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3-24 15: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导论 一、填空题

1.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具体的三个层次包括 、 、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

2.组织文化理论的崛起带来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理论研究中两个基本假设的突破,即关于观念人及 两个假定的确立。 ( 生活组织 )

3.所谓“观念人”的假设认为,人在本能上确有多种需要,也希望自己的需要不断得到哦满足,然而,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 。(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4.所谓“生活组织”的假定认为,不能仅从单纯的经济角度去考察和认识一个企业,还应该从 来看企业的职能。(社会角度)

5. 被成为是人际关系之父。(罗伯特·欧文)

6.组织行为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案例分析法。 7. 是指指标是否测量了它要测量的研究内容。 效度 8. 是指测度结果的一致性。 信度

9.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 、 、 三大方面。 10、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 和 的规律性。 二、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C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 下面哪一项技能对于高级管理者来说最重要( C ) A.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 C.概念技能 D.组织技能 3.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C )

A.20-30年代 B.30-40年代 C.50-60年代 D.70-80年代 4.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B ) A.人与事的关系 B.人与机器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5.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D) A.参与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控制观察法 D.自然观察法

6.下列哪项研究要求弄清楚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 B ) A.描述性研究 B.因果性研究 C.预测性研究 D.行动性研究 7.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B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8. 最早发现工作群体重要性的是( A )

A、霍桑试验 B、莱维特的研究 C、维卡的研究 D、马斯洛的研究 三、多选题

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ABCDE)

A.心理学 B.社会学 C.人类学 D.政治学 E.生物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

A、个体 B、群体 C、组织 D、集体 E、环境 3.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E

A、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B、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C、分析方法的系统性D、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E、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四、判断题

1、欧文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试图在企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被称为人际关系之父 ( √ )

2、梅奥等人的霍桑试验揭示了人群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 ) 3、现场试验容易控制自变量与因变量相互间的因果关系。 (× )

4.组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种种需要。(√ ) 5.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 )

6.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两方面就够了。 (× )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知觉与判断 一、填空题

1. 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 的深入和发展出, 作为知觉的组成成份存在于知觉中。 感觉

2.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___心理与行为状态___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3.凯利认为,人们主要是根据对行为者主体、行为指向的对象和行为发生的环境,三个归因的基本要素来推测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据此他提出了归因所依据的三个原则: 、 、 。一致性、一贯性、差异性 二、单项选择题

1.只反映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是( A )

A.感觉 B.知觉 C.社会知觉 D.自我知觉 2.反映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是( B )

A.感觉 B.知觉 C.社会知觉 D.自我知觉

3.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是( B ) A.角色 B.角色知觉 C.角色期待 D.心理契约

4. “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体现的是( C ) A.敏感化现象 B.对比现象 C.适应现象 D.感受性降低现象 5. 冬泳下水后觉得很冷,几分钟后就感觉不那么冷了,体现的是( C ) A.敏感化现象 B.对比现象 C.适应现象 D.感受性降低现象

6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通过对某人的知觉而留下的最初印象,能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后来对他再次发生的知觉,称之( C )。 A.知觉防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投射

7.青年人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而老年人总认为青年人办事不牢固,这是由于社会知觉偏差的( D )

A.第一印象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定型效应

8.在组织活动中,为了更好的对成功者和失败者今后的行为进行引导,应该尽可能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因于( B )

A.稳定性因素 B.不稳定性因素 C.内部因素 D. 外部因素 9.在知觉熟悉的人时, 起较大作用 ( A )

A. 近因效应 B. 首因效应 C. 对比效应 D. 晕轮效应

10.在知觉陌生的人时, 起较大作用 ( B )

A. 近因效应 B. 首因效应 C. 对比效应 D. 晕轮效应

11.在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中,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 ( A )

A.相对的 B.对象决定背景 C.背景决定对象 D.均等的

12.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 ( D ) A.选择性 B.客观性 C.因果性 D.主观性 13.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是( B ) A.角色期待 B.角色知觉 C.心理契约 D.角色定式

1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 C )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 第一印象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定型效应

15.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B )。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6.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C )。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理解性C、大小知觉恒常性D、距离知觉恒常性

17.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C )。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8.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C )。

A、明度知觉恒常性B、大小知觉恒常性C、颜色知觉恒常性D、形状知觉恒常性 19.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C )。 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整体性

20.印象形成的近因效应,最早是由( D )1957年在《降低第一印象影响的尝试实验》一文中提出的。

A.阿希 B.凯利 C.博达列夫 D.卢钦斯

21.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差异性低,则应该归因于( A )。 A.行动者 B.对象 C.环境

22.如果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差异性高,则应该归因于( B )。 A.行动者 B.对象 C.环境

23.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差异性高,则应该归因于( C )。 A.行动者 B.对象 C.环境

24. 下列哪种不是属于社会知觉的分类( C )。

A.自我知觉 B.人际知觉 C.对世界的知觉 D.角色知觉 25. 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 B )类的因素. A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B内部、不稳定、可控 C 内部、稳定、不可控 D外部、稳定、不可控 三、多选题

1.认知的整体性体现在( ABCD )

A 接近性 B连续性 C封闭性 D相似性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有( ABCDE )

A.需要和动机 B.兴趣 C.性格 D.气质 E.经验知识 3. 社会知觉主要包括:(ABCD)

A、对人知觉 B、人际知觉 C、角色知觉 D、因果关系知觉 E、自我知觉 4.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ABCDE)

A、知觉防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E、定型效应

5. 知觉者主观因素的不同会导致知觉的个体差异。即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知觉不同。这些主要因素有( ABCDE )

A兴趣和爱好 B需要和动机 C知识和经验 D个性特征 E情绪状态 6.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下列哪些是知觉的组织原则( )

A、接近率 B、连续率 C、因果律 D、相似率 E、封闭率(闭锁率) 四、判断题

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 ) 2.感觉的相加等于人的知觉。( × )

B 当以连续承诺为主的个体,则更可能偏离“束缚”表现出和承诺不一致的行为 C 在现实组织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组织承诺多因素的混合体 D 组织承诺研究注重正面效应,同时也应注重负面效应的研究 23.J.P.梅耶和艾伦提出的组织承诺含义、概念不包括( D )

A 情感承诺 B 连续承诺 C 规范承诺 D 行为承诺

24.下列不属于国外学者提出的组织结构所包括的因素的是( D )

A情感承诺 B连续承诺 C规范承诺 D机会承诺

25.组织承诺的形成和发展是为了努力使以前的行为或决策正当化是指( A )

A回顾性文饰作用 B 组织公平 C 员工——组织匹配 D 期望满足 三、多项选择题

1.人的价值观体系来源有( ABCDE )

A、遗传 B、民族文化 C、家庭教育 D、社会舆论 E、大众传播 2.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ABC )。

A 改变行为 B 改变态度 C 引进新的知元素 D 不予理采 E 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3.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在于( ABD )。

A.价值观更抽象 B.价值观更稳定和持久 C.态度具有间接性 D.价值观具有间接性

4. 组织在日常的管理时间中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来建设和培养员工的情感承诺?( ABCD ) A、招聘甄选合适的员工 B、通过培训和宣传 C、通过内部晋升 D、通过沟通和支持

5.知识工作者作为最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一般具有的鲜明的特点有( ABCDE )

A、主要从工作中获得内部满足感 B、他们的忠诚更直接的是针对自己的专业 C、需要经常更新知识 D、希望工作中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决定权 E、工作更多地依赖知识而不是外在条件或工具,因此,他们具有更大的流动性 6.J.P梅耶和艾伦指出的组织承诺的形成的因素包括( ABCDE ) A员工-组织匹配 B期望满足

C因果归因 D组织公平和组织支持 E回顾性文饰作用

四、判断题

1.组织承诺对个体只有正面影响。 (× ) 2.职业承诺和组织承诺是一致的。(× ) 五、名词解释

1.价值观 2. 态度 3. 认知失调4.组织承诺5.职业承诺6.上司承诺7.情感承诺8.规范承诺9.连续承诺10.回顾性文饰作用11.心理契约

第四节 情感与压力管理、主观幸福感(包括兴趣和意志的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自觉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成为 。意志

2. 是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

3.兴趣与爱好是十分相似的心理现象, 是一种认识倾向, 是一种活动倾向。认识倾向只要求弄懂、搞清楚这一现象,而活动倾向则有反复从事某种活动的愿望。兴趣,爱好

4. 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如,心情舒畅或郁郁寡欢,沉稳恬静等。心境 5.出乎意料的情况引起的情感状态称为 。应激

二、单项选择题

1.( )是人类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内部动力。D A、情感 B、意志 C、能力 D、兴趣

2.所谓( )是指对自己的行为目的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有充分的认识,并根据客观规律规划自己的行为,以实现预期的目的。A

A、自觉性 B、自制性 C、目的性 D、计划性

3.所谓( )是指顽强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不屈不挠地执行决定的品质。A A、坚持性 B、坚韧性 C、坚定性 D、持续性 4.兴趣对行为的影响不包括( )D

A.提高行为的效率 B.产生内在动力 C.影响工作方向 D.有助于群体凝聚力的增加 5.根据Karasek的工作要求-工作决策自由度模型,以下哪种情况可以使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 )D

A.低工作要求—低工作决策自由度 B.低工作要求—高工作决策自由度 C.高工作要求—低工作决策自由度 D.高工作要求—高工作决策自由度

三、多选题

1.根据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性和对人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四种基本形态(ABCD )

A、心境 B、热情 C、激情 D、应激 E、激励 2.以下属于激情的情绪有哪些( BCDE )

A.恬静 B.狂喜 C.愤怒 D.恐惧 E.绝望 3.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 BCD)

A.效率作用 B.发动作用 C.坚持作用 D.克制作用 E.稳定作用 4.情绪智力的内容结构包括( ABCDE )

A情绪知觉 B有效调控 C自我激励 D换位思考 E情绪促进 5.一般把意志品质归纳为(ABCD)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E、约束性 6.根据兴趣的倾向来分,兴趣可以分为( DE )

A、暂时兴趣 B、积极兴趣 C、消极兴趣 D、直接兴趣 E、间接兴趣 7. 尽管幸福是一种个人化的主观体验,但仍有一些理论能够比较好的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形成主观幸福感,比较常见的有( ABCD)

A.目标理论 B.社会比较理论 C.适应理论 D.期望理论 8.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常见因素有哪些(ABCDEF)

A、基因 B、人格 C、金钱 D、健康 E、社会支持 F.文化 四、判断题

1.兴趣与爱好是十分类似的心理现象,但二者也有区别。兴趣是一种认识倾向,爱好则是活动倾向。( √ )对

2.情感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 )对 3.热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而激情没有。( × )错

五、名词解释

1.心境 2. 情绪 3.主观幸福感 4.工作倦怠

第五节 激励 一、填空题

1.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经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做 。 动机

2.所谓 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需求

3.需求转变为动机的两个条件是 、 。需要达到一定强度 需要对象的确定

4. 动机是行为产生的 ,行为是动机的 ,只有 动机可以引发行为。直接动力 外在表现 优势

5.由优势动机引发的行为由 、 两部分构成。目标导向,目标行动

6.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提出的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是 。B=f(P,E) 7. 激励指的是 的心理过程。激发人的动机 8.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9. 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五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10. 尊重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即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内在尊重和外在尊重(自尊和受别人尊重)

11.安全的需要可以分为两小类,即_______的安全的需要和对_______的安全的需要。现在,未来

12. 期望理论的员工判断标准是员工个人的_________,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关。知觉 13. ___________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0年代首先提出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公平理论

14. 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将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_________比较和_________比较。 横向 纵向

1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两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强化,负强化 16.在管理中,应用强化理论来改造行为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

17. 霍桑实验使梅约发展出一种对人性认识的不同观点,即__________的人性假设。社会人 18. __________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 19.提出X、Y理论的是__________。麦格雷戈

20.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的函数。所获刺激 二、单项选择题

1. 根据麦格雷戈的理论,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这种人欢迎以______指导管理工作。( A )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2. 参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B )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

3.人性假设反映人们对人的本质及其行为特征的基本认知与判断,领导人员对组织成员在人性上所做的不同假设会导致其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并影响到员工激励策略的设计和使用,那么\对症下药\的比喻是下列哪种人性假设?( D )

A、社会人假设 B、经济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4.现有很多公司实行了弹性工作制,员工可以自行安排工作时间,甚至有的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可以利用公司提供的互联网等资源在家里办公。这样他们对工作和个人的家庭、社交生活也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必须每天去公司上班的。你认为该公司的管理者所持有的对人的认识主要是倾向于哪一种? ( B )。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社会人

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需要哪项是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 A )

(1)就业保障。(2)上司对自己工作的赞扬。(3)工作的挑战性。(4)同乡联谊会。(5)满足标准热量摄入量的食品。

A.(5)(1)(4)(2)(3) B.(5)(4)(1)(3)(2) C.(5)(4)(1)(2)(3) D.(5)(1)(3)(4)(2) 6.某企业对生产车间的工作条件进行了改善,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职工的__________。( B )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感情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7.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__。( D ) A.需求层次 B.激励程度 C.精神状态 D.主导需求 8. 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B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C、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B.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9. 提出公平理论的是______。( D )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10.提出期望理论的是___________。( C )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11.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得如下结论( A ) A.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其行为主要受主导需求的影响 B.越是低层次的需要,其对于人们行为所能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C.任何人都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且各层次的需求程度相等 D.层次越高的需要,其对于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社会助长 7.社会惰化

第四篇 组织

第一章 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

一、填空

1.组织文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 。 精神层,制度行为层,器物层

2.组织竞争力的三个来源 、 、 。 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

3. 组织文化的作用主要有: 、 、凝聚作用、 、整合作用以及辐射作用。 导向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

4.组织风气对群体行为主要有四种作用: 、规范作用、 、凝聚作用。潜移默化作用、筛选作用

5. 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组织文化 6. 层又可以称为符号层,是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组织文化的表层文化,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器物层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行为属于制度行为层的组织文化( B )

A.大寨精神 B.组织内部春节联欢晚会 C. 建筑风格 D.核心价值观 2. __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形成其他层的基础和原因。( A ) A、观念层 B、制度行为层 C、物质层 D、器物层 3.文化资本从构成上来看,不包括( C ) A、凝聚力资本 B、一致性资本 C、管理力资本 D、创造力资本

4、形象性资本需要通过文化的___发挥作用?( A ) A、辐射和渗透 B、辐射和发散 C、渗透和整合 D、发散和整合

5.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下属的各个企业,都有被称为“出气室”的“精神健康室”。这是遵循( D )心理规律来进行的。

A运用心理定势 B利用从众心理 C激发认同心理 D化解挫折心理 6. ( B )是实际上是经济力的核心。

A信息资源 B人力资源 C科技资源 D物质资源

7. 清华大学的标志,中心图案是闻亭的钟,传达着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清华师生爱国的传统。这说明了( A )。

A物质环境是观念的载体 B观念是与生俱有的,天生的 C观念没有明确的内涵 D观念只具有主观性

8. 组织道德风尚类型中,个人间过分竞争,互为对手,互相忌妒的类型是( C )。 A 帮派式道德风尚 B封闭式道德风尚 C 分离式道德风尚 D家庭式道德风尚

9. 文化实施的步骤不包括( D )。 A 解冻 B 变革 C 再解冻 D 复活

10. 在企业文化资本中,( C ) 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A 形象性资本 B 一致性资本 C创造力资本 D 凝聚力资本 三、多选

1.组织文化包括哪几个层次( ABD )

A、观念层 B、制度行为层 C、潜在层 D、器物层 2.组织道德的作用包括( ABC )

A、调节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B、调节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C、调节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D、调节员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E、调节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组织规范大体上由( AC )几个部分组成。 A、组织制度和组织纪律 B、组织形象 C、组织风气 D、组织精神

4.良好的组织风气需经过长期的培育才会逐步。大体从那几个方面努力( ABCDE ) A、舆论积极导向 B、领导率先示范 C、骨干带头,蔚然成风 D、开展思想工作 E、促使少数人从众 5.制度行为层包括( ABC )方面。

A一般制度 B特殊制度 C组织风俗 D管理风格 6.文化实施的步骤( ABC )

A导入阶段 B变革阶段 C固化阶段 D调整阶段 7,组织的竞争力三个来源( ABC )

A政治力 B经济力 C文化力 D社会力 8,企业文化若要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ABC ) A内部适应性 B外部适应性 C有效性 D时效性 9,创造力资本包括(ABCD )

A学习氛围 B创新精神 C进取精神 D变革精神 E理想的氛围 10.组织风气一旦形成,就对群体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作用有哪些(ABCD) A.潜移默化作用 B.规范作用 C.筛选作用 D.凝聚作用 E.形象作用

11.所谓组织文化建设,就是组织领导者有意识地倡导优良文化,克服不良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般有哪些步骤( ABD )

A.文化盘点 B.文化设计 C.文化交流 D.文化实施 12.一致性资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CD )

A、经营班子 B、技术人员 C、管理人员 D、员工内部 四、判断

1. 企业文化虽然可以成为企业的资本,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都会成为文化资本。( )

2. 组织风气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组织文化在员工的思想作风,传统习惯,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 五、名词解释

1.组织文化 2、文化资本 3.组织风气

第二章 跨文化管理

一、填空题

1、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提出的价值取向理论的主要维度有 、 、 、 、 。人性观、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活动取向、时间观念、空间观念

2、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的维度是 、 、 、 、 。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长期与短期导向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跨文化管理中,克拉克宏-斯托特柏克的价值取向理论,提出了六项基本的价值取向,其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一取向,主要是说对环境的不同看法会影响到组织的实践活动,以目标设置为例,在 的社会文化中,目标设置并不普遍,在 的社会中,可能会使用目标,但未达目标的惩罚较轻,在 的社会中,目标被广泛应用,对未达目标的惩罚也较重。以下对应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B ) A.控制环境, 顺从于环境,与环境保持和谐 B.顺从于环境,与环境保持和谐,控制环境 C. 控制环境,与环境保持和谐,顺从于环境 D.与环境保持和谐,顺从于环境,控制环境 2、提出文化维度理论的是 。( D )

A.克拉克洪 B.斯托特柏克 C.蔡安迪斯 D.霍夫斯泰德

3.一份英国杂志比较了欧洲各国经理的习性和处事手法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国经理最“独裁”,意大利经理最“无法无天”,德国经理最按意气办事,英国经理最不能“安于位”。各国经理的习性和处事法的不同,最有可能是因为:_______。( A )

A.各国的文化传统不同 B.各国的教育体制不同 C.各国的法律制度不同 D.各国的经济发展有差距 三、多项选择题

1.加强文化融合,把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变为发展机遇,具体有哪些方法:( ABC ) A.建立共同经营观,加强文化融合,形成全新的跨国组织文化 B.探索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C.建设优秀的跨文化团队 D.造就优秀的跨文化管理者

2、常见的文化融合方式有哪些?( ACDE )

A、文化创新B、文化冲突C、文化互补相容D、文化和平相容E、文化渗透 3、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ABCE )

A.民族中心法 B.地域中心法 C.多元中心法 D. 国家中心法 E.全球中心法 4.采用全球中心法的主要原因有? (BCD)

A、有才华的管理人员集中在总部; B、跨国经历是高管人员成功的重要条件; C、具备高管潜力的管理人员时时都为从一个国家调任到另一个国家做好了准备; D、通过海外岗位的锻炼,可以培养管理人员的开放心态和文化适应能力。 5、使用地域中心法的主要动机不包括? (BCD)

A、能消除语言障碍,避免了外派经理人员及其家属的文化适应问题,也没有必要举办 昂贵的文化意识培训课程;

B、区域总部的管理人员与分部人员可以有较好的交流,公司总部与区域总部的管理人 员也可有较好的交流;

C、体现对地区文化的敏感,大多数管理人员由该区域内的员工担任; D、该法能帮助公司从民族中心、多元中心过渡到全球中心。 三、判断题

1、美国文化是一个低语境文化,在沟通的时候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所有要沟通的信息都用明白无误的可编码的文字语言传达出去,常常没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不需“说话听声、锣鼓听音”。(√)

2、采用多元中心法的主要好处是能使当地的公司在管理上有延续性。(√)

3、你自己熟悉的、觉得普通或平常的行为可能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4、文化一个常用比喻是冰山说,指出文化有层次之分。(×)

5、关于文化的一个常用比喻是将其比成洋葱,指出文化的显性和隐性双重特征。(×) 6、不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要求自己好过其他人,这种称为水平个体主义。(×) 四、名词

跨文化管理 垂直-水平个体主义 垂直-水平集体主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37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