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与评析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4:03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教程:

一、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

【评析:设计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生答:“美极了”和“糟透了”这对截然相反的评价针对什么说的,分别是由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两句话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评析:语文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形成语文综合素养。课前主动预习是习惯;学会审题,也是一种习惯。在教师的点拨、启发、激励之下,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直奔中心,消解阅读难点,为下面精讲精读,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选择方法朗读课文,当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时你就站起来读。

【评析: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同时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个

三、仔细品读,读中体会情感

(一)、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并勾划出感受最深句,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 a.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母亲很兴奋。

师:你体会得多好,能不能把你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是怎么体会到母亲的兴奋?

(从“眼睛发亮、兴奋地嚷、赞扬、拥抱”体会到的)

师:原来你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的。你能不能学着母亲的语气,兴奋地嚷着——

(生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要知道,当时“我”才几岁?——是啊!七八岁就能写诗,多了不起啊,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七八岁就能写诗,该是何等地兴奋、激动呢?

小结:这一段短短几句话,通过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把母亲看到“我”写了第一首诗的那种兴奋、欣喜和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读出母亲的那种兴奋、自豪。

b.“我”的心情是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腼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你对课文的理解会更透彻。生活中,大家肯定有过被人赞扬的时候,所以,这种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的感受相信对每个同学都不会陌生。

c.“迫不及待”——我想早点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

师:我巴不得立刻与父亲分享这份喜悦。因此,朗读这段话的速度应该稍快一点。(生朗读这段话)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满怀信心地期待父亲的到来。

3、分角色朗读父母亲的对话。

师:同学们掌声是对你们朗读的最好评价。 找出父母亲对话过程中,“我”的神态变化的语句。 根据同学的回答打出相应课件。

①我把头埋得低低的,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②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③我再也受不了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这几句话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里感受。体会“我”神态的变化,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变化。

通过反复朗读,大部分同学此时已能够体会到“美极了”是母亲赞赏“我”八岁能写诗,是为了鼓励“我”;“糟透了”是父亲对诗本身的批语,是为了警告“我”别太骄傲了。

【评析:以生为本,自由表达。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是看教师讲授给学生多少,而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体验了多少。即使孩子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丰富,但其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这里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朗读,加深感情的表达,深刻体会人物心感情变化,同时,还加强了朗读指导,重视朗读的过程。学生在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中,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一遍又一遍体会亲切、动情。】

(二)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

师:默读“长大的认识”这一部分。读完后,有疑难的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能解决的小组里自行解决,小组里解决不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来探讨。

估计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长大后,作者为什么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②单凭母亲的这种爱,为什么会把人引入歧途?

③为什么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1、自由读书,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小结:母亲的鼓励使我一如既往地写作,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经常用“糟透了”来评价我的作品,是他这种警告的力量,使我保持清醒的认识,让我得以不断地提高。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深化阅读感受。

【评析:读议结合,畅所欲言,教师辅以适当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

师:作者长大后,越发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既有母亲慈祥、赞赏的爱;又有父亲严厉、深沉的爱。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你都感受到哪些不同的爱,谈一谈,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不同的爱。

(慈祥的爱 鼓励的爱 宽容的爱 深沉的爱 期待的爱 严厉的爱 “恨铁不成钢”的爱……)

2、交流分享。

师:大家谈很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一个人的生活中,既需要有人用鼓励的话语来为你增强信心,也需要有人用警告的言辞来鞭策你进步,你才能不断进取。

【评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五、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这篇课文写得很美,你一定很喜欢文中的一些语句、段落,喜欢它,就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

2、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评析:课文内容的延伸,再次激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 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

鼓励 赞扬 严格 批评

爱 评 析

综述这一案例,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本课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写法,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强调的工具性。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德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德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时间。总之,这些感悟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二、本课教学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全课采用不用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分角色读等等,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题,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美极了”与“糟透了”》 教 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美极了”与“糟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美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透了”;作者在“美极了”的鼓励中,在“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一上课教师用“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这一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去朗读课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方式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乐于去读。

第三,仔细品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在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在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读议结合,畅所

欲言,教师辅以适当的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第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不同的爱。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既做到学语文,又学做人。

最后,积累词语,欣赏佳句。要求学生把喜欢的语句、段落背下来,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课文内容得以延伸,再次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 学 纪 实 与 点 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 教学教程:

一、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童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

【评析:设计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生答:“美极了”和“糟透了”这对截然相反的评价针对什么说的,分别是由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这两句话给他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评析:语文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形成语文综合素养。课前主动预习是习惯;学会审题,也是一种习惯。在教师的点拨、启发、激励之下,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文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一方面,直奔中心,消解阅读难点,为下面精讲精读,作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选择方法朗读课文,当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时你就站起来读。

【评析: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同时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个

三、仔细品读,读中体会情感

(一)、学习“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并勾划出感受最深句,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 a.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体会到母亲很兴奋。

师:你体会得多好,能不能把你的经验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是怎么体会到母亲的兴奋?

(从“眼睛发亮、兴奋地嚷、赞扬、拥抱”体会到的)

师:原来你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的。你能不能学着母亲的语气,兴奋地嚷着——

(生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要知道,当时“我”才几岁?——是啊!七八岁就能写诗,多了不起啊,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七八岁就能写诗,该是何等地兴奋、激动呢?

小结:这一段短短几句话,通过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把母亲看到“我”写了第一首诗的那种兴奋、欣喜和自豪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读出母亲的那种兴奋、自豪。

b.“我”的心情是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腼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你对课文的理解会更透彻。生活中,大家肯定有过被人赞扬的时候,所以,这种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的感受相信对每个同学都不会陌生。

c.“迫不及待”——我想早点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

师:我巴不得立刻与父亲分享这份喜悦。因此,朗读这段话的速度应该稍快一点。(生朗读这段话)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满怀信心地期待父亲的到来。

3、分角色朗读父母亲的对话。

师:同学们掌声是对你们朗读的最好评价。 找出父母亲对话过程中,“我”的神态变化的语句。 根据同学的回答打出相应课件。

①我把头埋得低低的,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②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③我再也受不了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这几句话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里感受。体会“我”神态的变化,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变化。

通过反复朗读,大部分同学此时已能够体会到“美极了”是母亲赞赏“我”八岁能写诗,是为了鼓励“我”;“糟透了”是父亲对诗本身的批语,是为了警告“我”别太骄傲了。

【评析:以生为本,自由表达。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是看教师讲授给学生多少,而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体验了多少。即使孩子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丰富,但其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这里突出了孩子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朗读,加深感情的表达,深刻体

会人物心感情变化,同时,还加强了朗读指导,重视朗读的过程。学生在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经验中,将无声的语言转化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一遍又一遍体会亲切、动情。】

(二)学习“长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

师:默读“长大的认识”这一部分。读完后,有疑难的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能解决的小组里自行解决,小组里解决不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来探讨。

估计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长大后,作者为什么体会到自己当初是多么幸运? ②单凭母亲的这种爱,为什么会把人引入歧途?

③为什么说“美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1、自由读书,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小结:母亲的鼓励使我一如既往地写作,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经常用“糟透了”来评价我的作品,是他这种警告的力量,使我保持清醒的认识,让我得以不断地提高。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深化阅读感受。

【评析:读议结合,畅所欲言,教师辅以适当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

四、总结提高,升华认识

师:作者长大后,越发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既有母亲慈祥、赞赏的爱;又有父亲严厉、深沉的爱。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你都感受到哪些不同的爱,谈一谈,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不同的爱。

(慈祥的爱 鼓励的爱 宽容的爱 深沉的爱 期待的爱 严厉的爱 “恨铁不成钢”的爱……)

2、交流分享。

师:大家谈很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一个人的生活中,既需要有人用鼓励的话语来为你增强信心,也需要有人用警告的言辞来鞭策你进步,你才能不断进取。

【评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及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五、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这篇课文写得很美,你一定很喜欢文中的一些语句、段落,喜欢它,就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

2、课后找一找描写“父爱”或“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评析:课文内容的延伸,再次激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 书 设 计:

“美极了”与“糟透了”

鼓励 赞扬 严格 批评

爱 评 析

综述这一案例,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本课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写法,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强调的工具性。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德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德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时间。总之,这些感悟是在朗读课文,

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二、本课教学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全课采用不用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分角色读等等,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题,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zr.html

Top