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5-19 16: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轴对称图形》授课稿

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轴对称图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为了确定这节课学习的范围和深度,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本堂课是一节概念课,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中教材先呈现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还在图中出现了“对称轴”这一名词,但没有给“对称轴”下定义或作出描述,只是让学生有所认识。 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刚掌握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知识,“做”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对教什么以及如何教指明了方向,但具体要怎样教我们还要分析学生的情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具有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此外,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的开展讨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这一特征,能从一组简单的平面图形中识别出简单轴对称图形,通过折痕初步认识对称轴,理解对称轴两边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图片,动手折一折等探索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过程,在动手做轴对称图形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侧图形完全重合的特征。

通过对称世界的欣赏,感受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喜爱。

轴对称图形使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因此本届课的重点是是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和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其中识别轴对称图形和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 教法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以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学法

伯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的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在本课中,我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确定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折一折、议一议、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西部喜欢玩游戏?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游戏叫做大家一起来找茬

我首先明确游戏规则,咋查也就是找不同。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从而提醒学生观察也是我们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找不同来集中注意力为上课做准备,同时也为下面找相同做铺垫。二是提醒学生观察这一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生玩了游戏后肯定还未尽兴,紧接着我用课件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并指出这些物体是对称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在学生说完以后我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现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接着通过多媒体演示将这些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提问: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从而引导学生从研究对称物体转向研究对称图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折一折

我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天安门、飞机和奖杯三个图形,动手折一折,并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 2、说一说

操作后我引导学生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表述,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理解“对折”、“重合”、“折痕”等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对折,对折是研究轴对称图形特征的重要方法,只有扫除了这个障碍,学生的发现才能水到渠成。紧接着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区分“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这个环节我会通过搜集学生不同的折法,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什么叫完全重合,从而突破重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适时帮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知道对称轴。 3、辨一辨

结合“试一试”,让学生从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中识别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判断,操作验证,说理由,对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展开讨论,辨析,结合直角三角形和菱形,让学生明确要针对“这个三角形”或“这个平行四边形”进行辨别,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初步思想。

三做轴对称图形。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试着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向同桌解释你做的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制作讨论的过程中,我收集学生的剪纸,钉子板,印花等作品,并在黑板上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他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不仅可以是一个图形的对称,还可以是一组图形的对称。其中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当没法对折的时候,如钉子板,我们可以根据对应的颠倒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一特征,来判断。从而巩固。拓展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四,欣赏轴对称世界

这个环节我用多媒体播放轴对称现象让学生欣赏对称世界,并引导学生思考对称的背后,从而让学生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课程标准中对轴对称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据此,我从感受出发,将感受的方法分为用眼睛看和肢体感受,从而确定了本节课的观察、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

本节课的板书我立秋至关、简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唤起表象,从而减缓理解概念的坡度,促进理解和记忆。

简易方程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

“50+50=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观察探究——形成概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察比较】接着,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两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知识运用

“试一试”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的思想,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

“练一练”安排了三道题。第一题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二题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内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题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4.引导小结

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

《圆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一、教材解读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图形的相关知识,以及对圆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直线图形领域过渡到曲线图形领域,其学习内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圆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对圆的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和,采用动画演示,情景再现的方式,引领学生探究圆的特征,突破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圆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走进生活,领略圆的美。

课始的引入分为两个层次:唤醒——展现。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从中寻找圆的同时感受圆的美。

美仑美奂的图片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数学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既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实际操作,掌握画法。

学生初次创造圆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圆的基本特征——曲线图形。这时,引入画圆工具——圆规,用多媒体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不标准的圆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成功的圆?使学生从简单的动手操作上升到方法的归纳。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迅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运用基本方法第二次画圆。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出了三个概念:圆心、半径、直径。概念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补充“练一练”,让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出示“试一试”第三次画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方法的同时还感知了圆的概念,引出了圆心及半径的作用——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这一理解难在鼠标点动之间轻松解决。 三、小组合作,探究特征。

这一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后,安排拓展练习,实现了知识能力的迁移。 四、拓展与应用,尽显圆的魅力。

通过介绍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在此之后,我又点拨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既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又注意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动画情境的再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为突破教学难点做了有力的铺垫。对圆的再次欣赏人,给了学生想象空间。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课后反思:

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使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最后,感谢各位专家评委,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乘法分配律的运算需要运用到加减乘除四种,应该来说不算简单,下面是编者为你整理的如何巧妙做好分配律。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

各位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意义》。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又学习了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单位。为进一步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1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涂色部分,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感受被平均分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从而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以及概括分数的意义并认识分数的单位。“试一试”和“练一练”要求学生说明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该分数含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使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同时,不断巩固对分数单位的认识。练习六的1-5题主要是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 让学生在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

难点:认识分数单位以及对单位1的理解

接着我将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以及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在小组交流中,抽象出单位1的含义以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进而认识分数的单位,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

为了掌握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动手写一写,动脑想一想,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我将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部分我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回顾,激活记忆

首先,通过谈话问学生“把一个蛋糕分成2半,每半表示多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能很快回答是1/2,然后通过媒体呈现例1的几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并引导学生小组间相互说一说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且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预设学生在填写最后一幅图的分数时,出现“2/3、2/6、1/3”,这时肯定1/3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二、自主探究,概括新知

这一环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 合作交流,理解单位“1”

先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几个分数,小组间交流这些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后得到的?再全班交流,预设学生能认识到这里分别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的,这时向学生明确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把它叫做“单位1”,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对单位1的理解,同桌间相互说说这几个分数分别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再指生回答。

(二) 概括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什么看作单位1,再交流这几个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对于第一个物体预设学生能说出把这个饼看作单位1,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中间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学生能仿照第一个物体较容易的说出,对于最后一个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向学生明确是把这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然后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根据上述对4个分数的讨论,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再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适时总结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并板书——分数的意义。全班齐读分数的意义。接着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练习六的第3题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并仿照第(1)中的格式相互间说一说,第(3)小题,通过画直观的钟面图,让学生认识到一节课的时间与1小时的关系。在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分数单位,接着让学生结合例1完成试一试中的问题,小组里相互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再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期间要帮助那些对分数单位不是很理解的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中,体会对单位1的理解以及认识分数的单位,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内化知识,解决问题

为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安排了如下的练习:

练一练是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且说出每个分数单位是什么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使学生在例1基础上巩固了对分数单位的认识。

练习六的第1题要求学生先读一读各个分数,再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体会并知道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第2题让学生根据2/3涂一涂,由于被看作1的桃的数量不同,每次需要涂的桃的个数也不同,有利于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

练习六的4-5题作为课堂作业。第4题要告诉学生0到1这一段表示单位1,通过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把握分数与整数的关系,第5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透彻地理解分数。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内化了分数的意义且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单位,也为后面学习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准备。

四、课堂总结,全面升华

课结束前,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通过总结,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设计理念、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读写一位小数,本节课让学生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本课教材首先呈现了丰富的日常生活素材,依据元、角、分之间及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知识验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同时,教材十分关注分数、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最后,教材的练习部分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把小数应用到生活中,进一步丰富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归纳、推理等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知识教学的模式,从只注重知识本身,转化到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合理。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演示法,情景体验法和点拨法。从表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设计层次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法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意、认知、思维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是合作讨论法、尝试与体验法、练习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准备 等教具与学具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四点:

(一)、活动化的教学形式。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活动的教学,我会尽可能地创设时空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与探索。

(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我会注重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三)、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教育不能禁锢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交流,大胆创新。

(四)、情意化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会注意创设轻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自信心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将它们有机整合在教学中。 四、教学过程

为了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激趣引思”“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内化知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我设计了一个冲突情境来引入新课,羊村长带着懒羊羊同学在逛超市,由于羊村长没戴眼镜,想让懒羊羊帮它念出信封的标价,(课件出示信封的标价)而懒羊羊念不出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标价表示什么、该怎么念吗?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帮一帮懒羊羊吧!

【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素材创设情境,关注教学的起点和思维的动点,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让学生感到数学亲切、好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一,直观感知

多媒体出示例1第一幅图。图中的数是小数,表示物品的价钱。你们会像小羊那样读吗?如果你到也到超市去买橡皮,该怎样付钱呢?

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容易理解:1元=10角,1角=1//10元,3角就是3个1//10元,是3/10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另外两幅图中的小数表示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交流展示,让学生重点体会到: 0.05元表示的是5/100,0.05读作读作零点零五(在多媒体上演示出0.05的读法);0.48元是48分,48/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48元,读作零点四八,它们都是小数。 (二)、教学例2,抽象概念,揭示意义

多媒体出示米尺,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厘米等于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请同学们思考:把 4厘米、9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借助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0.01、0.04和0.09都是两位小数,与它们分别对应的分数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发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三)深化探索(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那么分母是1000的分数呢?

让我们继续观察米尺,把它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课件出示)1毫米是1米的1/1000,还可以写成0.001米。即1毫米=1/1000米=0.001米

那7毫米、15毫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大家试试吧。 小结:请大家观察这一行分数和对应的小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小结提问:谁来说说这样的分数与小数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课件出示) 那我们再从右往左看,如从0.3到3/10,0.05到5/100,0.001到1/1000,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适时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数学思维,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具体探究,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甚至争论及教师的适时点拨,借助多媒体上清晰直观的板书,引导学生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地进行比较、迁移、概括、归纳与合情推理,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做课后的“试一试” :你会用分数和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吗?

学生完成后, 选其中—个小数请学生说出表示什么意义。并通过上下对比观察,再次强化: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分别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来表示。 2.快速抢答。“练一练”中的1、2题和练习五的第4题。 (二)发展性练习

1. 个人自由在一定大小的方格纸上涂色,同桌互相考查,分别用小数表示出涂色和空白部分。

2.纠错能手。——家文具店里的商品标价不太规范,请你帮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小刀3角 擦皮8分 直尺5角9分

【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开放性、发散性与趣味性,采用口答、笔答、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与游戏中做数学,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体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要求,】 四、课堂总结,拓展参与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要和你的小伙伴分享呢?

今天的课外作业是【小小测量家】查一查我国篮球巨星姚明的身高,和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并用分别小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总结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拓展学生信息的收集能力,同时注意教学的开放性,留下问题,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教学过程 说教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A.教材内容和地位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B.教材简析 A.直观感知(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 C.教学目标

B.抽象概念(展示,观察,讨论) D.教学重难点 C.深化探索/实践操作(比一比,猜一猜)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A.基本练习,加深认识。 B.变式练习,形成技能 C.体验练习,创造思维。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找规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 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这样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现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哦采用了猜游戏、分析、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较与练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猜游戏,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先出示一个神奇的纸盒,在纸盒中放有两种颜色的球—红球和黄球,先拉出第一个球是红色,请同学猜第二个球是什么颜色,再拉出第二个球……第四个球是黄球,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会哪种颜色的球。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体验规律,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u??p??r

g??a{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事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蓝、一盆红;彩灯是按一盏灯、一盏紫、一盏绿;彩旗是按两面红、两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从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图发、列举法、计算法,这里注重分析计算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

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数有余数;一种是整除,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如果好似整除,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那个相同。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我特设计了两大道练习题,第1大题是基本训练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第2题是开放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对于规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这道题学生的参与度广,不但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今天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然后举例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现象供同学们欣赏。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亲爱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间隔排列》。 一、说教材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并未对找规律进行系统的学习,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这些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学生就能对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逐步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找规律做铺垫,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综合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2)体会并逐步掌握借助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3)逐渐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知道为什么,并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会方法,因此我将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探索发现,除此之外,我还将安排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流程

接下去我将结合我的教学流程来具体说说我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思考。 我将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以下5个环节: (一)情景引入,初步体会 (二)比较数量,交流发现 (三)寻找方法,解释规律 (四)习题巩固,深入探究 (五)回顾总结,体会收获 (一)情境引入,初步体会

首先我将创设一个情境:小兔子们在围栏里种了一排蘑菇,正手拉手在院子里玩耍。情境的设定在于恰当的引入教学。

接着我将以问题:在图中小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回答到:兔子与蘑菇一个接着一个排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等。学生很有可能知道这样的排列,但是形容时不够准确简洁,因此我将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自己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进行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概括并总结:兔子和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学生在发现了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方式后,再提问:那么木桩与篱笆呢?夹子与手帕呢?有了之前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能准确描述这两组排列了。

这一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间隔排列,发现间隔排列的特点,为接下去讨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间的数量关系以及探讨为什么做准备。 (二)比较数量,交流发现

我将以一个问题:究竟间隔排列的物体的数量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承前启后,引发学生思考。请学生独立完成书本78页的表格,并独立思考,从中有什么发现。

通过表格呈现数据,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间的关系:第一排的物体总比对应的第

二排的物体个数多1,也就是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这里我也将采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这一环节的教学,由直观感知到具体发现,完成表格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发现规律,并产生疑问:为什么数量都相差1呢? (三)寻找方法,解释规律

在学生发现规律后,便抛出问题: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以兔子和蘑菇为例具体分析,我将提问学生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兔子比蘑菇多了1,1多在了哪里?怎么思考的?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有了第一、二环节的铺垫,以及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从头开始,一一对应,分组分析的思想: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

提问: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也就是——兔子比蘑菇多出来的1。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我将请学生通过想一想,圈一圈,说一说理解为什么数量相差了1,从而逐步完成重点的教学,突破难点。

接着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圈一圈,说一说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及时的巩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习题巩固,深入探究

习题1、2是逆向运用我们所发现的规律以及探索的方法,学生需要弄清楚的是:1、2题都是间隔排列,并且每两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从而能够根据例一图片和所学分析完成习题。

例二作为例一的推广与深入,用图形代替具体物体,用文字代替图片,更具抽象性,难度更大。我将请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圆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由于之前对例一的探索得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数量总是相差1,因此根据结论回答并不困难。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能灵活运用已经得到的结论完成题目。

在此之后提问:正方形和圆的个数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该问题旨在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圆最少是9个,最多11个,因此可能是9,10,11三种情况,又分别是怎样排列的呢?也是需要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来完成的:最主要的是要考虑首尾放置什么。又于思考操作中体会分组的思想。 (五)回顾总结,体会收获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请学生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体会。在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本课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方法,渗透的思想,体会的情感。回归三维目标。 六、总结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探索发现,掌握方法。课堂结构层次清晰,于思考中完成教学重点,于操作中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会思想。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课稿

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为了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第二学段开始,每册都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列表、画图、列举、倒推、替换、转化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从而使这一课程目标的落实有了具体的依托。不难看出,教材单独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系列单元,旨在突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形成策略这一观点。

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研究缺乏系统性。由于苏教版实验教材中首次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而以培养策略为主要目的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又不同于以往的应用题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解决问题到底有哪些策略?策略与方法有什么区别?策略与思想有什么不同?怎样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如何使学生初步形成策略意识?下面,我设计了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策略。目的是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的课应该怎样上,才能更好的应用策略,托展学生思想,真正的上好这样的课。更好的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说学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总体上把握了以下四点: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是策略学习的基本点;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感悟策略是教学的支撑点;完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策略学习的着力点;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恰当运用策略是策略学习的目标点。所以我设计了引入,感知,体验,练习,归纳这五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反思等过程在亲身经历的解题中获得对解题策略的意识和感受。教师结合具体的例题,通过引导发现、操作演示、交流评价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转化策略的主要含义和操作步骤。这里也许有更多的老师会根据自己的设计改变教材,但我觉得这部分内容的每个例题和练习题已经编排的很完美了,如果我们自己随意的改变,反而达不到要求,所以我觉的用好教材,挖掘教材编排意图,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时让学生讲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让学生采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会解题的策略,教师只要恰当地引导、点拨,不要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或将策略以定论灌给学生。而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学生在完成画龙的过程中,教师是点睛之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说教学过程

先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和对以往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回顾,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引入进行课前热身,预伏“转化”

有20根小棒,请你数出18根。(请数得快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数的) 师: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能让问题变得简单,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碰到困难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有转化的思想。

第二个环节是观察比较,感知“转化”

1、课件出示例1两幅不规则图片:观察这两个图形,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你能想办法比较出他们面积的大小吗?自己试一试。

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做法。 2、组织交流。

展示几个学生的作业。你看得懂吗?他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3、多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

演示后提问:现在我们能一下子比较出他们的面积了吗?为什么刚才不能,现在能了?(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规则的图形)

4、揭示课题

刚才同学们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转化这种解决问题的的策略。(板书课题)

通过解决刚才这个问题,你觉得转化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复杂 简单)

进入第三环节回顾举例,体验“转化”

教师提问:其实在我们以前往的数学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把你想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那个小组回忆出的最多。然后学生小组交流。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倒的过程,并课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最后教师小结:在这些例子中转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导得出:通过转化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板书:新知 旧知

在教师的谈话中进入第四环节的教学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灵活运用吗?

解决问题,运用“转化”

课件出示 练一练1,练习十四 第2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练习十四 第3题,回顾小结通过平移和旋转,我们把复杂的图形变个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原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像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说过的那样: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接着完成试一试教师点拨,配以课件演示。并强调单位“1”相同。课件显示:1- 1/16=15/16延伸:如果给这道题再添上一个加数,加一个1/32 ,和是多少?再加1/64 呢?如果这样加下去,一直加到1/1024 呢?小结: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练习十四 第1题

第五环节归纳总结,深化“转化”

在教学到此时,学生对转化的策略有了清楚的认识了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个提问是很简单的,但学生的回答是不简单的,学生在回答了知识的收获的同时也会说到情感的深华,在情感态度上自我完善,尊重了每一位学生的感受。教师进行如下总结:数学家认为,解题就是把新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即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很重要。生活中,也常常需要换个角度想问题。然后讲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从前,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二女儿嫁给洗衣作坊老板。于是,老太太成天忧心忡忡,每逢下雨天,她担心洗衣坊的衣服凉不干;天晴时,又担心雨伞卖不出去。日子过得非常忧郁。

后来,一位聪明人告诉她:“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气!下雨天,你大女儿家生意兴隆,

天晴时,你小女儿家顾客盈门,哪一天都有好消息呀!” 这位老太太一想,立刻笑逐颜开了。所以,有些时候,换个角度去想问题,我们会发现真的很不一样!其实自己的快乐与否,重在心态。只要你是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无论任何的事情,都会是快乐的!希望大家在数学中灵活地转化,在生活中快乐地转化! 最后说反思,说评价

每一节课上完后,都有他的优缺点。我觉得我这节课的亮点就是一直以学生为

主体。学生们交流时时间给充足,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不要吝惜我们鼓励的话语,当同学们的发言精彩时,不妨来点掌声,如果回答的很完美时,不妨给他一个拥抱,如果回答的又欠缺时,不妨给他一个微笑,或一个加油的手势。我

想,这位发言的同学不论是答对了,还是答错了,他都不会忘记今天他说话的内容。我想这也许比他得到多少知识更使他难忘,他能不喜欢发言吗,不喜欢数学课吗?我的说课就到此为止。谢谢。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从条件想起

天长市仁和明德小学何正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2013年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课内容安排了例1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课内容安排了例1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给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问题的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

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断反思,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解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多媒体课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列表法筛选,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在面对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利用同学们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本人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周长测量的时候,遇到不规则的图形,例如树叶的周长,你们是怎样测出

数据的。

(谈话询问同学们生活中遇到到问题怎么办,拉近学生的距离,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出示学生学习场景图,激趣引新

出示71页例1的场景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场景图,图上小猴子在干什么?小猴子怎样帮妈妈摘桃子的?出示例1,二生读题,全班读题,在读的过程中理解题意,提问:例1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你知道“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吗?同学们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你还能继续往下说吗?也就是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5……,你还能继续往下说吗?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让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景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问题产生,小猴第三次、第五次摘多少个桃子?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信息,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整理有用信息,关于如何画表格,由于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时间关系,表格是由本人课前制作好的,后面的练习题所用的表格也是由本人制作好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每次都比前一次多考5分是什么意思,利用题目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小猴第三天,第五次摘多少桃子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集体反馈。

(2)引导学生列式法进行计算对列表法进行检验,并比较列表法与列式法,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

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设计意图:列表是整理筛选数学问题的信息的,在获得问题的解决时,对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可以直接做出来,可以借助列式法进行检验,对于数量关系复杂的要借助列式法求解。其实列表得出的答案也是借助列式法,哪怕是口算的,而列表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方法了。

(四)练习巩固

1、轻松练习,想想做做1(1)(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通过分组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巩固列表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本题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学生刚接触到列表法,通过简单题目来锻炼同学们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

2、能力提升,73页的第2题,要想求出第二次第三次,需要什么条件,求出第二次就能求出第三次。

[设计理会,本题数量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性很强,单纯列表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探讨,小组合作交流合作,实践创新才能解决]

(五)小结 您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开放式题目,启发式教学,让每位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总结,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下,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五、设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个

第二天 30+5=35个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设计理念: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

教学反思:1、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都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累,如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课堂上展示、交流,需要教

师的激发、引导和点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多读,“读中领悟”理解题意,多想、多说,让学生理解“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5个的”真正含义,也就是前一天的结果参与到第二个条件参与运算,这里隐含着问题,变中有不变,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多想:这一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从条件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选择列表还是计算、择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3、能把握课堂,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延伸、放飞。在本节课教学中解决问题,第三种策略,学生利用综合法,从问题想起,求第三天摘多少个,第五天摘多少?3-1=2(天) 2×5= 10个 10+30=40个……利用这个有利的资源把这一节课进行突破,延伸教材,放飞教材。

4、不足之处,过程的反思和回顾,说的不完整,多找一些学生说,学生自己回顾自己说,不能强加,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问题分解。

师的激发、引导和点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多读,“读中领悟”理解题意,多想、多说,让学生理解“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5个的”真正含义,也就是前一天的结果参与到第二个条件参与运算,这里隐含着问题,变中有不变,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多想:这一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从条件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选择列表还是计算、择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3、能把握课堂,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延伸、放飞。在本节课教学中解决问题,第三种策略,学生利用综合法,从问题想起,求第三天摘多少个,第五天摘多少?3-1=2(天) 2×5= 10个 10+30=40个……利用这个有利的资源把这一节课进行突破,延伸教材,放飞教材。

4、不足之处,过程的反思和回顾,说的不完整,多找一些学生说,学生自己回顾自己说,不能强加,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问题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1j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