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附历史教学计划)

更新时间:2024-05-25 10: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精品教案

2017学年度高一(必修二)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新课程实验为中心,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要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必修2。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是经济专题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经济就是指个人、社会团体、国家和社会以创造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为目的,以获取个人和社会利益为动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所从事的社会活动。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学习必修2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通过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经济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当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四、学情分析

本学期高一正式文理分班,共十七个班近1100个学生,生源质量参次不齐,教学上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又要进行一定的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针对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加强基础的巩固,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综合考点、课标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加强基础训练,重在理解和运用;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纵向横向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注重综合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

1

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加强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如看书、记忆的基本方法,观察、评价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课后作业的作用,注意讲连结合,适当安排阶段性测验如两周一次的选择题测试,使学生提高历史学科常见题型的解题能力,掌握历史考试的基本技巧。 六、教学安排 时间(月份、周次) 2月23日——3月7日 (第一周、第二周) 3月9日——3月19日 (第三周、第四周) 章节及标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 折发展 3月22日——3月24 3月25日——4月12日 (第六周——第八周) 4月15日——4月26日(第九周、第十周) 4月29日——5月3日 (第十一周) 5月6日——5月17日 专题五 期中考试及试卷讲评。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工业革命的兴起,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5月20日——5月31日专题六 世界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中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期末考试复习 月考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期中考试复习。 详细内容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主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讲试卷 (第十二周、第十三周)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十四周、第十五周)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6月3日——6月21日 专题七 (第十六周、第十八周)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6月24日——6月28日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2

期末考试复习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吗?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

3

(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表现:

①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

②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言”)——民间传说

(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参见教材P4“历史纵横”提及的世界三个农业起源中心)

2、原始农业:

(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2)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 3、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表现:

①农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②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③西周农作物: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 (2)两汉时期:改进和推广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 ②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期:完善——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 2、耕作技术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时期);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时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4

3、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

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

【分析】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

【分析】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 → 提高生产积极性 ②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 → 提高耕作技术 ③承担沉重的徭役 → 小农经济脆弱 ★问题解答: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本课测评

5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案提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学习延伸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6

重点: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用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进步的历程、特点及其突出成就: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教材一方面系统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另一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对世界的影响:由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建议在教学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赴当地博物馆参观考察,并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最近报上刊载这样一则消息: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昨天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7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目前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580万美元,是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的。

这则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一枝奇葩。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如此青睐呢?

生1:中国瓷器自古以来就闻名于世。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就与瓷器有关,英语中的“China”,就包含有瓷器的意思。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瓷器就畅销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欧洲,上层社会的贵族已把收藏中国优质瓷器作为炫耀财富的象征。所以古往今来,我国古代瓷器在世界收藏品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生2:中国是瓷器大国,烧制瓷器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做工考究。许多瓷器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它们有的稳健庄重,有的柔美玲珑,有的典雅富丽,有的如冰似玉,有的翠绿晶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我国古代瓷器同丝绸、印章、武术、水墨画、京剧和中草药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师:经大家这么一说,看来我国古代瓷器是物有所值了。也不知这些价值连城的瓷器是怎样烧制出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7

(1)“官营”概念: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在冶金、制瓷、丝织等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发展历程:

①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3)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持 2、重要成就: (1)高超的冶金技术

①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

②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其中,西周时已有铁器;春秋时,铁农具推广,并制造钢剑 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越王勾践青铜剑等 【合作探究】举例说明商周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的不同特点:

商周:器物造型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美,工艺精湛,有的体型巨大如:司母戊鼎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造型灵巧轻便,纹饰趋于简单,精美华丽,如西汉博山炉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china一词英文中意为“瓷”,后来西方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China,也就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誉。

2)重要成就: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青瓷早于白瓷出现,也与历史变迁、社会习俗的潜移默化密切关联。例如江南地区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色,形成人们尚青的审美情趣。而长期生活在白雪皑皑的自然环境下,北方各族人民多追求一种以白色为美的旨趣。这也许是为什么中国早期白瓷出现在北方,而不是出现在窑业历史悠久、制瓷业颇为发达的南方的原因之一。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代表瓷器有唐三彩、秘色瓷等。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西方人对古代中国的认识,除了有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瓷器,还有薄如蝉翼的丝绸。1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曾说过:“(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8

从普林尼的这段话可以说明:①我国古代丝织业生产水平高,技术好,生产的丝织品质量上乘,已成为古罗马贵妇的首选之物。②汉朝时有很多丝和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

丝织业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我国丝织品从汉代开始就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非洲和欧洲。普林尼提到的“赛里斯”就是指中国。到了明清时期,我国丝织业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1)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根据考古发现,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

(2)突出成就:

①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②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西汉:长安的东西织室工人多;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陈宝光妻能织出精美绝伦的丝织品;提花技术相当成熟;丝路。

④唐朝: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外来风格。 ⑤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⑥明清:丝织品(尤其是细密精致的缎)超过前代;出现苏州、杭州和南京著名丝织业中心。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艰难经营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 (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3)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 2、曲折发展的历程:

(1)春秋战国:发展受鼓励。如商鞅变法鼓励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出现巨富的手工业者,如鲁人猗顿、邯郸郭纵、能工巧匠鲁班等。

(2)秦汉:发展

在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两汉时期的民营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三:一为独立的民营手工业者所经营的手工业。这些城市中独立的手工业者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作坊。二为大手工业主经营的手工业。大手工业主拥有大量奴隶或手工业劳动者,以经营采矿、冶炼和铸造器物等行业为主。三为耕织结合的小农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在采矿、煮盐、纺织、造纸、造船等行业。

(3)隋唐:恢复和发展

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帛、锦等大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4)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9

(5)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的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使用花楼机。 【合作探究1】结合古代手工业发展谈谈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些特征?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合作探究2】列表比较三种主要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征和地位: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管理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农户的副业 产品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民间消费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流通方式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剩余部分出售 3、资本主义的萌芽和缓慢发展 (1)明朝中后期出现: ①原因: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地区:江南的苏杭

③部门:除苏州的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有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存在。

④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 (2)清朝缓慢发展:

①原因:封建制度的衰落(根本原因)

【合作探究】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提示:①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赤贫如洗,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限制了手工业产品的销路。封建地租的剥削率很高,又驱使地主和商人把他们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影响资本主义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②.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采取了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

10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主要的有: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在国内广设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如建立受官府控制的行会,制定行规限制雇工人数、产品品种、控制原料分配,限制产品销售的价格和地区范围等。

②发展的表现: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参见教材P10“学思之窗”)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

西汉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桑的政策,促进丝织业的发展。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先后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图案变化丰富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丝织品有二十余种色彩。

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汉唐丝织品出土。唐代丝织业发展重心南移,丝织业生产分工更细,品种更多,花样新颖精美,技术更高。中国的丝织品受到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喜爱。

(2)瓷器与制瓷技术的西传及影响。

瓷器这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发明最早。早在唐朝,我国瓷器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大量远销国外,此后历代都有瓷器销往国外。11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1470年又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

★问题解答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提示: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雇佣关系。 ★本课测评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①官营手工业发达。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②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③享誉世界。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商人”名称的由来,商业发展的表现;早市、夜市、交子的出现;徽商与晋商;市、镇和城市朝贡贸易等概念或商业现象。

11

(2)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4)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归纳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体会宋元商业繁荣产生的影响;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海禁和闭关政策等问题的探讨分析,感悟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4)感悟徽商与晋商艰苦创业的精神及其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

12

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必修一、二相关联系】

古代商业的发展,有赖于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或者市集的出现,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要发展,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与之相对应。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宗法制、分封制,这些政治制度保证了当时经济的发展。秦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一政治制度的超稳定性,确保了中国古代商业能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发展。不过,由于受到古代统治者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古代封建社会里,长期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教学过程及要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搜集资料、整理发言提纲、小组讨论。

【教师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同时,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并精心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以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法: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也可指导学生结合书本封面和书17页关于山西票号——日升昌的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并思考票号和后来的什么机构类似?它在商业活动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图片演示法:向学生展示一组商人形象。

问题一:通过阅读引文,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 提示:商业繁荣,商人地位高等。

问题二:在范蠡选择陶作为经商地点的原因? 提示: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四方货物等

最后引入“商人”和“商业”的概念。由此导入新课。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1)商朝人被称为“商人”的由来:

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

13

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如楚国的郢、赵国的邯郸等都是商业最发达的城市。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1)秦汉至隋唐,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原因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如右图《西汉都城长安平面图》,从图中可看出西汉的都城长安只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商业区,说明经商的地点受到极大限制。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②两汉统一局面的形成;

③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如汉代的“五都”。 两汉“五都”指两汉时期长安以外的五个大都市。它们分别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南阳)。洛阳水陆交通便利,是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的手工业,特别是蜀锦,驰名全国;邯郸是黄河以北的商业中心;临淄纺织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又有鱼盐之饶,人口稠密,是齐鲁的商业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铁业发达。

3、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1)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③对外交通发达。

(2)表现:①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如东都洛阳、邸店兴起;

②市场发展:如农村集市发展(夜市等),城市中“市”与“坊”分开;

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4、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1)两宋商业空前繁荣: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14

①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③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表现:北宋时,四川益州(今成都)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

(2)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原因:①国家统一: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疏通漕运: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 ③开辟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

④遍设驿站,丝路繁荣: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

▲表现: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大都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1)明清商业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原因: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明清政府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2)城镇商业繁荣,表现为:

①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③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④出现了地域性的 “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合作探究】徽商与晋商的比较 商 帮 起 家 发 展 兴 盛 徽 商 经营盐业致经营茶叶、木材、“遍地徽商”:经营大宗商品和

15

富 粮食等 长途贩运;插手生产领域;经营典当 经营盐业致经营丝绸、铁器、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晋 商 富 茶叶、棉花、木材等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含义: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这种市不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城市则不然,它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

2、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

(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汉唐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因政治中心或郡县治所而建: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为是各地郡县治所而发展起来。

②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水平。

因为:a.城市中的绝大部分居民是官僚、地主等消费人口。

b.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分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c.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西市就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风”、“胡俗”流行。长安城的人口不下百万,这样庞大的人口对商品的需求,造成长安城商业的繁荣。尽管城市里有商业者,但一方面是绝对少数,另一方面城市商业在手工业作坊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只能以转运远地的奢侈品为主要的业务,以满足王公贵族对奢侈消费品的需求。

③农村集市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2)宋元时期市镇商业的繁荣: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16

注意“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是本课的第二要旨。如何突破?应当结合教材的《清明上河图》局部,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对《水浒》等文学作品的认识加以引导。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如宋代的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③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古代大城市的繁荣:

①具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的多种功能: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宋时的开封、南宋的临安都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景象。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如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小结】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③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④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正常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发展。

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汉武帝之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交往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

(2)唐朝: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先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使,后合并为泉州、庆元(今宁波)、广州三处;制定市舶法则;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2、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17

(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4)表现:如郑和七次下西洋。

自汉以来,凡来朝贡者,中国王朝都大量回馈,盛情相待。汉武帝曾专门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让他们陪同出游各地。清王朝为接待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所用招待费用不下十七万英镑,全部费用耗费白银八十五万两左右。为了让英国“贡使”看到中国“民物康阜,景象恬熙”而“知感知畏”,乾隆还安排马嘎尔尼一行由内陆至广州,也是沿途款待,劳民伤财。中国使臣之外行,则是多携礼物,大量赠送。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即率随员三百人,带牛羊万头以及大批的绢帛、钱币、价值“数千巨万”;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有宝船六十二艘、士卒两万七千多人,并带有大量的绢帛、瓷器、茶叶以及金银钱币。每到一地,都是大加赠送,动员当地首领到中土朝贡,并不攻城略地或进行经济掠夺。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如此。这样,各国前来朝贡者大大增加,从一般使臣到国王本人,往来者不绝。但明王朝的财政却无法维系这一“盛举”,致使国库空虚,财政危机。

3、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后果是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教学小结: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商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1)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而不是先有农村商业,而后才有城市商业的发展。

(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地位提高。这种情况在宋代已经显现。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下来即出现了货币。秦始皇一统中原,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

(4)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

18

(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商人的自然组织──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亲缘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相对而言,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比作为业缘组织的宗族进步,而作为业缘组织的行会、公所又比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进步。因为地缘组织特别是亲缘组织大多具有不可选择性,属于不随意的团体,而业缘组织大多具有可选择性,属于自由加入的志愿集团。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本课测评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学习延伸

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就外出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

同意。因为顾炎武的看法符合徽州商人的实际,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人的真实写照。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

19

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0a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