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生理学知识点汇总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之细胞基本功能
更新时间:2024-06-30 21: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201602邮编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查内容:
1.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3.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 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5. 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 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知识点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转运物质:脂溶性物质;气体;水 转运动力:势能差(浓度差) A型题
1. (2006,2012)CO2和NH3在体内跨细胞膜转运属于: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出胞或入胞
D 原发性主动转运 答案:A
E 继发性主动转运
考点:小分子气体的跨膜转运方式
层次:应用
解析:脂溶性物质、小分子非极性物质和气体等均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转运,故选项A正确。
二、易化扩散
概念:在膜蛋白的帮助(或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
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转运动力:势能差(浓度差;电位差) 经通道易化扩散 转运物质:带电离子
基本特征:离子选择性;门控特性 经载体易化扩散
转运物质: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带电离子
载体的特点(不单单见于易化扩散,也见于主动转运):结构特异性;饱
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A型题
2. (1994)产生生物电的跨膜离子移动属于: A 单纯扩散 散 D 入胞 答案:C
E 出胞
B 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C 通道中介的易化扩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离子的跨膜转运方式;生物电的形成机制
解析: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包括易化扩散(顺浓度差转运)和主动转运(逆浓度差转运)。产生生物电的跨膜离子移动的驱动力是浓度差,是顺浓度差经通道的转运,因此属于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
3. (1998)葡萄糖从细胞外液进入红细胞内属于: A 单纯扩散 散
D主动转运 答案:C
E 入胞作用
考点:葡萄糖的跨膜转运方式
B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C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
层次:应用
解析:葡萄糖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其中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和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而在其它细胞(例如红细胞)的转运方式为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故选项C正确。 4. (2000,2001)下列跨膜转运的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
A 与Na+偶联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C 易化扩散 答案:D
B 原发性主动转运 E Na+-Ca2+交换
D 单纯扩散
层次:应用 考点:跨膜转运的饱和现象
解析:饱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有限,因此对物质的转运量有最大上限,当细胞膜两侧需转运物质的量超过其最大转运上限后,物质的跨膜转运量便不再增加,是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的特点之一,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Na+-Ca2+交换也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均可以看做是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故均具有饱和现象。而单纯扩散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其物质的跨膜转运量始终与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不具有饱和现象。 5. (2012)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量取决于: A 膜两侧该离子的浓度梯度 C 该离子的化学性质 答案:ABD
B 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 D 该离子所受的电场力 考点:离子跨膜转运的影响因素
层次:记忆
解析:物质的跨膜转运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即驱动力和通透性。对离子而言,影响其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包括浓度差和电荷差。故选项ABD均可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量。 C型题 A 易化扩散
B 主动转运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6. (1992)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小分子气体的跨膜转运方式
解析:包括氧在内的小分子气体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其跨膜转运方式为单纯扩散。 7. (1992)葡萄糖由血液进入脑细胞: 答案:A
层次:记忆
考点:葡萄糖的跨膜转运方式
解析:葡萄糖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其中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和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而在其它细胞(例如脑细胞)的转运方式为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三、主动转运
概念: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有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和
(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转运动力:细胞代谢供能(ATP) 转运方式
直接消耗ATP:原发性主动转运(利用ATP逆浓度差转运某种物质) 间接消耗ATP: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ATP逆浓度差转运物质A,建立A
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势能贮备,再利用A物质的浓度势能逆浓度差转运B物质)
A型题
8. (2000,2005)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运
D 易化扩散和出胞或入胞 E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答案:C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Na+的跨膜转运方式
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C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
解析:Na+本身不能通过细胞膜,因此其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定的蛋白质,根据其转运的驱动力不同,Na+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顺浓度差的易化扩散和逆浓度差的主动转运。 B型题
A 单纯、扩散 散
D 原发性主动转运
E 继发性主动转运
B 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C 通道中介的易化扩
9. (1999,2013,2014)葡萄糖通过小肠粘膜或肾小管吸收属于: 答案:E
层次:应用
考点:葡萄糖的跨膜转运方式
解析:葡萄糖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其中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和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而在其它细胞的转运方式为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10. (1999)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属于: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葡萄糖的跨膜转运方式
解析:葡萄糖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其中
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和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而在其它细胞的转运方式为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C型题 A 钠泵
B 载体
C 二者均是
D 二者均非
11. (2004)葡萄糖的重吸收需要: 答案:C
层次:应用
考点:葡萄糖的跨膜转运方式
解析:葡萄糖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同时需要Na+-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和钠泵。
12. (2004)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氨需要: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小分子气体的跨膜物质转运
解析:小分子气体(例如氨)的跨膜转运方式为单纯扩散,不需要载体和钠泵。 X型题
13. (1991)下列各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为: A O2 ,CO2和NH3属于单纯扩散 B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属于主动转运
C 安静时细胞内K+向细胞外移动为易化扩散。 D Na+从细胞内移到细胞外为主动转运 答案:ACD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不同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解析:小分子气体(例如O2 ,CO2和NH3)的跨膜转运方式为单纯扩散。葡萄糖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其中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和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而在其它细胞(例如红细胞)的转运方式为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故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应为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K+从细胞内向细胞外的转运为顺浓度差的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Na+从细胞内向细胞外的转运需逆浓度差进行,属于主动转运。 14. (1999)下述哪些过程需要细胞本身耗能: A 维持正常的静息电位
B 膜去极化阈电位时的大量Na+内流 C 动作电位复极相中的K+外流
D 骨骼肌细胞胞浆中,Ca2+向肌浆网内部的聚集
答案:AD 层次:应用 考点:主动转运举例
解析:需要细胞本身耗能的跨膜转运方式为逆浓度差的主动转运,其中A选项需要钠泵参与,D选项需要钙泵参与,均需细胞本身耗能。而选项B和C为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不需细胞本身耗能。 四、膜泡运输
转运物质:大分子;颗粒物质 转运形式:出胞;入胞
知识点2:钠-钾泵
一、生理作用:维持钠和钾的跨膜梯度 A型题
15. (1989)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相比,细胞内液含有: A 较多的Na+ B 较多的Cl- C 较多的 Ca2+ 答案:D
层次:应用
D 较多的K+
考点:钠泵的生理作用
解析:由于钠-钾泵通过分解ATP逆浓度差向细胞内转移K+,使细胞内液[K+]较细胞外液[K+]高30多倍。
16. (1996,1998,2004)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 膜安静时K+通透性大 C Na+易化扩散的结果 E 膜上Ca2+泵的作用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钠泵的生理作用
B 膜兴奋时Na+通透性增加
D 膜上Na+泵的作用
解析:细胞膜上钠-钾泵通过分解ATP逆浓度差向细胞外转运Na+,同时向细胞内转运K+,形成和维持了细胞内外Na+和K+的浓度差。
二、作用机制: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 A型题
17. (1994)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大多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只有下列哪一种例外: A 红细胞的生活 D 血小板的活性
B 钾离子浓度
C pH
E 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
答案:B 层次:应用 考点:钠泵的作用机制
解析:血液随储存时间延长,红细胞内由于能量缺乏,细胞膜上钠-钾泵停止工作,细胞内的K+在浓度差的作用下转移至细胞外,导致血液中K+浓度随储存时间延长而升高。
18. (2000)呼吸衰竭严重缺氧可导致机体内的变化,下列哪项错误: A 可抑制细胞能量代谢的氧化磷酸化作用 B 可产生乳酸和无机磷,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C 氢离子进人细胞内引起细胞内酸中毒 D 组织二氧化碳分压增高
E 体内离子转运的钠泵损害,引起细胞内高钾 答案:E 制
解析:呼吸衰竭时严重缺氧导致细胞内ATP缺乏,钠-钾泵缺乏能量而停止工作,无法逆浓度差向细胞内转运K+,而K+在浓度差的作用下向细胞外转运,故可引起细胞内K+浓度降低。 三、生理意义
细胞内高钾维持代谢反应 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基础 生电效应
细胞外高钠提供势能储备 临床联系:细胞水肿
细胞水肿是病因作用于细胞后常见的细胞病理变化类型之一。致病因素→离子泵(钠-钾泵)→细胞内Na+积聚→细胞水肿→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能量不足,功能障碍。 A型题
19. (2003)下列关于Na+-K+泵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仅分布于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上 B 是一种镶嵌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钠泵的生理作用;钠泵机
C 具有分解ATP而获能的功能
D 能不断将Na+移出细胞膜外,而把K+移入细胞膜内 E 对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A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钠泵的生理作用;钠泵的生理意义
解析:钠-钾泵分布于所有的细胞膜上,不仅仅限于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上。 X型题
20. (1991)钠泵的生理作用是:
A 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B 阻止水分进入细胞 C 建立离子势能贮备
D 是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答案:ABCD
层次:记忆
考点:钠泵的生理意义
解析:钠-钾泵通过分解ATP逆浓度差向细胞外转运Na+,同时向细胞内转运K+,形成和维持了细胞内外Na+和K+的浓度差,其生理意义包括:维持细胞内代谢反应、形成势能储备、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容积、发生电活动的基础和生电效应。 四、抑制剂:哇巴因
知识点3:静息电位
一、概念: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二、跨膜电位的变化:极化;超极化;去极化;超射;复极化 三、离子跨膜流动的影响因素
驱动力:浓度差;电位差
平衡电位:当某种离子的电位差驱动力与浓度差驱动力方向相反,并且大小相等时,此时该离子的净跨膜扩散量为零,此时的跨膜电位差即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 细胞膜的通透性 A型题
21. (1999)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
A 细胞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 C 细胞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E 细胞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 答案:E
B 细胞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 D 细胞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层次:应用 考点:平衡电位
解析:平衡电位是指离子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故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K+的净外流为零。
22. (2001)神经纤维安静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跨膜电位梯度和Na+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同 B 跨膜电位梯度和Cl-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同 C 跨膜电位梯度和K+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同 D 跨膜电位梯度阻碍K+外流 E 跨膜电位梯度阻碍Na+外流 答案: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静息电位;离子的跨膜扩散驱动力
解析:神经纤维安静时,即静息电位,电位分布为内负外正,因此电位梯度为外高内低。由于细胞内负电位对正电荷形成吸引力,阻碍正电荷(Na+、K+)的外流。由于Na+和Cl-的分布都是细胞外高浓度,细胞内低浓度,因此其浓度梯度也为外高内低,与电位梯度方向相同;而K+的分布是细胞内高浓度,细胞外低浓度,浓度梯度为外地内高,与电位梯度方向相反。 B型题 A Na+
B K+
C Ca2+
D CI-
23. (2010)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 答案:D
层次:应用
考点:离子跨膜移动的电-化学驱动力
解析: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非常接近于Cl-的平衡电位,其电化学驱动力接近于零,故Cl-是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
24. (2010)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大的离子是: 答案:C
层次:应用
考点:离子跨膜移动的电-化学驱动力
解析: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Ca2+的电化学驱动力为浓度差的力与电位差的力之和,并且细胞内外Ca2+的浓度差在四种离子中是最大的,故电化学驱动力
最大的离子是Ca2+。 四、产生机制
K+平衡电位:K+外流形成的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静息电位的主体 Na+的通透性:少量Na+内流,细胞膜电位去极化,使静息电位小于K+平衡
电位
钠泵:细胞膜电位轻度超极化 A型题
25. (1992)人工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K离子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A 不变 答案:C
B 增大
C 减小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层次:应用 考点: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解析:K+平衡电位是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主要机制,当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细胞内外K+浓度差减小,导致与K+浓度差相平衡的K+跨膜电位差减小,故静息电位相应减小。
26. (2001)细胞外液的K+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 A Na+-K+泵向胞外转运Na+增多 大
D 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 答案:D
E K+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 B 膜电位负值减小
C 膜的K+电导增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离子跨膜移动的驱动力;钠泵的生理作用 解析:当细胞外K+浓度降低时,细胞内外K+浓度差增大,导致K+平衡电位增大,静息电位相应增大,即细胞内负电荷增多,对细胞外Na+的吸引力增加,故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
27. (2011)与Nernst公式计算的平衡电位相比,静息电位值: A 恰等于K+平衡电位 C 多近于Na+平衡电位 答案:D
B 恰等于Na+平衡电位 D 接近于K+平衡电位
考点: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层次:记忆
解析:K+平衡电位是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机制,但由于细胞在安静状态时有少量Na+通过细胞膜向细胞内转运,进入细胞内的Na+会中和掉一部分负电荷,使静息电位始终小于K+的平衡电位,因此静息电位接近于但不是恰等于K+平衡电位。
知识点4:动作电位
一、概念: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二、组成
峰电位(动作电位的标志):去极相;复极相 后电位:后去极化电位;后超极化电位 A型题
28. (1991)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A 阈电位 答案:B
B 锋电位
C 负后电位
D 正后电位
E 局部电位
层次:记忆 考点: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组成
解析: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由峰电位和后电位两部分组成,其中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标志。 三、特点
“全或无”现象:刺激强度低于阈刺激,不产生动作电位;而当刺激强度达到
阈电位时即产生动作电位,并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不衰减传播:可看做“全或无”现象在动作电位传导中的体现
脉冲式发放:由于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峰电位)只能单独出现,不能
发生总和
A型题
29. (1998)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神经纤维所传导的信号是: A 递减信号
B 高耗能信号 E 易干扰信号
考点:动作电位的特点
C 模拟信号
D 数字式信号 答案:D
层次:应用
解析:神经纤维所传导的信号即为动作电位。由于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其幅度一旦产生即达到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由于动作电位具有不应期,不能出现多个动作电位的总和,上述特点使动作电位具有数字式信号的特征。
30. (1999)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 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动作电位的扩布方式是电紧张性的 D 动作电位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
E 在不同的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是不同的 答案:E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动作电位的特点;动作电位的组成
解析:动作电位的三个特点为“全或无”现象、不衰减式传导和脉冲式发放。“全或无”现象即刺激强度较小时不产生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动作电位,并且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选项A和B错误;不衰减式传导是指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其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减小,因此选项C和D错误。而不同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其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是不同的。 31. (2013)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动作单位
B 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动作电位一经产生,便可沿细胞膜作电紧张性扩布 D 传导距离较长时,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发生改变 选项:D
层次:记忆
考点:动作电位的特点
解析:动作电位的三个特点为“全或无”现象、不衰减式传导和脉冲式发放。“全或无”现象即刺激强度较小时不产生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动作电位,并且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选项A和B错误;不衰减式传导是指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其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减小,因此选项C,而选项D正确。 X型题
32. (2002)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点表现在: A 刺激太小时不能引发 C 不衰减性传导 答案:ABC
B 一旦产生即达到最大 D 兴奋节律不变
考点:动作电位的特点
层次:记忆
解析: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点是指当刺激强度较小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即“无”;而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可以产生动作电位,并且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即达到最大,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再进一步增加,即“全”。此外,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不衰减性传导),也是动作电位“全或无”特点在传导中的一种表现。 四、机制
去极相:Na+内流
电-化学驱动力:达到Na+平衡电位,Na+净流动为零,Na+内流停止,此时
动作电位达到最高点。 Na+通道
三种状态:静息(去极化)→激活(时间依赖性,持续约1 ms)→失活
(复极化)→静息
再生性循环:细胞膜去极化与钠通道开放的相互促进(细胞膜轻度去极
化,少量钠通道开启,少量Na+内流,细胞膜去极化幅度加大,钠通道开放数量增多,Na+内流增多),直至钠通道全部开放。 阻断剂:河豚毒(TTX) 复极相:K+外流 K+通道
静息(去极化)→激活(延迟激活,开启滞后于钠通道)→静息 阻断剂:四乙铵(TEA)
A型题
33. (1996)人工地增加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 增大 答案:A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层次:应用 考点:动作电位去极相的形成机制
解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去极化的幅度,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形成机制是Na+内流,因此Na+内流的量便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幅度。Na+内流的量取决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以及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由于钠泵的存在形成了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即细胞外Na+浓度较细胞内高,当进一步增加细胞外液中
Na+浓度时,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进一步增加,使Na+内流的量增加,因此动作电位的幅度将增大。
34. (1997)减少浴液中的Na浓度,将使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 A 增大 答案:B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层次:应用 考点:动作电位去极相的形成机制
解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去极化的幅度,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形成机制是Na+内流,因此Na+内流的量便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幅度。Na+内流的量取决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以及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由于钠泵的存在形成了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即细胞外Na+浓度较细胞内高,当减少浴液即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将减小,使Na+内流的量相应减少,因此动作电位的幅度将减小。
35. (1997)下列关于神经纤维膜上Na通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是电压门控的
B 在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可引起正反馈 D 有髓纤维,主要分布在朗飞氏结处
C 有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 E 与动作电位的去极相有关 答案:C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钠通道;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解析:由于神经纤维膜上钠通道具有两道闸门,因此决定了其具有三种状态,即静息态、激活态和失活态。
36. (1999,2007)下列关于电压门控Na+通道与K+通道共同点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都有开放状态 答案:D
B 都有关闭状态 层次:综合
C 都有激活状态
D 都有失活状态
考点:钠通道的特点;钾通道的特点
解析:钠通道因为其双闸门结构,因此具有三种状态,即静息(关闭)态、激活(开放)态和失活态;而钾通道是单闸门结构,因此只具有静息态和激活态。 37. (2008)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Na 内流和K 外流的量取决于: A 各自平衡电位 答案:A
B 细胞的阈电位
C 钠泵活动程度
D 所给刺激强度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离子的跨膜扩散
解析: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依次出现Na+内流(去极相)和K+外流(复极相),而Na+和K+的跨膜流动均终止于各自的平衡电位(此电位状态下,该离子的净流动为零)。因此,离子的平衡电位决定了兴奋过程中相应离子流动的量。 38. (2009)神经细胞膜上的Na泵活动受抑制时,可导致的变化是: A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B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C 静息电位绝对值和动作电位幅度均减小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和动作电位均增大 答案:C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钠泵的生理作用;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解析: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取决于K+外流的量,而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Na+内流的量。离子的跨膜流动取决于该离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和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K+和Na+的浓度差取决于钠泵的活动,由于钠泵的活动,K+在细胞内形成了高浓度,Na+在细胞外形成了高浓度,分别构成了K+外流和Na+内流的驱动力。当钠泵活动受抑制时,细胞内外K+和Na+的浓度差减小,使K+外流和Na+内流的量相应减小,因此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同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小。
39. (2014)下列情况下,能加大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幅度的是: A 降低细胞膜阈电位 C 延长刺激持续时间 答案:D
B 增大刺激强度
D 增加细胞外液中Na+浓度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动作电位去极相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全或无”的特点;兴奋性的影响因素
解析:动作电位去极相的产生机制是Na+内流,因此决定动作电位幅度的是Na+内流的量。离子的跨膜流动量取决于电-化学驱动力和离子通道的开启。当增加细胞外液中Na+浓度→细胞内外Na+浓度差(化学驱动力)增大→动作电位去极相时Na+内流量增加→动作电位幅度增大。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因此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无关。降低细胞阈电位可降低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强度,提高细胞的兴奋性,但同样不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
B型题 A Na+
B K+
C Ca2+
D Cl-
E HCO3-
40. (2002)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答案:B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离子的跨膜扩散;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解析: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取决于相应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由于相应K通道的开放,因此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 41. (2002)神经细胞膜在受刺激兴奋时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答案:A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离子的跨膜扩散;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解析: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取决于相应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神经细胞膜受刺激兴奋时,细胞膜上钠通道由静息态进入激活态,Na+通过钠通道内流,因此兴奋时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Na+。 X型题
42. (2009)与发生细胞生物电有关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 A 经载体易化扩散
B 经化学门控通道易化扩散 D 原发性主动转运
C 经电压门控通道易化扩散 答案:BC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物质的跨膜转运形式;生物电的形成机制
解析:生物电现象一共介绍了三种电位,即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上述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主要是由于离子跨膜转运,而离子的跨膜转运需满足两个条件,即通透性和驱动力。与生物电现象有关离子跨膜转运方式主要是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其离子通道根据其门控特性可分为非门控通道(参与静息电位形成的非门控钾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参与动作电位形成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和钾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参与终板电位形成的N型胆碱能受体)。离子跨膜转运的驱动力主要是相应离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其形成是由于相应离子泵(原发性主动转运)的存在,例如钠-钾泵、钙泵等。
五、触发
阈刺激
阈强度: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 有效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刺激 → 细胞膜电位去极化 → 达到阈电位 → 钠通道开放进入再生性循
环 → 产生动作电位
A型题
43. (1992)阈电位是指:
A 造成膜对K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 造成膜对K离子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 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 D 造成膜对Na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 造成膜对Na离子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阈电位的概念
解析:阈电位即为能够使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产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44. (2010)外加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必要条件是: A 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 C 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答案:C
B 刺激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 D 局部兴奋必须发生总和
考点:动作电位的形成条件
层次:记忆
解析:外加刺激引起兴奋(动作电位)必须使细胞膜发生去极化直至阈电位,此时细胞膜上电压门控钠通道进入再生性循环直至全部打开,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六、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
机制:局部电流学说(兴奋区与相邻未兴奋区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未兴奋区去极化,至阈电位时产生动作电位) 特点:不衰减传导;双向传导
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只能在郎飞结产生):加快传导速度;
减少能量消耗
A型题
45. (1994)下列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以相邻朗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 B 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D 双向传导 答案:C
C 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E 不衰减扩布
考点: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层次:记忆
解析: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方式为跳跃式传导,只能在没有髓鞘包绕的郎飞氏结处产生动作电位,其传导相同的距离需要产生的动作电位次数减少,因此离子跨膜移动的总数减少,耗能减少。
46. (1996)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单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电刺激可以使其兴奋 C 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
B 阈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 D 动作电位传导时幅度可逐渐减小
E 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是局部电流学说 答案:D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动作电位的特点;动作电位的触发;动作电位的传导
解析:动作电位的传导为不衰减式传导,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传导距离的延长而降低。
47. (2005)能以不衰减的形式沿可兴奋细胞膜传导的电活动是: A 静息膜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答案:B
B 锋电位 E 突触后电位
考点: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C 终板电位
层次:记忆
解析:动作电位(主要组成部分为峰电位)在同一细胞的传导为不衰减式传导。静息电位不具有传导的特性;终板电位、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均为局部电位,气传导方式为衰减式扩布,即电紧张扩布。
知识点5:兴奋性及其变化
一、概念: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二、可兴奋细胞兴奋(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的共同反应:动作电位 三、衡量标准:阈强度(与兴奋性成反比) 四、周期性变化
时期
兴奋性
动作电位 峰电位
后去极化电位前期 后去极化电位后期
原因
钠通道处于失活态 钠通道逐渐恢复至静息态 钠通道完全恢复至静息态 膜电位与阈电位差值较小 钠通道完全恢复至静息态 膜电位与阈电位差值较小
绝对不应期 零 相对不应期 <<正常 超常期
> 正常
低常期 A型题
< 正常 后超极化电位
48. (1992)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 A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答案:B
B 绝对不应期
D 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
考点:绝对不应期
层次:应用
解析: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兴奋性会经历四个时期的变化,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其中,绝对不应期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为零,即在此期间神经细胞接受任何刺激均不可能产生第二次动作电位,只有度过绝对不应期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才会恢复,才有可能产生第二次动作电位,因此,两次动作电位之间最小的时间间隔等于绝对不应期。 49. (1995)在神经纤维一次兴奋后的相对不应期时: A 全部Na+通道失活 C 多数K+通道失活
B 较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D 部分Na+通道失活
E 膜电位处在去极过程中 答案:D
层次:记忆
考点:相对不应期的产生原因
解析:在神经细胞去极化后电位的前半期,此时部分钠通道由失活态恢复至静息
态,可以再刺激的作用下再次开启,并且足以产生动作电位,此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是,由于有一部分钠通道仍然处于失活态,而且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所需刺激的阈强度与处于失活态的钠通道数量呈正比,所以此时期虽然细胞已具备兴奋性,但是使其兴奋需要较大的阈强度,故其兴奋性远低于正常,即为相对不应期。
50. (2001)在神经纤维,Na+通道失活的时间在: A 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D 绝对不应期 答案:D
B 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E 相对不应期
考点:绝对不应期的产生原因
C 动作电位超射时
层次:记忆
解析: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相,由于此时钠通道由开启的激活态进入失活态,神经细胞丧失了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其兴奋性为零,由此产生了绝对不应期。 51. (2002)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是: A 反射活动 答案:E
B 肌肉收缩
C 腺体分泌
D 神经冲动
E 动作电位
层次:记忆 考点: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反应
解析: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反应。
52. (2002)神经纤维上前后两次兴奋,后一次兴奋最早可出现于前一次兴奋后的:
A 绝对不应期 D 低常期 答案:B
B 相对不应期 E 低常期结束后
考点: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C 超常期
层次:应用
解析: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兴奋性会经历四个时期的变化,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其中,绝对不应期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为零,即在此期间神经细胞接受任何刺激均不可能产生第二次动作电位,只有度过绝对不应期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才会恢复,才有可能产生第二次动作电位,因此,第二次动作电位最早产生于相对不应期。
53. (2006)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无限大 答案:E
B 大于正常
C 等于正常
D 小于正常
E 零
层次:记忆 考点: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解析:神经细胞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的过程中兴奋性经历以下四个时期的变化,即
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远远低于正常)→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 54. (2007)与低常期相对应的动作电位时相是: A 锋电位升支 答案:C
B 锋电位降支 层次:记忆
C 正后电位
D 负后电位
考点: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动作电位时相的对应关系
解析: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兴奋性会经历四个时期的变化,即绝对不应期(峰电位)→相对不应期(去极化后电位,即负后电位初期)→超常期(去极化后电位,即负后电位后期)→低常期(超极化后电位,即正后电位)。 X型题
55. (1993)与神经元兴奋具有同样意义的是: A 阈电位水平 答案:BC
B 神经冲动 层次:记忆
C 动作电位
D 突触后电位
考点: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反应
解析:神经冲动是神经细胞兴奋的反应;动作电位是包括神经细胞在内的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反应,神经冲动的本质也即是神经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
知识点6:局部电位
一、概念: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二、幅度:电紧张电位+少量Na+内流 三、特点
等级性电位:局部电位幅度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衰减性传导:局部电位幅度随传播距离延长而降低
没有不应期:可总和(若干小局部电位可叠加形成较大的局部电位) A型题
56. (1996)下列关于生物电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B 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在产生部位较其周围大 C 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均可以总和
D 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比动作电位大
E 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位 答案:D
层次:综合(应用)
考点:局部电位的特点;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局部电位的种类 解析: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都属于局部电位。局部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细胞受到阈下刺激,使细胞膜轻度去极化,开启了少量钠通道,引起少量的Na+内流;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细胞受到阈刺激和阈上刺激,使细胞膜去极化至阈电位,钠通道进入再生性循环(正反馈),最终导致全部钠通道开启,引起大量的Na+内流。由于动作电位时Na+内流的量要多于局部电位时Na+内流的量,因此动作电位的幅度应大于局部电位。 X型题
57. (2003)局部电位的特点是:
A 没有不应期 B 有“全或无”现象 C 可以总和 答案:AC
层次:综合(记忆)
D 传导较慢
考点:局部电位的特点
解析:动作电位的三个特点是“全或无”现象、不衰减式传导、有不应期(不可总和);局部电位具有三个特点,即等级性电位、衰减性传导、没有不应期(可总和)。
知识点7: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传递过程:电-化学-电
电→化学:神经末梢动作电位→乙酰胆碱(ACh)释放 方式:出胞(量子式释放)
机制:动作电位(去极化)→钙通道开启→Ca2+内流→细胞内Ca2+浓度升
高→乙酰胆碱释放
影响释放量的因素:Ca2+内流的多少;细胞膜去极化的幅度 化学→电:乙酰胆碱引起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
机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乙酰胆碱受体开启(化学门控阳离子通道)→Na+内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 终板电位:局部电位,大小与乙酰胆碱量正相关 微终板电位:单个囊泡的乙酰胆碱引起的细胞膜去极化 乙酰胆碱的清除:乙酰胆碱酯酶 临床联系: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患者因免疫失调产生针对自身N型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抗体与受体结合干扰了乙酰胆碱与受体的正常结合,从而阻断了神经冲动的正常传递,使肌肉的收缩发生障碍。 临床联系:有机磷中毒
某些有机磷化合物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功能,因而使中毒的患者出现痉挛、抽搐。此外,临床上可应用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减少患者体内乙酰胆碱的分解,用以治疗重症肌无力。
临床联系:蜘蛛、蛇等动物体内的毒素主要包括两种:神经毒素和溶血毒素。其中神经毒素即通过影响接头的信息传递,最终导致肌肉瘫痪。 A型题
58. (1995,2012)微终板电位产生的原因是: A 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一个递质分子引起的终板膜电活动 B 肌接头后膜上单个受体离子通道开放
C 单囊泡递质自发释放引起终板膜多个离子通道开放 D 神经末梢单个动作电位引起终板膜多个离子通道开放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微终板电位
解析:微终板电位是指单个囊泡的乙酰胆碱释放引起的终板膜的去极化电位。
59. (1999)在神经-骨骼肌接点的终板膜处: A 受体和离子通道是两个独立的蛋白质分子 B 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不能直接影响通道蛋白质 C 受体与第二信使同属于一个蛋白质分子 D 受体与离子通道是一个蛋白质分子 E 受体通过第二信使触发肌膜兴奋 答案:D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N2型胆碱能受体;信号跨膜转导方式
解析: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终板膜存在N2型胆碱能受体,其属于离子通道型受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同一个蛋白质分子既是受体又是离子通道。
60. (2001)下列有关神经-肌肉接点处终板膜上离子通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对Na+和K+均有选择性 C 开放时产生终板电位
B 当终板膜去极化时打开 D 是N-ACh受体通道
E 受体和通道是一个大分子 答案:B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N2型胆碱能受体;终板电位的产生
解析: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终板膜存在N2型胆碱能受体,其属于离子通道型受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同一个蛋白质分子既是受体又是离子通道。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离子通道(阳离子通道)开启→Na内流>>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
61. (2004)运动神经纤维末稍释放ACh属于: A 单纯扩散 D 出胞作用 答案:D
B 易化扩散 E 入胞作用
考点:乙酰胆碱的释放方式
C 主动转运
层次:记忆
解析:运动神经纤维末梢的乙酰胆碱存在于突触囊泡中,以出胞的方式释放。 62. (2006,2013)神经冲动到达肌接头前膜时,引起开放的通道是: A Na+通道 答案:B
B Ca2+通道 层次:记忆
C K+通道
D Cl-通道
考点:神经纤维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机制
解析:神经冲动(动作电位)传导至神经末梢→神经末梢跨膜电位去极化→该通道开启→Ca2+在电-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内流→乙酰胆碱以出胞的方式释放。 63. (2007)下列关于骨骼肌终极电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其大小与乙酰胆碱释放量有关 C 由Ca2+内流产生 答案:A
B 不存在时间和空间总和 D 只去极化,而不出现反极化
层次:综合(记忆)
考点:终板电位的产生;局部电位的特点
解析: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离子通道(阳离子通道)开启→Na内流>>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具备局部电位的三个特点,即等级性电位(其大小与乙酰胆碱释放量呈正相关)、电紧张扩布、可总和(无不应期)。
64. (2009)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完成信息传递后,能消除接头处神经递质的酶是:
A Na+-K+-ATP酶 答案:B
B 乙酰胆碱酯酶
C 腺苷酸环化酶
D 磷酸二酯酶
层次:记忆 考点:乙酰胆碱酯酶
解析:乙酰胆碱酯酶可水解乙酰胆碱。 X型题
65. (2010)下列选项中可使骨骼肌松弛的途径有: A 促使Ca2+进入运动神经末梢
B 抑制运动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C 阻断终板膜上一价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D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答案:BC
层次:应用
考点: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解析: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传导至神经末梢→细胞膜去极化→钙通道开启→Ca2+在电-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内流→细胞内Ca2+浓度↑→突触囊泡以出胞的方式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N2型胆碱能受体结合→离子通道(一价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开启→Na+内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邻近骨骼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完成兴奋传递后,乙酰胆碱可被胆碱酯酶分解。如果上述兴奋传递过程被阻断,则动作电位不能传递至骨骼肌细胞,使骨骼肌出现松弛。抑制递质释放和阻断N2型胆碱能受体均可阻断兴奋的传递,使骨骼肌松弛;而增加Ca2+内流至运动神经末梢和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可使乙酰胆碱的量增加,促
进骨骼肌收缩。
知识点8:骨骼肌收缩
一、收缩机制
分子结构
粗肌丝:肌球蛋白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向M线扭动;ATP酶活性 细肌丝
肌动蛋白:细肌丝主干;与横桥结合 原肌球蛋白:掩盖肌动蛋白横桥结合位点 肌钙蛋白:结合Ca2+(肌钙蛋白C亚单位) 横桥循环: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 时相 舒张 结合 扭动 复位 B型题 A 肌球蛋白
B 肌动蛋白
C 肌钙蛋白
D 原肌球蛋白
90° 90° 90°→45° 45°→90°
横桥
结合 ADP ADP ATP ATP→ADP
高 高 低 高
亲和力
能量 势能 势能 势能→机械能 化学能→势能
66. (2007,2012)肌丝滑行时,与横桥结合的蛋白是: 答案:B
层次:记忆
考点: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解析:粗肌丝由肌球蛋白(肌凝蛋白)组成,其组成部分之一的横桥可与肌动蛋白结合并向M线方向扭动,同时具有ATP酶活性,分解ATP为肌肉的收缩提供能量。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其中肌动蛋白是构成细肌丝的主体,并且能够与横桥结合;原肌球蛋白起到空间阻隔作用,阻碍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肌钙蛋白能够与Ca2+结合,调节原肌球蛋白的空间位置。
67. (2007)骨骼肌收缩过程中作为钙受体的蛋白是:
答案:C 层次:记忆 考点: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解析:粗肌丝由肌球蛋白(肌凝蛋白)组成,其组成部分之一的横桥可与肌动蛋白结合并向M线方向扭动,同时具有ATP酶活性,分解ATP为肌肉的收缩提供能量。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其中肌动蛋白是构成细肌丝的主体,并且能够与横桥结合;原肌球蛋白起到空间阻隔作用,阻碍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肌钙蛋白能够与Ca2+结合(钙受体),调节原肌球蛋白的空间位置。
二、兴奋-收缩耦联
概念:将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
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结构基础:三联管结构 耦联因子:Ca2+ X型题
68. (2013)属于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的有: A 电兴奋通过横管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B 三联管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池Ca2+释放 C 肌浆中的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可触发肌丝滑行 D 钙泵活动将Ca2+泵到细胞外,降低肌浆中Ca2+浓度 答案:ABC
层次:记忆
考点: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解析: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包括:动作电位沿肌膜和横管(T管)传播→横管上L型钙通道→激活肌浆网Ryanodine(Ca2=释放通道)→Ca2+自肌浆网释放至胞浆→胞浆Ca2+浓度升高(与肌钙蛋白结合,触发骨骼肌收缩)→激活肌浆网钙泵→将胞浆Ca2+转运至肌浆网→胞浆Ca2+浓度降低。
三、影响因素
前负荷:最适前负荷(最适初长度,此时骨骼肌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 后负荷:与收缩产生的张力成正比;与收缩速度成反比 肌肉收缩能力
总和
多纤维/多运动单位总和(空间总和):收缩越强,参与收缩的运动大内越
多
频率总和(时间总和):刺激频率增加,前后连续的两次收缩产生叠加。包括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A型题
69. (2008)能使骨骼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条件是: A 足够强度的单个阈刺激
B 足够持续时间的单个阈刺激 D 间隔大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考点:完全强直收缩
C 间隔小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答案:C
层次:应用
解析:完全强直收缩是指使收缩的总和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因此,引起骨骼肌发生完全强直的刺激间隔应小于收缩期。
正在阅读:
201602生理学知识点汇总及历年考研真题解析之细胞基本功能06-3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智能小车实习总结(完整版) - 图文04-13
办公场地申请书3篇02-24
太原市民政园区B地块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项目1号住宅楼工程质量评估报告10-08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6课《建高塔03-14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归类复习系列03-19
海洋馆一日游作文600字07-05
财务会计试题(附答案)0103-28
民事诉讼法戴鹏讲义04-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生理学
- 知识点
- 真题
- 历年
- 汇总
- 细胞
- 解析
- 考研
- 基本
- 功能
- 201602
- 西方管理思想史
- 中国热敏电阻产业市场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4-2019)
- 4《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每课一练 长春版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翻译全集(含全部文言文古诗)(4
- 2014香港特别行政区驾校考试科目一自动档(必备资料)
- 投资公司先进事迹材料
- OSPF协议各种错误的解释及产生的原因(V5)
-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3 Section A 1a-1c练习含答案
- 网上论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广东省M县M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
- 全国县级联考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徐州市丰县2017届高三10月联考
- 安徽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名单
- 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
- 2010年英语笔译二级考试全真模拟试题(3)-中大网校
- 东北大学计算计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 图文
- 1万头生猪养殖及年产6万吨有机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氨基酸与蛋白质
- 2018年武汉市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压轴(四)
- 公安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