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含全部论述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3 15: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概论(专)

一、填空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社会学就是这样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2. 孔德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 3. 社会学中,有一种引人瞩目的视角,更加关注社会的微观方面——社会互动和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这被称为4. 5. 试验互动论视角。 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方能通过参与某一环节而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有助于社会学家身临其境理观察解被试者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互动方式。 6. 7. 社会是指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交往,他们又是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互动论的。 8.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9. 宏观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劳帕森斯。 。 先赋地位10. 身份或地位有两种主要类型:自致地位和。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社会学可以为个人就业或者更好就业做准备。 A. 错误 B. 正确 2. 卡尔·马克思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 A. 错误 B. 正确 3. 与孔德的社会服从于“自然”规律的观点对立,马克思相信社会主要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他将人类历史看成是经济上的各个阶级不可避免的相互冲突的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4. 埃米尔·涂尔干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指出了它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改

革之间的区别。

A. 错误 B. 正确

5. 功能主义比较适合研究稳定的、大规模的社会,通常将社会变迁解释为来自外面的力量

干预了系统的平稳运行。

A. 错误 B. 正确

6. 冲突论强调人们会因为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发生永恒的斗争,这是社会变迁的主要

源泉。

A. 错误 B. 正确

7. 马克思从一般的意义上指出了社会的本质,即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

体系。

A. 错误 B. 正确

8. 系统论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整体发生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9. 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舒茨,它代表着不同于其他社会学结构分析的另一种倾向。 A. 错误 B. 正确

10.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A. 错误 B. 正确

1. 社会学就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 )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

发生和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A. 社会关系

B. 社会行为 C. 社会交往 D. 社会互动

2. ( )是社会学地位不高的外部因素。 A. 社会学应用的不充分发展 B. 社会学的比较解释力不足 C. 权力对于社会学研究的压制 D. 社会学的中立价值不足

3. 社会学的学科意义包括( )。 A. 政策咨询 B. 社会预测 C. 社会监控与描述

D. 有助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

4. ( )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A. 赫伯特·斯宾塞 B. 马克思·韦伯 C. 卡尔·马克思 D. 埃米尔·涂尔干

5. 在理解社会如何运转的问题上,当代社会学家最为常用的理论有( )。 A. 功能论 B. 进化论 C. 冲突论 D. 互动论

四、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45 分。)

1. 论述社会研究的科学程序有哪些阶段。

参考答案要点,但须自己阐述

一、仔细地陈述要研究的问题并提出假设:课题选择选好研究课题是社会调查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一项社会调查研究的选题加以评判的主要标准包括:选题的价值、时效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以及可行性等等。 二、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研究设计可以从两个意义上理解。一种意义上的研究设计指的是包括选题在内的研究方案的设计编制过程,主要是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和“怎样进行研究”。理论建构是调查研究设计的起点,也是一项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建构的核心在于界定相关概念和提出科学假设,而科学假设是调查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科学假设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大致有三种主要的来源:一是个人的思考。这种思考依赖于个人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思维习惯。二是习惯说法或者前人的研究。三是理论,也就是专家对某个问题较为系统的理性思考。基于已有理论进行的理论建构可以从某种单一的理论出发,也可以对已有的几种代表性理论观点加以整合。研究设计的另一关键环节是将主要概念和理论假设加以操作化,转化为变量和变量语言。对复杂的变量还要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这类结构也是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按照研究设计收集资料:资料搜集资料搜集过程,也就是调查实施的过程。调查研究实施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所选择的调查方式是否适当。研究者经常采用的调查方式包括邮寄、面访、电话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网络调查成本低,执行便利,调查范围广,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会影响到信息的真实性,而且样本的代表性也经常会受到质疑。

四、依据假设分析资料资料分析通过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往往并不能直接为研究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这时就需要借助于统计方法和技术,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从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而言,对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即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如果仅就某次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对该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加以描述,或者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则称之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是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对总体的分布特征和变量关系进行估计、推测。社会调查研究在运用推断统计时,主要是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基础,推断统计通过样本的描述统计信息来估计、推测总体,从已知情况推测、估计未来情况。

五、解释调查结果并得出结论:报告撰写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可以分为规范的学术报告和决策建议报告。规范的学术研究报告一般包括引言、研究方法、结果分析、对策建议、小结、参考文献等部分。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的文字与写作风格要尽量采用客观的表述,语言要准确、朴实、简洁、生动,可以采用必要的图表和数字说明问题。 六、公开发表调查结果。

2. 扬扬妈带着6岁的扬扬到游乐场玩。当时,游乐场里还有另外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玩,

那孩子是个“小霸王”。每当扬扬看到想玩的玩具,“小霸王”就一定会放下他自己手头的过来跟扬扬抢……扬扬抢不过“小霸王”,只好向妈妈求助。扬扬妈就过去和对方的母亲商量,希望她能够管管自己的孩子。谁知对方爱理不理地说:“小孩的事情小孩自己解决,大人掺和什么?”扬扬妈哑口无言,只好引导扬扬自己去跟“小霸王”商量,看看能不能轮流玩。结果那“小霸王”根本不吃这一套,最后两个孩子打了一架,结果自然是扬扬吃了点亏,扬扬妈心里也很不痛快,就干脆拉着儿子要走,岂料扬扬更生气,还咬了妈妈一口……根据

此案例分析哪些外在因素会对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答案:

(1)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2)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1)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

(4)职业群体: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5)大众传媒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6)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遗传的决定性:性别、肤色、血型。遗传的影响性:智力、气质、性情。

一、填空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社会化的特点有: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终身持续性和2. 文化的功能具体包括文化整合、文化区分、文化导向和3. 指导性变迁双向互动性。 文化负功能。 指的是个人和群体主动的、有目的地介入另一个民族的技术、社会和思想的习俗。 4. 文化涵化是指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交流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文化概念、新的文化形态的历史现象。 5. 美国电影中有关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片《末代皇帝》和《花木兰》等是典型的文化传播这一种文化变迁的方式。 6. 7. 文化遗失是在有或没有替代的情况下,放弃了一些文明特质。 是指一个人通过世袭得到其于社会分层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从出生起就被先赋地位赋予的无法改变的社会地位。

8. 首要地位即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身份。 9. 社会对处在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色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他们规定了行为规范和要求,这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称之为10. 角色冲突角色期待。 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时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由于内部文化观念带来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内化性变迁。 A. 错误 B. 正确 2. 文化变迁的方式包括贸易、旅行、战争、文化传播和政权变更。 A. 错误 B. 正确 3. 贸易是一种直接的进行文化变迁的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4. 坚持文化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成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5. 多元文化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整个世界的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原有的价值体系被肢解,呈现大融合的趋势。 A. 错误 B. 正确 6. 自致地位是指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成就努力争取回来的社会地位,或者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通过行使知识、能力、技巧、耐力等所取得的结果。 A. 错误 B. 正确 7. 角色期待的内容往往是一成不变的。 A. 错误 B. 正确

8. 角色紧张的程度取决于角色冲突和个人适应能力及正确处理角色关系的能力。 A. 错误 B. 正确

9. 角色调整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角色冲突。 A. 错误 B. 正确

10. 按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差异,社会群体可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 A. 错误 B. 正确

三、不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15 分。)

1. 目前中国社会学界普遍认同社会构成的“三要素”论,包括( )。 A. 自然环境 B. 人口 C. 文化 D. 地域

2. 广义的文化指作为群体的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非自然状态的一切

( )。

A.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B.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

3. 微观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 布劳 B. 米德 C. 舒茨

D. 戈夫曼

4. 社会调控手段主要包括( )。 A. 政权 B. 法律 C. 舆论 D. 宗教

5. 文化的构成包括( )。 A. 符号 B. 价值观 C. 社会规范 D. 物质文化

四、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45 分。) 1. 结合实际,论述多元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人际交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社会的整合度下降;

(3)人们产生更多的精神焦虑; (4)社会群体的道德感趋于弱化。

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在世界范围内,各民

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因此,文化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文化带来一定冲击,但总的来说,文化多元化有利于世界民族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要实现这一过程,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

首先就是一个悖论。“文化多元化”还是一个前瞻性的远景,还是一个仅局限在知识分子群体内谈论的话题,而“全球一体化”则是一个既成事实。虽然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包括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都在批评西方中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西方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关系问题,但其理论术语、思维空间、批评指向等,仍然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进行的,仍然局限于西方知识体系之内。在赛义德那里,东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西方人自我主观性的投射、权力的反映,他对西方的解构与批判,仍然是西方话语,而并非是“有关东方的真正话语”。 因此,要真正实现“文化多元化”,或者更确切一点说,在何种意义上实现“文化多元”,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这要取决于全球化的实际进程以及发展方向。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多方面的。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在京所作的题为《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的学术报告中,曾谈到其中的三个重要影响:第一个是“自18世纪以来作为政治与社会组织的统治形式的单一民族国家完整性与权力的下降。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商业全球化,因此,作为传统的经济组织所在地的单一民族国

家在逐渐失势”;“全球化的第二个影响是它带来了许多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潜在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以及新的团体”;第三个影响是对人自身的影响,他援引W·本杰明的话说,“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这些19世纪工业化带来的变化,使人类产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全新的感性,随之而来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概括一点地讲,这三个影响分别对应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次。全球化当然首先会对国家的政治权力产生制约,会实现“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过渡。随之而来的则是政府让渡出来的直接管理经济的权力,将越来越被跨国性经济组织所接替,例如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所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可以明显地说明这一点。全球化对人自身的影响涉及到文化问题,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文化,都无不以对人的关怀为自己的主要职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新的通讯交通工具、新的娱乐方式、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对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将越来越明显,对人的主观感受也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总而言之,民族国家的衰落;新的电子通讯的发展、超空间的团体;可能产生的人类的新的感性、导致感性体验变异、产生新型的超时空的人”, 这都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 我们需要考察全球化带给人自身的另外一个结果,即全球化带给人们的认同危机。的确, 全球化不仅使人的感性体验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异,而且还随之带来了人的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曾发生在工业化之后,大工业化生产产生了人的异化,而信息时代所产生的人的孤独感一点也不比过去减少,甚至有加大的趋势。虽然人们可以通过打电话、看电视、在电脑互联网上搜索来建立与他人更广泛、更直接的联系,但毫无疑问,靠这种方式所建立起来的联系都无不带有一种欺骗性、虚假性,人们得到的是一大堆言语的、听觉的、视觉的现实幻影,而失去的则是作为感性与理性统一体的自我的真实体验。缺失就是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向往一片纯净的私人空间,自然会追寻那个安适的精神家园。近代诗哲们追问的问题是“我们是谁?”而人们可能会对“我们属于谁”这样的问题更加敏感。因此,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私人空间、精神家园的丧失,而且也产生了对私人空间、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这样,人们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同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正像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说的那样:“文明是最大的‘我们’,在其中我们在文化上感到安适,因为它使我们区别于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种他们’。”我认为,文化多元化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正是基于全球化所带来的人的一种精神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正是根置于全球一体化这一现实土壤之中。 (只答要点,每点2分。)

2. 举例说明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

(1)交换;比如工作、上班。交换遵循互惠原则,有助于通过创造持续的相互间

的义务来维持交换的平等。

(2)合作;比如开公司,需要技术和资金。合力完成运动项目如4X100米接力赛,为了满足共同利益或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行动,这些利益或目标单靠一方是难以

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广义上说,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3)冲突;齐美尔划分的冲突类型有:(1)群体间的战争(2)群体内的冲突(3)

打官司(4)理念之间的对立,这往往是最残忍和最具破坏性的。如当今世界上许多最严重

的冲突背后,都可以看到宗教观念的差异。其他划分类型(1)个体或群体间(2)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种族/民族/阶级冲突(3)诉讼/辩论/口角/决斗/械斗/战争等。

(4)竞争;改革开放以来,个体、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在竞争中,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还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我国还存在不少恶性竞争现象,如假冒伪劣产品、销售回扣等。 (5)强制。是指某个体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一种倾向。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尽管它最终依赖于使用物质力量,如暴力或体罚的威胁(武器、军队、法庭、监狱),和精神力量(处分、批判、社会压力)的压力,但是它通常所采取的是一些更为微妙的约制手段,如爱国主义、爱情、信仰或恐惧等。尽管强制像冲突一样,也被看作一种负面的互动形式,但强制也有正面的社会功能。比如运用于教育的规则中,常隐含着的惩罚以规范。 (只答要点,每点2分。) 一、填空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当角色冲突发生时,就需要人们能及时进行2. 初级群体角色调整。 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 3. 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社会群体可分为所属群体和4. 社会交往参照群体。 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 5. 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 党政合一6. 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党政不分和7. 社会组织的功能包括资源整合、8. 社区利益协调。 、目标实现。 就是居住在同一地域中人们的生活共同体,并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9. 网民的主体意是虚拟社区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地位10.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有相同的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根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社会群体可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姻缘群体。 A. 错误 B. 正确

2. 社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

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3. 符号互动论以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和库利为代表,认为符号是社会互动的媒介,互动是通

过符号进行的,是一种“符号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4. 集合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性、无组织性和短暂性的特点。 A. 错误 B. 正确

5. 集合行为是一种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自发的常态现象。 A. 错误 B. 正确

6. 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 A. 错误 B. 正确

7. 高度组织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提供者,社会组织在各

国建设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A. 错误 B. 正确

8. 狭义的社会组织包括企业、政府、学校、医院、家庭等。 A. 错误 B. 正确

9. 滕尼斯认为,社区(或共同体)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取向的人口组成的,彼

此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团体。

A. 错误 B. 正确

10. 前工业社会时期,社区建筑形式和社区空间构成比较有地方特色和传统特色层。 A. 错误 B. 正确

三、不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15 分。)

1.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以下( )因素经常影响群体的形成。 A. 编制 B. 个人目标 C. 共同兴趣 D. 群体的工具作用

2. 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社会群体可以分为( )。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次级群体 D. 非正式群体

3. 根据群体的组织化、正规化程度,社会群体可分为( )。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次级群体 D. 非正式群体

4. ( )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

军队和学校等。

A. 广义的组织 B. 广义的社会组织 C. 狭义的组织 D. 狭义的社会组织

5. 社会组织的特征包括( )。

A. 社会组织组建目的明确 B. 组织内部形成明确的分工体系 C. 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正式 D. 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交强

四、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45 分。) 1. 论述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论”的内容及其特征。

参考答案:

内容: (1)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久存在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人剥削人的可能,也就没有阶级划分的基础,只是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另一方面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产生了阶级. (2)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不仅最初的阶级对立根源于经济的原因,而且阶级对立在以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演变、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也都是各个时代经济关系变化的结果.经济关系又是受生产力状况制约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状况,就有什么样的阶级关系.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阶级在实质上只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标准,作为阶级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任何阶级的经济利益都必然反映到政治思想上来,政治的、思想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其阶级的经济地位、经济利益决定的. (4)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斗争,它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贯串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革命阶级对反动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这种伟大作用突出表现在各个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质变过程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因为每一次群众性的阶级斗争,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为它的质变准备条件. 特征:

(1)片面强调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 (2)一维的社会分层尺度; (3)动态的社会分层。

(只答要点,每点2分。)

2. 结合实际,论述社会流动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自然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社会流动多半是空间上的流动,调节着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都会使一定地域内的人口

短期内大量外流。自然生态的变化虽然较缓慢,但也会引起一个地方的人口逐渐迁出或迁入。例如中国自汉唐以后,渭水流域的关中地区由于受到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袭的影响,最终失去了自然环境的优势,从而使人口逐渐向长江三角洲流动。

2、人口因素:人口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并依靠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动物、植物、矿物和淡水)而生存的。自然资源中较突出的是土地资源,它有一定的承载力。若人口密度超过资源的承载力,势必引起人口的向外流动。人口的密度主要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造成的,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并不是直接由资源的贫富决定的。当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或过低,就会产生人口的压力或吸引力,于是出现人口流动。

3、社会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讲,引起社会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来自社会。从个别人的流动探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只有从总体上分析流动才能真正把握其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概括起来表现为: ①社会价值观

这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被一定的社会价值观肯定的东西,如地位、声望、财富等,人们竞相追求,成为推动人们向上流动的原因。价值观念的转变,会改变人们的流动方向。例如,在中国流行一时的“知识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变态社会价值观,曾一度使人们回避向知识阶层流动。 ②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 这是社会流动的一个常见原因。中国人曾把由自然灾害 引起的流动叫“逃荒”,而把由战争和民族压迫引起的流动称为“逃难”。哪里有战争和民族压迫,那里就有难民逃出。难民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一大社会问题。 ③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这是引起社会发生结构性流动的原因。社会改革调整了政治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必然引起人口在空间和职业阶层间的流动。中国从1979年以来发生的社会流动便是证明。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阶级关系,在革命过程中和革命之后,阶级关系发生大调整,在调整中各阶级的成员必然出现上升或下降的流动。

④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前三种原因都是由它派生的。前者引起的社会流动是个别的、局部的或暂时的,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些原因都不可能出现。归根结柢,社会流动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传统社会里,社会流动之所以稀少,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到了工业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分化,社会流动率才不断提高。一个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向上流动的比率也会提高;反之,就出现众人的向下流动。

一、填空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社会制度具有行为导向、2.

家庭社会整合、传递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担负着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儿童的社会化、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安全感等

重要功能,是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

3.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4. 拟剧性互动论注重分析个体间秩序性的互动和际遇,主要包括:自我的呈现、互动的策略、印象管理的艺术、人际交往仪式的意义以及对于互动情境的界定和区分等。 5. 宗教制度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整合、6. 社会问题加强道德秩序、社会控制功能和预言功能。 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社会失调或冲突现象;这些现象影响了多数人的生活,妨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共同关注,必须以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或消除。 7. 8. 标签论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 认为,社会问题现象具备几个方面的要素或条件:客观而非主观臆断的现象,综合要素论表现为社会某些方面的失调,并影响到社会机能和社会生活,其表现和影响相当普遍,引起社会关注,需要并且只能依靠社会力量解决。 9.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即指低收入者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相对于全社会而言表现的贫困状态。 10. 影响人口变化的要素包括:医疗水平与条件、经济水平、政策因素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基本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宗教制度。 A. 错误 B. 正确 2. 广义的家庭就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 A. 错误 B. 正确 3. 按家庭中的代际数量和亲属关系的特征分类,可将家庭分为夫妻家庭、单身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 A. 错误 B. 正确 4. 国家的最高权力由选举产生,并在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而且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君主制。 A. 错误 B. 正确

5. 早期功能主义关注的焦点是社会秩序,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反对激烈的社会变迁,

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专门化的社会角色提供训练有素的能力。

A. 错误 B. 正确

6. 社会病理学一般认为良好的社会状况是健康的,而社会中的群体或个人在社会心理上与

社会活动中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则是不健康的、病态的。

A. 错误 B. 正确

7. 价值冲突论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 A. 错误 B. 正确

8. 周克华多出持枪抢劫杀人的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属于宏观层面上的

社会失范。

A. 错误 B. 正确

9.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增长过快。 A. 错误 B. 正确

10. 某人准备从A公司跳槽到B公司,期间有一段时间在休息,这个人属于结构性失业。 A. 错误 B. 正确

三、不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15 分。)

1. 按照功能差异或社区主要活动的特点来划分,社区可以分为( )。 A. 自然社区 B. 行政型社区 C. 人为规定的社区 D. 文化型社区

2. 虚拟社区不同于传统社区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 )。

A. 虚拟性 B. 兴趣导向明显 C. 非地域性 D. 开放性

3. 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 )。 A. 文化体系 B. 宗教体系 C. 规范体系 D. 社会机构与设施

4. 社会问题具有( )等特征。 A. 普遍性 B. 客观性 C. 复杂性 D. 持久性

5. 社会失范与社会问题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A. 社会失范是转型期突出的社会问题 B. 社会问题是造成社会失范的重要原因

C. 社会规范的发展与完善是任何一个社会问题解决的必备条件 D. 社会问题解决了,社会失范也就不存在了 四、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45 分。) 1. 论述社会制度的层次及特征。

参考答案:

层次:

1、总体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总体社会制度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的 社会制度 性质,是制定各种制度的依据。

2、一个社会不同领域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不同领域里的制度决定各种具体模式和规则。

3、具体的行为准则;如考勤制度、审批制度等。具体的行为准则决定人在环境中的行为规则,行动方式和方法。

特征:

1、普遍性。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等人类社会的主要制度,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民族、国家和社会中。它对所辖范围内的人们均无例外地发生制约作用。社会制度的普遍性,是由人类基本需求的相同性决定的。

2、相对稳定性。尽管制度随社会发展以及时空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但它又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人们的行为,即使存在的基础丧失之后,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

3、复合性。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制度相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如家庭制度就包括婚姻、生育、亲子、继承等具体制度。

4、集体约束性。特定领域的社会制度总是需要改领域群体成员共同遵循,其结果就是集体行动,这种集体行动控制着每个个体的行动,是制度的一个普遍规则,因此制度总是社会性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制度的约束作用,是通过大多数人共同遵循规范并对违逆行为,越轨行为予以处置来实现的。

2.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我国贫困的原因和治理贫困的思路。

参考答案:

原因:

(1)自然环境恶劣;综观我国各省市及农村,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革命老区、深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总计共有22个区域近600个县,如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甘肃、河南、安徽、云南、贵州、广西等,即中、西、北部与西南部,特别是西部贫困问题显着。由于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当地农民大多在家务农,他们的生活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农业生产。一般说来,土地肥沃产出就多,收入也随之增加,反之亦然。然而这些革命老区、深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不仅土壤贫瘠、资源匮乏,而且气候干旱、少有降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产出极不丰富。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恶劣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直接因素。 (2)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部分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一些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纷纷下海,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成为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相反,改革和体制转型却使一部分效益不好或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的国有企业职工失业或部分失业,收入水平下降,成为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此外,单位制问题也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原因。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机关工作的人一般来说收入稳定,生活不成问题,而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却有可能陷入贫困。

(3)社会保障缺失;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弱化了社会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并且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能调节贫富差距,但我国社会保障还难以起到稳定和调节作用。另外,目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低保制度,但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还不健全,相互不配套,应保尽保工作进展很不平衡,由于社会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体制和机制发展滞后,使得下岗、失业者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而致贫困。

(4)家庭规模过大。 治理思路: (1)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人们树立正确的对待贫困的态度和治理贫困的观念; (2)科学制定计划生育政策,合理促进人口分布;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既要控制人口数量,又要提高人口素质;既要优化人口结构,又要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统筹兼顾。一是加强人口战略研究。要统筹考虑各个区域与人居紧密相关的信息,科学编制人口分布规划,准确划分人口发展功能区,引导人口合理聚集。二是完善人口计生综合治理机制。人口计生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 (3)完善各项制度,实现公平的分配和合理的再分配。社会保障也能达到调节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它的基本要求是增加职工的社会保障感,让下岗、失业职工能够依靠社会保障的作用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境地。一是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人为本将城镇各类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二是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改革社会保险费的差额征缴机制,全面推行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办法,并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三是全面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不再委托企业发放,从体制上杜绝拖欠养老金现象的发生。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改革的实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社会成员在改革中获益,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未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反而为改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大多是社会的底层人员,是经济承受能力非常脆弱的群体。将改革全社会的重担和社会转型的代价让社会底层的成员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有悖于社会公正原则。只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才能防止贫富的两极分化,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的公平。 改革的实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社会成员在改革中获益,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未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反而为改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大多是社会的底层人员,是经济承受能力非常脆弱的群体。将改革全社会的重担和社会转型的代价让社会底层的成员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有悖于社会公正原则。只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才能防止贫富的两极分化,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的公平。 一、填空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 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那些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即3. 习俗越轨行为的控制。 、道德和宗教这三种控制方式,除了有组织的宗教,其他往往都是非正式的控制方式。 4. 5. 政权与法律法规这两种社会控制方式,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进行的正式控制。 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危害性6. 科学技术的进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根据,从周围身边的事物就可以看出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7. 帕森斯把社会理解为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8. 社会工作主要包括9. 社会保险接触社会变迁就是这个社会体系的功能。 、预评估、制定计划、介入、评估几个环节。 是国家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当其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力,或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的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维持基本生活,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0. 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的关键手段,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者萧条导致总需求不足,从而引起的短期失业;这是人们最不想看见的失业。 A. 错误 B. 正确 2. 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的界限是绝对的,不能相互转化。 A. 错误 B. 正确 3. 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评价。 A. 错误 B. 正确 4. 按越轨行为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破坏类型和程度可分为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5. 在所有的越轨行为中,犯罪是程度最为严重的一种。 A. 错误 B. 正确 6. 社会改良是一种渐进式的社会变迁的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7. 人口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 A. 错误 B. 正确

8. 孔德的社会变迁思想带有浓厚的进化论的色彩,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是双向进行的,社

会历史是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

A. 错误 B. 正确

9. 马克思认为,社会变迁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A. 错误 B. 正确

10.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既可是赢利性的,也可是非赢利性的。 A. 错误 B. 正确

三、不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15 分。) 1. 环境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以下( )等方面。 A. 环境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 B. 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C. 环境影响并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D. 环境问题与其他的社会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2. 根据社会控制有无明文规定来划分,分为( )。 A. 正式控制 B. 非正式控制 C. 外在控制 D. 内在控制

3. 社会控制的特点有( )。 A. 普遍性

B. 阶级性 C. 强制性 D. 自然性

4. ( )是指以科学技术发展为重点,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

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内容的社会总体变迁过程。

A. 狭义的社会化 B. 广义的社会化 C. 狭义的社会现代化 D. 广义的社会现代化

5.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对全球社会现代化具有的重大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 A. 现代经济结构的建立 B. 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C. 西方社会走向民主化 D. 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四、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45 分。) 1. 论述社会保障的特征和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特征:

(1)国家强制性;所谓强制性,是指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

(2)具有社会性;社会保险要求社会化,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所有企业和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

(3)福利性;所谓福利性,是指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实施社会保险完全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4)互济性。社会保险通过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有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社会保费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并在全社会统一用于济助被保障对象,同时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可以从统一基金中相互调节。

(5)社会公平性。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具有明显的公平特征。一方面,社会保险中不能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形成保险基金的过程中和在使用的过程中,个人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并不严格对价,从而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

(6)基本保障性。社会保险的保障标准是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因为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们的收入稳定、生活安定,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基本内容: (1)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防线。

(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面最广、社会意义最大、涉及内容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保障形式。社会保险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即依法实施、政府主办、不以盈利为目的。社会保险制度一般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大法定保险构成。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面最广、社会意义最大、涉及内容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保障形式。社会保险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即依法实施、政府主办、不以盈利为目的。社会保险制度一般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大法定保险构成。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由国家或社会举办的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事业和福利设施。它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2. 结合实际论述越轨的社会作用。

参考答案:

消极作用:

(1)越轨可能会弱化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的动机;

(2)越轨会使生活变得不可预知,并导致遵从者与越轨者之间的紧张和冲突; (3)越轨会破坏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任; (4)越轨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积极作用:

(1)越轨行为的存在有利于明确社会行为规范; (2)越轨有助于定义恰当行为的尺度; (3)越轨能带来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

(4)越轨促使人们更愿意遵守社会规范和群体规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12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