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更新时间:2023-11-30 17: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学案1
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将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作为读懂诗歌的“抓手”,分别作一些引导。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表明诗歌的题材; 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例1、2015年全国新课表卷《残春旅舍》:1、点明了时间(残春);2、点明了地点(旅舍);3、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残)。
2015年福建卷《秋夜纪怀》:1、点明了时间(秋夜)。2、交代了写作目的(纪怀)。 2014全国大纲卷《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1、点明了地点(南溪);2、交代了人物(道人)、事件(寻)。3、提示了写作对象(常山道人隐居)。
2014年广东卷《望江怨送别》:1、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2、暗示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怨)。
二、把握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又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 例子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雨花台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题思路:诗歌中的意象可能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根据题干中的“哪些”的提示,可知要找出的意象不是单个,而是多个。另外,根据意象的特点,在答题时要尽量采用名词(化)答法。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是由意象的特点来决定的。参考答案:词人选取衰柳、潮水、歌板、酒旗、鱼竿、秋草、燕子、斜阳等意象,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
常见意象内涵参看《骄子之路》中知识储备。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古代诗歌,通过非常精炼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律、绝、词、曲还得符合格律的要求,故作者在创作诗歌时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例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1、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答题思路:诗句1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歌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2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语序倒装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代诗歌中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主语后置
例4、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答题思路: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词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参考答案: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
(2)宾语前置
例5、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答题思路:诗句应理解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宾语前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音乐美。 参考答案:宾语前置,更富有韵律美。
(3)主宾换位
例6、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答题思路:乍看之下,似乎颇为费解,若把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颠倒过来理解,意思就很明白了,显然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将“香稻”“碧梧”挪到前面,是为了突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景物的美丽。
参考答案:主宾互换,强调描述对象,突出所写景物,便于抒发情感。
(4)其他倒装
例7、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梦啼妆泪红阑干。
答题思路:有人阐释,“梦啼妆泪红阑干”应是“梦啼红妆泪阑干”,有一定道理。但若如此调整,诗歌所描绘的神态也发生了改变。 参考答案:定语后置,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态美。
3、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因此,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例8、指出下列诗句中词性活用的妙处。 2015年广东卷: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答题思路:“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参考答案:形容词“软”“轻”的意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4、互文见义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例9、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答题思路:本句中“见”“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小异。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首诗的感情基调。
参看《骄子之路》中知识储备。 真题体验:
2016年全国课表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把握诗意: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1、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2、六弟:代指六朝。3、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4、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第一步: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1、析标题:交代了人物(李白,标题中省掉的主语)。点明了事件(望汉江),指出了地点(金陵),暗示诗歌内容(望汉江所见、所感、所思)。
2、读注释:注释的对象,多是难读懂的字词句,扫除考生的阅读障碍,如“派”。帮助理解写作技巧,如“六帝”“三吴”与“我君”形成古今对比,用典,任公子垂钓的隐喻;帮助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3、悟意象:“汉江”,借代“中国”。“众流”,喻中国各种势力割据、动乱的政局。“任公子”,借指世上能平定乱局的英雄;“巨鱼”,喻乱世的“巨寇”。“钓竿”,喻世上杰出人才所具有的才能。
4、辨句法: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我在金陵望汉江”,即省略了主语“我”;“金陵”作“望”的状语,表地点。最后的两句诗,应结合起来理解,即:现在的任公子面对风平浪静的水面收起了钓竿。
5、明题材:此诗应是写景抒情诗。但对“景物”产生的联想与历史有关,带有一定的咏史的味道,所抒之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也与“史”有关,当然与用典关系更密切。 第二步: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手法有:古今对比,抒发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感;用典,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之情。
学案2: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之鉴赏诗歌的形象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泛指‘文学家’)”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这些人物、事物、景物形象,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
题型1: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后者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家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请概括诗中**形象的特点。 方法点拨: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寓情感是古诗的主要特点,不同时代的诗人,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同一诗人,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中,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是不同的。
2、整体理解,区分身份:分析人物形象时,先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形象还是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3、抓重点词,确定特征: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心理、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动词、形容词上。 答题规范: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结合诗句列举分析)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基本句式:本诗塑造了一个(特点)的(身份)形象。通过(分析),抒发了(中心)感情。
答题实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题目: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1、审题。题目明确指出是要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要求概括诗人形象的特点,且不必列举论据来证明,只要有观点就行。(如果不是用‘概括’一词,而是用“赏析”等词,则必须用论据来印证观点)
2、围绕“形象特点”细读全诗,从具体的诗句中体悟形象特点。如,从诗题中的“怀”、“访”,诗中的“忆”等,可以概括出“珍惜友情”的特点。从“诗卷”、“杏花”可见其情趣高雅,从“纶巾鹤氅”,可联想到“羽扇纶巾”对周瑜的刻画,给人风流飘逸之感。 3、形象的特点大多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对诗中的一事一物作多角度的评论,对诗中的一事一物分别作评论再归纳概括。
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概括的用语力求简而明。 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答题实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题目:请鉴赏诗中陆鸿渐的形象。
1、审题。要求鉴赏的形象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陆鸿渐,是诗人心目中的陆鸿渐。该题用的是“鉴赏”,而不是如前一题题干用“概括”,意味着既要有“观点”,也要有“论据”。另外,“鉴赏形象”的主要任务当然是要概括陆鸿渐的形象特点,但仅如此还不够。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也是该题要考察的问题。这一点是考生容易忽略的。所以,千万不要在这一点上失分。
2、分析陆鸿渐的居住环境和行踪概括其形象特点。“菊”这一传统的一项,象征“隐逸”的生活,归隐的追求。
3、分析诗人在刻画陆鸿渐这一形象时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1、“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经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2、“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现象及活用的情况。 答题实例2:2015年湖北卷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粆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题目: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1、先要明确“荒”含有“荒凉”之义,“瘦”含有“贫瘠”之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荒烟几家聚”描写出村落的荒凉,“瘦野一刀田”写出了土地的贫瘠。
3、分析这两个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荒蛮的失意。
4、由于“荒”“瘦”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一样,答案可以先分别释义,再综合起来谈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3、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答题实例3: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州郢树烟。 题目: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1、解释数量词在诗中的含义。在字面上看,“一身”写出了诗人只身一人去国离乡被贬到偏远的蛮荒之地的孤独、困厄的处境;“六千里”写出了离京的路程之远;“万死”写出了生存之艰难;“十二年”写出了时间之长。
2、联系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数量词在本诗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3、对每一个数量词运用的妙处按一定顺序分别作答。
参考答案:“一身”概括了诗人孤苦伶仃的凄惨现状,“万死”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从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十
二年”从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4、叠词: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答题实例4: 鹧鸪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题目: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
1、明确诗歌中运用叠词的艺术效果,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上,“历历”描写出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的状态,“萧萧”描摹马嘶叫的声音,生动形象;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音悦耳,富于音乐美。此外,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还有渲染气氛,增强情感表达效果的作用。 2、分析“旌旗”所使用的借代手打。
参考答案: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了人马行进的状态,增添了语言的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为后文抒发自己的高兴和喜悦心情作铺垫。
5、虚词: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答题实例5/2014年四川卷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题目:简要分析颔联中“常”“偏”二字的妙处。 1、理解字义。“常”“偏”在诗中都是副词。
2、将其放入原句中理解,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这两个字所描述的景象。“寒山常带斜阳色”写寒山时常着有夕阳的颜色,“新月偏明落叶时”则写出了新月偏偏要照见落叶的景象。
3、适当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分析这两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常”强调时间的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练习:参看《骄子之路》的边学边练。 (二)鉴赏“诗眼”
具体说来,“诗眼”主要变现为三类字(词)
1、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2、最生动传神的字,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3、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
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答题步骤:
1、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2、结合诗句梳理全诗围绕该词写了哪些内容。
3、点明该词在奠定基调、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4、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基本句式:本诗(句)诗眼诗(词语),全诗(列举内容)都体现了这个词语。内容上:奠定了(术语)基调,营造了(术语)意境,表达了诗人(中心)感情。结构上(术语)。(涉及不到的可以不写)
感情基调常用词语:喜悦、欢快、愉快、恬淡、闲适、悲伤、哀痛、忧愁、惆怅、悲愤。 答题实例7: 望湘人 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熏,常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注:余熏:余香。剩眼:因肢体消瘦腰中革带空出的孔眼。泪竹:相传尧有二女,娥皇、女英为舜妃,舜死,二女洒泪于竹形成斑纹,称斑竹。云和:乐器名。青翰棹舣:指画舫。 题目:词开篇三句,哪个字最传神?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1、找出词开篇三句中最传神的字:“厌”
2、结合词句,指出围绕“厌”字写了哪些内容。“莺声”“花气”本是春日美景,却冠以“厌”字,以乐景抒哀情。
3、分析该字的作用。一个“厌”字,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领起作用。 参考答案:“厌”字。开端一个“厌”字领起,可谓破空而来,不知所由起。“厌”字下接以四字对句,写室外充满生机之盎然春意,极细腻,极柔媚。写莺声、花香,却冠以不合理的“厌”字,立刻化欢乐之景为悲伤之情,变柔媚之辞为沉痛之语。哀愁无端,一字传神,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练习:参看《骄子之路》边学边练。 (三)鉴赏诗歌“炼句”艺术
高考对于“炼句”的考查常有:理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句传达的感情;赏析诗句的技巧;解说诗句的作用等。 提问方式: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句(某联)的妙处。 2、请从****角度赏析某句(某联)。 3、某句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呢? 方法点拨:
1、要解读精当词语,包括动词、形容词、叠词以及修饰语等。这些精当的词语往往对诗句的表情达意起着重要作用。
2、要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或句式特点。句式包括倒装句和省略句。
3、解读诗句的内涵,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答题步骤:
1、解释诗句含义。 2、点明运用的手法。 3、描述诗句的景象。
4、说明诗句的作用。
基本句式:这句诗是(含义)意思,运用了(术语)手法,写出了(描绘)景象,营造了(术语)意境,表达了(中心)情感。 诗句的作用答题术语:参看《骄子之路》 答题实例6: 望江南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题目:“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1、赏析时一定要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赏析句子,必先读懂全篇。这首词着力刻画了钓翁的形象。
2、把题干中指定的两句放入全篇中(主要是上片的背景中)进行赏析。
3、对这两句,既要从整体上分析,也要对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做到既全面又深入。 4、梳理思路,按一定顺序说出这两句描写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华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四)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本诗语言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品味语言风格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欣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现成的“套话”——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等。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惟其如此,才叫整体品味。
4、多角度体会。诗人的用词造句特点,色彩,境界,情味,绘景描物写人的习惯。。。。。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给出不同的评价。
基本句式: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风格)是(术语),通过(具体分析)的描写(刻画),写出了(效果作用),表达了诗人(中心)的感情。
知识储备:常见的古代诗歌语言风格,见《骄子之路》P97。 答题实例8: 贺新郎 刘克庄
吾少多奇节。颇揶揄、玉关定远,壶头新息。一剑防身行万里,选甚南溟北极。看塞雁、衔来秋色。不但槊棋夸妙手,管城君、亦自无 敌。终贾辈,恐难匹。 酒肠诗胆新来窄。向西风、登高望远,乱山斜日。安得良弓并快马,聊与诸公角力。漫醉把、栏干频拍。莫恨寒蟾离海晚,待与君、秉烛游今夕。欢易买,健难得。 题目:有人评价刘克庄的词作“词笔豪拓奔放”,请结合全词进行赏析。
1、明风格。题干说“刘克庄的词作‘词笔豪拓奔放’”,据此可知本词风格。
2、结合词中的句子具体分析,一般可从意象、手法、境界等角度入手。词上片写自己昔日“一剑防身行万里”的壮举豪情;下片写“酒肠诗胆新来窄”的凄清状况,“安得良弓并快马,聊与诸公角力”的报国豪情无处施展,便不由得“漫醉把、栏干频拍”,不可谓不沉痛。
3、根据全词内容,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上片中“颇揶揄”“一剑防身行万里”自述志向,显得豪气冲天,列举边塞名将和政治家,借以烘托自己的远大抱负,更是洒脱奔放。下片登高望远,借酒抒怀,“漫醉把,栏干频拍”颇有辛派词人之风,让人读来感觉豪迈之情扑面而来,结尾处与友人把酒言欢直至夜晚,凸显了报国无门的痛苦心境,“豪拓奔放”中流露出浓浓的悲凉情绪。
学案4: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之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察,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解题指津:
1、必须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有学者将修辞手法分为三大类:?描绘组,如比喻、比拟、夸张、摹绘(形、色、声)等;?布置组,如排比,对偶、顶真等;?表达组,如反问、双关、反语等。这些修辞手法在语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必须在这方面做到见多识广。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在具体的诗作中,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或者说特殊的作用,肯定是指该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的某一方面。
3、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作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就了事了。
4、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套用”现象。如有的比喻又带有夸张,布置组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组的修辞手法出现在同一诗句中等。 答题规范:
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塑造、意境营造、情感主旨表达的作用)。 基本句式:这首诗运用了(术语)的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突出了(作用、效果),表达了诗人(中心)情感。 见《骄子之路》P101页。 (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解题迷津:
1、在宏观把握全诗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去明确所考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定与抒发的主要情感、凸显的诗作主旨密切相关。
2、即使命题者从局部设题,也应与诗歌主旨、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主调联系起来考虑。 3、在赏析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一定要有具体的论据作支撑,做到以理服人。 答题规范:
1、明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见《骄子之路》P103页。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中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解题指津:
1、首先得明确“表达方式”含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
2、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应在诗歌中找具体的对应点。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虚实结合”,我们就应辨清“虚”“实”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应寻找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方式来作答。
3、答题时,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诗句内容,并指出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答题规范:
1、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特点。 2、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3、简析该表达方式在人物塑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基本句式:本诗运用了(术语)的表达方式(描写方法),通过(具体分析),突出了(特点),表达了诗人(中心)感情。 见《骄子之路》P102页。 (四)鉴赏诗歌结构技巧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开篇有何特点?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4、****诗句有什么作用? 方法点拨:
1、线索类:主要有时间、空间、物象、感情等几类。 2、诗句的作用类
(1)开头部分:直接点题、统领全诗;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下文作铺垫或形成对比。 (2)中间部分:过渡、承上启下;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结尾部分:总结上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基本句式:这首诗的结构特点(线索)是(术语),表现在(具体分析)这些方面,写出了(效果)。
正在阅读:
古诗词鉴赏11-30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2年04-03
幕墙工程冬季施工方案- 副本01-06
体验放弃作文800字06-22
盐城市汽车配件行业企业名录2018版683家 - 图文04-08
名著《昆虫记》读后感八篇04-03
自主学习与班级管理10-19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分类精解06-0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古诗词
- 鉴赏
- 植物害虫检疫学试题库及答案
-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态特征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小练笔设计
- 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 认知心理学平时作业答案集(2015)
- 2014年杭州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研究(普教)评比结果 - 图文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 c++ primer 学习笔记2
- 2013浙大远程教育应用写作次一次 - 在线作业答案
- 公共危机论文
- 山东科技大学概率论卓相来岳嵘第一章习题解析
-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保护规划
- 新版pep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三维目标)
- 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
- 新世纪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课文译文
- 2015 - TDD-LTE - 考题
-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 基于PLC多种液体混合控制系统 - 图文
- 定语从句-关系代词练习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