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八年级《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 饲养和观察蚯蚓》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0-31 02: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2.使学生能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模仿蚯蚓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蚯蚓的饲养活动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的成功喜悦心情。

情感目标

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2.实验完毕,将蚯蚓放归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种生物的生存权力。

教学重点

1.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方法

实验法、谈话式、启发引导式、演示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蚯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教学录像或教学软件;其他的环节动物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放大镜、棉花、清水。

2.学生准备:(1)课前两周(或更长时间)饲养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2)玻璃板、糙纸,饲养装置(取无色透明塑料筒或玻璃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教具,直接导入新课教学] 采用直接导入式。

首先要求各小组拿出自备的教具以便于教师检查或调整。检查过程中,对于实验装置制作优秀,有创新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同时,教师还应将合理的实验装置在全班演示,以便于学生课下交流。教师分发实验器材。

然后采用谈话式请各小组将饲养蚯蚓这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想到的或用其他方式查询到的关于蚯蚓方面的知识与全班进行一下汇报交流。师生可做如下活动:

教师:同学们已对蚯蚓进行了两周左右的饲养和观察。现在,咱们还是用老办法,从第1组到第12组,按顺序向全班汇报交流饲养和观察实验情况。

第1组:我们组观察到蚯蚓的体色是暗红色的,整个身体由一节一节的体节构成,在身体前端还有一个像指环一样的结构……

第2组:我们发现蚯蚓白天钻在土壤里,晚上才出来觅食,它把大点的腐烂树叶拖进洞中,但排出来粪便却像土一样……

第3组:我们组还查阅了资料,知道了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第一,蚯蚓能钻洞松土,肥沃土壤;第二,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高,能吃,是我们的食物;第三,蚯蚓还能处理有机废料,是清洁工的好朋友;第四,蚯蚓还可以作养殖行业的饲料,是养殖工人的好朋友……

第4组:我们组观察到…………

待小组汇报交流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下一环节的观察。观察之前,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第15页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观察完毕,全班交流观察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点拨。例如,师生可做如下交流:

第1组:我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腹面,腹面不像背面那样光滑平整,那就是刚毛。

教师:完全正确。那么刚毛对蚯蚓有什么作用呢?请你们思考一下。

第2组:……我们发现蚯蚓的体表是湿的,因为干净的地方不明显,把它在有细细的沙土上就会沾满细土。可是,为什么它的体表是湿的呢?为什么观察的时候还要用湿棉花轻擦它的身体呢?我们搞不清楚。

教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好!说明你们确实动了脑筋,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学习习惯。就2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也提个问题,大家想想看,如果把蚯蚓长时间地放在干燥的环境中,蚯蚓会怎样呢?

学生:会死掉。

教师:为什么会死掉呢?

学生:长时间……嗯,可能是饿了也可能是渴了? 教师:饿了,渴了怎么就会死呢? 学生:……

教师:大家还记得“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吗?至此,教师已经等于把答案告诉了学生。相信学生可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准确答案。

[播放教学录像,继续深入分析]

教师播放有关蚯蚓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以起到充分肯定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而对蚯蚓适于陆地生活的特征做进一步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师生可做如下活动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刚才第2组的同学已经给咱们总结出来蚯蚓适于陆地生活的第1个特征,那就是:蚯蚓的体表有粘液,可以溶解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呼吸,所以,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借助体表进行呼吸(板书)。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蚯蚓的运动。

学生:它是靠刚毛运动的。

学生:不对!它运动的时候一收一缩,是靠肌肉收缩而发生蠕动的。 学生经过观察和争论,基本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要进一步引申,引导学生做更深一步的观察,最后分析、归纳总结出科学准确的结论,以培养学生的钻研知识,探究生物现象的刻苦钻研精神。教师可以做如下引导: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蚯蚓的蠕动有什么特征。

学生:当蚯蚓身体变细的时候,身体就伸长;身体变粗时就缩短。 学生:缩短以后,身体后部就移动了位置,结果发生了蠕动。 教师:为什么身体能变细(或变粗)呢? 学生:是因为肌肉收缩。

教师:既是肌肉收缩,那么请大家看老师做一个屈肘或伸肘的动作。(教师做屈肘或伸肘动作)仅靠肌肉的收缩就能变细吗?

至此,可能有少数学生能够答出环肌和纵肌交替收缩和舒张使蚯蚓发生了蠕动。此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并要求其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知识来源,以使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然后,教师用体态语言进行讲解,如:可分别用左、右手代表环肌和纵肌,然后做交替收缩状,适当点拨学生以使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纵肌舒张,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

如果学生不能答出,教师也可就此课题要求学生查询资料或上网查询让学生讨论等,以培养学生拓展知识来源,学会课外搜集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阐明刚毛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系统地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总结重点难点,继续推进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对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现在,我们看看谁能准确地总结一下蚯蚓有哪些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请你来说一下。

学生:第一,蚯蚓的体表有粘液,可以溶解气态氧进行呼吸。第二,蚯蚓没有发达的四肢,但有刚毛和肌肉可以发生蠕动。

教师:很好,该同学的总结完整吗?谁还有别的意见吗?请你来说一下。

学生:我认为除了以上内容之外,还有蚯蚓的身体是分体节的。蚯蚓的身体分节与蚯蚓的运动有关,还可以增强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师:很好,大家都要向×××同学学习,学习他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好,对于蚯蚓我们就先探讨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资料。

教师播放有关其他环节动物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注:实在没有这些资料,教师可提前到小河采集水蛭,到沙滩捕捉沙蚕等),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段内容放的是其他的环节动物,同学们能看出来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吗?

教师组织学生就近议论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学生:用口或吸盘捕食。

学生:都有发达肌肉,能够运动。

上述答案可能学生较为容易地就能观察并概述总结,可能环节动物的体表湿润这一点不大容易说出,教师应就蚯蚓体表湿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

[复习巩固新知识,简单小结结束]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蚯蚓的生活习性是 A.昼夜穴居

B.白天穴居,夜晚爬出地面取食 C.白天爬出地面取食,夜晚穴居 D.昼夜在地面上生活,觅取食物 答案:B

2.蚯蚓前进时,首先是

A.身体后部刚毛钉入土里,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向前伸长 B.身体后部刚毛钉入土里,环肌舒张,纵肌收缩,身体向前伸长 C.身体前部刚毛钉入土里,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向前缩短 D.身体前部刚毛钉入土里,环肌舒张,纵肌收缩,身体向前缩短 答案:A

3.蚯蚓的呼吸靠( )进行

A.体表 B.口 C.肠壁 D.肺 答案:A

4.将刚挖出的蚯蚓放到干燥环境中,不久便死亡的原因是 A.它穴居怕光 B.它神经系统受破坏 C.无法呼吸导致死亡 D.被饿死了 答案:C

5.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是因为 A.其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 B.长期穴居使土壤增加了通气量 C.它本身营养价值很高 D.它能吃腐烂的有机物 答案:A

二、观察与思考

1.有人趟水过河时,不慎被水蛭钉咬,若手用力往外拽则水蛭就会往里钻;若用手掌用力拍或给它的身体上撒些盐,过一会它就会自动脱落。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

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集中在身体前端,主要由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和围咽神经组成。用手往外拽对其前端刺激强,而环节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灵敏,所以,越拽越往里钻;用力拍打则会使水蛭前部对外刺激的反应由于受力过强而受麻痹,结果,水蛭从身体上脱落;给其身体撒盐是为了增大体表粘液的浓度致使水蛭不能呼吸而脱落。

2.大雨过后,会看到有蚯蚓钻出地面,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大雨过后,洞中缺氧,蚯蚓钻出地面是为了呼吸。

●板书设计

陆地生活的动物——饲养和观察蚯蚓

一、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

二、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1.体表有粘液,无专门呼吸器官——溶解空气中的氧进行呼吸作用 2.体表有刚毛——辅助运动

3.有发达的肌肉——环肌、纵肌交替收缩发生运动 4.生活习性——穴居、昼伏夜出,以枯枝败叶为食 三、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2.有口或吸盘用以捕食

3.有刚毛或疣足,发达的肌肉用以运动。 4.体表湿润可以呼吸,无专门呼吸器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1h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