现状,主张“不破不立”,即通过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管理者接受传统,重视原则、秩序和稳定性,习惯和强调技术方法。

(3)领导者富有激情和奉献精神,愿意为实现既定的理想和目标而付出巨大的、包括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生命在内的代价;管理者通常比较理性,比较在意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平衡。

(4)领导者放眼未来,追求前瞻性的视角、历史的视角,注重谋取战略性和长远的利益;管理者重视策略性和短期效应,追求现实的利益。

(5)领导者着眼于全局性、综合性和宏观的问题;管理者着眼于局部的、专业性和微观的问题。

(6)领导者讲求“抓大放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管理者重视勉力勤为、事必躬亲。

(7)领导者更依靠发自内心感悟的,包括来自灵感或直觉的个性化的行为选择,所以,在本质上,领袖从来是无法培养的;管理者更注重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以及对规律性、普遍性方法的掌握。

第二节 领导者的人生价值观 一、英雄观

领导者追求卓越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动机强旺的进取状态,表现为有着比较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念惟及比较高的成就期望值,并愿意因此面对风险、接受挑战、付出代价、承担责任。 二、生死观

生死观是关于生与死的根本看法,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命题。 三、名利观

名利观是关于个人的名位和利益的看法。名利观之于领导者正确与否的原则界限主要有以下两个互为条件方面:

(1)出发点和目的是否具有正当性、有益性;

(2)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 四、修养观

修养表示一个人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亦表示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在这方面,有古今中外有太多的训诫和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在第一个层面上,领导者必须有修养。在第二个层面上,领导者应当是充盈、内敛、谦冲、和顺、平实的,修养的背后是大智大慧。 五、荣辱观

荣辱观是关于荣誉和耻辱的基本看法。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荣辱观是与人格一样重要的人生价值观,主张无论做人还是为官,都应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考研专业

(二)变革阻力的克服(克服变革阻力的经常性方法?)

1、创造和谐的变革气氛;2、力场分析;3、广泛的参与;4、建立群体规范;5、强制力;6、利用个人威望;7、讲究领导方式和合理方式;8、加强组织沟通;⒐加强革新性行为;10、折衷妥协。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三、成功变革的一般条件(论述)

1、组织面临的情境压力已将组织推到非改不可的境地,除非变革,组织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2、有计划的变革必须由组织管理部门来制定系统的规划和模型,规划和模型要适应当前的环境和未来的变化,同时要考虑诸方面的因素及其综合效应,要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作最佳的配合;

3、负责考察组织历史、现状和设计未来的人必须对变革承担责任,他们必须了解职工的需要并把需要最终反映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来;

4、为避免重大失误破坏变革的进程和打击人们对变革的信心,应当首先在小范围进行变革实验,待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后,再向大范围推广;

5、必须从组织外部引入新的思想和方法,以帮助组织内的人们开阔视野、活跃观念、启发创新思维,找到改善组织状况和提高组织效益的新途径;

6、组织的领导层和变革的主持者应当经常收集他人关于变革的新想法,并将自己关于变革的新想法介绍给他人,以实现相互促进,同时要始终肯定人们的变革热情,支持人们提高组织效益的努力;

7、组织的管理人员应当了解和把握变革的阻力、主要矛盾所在、各种阻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选择克服阻力的方法,有效而巧妙地克服阻力,推动变革的不断发展。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六章 人事行政(重点) 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说 一、人事行政的涵义 人事行政:是指政府为达成其职能、推行其工作,通过一定的人事机关及相应的制度、法规、方法、手段等,对其所任用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训、奖惩、考核、调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等方面的管理活动。 二、人事行政的管理机构

1、从功能表现方面考察,分为:决策和综合管理型、协调和咨询型、监督和仲裁型、部门执行型;

2、从机构与政策的关系考察,分为:

部外制:又称独立制,是指人事行政的管理机构设立于政府组织系统之外,不受政党和行政首长的干涉和控制,独立掌握整个政府的人事行政事宜。

部内制:是指人事行政的管理机构隶属于政府机关系统,是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之一。 折衷制:是指人事行政的管理机构,既有独立于政府部门系统之外,也有附属于政府机关之内。

三、现代人事行政的主要趋向及特征 主要趋向:

1、人事行政中出现政务官与业务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对这两种官员开始分类管理; 2、由以恩赐官僚制和分赃制为核心的赡恩徇私式的人事行政,向以人才主义和功绩制为基础的现代人事行政的演化;

3、从随意性、或然性很强的人治式人事行政,发展到系统化、规范化的法治式人事行政;

4、人事行政的范围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旧的人事行政所没有的业务内容; 5、在管理方法上,从非科学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崇尚理性和效率的科学管理; 6、人事行政由只重视通才,发展为通才与专业的并重。

特征:1、公平性;2、公开性;3、超然性;4、适应性。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二节 现代人事行政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概念

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公职的国家工作人员。 二、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

1、实行职业常任;2、公共权力依附于公务职位;3、贯彻用人唯贤原则;4、实行功绩考核制;5、对公务员进行统一管理;6、注重专业技术人才;7、讲究职业道德。 三、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确立标志 1、常任的职业公务员制的建立;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制的建立。 四、两个概念的辨析

私人庇荫制:掌握政府重要权力的人,把政府中的职务分给自已的亲属、朋友及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给他们以政治上的封荫和庇护。

政党分赃制:政党在选举获胜以后,把官职作为战利品据为已有,公开在其支持者之间进行肥缺分赃。

第三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选择题) 1、酝酿和探索阶段(1980~1983年)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的起草和修改阶段(1984~1986年)

3、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并进行试点阶段(1986年下半年~1992年) 4、正式确立阶段(1992~1994年)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简答)

1、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在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府;

(2)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3)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与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相比,我国新的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1)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 (2)建立了新陈代谢制度; (3)强化了激励竞争机制; (4)健全了廉政勤政约束制度。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简答) 1、职位分类制度

2、新陈代谢制度(考试录用、调任、辞职、辞退、退休)

3、激励约束制度(考核、奖励、处分、职务升降、轮换、回避) 4、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培训、挂职锻炼、工资、保险、福利) 第四节 现代人事行政中的职位分类 一、职位分类的缘起和发展

职位:是指公务员担任的职务和责任。

职位分类:是指按照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要的资格条件进行的人事分类制度。

二、职位分类的基本概念和程序步骤 职位分类中的基本概念

1、职系:根据工作的业务性质,把业务性质相同的所有职位划分为一个职系。 2、职组: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职系集合而成为职组。

3、职类:又称职门,由工作性质大致相近的若干职组构成一个职类。

4、职级:在同一职系中,按照工作责任大小、业务的简繁难易程度、所需资格条件等,把职位划分为不同的职级。

5、职等:把不同的职系中,工作难易程度和责任大小相同的职位划分归类为同一等级,这些等级就是职等。

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具体过程

1、职位调查:对政府现有职位的有关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并对有关资料加以全面收集的过程。

2、职系区分:在职位调查的基础上,把职位按照工作性质的异同,分别划分为若干种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类的过程。

3、职位评价:按照工作简繁难易、责任轻重大小、担任职务所需教育程度和技术的高低,对各职系的职位进行评价,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的过程。

4、职级规范:又称职位说明、职级说明书,是用文字对一个职位作标准化和尽可能定量化说明的书面文件。

5、职位归类:是将每一现有职位的工作性质、内容、资格条件等,与职级规范上的内容相比较,而把它们归入适当的职类、职系、职级、职等。 三、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的比较

品位分类:是指以国家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职务或等级高低为依据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职位分类制度与品位分类制度的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职位归类:是将每一现有职位的工作性质、内容、资格条件等,与职级规范上的内容相比较,而把它们归入适当的职类、职系、职级、职等。

1、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以公务员所在职位的工作、责任为分类的依据,以工作的多少来定待遇;品位分类是以“人”为中心,以公务员个人的资格条件为分类的依据,以品位的高低来定待遇。

2、职位分类制中,公务员本人的等级就是所在职位的等级,职位变动,等级也变动,等级随着职位而定;品位分类制中,等级与职位是分开的,当职位变动时,品位却可以不变。 3、职位分类制中工资差别与职位工作的难度、责任大小和资格深浅成正比,是同工同酬;品位分类制中是以品位等级定资,存在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的现象。 4、职位分类制重视专家作用,晋升得经过相应的考试,不能跨级晋升;

品位分类制注重公务员的资历,由下级长到上一级比较容易,可以有较大的晋升幅度。 5、职位分类制中,公务员分类较复杂,分类较多,办理职位分类的程序比较复杂,技术性要求较高;品位分类制中,公务员只做大体分类,分类较少,较为简单,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性。

6、职位分类制下,公务职位都经调查、评价和划分等级,有规范性的职位说明,公务员的升迁调转范围和程序有严格的规定,易于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但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公务员流动与调转的限制条件较严格,流动与调转的范围较小;品位分类制下,公务员的管

理具有伸缩性,人事管理机构拥有灵活和富有弹性的管理权限,对公务员的管理带有经验色彩和主观性。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五节 现代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考任、退休与培训 一、考任制

考任制:是政府为推行公务,采用公开竞争考试的科学方法,来测量并判断其所需要的人员是否合乎标准,进而按考试成绩的优劣进行挑选,取其优者来加以任用为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套制度。

考任制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2、公开原则;3、竞争和择优原则;4、长期任用原则;5、独立和超然原则。 考任制的一般程序

1、招考;2、考试;3、录用。 二、培训制

国家公务员培训制的特点

1、培训制度法律化;2、领导机构专门化;3、培训机构多元化;4、公务员培训的终身化和实用化;5、培训、任用和晋升的一致化。 三、退休制 公务员的退休:当公务员因年老或其他原因而不适宜继续工作时,由政府机构发给该公务员一定的退休金,并使之退出政府公务职位。 公务员退休条件

1、年龄条件;2、工龄和缴纳退休保险金的年限;3、身体与精神状况。 公务员退休的方式

1、按公务员本人的主观意愿来划分,自愿退休和强制退休; 2、按公务员本人身体状况来划分,正常退休和特殊退休;

3、按公务员退休后是否还再参加工作来划分,终身退休和暂时退休。 第六节 现代人事行政的激励-保健机制:考核、奖励、晋升与工资福利

一、考核制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考核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照国家公务员法规和既定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等,对所属公务人员进行考察、评价的制度。 二、奖励和晋升制

奖励制:1、精神奖励;2、物质奖励;3、晋升 晋升制(晋升):是指公务员职位等级的提升或工资级别的增加。 公务员晋升的原则:(1)公平原则;(2)择优原则;(3)资历原则。 公务员晋升的形式:(1)考试晋升制;(2)功绩晋升制;(3)年资晋升制;(4)越级晋升制。 三、工资和福利制

公务员的工资:是指公务员以其能力、技术、学识、时间、精力为政府服务,政府按一定的标准发给其报酬。

公务员的福利:是指政府举办的、为公务员提供生活优惠的各项福利设施和各种福利补贴,还包括其他福利措施。

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重要原则:

1、 平衡原则;2、平等原则;3、与物价相适应原则;4、定期提薪原则。

第七节 现代人事行政的行为调控机制:义务、道德、监督与惩戒

一、义务与道德规范 公务员的义务:是指法律对公务员在执行政府公务的过程中,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公务员的权力:是指法律对公务员在执行政府公务的过程中,必须享受的权益的确认和保护。 公务员的一般权力 (1)身份保障权力;(2)获得职业培训的权力;(3)晋升机会均等的权利;(4)领取法定工资和合理报酬的权力;(5)辞职的权力;(6)个人信仰自由的权利;(7)享受法定保险福利和社会救济的权利;(8)提出申诉、控告的权利。 公务员的一般义务

(1)为国、为民竭心服务,将国家和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得损公肥私、损人利已;(2)忠实于国家和政府;(3)服从法律、服从上级命令;(4)严守国家机密,维护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国家利益;(5)克尽职守,忠实地完成本职工作,言行谨慎,保持职业尊严;(6)限制或严禁从事经营性和和赢利性的兼职活动;(7)严守“政治中立”,在执行公务时,不得因政治因素而偏袒某方。 二、监督制 监督制:是指各种监督主体对公务员的行为是否遵守了法律和道德规范实施监督和检查的一系列规定。 监督的内容:(1)工作监督;(2)政治监督;(3)权力滥用监督;(4)兼职监督;(5)品德监督。

监督的渠道:(1)外部监督;(2)内部监督。

外部监督:是指来自行政系统以外的对公务员行为的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

内部监督:是指来自行政系统内部的对公务员实行的自上而下的监督,包括专门监督、非专门监督。 二、惩戒制

惩戒制:是指对公务员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种种惩罚的制度。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七章 行政决策 第一节 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与特点 行政决策: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

(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 (2)行政决策的内容是行政事务; (3)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二、行政决策的类型

(1)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凭经验制定决策的活动与过程,或者说凭经验进行决策。科学决策:产生于第二次大战期间,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相对于经验决策而言,科学决策的核心内容是把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运用于决策分析,出现了决策分析方法数学化、模型化和分析手段计算机化的趋势。

(2)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重复出现的那类决策,又称之为常规决策或重复性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不能重复出现的那类决策,又称之为非常规决策或非重复性决策。

(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这样一类决策——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只受一种客观状态的影响,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可以提出各种具有确定结果的方案。风险型决策:是指这样一类决策——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受多种客观状态的影响,不论采用何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不确定型决策:是指这样一类决策——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客观状态,但其出现的概率无法加以预测。

(4)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战略决策:是指那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带方向性的、与整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远景有关的重大决策。战术决策:是指为解决某一具体管理问题或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

(5)单项决策与序贯决策。——单项决策:又称静态决策,是有关解决某个时期重大问题、提出总任务的决策以及解决有关某个时点状态存在问题的决策的总和。序贯决策:又称动态决策,是与单项决策不同,要求做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决策。 三、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决策贯串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2)行政决策具有优化行政管理目标、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功能; (3)行政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社会以及各项事业的兴衰。 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是指行政决策的各个子系统的组成、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关于行政决策主体的构成及其职权关系的一种制度化的设计。 一、行政决策枢纽系统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又称行政决策中心,是指领导、组织整个决策活动和最终从事抉择方案的领导核心。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特点和任务 特点:

(1)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在整个行政决策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子系统; (2)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一个行使决策领导权的系统;

(3)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一个对自己领导的机关或部门负有全面责任的系统; (4)行政决策枢纽系统是一个机关或部门的唯一最高决策机关。 任务:

(1)组织领导整个决策过程;(2)确定决策目标;(3)选择决策方案;(4)监督决策的执行。

二、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是属于人造信息系统,是为决策收集、整理和传输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的一个信息服务机构,是行政机关的信息处理成员与电子计算机及其他传输工具组成的一个人一机系统。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按信息的传输方式所划分的类型及其主要任务 类型:(1)纵向传输信息系统,是将不同级别的组织之间的信息进行传输的一个信息系统; (2)横向传输信息系统,是同一级别的组织为了使各自的决策或行动相互协调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而将它们各自的信息互相进行传输;

(3)综合传输信息系统,是前两种系统的集合,其中既有纵向传输,又有横向传输。 任务:(1)收集、处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提供制定方案的依据; (3)帮助进行方案比较和选优;

(4)控制决策实施和计划执行的最佳状态; 三、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行政决策咨询系统:是指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组织系统。 服务政府的咨询机构的特点以及咨询机构及其人员的作用(论述) 特点:(1)具有鲜明的政治性;(2)具有合理的智力结构;(3)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作用:(1)帮助决策对决策问题做出客观的判断; (2)帮助决策者对决策问题做出内行的判断; (3)帮助决策者提供全面、更准确的决策信息; (4)帮助决策者提供备选方案。 第三节 行政决策过程 一、决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1)理性决策模型:又称科学决策模型,就其思想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杰里米?边沁、泰罗等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决策有一个绝对标准,即人们在决策时所遵循的是最大化原则,这就是谋求最大利益,有经济领域则是求得最大利润;在抉择方案时进行最优选择,即从全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其决策过程分为①发现问题;②提出目标;③设计方案;④预测后果;⑤分析比较;⑥选择最优方案。

(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西蒙,他对理性决策的准则进行了重大修正,提出了著名的满意决策准则,这一准则认为,决策过程中不存在最优决策,而只有满意决策,所以又被称为满意决策模型理论,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情报活动;②设计活动;③抉择活动;④审查活动。

(3)渐进决策模型:是由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缺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陷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型,它的主要特点是渐进主义、积小变大、稳中求变。

(4)混合扫描决策模型:又称综视决策模型,主要代表人阿米泰?埃特奥尼,他通过大量社会管理活动的研究,发现理性决策的理论模型和渐进决策的理论模型各有不足,他认为决策过程应该是理性决策过程与渐进决策过程的结合。 二、行政决策过程的基本程序

6W法:是指what —什么,where—何处,when一何时,who一谁,why一为什么,how一怎么样,对行政决策问题的分析要弄清楚六个方面,即问题是什么?问题出在何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谁引起的?原因何在?情况怎么样?把这六个方面弄清楚,问题也就基本明白了。

行政决策过程的基本程序

(1)决策问题的发现和诊断; (2)决策目标的确立;

(3)决策方案的制定、评估与选择; (4)决策的实施与完善。

三、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论述题) (1)我国行政决策过程存在的问题

①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②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③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④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2)完善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程序的路径

①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②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③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④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八章 行政执行(重点) 第一节 行政执行概述 一、行政执行的定义 行政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多元社会组织,为了落实和实施国家意志、国家目标,依法贯彻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诸活动的总称。 二、行政执行的特点 (1)行政执行以国家行政机关作为主要的主体; (2)行政执行是目的性和手段多样性的统一; (3)行政执行具有直接现实性; (4)行政执行具有灵活性和经常性; (5)行政执行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过程中诸多矛盾的展开和继续; (3)行政执行是检验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 (4)行政执行是执政管理诸方面的集中反映。 四、行政执行类别 (1)依据执行的任务的性质可以将行政执行分为常规性行政执行和非常规性行政执行; (2)依据行政执行任务的渊源可将行政执行分为执行法律的行政行为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行政行为; (3)依据行政执行的主体可以将行政执行分为行政机关作为单一主体的行政执行和多主体的行政执行; (4)依据行政执行效果可分为成功的行政执行和失败的行政执行。 第二节 行政执行的能力与有效性 一、行政执行能力与有效性的概念和缘起

行政执行能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国家意志、国家目标、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能力,能力表征执行活动过程中行政执行主体顺利完成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执行任务的基本素质、潜能。行政执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意志和国家目标的实现,影响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对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构成直接的影响。行政执行能力的相关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提升行政执行能力是行政执行研究的核心问题。 行政执行有效性:行政执行主体通过行政执行过程达到国家意志、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和结果。行政执行能力和有效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行政执行能力走低会导致政策失败和行政执行有效性的降低。 (1)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2)发展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注意结合书本看一下) (3)管理学的视角; (4)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的视角。 第三节 行政执行研究的线索、途径和模型 一、行政执行研究的基本线索 (1)1973年到70年代末期是执行研究的第一代,具有的特征是:①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②第一代研究主要是小规模的案例研究。 (2)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执行研究的第二代,具有的特点是:①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是与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相对的研究途径,在研究的出发点、关注的中心、执行过程的性质、政策的界定等方面与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相对。②第二代研究逐渐意识到了第一代研究过分注重案例研究,未能形成一般性理论框架的缺憾,试图提出执行研究的一般理论模型。 (3)90年代至今是执行研究的第三代,具有的特点是:①试图综合和超越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理论,具有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多样性的特征。②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将执行扩展到府际关系的范围和分析层面。 二、行政执行的研究途径 (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特点:①研究的基点是解释为什么政策过程出现或没有出现成功的结果;②从中央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待政策执行问题;③“政策过程被认为是由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阶段组成:从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意向经由决策再到行动,政策执行开始于政策制定终止的地方”;④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区别作为创设初始条件的政策制定和把政策假设转化为行动的项目设置;⑤政策执行就是将政策付诸行动的过程;⑥重视外部环境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 缺陷:①过多地关注中央

行动者的目标和策略,其他行动者在执行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②所谓的完美的行政的必要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具备的;③为了应付不确定性,各种组织都不可避免地拥有自由裁量权,基层官员的活动将由产生“控制赤字”,因为他们发展出了应付压力的各种办法;④通过强调中央的目标,不但忽视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也忽视了政府行为的意外结果;⑤某些政策并不具有明确的目标,它们通过一系列活动者的复杂互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和演变而来,因此,并不存在明确的政策评估标准;⑥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理论区分,在执行过程中无法维持,因为政策是在执行实际过程中制定和修正的。 (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 特点:①重视基层官员的作用;②认为行政执行活动是多组织或个人之间互动的过程;③从基层和个人出发看待政策执行问题,政策链条中的底层是观察和分析政策执行的基点和焦点;④行政执行过程是不同行动者表达自己意志,提出动议,行动者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过程;⑤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是不可分离的,制定政策是执行过程中的内在组成部分,主张用政策和行动关系取代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二分法。 缺陷:①过分地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②行动者的认知被辩认出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解释;③自下而上的主张者一开始关心的并非是政策执行问题,而是关注在一个特殊的政策领域,实际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④对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的批评有失公正,过分夸大了许多因素;有些政策确实具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弄清楚这些目标是否实现是相当重要的;⑤放弃政策形成和执行的二分法,使人们很难区分政治家和文官的相对影响;⑥将政策过程视为一个变动的无缝隙之网,其中没有决策点,就排除了政策评估的可能性。 (3)综合研究途径 趋势:①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成果达成了共识,肯定其取得的成果的同时认识到了两者的局限;②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超越和分析工具的丰富化;③第三代研究概念的形成。 三、行政执行的理论模型 (1)行政执行模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行政执行现象的认识; (2)行政执行模型有助于行政执行实践的开展;

(3)行政执行模型是开展行政执行研究的必要环节。 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四节 行政执行的方式 一、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 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管理学的价值、理念、工具、操作手段来处理执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效率、效益、经济等管理价值为导向的执行结构,从而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主要体现在①在行政执行中运用管理的理念和价值;②在行政执行中运用管理工具;③运用管理方法评估行政执行结果。 二、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 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政治学的理念、工具和方法来处理行政执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民主、责任、代表性、回应性等政治价值为导向的执行结构,以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 三、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 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将行政执行看作运用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活动,遵循法律的理念、价值和方法来处理行政执行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诸如宪法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程序正当等法律价值为导向的行政执行结构,以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体现在①宪法至上;②依法行政;③权利平等;④程序正当。 四、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 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将市场机制引入到行政执行的过程当中,通过公共产品的多元提供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利用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完成行政执行任务的行政执行方式。 五、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 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是指行政主体自身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约束自行行为;并通过伦理灌输的方式塑造和影响行政客体,使行政伦理在执行过程中发挥推动与规范作用的执行方式。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九章 行政方法 第一节 行政程序 一、行政程序的涵义 行政程序:是指依照时间将每项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个进程划分为若干例行性的次序、步骤、环节,以协调和促进某项行政工作的完成。 特性: (1)合理性;(2)有序性;(3)例行性;(4)稳定性;(5)适应性;(6)

系统性 二、行政工作的程序化 1、行政工作程序化的内容 (1)掌握和运用资料;(2)编制行政程序;(3)行政程序分析;(4)行政程序操作;(5)行政程序检查 2、行政工作程序化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2)是行政管理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是行政管理高效化的保证; (4)是考察行政机构工作好坏的标志。 三、行政程序的简化(简答) 1、选定准备进行研究的工作,被选定的工作应具有社会价值; 2、以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记录选定研究工作的全部事实; 3、认真分析记录的事实; 4、全盘考虑现行的工作情况,在研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以寻求最佳工作程序; 5、衡量所确定各步骤的工作量,并认真计算所需标准时间,以便确定工作进度; 6、在已确定标准步骤及标准时间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程序与新的工作方法; 7、对新的程序进行科学操作,并以适当的控制手段来维持新方法的实施。 第二节 行政计划 一、行政计划的概念 行政计划: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或其他有关规定,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或为实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现这些社会目标准备条件,所制定的行动方案,这种方案一经制定,便具有法律效力,成为某个特定领域的政府活动的根据和准则。 二、行政计划的编制过程 1、确定目标;2、调查研究;3、资料分析;4、计划方案的拟订和评价;5、方案的选择;6、计划执行过程的反馈和计划的修正。 三、行政计划编制的技术方法 1、综合平衡法;(名字解释) 2、规划-计划-预算系统(PPBS系统); 3、行政计划评审术(PERT技术); 4、关键路线法(CPM)。 第三节 行政基本方法 行政基本方法:是指一定的行政组织或行政人员,为了完成行政任务而在开展行政工作时普遍采取的措施、办法、手段。 行政基本方法的种类: 一、强制性行政方法 强制性行政方法:是指以事为中心的事务至上的行政方法,按照这种方法,人处于从属的地位,其作用的结果是人们不得不服从于行政目标并为之努力工作。 1、指令方法;2、法律方法;3、经济方法 二、诱导性行政方法 诱导性行政方法: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利用非强制手段使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政府所鼓励的工作或活动。 1、思想教育方法;2、行政激励方法 三、参与管理方法 参与管理方法:是通过由下级行政主体或行政客体参加管理和决策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管理效率的一种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机关参与管理的主要实施途径 1、团体决策;2、咨询制度;3、建议制度;4、来信来访制度;5、其他途径。 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四、行政责任方法 行政责任方法:是现代行政管理中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方法,它用行政体制中职权划分的机制将组织中的目标与人事中的职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行政工作中的职、权、责、利诸要素一致起来。 第四节 行政技术(无需掌握,了解) 行政技术:是指行政方法当中运用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方面的技术,并逐步实现量化的那部分。 行政技术的种类: 1、系统工程;2、电脑信息技术;3、PDCA循环技术;4、ABC重点管理法 一、系统工程 1、系统工程的概念 系统工程: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管理技术,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有关思想理论,对整个行政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试验、实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作用,以实现行政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 2、系统工程的建立(简答) 建立系统工程要有技术基础,主要有三大技术: 1、最优化理论和方法;2、系统分析;3、数控技术。 二、电脑信息技术(简答) 1、社会计算机化;2、政府上网;3、管理信息系统。 政府上网:是指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因特网上建立正式站点,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与政府网上便民服务,实现政府在诸多领域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PDCA循环技术

PDCA循环技术:又称“戴明循环”技术,是对制定和实现计划的循环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属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是戴明提出来的。包括四个阶段:1计划、2实施、3检查、4处置。

八个步骤:1找出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3找出影响最大的原因;4研究措施,制定计划;5执行措施计划;6调查效果;7巩固措施;8提出尚未解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决的问题。 四、ABC重点管理法 ABC重点管理法:又称“ABC分析法”、“分类管理法”、“帕累托分析法”,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事务或问题进行分析排队,并根据一定的数量标准划分类别,以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一种定量的科学管理技术。 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十章 行政效率(重点) 第一节 行政效率概说 一、行政效率的涵义 行政效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 二、行政效率的类型 1、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2、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1,2点结合课本看一下)3、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4、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 三、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 1、行政效率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准; 2、行政效率高有助于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 3、行政效率高低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4、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二节 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道论述,重点结合课本记忆) 一、行政效率研究的传统模式及其局限性 1、忽视了公共部门效率研究的特点和特殊要求; 2、没有充分体现效率研究本身的特点和重点。 二、当代行政效率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席卷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浪潮为行政效率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2、与早期的研究相比,比较注意结合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特征; 3、在行政效率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突破了早期的综合模式; 4、随着行政改革的深入,西方各国政府对经济和效率的关注转向了效益和“顾客满意”,质量被提到首要地位。 三、我国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行政效率研究有分量的专著还很少,多数研究只是作为行政管理学概论的一部分出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现的; 2、就有关论文看,效率研究没有脱离西方70年代以前的模式和特点; 3、行政效率研究方面缺乏学术敏感性,对当代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新趋势缺乏了解和跟踪; 4、行政效率研究中存在与实践的脱节。 第三节 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论述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绩效评估意义的负面阐释 1、公共物品的过度供给,成本上升和浪费; 2、鼓励官僚的预算最大化倾向; 3、导致公共机构内部的私人目标。 二、绩效评估意义的正面阐释 1、绩效评估体现了公共管理的新思维; 2、绩效评估是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工具; 3、绩效评估是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第四节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实践 一、公共部门的特点和绩效评估的困难(论述,结合课本记忆) 1、公共部门的垄断性; 2、公共部门的目标多元性和目标弹性; 3、公共部门产出的特征; 4、公共部门生产过程的特点; 5、公共管理环境的特点。 二、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1、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到1910年; 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实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蒙出版了《市政工作衡量:行政管理评估标准的调查》; 4、大规模的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始于70年代初期; 5、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在其他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6、鉴于组织绩效评估在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西方学者惊呼传统的“行政国家”正被“评估国家”所取代。 第五节 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与技术 (无须掌握,了解) 一、效率测定的基本概念 1、效率测定的实施框架; 2、效率示标; 3、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 二、行政效率测定的途径和方法(简答) 1、效率测定的传统方法;(①效率评价的经验方法;②科学管理学派的测定方法;③资源投入进度监测法) 2、工作荷载分析法; 3、要素分析

法; 4、产出评估法。 资源投入进度监测法:又称预算监测,是根据资源投入是否按照财务规定和确定的时间表进行来评价行政组织的工作。 工作荷载分析法:是通过不同单位在工作荷载和结果方面的横向比较来确定各个单位的效率水平。 要素分析法:是指投入要素与结果要素转换率的分析,包括单要素分析和多要素综合分析。

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十一章 机关管理(次重点) 第一节 机关管理概述 一、机关管理的涵义 机关管理:指对作为行政组织办公地点的机关环境完善、机关设施的营建、机关物材的配置、文书文件的处理、机关事务的分工等进行的合理化管理。 二、机关管理的意义 (1)公共行政的机关管理是为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行政活动服务的; (2)机关管理问题的中心是对大量繁杂的机关行政事务的处理; (3)实现现代机关管理的目标应遵循制度化、科学化、效率化等根本原则。 三、机关管理的原则(注意结合课本对原则的理解) (1)管理程序规范原则;(2)公私资材分离原则;(3)文书主义原则;(4)技能转移的原则;(5)例外原则;(6)集中管理的原则;(7)机械化的原则。 四、机关管理的现代化 机关管理的现代化包括双重涵义,第一是指机关管理的现代性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即如何按照机关管理的原则推行有效的机关管理。第二是具体到如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提高机关管理效率的问题。 (1)机关管理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公共行政和政府机关管理的特点,基于效率和节约原则,确定整个政府机关管理的特点,基于效率和节约原则,确定整个政府部门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制定中长期实施方案。 (2)在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机关管理的专门部门应该在政府的机关管理现代化目标的设计、计划的制定、标准和细则的完善上,确立机关管理发展的问题意识、把握好机关管理的特点和现状、了解世界各国机关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与其他职能部门加强协调,全面引导机关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3)如何有效引入选进的机关办公设备等,还要对机关事务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找出哪些机关行政事务最需要推进机关管理现代化,然后提供适合该项行政事务所需要的先进办公器材等,这样才能降低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成本,使其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机关管理的实效。 (4)同其他的行政系统内部的组织管理一样,要根据时间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根据需要对机关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功能、推进程序、实施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和变革。 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二节 机关文书管理 机关文书管理:是对机关中的文书的管理,机关文书即公务文书,是政府部门及公务员为了公共事务的有效开展,在政府部门的决策、沟通、协调、处理、执行等行政活动的过程中,以文本形式,表达和传递政府公共组织的意志、联系各方的最为常用的手段或工具。 一、机关文书管理的涵义与作用 (1)文书的记忆保存功能; (2)文书所具有的准确、客观性; (3)文书作为信息的传递手段的快速性。 二、机关文书的管理 机关文书管理流程:公文的办理、管理、立卷整理、归档。 机关文书的内容:公文格式、行文、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分类整理、保管保存、归档、销毁。 机关文书管理在现代公共行政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政务公开制度化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机关文书的利用已经开始不限于政府组织中的成员,开始向一般公众开放,如何保证社会大众有效利用政府机关文书,提高行政监督的实效,已经成为我国机关文书管理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三节 机关会议管理 一、机关会议的涵义及作用 机关会议:是政府组织及其成员等为决策、沟通、协商、协调、听取意见、解决问题,而有目的、有组织地召集三人以上人员、汇集参与、共同议事,来整合组织、推进工作的方法。 二、机关会议的管理 “六W”原则: (1)Why——为什么要召开会议?即会议的目的、理由、要求、方针是什么; (2)What——召开什么会议?即会议的内容、议题是什么; (3)When——什么时间开会?即何时、从何时、到何时; (4)Who——哪些人开会?即与会人员、会议对象; (5)Where——在什么地方开会?即会议的地点、场所、会场; (6)How——怎样召开会议?即会议召开的方法、手

段、步骤、程序等。 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第十二章 公共财政

第一节 公共财政的职能与国家预算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 公共财政:是研究政府理财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影响的一门学科。所谓公共财政的职能是指政府的财政活动在经济和社会中所固有的功能,是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的高度概括。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三、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筹集和利用资金的计划。 1、国家预算的原则 (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 2、国家预算的程序 (1)预算编制;(2)预算执行;(3)预算调整;(4)决算 第二节 公共财政支出 公共财政支出: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有计划地进行分配和使用,转化为政府实现其职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或其他支出的过程。 一、公共财政支出概述(2012初试简单题) 1、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其是否有直接补偿,分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2)按公共财政支出的项目,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支农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价格补贴支出;

(3)按国家职能,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4)按公共财政支出与再生产的关系,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5)按公共财政支出的目的,分为预防性支出、创造性支出。 2、公共财政支出的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2)公平原则;(3)稳定原则 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二、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1、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

(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2、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 (1)经济管理支出;(2)社会管理支出 三、公共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针对政府确立的政策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案,比较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的现值,通过分析,选择出最优的财政支出方案。 第三节 公共财政收入 一、公共财政收入概述 公共财政收入:是指公共机构为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自家庭、企业所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公共财政收入的分类:

1、公共财政收入按其形式,分为:税收、其他收入;

2、依据其他不同的标准,分为:经常收入与临时收入;直接收入与派生收入;强制收入与非强制收入。 二、国家税收 1、税收的定义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2、税收的分类

(1)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所得税、商品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2)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间接税; (3)按征税依据不同,分为从价税、从量税; (4)按税收与价格的依存关系,分为价外税、价内税; 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5)按税收的征收权或隶属关系,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3、税收的要素 (1)纳税人;(2)征税对象;(3)税率 4、税收的原则 (1)公平原则;(2)效率原则 5、税制结构

税制结构:是指按一定税收原则所设计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税种的配置、税源的选择、税率的设计。 (1)所得税;(2)商品税;(3)资源税;(4)财产税;(5)行为税 第四节 公共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政策:又称宏观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既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依据经济规律而确定的财政行动方针和措施,借以指导财政活动,处理各种财政关系。 一、公共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反方向调节作用,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均衡性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那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那些需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作用的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通货膨胀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收入和扩大财政支出,特别是扩大投资性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盈余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和减少财政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

均衡性财政政策:又称平衡性财政政策,是一种保持财政平衡的政策,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总量对比关系对社会总需求保持中性关系,不会产生扩张效应和紧缩效应。 二、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财政平衡:是指国家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等,彼此正好相抵。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年度中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的财政不平衡的一种财政现象,它反映了财政年度内国家财政收入不敷出的基本状况。 考研专业课资料 争锋教育出品 《公共行政学》笔记 争锋教育出品 翻版必究

三、公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1、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解决社会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但会引起通货膨胀;

2、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有效地避免通货膨胀; 3、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4、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防止总需求和通货的过度膨胀,但会引起经济停滞。

第十三章 依法行政

第一节 依法行政的历史缘由和发展

依法行政:在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格局中,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即狭义的政府,应当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行为。 历史缘由和发展:

(1)依法行政的缘起:依法行政源起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

(2)依法行政的形成:依法行政形成于阶级完全控制国家权力,并形成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之后。

(3)依法行政的发展:依法行政发展于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之时并延续至今。 西方依法行政的理论和初中实践历史变迁的特点: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重视立法,强调立法高于一切,向重视行政、突出行政职能地位转变的历史过程。 (2)资本主义国家依法行政释义的宽泛化,是在三百余年法制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国家现象。 (3)行政权力的扩展受到了三权分立国家权力体系中其他国家权力主体的制衡,使行政权力不可能恣意妄为。

第二节 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 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的构成

(1)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自然法理论和契约论等构成其原理性的思想源流; (2)资产阶级的权力分立和制衡学说及其实践构成其直接的法政基础; (3)资本主义的经济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则构成其广泛的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特性与依法行政的内在联系 (1)财产私有制;(2)市场竞争;(3)管理理性化。 第三节 依法行政的制度机制 依法行政的原因

(1)在与公民、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府行政机关是最直接的、最经常的、最广泛的、最具体的,事实上,“公民从生到死的全部都与行政部门所提供的服务密切相关”,从一体两面说,受到行政部门侵权的可能性也最大。

(2)在组织构成和决策程序上,三权当中的立法权是典型的“票决制”,司法也有陪审制和两级终审制,唯独行政是首长个人负责制。

(3)在实际生活中而不是法理上,“权”与“事”合称“权事”,权随事走乃是常态,即掌理多少事情就有多大的权力。

(4)法律永远不可能对一切关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做出规定,法律也总是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因而法律的规定总是原则的、有限的,法律的适用也经常是模糊的、有争议的。

公共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原因:

(1)在经济基础上,依法行政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诸要素相吻合。

(2)在政治理念上,依法行政与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点和主张相吻合。 (3)在国家政治体制上,依法行政与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及制衡制度相吻合。

第十四章 行政行为 第一节 行政行为概说 一、行政行为的涵义 行政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狭义的是指国家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基于行政权力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种类

1、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行政行为作不同的分类 (1)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2)抽象行为与具体行为;(3)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4)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2、依据行政行为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分为三类 (1)双方行为;(2)合同行为;(3)单方行为 三、行政行为的特性

1、组织性;2、互动性;3、开放性;4、妥协性;5、强制性;6、适应性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功能 一、行政行为的功能?

1、维护功能;2、管制功能;3、裁判功能;4、发展功能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 一、行政执法行为 (一)行政检查 1、行政检查的种类

(1)检查结构任务的不同:专门检查和业务检查;(2)检查时间的不同:事前检查、事中检查和事后检查;(3)检察权的来源不同:依职权的检查和依授权的检查;(4)检查对象的特定性不同:一般性检查和特定性检查。

2、行政检查的方法:书面检查、实地检查、特别检查。 (二)行政决定 1、行政许可

(1)许可存续时间的不同:永久的许可和附期限的许可;(2)许可程度的不同: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3)许可的范围不同:一般性许可和特殊性许可。 2、行政奖励

(1)物质方面的奖励;(2)精神方面的奖励;(3)职务级别晋升方面的奖励。 3、行政处罚

(1)影响声誉的行政处罚;(2)影响义务的行政处罚;(3)限制或剥夺权利的行政处罚。 4、行政强制执行

(1)间接行政强制执行;(2)直接强制执行;(3)即时强制。 二、行政合同行为

1、行政关系范围:内部合同、外部合同; 2、内容:承包合同、转让合同、委托合同;

3、合同是否涉及金钱的给付: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合同、无金钱给付内容的合同;

4、合同事项所涉及的行政管理领域:工业、农业、交通、科技、教育等不同领域的专业合同。

三、行政司法行为(2010年辨析题) 1、行政调解 2、行政裁决 第四节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行政行为合法的实质要件

①行政行为主体合法;②行政行为不超越法定权限;③行政行为必须是职务行为;④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⑤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真实。 (2)行政行为合法的形式要件

①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②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③符合法定的时限要求。 试述行政行为的生效方式? (1)即时生效;(2)告知生效;(3)受领生效;(4)有附加条款的行政行为生效。 第五节 行政违法、行政不当及其行政法律责任 一、行政违法的涵义、特征、分类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因为故意或者过失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而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行政违法的特征:(1)行政违法的主体是行政行为主体; (2)行政行为主体主观上有过错,即故意或者过失; (3)侵害了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但尚未构成犯罪; (4)要承担行政责任。 行政违法的分类:

(1)根据具体行政行为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违法和被授权组织的行政违法;

(2)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作为的违法和不作为的违法;

(3)根据违反法律的内容,可以分为实体法上的违法和程序法上的违法;

(4)根据所侵害的客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侵害组织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社会管理关系等;

(5)根据所侵害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对法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和对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侵害。 二、行政不当的涵义、特征、分类

行政不当,又称行政失当,指行政行为主体所实施的不违法、但是违反合理性原则的不适当的行为。

行政不当的特征:

(1)是合法性为前提,是合法范围内的不当,主要表现为明显的不公正;

(2)是行政不当只是发生在自由裁量行为中,而行政违法可以发生在任何行政行为中; (3)是行政不当一般只会引起补救性行政责任,而行政违法既可以引起补救性行政责任,也可以引起惩罚性行政责任;

(4)是行政不当被确认之后,可能只部分影响其法律效力,也可能全部影响其法律效力,而行政违法被确定后,一般会影响其全部法律效力。 行政不当的分类:

(1)根据具体行政行为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机关的行政不当和被授权组织的行政不当;

(2)根据具体涉及的法律内容,可以分为赋予权利不当和科以义务不当;

(3)根据所侵害的客体不同,可以分为侵害组织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社会管理关系等;

(4)根据所侵害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对法人合法权益和侵害和 对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侵害。

三、行政责任涵义、特征、分类、形式、免除 行政责任,指行政行为主体因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实施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依法所应当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行政责任的特征:

(1)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行为主体;

(2)行政责任是一种特定的法律责任,它是基于行政法律规范和原则而产生的,不同于其他法律责任;

(3)行政责任是由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所引起的、是对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的救济。 行政责任的分类:

(1)根据所涉及的范围不同,行政责任可以分为内部行政责任和外部行政责任。 (2)根据承担责任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惩罚性行政责任和补救性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的形式:

(1)惩罚性行政责任:①通报批评;②行政处分。

(2)补救性行政责任:①承认错误、赔礼道歉;②恢复名誉、消除影响;③返还权益;④恢复原状;⑤履行职责;⑥停止违法;⑦撤销违法;⑧纠正不当;⑨行政赔偿。 行政责任的免除: (1)正当防卫; (2)紧急避险。

第十五章 法制行政 第一节 法制行政概说 一、法制行政 法制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法律而获取与行使,不得逾越或违背法律规定的法律制度。 二、法制行政的基本法则

1、行政行为必须适合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 2、行政命令不得代替应以法律规定的诸事项; 3、行政裁量也须适合法规和适当;

4、通过对不法行政的监督和矫正,来保障国家和公民的利益。 三、现代法治行政的特征

1、现代法治行政与民主自由相互促进; 2、现代法治行政是积极主动的行政;

3、现代法治行政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4、现代法治行政包容行政裁量。 第二节 行政监督

一、行政监督的涵义和种类

行政监督: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狭义行政监督和广义行政监督,狭义行政监督认为行政监督是行政上级和行政主管对下级工作情况的监察和督促,广义行政监督认为行政监督是对行政的监督,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

1.一般监督:是指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机关协作关系而产生的监督。

2.职能监督:是指政府各职能部门或直属机构依据法定权力,就其主管业务对下级政府对应 职能部门的监督,以及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监督。

3.主管监督:是指政府专设的廉政行政机关因特殊授权而对其他行政机关实行的监督。 4.特种监督:是指除主管监督以外的各种普遍适用的专业性行政监督。 二、行政监督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方式 1、行政监督的基本功能

(1)充分了解监督对象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工作成果、工作态度、开展工作的方法;

(2)按照规定对监督对象的重要行政措施进行领导、指导、协助;

(3)遵从授权和法定程序对监督对象的悖权行为予以制裁,对其不当行为予以纠正; (4)根据法定类别和进取精神对监督对象的优良表现给予奖励和激励。 2、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1)工作分派;(2)工作报告;(3)工作指导;(4)工作管制;(5)工作检评;(6)专案调查

三、行政监督的内在机制

(一)行政监督内在机制的意义

1、促进和保证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维护宪法,执行法律,主动进取,为民服务,充分履行行政责任;

2、确保行政机关内部职位、职务、职权与职责相统一,并实现上统下属、左右联系、首尾相接、政令归一之功效。

3、在职守明细的条件下,提高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

4、落实工作责任、贯彻行政纪律,论功行赏,论过行罚,保障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二)行政监督的组织机制

1、建立符合国情和国家行政管理规律的、充分体现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2、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制度;

3、实行分工负责、权责一致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

4、建立和健全门类齐全、明确严格的行政规章制度,并以此作为规范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的标准。 (三)行政监督的心理机制 1、心理机制的必要性

(1)用心理机制弥补由于组织机制不足而可能产生的脱离行政责任的现象; (2)加强包括心理机制在内的整个行政监督体系的新的时代要求; (3)通过机关内部心理监控的机制,防止单纯技术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4)通过教育、训导、改变人际关系以实现行政监督的必要性。 2、心理机制的实现(实现行政监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 (1)行政责任认同感;(2)职业道德;(3)机关气氛;(4)技能水平 第三节 法制监督 一、法制监督的特征

1、从监督总体上看,是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国家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实施的监督; 2、从监督对象上看,包括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全体政府公职人员及其全部行政行为; 3、从性质上看,是不同国家权力主体之间,依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所实施的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

4、从监督程序上看,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所实施的合法监督,进而产生合法的效力; 5、从监督目的上看,是为保证政府依法行政,为了督促政府尽心尽责,以优良的公共行政管理服务于国民,推动社会发展。 二、法制监督的主体及其形式

1、立法监督(①立法权;②财政权;③监督权;④弹劾权;⑤条约权) 2、司法监督(①行政违宪审查权;②审理和判决行政诉讼案件) 3、检察监督 4、党的监督 三、行政诉讼

1、行政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简称行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之下,按照一定方式和程序解决具体的行政争议的活动。广义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之间或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因行政纠纷,依法由国家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解决的一种诉讼活动。 2、行政诉讼的特征和体制(简答) 特征:(1)必须有行政机关或具法人资格的行政官员作为一方当事人参加; (2)必须遵守和适用普通司法程序;

(3)案件受理的具体范围由法律明文规定。 体制:(1)大陆法系国家,行诉机构归属行政系统; (2)英美法系国家,行诉机构归属司法系统; (3)某些北欧国家,行诉机构归属立法系统。 3、行政诉讼的范围和程序(简答) (1)诉愿;(2)诉讼

4、行政诉讼制度的通则(简答) (1)回避制度;(2)公开制度;(3)辩论制度;(4)时效制度;(5)律师制度 第四节 社会监督 一、社会监督的涵义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行为主体,依据法定的权力,必要时经过法定的程序,对政府及其官员实施的监督。

二、社会监督的特征

1、是一种政治权力;2、是一种法律制度;3、是一种社会责任;4、是一种民主意识。 三、社会监督的主体及其形式

1、社会舆论;2、公民批评;3、公民投票;4、压力集团;5、地方自治制度。

第十六章 行政责任 第一节 行政责任概说 一、行政责任的涵义 行政责任:是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二、行政责任的意义

1、行政权能的扩展;2、政府自身的变化 三、行政责任的历史演变

1、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行政无责 2、资本主义国家行政责任

3、社会主义国家行政责任问题 (1)法律制度;(2)理论研究;(3)体制结构;(4)政府内部 第二节 行政责任的基本范畴 一、行政责任的特征(12年论述) 1、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 2、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 3、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 4、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 5、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 6、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二、行政责任的内在实施条件 1、基本权力

(1)人格保障权;(2)身份保障权;(3)职务保障权 2、一般权力

(1)公物使用请求权;(2)行政职务了解权;(3)执行公务保障权;(4)行政裁量权;(5)自由申辩权;(6)确认事实权。

行政裁量权:又称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和政府官员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之下从事行政 管理活动所享有的自由酌量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权力,即有条件的行为选择权。

三、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1、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 2、须有国家宪法和宪法相一致的法律、法规的确认; 3、须有特定的行为后果;

4、国家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损害责任。 第三节 行政责任的确定 一、行政责任的主体

1、政府官员行政责任的确定 2、行政机关行政责任的确定 (1)为了分清和落实机关责任;

(2)为了在发生行政行为过失的情况下,明确行政诉讼对象或行政惩处对象; (3)机关行政责任与官员行政责任互为条件;

(4)获得合法委托而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非行政机关和非行政官员,其行政责任由委托机关承担。

二、确定行政责任的依据

1、宪法;2、国家责任统一法典;3、民法和民诉法;4、判例法;5、议会专门法律、法规;6、地方法规;7、行政法则 三、行政责任的追究

行政责任的追究:是在行政责任确定的条件下,依据一定的法律原则和规定,对损害性行政行为的责任主体予以一定的行政或法律惩处,并根据情况使之承担赔偿的制度。 1、主体和程序性问题

2、实体性问题(①行政裁决;②行政诉讼;③行政惩处;④行政赔偿)

第十七章 行政伦理 第一节 行政伦理概说

行政道德:是职业道德或行业道德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道德在行政活动中的体现,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特殊要求。

行政伦理:是指行政领域的伦理道德,是探究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怎样遵循职业规范,是追寻行政组织应具有怎样的制度伦理,具有政治性、公共性、示范性、自律性、他律性、动态性等特性。 一、行政伦理的涵义

1、行政伦理是一种关于公私利益关系的观念体系; 2、行政伦理是一种关于权力义务关系的规范体系; 3、行政伦理是一种关于政府管理的价值体系; 4、行政伦理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内在约束机制; 5、行政伦理是关于行政管理职业规范的范畴体系; 6、行政伦理是一种特定的行政文化层面。 二、行政伦理关系的内容

1、行政主体中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2、行政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3、行政组织相互之间的伦理关系;

4、行政主体与政治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 5、行政人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伦理关系; 6、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 第二节 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

一、行政伦理研究的理论模型(丹哈特所概括的公共服务伦理的研究范式) 范式Ⅰ:20世纪40年代的理论模式,研究政策制定者;

范式Ⅱ: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模式,研究行政管理中的伦理价值;

范式Ⅲ:20世纪60年代的理论模式,认为人们达到抽象道德准则之前,伦理标准是变 化的;

范式Ⅳ:20世纪70年代的理论模式,认为伦理标准随时间发生变化,行政管理者对其应做出反应;

范式Ⅴ: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理论模式,认为行政管理人员应独立地鉴定行政决策的标准与过程,并理性地进行质疑; 范式Ⅵ: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理论模式,认为行政人员应具有独立于行政组织的判断标准,标准应反映对于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接和对于组织目标的认同。 二、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

1、公务人员的个人品德;2、行政职业道德;3、公共组织伦理;4、公共政策伦理 (一)公务人员的个人品德 1、公务人员的思想态度

2、公务人员的思想品德(①乐观;②勇气;③仁慈的公正) (二)行政职业道德

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奉公;2、守法;3、忠诚;4、负责 (三)行政组织伦理

行政组织层面伦理的主要内容

1、程序公正;2、组织信任;3、民主责任;4、制度激励 (四)公共政策伦理

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公共政策的伦理观念)

1、功利主义;2、普遍主义;3、公平正义论;4、个人自由论 第三节 行政伦理制度化 一、行政伦理失范及其原因 (一)行政伦理失范

行政伦理失范: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主体会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公共权力被用来满足私利的情况。 (二)行政管理中的伦理困难(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

1、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冲突;2、公共机构代表性和自主性的冲突;3、集体行动与个人选择的冲突。

二、行政伦理立法

行政伦理立法的基本内容? 1、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界定

(1)必须申报财产,将个人财务公开; (2)限制公职以外的活动; (3)不得利用公职谋取私利;

(4)禁止不正当使用国家财产和政府未公开的信息; (5)严禁在公务活动中收受礼品; (6)回避; (7)离职限制。

2、行政组织伦理的保证机制

(1)培育组织良心,把组织视为有道德的“人”,它同样需要负责任;

(2)改变组织分工和权力分配,通过权力下放和责任下放扩大道德容量; (3)保护为坚持伦理标准而违反组织政策和程序的有道德的个人;

(4)展开组织讨论,把它作为组织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道德讨论的水平。 纽伦堡原则:被告遵照其政府或某一长官之命而行动的事实,不能使其免除责任。

揭发机制:对于具有道德良心和正义感而违背组织政策去坚持伦理标准的组织成员的保护。

第十八章 现代政府能力

一、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与政府能力相关的共同特性 1、它们有效地处理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2、它们有效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它们有效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4、它们有效地处理了政治家集团与专业技术群体的关系; 5、它们有效地处理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能力: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既定的国家宪政体制内,通过制定和执行品质优良、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动员、利用、组合、发掘、培植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理性地确立社会普遍遵从的正式规则并积极引导更为广泛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在比较的意义上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二、政府能力的相关性

1、现代国家政府的宏观公共行政能力与政府职能相关; 2、现代国家政府的宏观公共行政能力与公共行政权力相关; 3、现代国家政府的宏观公共行政能力与公共选择相关。

三、现代政府能力的构成 1、经济管理能力

(1)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2)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的能力; (3)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1)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能力;

(2)达成社会谅解和实现社会整合的能力; (3)实现和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的能力; (4)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能力。 3、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1)有效的反应和应变能力; (2)适应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 (3)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第十九章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论述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政府机构改革 1、改革的大背景

改革面临的挑战集中在六个方面 (1)政府管理面临挑战;(2)国有企业面临挑战;(3)金融体制面临挑战;(4)国际竞争力面临挑战;(5)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面临挑战;(6)国家财政面临挑战。 2、改革的新特点 (1)力度大的改革;(2)时机选择合理的改革;(3)制度创新的改革;(4)整合的改革;(5)目标明确且期望值高的改革;(6)过渡型的改革。 3、改革的主要难点 (1)转变行政观念难;(2)恰如其分地处理集权与分权中存在的悖论难;(3)改变国民包括政府官员的关于政府的社会责任观难;(4)大幅度精简人员,尤其是精简地方政府人员难;(5)机构改革与“五大改革”同期启动难;(6)在动态的过程中建立关于改革的共识难。 4、改革的前提条件

(1)中国国家政治领导集团,在涉及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延伸问题上,能否形成共同的立场、一致的态度,并且在持续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既定的共同立场和一致的态度;(2)各级各地政府、各级各地领导干部对本次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的正确的理解与认同的程度,进而形成与中央政府相一致的共同立场和一致态度的程度;(3)分流人员是否能够在各级各地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预定的时间内相对顺利地离开政府,较为顺利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4)1998年以至今后3年,我国的各项改革以及连带的经济增长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5)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最终确定和巩固本次改革的成果;(6)国际形势是否能够有利于进一步的改革进程。 行政体制:是指经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基本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国家行政组织形态。 行政制度:是指以一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原则为前提的、同样经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体制内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形态或关系模式。 行政改革:是指行政系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行政系统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对其自身的功能、结构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方式所做的调整和改变,以使行政系统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从而实现行政效能的行为过程。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

1、属于第一个层面即法理与法律的主要问题有: (1)政府的法定地位;(2)政府的基本功能;(3)增加公众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参与。 2、属于第二个层面即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的主要问题有: (1)调整行政组织;(2)提高行政效率;(3)强化首长负责制;(4)扩大行政性分权;(5)提高政府公务人员专业水平;(6)改进行政技术。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

行政权力与政府职能;2、行政权力与依法行政

论述我国政府改革与市场经济、制度创新、政府能力的关系 1、市场经济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经济基础

(1)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自由竞争的经济; (2)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规则经济; (3)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 2、制度创新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途径 (1)政府改革与制度安排;(2)政府改革与制度环境;(3)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 3、政府能力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行为诉求 (1)公共政策能力;(2)行政管理能力;(3)社会服务能力;(4)自我控制能力。

寻租行为:是指一定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利用法律赋予的某些合法的公共行政权力,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或方式,按照“等价交换”的商品原则,非法地实现一定的公共行政权力与一定的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易,或一种公共权力与另一种公共权力的交换的特定行政现象,即通常所说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或腐败。 1

第二十章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 一、新自由主义主体理论、政策主张以及关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主体理论:(1)经济理论;(2)政治理论;(3)国际关系理论。 政策主张:“华盛顿共识”包括(1)财政纪律;(2)公共支出优先性的转变;(3)税收改革;(4)金融自由化;(5)汇率;(6)贸易自由化;(7)外国直接投资;(8)私有化;(9)放松管制;(10)产权。 二、关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华盛顿共识”的错误:(1)把金融自由化当成目的本身,而不是实现有效的金融体制的手段;(2)它将私有化视为比促进公平竞争更重要的目标,结果造成大量“私有化寻租”;(3)它依赖少数政策工具来实现短期目标,而忽视健康与教育、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公平社会和民主的发展。 “后华盛顿共识”主张:(1)私有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对制定宏观政策来说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促使市场更加有效率和活力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必须与监管的竞争政策相结合;(2)如果不建立一个有竞争的市场,就不可能得到金融贸易自由化的好处。(3)“政府应当成为市场的补充,采取行动使市场运行的更好,纠正市场的失效。”(4)政府有必要应用更多的政策工具实现“更广泛的目标”,是“相对来说比较狭窄”的目标。 “圣地亚哥共识”:(1)必须减少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使每一个人都能从改革中受益;(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3)不应该降低国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4)健全法制,实现社会稳定;(5)提高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6)完善和巩固民主制度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特点、政治与官僚制度的失败理论、政策主张、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 理论特点:(1)问题界定和问题导向;(2)传承和借鉴;(3)理论开创和方法创新。 政治与官僚制度的失败理论:(1)关于“政治人”的人性的基本假定存在谬误;(2)政府具有犯错误的天然倾向;(3)政府具有低效率的天然倾向。 政策主张:(1)宪政改革;(2)引入竞争机制;(3)建立激励机制;(4)改革税制;(5)监督政府。 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3d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