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

更新时间:2023-09-10 20: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林黛玉

《红楼梦》是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其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环、小厮、仆人、村女、村妪、伶人、尼姑、道士等等共400多个,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而书中描绘的林黛玉是古今作品中绝无仅有的美好的女性形象。她是灵河畔三生石边生长的绛珠仙草,修炼成一女体下世,用一生的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即神话般的“木石前盟”。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为黛玉而痴迷,而沉醉,当她在书中自己流泪、吟诗、葬花、恋爱、题帕、听曲、抚琴时,万千读者为她抛书洒泪,她的美是读者们诸多社会的、人生的、文化的梦想,是我们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与审美心理凝聚而成的精华。

读完《红楼梦》,我们怎能忘得了黛玉那含情脉脉的回眸一笑、那凄美无助的绝世一哭、那凝重的深深一望、那被泪水打湿的手帕、那炉火烧着的诗稿那绝望的呼喊……黛玉的美是一种凄艳的美,脆弱的美,绝望的美,也是最后的美。

林黛玉是泪的化身,愁的名词。她幼丧父母,寄人篱下,在你欺我诈、危机四伏的荣国府里,紧张地注视着周围,处处小心谨慎。没落的时代,没落的阶级,将忧郁渗入她的灵

魂,造成了她浓重的哀伤。在潇湘馆的竹影下,独自哀叹身世如风吹花落,“锦囊收艳骨”、“冷月葬花吟”。体弱多病的她多愁善感,触景生情,终日以泪洗面,潇湘馆内轻轻摇曳的潇湘竹仿佛就是她的眼泪,幽怨而坚贞。

林黛玉是诗的化身。《红楼梦》开篇便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黛玉的前世:“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由‘绛珠草’一株……他(神瑛侍者)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珠仙草可爱,遂以甘露灌溉,这株‘绛珠草’始得久延日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她也有诗化的来世:死后升仙为潇湘妃子,即所谓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如此诗化的身世,也必然伴随着诗一样的语言和思维。她诗气十足,才华横溢。沉思感怀“毫端蕴秀临霜写”;触景生情“口角噙香对月吟”;看花暗叹“泪眼观花泪易于”听雨哀诉“那堪风雨助凄凉”……黛玉短暂的一生用泪水和诗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她的泪水是无字的诗,每一颗都辉映着诗的韵律,她的诗篇是有声的泪,每一行都闪烁着泪的晶莹。最令人潸然泪下的是:潇湘馆内,临死之际,呕血焚诗,泪尽血枯,与诗同尽,以死明志,“冷月葬诗魂”。悲夫!尘海茫茫,世情扰扰,为还泪下凡,历尽世间苦楚,饱尝炎凉世态,终而魂飞九天。

林黛玉是随和大方的。贾府中有人评价黛玉是“孤高自许,

目下无尘”,甚至很多读者也这样认为。但这恰恰表明她不苟合于封建世俗,瞧不起那些无形无德的小人。黛玉实际上是随和大方的,就如她时而拍着袭人的肩膀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不定是你们两个拌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以解宝玉与袭人的尴尬。时而对丫头说:“你们只管吃去,让我们自己斟才有趣儿”,她平等看待下人。当香菱想学诗时,她不仅将自己的书籍借给香菱看,还不厌其烦的给以指导。诸多事情都可以看出黛玉其实是很平易近人的。 林黛玉的真与善,才与情,高洁与雅致,超凡与脱俗,使她华光四射,诗情摇曳。解读林黛玉不能仅从表面上只看到她的“小性儿”,更要掘其本质,将自己置放于她的角色上去理解真正的黛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1e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