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21-30单元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8 00: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1~20单元

1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Revision History

Version V1.0 Comments draft version Author Note 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Contents

Revision History ............................................................................................................................................................. 2 Contents .......................................................................................................................................................................... 3 1 第21单元 ................................................................................................................................................................... 5 1.1 揠苗助长 ............................................................................................................................................................ 5 1.2 砚眼 .................................................................................................................................................................... 6 1.3 农夫耕田 ............................................................................................................................................................ 7 1.4 稚犬 .................................................................................................................................................................... 8 1.5 鷧鸟中计 ............................................................................................................................................................ 9 2 第22单元 ................................................................................................................................................................. 10 2.1 枭将东徙 .......................................................................................................................................................... 10 2.2 世无良猫 .......................................................................................................................................................... 11 2.3 河豚之死 .......................................................................................................................................................... 12 2.4 刻舟求剑 .......................................................................................................................................................... 13 2.5 鹬蚌相争 .......................................................................................................................................................... 14 3 第23单元 ................................................................................................................................................................. 17 3.1 曹竹虚族兄遇鬼 .............................................................................................................................................. 17 3.2 疑鬼 .................................................................................................................................................................. 17 3.3 畏鬼致盗 .......................................................................................................................................................... 18 3.4 畏影恶迹 .......................................................................................................................................................... 19 3.5 鸲鹆噪虎qú yù zào hǔ ................................................................................................................................... 20 4 第24单元 ................................................................................................................................................................. 21 4.1 孟母戒子 .......................................................................................................................................................... 21 4.2 孟母不欺子 ...................................................................................................................................................... 22 4.3 秦西巴纵麋 ...................................................................................................................................................... 23 4.4 屠夫杀狼 .......................................................................................................................................................... 23 4.5 郢书燕说 .......................................................................................................................................................... 25 5 第25单元 ................................................................................................................................................................. 27 5.1 陶侃尝出游 ...................................................................................................................................................... 27 5.2 木屑竹头 .......................................................................................................................................................... 27 5.3 墨子怒耕柱子 .................................................................................................................................................. 29 5.4 李存审诫子 ...................................................................................................................................................... 29 5.5 芒山盗临刑 ...................................................................................................................................................... 31 6 第26单元 ................................................................................................................................................................. 33 6.1 读书与作文 ...................................................................................................................................................... 33 6.2 卖瓜减字 .......................................................................................................................................................... 33 6.3 修改一法 .......................................................................................................................................................... 34 6.4 歧路亡羊 .......................................................................................................................................................... 35 6.5 二叟钓鱼 .......................................................................................................................................................... 37 7 第27单元 ................................................................................................................................................................. 39

3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7.1 张飞横矛当阳桥 .............................................................................................................................................. 39 7.2 次非斩蛟 .......................................................................................................................................................... 39 7.3 溺鼠 .................................................................................................................................................................. 41 7.4 鸡感恩 .............................................................................................................................................................. 42 7.5 猫儿索食 .......................................................................................................................................................... 42 8 第28单元 ................................................................................................................................................................. 44 8.1 刘道真戏谑 ...................................................................................................................................................... 44 8.2 唐明皇赐名 ...................................................................................................................................................... 44 8.3 偷鸭求骂 .......................................................................................................................................................... 45 8.4 何梅谷之妻 ...................................................................................................................................................... 47 8.5 庸医 .................................................................................................................................................................. 48 9 第29单元 ................................................................................................................................................................. 49 9.1 马诉冤 .............................................................................................................................................................. 49 9.2 楚人有担山鸡者 .............................................................................................................................................. 50 9.3 某甲夜暴疾 ...................................................................................................................................................... 50 9.4 涸泽之蛇 .......................................................................................................................................................... 51 9.5 盗牛者强辩 ...................................................................................................................................................... 52 10

第30单元 .......................................................................................................................................................... 54 10.1 于令仪诲人 ...................................................................................................................................................... 54 10.2 乡人藏虱 .......................................................................................................................................................... 55 10.3 别字秀才 .......................................................................................................................................................... 56 10.4 画鬼易 .............................................................................................................................................................. 56 10.5 吹牛 .................................................................................................................................................................. 57

4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 第21单元

1.1 揠苗助长

【汉语注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成语典故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茫茫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同“余”)(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3、揠(yà):拔。

5、谓:对...说,告诉。

2、长(zhǎng):生长,成长。 4、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6、其人:他家里的人。 9、趋:快步走。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4、耘苗:给苗锄草。 16、益:好处。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10、往:去,到..去。 13、寡:少。

12、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7、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颗一颗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成语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

5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1.2 砚眼

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仆人往,以一金易归。仆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仆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盖此砚佳于鸲鹆眼也。

译文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讨论价格还没有定。到了府邸之后,他让仆人前往集市,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惊讶地(认为)它不像(早先看到的那个砚台)。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字词注释

1.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4.金:银子。

7.鸲鹆:鸟名,俗称“八哥” 10.幸:幸亏。

2.既:已经。

3.邸:官办的旅馆。

6.是:这。 9.值:遇到。 12.向:先前。

5.易:交易。

8.何:为什么。 11.大:非常。

句子翻译

1. 公讶其不类。

陆庐峰惊讶地(认为)它不像(早先看到的)。

2. 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主旨引导)

这方砚台之所以博得陆庐峰的厚爱,因为它有这个可贵之处:有个“八哥眼”,这正是它的奇妙之处。可是陆庐峰的仆人却不明白,结果,这个仆人把砚台上的珍奇之处当成了多余的突起之物,擅自决定花钱打磨,结果多此一举,适得其反,报废了一件砚中珍品。说明了陆庐峰仆人不懂装懂。自作主张,必定适得其反。正因为如此,陆庐峰才觉得可惜。

启发与借鉴

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那砚台值钱的地方正在“微凸”处,而仆人却以为是疵点,结果做了适得其反的事。主观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知识

“平”为使动词。上文“令磨而平之”中的“平”,要理解为“使......平整”,意为叫石工磨过使微凸处平整。

6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如果不这样理解,译成叫石工磨过平整它,那就不通,因为没有“平整它”这种说法的。因此,在这句话中“平”就成了“使动词”(使动用法)。还有其他的文言用法是: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和特殊语句。

1.3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②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④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⑤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⑥,气竭⑦汗雨,喘喘⑧焉,不能作声,且仆⑨于田。谓⑩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11)亦(12)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13)服而(14)退(15)。

译文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说:“哎呀,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这个田一个月也耕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农夫说:“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服口服地离开了。

解释

1.息:呼吸。

2.行者:过路的人

7.竭:完;尽。 10.谓:对…说。

3.哂:嘲笑;讥笑。(shen3) 5.术:方法。

8.喘喘:气喘吁吁的样子。 11.亦:也(是)。 14.退:离开。

4.竟:满;竟月即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6.移时:不多时。 9.仆:倒。

12.然:这样。 15焉:…的样子 特殊句式:

甚矣,农之惰也 (倒装句)

去:离开

13.服:心服口服。

文言

作。“作”在文言中是个多义词,解释为“工作”、“做”、“发出”、“发起”、“站起来”等。上文“不能作声”中的“作”,指“发出”,意为连声音也发不出。又,成语“一鼓作气”,意为第一次击鼓进军,战士就能激发出勇气。

借鉴

1.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 2.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3.实践胜于说教

7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4.事非经历不知难

拓展

(1)行者:过路的人。(2)竭:尽、完。

(3)谓:告诉、对……说。(4)退:离开、走了。 (1)译文:农夫太懒惰了。或:太懒惰了,农夫。 (2)译文: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不对)啊!

示例一: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 示例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示例三:实践胜于说教。 示例四:事非经历不知难。

欲速则不达:越是想要快就越是做不成事。

1.4 稚犬

某村赵氏,犬生三子,甫二月,随母行。一虎呼啸出林,疾奔母犬。母犬亟召子伏身下。然一子已为虎所噬。赵氏呼邻里壮丁,持矛逐之。二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走。犬为荆棘挂胸,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因尾为稚犬累,掉尾不得脱,行渐迟。众人呐喊而前,追及,毙于众人刀下。噫!稚犬亦勇矣。

全文翻译

某村有一个姓赵的人,家里的狗生三只小狗,刚两个月,小狗随着母狗出来走。有一只老虎呼啸着从树林冲出来,飞快地奔向母狗。母狗急忙召唤小狗躲伏在身子下面。然而一只小狗已经被老虎吃掉。姓赵的人叫来村里的年轻人,拿着矛来追老虎。两只小狗跑过去咬住老虎的尾巴,老虎拖着两只小狗跑。小狗被荆棘挂住胸部,身上皮毛几乎掉光了,始终不肯脱口。老虎因为尾巴被小狗咬住,尾巴摆动还是不能摆脱,越走越慢。众人呐喊着冲上前,追上了老虎,老虎终于死在众人的刀下。啊!两只小狗真勇敢啊。

注释

行:走

甫:刚刚,才。 亟[jí][:立刻。 壮丁:年轻人。 亦:也。

殆[dài]:几乎。 持:拿着。 为:被。

掉:摆动。 累:牵累。 呐喊:拼着命呼喊

疾:迅速。 及:到达。 尽:完。

噫:感叹词,此指“啊!”

故事来源

出自清代翰林徐谦所著《物犹如此》卷一

启发

连刚出生不久的稚犬也那么勇敢,人就更应该勇敢一点,敢于拼搏!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杜”,解释为杜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

8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5 鷧鸟中计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乃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也?”(在旧版中有这一句、新版无)】

旧版译文

从前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鸬鹚(lú cí )总是偷偷地啄鱼吃,那人就扎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竖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有一群鱼鹰一开始在天空中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不久渐渐地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过了很久,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然不再被它所吓了。那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地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脱不了身。拼命拍打着翅膀嘎嘎地叫。那人说:“先前的确实是假的,现在难道也是假的吗?”

新版译文

从前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但是老有一群鸬鹚(lú cí )总是偷偷地啄鱼吃,那人就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鸬鹚们一开始在天空中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过了很久,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然不再被它所吓了。那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地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脱不了身。拼命拍打着翅膀嘎嘎地叫。

字解

1.鷧(yì):即鸬鹚,俗称水老鸭,喜欢吃鱼。善于潜水捕鱼。 2.为:做

3.回翔:盘旋飞翔 6.束:捆绑

9.植:竖立;树立 12.假假:拟声词 15.即:立即

18.审:详细,周密

4.刍(chú)人:草人 7.窃:偷偷地。 10.去:拿走 13.故:原来 16.久之:过了很久

5.慑:使……恐惧、害怕 8.恬:坦然,安然的样子 11.已:不久 17.执:握,持

14.初:刚开始时。

寓意

鷧鸟之所以被人抓住,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善观察,不会变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仔细观察,千万不可以自以为是,要善于观察,要学会变通。不会变通的人,始终都会吃苦头的。

扩展

矫枉过正【拼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释义】矫:纠正,变弯为直。枉:弯曲。 过正:超过了正常限度。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正常限度,反而弯向另一边。

9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2 第22单元

2.1 枭将东徙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打算到哪里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徙。” 斑鸠问:“什么原因?”

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徙。”

斑鸠说:“要是你能改变叫声就行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你的叫声仍然会被人讨厌。”

词解

枭(xiāo):同“鸮”(xiāo),又称鸺鹠,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 东徙:向东迁徙。东:动词,指向东。徙(xǐ):迁移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安,哪里。 以:所以。

皆:都,全部。

子:你,对方的尊称。 之,去。

将:打算、准备。 故:原因。 犹:仍然。

恶(wù):厌恶,讨厌、憎恨。 更(gēng):改变。

出自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汉代开国功臣。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寓意

1 “枭将东徙”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

2 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

10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鹬蚌相争是中国传统曲艺太平歌词的经典曲目。

16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3 第23单元

3.1 曹竹虚族兄遇鬼

曹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死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耶?\鬼技穷,倏然灭。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动。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译文:

曹竹虚说:他的堂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朋友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曹兄不管,一定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他笑着说:“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桌子上。曹兄又笑着说:“有头的我都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待到他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曹兄就唾骂道:“又是那个倒霉的东西吗?”鬼最终没有进去。

注释:

族兄:堂兄。 是:这。

乃:原来是。

歙:古地名,今安徽境内 魅:鬼。 殊:很。

但:只是。 足:够得上,值得。 穷:穷尽,完结。 甫:刚。 竟:最终。

何:怎么,为什么。 技:技艺,本领。

唾:轻视,鄙弃。

延:邀请。

蠕蠕:小虫爬动的样子。

作:做,进行工作或活动。犹:副词。还,仍然。 亦:也,也是。 案:几案,矮长桌。 辄:就。

倏(shū):迅速,极快。 再:第二次。

3.2 疑鬼

毛氏者,越人也。值雨夜行,左顾右盼,心悸焉。忽一人自后及,言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毛氏无奈,强应之。二人默然良久。毛氏疑为鬼,至桥上,遂挤坠河中。遽狂走而去。未几,天微明,有售饼者启门,往投焉,身颤栗。店主问其所以,曰遇鬼。顷之,又有一人至肆,浑身淋漓,自言为鬼推坠河中。两人相视,哑然失笑。

译文

17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姓毛的是越国人。当时他冒着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是成语)的,心中非常害怕。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带雨具,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走。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两个人沉默了很久。毛氏怀疑这个人是鬼。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急忙狂奔离去。没过多久,天微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毛氏)便去投这家店,身体发抖。老板问他这是怎么了,他说遇到了鬼。没过多久,又有个人来到这家店,浑身湿透了,自言自语地说被鬼推到了河里。两人相互看着,哑然失笑(是成语)。

字词注释

毛氏:姓毛的人。 及:赶上。 启:开。 遂:立即

越:今浙江一带。 强:勉强。 所以:原因。 及:赶上来

值:适逢。 良:很。

肆:店铺。

悸:害怕。 未几:不多时。 具:准备

句子翻译

忽一人自后及,言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

翻译: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带雨具,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行走。 遽狂走而去。

翻译:急忙狂奔离去。

启发借鉴

两人都以为遇上了鬼,事实上并不是鬼。世上没有鬼,猜疑过了头,就会疑神疑鬼。

3.3 畏鬼致盗

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盗知之,于是宵潜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焉。或诳之曰:“鬼实取之也。”中心惑而阴然之。无何。其宅果有鬼。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弗信有人盗也。《郁离子》曰“……馋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来,乘隙而入。由其明之先蔽也。” 译文 有一个怕鬼的楚国人,他听到枯叶落地与蛇鼠爬行的声音。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的。小偷知道到了这一点,便乘着夜晚藏在矮墙下,发出鬼叫声。楚人心中恐慌不安,连瞟一眼都不敢。(小偷)像这样做了四五次,然后进入他的房间,偷光了他收藏的财物。有人骗他说:“这的确是鬼拿去了。”他内心感到疑惑,但暗地里却认为讲得对。没多久,他的住宅中果然有了鬼。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找了出来他也总认为是鬼偷了,不相信是人偷的。《郁离子》中将:“……谗言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先有疑心才会相信它;离间、挑拨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因为有机可乘之时才出现。这都是由于聪明早已在之前被蒙蔽住了。” 中心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说人不可有疑心,否则将会像文中的那个人一样相信“鬼”话。人也不可以有仇恨,只有友情有了破裂,才会使挑拨找上门来。 注释 18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1.荆(jīng):楚国。 7.蔽(bì):蒙蔽。

2.垣(yuán):墙壁下。 5.间:挑拨离间。 8.宵:夜里。

3.《郁离子》:明朝刘基馔。 6.诳(kuáng):欺骗。 9.明:聪明。

4.馋(chán):谗言。

翻译

1.莫不以为鬼也。

翻译: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的。

2.惴,弗敢睨也。

翻译:楚人心中恐慌不安,连瞟一眼都不敢。

3.空其藏焉。

翻译:偷光了他收藏的财物。

4.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

翻译: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找了出来他也总认为是鬼偷了。

3.4 畏影恶迹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①者,举③足愈数(shuò)④而迹愈多,走愈疾②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⑤迟⑥,疾走不休,绝⑨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⑦迹⑧,愚亦甚矣。

译文

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讨厌自己的足迹,为了抛弃它,便快步跑起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还以为是自己跑得不够快,于是拼命得跑不停止,终于力竭而死。他不知道,只要走到阴暗的地方坐着,影子就没了,也太愚蠢了。

出处

战国·庄周《庄子·渔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不明事理

寓意: 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

被问题压倒。

注释

1.走:跑 5.尚:还

2.疾:快 6.迟:慢

3.举:抬起 7.息:消除

4.数(shuò):屡次 8.迹:脚印

9.绝:用尽

口诛笔伐 ( kǒu zhū bǐ fá )

解释: 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用语言和文字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19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 例句

是真是假,是正是错,文章俱在,无法逃罪,只好让后世的读者口诛笔伐了。----《〈真话集〉后记》

近义词大张挞伐

反义词歌功颂德

出处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垄上璠

间识者羞。

3.5 鸲鹆噪虎qú yù zào hǔ

女几之上,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

(1) 女几之山:虚构的山名。 (3) 朴蔌:树名,此指树丛。 (5) 集:聚集。 (7) 鹎鶋:寒鸦。 (9) 畏:畏惧。 (13)颠:覆盖。 (15) 对:回答。

(2) 乾鹊:喜鹊,因其厌湿喜晴,故叫乾鹊。 (4) 出:出没 (6) 鸲鹆:八哥鸟。 (8) 末:树梢。 (10) 故:所以。 (12)噪:乱叫。

(14)无以:没有什么可用来 (16)忌:忌恨。

(11) 何以噪为:为何鼓噪呢?

翻译

有座山叫女几之山,喜鹊都喜欢在这里筑巢。有老虎出没在树丛之中,喜鹊群聚向它大叫,八哥鸟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寒鸦见了问道:“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动物,跟你们有什么瓜葛,而对它大叫?”喜鹊答说:“它一吼叫起来会产生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的窝从树上掲下来,所以才大叫赶跑它。”然后问到八哥鸟,八哥鸟竟无法应对。寒鸦笑道:“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所以畏惧老虎;你们是住在树洞里,怎么也跟着乱叫呢?

寓意

这是一则寓言,作者讽刺了那些没有目的与主见,盲目地模仿他人的人,告诉人们要会独立思考。 鹎鶋:bēi jū(寒鸦)乌鸦的别名。《尔雅·释鸟》:“鸒斯鹎鶋。” 郭璞注:“鸦鸟也,小而多羣,腹下白,江东亦呼为鹎乌。” 汉张衡《东京赋》:“鹎鶋秋栖,鹘鵃春鸣。” 南朝梁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鶺鴒摇羽至,鹎鶋拂翅归。”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乌鸦》

20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4 第24单元

4.1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⑴之)。自是之后⑵,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剪断了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这)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3)方:正在。

(2)诵: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4)织:织布。

(5)辍(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6)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 (6)喧:这里指“遗忘,忘记”之意。 (7)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9)引:拿来,拿起。 (11)戒:告诫

(13)之:指代孟子

(10)裂:割断

(12)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 (14)续:连接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主人公介绍 孟子名孟轲,(约前

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

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母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

21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一一习记。

4.2 孟母不欺子

孟子少时,见邻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邻家杀豕何为?”母曰:“欲啖汝。”既而母失言,自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乃买邻家之豕肉而以烹之,明不欺也。

词语解释

1、适:正好。 4、何为:为什么。 7、是:这。

10、席:坐席。

2、豕/豚:猪。 5、啖:给……吃。

3、少:年少时。

6、汝:通假字,同“你”,意思如今。 9、乃:却。

12、欲啖汝:要给你吃。

8、信:诚实,真实。 11、明:表示,证明。

13、明不欺也:表明不欺骗(儿子)。

14、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 15、明不欺也:证明她没有欺骗 割,切肉 妊,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孟子的母亲)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文言知识

何为。“何为”即“为何”。这是一个倒置的句式,解释为“干什么”、“为什么”。上文“邻家杀豕何为”,意为邻家杀猪干什么?又,“邻家何为杀豕”,意为邻家为什么要杀猪?

出处:《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2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启示 家长是孩子的首位教师,当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言行当注意,?言必信,行必果?。 4.3 秦西巴纵麋

鲁贵人孟孙,猎得麋,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麋而不忍,又安能亏子乎?”

注释

① 纵麋(ní或mí):放走小鹿。

②窃:私自。 ④居:过了。

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

译文

孟孙(人名)打猎获得一头小鹿,让秦西巴(人名)拿回去烹煮。小鹿的母亲跟在后边流泪,秦西巴不忍心,放小鹿回到母鹿身边。孟孙回来后,问小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母鹿跟在后边流泪,我实在是不忍心,私自放掉了。”孟孙大怒,流放了秦西巴。过了一年,把他召回来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身边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如今让他当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呢?”孟孙说:“一头小鹿他都不忍心伤害,更何况人呢?”

启示:

1.要知人善用

2.仁义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明察秋毫

【近义词】洞若观火、洞察秋毫 【反义词】不见舆薪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的意思[1]

【解释】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灯谜】明察秋毫(打哲学词语一)谜底:微观

4.4 屠夫杀狼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23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所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可以把狼弄死。屠夫只有不满一寸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带子缚住他。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注释

1、行室: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子。

2、苫(shān):用草编织的席子。此指挂在窗户上的遮风挡雨的草帘。 3、顾:只是。

4、以吹豕之法吹之:豕,同“猪”;旧时宰猪后要在皮下吹气,使猪膨胀。 5、股:大腿。 7、时:一会儿 9、遗:留下 11、令:使 14、惟:只

6、负:背 8、乌:怎么 10、焉:那里

12、迥: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15、方缚(fù)以带:才用带子绑住吹气口。方,才。缚,捆绑。

13、移时:过了一段时间。移,改变。

启示

1、对待恶人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2、要善于利用外物;要有智慧,不能慌张。 3、抓住时机,当机立断。

迥然不同

词语释义【发音】 jiǒng rán bù tóng

【解释】迥:差得远。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出处】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文章古今迥然不同,钟嵘《诗品》以古诗第一,子建(曹植)次之,此论诚然。”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两者之间比较. 如圆和方迥然不同

【示例】那公子朔虽与寿一母所生,贤愚~。(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 【造句】 1.北京的皇家宫廷与苏州园林的格局~。

2.这两件东西虽然外表上~,但实际用途是一模一样的。 3.圆形和方形~。

24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4.这两部小说的创作风格~,各有特色。 5.这次画展毫无新意,并没有宣传说的那么迥然不同 【近义词】大相径庭、天壤之别、千差万别、截然不同 【反义词】毫无二致、不相上下、一模一样 4.5 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⑴,曰:“举烛者,尚明⑵也;尚明也者,举⑶贤而任之。”燕相白⑷王,王大悦,国以治⑸。治则治矣⑹,非书意也。

注释

? 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书:信。

?夜书:晚上写信。

?遗(wèi):送给。 ?火:烛光。

? 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帮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举:举起。把烛火举高。

?云而过书“举烛”:意思是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云:说。过:误。 ?非书意也: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 ?受书:收到书信。 ⑷白:禀白,告诉。

⑴说之:即解释它的意思。

⑴说:通“悦” ⑶举:推举。 ⑺类:像。

⑵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崇尚。 ⑹治则治矣:治理是治理好了。

⑸国以治:国家因此治理的很好。治:太平,指治理好。

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在信上写“举烛”两字。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理解为:举烛的意思就是,要推行开明的政治,就要推举德才兼备的人并任用他。燕国的宰相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信的意思。

寓意

燕国的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者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浮躁的治学态度,并告诫人们: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郢书燕说”后来成为成语,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解释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

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用法贬义词;联合式;作宾语。

25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5.5 芒山盗临刑

第一版: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shǔn)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niè)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第二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盗谓母曰:“愿如儿时一吮(shǔn)母乳,死且无憾。”母怜之,与之乳(奶头)。不意盗啮(niè)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行刑者曰:“尔何毒耶?”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选自《读书镜》)

翻译

第一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小偷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时。小偷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奶,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母亲答应了,露出奶头,不料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奶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盗贼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的这种不良行为感到高兴,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我怀恨她,就把她杀了。”唉!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开始”这一点不假啊!

第二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小偷要行刑,母亲来与他诀别。小偷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你的奶,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对他感到可怜,露出奶头。没想到盗贼咬断了母亲的奶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行刑的人说:“你为什么这么狠毒呢?”盗贼因此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感到高兴,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我怀恨她,就把她杀了。”唉!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开始”这一点不假啊!

注释

1.(宋)宣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2.芒山:山名,在河南省东部永城市最北部,北接安徽省砀山县。 3.盗:小偷。 6.且:将。 9.毒:狠毒。 12.教:教育。 15.薪:柴。

4.烛:照亮。 7.乳:奶头。 13.少:年少。 16.故:所以。

5.吮:吸。 8.啮:咬。 11.因:于是。 14.诀:最后的告别。 17.喜:高兴。 19.愿:希望。 24.检:检点。

10.检:约束、检点。

18.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20.盗一菜一薪盗:偷。薪:柴草。 22.临:将。

21.虚:假。

23.行刑者:执行死刑的人。

启示

体现了父母的责任,教育孩子要从小时抓起。要注意从小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否让他们以后能够健康的成长。愿天下父母以此为戒!

说明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并要教育有益于孩子健康良好的知识。

一词多意

31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母来(与)之诀和 母怜之,(与)之乳露出

文言知识

愿。“愿”在文言中多作“希望”解释,也可解释为“愿意”。上文“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意思是希望像小孩时那样吸一口母亲的乳汁。如果理解为愿意像小孩时吸一口母亲的奶汁就不通。

32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6 第26单元

6.1 读书与作文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为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

文章译文

(人们)读书就像熔化铜一样,把铜聚集起来放进火炉里,用大皮制鼓风器扇火炉,铜没有熔化鼓风器就不停止,很费力气。作文就好像铸造器皿,铜已熔化了,(人们只要)按照模具铸造器皿,一冶炼就能成功。只要知道模型,根本不费力气。这就叫做在读书时多用功,在写作时就轻松。

字词注释

销:熔化。 铸:铸造。

鞴(bèi):古代皮制的鼓风器。 既:已经。

冶:此指冶炼,即使金属熔化后铸器。 所谓:这叫做。 逸:轻松。

矣: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模(mú):模具。

劳于读书:在读书上多用功。

文言知识

逸。“逸”是个多义词。一指“安逸”“轻松”。上文“逸于作文”中的“逸”,即指“轻松”,意为在作文时就会感到轻松。二指“逃跑”“奔跑”。如“兔逸”,意为“兔子逃跑了”;“盗逸”,意为小偷溜走了。三指“超过一般”,现代汉语中有“超逸”“逸群”。

启发借鉴

不少学生怕作文,不是他们没有生活内容,没有可写的材料,而不知道如何表达。原因在哪里?在于读的书太少,或者没有认真读书。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写诗也会吟”,意思是书读得多了,表达自然会流畅起来,写作的材料也会丰富起来。上如上文所说,只要“识模”--即掌握文章体裁及基本结构,就能轻松的写出好的或较好的文章。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多读书。

6.2 卖瓜减字

第一版:有一田父,植瓜数亩,遇丰收,担而售之。于板书曰:此西瓜出售。一秀才过,曰:“?此?字可去,但留?西瓜出售?即可。”田父然之。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西瓜,何用?西瓜?二字?”田父亦去之。俄顷,又一秀才来,曰:“西瓜置于市,非售而何??出售?二字应去!”田父愕然,遂依而去之。适旁有一老人,曰:“五字均可去,是也,然价非书不可。”田父颔之,于板书曰:每斤三文。故曰:宜省则省,宜繁则繁,视事而为也。 第二版:有一田父,植瓜数亩,遇丰年,担而售之。于板书曰:此瓜出售。一秀才过,曰:“?此?字重复,33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宜去,但留?瓜出售?即可。”田父然之。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瓜,?瓜?字可去。”田父亦去之。又一秀才来,曰:“瓜置于市,非售而何??售?字赘也。”田父愕然。适旁有一老父,曰:“直非书不可。”

译文:第一版

一个农民,种了好几亩西瓜,正好丰收,就挑出来卖。在牌子上写着:“此西瓜出售。”一个秀才经过,说:“?此?字可以去掉,只留?西瓜出售?就可以了。”农民认为这是正确的。又有一个秀才看见了这块牌子,说:“大家都看见这是西瓜,?西瓜?可以去掉。”农民也去掉了。没多久,又一个秀才过来说:“瓜放在市场上,不是卖出干什么??出售?两个字应该去掉。”农民很惊讶,于是就听从(他的话),(把?出售?二字)去掉了。正好旁边有一位老人,说:“这五个字都可以去掉,但是价格不写不可以。”农民点头,在牌子上写:每斤二文。所以说:应该省略就省略,应该多就多,看事情而定。

第二版

一个农民,种了好几亩瓜,正好丰收,就挑出来卖。在牌子上写:“此瓜出售。”一个秀才走过来,说:“?此?字不需要写,可以去掉,只留?瓜出售?就可以了。”农民认为这是正确的。又一个秀才看见了这块牌子,说:“大家都看得见这是瓜,?瓜?可以去掉。”农民也去掉了。没多久,又一个秀才过来说:“瓜放在市场上,不是卖出干什么??出售?两个字应该去掉。”农民很惊讶。正好旁边有一位老人,说:“售价不写不可以。”

注释:

1、田父:种田老人。 4、宜:应该。 7、赘:累赘。

2、植:种。 5、但:只。 8、愕:惊讶。

3、担:挑。 6、然:认同。 9、然:的样子。 12、繁:多。

10、俄顷:一会儿。 13、直:同“值”,价格

11、适:恰好。

启发与借鉴:

当简则简,当繁则繁说话与写作都用的上这个道理。

6.3 修改一法

近闻吾乡朱梅崖①先生,每一文②就,必粘之于壁,逐日③熟视,④辄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者所⑤法也。

译文

最近我听说(这么一件事):家乡的朱梅崖先生,每次写好一篇文章,一定先把草稿贴在墙上,每天反复地看,每次去掉十多个字。十天后,觉得文章没有再可以去掉的字了,之后完稿给人看,这个(就是)后来学习(的人)都应当采取的方法。

注:

1)朱梅崖:清朝人,字斐瞻。 3)熟视:反复地看。 5)法:效仿。

2)就:完成。 4)辄:每次。 6)旬日:十天。

34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句子翻译

1.逐日熟视:每天仔细地反复看。 2.而后脱稿示人:之后完稿给别人看。

寓意

我们修改文章时要这样做,也要以这样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作品,以这种方法和态度对待学习。

6.4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多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详版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于儒,孰是而孰非?”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yu)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

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未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译文

【译文】杨子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他的亲友,还请杨子的僮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逃跑了。”问:“为什么会逃跑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不说话,他的门客也不知道。

注释:

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 3.亡:丢失。

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5.率:率领,带领。

35 2.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2t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