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中心理学规律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3-05-12 12: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几方面作了原因分析,认为该课教学的心理机制是一个“价值上导→认知失调→自我建构→内化升化”的过程,并对心理学规律在该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获得教学最优化进行了探讨。

维普资讯

20 0 2年第 3期 (第 7总 9期 )

《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大中心理学规律的运用叶湘虹 .颜峰

(中南大学文法学院 .湖南长沙[摘

408 ) 1 0 3

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从教学目的、大

教学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几方面作了原因分析,认为该课教学的心理机制是一个“值引导价一

认知失调一自我建构一内化升华”的过程,并对心理学规律在该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获

得教学最优化进行了探讨

[键词]思想品德修养;心理学规律;运用关[图分类号]06 2 0中 4 .[献标识码]A文 f章编号] l 0~ 4 6 2 0 ) 30 4— 4文 0 37 4 (0 2 O— 0 00

《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 (大以下简称《品》 )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优良思课 的思想道德品质。过去 .我们对《品》课思教学规律的研究侧重于教育者和教学内容 . 而忽视教学对象和教学过程,不注重学生主

过程。因此 .要找寻《品》课教学效果不思佳的原因 .可以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几方面进行分析。1 .教学目标设置不当

长期以来 .我们总是在追求“劳永一逸”和“齐划一”的德育效果。方面,整一用德育的终极性目标代替各阶段性目标,脱离学生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单向灌输,希望一

体性的发挥,结果效果不佳。

《品》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思因分析

步到位。这就使《品》课教学各阶段目思

标缺乏内在的逻辑递升性,终极目标没有循《品》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思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突出 序渐进的支撑点;另一方面,违背个体道德

建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现实规律,设置单一的德育目标。已往的《品》课过分偏重共思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层次——公而忘私、无私奉献,而忽视了社会主义道德中、低层次道德规范的教育,期望学生不分年龄

大小、成

“养”的特点,以“格公民”和“才”修合成为目标,以理论武装头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定学生道德信念,化学生道德认知,坚深

升华学生道德情感。励学生参与道德实践,鼓发展学生道德行为能力。《品》课的教学过思程,就是为达到上述目的,而由教育者采取一

绩优劣、道德水平高低,一律培养成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的高尚的人。如果道德理想“主义失去了普遍的社会基础,人们就有可能

定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

[稿日期] 2 0— 2 2收 0 11—4[者简介]叶湘虹 (9 2 )作 1 7一,女,湖南望城人,硕士,中南大学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 康教育研究;颜峰 ( 9 5 ) 1 6一,女,湖南邵阳人,本科,中南大学副教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38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