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儿童习作语言“有序表达”的实践路径-2019年文档

更新时间:2024-03-14 14: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探寻儿童习作语言“有序表达”的实践路径

每种文章样式都有独特的组织和结构特征,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篇章结构的特征,按照特征要求写作,少走弯路,尽快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里的结构当属宏观层面的结构。当下,依循文章体裁探寻不同类型文章的构段结构比较多,而对于微观层面的结构,即内隐于句子、段落、篇章内部到底有着怎样的逻辑结构可供学生学习、借鉴、创生,则很少进入教师的教学视野,成为重要的习作内容。而这,恰恰是当下多数学生作文无序、失序的关键所在。

结构之于作文到底有着怎样的价值?梁启超曾说过“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由此,以语言结构学、学习心理学为指引,破解内隐于句子、段落、篇章内部的结构密码,可创生学生习作语言的“有序表达”。

一、斟“句”酌“序”,语言结构扶放有方

一次写作行为、一次写作成文、一篇文章的完成都是通过一句一句的写作来实现的。[1]发现并锤炼好句子的内在结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为之。 1.猜想,句子表达次序的“全新密码”。

在学写小动物的写作练习中,学生习惯于根据看到的表情或动作进行情意揣度,很少关注动物叫声的深层意蕴。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课文和经典文学作品中作者描写动物声音的秘妙。当学生猜测到动物叫声能进行表情达意之后,他们便建构起了声音描写的“表达次序”。 2.限制,句子表达次序的“二维再造”。

此处的“限制”特指“在一个句子的生成中,写到动作性的语词时,要注意对其动作进行限制、修饰,以使这个行文措辞让这个动作更加具体、准确”[2]。

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学写人物对话的写作中,教师可重点对“说”进行如下限制:不准出现“说”字,用表示“说”意思的其他词语来代替;用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动作、神情来代替“说”。

当学生有了大量的关于“说”的不同表达方式的阅读积累之后,他们自会慢慢地建构起句子丰富多彩的“内在次序”。 3.联比,句子表达次序的“物象融通”。

将句子写生动的方法很多,比如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表示同一意思的不同词语……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时也缺乏新意,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之嫌。如何突破学生句子写作的这一局限,助其找到句子表达的妙法?在通过对《天使雕像》《秘密花园》《草房子》等文学名著的研读之后,学生发现名家将句子写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善于使用联想、比较等写作手法。我们姑且称之为“联比”。此写作方法是遵循一定的铺陈结构而展开的,即物象与意象的内在

融通。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相似性比较,在系统的模仿、创作中建构此类句式的表达结构。

从学生外化的基于联比方法运用的写作实践来看,他们完全能遵循“本意+联比”的逻辑结构。当学生这样去表达某个意思时,不仅收获生动的语言表达风格,更能创生出语言的内在表达次序,逐步练就发现、比较、映照的思维品质。 二、缘“段”求“序”,语言结构开合有致

钟启泉认为,结构化的知识必须考虑到知识寻求者的发展阶段与状态,要以“揭示可供学习的材料的最优顺序”的形式组织起来,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而段落写作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建构好段落的内在“次序”。[3] 1.评论,段落表达次序的“主干模型”。

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认为,汉语句子的主干模型应该是“话题―评论”的框架。此主干模型是构成段落结构的基本句式。?K教版中年段安排了多篇观察加发表感想之类的写作内容。与此观点不谋而合的写作方式是民国时期的小品文写作。

所谓小品文,夏?D尊和刘薰宇先生在《文章作法》一书中是这样界定的,即“以片段的文字,表现感想或生活的一部分的”。小品文内容自由、材料随处可得、字数很少,便于仔细推敲。日常教学中,笔者专门开辟了“班级广角镜”,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身边同学、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校园里一草一木的细微变化。字数不限,一周一次“镜头回放”,

评选出“最细腻镜头”。

以三年级为例,学生的“镜头”主要聚焦在观察事物变化和适当表达内心想法两个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可将关注的视角引向时事新闻的评论和自我情感的抒发。

小品文写作内容包罗万象,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好在方法可以迁移,段式结构可以模仿,能力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辟“班级广角镜”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猜测,段落表达次序的“形神合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又是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来传递的。如何将肢体语言的情意灵动地再现出来?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推测对方的内心所想。

虽然动作、神情能传递内心的感情,但要想让酣畅淋漓的动作神情透溢浓浓的情意,对学生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以六年级“人物特写大升级”为例,笔者是依托“情景剧场”来进行专项练习的。 具体做法是每周约请5名学生围绕一种情绪精心设计动作和表情,其他学生根据表演出的动作、表情揣摩对方内心。

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将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人事物的习惯,练就一颗敏感之心,发展一种洞察之力。由演到猜的过程,其本质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思维过程,就是在渗透“形神兼备”“形神合一”的表达次序。

3.铺排,段落表达次序的“思接千载”。

铺排是汉语行文措辞思路展开最有特色的思维特征,铺排思维模型在当代汉语写作中是一种最基本的行文展开路径。 这样的写作知识怎样柔软地着陆于学生已有的写作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段落铺排能力?在苏教版六下的“赏梅抒怀”作前指导中,笔者以文学评论家刘再复《读沧海》中一个“听到”和五个“看到”的构段模型进行句间的铺排,实现对“书中境界”“神奇海景”美丽景色的细化和渲染。进而让学生以“借梅抒怀”或“读梅”为题,仿写一段铺排式的文字。

汉语言段落结构的表达密码远不止于此,唯有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经典作品的结构密码,于相似的思维模型中将散点的语言表达进行“结构化重组”,方能生成属于他们自身言语发展需要的“表达次序”。

三、投“篇”问“序”,语言结构张弛有度

使用各种有效而连贯的组织结构,包括比较、对照与分类,按空间顺序等进行排列,可以实现篇章结构的张弛有度。 1.循序,篇章表达次序的“蹒跚学步”。

按一定方位顺序介绍一处建筑属于应用类写作,从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来看,这一写作训练点在中年段教材中是分散在课后习题中的。方位写作如何落到实处?引导学生绘制表达图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构图既是打腹稿的过程,又是学生将意思有序表达的实践转化。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再来为路线图配上一段

文字说明,学生自然能有条不紊,表达清楚。

学生中年段形成的方位表达能力是对高年段写游记类作文的前期铺垫和难点分解。

2.遵序,篇章表达次序的“神思驰骋”。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遵序,即依次,顺着次序。文有次序,不仅反映作者缜密流畅的思维能力,更能让读者产生心气贯通、一气呵成的阅读期待。

苏教版练习中的成语往往都以主题的样式集中呈现,如果单从读读背背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成语,似乎是静态无声的。但如果用“语境还原”的思维去“探本溯源”,找寻这些成语的来路,再现成语的独有“图式”,这些散点的成语就能通过“故事思维”建立起一段故事性强、画面感足的“内在次序”,从而活化成语,锤炼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实现成语的积极语用。 以苏教版四下练习3中的“读读背背”教学为例,在学习完课文《三顾茅庐》之后,笔者以“三国故事我来讲”为契机呼应练习3中反映诸葛亮一生的八个成语。当每个成语一一对应着诸葛亮重要的人生节点时,整组成语便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结构鲜明的“故事链”。

教学次序的调整,主题资源的集结,单篇文本与名著、练习的相互映照,得益于教材中有着内在逻辑体系的成语编排。如果我们能保持对“词串”的“语用敏感”,便能打破固化的思维惯

性,于静谧平淡处发现编者的“编排次序”,和学生一起去发现、创造契合他们言语发展“次序”的精彩。 3.生序,篇章表达次序的“随性而为”。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文章的“布局谋篇之序”应有足够的敏感。锻炼学生对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结构的把握能力,用“结构思维”来反哺篇章的“结构力”,同样能收获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篇文章的线索是否清晰?故事的发展、情感的变化能否紧紧围绕线索?这是一篇文章结构是否清晰严谨的重要标志。为了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笔者也会通过列提纲来助力。从学生的现状来看,他们所谓的列提纲就是先介绍什么、接着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这样的写前构思,总感觉不能很好地发展他们对整篇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以“创编微小说”为切入口,从学生的思维上悄悄地植入故事的“结构力”,用直观、冲击力强的电影来勾兑他们对整篇文章结构的转化能力。

以六年级的“创编微小说”为例,笔者是这样做的:欣赏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思考整个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多次特写的镜头是什么?如果以贯穿整个影片的物体来给影片取题目,可以取什么?紧接着,让学生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说说与“小鞋子”有关的故事情节。这是在还原故事情节;阅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女巫的面包》,以思维导图

或串糖葫芦的方式写出故事是怎样围绕“面包”这一意象变换情节更迭的。至此,学生对“线索”于一个好故事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学生能说出线索,讲出文章是怎样围绕线索逐层铺层的,显然不是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他们不断走向纵深――能自己围绕既定的“线索”创编属于自己的“微型小说”。

一位同学以“墙”为线索创编的故事:满身嵌满钻石的总裁强拆民居建豪宅;豪宅的墙面被写上“还我房来”的标语;省领导视察现场看到墙上“还我房来”的控诉时却视若无睹;总裁就是钻石大盗的真相败露。

出人意料但有迹可循的情节构思给人强烈的思维震撼。这是学生在经历影片欣赏、美文赏析后对故事线索的自我建构,从发现结构走向创生结构,他们依循言语习得的基本逻辑结构:学结构―用结构―创造结构。也许学生的作品不够完美,但他们写作思维的内核之中已不知不觉地植入了“结构”的潜意识,这种意识于他们而言,提升的不光是对一篇文章的布局谋篇能力,更是深化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当学生的文章结构中附着了艺术的审美力,文章已然成为艺术的享受。

从句子、段落、篇章入手,以结构鲜明的经典语言来滋养儿童的言语发展之根,探寻其言语次序的展开逻辑,便是在练就儿童的阅读之眼、发现之眼、创造之魂。长期坚持,儿童的言语生命必将彰显结构的“有序表达”之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2e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