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施工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技术规范2-2

更新时间:2024-04-01 07: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xxx-2012

建设工程施工模板支撑体系

安全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safety of forms supporting system in construction

(征求意见稿)

2012- xx-xx 发布 2013- xx-xx实施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

前 言

各类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的现浇混凝土施工中广泛采用各类形式的支撑结构作为模板支撑体系。为了规范各类满堂式与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的使用,保证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推广应用新技术,减少施工支撑架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确保城市和谐发展,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渝建[2012]119号)的要求,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本标准。

本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并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 总体布置与结构形式;4. 设计荷载和设计方法;5. 设计计算;6. 构造要求;7.安装与拆除;8. 检查与验收;8. 安全管理以及附录和相应的条文说明。

本规程第5.1.6、6.1.4、6.1.5、6.2.5、6.2.6、6.2.7、6.2.8、6.2.12、6.2.13、6.3.3、6.3.7、7.1.1、7.1.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解释。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渝中区捍卫路8号,邮政编码:400013)。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如下: 主 编 单 位: 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 编 单 位: 重庆第十建设有限公司

重庆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建工住宅建设有限公司 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xx

审 查 专 家: xx (按姓氏笔画排序)xx

目 次

1 总 则 ............................................................................................................................................ 1 2 术语和符号 .................................................................................................................................. 2 2.1 术 语 .................................................................................................................................. 2 2.2 符 号 .................................................................................................................................. 3 3 总体布置与结构形式 ................................................................................................................... 5 3.1 满堂式模板支撑体系结构形式 ............................................................................................ 5 3.2 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结构形式 ............................................................................................ 6 4 设计荷载和设计方法 ................................................................................................................... 9 4.1 荷载分类 .............................................................................................................................. 9 4.2 荷载标准值 .......................................................................................................................... 9 4.3 荷载设计值 ........................................................................................................................ 10 4.4 荷载效应组合 .................................................................................................................... 11 5 设计计算 .................................................................................................................................. 13 5.1 一般规定 ............................................................................................................................ 13 5.2 满堂式支撑架计算 ............................................................................................................ 14 5.3 跨越式支撑架计算 ............................................................................................................ 17 5.4 地基基础设计 .................................................................................................................... 18 6 构造要求 .................................................................................................................................. 20 6.1 一般规定 ............................................................................................................................ 20 6.2 满堂式支撑架构造要求 .................................................................................................... 21 6.3 跨越式支撑架构造要求 .................................................................................................... 25 7 安装与拆除 .............................................................................................................................. 27 7.1 施工准备 ............................................................................................................................ 27 7.2 地基与基础 ........................................................................................................................ 27 7.3 立杆(柱)安装 ................................................................................................................ 28 7.4 横杆(梁)安装 ................................................................................................................ 28 7.5 模板安装 ............................................................................................................................ 29 7.6 混凝土浇筑 ........................................................................................................................ 29 7.7 支撑架拆除 ........................................................................................................................ 29 8 检查验收 .................................................................................................................................. 31 8.1 检查验收的阶段划分 ........................................................................................................ 31 8.2 检查验收的组织 ................................................................................................................ 32 8.3 构配件检查验收 ................................................................................................................ 32 8.4 基础检查验收 .................................................................................................................... 33 8.5 支撑架检查验收 ................................................................................................................ 33 8.6 预压试验检查验收 ............................................................................................................ 33 8.7 安全防护设施检查验收 .................................................................................................... 34 8.8 使用过程中的检查 ............................................................................................................ 34 9 安全管理与监测监控 ............................................................................................................... 35 9.1 安全管理 ............................................................................................................................ 35 9.2 监测监控 ............................................................................................................................ 36 附录A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 37

附录B 满堂支撑架钢管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 38 附录C 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立杆长度计算系数 ................................................................. 39 附录D 万能杆件计算用表 ......................................................................................................... 41 附录E 贝雷梁拼装结构力学参数 ............................................................................................. 46 附录F 模板支撑架验收记录表格 ............................................................................................. 47 本规范用词说明 ............................................................................................................................ 49 本规程引用标准名录..................................................................................................................... 50 条文说明 ........................................................................................................................................ 51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and Symbols ..................................................................................................................... 2 2.1 Terms .................................................................................................................................... 2 2.2 Symbols ................................................................................................................................ 3 3 General Layout and Form Of Structure ...................................................................................... 5 3.1 Form of Structure in Full Hall Supporting System of Forms ............................................... 5 3.2 Form of Structure in Striding Supporting System of Forms ................................................. 6 4 Design Load and Design Method ................................................................................................ 9 4.1 Loads Classification.............................................................................................................. 9 4.2 Normal Values of Loads ....................................................................................................... 9 4.3 Design Values of Loads ...................................................................................................... 10 4.4 Load Effect Combinations .................................................................................................. 11 5 Design Calculation .................................................................................................................... 13 5.1 General Stipulations ............................................................................................................ 13 5.2 Calculaion for Full Formwork Support .............................................................................. 14 5.3 Calculation for Striding Formwork Support ....................................................................... 17 5.4 Subgrade and Foundation Design ....................................................................................... 18 6 Requirement of Details ............................................................................................................. 20 6.1 General Stipulations ............................................................................................................ 20 6.2 Detailing Requirements of Full Formwork Support ........................................................... 21 6.3 Detailing Requirements of Striding Formwork Support ..................................................... 25 7 Installation and Demolishment ................................................................................................. 27 7.1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 27 7.2 Subgrade and Foundation ................................................................................................... 27 7.3 Installation of Vertical Post ................................................................................................. 28 7.4 Installation of Transverse Girder ........................................................................................ 28 7.5 Installation of Formwork .................................................................................................... 29 7.6 Concrete Pouring ................................................................................................................ 29 7.7 Demolishment of The Supporting Bracket ......................................................................... 29 8 Check and Accept ..................................................................................................................... 31 8.1 Stages of Check and Accept ................................................................................................ 31 8.2 The Organization of Check and Accept .............................................................................. 32 8.3 Check and Accept for Members and Accessories ............................................................... 32 8.4 Check and Accept for Foundation ...................................................................................... 33 8.5 Check and Accept for Supporting Bracket.......................................................................... 33 8.6 Check and Accept for Pre-Compression Experiment ......................................................... 33 8.7 Check and Accept for Security Facilities ............................................................................ 34 8.8 Check and Accept in Using Process ................................................................................... 34 9 Safety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 35 9.1 Safety Management ............................................................................................................ 35 9.2 Monitoring .......................................................................................................................... 36

APPENDIX A Wind Pressure Height Coefficient ....................................................................... 37 APPENDIX B Axial Compression Stability Coefficient for Steel Pipe of Full Formwork Support ........................................................................................................................................................ 38 APPENDIX C Efficient Length Coefficient of Standing Tube in Fastener Steel Tube Full Hall Formwork Support .......................................................................................................................... 39 APPENDIX D Calculation Tables for Universal Members ......................................................... 41 APPENDIX E Assembled Structure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Bailey Beam ............................ 46 APPENDIX F Inspection Record Tables for Formwork Support ................................................ 47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 49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in This Specification .............................................................................. 50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51

1 总 则

1.0.1 为了在工程建设模板工程施工中规范各类满堂式与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和使用,推广应用新技术,保证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特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中现浇混凝土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涉及的支撑体系包括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碗扣式钢管满堂支撑架以及各种立柱-横梁跨越式支撑架。钢结构安装等其它承重支撑体系可参照执行。

1.0.3 模板支撑体系应按本规范的规定对其结构构件与立杆(立柱)地基承载力进行设计计算,并应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同时,对于安装高度5m及以上、安装跨度10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0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15kN/m2及以上、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还必须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的规定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1.0.4 模板支撑架的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和拆除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相关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模板支撑体系forms supporting system

为浇筑混凝土构件或安装钢结构等安装的模板主、次楞以下的承力结构体系。

2.1.2 满堂式模板支撑体系full hall supporting system of forms

在纵、横方向,由不小于三排立杆并与水平杆、水平剪刀撑、竖向剪刀撑、连接件等构成的模板承力结构体系。其顶部的施工荷载通过可调托撑轴心传力给立杆,顶部立杆呈轴心受压状态。

2.1.3 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striding supporting system of forms

由立柱、横梁组成的稀疏立柱式高大模板承力结构体系或用于跨越既有道路(车行、人行)、桥梁等构(建)筑物的对下部空间有一定净空要求的模板承力结构体系,其组成部分包括基础、立柱结构和横梁结构等。本规范中亦简称为立柱-横梁式模板支撑体系或门洞式模板支撑体系。 2.1.4 立杆 standing tube

满堂式模板支撑体系中直接支承主楞的竖向支撑杆,主要采用扣件式或碗扣式脚手架钢管。 2.1.5 底座 base plate

满堂式模板支撑体系中设于立杆底部的垫座;包括固定底座、可调底座。 2.1.6 可调托撑 adjustable forkhead

满堂式模板支撑体系中插入立杆钢管顶部,可调节高度的顶撑。 2.1.7 水平杆horizontal tube

满堂式模板支撑体系中的水平杆件,沿支撑架纵向设置的水平杆为纵向水平杆;沿支撑架横向设置的水平杆为横向水平杆。 2.1.8 扫地杆bottom reinforcing tube

满堂式模板支撑体系中贴近地(楼)面设置,连接立杆根部的纵、横向水平杆件;包括纵向扫地杆、横向扫地杆。 2.1.9 封顶杆top reinforcing tube

满堂式模板支撑体系中贴近立杆顶端可调节支托的底部设置,连接立杆顶部的纵、横向水平杆件;包括纵向封顶杆、横向封顶杆。 2.1.10 斜杆slant tube

专用于碗扣式满堂支撑架中两端带有旋转式接头的通高布置的斜向杆件,

2

斜杆设置在有纵、横向水平杆的碗扣节点上。 2.1.11 剪刀撑top reinforcing tube

满堂式模板支撑体系中在支撑架竖向或水平向成对设置的钢管扣件交叉斜杆。

2.1.12 立柱 standing column

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中用于支撑横梁结构的构件或结构,包括扣件式钢管、碗扣式钢管、型钢(包括大钢管)或万能杆件组装件等。 2.1.13 大钢管 large diameter steel tube

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中用作立柱结构的直径不小于200mm的钢管。 2.1.14 横梁transverse girder

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中用于将上部荷载传至立柱结构的水平梁式转换构件或结构,包括型钢、贝雷梁、万能杆件组装件等。 2.1.15 连接系linking system

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中用于增强结构整体性、稳定性的连接构件。

2.2 符 号

2.2.1 荷载和荷载效应

Gk——模板支撑体系上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Qk——模板支撑体系上的可变荷载标准值;

?k——风荷载标准值; ?0——基本风压值;

S——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SGk——为按永久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Qik——为按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N——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

Nk——上部结构传至立杆基础顶面的轴向力; NWk——立杆中由风荷载作用产生的轴向力标准值;

Nc——竖向荷载及风荷载组合下迎风面外侧立杆的轴压力设计值;

?N?NGkQk——立杆中由所有永久荷载作用产生的轴向力标准值之和; ——立杆中由所有竖向可变荷载作用产生的轴向力标准值之和;

Mw——风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Mwk——风荷载作用产生的弯矩标准值;

Mk——风荷载作用产生的架体底部的倾覆力矩标准值; pk——立杆基础地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3

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

R——结构构件抗力设计值;

C——构件或结构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变形规定限值; E——弹性模量; G——剪切模量;

f——钢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强度设计值;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容许轴向应力; [?]——容许剪应力。 2.2.3 几何参数

?——外径; t——壁厚;

A——截面积,立杆基础底面积; I——截面惯性矩; W——截面模量; i——回转半径;

?——长细比;

l0——立杆段的计算长度; la——迎风面内立杆间距; h——立杆步距;

a——顶步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的长度。 2.2.4 计算系数

?z——风振系数;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s——风荷载体型系数; ?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Q——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Qi——第i各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0——结构重要性系数; ?ci——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k——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立杆长度附加系数;

?——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考虑整体构造因素的单杆计算长度系数;

mf——立柱垫木地基土承载力修正系数。

4

3 总体布置与结构形式

3.1 满堂式模板支撑体系结构形式

3.1.1 满堂式支撑体系主要有扣件式钢管支撑架和碗扣式钢管支撑架两种类型,满堂支撑架主要由立杆基础、立杆、水平杆(包括扫地杆、封顶杆)、剪刀撑及斜杆、底座、可调托撑以及连接件(碗扣或扣件)等组合而成。各组件的构成如下:

基 础:混凝土面层、条石、垫板基础等; 立 杆:扣件式钢管、碗扣式钢管;

水平杆(亦称横杆):扣件式钢管、碗扣式钢管; 剪刀撑:钢管和扣件组成的成对交叉斜杆;

连接件:扣件、碗扣、立杆连接销、限位销、横杆接头等;

加固件:模板支撑架与主体结构的墙、柱牢固拉接的水平连接件等。 3.1.2 满堂式支撑体系应传力明确。

架体作业层顶部施工荷载通过可调承托直接传给立杆,立杆将轴心力传给基础,在不考虑水平荷载的情况下,立杆应始终处于轴心受压状态,严禁承受偏心荷载;纵横向水平杆、水平剪刀撑、竖向剪 刀撑起联系作用,用于减少立杆计算长度,提高立杆和架体整体稳定性。

3.1.3 满堂式支撑架设置人行或车行通道时,为保证立杆的轴心受压受力状态,应采用立杆(立柱)-横梁式的跨越式支撑架进行转换(图3.1.3),跨越式支撑架的布置与结构形式应满足本规范第3.2节的规定。

21 图3.1.3 满堂式支撑架下设通道时的跨越式转换构造

1—满堂式支撑架;2—跨越式转换支撑架

3.1.4 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碗扣式钢管支撑架不应兼做施工脚手架,且不能将模板支撑架和施工脚手架相连接。

5

3.2 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结构形式

3.2.1 立杆(立柱)-横梁式的跨越式支撑架是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单跨或多跨门式或框架式模板支撑体系,其中横梁可以是连续式的也可以是简支式的。横梁结构上部也可以设置满堂式支撑架(图3.2.1-1)。上部满堂式支撑架的布置与结构形式应满足本规范第3.1节的规定。

21 图3.2.1-1 跨越式支撑架上部设置满堂式支撑架构造

1—跨越式支撑架;2—满堂式支撑架

跨越式支撑架宜采用标准化、通用化的杆(构)件拼装。跨越式支撑架由支撑架基础、立柱、横梁以及连接系组成。各组件的构成如下:

基础:混凝土面层、路面、扩大基础、桩基础等;

立柱:脚手架钢管、大钢管(单肢或多肢格构柱)、型钢、万能杆件组件等,当单肢立柱不易满足抗压稳定性时,可以采用多肢格构式组合立柱;

横梁:脚手架钢管、型钢、贝雷梁、万能杆件组件或其它型式的桁架梁。 以单跨为例,立杆(立柱)-横梁式的跨越式支撑架的组合形式如图3.2.1-2~图3.2.1-6所示。

4321 图3.2.1-2 脚手架钢管立柱-型钢组合跨越式模板支撑架

1—脚手架钢管立杆基础;2—脚手架钢管组合立柱;3—型钢分配梁;4—型钢横梁

6

321 图3.2.1-3 型钢(大钢管)立柱-型钢组合跨越式模板支撑架

1—型钢(大钢管)立柱基础;2—型钢(大钢管)立柱;3—型钢横梁

321 图3.2.1-4 型钢(大钢管)立柱-贝雷梁组合跨越式模板支撑架 1—型钢(大钢管)立柱基础;2—型钢(大钢管)立柱;3—贝雷梁

321 图3.2.1-5 型钢(大钢管)立柱-万能杆件桁架梁组合跨越式模板支撑架 1—型钢(大钢管)立柱基础;2—型钢(大钢管)立柱;3—万能杆件桁架梁

321 图3.2.1-6 万能杆件立柱-万能杆件桁架梁组合跨越式模板支撑架

1—万能杆件立柱基础;2—万能杆件立柱;3—万能杆件桁架梁

7

3.2.2 立杆(立柱)-横梁式的跨越式支撑架跨越人行道、车行道时,其结构形式、门洞的净空、净高和车辆限速要求尚应满足《跨越式施工支架技术规程》DBJ50-112-2010的规定,并应按照《跨越式施工支架技术规程》DBJ50-112-2010的要求设置锥筒、防撞砂筒、限高限宽门等交通防护设施。

8

4 设计荷载和设计方法

4.1 荷载分类

4.1.1 作用于满堂式和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上的荷载分为永久荷载(恒荷载)与可变荷载(活荷载)。

4.1.2 满堂式和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上的永久荷载应包含下列内容:

1 架体的结构自重:包括立杆(立柱)、纵向及横向水平杆(水平转换横梁)、水平向及竖向剪刀撑、扣件或碗扣及配件、可调撑托等自重;

2 可调撑托以上的模板面板、连接件、紧固件、支撑主楞及次楞或钢桁架等的自重;

3 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和钢筋的自重;

4.1.3 满堂式和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上的可变荷载应包含下列内容:

1 施工人员、材料及施工设备荷载;

2 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时对支撑架体系产生的竖荷载; 3 水平风荷载;

4.1.4 满堂式和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尚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其他实际存在的可变荷载作用,如混凝土泵送对支撑架系统产生的水平作用力等。

4.2 荷载标准值

4.2.1 满堂式和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上永久荷载标准值Gk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及架体自重标准值应根据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图纸、模板和支撑架体系构配件的理论重量确定;

2 新浇筑混凝土自重标准值,应按混凝土结构物理论重量乘以超方系数计算,混凝土超方系数取1.05,计算混凝土结构物理论重量时,对普通混凝土可采用重力密度24kN/m3,对特殊混凝土应根据实际重度确定;

3 钢筋自重标准值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对一般楼面、屋面梁板结构,每立方米钢筋混凝土的钢筋自重标准值:楼板可取1.1kN,梁可取1.5kN;

2) 对楼面转换大梁、大跨度楼(屋)面梁以及桥梁结构箱梁等配筋率较大的梁应根据工程施工设计图确定。

4.2.2 满堂式和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上可变荷载标准值Qk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人员、设备及堆放施工材料荷载标准值按均布活荷载取1.0kN/m2;

9

2 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竖向荷载标准值按均布活荷载采用2.0kN/m2;

3 作用于架体上的水平均布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k??z?z?s?0

?z——风振系数,取1.0;

(4.2.2)

式中 ?k——风荷载标准值(kN/m2);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按照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根据架体所在

地的地面粗糙程度划分为A、B、C、D四类,按表A.0.1采用;

?0——基本风压值,取0.25kN/m2;

?s——风荷载体型系数,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满堂式模板支撑架体形系数:

悬挂密目式安全立网的模板支撑架体形系数?s?1.3?0;?0为密目式安全网挡风系数,取0.8;

无遮拦模板支撑架体型系数,应将架体视为空间多排平行桁架结构,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表7.3.1第32项的规定计算。

2) 跨越式模板支撑架体型系数:

跨越式模板支撑架立柱顶部以上迎风结构的体形系数,应将架体视为空间多排平行桁架结构,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表7.3.1第32项的规定计算。

注:1 满堂式模板支撑架应分别进行纵横两个风向的风荷载计算,架体部分和上部模

板部分应按照两个独立的迎风面进行计算,模板部分风荷载水平垂直地作用在迎风面积的形心,支撑架部分的风荷载水平垂直地作用在迎风面杆件节点处; 2 跨越式模板支撑架可仅考虑垂直于洞口方向的风荷载,并且仅考虑立柱顶部以上结构作为迎风面,风荷载水平垂直地作用在迎风面积的形心;

4.3 荷载设计值

4.3.1 满堂式和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采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法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万能杆件结构和贝雷梁除外)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

4.3.2 计算支撑架结构或构件承载力极限状态的强度、稳定性和连接强度时,应采用荷载设计值(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分项系数),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G:

1)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10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2)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一般情况应取1.0;对支撑架结构的倾覆、

滑移验算,应取0.9。

2 可变荷载分项系数?Q:

1) 一般情况下取1.4;对标准值大于4.0kN/m2的可变荷载应取1.3; 2) 风荷载分项系数取1.4。

4.3.3 计算支撑架结构或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时,各种荷载均应采用标准值(分项系数均取1.0。)

4.4 荷载效应组合

4.4.1 对于承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并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进行模板支撑体系设计:

?0S≤R

S ——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结构构件抗力设计值。

(4.4.1-1)

式中 ?0——结构重要性系数,取0.9;

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应从下列组合值中的取最不利值确定:

1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按以下两种情况进行组合:

S??GSGk??Q1SQ1k S??GSGk?0.9??QiSQik

i?1n(4.4.1-2) (4.4.1-3)

式中 ?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应按本规范第4.3.2条采用;

?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Q1为可变荷载Q1的分项系数,

应按本规范第4.3.2条采用;

SGk——为按永久荷载标准值G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Qik——为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i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其中SQik为诸可变

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

n——参与组合的各可变荷载数。

2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按以下方式进行组合:

S??GSGk???Qi?ciSQik

i?1n(4.4.1-4)

式中 ?ci——可变荷载Qi的组合值系数,对于风荷载取0.6,其他可变荷载取0.7。

11

注: 1 基本组合中的设计值仅适用于荷载与荷载效应为线形的情况;

2 当SQ1k无法明显判断时,轮次以各可变荷载效应为SQ1k,选其中最不利的荷

载效应组合;

3 当考虑以竖向的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仅限于竖

向荷载。

4.4.2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采用,并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进行模板支撑体系设计:

S≤C

(4.4.2-1)

式中 C——构件或结构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变形规定限值。

对于标准组合,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S可仅采用各永久荷载产生的变形,按下式采用:

式中 n——永久荷载数。

S?SG??Gik

i?1n(4.4.2-2)

12

5 设计计算

5.1 一般规定

5.1.1 满堂式和跨越式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撑架系统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自重和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以及风荷载。

2 支撑架结构应传力明确,构造应简单,装拆方便。

3 当验算支撑架系统在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的抗倾覆稳定性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

5.1.2 满堂式模板支撑架无风荷载作用时,立杆应按轴心受压杆件进行简化计算,当有风荷载作用时,立杆应按压弯构件计算,两种情况下纵横向水平杆和水平、竖向剪刀撑均不需要进行计算,仅需满足构造要求。

5.1.3 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根据剪刀撑的设置不同分为普通型和加强型两种构造类型,其构造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6.2.11条的规定,两种类型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立杆的计算长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2.6条第1款的规定。

5.1.4 跨越式支撑架采用结构静力学方法进行一阶弹性分析。对于受力复杂的支撑架结构(万能杆件组合构件、贝雷梁、桁架梁等),应采用可靠方法进行空间分析或采用合理简化后的平面分析。

5.1.5 跨越式支撑架当采用万能杆件结构或贝雷梁结构时,除了可采用本规范的极限状态设计法除外,也可按照《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采用容许应力法进行承载力设计。

5.1.6 支撑架结构构件长细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压构件长细比:碗扣式钢管立杆和扣件式钢管立杆均不应大于150,剪刀撑中的压杆不应大于250;型钢杆件不应大于150。

2 受拉杆件长细比:各种钢管和型钢杆件均不应大于350。

5.1.7 跨越式支撑架的横梁结构应验算其挠曲变形,横梁结构的整体允许变形(挠度)值不应大于计算跨度的1/400。

5.1.8 碗扣式钢管与扣件式钢管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弹性模量与可调承托承载力设计值应按表5.1.8采用。

表5.1.8 钢管钢材强度设计值、弹性模量与可调承托承载力设计值 Q235钢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强度设计值f 弹性模量E 可调托撑承载力设计值 13

205.0 N/mm2 2.06×105 N/mm2 40.0kN

5.1.9 跨越式支撑架所用型钢的钢材强度设计值与弹性模量、焊缝与螺栓强度设计值的取值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采用。

5.1.10 跨越式支撑架所采用的万能杆件结构和贝雷梁结构采用容许应力法进行设计时,钢材容许应力按表5.1.10采用。

表5.1.10 万能杆件用钢材的容许应力(N/mm2)

钢材 牌号 Q235(A3) Q345(16Mn) 容许应力 轴向应力[?] 170 273 剪应力[?] 100 208 模量 弹性模量E 2.1×105 剪切模量G 0.81×105 5.1.11 满堂式支撑架钢管的截面特性应按表5.1.11采用。

表5.1.11 钢管截面特性

外径? (mm) 48.0 48.3 壁厚t (mm) 3.5 3.6 截面积A (cm2) 4.89 5.06 截面惯性矩I 截面模量W (cm4) (cm3) 12.19 12.71 5.08 5.26 回转半径i (cm) 1.58 1.59

5.2 满堂式支撑架计算

5.2.1 满堂支撑架结构设计和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据拟浇筑混凝土构件的平面布置和构件形状、尺寸,绘制模板支撑架立杆平面布置图;

2 绘制拟浇筑混凝土构件以及模板支撑架立杆、横杆、剪刀撑等杆件的剖面图;

3 确定各种作用荷载的标准值,计算各种工况下最不利单肢立杆的内力(弯矩、轴力);

4 验算最不利单肢杆件的轴心受压或偏心受压的稳定性(考虑稳定性的强度验算);

5 进行风荷载作用下的架体抗倾覆验算; 6 进行架体的构造设计; 7 进行立杆的地基承载力验算。

5.2.2 考虑稳定系数的立杆承载力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 不考虑风荷载参与组合时:

N≤f ?A14

(5.2.2-1)

考虑风荷载参与组合时:

NMw+≤f ?AW (5.2.2-2)

式中 N——计算立杆段的轴向力设计值(N),应按本规范式(5.2.3-1)、式

(5.2.3-2)计算;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应根据计算立杆段的长细比?由本规范附录B表B.0.1取值;

l?——长细比,??0;

il0——计算立杆段的计算长度(mm),按本规范第5.2.6条的规定计算; i——立杆钢管的回转半径(mm),按本规范表5.1.11采用; A——立杆钢管的截面面积(mm2),按本规范表5.1.11采用; W——立杆钢管的截面模量(mm3),按本规范表5.1.11采用;

Mw——计算立杆段由风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N?mm),按本规范式

(5.2.4)计算,仅计算迎风面外侧的立杆时考虑Mw的作用,其余立杆不考虑风荷载引起的弯矩;

f——钢材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按本规范表5.1.8采用; 5.2.3 计算立杆段的轴向力设计值N,应按下列公式进行简化计算: 1 不考虑风荷载参与组合时:

N?1.2?NGk?1.4?NQk

2 考虑风荷载参与组合时:

(5.2.3-1)

N?1.2?NGk?0.9?1.4(?NQk?NWk)

Gk (5.2.3-2)

?N ?N式中 (kN);

——立杆中由所有永久荷载作用产生的轴向力标准值之和(kN);

Qk——立杆中由所有竖向可变荷载作用产生的轴向力标准值之和

NWk——立杆中由风荷载作用产生的轴向力标准值(kN),按本规范式(5.2.5)

计算。

5.2.4 由风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w,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Mw?0.9?1.4Mwk0.9?1.4?klah2?

10(5.2.4)

式中 Mwk——风荷载作用产生的弯矩标准值(kN?m); ?k——风荷载标准值(kN/m2),应按本规范式(4.2.2)计算;

15

la——迎风面内立杆间距(m); h——计算立杆段的立杆步距(m)。

5.2.5 立杆中由风荷载作用产生的轴向力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正值为轴压力;负值为轴拉力):

NWk?Mkx 2ix?i (5.2.5-1)

式中 Mk——风荷载作用产生的架体底部的倾覆力矩标准值(kN?m),

Mk??wikHi

i?1n(5.2.5-2)

wik——架体第i步节点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kN) (见图5.2.5); Hi——架体第i步节点至地面的距离(m) (见图5.2.5);

xi——第i根立杆的中心至支撑架所有立杆底面形心的距离(m)(见图

5.2.5);

图5.2.5 风荷载产生的轴力计算

5.2.6 满堂式支撑架计算立杆段的计算长度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1 当采用扣件式钢管时: 顶部立杆段: 非顶部立杆段: 2 当采用碗扣式钢管时:

在每行每列设置有斜杆的网格式架体结构中:l0=h

(5.2.6-3)

当架体外侧四周及中间纵横向竖向平面内设置了剪刀撑并满足本规范

6.2.12第2款的构造要求时,可仅验算顶步立杆的稳定性,此时顶步立杆计算长度:

l0?k?1(h?2a) l0?k?2h

(5.2.6-1) (5.2.6-2)

l0?h?2a

(5.2.6-4)

式中 k——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立杆长度附加系数,按表5.2.6采用; a——顶步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的长度(m);

16

?1、?2——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考虑整体构造因素的单杆计算长度系数,普通型构造应按本规范附录C表C.0.1-1、表C.0.1-3采用;加强型构造应按本规范附录C表C.0.1-2、表C.0.1-4采用。

表5.2.6 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立杆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高度H(m) k H≤8 1.155 8

5.2.7 架体抗倾覆验算可转化为立杆轴拉力计算,应按下列公式进行验算:

Nc=0.9邋NGk+0.9?1.4(NQkNWk)≥0

(5.2.7)

式中 Nc——竖向荷载及风荷载组合下迎风面外侧立杆的轴压力设计值(kN)。

5.3 跨越式支撑架计算

5.3.1 跨越式支撑架结构设计和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据拟浇筑混凝土构件的平面布置和构件形状、尺寸、高度、跨度以及构架下部净空要求确定跨越式模板支撑架的结构形式,包括立柱结构形式和横梁结构形式等;

2 绘制支撑架立柱及横梁结构平面布置图以及拟浇筑混凝土构件、立柱结构、横梁结构、分配梁纵横向连接系的剖面图;

3 确定各种作用荷载的标准值,计算各种工况下跨越式支撑架各组成构件以及节点的最不利内力(弯矩、剪力、轴力);

4 验算各构件的强度、整体稳定性以及局部稳定性,并验算各节点的连接强度;

5 验算横梁结构、分配梁的刚度(挠曲变形); 6 验算架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7 进行架体的构造设计;

8 确定立柱结构的基础形式,进行基础设计并验算地基承载力; 9 绘制架体结构的施工图。

5.3.2 型钢(含大钢管)立柱、型钢横梁、型钢分配梁等构件及连接节点应按照《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进行设计计算。

5.3.3 对于万能杆件结构应按照空间桁架力学模型进行计算或取受力最不利的桁片按照平面桁架力学模型进行简化计算。

1 N型万能杆件规格及用途按照本规范附录D表D.0.1的规定采用 2 当采用容许应力法进行设计时,应按如下规定执行:

1) 当进行强度计算(承载力计算)时,荷载组合值应取本规范第4.1.2

17

条第1~3项与第4.1.3条第1~3项所列荷载的标准组合(分项系数均取1.0),荷载组合中不考虑结构重要性系数;

2) 当进行刚度计算(变形计算)时荷载组合值应取本规范第4.1.2条第

1~3项所列荷载的标准组合(分项系数均取1.0);

3) 根据荷载计算出构件轴力,与容许轴力(与其材质、拼装方法所对

应)相比较进行设计。同时对节点局部的螺栓(孔)抗剪、挤压等进行校核。常用的常备式N型万能杆件容许应力设计法可参照本规范附录D表D.0.2所列的杆件截面特性及力学性能采用。

3 当采用本规范所规定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设计时,应按照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进行荷载设计值以及荷载效应组合,并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进行杆件和杆端节点螺栓连接以及节点板的设计计算。

5.3.4 对于贝雷梁结构,应采用容许应力法进行设计,荷载组合方法同本规范第5.3.3条第2款的规定。贝雷梁结构可选取受力最不利的贝雷片简化为平面梁单元进行弯矩、剪力、挠曲变形计算,并与贝雷梁的容许弯矩、容许剪力等指标相比较进行设计。贝雷梁的容许应力设计法可参照本规范附录E所列的贝雷梁拼装结构力学参数采用。

5.3.5 当采用多排脚手架钢管作为立柱时,应将多排钢管作为满堂支撑架,按照本规范第5.2节的规定进行设计计算。

5.4 地基基础设计

5.4.1 满堂式支撑架立杆底地基承载力应满足下列要求:

Npk?k≤mffak

A(kPa);

(5.4.1-1)

式中 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立杆基础地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N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立杆基础顶面的轴向

力(kN);

A——立杆基础底面积(m2);

mf——立柱垫木地基土承载力修正系数,应按表5.4.1采用;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007的规定,可

由载荷试验、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或按工程地质报告提供的数据采用。

表5.4.1 地基土承载力修正系数(mf)

地基土类别 修正系数 原状土 18

分层回填夯实土

多年填积土 碎石土、砂土 粉土、黏土 岩石、混凝土 0.6 0.8 0.7 1.0 — 0.4 0.5 — 注:1 立杆地基应有良好的排水措施,支安垫木前应适当洒水将原土表面夯实夯平;

2 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其各类回填土的干重度应达到所要求的密实度。 3 当地面承载力满足要求时,可直接将其作为支撑架的基础;当承载力不满足

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可在钢管脚底设垫块或浇筑混凝土垫层,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厚度不小于150mm。

5.4.2 跨越式支撑架立柱的基础应根据地基条件应采用扩展基础、条形基础等浅基础或者采用桩基础。跨越式支撑架立柱的地基与基础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并应对地基承载力进行计算,必要时进行地基沉降变形计算。

19

6 构造要求

6.1 一般规定

6.1.1 模板支撑体系应根据拟浇筑混凝土结构平面布置、构件形状和尺寸、浇筑高度、楼层高度、构件跨度、施工工艺、施工顺序、混凝土浇筑工艺等时机情况和气候条件,选取适合的模板支撑方案和架体材质。

6.1.2 模板支撑结构应适应拟浇筑混凝土构件的成型外观质量,具有传力明确、构造简单、空间几何稳定的特点,并能可靠承受新浇筑混凝土重量及其产生的相关荷载。

6.1.3 模板支撑体系所采用的材料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必须符合现行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1 承重结构的钢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 T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的规定;

2 钢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GB/T 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焊接钢管》GB/T 3092中规定的Q235普通钢管的要求,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中Q235A级钢的要求;

3 钢管扣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 15831的规定; 4 钢铸件材料机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 11352中规定的ZG200-420、ZG230-450、ZG270-500和ZG310-570号钢的要求; 5 连接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 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T 5118的规定;

6 连接用的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头螺栓C级》GB/T 5780和《六角头螺栓》GB/T 5782的规定。

6.1.4 模板支撑系统应为独立的受力结构系统,任何情况下均不得改变满堂式模板支撑架立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轴向受压受力模型,严禁与非建筑结构的临时设施连接。

6.1.5 独立的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当高度与宽度相比大于本规范附录C中规定的高宽比限制时以及独立的碗扣式钢管支撑体系当高度与宽度相比大于2倍时,为保证宽度方向整体稳定,必须采取扩大下部架体尺寸或采取其他构造措施。 6.1.6 满堂式支撑架立杆或跨越式支撑架立柱地基基础(含楼面)的承载力应满足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荷载作用,其沉降和变形应满足相应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如遇松软土、回填土时必须分层夯实,满足承载力和沉降要求,并采取有效的防水、排水措施,必要时进行硬化处理或设置独立基础、桩基

20

础等。

6.2 满堂式支撑架构造要求

6.2.1 满堂式支撑架安装高度不宜超过30m。

6.2.2 满堂式支撑架应根据所承受的荷载选择立杆的间距和步距,立柱纵横向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梁板结构的梁体以及箱梁结构的腹板下部沿梁或腹板方向至少应有1排纵向立杆。

6.2.3 满堂式支撑架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及垫板,垫板厚度不得小于50mm,宽度不小于200mm,垫板宜采用条形成排(长度不少于2跨)或成列通长布置。

6.2.4 采用扣件式和碗扣式钢管两种情况下,满堂支撑架步距与立杆间距均不宜超过本规范附录C表C.0.1-1~表C.0.1-4中规定的上限值,最少立杆跨数均不宜少于本规范附录C表C.0.1-1~表C.0.1-4中规定的下限值。

6.2.5 满堂式支撑架体系应设置扫地杆,纵、横向水平拉杆及水平、竖向剪刀撑,并与主体结构的墙、柱、桥台、盖梁等牢固拉结。

6.2.6 满堂式支撑架每排每列立杆的纵、横向之间应采用水平杆连接,水平杆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在立杆顶端可调节支托的底部处设置一道水平拉杆作为封顶杆,当梁底封顶杆与板底水平拉杆不在同一高度上时,梁底封顶杆应向板底立杆双向延长不少于2个跨距并与立杆固定;扣件式和碗扣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的立杆上端包括可调螺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的长度a,对于扣件式支撑架不应超过0.5m,对于碗扣式支撑架不应超过0.7m。

2 在立杆的底部、基础的顶面限定高度内设置一道纵、横水平拉杆作为扫地杆,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扫地杆距离地面高度不应超过200mm,碗扣式钢管满堂支撑架扫地杆距离地面高度不应超过350mm。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标高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2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高处的立柱距边坡上方边缘不得小于0.5m;

3 在封顶杆与扫地杆之间应均匀设置水平拉杆。水平拉杆的间距(即步距)在满足荷载计算要求条件下,将封顶杆与扫地杆之间的距离进行平均分配,并应满足:当支撑架高度低于4m、立杆轴力设计值小于8kN时不得大于1.8m,当支撑架高度超过4m、或者立杆轴力设计值大于8kN时不得大于1.5m;当支撑架高度8m~20m时,顶端步距内加设一道水平拉杆;当支撑架高度超过20m时,顶端两步距内各加设一道水平拉杆;

4 水平拉杆的端部均应与四周主体结构物顶紧顶牢,如无处可顶时,应与竖向剪刀撑连接;

21

5 采用扣件式钢管时,严禁在水平拉杆上设置立杆或将上下两段立杆错开固定在水平拉杆上。

6.2.7 扣件式和碗扣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的底部可调底座、顶部可调托撑螺杆伸出钢管顶部或底部的长度均不得大于200mm,螺杆插入立杆内的长度均不得小于150mm,螺杆外径与立柱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

6.2.8 满堂支撑架立杆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立杆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必须设置铁底座和垫板;

2 当立杆轴力设计值大于8kN时必须在立杆顶部设置可调撑托; 3 立杆间距应根据所承受的荷载确定,一般不应大于1.2m,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梁底应设置主承立杆,梁侧设置辅助立杆。当梁底为单根主承立杆时

应设置在梁宽中心线处;当梁高宽比大于2.5、且梁宽大于300mm时,沿梁纵向主承立杆应适当加密、沿梁宽度主承立杆不应少于2根,并对称设置;

2) 沿梁纵向的立杆间距应与同向板底立杆间距相等或成倍数;

3) 沿梁横向连续设置梁板立杆时,应从梁支撑架开始向板中央双向布设,

但板中央两相邻立杆间距不得大于板底设计立杆间距;

6.2.9 在多层楼板上连续设置满堂支撑架时,应保证上下层立杆在同一竖向轴线上;多层悬挑梁的支撑架不宜少于3层。

6.2.10 扣件式满堂支撑架的立杆、水平杆连接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立杆接长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接头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2 水平杆接长可采用对接或搭接,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中至最近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水平杆所在方向立杆间距的1/3;采用搭接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水平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水平杆(包括扫地杆与封顶杆)应采用扣件与立杆扣牢。

6.2.11 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可根据架体的类型设置普通型和加强型两种类型的剪刀撑,两种类型剪刀撑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普通型:

1) 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隔5m~8m的竖向平面内,应由底

22

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跨度)应为5m~8m,竖向剪刀撑应在竖向平面内沿水平方向连续满布(图6.2.11-1)。

2) 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内应设置纵横向连续、满布水平剪刀撑,

在扫地杆的设置层平面内应设置纵横向连续、满布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至架体底平面距离以及各层水平剪刀撑间距均不宜超过8m,剪刀撑宽度应为5m~8m(图6.2.11-2)。

5~8m5~8m5~8m5~8m

图6.2.11-1 普通型架体竖向剪刀撑布置图

41235m~8m~85m5m~m8m~8m~5m5m5m~8m8m58m~m~8m5m

图6.2.11-2 普通型架体水平、竖向剪刀撑布置图

1—水平剪刀撑;2—竖向剪刀撑;3—扫地杆设置层设置的水平剪刀撑;

4—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设置的水平剪刀撑

2 加强型:

1) 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9m×0.9m~1.2m×1.2m时,在架体外侧周边及

内部纵、横向每隔4跨(且不大于5m)的竖向平面内,应由底至顶

23

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跨度)应为4跨,竖向剪刀撑应在竖向平面内沿水平方向连续满布(图6.2.11-3)。

2) 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6m×0.6m~0.9m×0.9m(含0.6m×0.6m,0.9m

×0.9m)时,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5跨(且不小于3m)的竖向平面内,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5跨,竖向剪刀撑应在竖向平面内沿水平方向连续满布(图6.2.11-4)。 3) 当立杆纵、横间距为0.4m×0.4m~0.6m×0.6m(含0.4m×0.4m)时,

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3m~3.2m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3m~3.2m,的竖向剪刀撑应在竖向平面内沿水平方向连续满布。

4~5跨4~5跨4~5跨4~5跨(3~5m)(3~5m)(3~5m)(3~5m)

图6.2.11-3 普通型架体竖向剪刀撑布置图

41233m~5m5m3m5m~~m~3m35m3m~5mm~55m~3m3m3m~5m

图6.2.11-4 加强型架体水平、竖向剪刀撑布置图

1—水平剪刀撑;2—竖向剪刀撑;3—扫地杆设置层设置的水平剪刀撑;

4—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设置的水平剪刀撑

24

4) 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内应设置纵横向连续、满布水平剪刀撑,

在扫地杆的设置层平面内应设置纵横向连续、满布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至架体底平面距离以及各层水平剪刀撑间距均不宜超过8m,剪刀撑宽度应为3m~5m(图6.2.11-4)。

6.2.12 碗扣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的斜杆或剪刀撑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立杆间距大于1.5m时,应在拐角处设置通高专用斜杆,中间每排每列应设置通高八字形钢管扣件斜杆或剪刀撑;

2 当立杆间距小于或等于1.5m时,在架体外侧周边及内部纵、横向每隔间距不超过4.5m的竖向平面内,应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跨度)应为3m~4.5m,竖向剪刀撑应在竖向平面内沿水平方向连续满布。

3 在竖向剪刀撑顶部交点平面内以及在扫地杆的设置层平面内应设置纵横向连续、满布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至架体底平面距离以及各层水平剪刀撑间距均不宜超过4.8m,剪刀撑宽度应为3m~4.5m。

6.2.13 竖向剪刀撑斜杆(包括碗扣式钢管支撑架八字形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应为45°~60°,水平剪刀撑斜杆与支撑架纵(或横)向夹角应为45°~60°,竖向剪刀撑斜杆底端应与地面顶紧。竖向剪刀撑斜杆(包括碗扣式钢管支撑架八字形斜杆)、水平剪刀撑斜杆应每步与立杆扣紧,当出现不能与立杆扣接时,应与横杆扣接,但旋转扣件中心线至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

6.2.14 水平、竖向剪刀撑的接长应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并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水平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6.2.15 当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高宽比不满足本规范附录C表C.0.1-1~表C.0.1-4的规定(高宽比大于2或2.5)时或碗扣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的高宽比大于2时,满堂式支撑架应在支撑架的四周和中部与竖向结构构件进行刚性连接,连墙件水平间距应为6m~9m,竖向间距应为2m~3m。在无竖向结构构件部位应采取预埋钢管等措施与建筑结构进行刚性连接,在有空间部位,满堂支撑架宜超出顶部加载区投影范围向外延伸布置(2~3)跨。支撑架高宽比不应大于3。

6.3 跨越式支撑架构造要求

6.3.1 型钢(含大钢管)立柱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立柱由柱头、柱身和柱脚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2 立柱柱身应采用实腹式柱或格构式柱。格构式立柱应采用缀条或缀板焊接成整体。

3 立柱采用螺栓连接接长时,螺栓应连接稳固、不松动;采用焊接接长时,焊缝应满足II级焊缝要求。

25

4 柱脚与基础预埋件、柱顶与横梁间应连接牢固。 5 立柱的柱头应进行加强。

6 立柱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立柱高度的0.3%,且不大于50mm。 7 大钢管立柱内可通过灌砂、灌混凝土增强立柱本身的强度、稳定性和抗撞击力能力。

6.3.2 立柱高度大于5m时,相邻柱间应设置横向连接系;万能杆件立柱应根据结构受力情况确定横向联结系的设置,当高度大于16m时宜设置联结系。 6.3.3 当采用多排脚手架钢管作为跨越式支撑架的立柱时,钢管立杆不应少于4排,每排横距不应大于300mm;钢管立杆顶部应设置纵横向型钢分配梁作为跨越式横梁的支座。

6.3.4 万能杆件立柱的柱脚应做特殊处理与基础内预埋件连接牢固。

6.3.5 跨越式型钢横梁应采用工字钢、H型钢、槽钢等,横梁之间应设置连接系,连接系杆件应与横梁的受压翼缘相连接。 6.3.6 贝雷梁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贝雷梁受力节点应与立柱支点中心对应;当采用横向分配梁时,横向分配梁支承点应与立柱支点中心对应;

2 当贝雷梁置于横向分配梁上时,贝雷梁受力节点应与横向分配梁支点中心对应;

3 梁片之间应拼装横向连接系,模板支撑架分配梁应设置于上弦杆的节点上。

6.3.7 万能杆件梁的杆件节点应与立柱支点中心(或立柱横向分配梁支承点)对应;梁片之间应设横向连接系,模板支撑架分配梁应布置在万能杆件桁架的节点位置。

6.3.8 立柱与基础的连接可采用直接埋入或与基础预埋件焊接、栓接。立柱与基础结合处宜采取增设斜撑等加强措施。

6.3.9 立柱结构与横梁结构的连接可采用螺栓连接、焊接或其他形式。钢管(含大钢管)立柱与型钢横梁或万能杆件、贝雷梁之间应设置限位装置。

26

7 安装与拆除

7.1 施工准备

7.1.1 所有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前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并经审批后方可实施,对于危险性较大的模板支撑架需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模板支撑架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尚应组织专家论证。

7.1.2 模板支撑架在安装、拆除作业前,项目技术负责人或方案编制人员应当根据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对现场管理人员、操作班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作业人员应正确理解其施工顺序、工艺、工序、作业要点和搭设安全技术要求等内容,并履行签字手续。

7.1.3 模板支撑架的设置应防止边坡、河水等因素的影响,宜避开车辆的影响。 7.1.4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模板支撑架构配件(含加工件)、支撑架杆(构)件、连接件等按本规范和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产品不得使用。

7.1.5 经检验合格的模板支撑架构配件(含加工件)按品种、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平稳,堆放场地不得有积水。

7.1.6 模板支撑体系搭设与拆除前应对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并采取排水措施使排水畅通。

7.1.7 模板支撑架安装前,在其安全距离范围以外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必要时设立隔离设施。

7.1.8 当模板支撑架有以下情况时,应提前与相关部门或单位协商,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1) 影响道路通行时; 2) 影响输电线路时; 3) 影响居民休息时; 4) 造成其他影响时。

7.2 地基与基础

7.2.1 模板支撑架基础必须按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7.2.2 基础施工应避开临近构(建)筑物、四周地下管线。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7.2.3 在对基础施工的同时,完成基础周边的排水措施。

7.2.4 支撑架立杆的地基为土层时,立杆底部应采用可调底座和垫板。 7.2.5 基础施工应根据拟浇筑结构物的工程类别,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

27

量验收规范》GB50202或《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的规定执行。按基础承载力要求进行检查验收。

7.3 立杆(柱)安装

7.3.1 支撑架安装前应对支撑架基础验收合格后,对预留预埋等进行检查,并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确定的位置进行放线测量。

7.3.2 模板支撑架立杆底座、垫板应准确放置在定位线上,在放置底座、垫板后应按先立杆、后横杆再剪刀撑的顺序安装。立杆(柱)、横杆(梁)、加固件、剪刀撑的安装应符合本规范第6.2.10、6.2.13、6.2.14条的连接构造要求。 7.3.3 跨越式支撑架的型钢(含大钢管)立柱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立柱安装可采用汽车吊进行安装,应按照设计要求的顺序进行,横向联结系应与立柱同步安装;

2 立柱安装时,应确保支撑架本身的稳定,必要时应设置缆风绳、水平拉杆和斜向拉杆等防失稳措施;

3 立柱柱身采用螺栓连接接长时,上下层应在同一中心线上,柱间可设置垫板以便调整高差,垂直度应满足要求;

4 型钢对拼焊接组合立柱的焊缝质量应符合设计或《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相关规定;

5 高强螺栓连接应符合设计或《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技术要求。普通螺栓连接应牢固、无松动。

7.4 横杆(梁)安装

7.4.1 立柱上设置的型钢横梁应设置斜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型钢梁安装前,应对立柱标高进行复核;

2 型钢横梁应采用起重设备一次吊装到位,调整横梁中心与立柱中心重合; 3 横梁应与立柱顶面钢板焊接或栓接牢固。 7.4.2 立柱上设置的贝雷梁横梁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方式应根据现场条件具体确定,可采用起重机一次吊装到位; 2 安装应调整贝雷梁片受力点中心与立柱中心对应;

3 立柱顶面钢板应设置螺栓孔,采用螺栓与贝雷片连接成整体;

4 第一片贝雷梁安装完成后,应设置临时稳定横向支撑,后续贝雷梁安装就位后应及时安装横向连接系,将单片贝雷梁连接成整体。 7.4.3 立柱上设置的万能杆件横梁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横梁杆件宜就地选择场地进行单排桁架拼装,采用起重机进行单排桁架

28

吊装,减少占道影响;

2 采用现场拼装时,横梁下应设置简易支撑架,作为拼装工作台,拼装完成后及时拆除;

3 单排桁架与立柱拼接后,应设置临时稳定横向支撑,后续单排桁架安装就位后应及时安装横向连接系,将单排桁架连接成整体。

7.5 模板安装

7.5.1 当模板安装高度超过3.0m时,必须搭设脚手架,除操作人员外,脚手架下不得站其他人员。

7.5.2 吊运模板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 作业前检查绳索、卡具、模板上的吊环,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在司索时应有专人负责,在升降过程中应有专人指挥。

2 吊运大块或整体模板时,竖向吊运不应少于2个吊点,水平吊运不应少于4个吊点。吊运必须使用卡环连接,并应稳定稳落,在模板就位连接牢固后,方可摘除卡环。

3 吊运散装模板时,必须码放整齐,待捆绑牢固后方可起吊。

7.6 混凝土浇筑

7.6.1 混凝土浇筑前,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确认具备混凝土浇筑的安全生产条件后,签署混凝土浇筑令,方可浇筑混凝土。

7.6.2 混凝土浇筑过程应符合专项施工技术方案或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确保支撑系统受力均匀,避免引起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失稳倾斜。具体的混凝土浇筑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框架结构中连续浇筑立柱和梁板时,应按先浇筑立柱,后浇筑梁板的顺序进行。

2 浇筑梁板或悬臂梁时,应按先从沉降变形大的部位向沉降变形小的部位顺序进行。

7.7 支撑架拆除

7.7.1 支撑架拆除前应符合以下条件,方可实施拆除:

1 应进行必要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补充完善支撑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的拆除顺序和措施,并经审批后方可实施拆除。

2 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总监应核查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报告,在

29

达到拆模强度后方可拆除,并履行拆模审批签字手续。

3 支撑架上的材料、施工机具及其他多余的杂物已先行清理。

7.7.2 支撑架的拆除顺序、工艺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可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的总体顺序逐层向下进行,具体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满堂支撑架拆除作业必须自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层同时拆除作业,分段拆除的高度不应大于两层。

2 跨越式模板支撑架的横梁宜整片拆除;立柱拆除时,应同步由上至下拆除横向连接。

3 设有附墙连接的模板支撑架,附墙连接必须随支撑架体逐层拆除,严禁先将附墙连接全部或数层拆除后再拆支撑架体。

7.7.3 拆除支撑架应站在安全位置作业,使用专用工具,严禁用大锤打砸支撑或向一侧拉倒整个架体结构的拆除方法。

7.7.4 拆除的构配件应采用起重设备吊运或人工传递到地面,严禁将拆卸的杆件向地面抛掷,并按规格分类均匀堆放。

7.7.5 拆除如遇中途停歇,应将松动的构配件进行临时支撑牢固或连接牢固,对活动部件应一次拆除。

7.7.6 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应与支撑架一同拆除,恢复原有道路结构。

30

8 检查验收

8.1 检查验收的阶段划分

8.1.1 分阶段验收。在施工准备到安装过程中应在以下阶段对以下环节或部位进行检查验收,并分别填写附录F表F.0.1-1:

1 施工准备阶段,对构配件进行检查验收;

2 在基础完工后模板支撑架安装前,对基础进行检查验收;

3 架体设计高度8m以下时,在安装完H/2、H高度后,对支撑架进行检查验收;

4 架体设计高度8m以上时,在安装完H/3、2H/3、H高度后,对支撑架进行检查验收;

5 在模板完工后投入使用(安装钢筋)前,对预压试验和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验收。

8.1.2 投入使用前的验收。在对施工准备到安装过程各阶段分别进行验收后,再进行投入使用(安装钢筋)前的验收,也称为总体验收。填写附录F表F.0.1-2。 8.1.3 使用过程中,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专项检查:

1 遇到六级及以上大风或大雨或遭受洪水淹没后; 2 冻结的地基土解冻后; 3 停用超过一个月后; 4 架体遭受外力撞击作用后; 5 架体部分拆除后; 6 其他特殊情况发生后。

8.1.4 使用过程中,应在以下阶段(工况)对以下部位进行监测:

1 在模板支撑架安装完工后,对基础进行监测; 2 在模板、钢筋安装完工后,对基础、支撑架进行监测; 3 在混凝土浇筑50%、100%后,对基础、支撑架进行监测; 4 在混凝土终凝前后,对基础、支撑架进行监测。 8.1.5 检查验收应具备以下资料:

1 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及专家论证意见,变更文件;

2 构配件、基础、支撑架、预压试验、防护设施各阶段的施工记录及质量检查记录;

3 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及处理记录。

31

8.2 检查验收的组织

8.2.1 分阶段验收的组织:

在施工准备到安装过程中的各阶段,由直接实施的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内容分别按8.3、8.4、8.5、8.6、8.7条进行,并执行8.1.5条,形成阶段检查验收记录(附录F表F.0.1-1)。

验收人员包括:直接实施的项目安全、质量和施工人员及专业监理工程师。当为专业分包时,使用单位相关人员也应参加。

当前一阶段未检查验收合格时,不得进行后阶段的验收。 8.2.2 总体验收的组织:

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投入使用前,应由使用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内容为在核查分阶段检查验收记录的基础上,形成模板支撑总体安装验收记录(附录F表F.0.1-2)。验收合格,经使用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

验收的单位及人员应按直接施工后验收、专业分包后验收、移交后验收等三种情况分别确定:

1 当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直接施工时,验收人员包括:项目安全、质量和施工人员,监理单位项目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

2 当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在使用前的一阶段由专业分包施工时,验收人员包括:使用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质量和施工人员,专业分包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施工人员,监理单位项目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

3 当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在使用前的一阶段由非合同关系的施工单位施工后移交的,验收人员包括:使用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质量和施工人员,移交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施工人员,监理单位项目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

8.3 构配件检查验收

8.3.1 模板支撑架的杆件材料应按以下要求进行验收、抽检和检测。

1 对进场的承重杆件、连接件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进行复核,并对其表面观感、重量、壁厚等物理指标进行抽检。

2 对承重杆件的外观抽检数量不得低于安装用量的30%,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情况严重的,要进行100%的检验,并随机抽取外观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由监理见证取样)送法定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3 采用钢管扣件安装高大模板支撑架时,还应对扣件螺栓的紧固力矩进行抽查,抽查数量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的

32

规定,对梁底扣件应进行100%检查。

8.4 基础检查验收

8.4.1 地基的处理、承载力及其它质量要求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

8.4.2 基础(或其它型式承载体等)的型式、质量及沉降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 8.4.3 基础周边设置的排水沟应进行硬化处理,不得有开裂现象,不得对基础有侵蚀。

8.5 支撑架检查验收

8.5.1 支撑架的立杆(柱)、横杆(梁)及连接件的品种、规格、间距等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可调托撑、可调底座等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相关规定。 8.5.2 支撑架的竖向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扫地杆应符合施工设计和本规范的要求。

8.5.3 加固件的设置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

8.5.4 支撑架的尺寸、通道口等的安装应符合施工设计和本规范的要求。 8.5.5 架体的垂直度为H/200且不大于50mm,水平度为±100mm。

8.6 预压试验检查验收

8.6.1 模板支撑架预压试验方法如下:

1 预压试验部位通过结构分析计算确定;

2 应采取水箱法、水袋法、砂袋法等便于准确计量的方式进行加载; 3 预压试验荷载值不得小于支撑架设计承受荷载的1.1倍,加载的位置与顺序应与施工工况一致;

4 预压试验内容应包括:基础和支撑架的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其他连接件、加固件、可调托撑、底座及需要观测或观察的项目;

5 在基础、支撑架顶部(或模板底部)设置沉降监测点,基础、支撑架监测点应上下对应设置,并便于测量;其他连接件、加固件、可调托撑、底座等可根据需要设置位移等监测项目。

当模板支撑架范围内,地基有明显差异(如回填土和岩石)时,应在差异明显处设置监测控制点。

6 预压试验按设计承受荷载的60%、80%、100%、110%分级加载,并同时进行观测、观察。

8.6.2 模板支撑架预压试验检查与验收:

1 预压试验方法应符合第8.6.1的规定;

2 基础和支撑架的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符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

33

3 立杆(柱)、横杆(梁)及连接件、加固件、可调托撑、底座及其它观测或观察的参数有异常时,已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调整或处理。

8.7 安全防护设施检查验收

8.7.1 模板支撑架设施的“四口”、“五临边”、上下通道、脚手板、避雷设施、外观防护等应满足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

8.7.2 模板支撑架四周应设立安全区,其设立的围挡、警示标志应符合有关规定。 8.7.3 安全警示及交通标志的设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在支撑架前方设置的交通标志、安全设施和限高限宽门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道路作业交通安全标志》GA182等规范及相关部门的要求。

2 夜间设置的交通安全警示灯、沿通道设置的照明设施、轮廓标、突起路标应符合有关规定;

3 在支撑架前方设置的防撞砂袋等防撞设施应符合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规定。

8.8 使用过程中的检查

8.8.1 模板支撑架在使用过程中,应当进行例行检查和专项检查。

1 例行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

2 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在整改后,经检查确认符合验收时的条件时,在形成检查验收记录后方可继续使用。

8.8.2 使用过程中的检查内容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基础应无积水,基础周边排水有序;

2 支撑架各部件的品种、规格、间距等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

3 架体应无明显变形,立杆(柱)、横杆(梁)及连接件、加固件、可调托撑、底座应无松动;

4 安全防护设施应符合规范/方案的要求; 5 监测监控点完好;

6 应无超载使用,不得与其他设施相连接或固定。

34

9 安全管理与监测监控

9.1 安全管理

9.1.1 模板支撑架的安装与拆除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建筑施工脚手架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其他相关施工人员应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9.1.2 安装与拆除模板支撑架的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9.1.3 模板支撑架的构配件、基础、安装、预压、安全防护应按本规范第8章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9.1.4 钢管上严禁打孔,型钢上不得随意切割。

9.1.5 模板支撑架在安装或拆除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有专人监护施工,发现隐患应立即或报告有关人员处理。当遇险情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应急措施。待修复或排除险情后,方可继续施工。

2 模板支撑架安装和拆除过程中,在其安全距离范围以外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必要时设立隔离设施,并派人巡视,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范围。

3 安装在2m及以上时,应按《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执行。

4 应与输电线路保持安全距离;当钢模板高度超过15m时,应安设避雷设施,避雷设施的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有规定执行。

5 当高度与宽度相比大于两倍的独立支撑系统施工时,或在大风施工时,应加设保证整体稳定的构造措施。

6 当遇到6级及以上大风、雨雪、浓雾天气时,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5级及以上风力时,应停止高空吊运作业。

7 夜间不宜进行模板支撑架安装与拆除作业。

8 安装或拆除过程中,各种工具严禁散放在模板或脚手板上,所用工具应系挂在作业人员身上或置于所配带的工具袋中。

9 安装或拆除过程中如遇中途停歇,应将模板和杆件接接牢固,不得松动、浮搁或悬空,确保架体处在安全状态,如停工时间较长应重新检查后方可继续施工。

10 在模板支撑架上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必须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监护。 9.1.6 模板支撑架在使用期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支撑架顶部的实际荷载不得超过设计规定。禁止与物料提升机、施工升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钢结构架体机身及其附着设施相连接;禁止与施工脚

35

手架、物料周转料平台等架体相连接。

不得将混凝土输送管、布料杆、缆风绳等固定在支撑架上。

2 严禁擅自拆除架体结构杆件。当确需要拆除时,则必须经方案审批人同意,在确定补救措施后方可实施。

3 严禁在模板支撑架基础及邻近处进行挖掘作业。当确需要挖掘时,则必须经方案审批人同意,在确定补救措施后方可实施。

4 模板、钢筋及其他材料等施工荷载应均匀堆置,放平放稳。施工总荷载不得超过模板支撑架设计荷载要求。

5 当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确定的监测点观测值超过报警值时,应立即停止施工,经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9.2 监测监控

9.2.1 在使用过程中应进行监测监控,监测监控的方式有:仪器定量监测、视频定性监测和人员巡视检查。

9.2.2 监测监控的内容应在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予以明确,应编制监测监控计划表,确定包括监测对象、工况、监测项目、监测点、监测方法与频率和报警值等。 9.2.3 监测监控应在模板支撑架安装完、模板安装完、钢筋安装完、混凝土浇筑50%、混凝土浇筑100%、混凝土终凝前后等不同工况下重点进行沉降监测,也可进行位移监测。

9.2.4 沉降监测点应在支撑架顶部(或模板底部)设置,可以利用预压试验时的监测点。

9.2.5 当沉降监测值超过报警值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作业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36

附录A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A.0.1 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A.0.1确定。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四类: A类指江河、湖岸地区;

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表A.0.1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地面粗糙度类别 A 1.17 1.38 1.52 1.63 1.80 1.92 2.03 2.12 2.20 2.27 2.34 2.40 2.64 2.83 B 1.00 1.00 1.14 1.25 1.42 1.56 1.67 1.77 1.86 1.95 2.02 2.09 2.38 2.61 C 0.74 0.74 0.74 0.84 1.00 1.13 1.25 1.35 1.45 1.54 1.62 1.70 2.03 2.30 B 0.62 0.62 0.62 0.62 0.62 0.73 0.84 0.93 1.02 1.11 1.19 1.27 1.61 1.92 离地面高度(m) 5 10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50 200 注:两高度之间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表中数据采用线性插值确定。

37

附录B 满堂支撑架钢管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B.0.1 扣件式及碗扣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立杆作为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b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Q235钢)应符合表B.0.1的规定。

表B.0.1 Q235级钢管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λ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230 240 250 0 1.000 0.974 0.947 0.918 0.886 0.852 0.818 0.775 0.722 0.661 0.588 0.516 0.452 0.396 0.349 0.308 0.274 0.245 0.220 0.199 0.180 0.164 0.150 0.138 0.127 0.117 1 0.997 0.971 0.944 0.915 0.882 0.849 0.814 0.770 0.716 0.654 0.580 0.509 0.446 0.391 0.344 0.305 0.271 0.243 0.218 0.197 0.179 0.163 0.149 0.137 0.126 — 2 0.995 0.968 0.941 0.912 0.879 0.846 0.810 0.765 0.710 0.648 0.573 0.502 0.440 0.386 0.340 0.301 0.268 0.240 0.216 0.195 0.177 0.161 0.148 0.136 0.125 — 3 0.992 0.966 0.938 0.909 0.875 0.843 0.806 0.760 0.704 0.641 0.566 0.496 0.434 0.381 0.336 0.298 0.265 0.237 0.214 0.193 0.175 0.160 0.146 0.135 0.124 — 4 0.989 0.963 0.936 0.906 0.872 0.839 0.802 0.755 0.698 0.634 0.558 0.489 0.428 0.376 0.332 0.294 0.262 0.235 0.211 0.191 0.174 0.159 0.145 0.133 0.123 — 5 0.987 0.960 0.933 0.903 0.868 0.836 0.797 0.750 0.692 0.626 0.551 0.483 0.423 0.371 0.328 0.291 0.259 0.232 0.209 0.189 0.172 0.157 0.144 0.132 0.122 — 6 0.984 0.958 0.930 0.899 0.864 0.832 0.793 0.744 0.686 0.618 0.544 0.476 0.417 0.367 0.324 0.287 0.256 0.230 0.207 0.188 0.171 0.156 0.143 0.131 0.121 — 7 0.981 0.955 0.927 0.896 0.861 0.829 0.789 0.739 0.680 0.611 0.537 0.470 0.412 0.362 0.320 0.284 0.253 0.227 0.205 0.186 0.169 0.154 0.141 0.130 0.120 — 8 0.979 0.952 0.924 0.893 0.858 0.825 0.784 0.733 0.673 0.603 0.530 0.464 0.406 0.357 0.316 0.281 0.251 0.225 0.203 0.184 0.167 0.153 0.140 0.129 0.119 — 9 0.976 0.949 0.921 0.889 0.855 0.822 0.779 0.728 0.667 0.595 0.523 0.458 0.401 0.353 0.312 0.277 0.248 0.223 0.201 0.182 0.166 0.152 0.139 0.128 0.118 — 注:当??250时,??7320?2 。

38

附录C 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立杆长度计算系数

C.0.1 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架的单立杆计算长度系数?1、?2,当采用普通型构造时,应分别按表C.0.1-1、表C.0.1-3采用;当采用加强型构造时,应分别按表C.0.1-2、表C.0.1-4采用。

表C.0.1-1 满堂支撑架(剪刀撑设置普通型)立杆计算长度系数?1

步 距 (m) 1.2×1.2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4 a=0.5 (m) 1.8 1.5 1.2 0.9 0.6 — 1.298 1.403 — — 1.0×1.0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4 a=0.2 (m) 1.432 1.574 1.799 2.153 — 立杆间距(m) 0.9×0.9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5 a=0.5 a=0.2 (m) (m) 0.75×0.75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5 a=0.5 (m) — — 1.257 1.422 1.629 a=0.2 (m) — — 1.669 2.005 2.526 0.6×0.6 高宽比 不大于2.5 最少跨数5 a=0.5 (m) — — — 1.599 1.839 a=0.2 (m) — — — 2.251 0.4×0.4 高宽比 不大于2.5 最少跨数8 a=0.5 a=0.2 (m) — — — — (m) — — — — 2.846 a=0.2 a=0.5 (m) — (m) 1.165 1.131 1.388 1.215 1.540 1.301 1.719 1.473 2.066 1.699 2.622 1.649 1.241 1.869 1.352 — — 1.532 — 2.846 1.839 注:1 步距两级之间值,计算长度系数按表中数据采用线性插值确定;

2 立杆间距两级之间,纵向间距与横向间距不同时,计算长度系数按较大间距对应的

计算长度系数取值。立杆间距两级之间值,计算长度系数取两级对应的较大?值,高宽比的上限值取两级对应的较小值;

3 立杆间距0.9m×0.6m计算长度系数,同立杆间距0.75m×0.75m计算长度系数,高

宽比上限值不变,支撑架最小宽度4.2m;

4 高宽比超过表中规定值时,应按照本规范6.2.15条的规定执行。 5 a两级之间值,计算长度系数按表中数据采用线性插值确定;

表C.0.1-2 满堂支撑架(剪刀撑设置加强型)立杆计算长度系数?1

步 距 (m) 1.2×1.2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4 1.0×1.0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4 立杆间距(m) 0.9×0.9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5 0.75×0.75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5 0.6×0.6 高宽比 不大于2.5 最少跨数5 0.4×0.4 高宽比 不大于2.5 最少跨数8 39

a=0.5 (m) 1.8 1.5 1.2 0.9 0.6 1.099 1.174 1.269 — — a=0.2 a=0.5 (m) (m) a=0.2 (m) 1.305 1.427 1.636 1.940 — a=0.5 (m) 1.031 1.091 1.204 1.352 1.556 a=0.2 (m) 1.269 1.386 1.596 1.903 2.395 a=0.5 (m) — — 1.168 1.285 1.477 a=0.2 (m) — — 1.546 1.806 2.284 a=0.5 (m) — — — 1.294 1.497 a=0.2 (m) — — — 1.818 2.300 a=0.5 (m) — — — — 1.497 a=0.2 (m) — — — — 2.300 1.355 1.059 1.494 1.123 1.685 1.233 — — 1.377 — 注:同表C.0.1-1注。

表C.0.1-3 满堂支撑架(剪刀撑设置普通型)立杆计算长度系数?2

步 距 (m) 1.8 1.5 1.2 0.9 0.6 1.2×1.2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4 — 2.089 2.492 — — 1.0×1.0 高宽比 不大于2 立杆间距(m) 0.9×0.9 高宽比 不大于2 0.75×0.75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5 — — 2.225 2.896 4.211 0.6×0.6 高宽比 不大于2.5 最少跨数5 — — — 3.251 4.744 0.4×0.4 高宽比 不大于2.5 最少跨数8 — — — — 4.744 最少跨数4 最少跨数5 1.750 1.993 2.399 3.109 — 1.697 1.951 2.292 2.985 4.371 注:同表C.0.1-1注第1~4条。

表C.0.1-4 满堂支撑架(剪刀撑设置普通型)立杆计算长度系数?2

步 距 (m) 1.8 1.5 1.2 0.9 0.6 1.2×1.2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4 1.656 1.893 2.247 — — 1.0×1.0 高宽比 不大于2 立杆间距(m) 0.9×0.9 高宽比 不大于2 0.75×0.75 高宽比 不大于2 最少跨数5 — — 2.062 2.608 3.806 0.6×0.6 高宽比 不大于2.5 最少跨数5 — — — 2.626 3.833 0.4×0.4 高宽比 不大于2.5 最少跨数8 — — — — 3.833 最少跨数4 最少跨数5 1.595 1.808 2.181 2.802 — 1.551 1.755 2.128 2.749 3.991 注:同表C.0.1-1注第1~4条。

40

附录D 万能杆件计算用表

D.0.1 跨越式模板支撑架所采用的N型万能杆件的构件编号、用途、几何尺寸、重量按照表D.0.1采用。

表D.0.1 N型万能杆件构件编号、用途、几何尺寸、重量表

单件重量 (kg) 73.09 36.49 30.0 15.62 21.83 11.79 10.87 10.87 6.23 51.8 38.54 14.68 21.27 26.0 4.27 33.68 18.60 5.89 3.11 2.26 8.5 7.8 2.93 2.3 编号 N1 N2 N3 N4 N5 N6 N7 N8 N9 N10 N11 N12 N13 N14 N15 N16 N17 N18 N19 N20 用 途 长 弦 杆 短 弦 杆 斜 杆 立杆,横支撑 斜杆,对角支撑 弦杆拼接角钢 支承角钢 连接系节点板 对角支撑拼接板 横支撑,立杆 斜杆及立杆与弦杆连接板用节点板 立杆及弦杆连接用节点板 立杆及弦杆连接用节点板 各斜杆连接用节点板 弦杆拼接处填板 横撑 对角支撑与立杆联结用节点板 对角支撑与立杆联结用节点板 弦杆缀板 立杆,斜杆及连接系缀板 杆件截面 (mm) L20+120x10×3994 L120+120×10×1994 L100+75×10×2290 L75+75×8×1730 L75+75×8×2418 L100+100×10×780 L120+120×10×594 □265×10 ×510,δ=10 L75+75×8×690 L75+75×8×5730 □590×10×870,δ=10 □380×10×590,δ=10 □580×10×590,δ=10 □440×10×890,δ=10 □80×10×680 L75+75×8×3730 □370×10×670,δ=10 □325×10×325,δ=10 □180×10×220 □160×10×180 □260×16×260 □240×16 ×260 N21 支承靴(柱帽) □90×16 ×260 □70×16 ×260 41

□195×10 ×260 □140×10 ×260 N22 N23 N24 N25 N26 N27 N28 N29 N30 N31 N32 N33 N34 N35 N36 N37 N38

连接立杆横支撑及斜杆用节点板 连接系节点板 粗制螺栓 粗制螺栓 连接立杆横支撑及斜杆用节点板 立杆及斜杆缀板 斜杆缀板 主桁交叉节点板 立杆缀板 尽端节点连接用角钢 连接立杆横支撑及斜杆用节点板 连接立杆横支撑及斜杆用节点板 □420×10 ×610 □290×10×600,δ=10 65×φ22 85×φ27 □610×10×610 □160×10×260 □160×10×460 □870×10×930,δ=10 □160×10×260 L75+75×8×199 □668×10×754,δ=10 □754×10×754,δ=10 4.0 2.9 20.1 13.0 0.428 0.721 29.21 3.27 5.78 59.97 3.27 1.8 37.12 40.2 88.50 7.45 16.8 15.14 16.88 门式构件转角处连接弦杆(或横支撑) □913×10×1053,δ=10 立杆斜杆节点板 连接立杆横支撑及斜杆用节点板 连接立杆横支撑及斜杆用节点板 连接立杆横支撑及斜杆用节点板 □270×10×380,δ=10 □324×10×679,δ=10 □280×10×670,δ=10 □370×10×600,δ=10 42

D.0.2 跨越式模板支撑架所采用的N型万能杆件组合结构,各种组合形式下的桁架弦杆件的截面特性以及基于容许应力法的容许轴力计算表格按照表D.0.2采用。

表D.0.2 基于容许应力法的N型万能杆件截面特性及力学性能表格

杆件名编称 布置 号 yx截面 组成 截面面积(mm2) A An 计算长度(mm) lx ly lu - - 回转半径(mm) ix iy iu - - 极限轴力(kN) ?max ?min 螺栓连接 受拉 1265 1265 950 受压 1480 1202 1092 螺栓连接 1814(1296) 907(648) 1360(972) 控制情况 有N6,28(20)个承压 无N6,14(10)个承压 有N6,21(15)个承压 附注 2000 2000 4L120+120×10 9320 7450 4000 4000 6990 5590 53.1 53.1 53.1 53.1 37.7 0.935 75.4 0.759 2000 2000 2000 47.7 41.9 0.92 vy45°u弦N1 杆 或柱 uyuxv3L120+120×10 4000 4000 4000 47.7 83.9 0.706 950 839 无N6,7(5)个连接处有N15 855(610) 承压,7(5)个单剪 4660 3720 1860 2000 2000 2000 4000 4000 4000 2000 2000 2000 4000 4000 4000 46.6 43.1 0.916 46.6 86.2 0.694 634 634 726 550 907(648) 802(573) 有N6,14(10)个承压 无N6,14(10)个单剪 有N6,7(5)个承压 [4(3)个单剪] N2 立x45°2L120+120×10 2330 连接处有N15 uu45°yx 23.6 84.7 0.703 31.7[26.9] 27.8[19.5] 454(324) 23.6 169.3 0.244 31.7[26.9] 9.7[8.8] 1L120+120×10 方括号内数字u7(5)个单剪用于单面连接 401(287) 无N6,[195(146)] 43

yx4L100+75×10 3L100x斜杆 端斜杆 斜杆 端斜杆 斜杆 端斜杆 横撑 6680 5010 3340 4600 4600 3450 3450 3450 3450 2300 2300 2300 5560 4170 2780 3470 3860 2600 2600 2900 2900 1740 1740 1930 2260 2830 2830 2830 - - 48.5 36.7 48.5 36.7 - - 77.1 0.748 77.1 0.748 945 945 709 709 473 473 590 657 443 443 493 493 295 295 328 850 850 644 601 411 379 668 668 498 477 498 477 318 309 324 344 6个单剪 688 6个双剪 N3 斜杆 uvy45°u+75×1 0 2L100+75×10 4L75+2260 2830 2550 2830 2830 2830 2260 2830 2550 2830 2830 2830 1600 2000 1600 2000 2000 2000 - - 33.6 75.8 0.756 33.6 84.2 0.706 31.4 81.1 0.724 31.4 90.2 0.668 - - 57.3 0.854 57.3 0.854 516 3个双剪,3个单剪 vuyx45°u yx端横撑 立杆 端立杆 34.9 34.9 34.9 34.9 211 422 182 182 363 363 152 152 304 4个承压 8个承压 2个承压,2个单剪 2个承压,2个单剪 4个承压,4个单剪 4个承压,4个单剪 4个单剪 4个单剪 8个单剪 75×8 N4 N16 立杆横撑 v横撑 端横撑 立杆 端立杆 横撑 端横撑 立杆 1600 2000 1800 2000 2000 2000 1600 2000 1800 2000 2000 2000 1600 2000 1800 2000 2000 2000 1600 2000 1800 30.6 58.8 0.848 30.6 65.4 0.814 30.6 58.8 0.848 30.6 65.4 0.814 28.8 65.4 0.814 28.8 69.5 0.792 28.8 62.5 0.829 y45°uN10 或u3L75+xv 75×8 uyx45°?及?按缀板组合压杆计算 2L75+u 75×8 4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0j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