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与评析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4:03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教学教程:
一、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
【评析:设计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生答:“美极了”和“糟透了”这对截然相反的评价针对什么说的,分别是由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两句话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评析:语文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形成语文综合素养。课前主动预习是习惯;学会审题,也是一种习惯。在教师的点拨、启发、激励之下,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直奔中心,消解阅读难点,为下面精讲精读,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选择方法朗读课文,当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时你就站起来读。
【评析: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同时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个
三、仔细品读,读中体会情感
(一)、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并勾划出感受最深句,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 a.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母亲很兴奋。
师:你体会得多好,能不能把你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是怎么体会到母亲的兴奋?
(从“眼睛发亮、兴奋地嚷、赞扬、拥抱”体会到的)
师:原来你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的。你能不能学着母亲的语气,兴奋地嚷着——
(生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要知道,当时“我”才几岁?——是啊!七八岁就能写诗,多了不起啊,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七八岁就能写诗,该是何等地兴奋、激动呢?
小结:这一段短短几句话,通过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把母亲看到“我”写了第一首诗的那种兴奋、欣喜和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读出母亲的那种兴奋、自豪。
b.“我”的心情是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腼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你对课文的理解会更透彻。生活中,大家肯定有过被人赞扬的时候,所以,这种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的感受相信对每个同学都不会陌生。
c.“迫不及待”——我想早点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
师:我巴不得立刻与父亲分享这份喜悦。因此,朗读这段话的速度应该稍快一点。(生朗读这段话)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满怀信心地期待父亲的到来。
3、分角色朗读父母亲的对话。
师:同学们掌声是对你们朗读的最好评价。 找出父母亲对话过程中,“我”的神态变化的语句。 根据同学的回答打出相应课件。
①我把头埋得低低的,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②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③我再也受不了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这几句话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里感受。体会“我”神态的变化,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变化。
通过反复朗读,大部分同学此时已能够体会到“美极了”是母亲赞赏“我”八岁能写诗,是为了鼓励“我”;“糟透了”是父亲对诗本身的批语,是为了警告“我”别太骄傲了。
【评析:以生为本,自由表达。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是看教师讲授给学生多少,而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体验了多少。即使孩子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丰富,但其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这里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朗读,加深感情的表达,深刻体会人物心感情变化,同时,还加强了朗读指导,重视朗读的过程。学生在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中,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一遍又一遍体会亲切、动情。】
(二)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
师:默读“长大的认识”这一部分。读完后,有疑难的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能解决的小组里自行解决,小组里解决不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来探讨。
估计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长大后,作者为什么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②单凭母亲的这种爱,为什么会把人引入歧途?
③为什么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1、自由读书,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小结:母亲的鼓励使我一如既往地写作,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经常用“糟透了”来评价我的作品,是他这种警告的力量,使我保持清醒的认识,让我得以不断地提高。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深化阅读感受。
【评析:读议结合,畅所欲言,教师辅以适当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
师:作者长大后,越发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既有母亲慈祥、赞赏的爱;又有父亲严厉、深沉的爱。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你都感受到哪些不同的爱,谈一谈,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不同的爱。
(慈祥的爱 鼓励的爱 宽容的爱 深沉的爱 期待的爱 严厉的爱 “恨铁不成钢”的爱……)
2、交流分享。
师:大家谈很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一个人的生活中,既需要有人用鼓励的话语来为你增强信心,也需要有人用警告的言辞来鞭策你进步,你才能不断进取。
【评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五、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这篇课文写得很美,你一定很喜欢文中的一些语句、段落,喜欢它,就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
2、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评析:课文内容的延伸,再次激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 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
鼓励 赞扬 严格 批评
爱 评 析
综述这一案例,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本课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写法,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强调的工具性。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德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德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时间。总之,这些感悟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二、本课教学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全课采用不用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分角色读等等,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题,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美极了”与“糟透了”》 教 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美极了”与“糟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美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透了”;作者在“美极了”的鼓励中,在“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一上课教师用“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这一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去朗读课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方式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乐于去读。
第三,仔细品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在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在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读议结合,畅所
欲言,教师辅以适当的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第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不同的爱。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既做到学语文,又学做人。
最后,积累词语,欣赏佳句。要求学生把喜欢的语句、段落背下来,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课文内容得以延伸,再次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 学 纪 实 与 点 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 教学教程:
一、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
【评析:设计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生答:“美极了”和“糟透了”这对截然相反的评价针对什么说的,分别是由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两句话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评析:语文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形成语文综合素养。课前主动预习是习惯;学会审题,也是一种习惯。在教师的点拨、启发、激励之下,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直奔中心,消解阅读难点,为下面精讲精读,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选择方法朗读课文,当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时你就站起来读。
【评析: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同时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个
三、仔细品读,读中体会情感
(一)、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并勾划出感受最深句,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 a.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母亲很兴奋。
师:你体会得多好,能不能把你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是怎么体会到母亲的兴奋?
(从“眼睛发亮、兴奋地嚷、赞扬、拥抱”体会到的)
师:原来你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的。你能不能学着母亲的语气,兴奋地嚷着——
(生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要知道,当时“我”才几岁?——是啊!七八岁就能写诗,多了不起啊,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七八岁就能写诗,该是何等地兴奋、激动呢?
小结:这一段短短几句话,通过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把母亲看到“我”写了第一首诗的那种兴奋、欣喜和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读出母亲的那种兴奋、自豪。
b.“我”的心情是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腼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你对课文的理解会更透彻。生活中,大家肯定有过被人赞扬的时候,所以,这种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的感受相信对每个同学都不会陌生。
c.“迫不及待”——我想早点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
师:我巴不得立刻与父亲分享这份喜悦。因此,朗读这段话的速度应该稍快一点。(生朗读这段话)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满怀信心地期待父亲的到来。
3、分角色朗读父母亲的对话。
师:同学们掌声是对你们朗读的最好评价。 找出父母亲对话过程中,“我”的神态变化的语句。 根据同学的回答打出相应课件。
①我把头埋得低低的,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②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③我再也受不了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这几句话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里感受。体会“我”神态的变化,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变化。
通过反复朗读,大部分同学此时已能够体会到“美极了”是母亲赞赏“我”八岁能写诗,是为了鼓励“我”;“糟透了”是父亲对诗本身的批语,是为了警告“我”别太骄傲了。
【评析:以生为本,自由表达。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是看教师讲授给学生多少,而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体验了多少。即使孩子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丰富,但其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这里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朗读,加深感情的表达,深刻体
会人物心感情变化,同时,还加强了朗读指导,重视朗读的过程。学生在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中,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一遍又一遍体会亲切、动情。】
(二)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
师:默读“长大的认识”这一部分。读完后,有疑难的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能解决的小组里自行解决,小组里解决不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来探讨。
估计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长大后,作者为什么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②单凭母亲的这种爱,为什么会把人引入歧途?
③为什么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1、自由读书,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小结:母亲的鼓励使我一如既往地写作,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经常用“糟透了”来评价我的作品,是他这种警告的力量,使我保持清醒的认识,让我得以不断地提高。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深化阅读感受。
【评析:读议结合,畅所欲言,教师辅以适当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
师:作者长大后,越发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既有母亲慈祥、赞赏的爱;又有父亲严厉、深沉的爱。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你都感受到哪些不同的爱,谈一谈,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不同的爱。
(慈祥的爱 鼓励的爱 宽容的爱 深沉的爱 期待的爱 严厉的爱 “恨铁不成钢”的爱……)
2、交流分享。
师:大家谈很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一个人的生活中,既需要有人用鼓励的话语来为你增强信心,也需要有人用警告的言辞来鞭策你进步,你才能不断进取。
【评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五、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这篇课文写得很美,你一定很喜欢文中的一些语句、段落,喜欢它,就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
2、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评析:课文内容的延伸,再次激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 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
鼓励 赞扬 严格 批评
爱 评 析
综述这一案例,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本课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写法,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强调的工具性。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德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德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时间。总之,这些感悟是在朗读课文,
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二、本课教学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全课采用不用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分角色读等等,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题,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正在阅读: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与评析资料03-08
NGS研究策略和应用技术-转录组上机文档12-13
株洲市二中2012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题04-09
小学科学常态课教学初探DOC03-08
肠套叠09-23
论高层建筑的防火与防烟排烟设计05-13
遗传规律习题ty03-12
小学生坚持不懈的作文06-15
模拟电子线路 大作业10-31
- 公务员上岸同学告诉你,怎样走出面试中常见的十大误区
- 作表率,我们怎么办(办公室主任)
- 乘务员安全责任书
- 增员面试流程
- 河南省焦作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最新4社区工作者面试题
- 个人简历表
- 男教工体检必检项目
- 河南省兰考县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兼职译员测试稿
- 河南省开封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永州职业学院
- 最新5、培训科长笔试题(答案)
- 2019雅商酒店境外人员登记培训稀有资料,不可错过
- 小学教师求职简历范文
- 红酒知识与礼仪
- 春节给领导拜年的短信拜年词
-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1
- 20XX年县干部培训工作目标
- 硬笔试听课
- 评析
- 教学设计
- 极了
- 资料
- (优选)2015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数学(文科)试题及
- 复式教学资料
- 号选手《爬天都峰》教学实录 施卫华整理资料
- 2019届 一轮复习 通用版 精品资料专题13.1 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
- 几何与图形教学策略资料
- 教师教学风格基本资料汇总
- 广东医院营养科标准病例首页教学
- 1 PLC控制系统教学案例资料
- 2019届一轮复习 通用版精品资料专题14.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
- 《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16小学教育教学能力整理资料详解
- 《互联网金融》教学大纲-1学分资料
- 《常用工具软件实用》教学大纲资料
- 七年级数学上几何图形教学方案资料
-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说课稿资料
- 生物学微格教学资料选编论文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编写说明资料
- 书法教学设计资料
- 《节水节电节粮》教学简案3.1资料
-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