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融新苑高层建筑勘察报告.

更新时间:2023-04-20 17: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正文目录

1 前言 (1)

1.1 工程概况 (1)

1.2 勘察目的任务 (1)

1.3 勘察技术依据 (1)

1.4 勘察工作方法 (1)

1.5 完成工作量 (2)

2 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 (3)

2.1 位置交通 (3)

2.2 自然地理 (3)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

3.1 场地地形地貌 (3)

3.2 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3)

3.3 地层岩性 (3)

4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4)

4.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4)

4.2 地下水埋深及水位变幅 (4)

4.3 地下水的渗透性 (4)

4.4 地下水的腐蚀性 (4)

4.5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5)

5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5)

5.1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 (5)

5.2 物理力学指标的选用 (6)

6 地震工程及不良地质作用 (7)

6.1 地震工程 (7)

6.2 不良地质作用 (7)

7 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7)

7.1 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 (7)

7.2 地基土评价 (8)

7.3 天然地基评价 (8)

7.4 桩基评价 (10)

7.5基础方案建议 (11)

8基坑工程 (12)

8.1 基坑降水 (12)

8.2 基坑支护 (12)

8.3 地下室防渗与抗浮 (12)

9 岩土工程监测 (12)

9.1 基坑开挖 (12)

9.2 施工验槽 (12)

9.3 基坑坑底地基土回弹量监测 (12)

9.4 基坑边坡和相邻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12)

9.5 建筑物沉降观测 (12)

10 结论与建议 (12)

10.1 结论 (12)

10.2 建议 (13)

附图目录

图号顺序号图名比例尺

1 1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500

2 2~37 工程地质剖面图水平1:250

垂直 1:150

3 38~40 钻孔柱状图 1:100

附件目录

附件1 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共1页附件2 土工试验报告共1份附件3 波速测试报告共1份

1 前言

1.1 工程概况

成都市融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委托我公司对其拟建的新都南二路场地进行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拟建新都南二路位于新都工业大道旁,毗邻丽水金都,交通便捷。该项目由3栋小高层、1栋多层会所组成,总建筑面积约43000m2。高层区设一层地下室,拟采用筏板基础、框架剪力墙结构;多层会所采用独立基础、框架结构。各建筑物概况见拟建物概况一览表(表1.1)。

拟建物概况一览表表1.1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该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场地等级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故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 勘察目的任务

1.2.1 查明拟建场地地基岩土的组成分布及性质,以及物理力学性质;

1.2.2查明拟建物地基持力层的基本特性与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1.2.3查明场地内有无液化土层进行地震效应判断,评价场地稳定性;

1.2.4 查明场地内有无不良地质作用;

1.2.5 查明地基受力层内有无软弱夹层及其分布,评价其变形条件;

1.2.6 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与动态特征,分析地下水对砼等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以及对基础施工的影响;

1.2.7 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和与之相应的各项参数。

1.3 勘察技术依据

1.3.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1.3.2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1.3.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1.3.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3.6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1.3.7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3.8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

1.3.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3.10 《新都南二路融兴苑总平面图》(2010年8月)及委托书等。

1.4 勘察工作方法

1.4.1 勘探点布置及勘探深度

根据现行规范(程)的要求及甲方提供的新都南二路融兴苑总平面图,沿拟建物轮廓线、角点以及地下室布设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90个(其中三个跟管钻进取芯对比鉴别钻孔)布孔点距为5.6~27.9m。

高层区勘探孔深度,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控制性勘探点的深度应大于地基压缩层深度,结合场地附近的勘察资料,按dc=d+αcb

拟建物名称设计地坪

标高

(室外)

高度

(m)

建筑构

物等级

基础

形式

基础埋深

(m)

结构

类型

总荷载(基底

压力)(KN)

沉降敏感

程度

1号楼18 55.3 三级平板式

筏基

5.5 剪力墙390

2号楼18 54.3 三级平板式

筏基

5.5 剪力墙390

3号楼18 54.3 三级平板式

筏基

5.5 剪力墙390

集中商业 3 13.45 三级柱下独立基础 5.1 框架2500KN

备注:1、本工程±0.00以489.37m起算。

1

和dg=d+αgb式估算。控制性钻孔32个,占钻孔总数的1/3以上。

多层建筑及纯地下室部分,按照规范有关规定及经验:预估控制勘探孔深度约15m,一般性勘探孔深度约11m。

当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

①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中密~密实卵石土)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

②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弱土层。

③当需进行地基处理,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要求。

④当采用桩基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GB50021-2001(2009年版)第4.9节和JGJ94-2008第3.2.2的要求。

其中每栋建筑布设一个波速测试孔,共计布设3个波速测试钻孔,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4.2 钻探

采用CZ-30型钻机对各勘探点土层进行锤击钻探取芯鉴别,对卵石层变化大的钻孔采用跟管钻进取芯对比鉴别,以准确分层与定名。

1.4.3 标准贯入试验(SPT)

用以分析评价粘性土、砂土的力学性质。

1.4.4 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N120)

对勘探点卵石进行连续系统的原位测试,以分析评价卵石地基的密实度、均匀性和力学性质,同时利用所获得的N120测试成果对卵石进行力学分层。

1.4.5 波速测试

采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制的RSM24FD。检波器为淮南矿业学院研制

的JS井中三分量检波器。采用面波法进行测试,锤击震源,12道检波器接收。波速测试的目的是测试场地纵横波速,计算场地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卓越周期及动力参数。

1.4.6 室内土工试验

用以分析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4.7 水质简分析

采取地下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用以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4.8 测量

本次勘察拟建物轮廓线由甲方提供的总平面图进行测放,引点(线)根据甲方指定的控制点进行引测,采用GTS710型全站仪进行孔位测放。孔口标高以场地外甲方指定路面高程起算TP(TP=489.875m)点(使用时请注意校核),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5 完成工作量

我公司接受任务后于2010年8月15日进场进行测放钻孔和勘探施工,投入CZ-30型钻机4台套,XY-100型钻机一台套,标准贯入试验设备两套和N120动力触探试验设备四台套以及必要的辅助工具等,历时10天,于2010年8月24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本次勘察完成工作量详见表1.5-1。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1.5-1 工作项目单位数量工作项目单位数量

测施钻孔个90 SPT 次21

钻探总进尺米1475 取水样件 2

N120动探米1120.1 波速测试孔 3

CZ30型钻孔个87 取土样件23 植物胶回旋对比孔个 3 水位观测次90

2

2 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

2.1 位置交通

拟建的新都南二路场地位于新都市南二路(新都工业大道),蜀龙大道旁,毗邻丽水金都,附近有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捷。

交通地理位置示意图

2.2 自然地理

成都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947mm,丰水期为6~9月份,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74%,枯水期为12月~次年2月份,丰、枯水期地下水变幅为1.5~2.5m。蒸发量多年平均1020.5mm,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为82%。

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极端最高为37.3℃,极端最低-5.9℃。

多年年平均风速1.35米/秒,最大风速为14.8米/秒,极大风速为27.4米/秒(出现于1961年6月2日),最多风向为NNE,出现频率为11.0%。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 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新都市南二路(新都工业大道),蜀龙大道旁,交通方便。各孔口高程为488.09~490.07m,相对高差1.98m(注:高程以TP=488.875m起算,使用时请注意校核),地形地形有一定的起伏。

场地地貌单元属沱江水系Ⅱ级阶地。

3.2 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成都地区属川西褶皱带中的成都坳陷,在大地构造分区中,属扬子准台中的四级构造。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基本一致,长轴走向N30°~40°E,北起安县,南抵名山,西以龙门山山前断裂,东以龙泉山为界,成都市位于其东南隅。

成都地区为近期形成的不对称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堆积物。下、中更新统沉积巨厚,凤凰山——茶店子隐伏断裂活动较强烈。沉积厚度呈西厚东薄现象显著;而上更新统则呈薄层迭积其上。全新统仅分布在现河床及两岸附近地区,厚度较薄,分布面积狭小,说明成都坳陷在下、中更新统活动强烈,晚更新世及其以后至今,沉降及其凤凰山——茶店子断裂活动性已大为减弱,趋于稳定。

成都市郊区隐伏断裂近期无活动遗迹及记录。

综上所述,就区域地质稳定性而言,成都市及其附近郊区、县处于周围微活动环境中的地壳稳定区。

3.3 地层岩性

本次勘察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岩土由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上更

拟建新都南二

路融兴苑场地

3

新统冲洪积Q3al+pl粉质粘土、粉土、细砂及卵石土组成,现将其结构特征分述如下。

各地层土由上至下描述如下:

①人工填土

①1杂填土(Q4ml):灰色、杂色,稍湿~湿,松散,主要由建渣、生活垃圾、卵(碎)石及粘性土等组成,上部硬块含量偏多,下部细粒含量偏多。疏松,多孔,欠固结,均匀性极差。该土层局部分布,厚薄分布不均,厚0.0~1.5m。

①2 素填土(Q4ml):灰色、稍湿~湿,松散、可塑,主要为粘性土、粉土等,均匀性差,疏松、多孔,欠固结。此层土分布于大部分场地,厚0.5~1.5m。

②粉质粘土(Q3al+pl):黄灰色、褐灰色,可塑,见有Fe、Mn质氧化物斑痕,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局部夹有粉土团块和薄层,部分钻孔下部约有5~35cm厚的砂土或粉土薄层,层厚0.0~3.0m。

③粉土(Q3al+pl):灰褐色、灰黄色,松散~稍密,湿,由粉粒、砂粒、粘粒及云母碎片等组成,局部夹有砂土团块或薄层,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部分钻孔下部约有5~30cm厚的砂土,层厚0.0~2.4m。

○4细砂(Q3al+pl):灰色、青灰色,湿,松散,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组成,含少量云母、辉石等,局部夹粉土团块或薄层,层厚0.0~2.4m。

○5卵石土(Q3al+pl):黄色、褐黄色、青灰色、灰色,湿~饱和,主要由花岗石、硅质岩、石英岩等组成,中风化,亚圆~次棱角状,粒径以2~15cm为主,其中最大>20cm,其间由砂、砾质充填,根据现场钻探取芯鉴别及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测试数据分析,此层可分为四个亚层。

松散卵石:N120≤4击/dm,卵石含量小于55%,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

场区内主要分布于卵石层顶部,其次以透镜体状出露于卵石层中。

稍密卵石:N120=4~7击/dm,卵石含量55~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

中密卵石:N120=7~10击/dm,卵石含量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

密实卵石:N120>10击/dm,卵石含量大于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

勘察深度范围内此层土局部夹有细砂(其间混含有少许砾、卵石)透镜体。本次勘察未揭穿卵石层。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4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4.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场内地下水主要为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其次为局部填土中的上层滞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下迳流补给,并以地下迳流、人工开采、蒸发等方式排泄。

4.2 地下水埋深及水位变幅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为 5.5~7.0m,成都地区年最高水位埋深一般为 1.5~

3.5m, 场地丰、枯水期地下水变幅一般为1.5~2.5m;抗浮水位按2.5m(相对高程

486.87m)考虑。

4.3 地下水的渗透性

该场地地下水丰富,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结合场地工程地质特点,砂卵石层地下水渗透系数可按18~25m/d考虑。

4.4 地下水的腐蚀性

据勘察期间在钻孔中采取的地下水水样(两件)简分析报告:地下水类型为HCO3--SO42--Ca2+型水,详见附件二。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2~12.2.5条,地下水腐蚀性判别见表4.4-1、表4.4-2和表4.4-3。

4

5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判定表 表4.4-1

腐蚀介质 环境类型 渗透类型 测试值 评定标准 腐蚀等级 SO 42-(mg/L) Ⅱ

118.15~182.40 <300 微 mg 2+(mg/L) 22.93~28.68

<2000 微

NH 4+

(mg/L) 〈0.05 <500 微

OH -(mg/L) / <43000 微 总矿化度(mg/L) 564.0~663.9 <20000 微 PH 值

A

7.09~7.12

>6.5 微

侵蚀性CO 2(mg/L) 0.0 <15 微 HCO 3-(mmol/L)

7.85

>1.0

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判定表 表4.4-2

腐蚀介质 环境类型 测试值 评定标准 腐蚀等级 C1-含量(mg/L)

干湿交替

9.46~9.93

<100

综上所述,场地内地下水对砼结构微腐蚀性,对砼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

4.5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勘察期间采取场地土样(2件)进行土腐蚀性试验,详见附件2。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2~12.2.5条,场地土腐蚀性判别见表4.5-1、表4.5-2和表4.5-3。

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判定表 表4.5-1

腐蚀介质 环境类型 渗透类型 测试值 评定标准 腐蚀等级 CO 32-(mg/kg) Ⅱ 0.00 <500 微 PH 值

A

7.19~7.22 >6.5 微 HCO 3-

(mg/kg)

158.9~167.2

>1.0

场地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判定表 表4.5-2

腐蚀介质

环境类型

测试值

评定标准 腐蚀等级 C1-含量(mg/kg) ω≥20%的土层 30.8~37.0

<250

场地土对钢结构腐蚀性判定表 表4.5-3

项目

测试值 评定标准 腐蚀等级 PH 值

7.19~7.22

>5.5

综上所述,结合地区和附近建筑经验场地土对砼结构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5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5.1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

5.1.1 室内土工试验

本次勘察共取粉质粘土原状样10件、粉土原状样10件、细砂扰动样3件和卵石样2件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其结果详见附件2-6-2、附件2-6-3和附件2-6-4,其统计结果见表5.1.1-1 、5.1.1-2和表5.1.1-3。

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5.1.1-1

土 名 项目 指标 含水 量 ω0(%) 密度

ρ0

(g/cm 3

)

孔隙

比 e 0

比 重 Gs

液 限 ωL (%) 液性 指数 I L 压缩 模量Es(MPa) 压缩系数α1-2 (MPa -1

) 内聚力C (kPa) 内摩擦角

φ(0) 粉

质粘

② 最小值 28.2 1.88 0.831 2.72 36.9 0.38 5.4 0.30 41 9 最大值 30.8 1.92 0.892 2.73 40.6 0.48 6.2 0.34 53 14 频 次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平均值 29.48 1.90 0.855 2.73 38.57 0.431 5.82 0.319 46.5 11.37 标准差 0.931 0.013 0.018 0.005 1.157 0.033 0.274 0.014

4.12 1.59

变异系数 0.032

0.007 0.021 0.001 0.30 00.076 0.047 0.044 0.088 0.14 统计修 正系数 0.948 0.92 标准值

44.09 10.44

土名

项目

指标

含水

ω0(%)

密度

ρ0

(g/cm3)

孔隙

e0

Gs

ωL(%)

液性

指数

I L

压缩

模量

Es(MPa)

压缩系

数α1-2

(MPa-1)

内聚

力C

(kPa)

内摩

擦角

φ(0)

土○3

最小值26.3 1.80 0.895 2.70 30.5 0.37 4.2 0.38 9 17 最大值28.6 1.83 0.906 2.71 33.9 0.47 5.0 0.45 18 23 频次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平均值27.41 1.81 0.902 2.70 32.37 0.41 4.63 0.41 13 20.2 标准差0.814 0.011 0.003 0.005 0.925 0.031 0.263 0.022 2.83 1.93 变异系数0.03 0.006 0.004 0.001 0.029 0.076 0.057 0.053 0.22 0.096

统计修

正系数

0.87 0.944 标准值11.34 19.07

粉土和砂土颗分表5.1.1-2 项目

土名

颗粒组成百分比(%)

颗粒直径(mm)

5~2 2~0.5 0.5~0.25 0.25~0.075 0.075~0.05 <0.05

粉土 3.4~6.0 8.0~15.2 17.8~25.1 61~67.4 细砂11.5~28.1 18.7~29.4 42.5~51.0 8.6~11.8

卵石土颗分表5.1.1-3

项目土名

颗粒组成百分比(%)

颗粒直径(mm)

>60 60~20 20~5 5~2 2~0.5 0.5~0.25 0.25~0.075 0.075~0.05

卵石34.5 43.1~76.1 5.3~7.2 0.7~1.2 1.4~2.0 6.0~7.4 5.3~7.2 1.2~1.4

5.1.2 原位测试

本次勘察采用标准贯入试验(SPT)对场地内粉质粘土进行了现场原位测试,采用N120动力触探试验对场地内卵石土进行连续系统的动力触探试验,其统计结果见表5.1.2-1。

原位测试成果统计表表5.1.2-1土名

测试

手段

范围值平均值标准差

变异

系数

统计修

正系数

统计指标

标准值粉质粘土②

SPT

9 4.9~6.9 5.8 0.76 0.13 0.92 5.34

粉土○39 3.8~4.7 4.2 0.43 0.10 0.94 3.93

细砂○4 3 2.80~3.80 3.13 0.58 0.18 0.72 2.27

○5

松散

N120

100 0.92~4.33 2.99 0.7631 0.2552 0.9532 2.85

稍密100 1.89~6.95 5.45 1.0124 0.1858 0.9778 5.33

中密100 2.68~9.84 7.85 1.4146 0.1802 0.979 7.69

密实100 5.69~15 11.92 1.6811 0.141 0.9824 11.71

5.2物理力学指标的选用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成果、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结合现场钻探取芯鉴别,该场地勘察区内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按表5.2-1选用。

各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表表5.2-1地基土土名

γ(KN/m3)

承载力

特征值

f ak(kPa)

极限承载

力标准值

f uk(kPa)

压缩

模量

E s(MPa)

变形

模量

E o(MPa)

内聚力

C(kPa)

内摩

擦角

φ(°)

地基基

床系数

k(KN/m3) 表

杂填土①118.5 5 10

素填土①218.4 80 160 3.0 10.0 8.0

粉质粘土②19.0 130 260 5.8 25.0 10.0

粉土③18.1 100 200 4.6 11.0 19.0

细砂④19.0 90 180 6.1 0 20

○5

松散20.5 160 320 12.0 0 35

稍密21.0 350 700 22.0 0 38 3.0×104

中密21.5 550 1100 30.0 0 41 3.5×104

密实22.2 750 1500 40.0 0 44 4.4×104

6

6 地震工程及不良地质作用

6.1 地震工程

6.1.1 场地地段划分

根据GB50011-2001(2008年版)第4.1.1条,该建筑场地为中软场地土,处于建筑抗震可利用的一般地段。

6.1.2 场地内各地层的波速及动参数

根据四川省兴冶岩土工程检测中心提供的《波速测试报告》(附件3),该场地内各地层的波速及动力参数见表6.1.2-1。

6.1.3 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场地覆盖层厚度以50m范围内计算。

6.1.4 场地类别判定

根据《波速测试报告》(见附件3),该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平均波速Vse为:280m/s,为中软场地土。根据GB50011-2001(2008年版)表4.1.6场地类别属于Ⅱ类。

各地层动力参数计算结果表表6.1.2-1

参数土名

纵波

V p(m/s)

横波

V s(m/s)

容重r

(kN/m3)

动弹性模量

Ed(MPa)

动剪切模量

Gd(MPa)

动泊松比u d

杂填土291 128 17.0 77 28 0.38 素填土305 139 17.0 89 33 0.37 粉质粘土545 222 18.0 249 89 0.40 细砂456 213 18.0 223 82 0.36 疏松卵石571 288 20.0 440 165 0.33 稍密卵石689 369 21.0 743 286 0.30 中密卵石826 457 22.0 1176 459 0.28 密实卵石983 560 23.0 1810 718 0.26

6.1.5 抗震设防烈度及分组

根据GB50011-2001(2008年版)及附录A,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6.1.6 设计特征周期及场地微动卓越周期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表5.1.4-2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根据《波速测试报告》场地的微动卓越周期为0.25s。

6.1.7 地震效应

场地土的地震效应为介质效应,即饱和粉土、砂土的地震液化问题。

根据现场钻探取芯鉴别判断场地内砂土和粉土呈团块、薄层和透镜体状,不等厚非连续分布的。场地内粉质粘土②及以下勘探深度以内地层属Q3地层,场地内的粉土和砂土呈非饱和状态。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附录P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第4.3.3条,场地内砂土和粉土、卵石层中的细砂透镜体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6.2 不良地质作用

该场地除卵石层部分地段夹有细砂(透镜体)为相对软弱层外,未发现断裂、滑移、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

7 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7.1 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

从区域地质资料来看,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基本一致,长轴走向N30°~40°E,为晚期近期形成的不对称坳陷盆地。在下、中更新世活动强烈,上更新世及其以后至今,沉降及其断裂活动已大为减弱,趋于稳定。总之,场区

7

地壳处于稳定状态,对拟建物无不良影响。

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一,场地无断裂、滑移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适宜建筑。

7.2 地基土评价

7.2.1 表土层(杂填土①1、素填土①2)疏松、多孔,欠固结,属高压缩性土,均匀性极差,厚度较薄,不可作基础持力层。

7.2.2 粉质粘土②有一定的承载力,但呈断续分布且厚度较薄,变化较大,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

7.2.3 粉土③、细砂④,承载力低,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

7.2.4 卵石土物理力学性质好,是场区内良好的基础持力层。

7.2.5 卵石层中的细砂透镜体或薄层为相对软弱下卧层。

7.3 天然地基评价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场地范围内卵石层以上无适合本拟建工程的良好的基础持力层,因此不能选用卵石层以上的土层作天然地基。而卵石土为良好的基础持力层,因此,该拟建工程宜选用稍密卵石作为基础持力层(局部松散卵石和中砂透镜体,应采用换填或压力灌浆处理),基础采用独立基础或筏基。

7.3.1 高层实验室地基土的均匀性

拟建物基础埋深-5.5m,拟采用筏板基础,因此相应基础深度之下的卵石层的均匀性及基础类型和埋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础埋深以±0.00为489.37m 起算。

持力层底面坡度的均匀性评价表7.3.1-1

剖面编号2-2′5-5′

钻孔编号ZK4 ZK5 ZK15 ZK16 ZK17

持力层底

面高程(m)

482.69 483.47 482.25 483.08 481.77 高程差(m) 0.78 0.83 1.31

钻孔间距(m) 13.55 13.25 16.10

坡率(%) 5.76 6.26 8.14

均匀性

评价

均匀均匀均匀剖面编号17-17′14-14′

钻孔编号ZK26 ZK30 ZK34 ZK38 ZK23 ZK27 ZK31 ZK35 ZK39

持力层底

面高程(m)

482.48 483.16 482.91 483.83 482.19 482.48 483.77 483.69 481.46 高程差(m) 0.68 0.25 0.92 0.29 1.29 0.08 2.23

钻孔间距(m) 14.0 14.6 14.0 13.0 14.4 15.15 12.82

坡率(%) 4.86 1.71 6.57 2.23 8.96 0.005 17.32

均匀性

评价

均匀均匀均匀均匀均匀均匀均匀剖面编号22-22′26-26′

钻孔编号ZK49 ZK50 ZK51 ZK52 ZK72 ZK73 ZK74 ZK75

持力层底

面高程(m)

483.29 483.01

482.9

482.

91

483.48 480.80 482.24 481.27 高程差(m) 0.28 0.11 0.01 2.68 1.44 0.97

8

钻孔间距(m) 14.0 17.99 11.79 12.8 17.0 11.27 坡率(%) 2.0 0.006 0.001 20.94 8.47 8.61 均匀性

评价

均匀均匀均匀不均匀均匀均匀备注持力层底面的坡率大于10%则判别为不均匀地基,反之为均匀地基。

2)按地基持力层和第一下卧层在基础宽度方向上均匀性判别表7.3.1-2 剖面编号6-6′9-9′

钻孔编号ZK11 ZK15 ZK14 ZK17

持力层

厚度(m)

0.45 1.62 0.26 2.10

厚度差(m) 1.17 1.84

基础宽度(m) 16.50 16.50

厚度差与0.05b关系>>

均匀性判别不均匀不均匀

第一下卧层

厚度(m)

0.60 1.90 1.80 0.70

厚度差 1.30 1.10

厚度差与0.05b关系>>

均匀性判别不均匀不均匀

剖面编号18-18′21-21′

钻孔编号ZK23 ZK24 ZK39 ZK40

持力层

厚度(m)

1.68

2.12 2.41 0.18

厚度差(m) 0.44 2.23

基础宽度(m) 16.83 16.83

厚度差与0.05b关系<>

均匀性判别均匀不均匀

第一下卧层

厚度(m)

2.10 0.60 0.90 1.40

厚度差 1.50 0.50

厚度差与0.05b关系><

均匀性判别不均匀均匀

剖面编号28-28′31-31′

钻孔编号ZK55 ZK62 ZK71 ZK61 ZK67 ZK79

持力层

厚度(m)

0.56 0.33 0.35 1.55 1.94 0.69

厚度差(m) 0.21 0.02 0.39 1.25

基础宽度(m) 26.20 26.20

厚度差与0.05b关系<<<<

均匀性判别均匀均匀均匀均匀

第一下卧层

厚度(m)

1.00 0.60 4.3 1.20 0.80 0.8

厚度差 1.30 3.7 0.40 0.00 厚度差与0.05b关系<><<

均匀性判别均匀不均匀均匀均匀

备注b为基础宽度;判别标准:厚度差<0.05b均匀,否则不均匀。

3)按压缩层内各土层压缩模量当量值评价表7.3.1-3拟建物名称

当量模量

最大值

Ësmax(MPa)

当量模量

最小值

Ësmin(MPa)

当量值Ës

的平均值

(MPa)

Ësmax/ Ësmin

不均匀系数

界限值K

均匀性判定

1号楼33.7 5.0 20.9 6.74 2.5 不均匀

2号楼38.5 27.5 32.95 1.40 2.5 均匀

3号楼49.6 12.4 37.05 4.0 2.5 不均匀

备注 Es∑∑

=

Esi

Ai

Ai/

综上所述,该场地天然地基对持力层底面坡度来讲属不均匀地基;对地基持力层和第一下卧层在基础宽度方向上属不均匀地基;对按压缩层内各土层压缩模量当量值评价属不均匀地基,故该场地天然地基属不均匀地基。

7.3.2 高层住宅楼地基土变形评价

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B.0.1式

9

10

∑=-???

?

??-=n

l i oi

l

i i S E

Pb S δδηψ计算沉降量及相对倾斜值(见表7.3.2-1)。 地基沉降与相对倾斜计算成果表 表7.3.2-1

剖面号 2-2′ 5-5′ 6-6′ 9-9′

钻孔号 ZK4 ZK5 ZK15 ZK17 ZK11 ZK15 ZK14 ZK17

沉降量(mm) 38.14

55.69

78.41

87.74 91.01

78.41

79.20

87.74

沉降差(mm) 17.55 9.33 12.6 8.54 钻孔间距(mm) 13550 29350 6160 6400 相对倾斜 0.00129 0.00032 0.00204 0.00133 剖面号 17-17′ 14-14′ 18-18′ 21-21′ 钻孔号 ZK26 ZK38 ZK23 ZK39 ZK24 ZK23 ZK40 ZK39 沉降量(mm)

42.31

41.78

39.78

39.82

35.67

39.78

37.24

39.82

沉降差(mm) 0.53 0.04 4.11 2.58 钻孔间距(mm) 42600 55420 8060 8100 相对倾斜 0.000012 0.000000 0.00051 0.00032

剖面号 22-22′ 27-27′ 28-28′ 31-31′ 钻孔号 ZK49 ZK52 ZK71 ZK79 ZK55 ZK71 ZK61 ZK79 沉降量(mm)

49.56

42.31

40.67

26.07

40.04

40.67

47.17

26.07

沉降差(mm) 7.25 14.60 0.63 21.10 钻孔间距(mm) 38780 59970 17400 20500 相对倾斜 0.000187

0.000243

0.000036

0.00103

备注

1、基础允许沉降量为200mm ;

2、基础允许倾斜为0.003。

从上表可知,拟建物沉降量与相对倾斜均满足GB50007-2002要求。 根据成都地区已有的卵石载荷试验资料和已有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资料,卵石土地基在建筑荷载长期作用下地基最终沉降量不大(成都地区建筑物封顶一年后的沉

降量平均值为11.60mm ),以卵石土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物在建筑物封顶时沉降已完

成60%,一年后完成89%,最终沉降一般在1~2年完成。

7.3.3 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根据《高层建筑规程》(JGJ72-2004,J366-2004)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2.4条规定,当基础宽度大于3m 或埋置深度大于0.5m 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5.2.4式

)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

进行修正。

式中取 0.3=b η,4.4=d η,b=6.0

经计算 d=5.5m 时fa=591.0~1108.4kpa >Pk(=390kpa);满足设计要求。

综上所述,本工程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满足上部结构和设计要求。

7.4 桩基评价

7.4.1 选择桩基及桩型因素分析

根据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拟建建筑物工程特征,结合地区建筑工程经验,办公楼可采用桩基础,选择的桩基础类型有人工挖孔桩、振动沉管灌注桩两种。

虽然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具有无噪声、施工简便,可大面积开工等优点,但人

工挖孔灌注桩局部须采用较大降深的地下水施工降水措施,可能会因抽排地下水影响邻近已建建筑物的地基稳定性。鉴于本工程单柱荷载最大11000KN的要求,故推荐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群桩基础为宜,桩径(边长)选用400。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具有控制桩顶混凝土标高的有利性。采用推荐桩基时均应进行防噪、隔振,以免扰民和影响邻近建筑。

7.4.2 桩基持力层选择

根据现场钻探情况与卵石层密实程度、物理力学性质特点,以及拟建物荷载要求,以中密和密实卵石层作桩端持力层为宜。桩端应进入持力层不小于0.5m,对于上部松散、稍密卵石以及厚度较薄的中密、密实卵石层应予揭穿。桩端下应有3~5D(D为桩径或边长尺寸)。

7.4.3 单桩承载力极限侧阻力和极端阻力标准值

据现场钻探及N120测试情况,结合成都地区施工经验,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1/T5026-2001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议该场地单桩参数按表7.5.3-1选用,正式施工前宜进行试桩,以便确定准确的桩长和单桩承载力。

单桩参数建议值表表7.4.3-1

项目

土名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 sik(kPa)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 pk(kPa)

振动沉管桩人工挖孔桩振动沉管桩人工挖孔桩杂填土①116 20

素填土①216 20

粉质粘土②40 48

粉土③38 30

细砂④18 20

松散卵石⑤195 100

稍密卵石⑤2100 120 4800 2200

中密卵石⑤3120 150 **** ****

密实卵石⑤4135 160 8000 6000

备注人工挖孔桩端阻力值按φ800桩径取值,其它桩径宜进行尺寸修正。

7.4.4 桩基施工条件及影响

桩基施工可能遇到穿透软弱夹层困难的情况,施工时应预先采取相应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措施,以确保桩端持力层为中密~密实卵石以及持力层厚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采用预制桩或振动沉管灌注桩均有噪声和振动,因此应采取降噪和隔振措施,现场若进行砼搅拌应进行防尘处理和防护。

7.5基础方案建议

该拟建工程集中商业楼和地下室部分可采用天然地基,以稍密、中密及密实卵石作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可按柱下独立基础考虑;1#~3#楼可采用天然地基,以稍密、中密及密实卵石作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可按筏板基础考虑,对基础下部存在松散卵石和中砂透镜体的部位经变形验算后如不满足设计要求时进行结构调整

11

或进行处理(高压注浆)。

8基坑工程

8.1 基坑降水

基坑开挖前须先进行场地降水,根据成都地区施工经验,场地宜采用管井降水方案。在进行降水方案设计时,应考虑到基坑开挖,基础施工以及基坑护壁等情况对降水的要求。卵石层中的渗透系数K可考虑18~25m/d考虑(降水施工时应进行抽水试验),对降水方案需进行专门设计。

8.2 基坑支护

拟建物地下室及带地下室高层建筑场区应考虑基坑支护问题,根据成都地区及我公司的施工经验,基坑支护可采用喷射砼土钉(或锚杆)支护。基坑支护应进行专门的岩土工程设计。

8.3 地下室防渗与抗浮

场区勘察期间(2010年8月)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为5.5~7.0m,成都地区年最高水位埋深一般为1.5~3.5m, 场地丰、枯水期地下水变幅一般为1.5~2.5m;抗浮水位按2.5m(相对高程486.87m)考虑。

9 岩土工程监测

9.1 基坑开挖

当采用机械开挖喷砼土钉(或锚杆)支护时,应分层开挖,分层深度由支护方案确定,距基底0.2~0.3m时应采用人工捡底,以免扰动持力层,改变其持力层的自然状态。严禁超挖,局部需超挖少量松散卵石、中砂透镜体或薄层应通过建设、设计、勘察、监理、质监等单位现场确定。

9.2 施工验槽

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时,业主应组织设计、质检、监理、勘察、施工等相关单位进行验槽,并对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汇商解决。

9.3 基坑坑底地基土回弹量监测

基坑开挖使基底上覆土层自重压力卸载,基底一定范围内应力释放而可能使坑底发生隆起变形,宜在基坑内布置回弹标,观测坑底回弹量的大小。

9.4 基坑边坡和相邻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若大幅度降低地下水或基坑大开挖,有可能使周边建筑物和临近道路管线产生一定的变形,在采取安全可靠的基坑支护措施的同时,应在周边建筑物、临近道路管线的地坪上布置变形观测点,定时观测,以便出现异常情况时采取措施。

9.5 建筑物沉降观测

在基础施工时,应设置多个观测点,对工程进行沉降观测,取得沉降数据,计算倾斜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沉降观测应进行专门设计。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1.1 该拟建场地无不良地质作用,地壳处于稳定状态,场地属平坦场地,

地貌简单,处于建筑抗震可利用的一般,适宜建筑。

10.1.2 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

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的微动卓越周期为0.25秒。

10.1.3 场地内地下水对砼结构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条件下,对钢筋混

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土对砼结构微腐蚀性;对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0i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